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

“工夫茶”和“功夫茶”都是对中国传统茶艺的称呼,但有些地区使用的术语不同。

“工夫茶”源于广东,指的是粤式的茶艺表演,通常用瓷壶泡茶,茶叶较为细碎,注重多次冲泡,强调茶汤持久、色泽清澈、香气浓郁。

“功夫茶”源于福建,指的是福建泉州的茶艺表演,通常使用钵式或大茶壶冲泡,茶叶相对较大,要求茶汤香气高雅、协调平衡,饮起来口感顺滑。

虽然两种茶艺表演的手法、器具和茶叶选择不同,但都追求相同的目的:在品茗过程中提高生活品质,强调尊重茶的精神。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功夫茶》与《工夫茶》的区别?

工夫茶与功夫茶两词各有所指,不能混为一谈。工夫茶指茶叶制作之精良,其品质优异者,如工夫红茶、闽红工夫。清.雍正十二年(1734)曾任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说:“武夷山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之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见“工夫”是指茶叶的品质。后者“功夫”不是指茶的品质,而是指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清代施鸿保在《闽杂记》中写道:“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张心泰的《粤游小记》也说“潮郡尤嗜茶,大抵色、香、味二者兼备,其曰功夫茶”这是指功夫茶的冲泡方法及闽南闽东一带的饮茶习俗。由此可见,这两者是各有所指。 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潮汕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我们经常听到“工夫茶”,说的是“工夫”还是“功夫"呢?在过去很多古书的记录中,“工夫茶”和“功夫茶”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在近代,还是有区别的,“工夫茶”不能滥用“功夫茶”。

[工夫茶]指制茶泡茶的过程中,考究用心,要花费不少的功夫,代表-种泡茶的方式:比如湖汕工夫茶。另一层也代表一种茶类名茶(红茶的一类)。

[功夫茶]主要指泡茶方法操作讲究,需要一定功夫的冲泡方法。

功夫茶

[功夫茶3个含义]常指武术、技巧、技能。

[冲泡什么茶叶]功夫茶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茶叶,但传统功夫茶只使用闽南的铁观音或者闽北的武夷岩茶,这些茶叶冲泡出的功夫茶滋味最好,口感最诱人,而且最正宗,除了这些茶以外,台湾的乌龙茶也是冲泡功夫茶时最常用的茶叶,它也能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汤。    

功夫茶与工夫茶是一样的吗?这两种泡茶方式有哪些不同之处?

功夫茶与工夫茶不是一样的,这两种泡茶方式的不同之处:“工夫茶”即就是指茶,在清朝时就是指绿茶及部位武夷山岩茶,清僧释超全,步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福建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认识。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罗尼亚香,大多焙得候香味。鼎中笼上灶火温,心闲手敏功夫细。”表明他见到的武夷佳茗,是靠“时间细”制出的,这儿的“时间”不言而喻是气力、时长之意,之后逐步本义耗费时间作出的好茶。

潮汕功夫茶”则就是指煮茶之法,草窗俞蛟所编着的《潮嘉风月记》篇首写到:“潮汕功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喝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方法。这表明“时间”二字就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是后代误将“功”写成“工”,或是俞蛟(浙江人)不知道潮州市家乡话,将潮州市视频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为人知。

现如今流行的闽式、粤菜、台式一体机潮汕功夫茶,也彻底就是指冲调手法。只需到闽、粤采访,并且用闽南语和潮州市家乡话科学研究“时间”与“功夫”,不仅能一目了然其差别,且能弄清其来历,由于在历史上此地域均系“潮汕功夫茶”品饮法的流行地。

“潮汕功夫茶”始于福建武夷山,清初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一些明朝遗臣不服气清王朝执政,入福建武夷山为僧,种茶、炒茶、饮茶、销茶。清朝才俊、浙江省钱塘江文人墨客袁枚于雍正帝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依金丝柚,壶小依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方法与俞蛟所记对比,仅仅潮州市之器材更加注重,程序流程更加繁杂罢了。

“潮汕功夫茶”的泡饮手艺经发展趋势、健全,程序流程虽繁杂,却富涵文化艺术,因此为饮者仿效、沿用。现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潮汕功夫茶茶道等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掘、推进而成的,已是了闽、粤的喝茶造型艺术。近年来时间茶道已向中国北方散播,为北疆饮者器重。

“工夫茶”和“功夫茶”究竟有什么区别?

