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工夫茶茶艺

工夫茶茶艺

工夫茶茶艺

工夫茶茶艺是一种源自中国的传统茶艺,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的是泡茶的技巧和艺术感受。

工夫茶茶艺通常使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茶具多为精致小巧,热水壶也需选用适合泡茶的漏斗设计。在泡茶前,先需用温水将整套茶具和茶碗进行清洗,然后将泡茶材料投入壶中,注入恰到好处的开水,开始制作茶水。

制作茶水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泡茶的时间、水温和泡茶次数。不同种类的茶叶对水温、泡茶时间都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的茶叶进行调整。 泡茶时,茶壶的冲泡力度、壶嘴的倾斜角度、壶盖的开关大小等也影响着茶水的口感和质量。

工夫茶茶艺将泡茶的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突显了中国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通过工夫茶茶艺,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茶的种类、品质和口感,并享受一次优雅的文化体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功夫茶道茶艺步骤 茶艺茶道

功夫茶能如此负有盛名定有他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他的泡沏方法上。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功夫茶道茶艺步骤,一起来看看。

功夫茶道茶艺步骤

  一、温茶器

  泡茶前先将沸水注入盖碗或茶壶,一来有清洁茶具之效能,二来能提高茶具之温度令其完全发挥茶叶之色、香,味的本质。

  二、洗杯

  使用杯洗清洁

  三、置茶

  用盖杯的是侯可以直接用茶则置茶,投茶量则视乎所冲泡之茶类与及个人之口味。使用茶壶时则可能需要用茶漏帮忙置茶,再用手轻拍茶壶,令茶叶摆放得平均。

  四、洗茶

  茶叶是农产品,故此茶亦虽要清洗,只需注水于茶叶再实时倒出便可。

  五、注水

  注水时最重要是注意水温,因为不同的茶叶要不同的水温,如要降温则可能要用茶海 / 公道杯降温。注水于盖杯时可高冲,使茶叶滚动。注水于茶壶时切忌太速,以致茶叶冲出壶外。注入沸水后,高温会令茶壶产生泡沫,可用茶壶盖轻轻抹去。

  六、浸泡

  盖碗浸泡时可用盖来返动茶叶,使茶叶更易散开。用紫砂壶冲泡时则可再用热水温壶,用热力外内一起将茶味迫出来,但玻璃茶壶则不宜。

  七、出茶

  出茶时可先倒入茶海,再倒入饮杯。亦可直接倒入饮杯,先将茶杯整齐排列,以打圈式倒茶 (亦叫作关公巡城),令每个茶杯都平均注满,直到后来每滴倒下时 (亦叫韩信点兵)也要平均滴下,使每杯的茶色及茶味浓度亦能相等。倒出时要沉壶提手(即茶壶要自然垂低,手腕提高而手肘沉下),动作自然舒适为上。如果出茶不顺,可以使用茶通。

  功夫茶的泡茶步骤

  (一)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茶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刮顶淋眉):少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产泡沫。淋壶可冲淋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六)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内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响茶之圣洁。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令人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动作。

  (十五)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十、十一步动作。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望能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茶道步骤 工夫茶道的表演步骤

工夫茶道流行于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在当地也是一种庄重的待客礼仪。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工夫茶道的表演步骤,一起来看看。

工夫茶道的表演步骤

  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兴紫砂壶)、若琛瓯 (茶杯)、玉书碾(水壶)、潮汕烘炉(电炉或酒精炉)、赏茶盘、茶船等。

  (一)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茶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刮顶淋眉):少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产泡沫。淋壶可冲淋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六)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内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响茶之圣洁。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令人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动作。

  (十五)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十、十一步动作。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望能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十九)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冲泡程序。

  工夫茶道的茶艺要求

  工夫茶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一是“玉书?”,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烧水壶,容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用以生火烧水;三是孟臣罐,一种小型精致的宜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发);四是若琛瓯,一种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个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为一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四宝齐备,方可烹饮。