工夫茶是一种上等的茶叶,而功夫茶是指泡茶的方法,所以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指茶,一个指泡茶的技巧,这一点在《辞海》里面也有记载,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现在还有很多人把工夫茶和功夫茶分不清,当然也有人说工夫茶和功夫茶都是一样,只是因为时间的推移,把“工”和“功”混为一谈了。

但是根据历史记载,这两样“茶”确实不是一个意思,而现在能分清它们的也只有和茶打交道的人了,所以今天我就简单的细分一下。首先就是工夫茶,工夫茶出自清朝,当时一个叫刘埥的人,他尤其钟爱武夷山的茶,于是他还在他的《余闲集》里提到过工夫茶。

“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

所以明显就能看出工夫茶确实是茶叶的一种,只不过在刘埥把工夫茶称为花茶,并没有说明茶的具体品种。

后来陈宗懋又把武夷山的茶进行了细分,而且还将工夫茶用地域名来命名,比如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因此工夫茶在陈宗懋的细分下成了红茶的一种。其次就是功夫茶,如果不进行解释,估计很多人都认为功夫茶是要用功夫才能泡出来喝到的好茶,其实不然,在俞蛟的《潮嘉风月记》里就有明确记载:

“功夫茶,烹治之法。

我们都知道正宗的功夫茶出自潮汕,在烹茶时光是茶具都是好几种,尤其是在炉、壶、杯的选择上,更是精益求精,在泡茶的技巧上更是要求颇高,每一步都要把“功夫”落到实处才行,如果有一个环节掌握不好,都不能称为正宗的功夫茶,所以总的来说功夫茶就是一种泡茶的技巧。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下面就详细介绍“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

  《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并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观点: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 馥 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jing,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 懋 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三、“功夫茶”起源于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

工夫茶与功夫茶,有什么不同,是怎么定义

前者,如: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都是闽红系列的,工夫可以理解成花时间精力做的茶,在茶上花了很多工夫。

后面功夫茶,指的是泡茶技巧,要泡一泡好茶,将茶叶的滋味完全表现出来,需要茶艺师有很好的冲泡技巧,这是一种职业能力,或者理解成本事,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功底,是有泡茶功夫的人。

工夫茶与功夫茶如何分辨

作为一个潮汕人,我认为“功夫茶”乃是“工夫茶”在普通话中的谬传,本无“功夫茶”这一东西。虽说网上很从称“功夫茶”实为指“工夫茶”,但鉴于题主的问题是要如何分辨,我不是很苟同 @徐博闻先生的看法。不能因为一个错误的表达用的人不少,就可以无视正确表达的存在。不管从语言发展上来说,以后是否某一个被另一个替代,就目前而言,二者本身正谬区分,还是要明确清楚。而不能以以后可能被替代为由把正确用法给否定掉。1.本源经典就不引用了,虽然观点相左,但是其实引用的经典并不矛盾。只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已。首先,工夫茶,是闽南、潮汕地区的一种茶文化。它并不单指泡茶这个过程,而是包括了泡茶、饮茶以及所费心思所处心境的一个统称。所以不能理解其为泡茶技艺这一单一的事物。其次,如其它答案提及的,在潮汕方言中,“工”与“功”的发音不同,“工”发“刚”音而“功”发“攻”音。根据潮汕话中的发音,实为“工夫茶”而非“功夫茶”。而且,“工夫”和“功夫”在该方言中的含义并不相同,所以不会有混淆之可能。如上面答案所言,潮汕话中的”工夫“也多表达时间的概念,但其中还暗含了“花心思“的概念,作形容词用。比如“伊指个人办事过工夫”,指人办事用心,认真,和技巧并无关系。而“功夫”,最直接的含义就是“武术”,但很少有用于表达技巧技艺的含义(其他潮汕朋友有的话请告知)。后者多用“看(kan)课”表达。由此可见“工夫茶”就算在潮汕话中“工夫”二字并不是用来强调“技巧,技能”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哪些区别?

工夫茶和功夫茶的区别?。工夫茶所指的是制茶工艺,功夫茶就是工夫茶的泡法。工夫茶早已被人们所熟悉。

我国工夫茶的泡法。是各朝各代泡茶最讲究的一种方法。或称之为"宜兴式品茗法"。工夫茶的泡法直接显示茶艺的高低,考验每个人的茶艺是否纯熟。综合了茶品,茶趣及各种流程。

工夫茶艺人动作"韵律优美"纯熟有隹。给饮茶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工夫茶程序很多。这里只能简单说明几点:

一,赏茶,主人让宾朋好友鉴赏茶叶的成色一番。

二,温壶,用热水清洁茶壶,去掉弄味,清洗干净等。

三,置茶,温壶后将茶叶放入壶内。

四,润茶,注入热水,并以壶盖括去泡沫,尔后将茶水倒入茶海或其它茶容器中。

五,泡茶,润茶后再从新把热水冲放入壶中,称之为"冲泡",每一次为一泡。

六,冲壶,壶内注完热水后,盖好壶盖,再用热水从壶盖外部冲浇壶外体。

七,计时,茶艺人右手扶左手手表观看时间。而且要注意动作的美感。

八,温杯,在倒茶水之前,先把茶杯用热水冲洗,迎接头一泡茶水的到来。

九,运壶及干壶,温杯后,茶叶浸泡时间已够,将壶提起沿着茶海边缘运行一周或几周,这称之为运壶。然后用茶巾把茶壶外边擦干净叫干壶。

十,倒茶。不要一次把茶杯倒满,每个茶杯先倒一部分,然后逐步再把每个茶杯的茶水倒到七、八成满。

十一,奉茶,把茶杯放在茶盘上,由主次顺序给客人上茶。

十二,品茶。

十三,易位,头泡由主人为客人服务,为使客人尽情欢乐,并欣赏不同的茶艺,"主泡者"可以适时易换。

十四,茶余,就是用完茶后清理残茶叶渣收实清冼茶具。摆好放整齐。

以上就是工夫茶泡法的浅说。致于工夫茶和功夫茶的区别这只是个人看法不一定对。谢谢!

“工夫红茶”和“工夫茶”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字也是博大精深,有功夫红茶和功夫茶两组会有一些区别,因为他们的意思也不一样,在大的概念上可能会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两者的区别是比较多的。

这两种茶的概念是不一样的,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功夫茶和功夫红茶,并不是同一种茶。功夫茶在制作的时候特别注重条索的完整,还需要注意条索的整洁,所以费时费力,最后的名字叫做功夫红茶。功夫茶是指的泡茶是一种泡茶方式,这种方法非常的讲究,操作起来是需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够加茶泡的比较好喝。在网络中,在书籍中都会遇到跟茶有关的知识,其中功夫茶和工夫红茶,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茶文化,而且两个名词特别相像,所以人们容易分不清楚。

这两个名字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却有不同,主要是因为功夫茶非常的嫩,而且原料细腻,外形看着更加完整,有着香气浓郁的感觉,泡完之后茶汤该浓,而且汤色非常的好看,液体非常的红艳明亮,所以有着好的品质特征,而传统的功夫红茶,在制作的时候有两个阶段,都是通过精细的功夫调制而成。

在清代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种茶,也叫做武夷岩茶。这种茶在冲泡的时候需要发挥的功夫比较多,才能够将茶的味道泡出来,也会更香浓一些。之间最简单的区别就是功夫茶费时费力而想,喝的好,茶就必须要通过这样的手法,在制作的时候要求会更高,而功夫红茶是红茶的一种。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一种红茶的存放方法,而功夫茶主要指的是烹茶泡茶的技法技巧,所以是一种品饮方面的功夫和学问。

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在很多书籍报刊或是网络资料中,抑或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存在着“工夫茶”和“功夫茶”混用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和一些辞典的解释有关。例如,在《辞源》中,把“工夫茶”解释为:“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也作‘功夫茶’。”而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则将“工夫茶”视为“功夫茶”的同义词。(“功夫茶”解释为:“福建广东一带的一种饮茶风尚,茶具小巧精致,沏茶、饮茶有一定的程序、礼仪。”)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工夫茶”和“功夫茶”混用的情况。