  工夫茶所用茶以乌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工夫茶的冲饮方法,别具一格。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中水开,将孟臣罐、若琛瓯一一烫过。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口(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烫茶盅)。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里的沸水,从茶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处直冲下去。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滚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能把茶叶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出壶外。水满至罐口时,用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香气。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可以用沸水淋浇盖上盖的茶壶,俗称“淋壶”,以发茶性。壶在盘中,以水满而止淋,随即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然后将四个小茶盅(若琛瓯)排成方形,杯口相连。待片刻后,茶有香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小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这种转着倾注的方法,传统上称为“关公巡城”。斟茶时要“低斟”就是用壶嘴贴着盅面斟茶,这样可以避免发出声响,也不会使茶汤泛起泡沫。注到最后一点一滴时,还要转着往四个小盅内滴茶(当地人认为这是茶之精华所在)。此举,传统上称为“韩信点兵”工夫茶茶壶小,壶把更小,所以提壶斟茶,须用大拇指和中指夹住壶把,食指则轻轻按住壶盖。等到“韩信点兵”时,食指又把壶盖轻轻推开一点,这样茶汤就可以滴干净了。饮完一轮再饮下一轮时,要用滚水烫杯净杯,这也有一定的规矩与技巧。先在一只盏中注满滚水,然后把盏内水倒入另一盏中,这时用三个手指拿着盏,让盏的边沿浸在那只盛满滚水的盏中,然后灵巧地用三个指头使茶盏在手中轻轻转动,这样盏沿都经滚水涮了一遍。茶入杯后,不能马上就喝,按工夫茶的规矩,应先举杯,置于鼻端,闻一下扑鼻而来的浓郁的香味,然后才啜茶入口,让茶汤在口中慢慢回旋,辨其真味。为此,近年来港台一带的工夫茶更配以径小壁深的"闻香杯",以助细赏茶香。此时,口鼻生香,喉吻生经,周身舒坦。饮工夫茶,重在细细品尝。工夫茶可谓是中国一种古风犹寸的茶道。

功夫茶茶艺的十二道冲泡流程

  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洗壶并提高壶温。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武夷茶艺讲究“高冲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将开水壶提高,向紫砂壶内冲水,使壶内的.茶叶随水浪翻滚,起到用开水洗茶的作用。

  “春风拂面”是用壶盖轻轻地刮去茶汤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壶内的茶汤更清沏洁净。

  第五道: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品饮武夷岩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头一泡冲出的茶汤我们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为茶汤呈琥珀色,从 壶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龙入海,所以称之为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处摩崖石刻,在这里意喻为第二次冲水。第二次冲水不仅要将开水注满紫砂壶,而且在加盖后还要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第六道:相哺,再注甘露

  冲泡武夷岩茶时要备有两把壶,一把紫砂壶专门用于泡茶,称为“泡壶”或“母壶”;另一把容积相等的茶壶用于储存泡好的茶汤,称之为“海壶”或子壶。现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壶来储备茶水。把母壶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壶,称之为“相哺”。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净后,乘着壶热再冲开水,称之为“再注甘露”。

  将海壶中的茶汤快速而均匀地依次注入闻香杯,称之为“祥龙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当海壶的茶汤所剩不多时,则应将巡回快速斟茶改为点斟,这时茶艺小姐的手势一高一低有节奏地点斟茶水,形象地称之为“凤凰点头”,象征着向嘉宾行礼致敬。

  过去有人将这道程序称之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因这样的解说充满刀光剑影,杀气太重,有违茶道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所以我们予以扬弃。

  第八道:夫妻和合,鲤鱼翻身

  闻香杯中斟满茶后,将描有龙的品茗杯倒扣过来,盖在描有凤的闻香杯上,称之为夫妻和合,也可称为“龙凤呈祥”。把扣合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鲤鱼翻身跃过龙门可化龙而去。我们借助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宾家庭和睦,事业发达。

  第九道:捧杯敬茶,众手伟盅

  捧杯敬茶是茶艺小姐用双手把龙凤杯捧到齐眉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右侧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点头礼后把茶传给他。客人接到茶后不能独自先品为快,应当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艺小姐点头致谢,并按照茶艺小姐的姿势依次将茶传给下一位客人,直到传到坐在离茶艺小姐最远的一位客人为止。然后再从左侧同样依次传茶。通过捧杯敬茶众手传盅,可使在座的宾主们心贴得更紧,感情更亲近,气氛更融洽。

  第十道:鉴赏双色,喜闻高香

  鉴赏双色是指请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龙凤图案的茶杯端稳,用右手将闻香杯慢慢地提起来,这时闻香杯中热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随着品茗杯温度的升高,由热敏陶瓷制的乌龙图案会从黑色变为五彩。这时还要注意观察杯中的茶汤是否呈清亮艳丽的琥珀色。

  喜闻高香是武夷品茶三闻中的头一闻,即请客人闻一闻杯底留香。第一闻是闻茶香的纯度,看是否香高辛锐无异味。

  第十一道: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三龙护鼎是请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这样拿杯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手指头喻为三龙,茶杯如鼎,故这样的端杯姿势称为三龙护鼎。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兰芷

  再斟流霞是指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兰花之香是世人公认的王者之香。二探兰芷是请客人第二次闻香,请客人细细地对比,看看这清幽,淡雅,甜润,悠远,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单纯的兰花之香更胜一筹。

功夫茶是什么?

潮州工夫茶艺,别称潮汕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引自百度百科

工夫茶是一种喝茶方式,广泛流传于广东潮州地区,在这里喝功夫茶已经成为了当地人们一种生活习惯,具有独特的本地特色和民族特点,外地人来到潮汕地区一定要品尝。这里的功夫茶喝功夫茶也成为当地人接待客人,一种基本礼仪。

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居民家里,都可以看到功夫茶的身影,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从功夫茶中可以体会到潮汕地区人们的热情和,功夫茶也成为潮汕地区的文化符号,人们提起工夫茶就会想到潮汕地区。

功夫茶现在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夫茶至今为止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华茶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人们已经有了饮用功夫茶的习俗,宋朝时期更是开发出多种多样的饮用方式,在功夫茶的泡制过程当中极具观赏性,可以说是在欣赏一部斥巨资打造的影视作品,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细说潮州工夫茶艺

细说潮州工夫茶艺

  导语:潮州工夫茶艺,是我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yue)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工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兹特摘要引述如下。

  (一)选茶

  潮人独钟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最受青睐。

  (二)选水

  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江水应取于远离居民区者。井水应从常用井中汲取。

  (三)活火

  所谓“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绞只炭的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更有用“橄榄核炭”者,那是以乌榄肃肉去仁之核,入窑窒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以之烧水,焰活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如此核炭,最为珍贵难得。余者如松炭、杂炭、柴草、煤等,就没有资格入工夫茶之炉了。

  (四)茶具

  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唯精粗有别而已。常用器皿——

  1、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珠砂泥制者为佳。最爱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别。壶之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侧,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精巧均衡。去盖覆壶,流口、壶咀、提柄上缘皆平而成一直线,谓之“三山齐”,也属质量上乖之标志。

  壶之色泽,有朱砂、古铁、粟色、紫泥、石黄、天青等,间有银朱闪烁者,乃以钢砂和制之;朱粒累累,俗称柚皮砂,更为珍贵,价同拱璧,所谓砂土与黄金争价,即指此也。

  壶之款式,有小如桔子,有大如蜜柑,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圆珠、莲子、冠桥等。式样精美,巧妙玲珑,饶有风趣。

  2、盖瓯。形如仰钟,而有上盖,下有茶垫。盖瓯本为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之优点,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罐。但因盖瓯口阔,不难留香,故属权宜用之,不视为常规。即便如此,其纳茶之法,仍怀纳罐相同,不能马虎从事。

  3、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为佳,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此外,还有精美小杯,直径不足一寸,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称“白玉杯”。不薄不能起香,不洁不能衬色。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

  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 、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贮浸冲罐,一以储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 、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宽则可容四杯,有圆如满月者,有方如棋枰者;盘底欲平,边缘浅,则杯立平稳,取饮方便。

  6 、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茶垫式样也多,依时各取所需;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多容沸汤,利于保温。茶垫之底,托以“垫毡”;垫毡用秋瓜络,其优点是无异味,且不滞水。目前,因茶家多采用“茶船”,操作时并将冲罐置于上层茶盘,因此茶垫遂省。

  7 、 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形,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另有一种形似萝卜樽,束颈有咀,饰以螭龙图案,名“螭龙樽”,俗称“钱龙樽”,属青瓷类,同为茶家所重。

  8 、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置茶几上,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掏水。有明代制造之水体,用五金釉,钵底画金鱼二尾,水动则金鱼游跃,诚稀世奇珍。

  9 、龙缸。龙缸容量大,托以木几,置斋舍之恻。素瓷青花,气色盎然。以宣德年制最佳,康熙、乾隆年间所产,也属珍品。

  10、红泥火炉。红泥火炉,高六七寸。另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这类火炉,尽管低有别,但通风束火,作业甚便。

  11、砂铫。俗名“茶锅仔”,是枫溪名手所制,轻巧美观。也有用铜或轻铁做成之铫,然生金属气味,不宜用。

  12、羽扇。用以煽米。潮安金砂陈氏有自制羽扇,拣净白鹅翎为之,其大如掌,竹柄丝缰,柄长二尺;色纯而形态精雅,质轻而成风迅速。

  13、 铜筷。用以钳炭挑火。

  14、 锡罐。名贵之茶,须用名罐贮藏。潮阳颜家所制锡罐,罐口密闭,最享盛名。如茶叶品种繁多,锡罐数量也要与之对应,做到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有烹茶之家,珍藏大小锡罐竟达数十个之多者!

  15、 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6、 竹筷。用以箝挑茶渣。

  17、 茶几。或称茶桌,用以摆设茶具。

  18、 茶担。或称茶挑,用以贮装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游园,临流漱石,林壑清幽;挑上茶担,挑上茶担,择地烹茗,啜饮云腴,有如羲皇仙境。

  上开工夫茶具共十八种,饮茶之家,必须一一具备,方可称得上“工夫”二字。

  (五)烹茶

  翁氏《工夫茶》云:“茶质、水、火、茶具,既一一讲究,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兹就翁氏所归纳之工夫茶烹法程序,结合冲饮实践所得,朗列如下:

  1、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煽炉,洁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 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于涩滞之病。首次就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叶中所含杂质,这就是“洗茶”。倾出的茶汤废弃不喝。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一以去其散坠余沫;二则壶外追热,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罐已毕,仍必淋杯,俗谓之“烧钟”。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烧钟(钟即茶杯的俗称)热罐,方能起香”:这是不容光焕发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入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不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辞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六)品茶

  “洒茶既毕,乖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刘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味”。

  以“品”为主的井然有序的饮茶方式,形成逻辑程序的体系,这就叫做“潮洲工夫方法”。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冲饮程式之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气氛和谐等现象中产生的,也是主客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其全过程,颇能体现“和为贵”之高尚情操,并反映出本地区某种历史传统、文化水平与时代背景,起到提高人们生理、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这就是潮洲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七)茶事的动态发展

  《易》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未能与之同步行进的工夫茶冲泡法,陆续被加工改造,并不断出现所谓的对应整合。

  至70年代后期,红泥火炉、火炭与羽扇,已渐次被煤油炉、酒精灯、煤油灯炉(一种照明与煮开水兼用的灯)所代替;80年代,上述代替复为电炉所代替;90年代,家家户户几乎都用电热壶,因其能集生火、煮水作用于一身,实在不失为省“工夫”的好办法;至此,砂铫冲工夫茶者,不是被当成没有改造好的“前朝遗老”,就是被视为可与秦始皇兵马俑争价的出活“文物”。

  盖瓯初用,实含权宜之意,并未看成常规。当今则是盖瓯大行其道,冲罐倒成了稀有物种。究其原因,也不复杂,盖瓯倾去茶渣颇容易,同样可省下许多“工夫”。

  茶洗虽仍应用,但其规制也有所改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茶盘,形状不一,款式多变,盘开数孔,水从孔中流出,极为方便;下层造型与盘对应,如圆盘则配以圆柱体,容量颇大。上下连体,可合可拆,各司其职,配合密契,兼备了原茶盘和茶洗的综合效用。因此,一正二副的茶洗及茶盘,现已极少使用。特别要说明的是,分上、下两层的茶洗,明代已有生产;但那是用于洗茶,其功能远不及今之茶洗齐备。

  茶担现已不多见;即有,也只供摆设,极少有人使用它。

;

功夫红茶茶艺步骤是什么

  功夫红茶是很多人喜欢喝的茶叶之一,所以大多数的人都会想知道冲泡功夫红茶有哪些步骤。下面是我为您分享了功夫红茶茶艺步骤,一起来看看吧!

  功夫红茶茶艺步骤

  第一道:“宝光”初现。祁门功夫红茶外形条索紧秀,锋苗较好,其实红茶干茶的色泽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红色,而是呈现乌黑润泽,因而国际通用红茶的名称为“black tea”。红茶干茶独特的颜色称之为“宝光”,请来宾欣赏的正是这种“宝光韧现”的祁门功夫红茶。

  第二道:清泉初沸。热水壶中用来冲泡的泉水经加热,微沸,壶中上浮的水泡,仿佛“蟹眼”已生。

  第三道:温热壶盏。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壶及杯中,目的是为了给壶、杯升温。

  第四道:“王子”入官。祁门功夫红茶也被誉为“王子茶”,因而“王子人官”指的是用茶匙将茶荷或赏茶盘中的祁红功夫茶轻轻拨入壶中。

  第五道:悬壶高冲。冲泡红茶的水温要在100℃,刚才初沸的水,此时已是“蟹眼已过鱼眼生”,正好用于冲泡。“悬壶高冲”是为了让茶叶在水的激荡下,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这是冲泡红茶最关键的一步。

  第六道:分杯敬客。用循环斟茶法,将壶中之茶均匀地分人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均匀一致。

  第七道:喜闻幽香。一杯茶到手,不要急着品饮,应该首先进行闻香。祁门功夫红茶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的美誉,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香气甜润中蕴藏着一股兰花之香,茶香浓郁高长。

  第八道:观赏汤色。红茶之“红”,主要表现在冲泡好的茶汤之巾。祁门功夫红茶的茶汤颜色红艳,茶汤与茶杯壁接触的地方明显有一道“金圈”。红茶的发酵程度和茶汤的鲜爽度通常体现在茶汤的明亮度和颜色上。红茶叶底嫩软红亮。

  第九道:品味鲜爽。祁门功夫红茶以鲜爽、浓醇为主,闻香观色后即可缓啜品饮,细细品味,滋味醇厚,回味绵长。

  第十道:再赏余韵。一泡之后,可再冲泡第二泡茶,继续品饮祁门功夫茶的悠长茶韵。

  第十一道:三品得趣。红茶通常可冲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细饮慢品,徐徐体味茶之真味,三泡之后,方得茶之真趣。

  第十二道:收杯谢客。红茶性情温和,收敛性差,易于交融,因此通常用于调饮。祁门功夫红茶同样适于调饮。然清饮更能领略祁门功夫红茶特殊的“祁门香”,领略其隽永的回味、独特的内质、明艳的汤色。

  工夫红茶的功效

  1.提神消疲

  经由医学实验发现,工夫红茶中的咖啡碱藉由刺激大脑皮质来兴奋神经中枢,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进而使思维反应更形敏锐,记忆力增强;它也对血管系统和心脏具兴奋作用,强化心搏,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利新陈代谢,同时又促进发汗和利尿,由此双管齐下加速排泄乳酸(使肌肉感觉疲劳的物质)及其它体内老废物质,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2.生津清热

  夏天饮工夫红茶能止渴消暑,是因为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且剌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并且产生清凉感;同时咖啡碱控制下视丘的体温中枢,调节体温,它也刺激肾脏以促进热量和污物的排泄,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

  3.利尿

  在工夫红茶中的咖啡碱和芳香物质联合作用下,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扩张肾微血管,并抑制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于是促成尿量增加。如此有利于排除体内的乳酸、尿酸(与痛风有关)、过多的盐分(与高血压有关)、有害物等,以及缓和心脏病或肾炎造成的水肿。

  4.消炎杀菌

  工夫红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消炎的效果,再经由实验发现,儿茶素类能与单细胞的细菌结合,使蛋白质凝固沉淀,藉此抑制和消灭病原菌。所以细菌性痢疾及食物中毒患者喝工夫红茶颇有益,民间也常用浓茶涂伤口、褥疮和香港脚。

  5.解毒

  据实验证明,工夫红茶中的茶多碱能吸附重金属和生物碱,并沉淀分解,这对饮水和食品受到工业污染的现代人而言,不啻是一项福音。

  6.养胃护胃

  人在没吃饭的时候饮用绿茶会感到胃部不舒服,这是因为茶叶中所含的重要物质--茶多酚具有收敛性,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空腹的情况下刺激性更强。而工夫红茶就不一样了。它是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性就随之减小了。工夫红茶不仅不会伤胃,反而能够养胃。经常饮用加糖、加牛奶的工夫红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

  7.抗癌

  关于茶叶具有抗癌作用的说法很流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也对此做过许多的探索,一般认为茶叶的抗癌作用主要表现在绿茶方面,但是新的研究发现,工夫红茶同绿茶一样,同样有很强的抗癌功效。

  工夫红茶的分类

  1.祁门工夫:祁门工夫红茶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我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祁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着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闽红工夫: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产于雨量充沛的福建省政和县、福鼎县和福安县。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

  3.滇红工夫:滇红工夫主产云南的临沧、保山等地,是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外形颗粒紧结,身骨重实,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艳,金圈突出,香气馥郁,滋味鲜爽,滋味醇和。饮用时如果加糖或者加奶调和,会产生独特的滋味效果。

  4.坦洋工夫: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现在主要是指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茶,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泽鲜亮,条形秀丽。外形条索紧细匀直,叶色润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鲜爽,有独特的桂圆香气。

  5.宁红工夫:宁红工夫产于江西武宁一带,其中修水县所产宁红占每年总产量的80%。宁红色泽乌润,叶底红亮,滋味浓醇,金毫显露,其中的“宁红金毫”被誉为宁红工夫茶中之最。

茶文化知识大全之潮州工夫茶

说到中国的茶文化,不仅仅是其茶叶的种类之多,更是其茶艺的博大精深,随着茶叶的广泛流传,各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艺文化也随之兴起,而独特的潮州“工夫茶”就是其中一种,那么今天就和我一起来看下吧。

潮州工夫茶的起源

特色的潮州茶文化——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yue)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中国,远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的主要内容

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茶梗。

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春风拂面(刮顶淋眉):少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产泡沫。淋壶可冲淋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内注满沸水。

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响茶之圣洁。

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

玉液回壶: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令人回味无穷。

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动作。

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十、十一步动作。

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望能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功夫茶艺有什么特色

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闽南地区传统的品茶方式,以冲泡乌龙茶而著称。“功夫茶”因其讲究冲泡的功夫和品饮功夫而得名,其中广东潮汕地区,悠久的饮茶历史和多元文化交融,逐步发展成独具特色的“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泡茶器具讲究,有独特的冲泡方式和斟茶方式,融精神、礼仪、技艺于一体。

功夫茶艺以功夫茶为基础加工、整理、提炼而成,是目前中国最流行、最具特色的传统茶艺。功夫茶艺更将说茶、论茶上升到一定的精神高度,以品茶为方式修身养性。

潮汕工夫茶茶具

现代茶艺

工夫茶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泡工夫茶有哪些讲究?

工夫茶最早出现在明代,泡工夫茶讲究高冲。工夫茶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闽南一带最为盛行,据说早在北宋时,潮州人就有了工夫茶这个称号,功夫茶泡法则是盛行于明朝,明朝的时候,在唐朝煎茶烹茶和宋代点茶的基础上对泡茶文化进行了更一步的发展,开始了功夫茶的泡法。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工夫茶,工夫茶历史悠久,是中国茶道(茶艺)的杰出代表,据史料记载,最开始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岩茶(青茶),后来又指武夷岩茶(青茶)泡饮法,最后则泛指青茶泡饮法。

工夫茶的称谓较为精准,工夫茶即流传于潮汕地区一带,是指以乌龙茶为主要用茶,以精致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独特讲究程式的一种茶叶冲泡和品饮方式,最早记录武夷岩茶泡饮法的当属袁枚《随园食单·茶酒单》,其武夷茶记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

功夫茶是潮州工夫茶艺,别称潮汕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 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 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工夫茶是清朝最为完善的,工夫茶是为适应茶叶撮泡的需要,经过当时的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大约明代形成与浙江一带的州府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到了清朝,逐渐转移到以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到如今还是以潮汕的工夫茶为代表。

台式工夫茶艺源于闵,粤,但与闵,粤工夫茶相比,有两处显著不同,是什么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编着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功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功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三、“功夫茶”起源于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标签: 茶艺 工夫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p7yd0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