但在我看来,“工夫茶”和“功夫茶”在词义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在诏安这品茶饮茶成风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诏安人所品饮的应该是“工夫茶”。在诏安方言中,“工”发音为“gang”(发音类似普通话的“刚”),而“功”发音为“gong”(发音类似普通话的“公”),从发音而言,那就应该是“工夫茶”而非“功夫茶”。再者,“工夫”在诏安方言中还包含有耗费长的时间与多的精力、人的素养与造诣高深和制作精良等的语义,例如“好工夫”、“细工夫”等等,而“功夫”并没有如此的语义。综上两点,再结合诏安人品茶饮茶的过程等,诏安人所品饮的应是“工夫茶”无疑。

我小时候就听过家里人讲过“烧杯热罐、高冲低斟、刮沫淋罐、关羽巡城、韩信点兵”等品饮“工夫茶”的口诀。这在外地人看来云里雾里,犹如高深莫测的武功秘籍,那就让我以个人粗浅的理解来给大家解读一番。

烧杯热罐:烧杯也称烫杯,主要是为了卫生,还有一个作用是加热茶杯,提高茶杯温度,可使“工夫茶”香味与韵味更好提升与激发。再者,烧杯过程也颇具观赏性,传统的烧杯过程是手滚杯(现在多使用茶夹),即用一只手的无名指托住茶杯底部,斜靠在另一只装满开水的茶杯上,用大拇指转动茶杯口沿下方,茶杯四周在开水中滚过,达到消毒的目的。由于开水温度高,手滚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容易烫伤,所以是不是品饮“工夫茶”的老手,从烧杯的手法就可以看出来。据说以前诏安人看女婿(考验女婿),便会要求女婿泡茶,女婿是否优秀,从烧杯的手法与熟练程度中便可一探究竟。热罐也是同理,主要是为了提高紫砂罐的温度,提升与激发“工夫茶”的香味与韵味。一般来说,“工夫茶”的第一壶开水是用来烧杯热罐的,第二壶开水才是用来泡“工夫茶”的。

高冲低斟:高冲是指冲开水时,水壶壶嘴要离紫砂罐口一段距离,要高。只有开水高高冲下,才能提升与激发“工夫茶”的香味与韵味。低斟是指斟茶时紫砂罐嘴要靠近茶杯,不能离得太高。这样倒出来的茶汤不会激起水花而产生气泡,方便观察茶汤颜色。

刮沫淋罐:刮沫是冲第一次开水时要满而不溢,然后用紫砂罐盖刮去紫砂罐口的茶沫与茶泡。此举是为了茶汤清亮,刮沫还有个更富诗意的名称是“春风拂面”。淋罐是使用紫砂罐独有的(使用盖瓯没有淋罐),即加开水后,将紫砂罐盖好,用开水对紫砂罐进行冲淋,既可以洗去残留在紫砂罐身的茶沫与茶泡,又能再次加热紫砂罐,使茶香萦绕在紫砂罐中,蓄势待发。

关羽巡城、韩信点兵:这两个都是倒茶的要点,其目的是为了使各个茶杯中茶汤的都是一致的,达到同色同质同量。还有一个目的是尽可能地倒尽茶汤,不残留茶汤在紫砂罐中,以免导致下一冲的茶汤苦涩。这也是诏安人看女婿(考验女婿)泡茶过程中的要点,若是这女婿倒出来的各个茶杯中茶汤的茶色不一、茶汤的量有多有少,那么这个女婿可就要大大扣分了。现如今有人为了方便而使用了公道杯,其实是有悖“工夫茶”的意境的。茶汤经公道杯后再分到各个茶杯,茶汤温度下降,香味与韵味大减,“工夫茶”也就变得不那么“工夫”了。

当然,“工夫茶”还有诸多细节,诸如品饮“工夫茶”时烧水要用木炭炉,甚至对于所使用木炭的种类、大小、形状都要进行选择与挑选;对水也有要求,要选择山泉水,而不能随意使用井水、溪水、自来水等,同时水要烧得不老不嫩,不能长煮久沸;装茶叶前要择茶,挑去茶枝,分出茶末和粗叶,茶末要放在紫砂罐(或盖瓯)底,再装入粗叶(也可以不分茶叶,装好茶叶后将紫砂罐(或盖瓯)在掌心轻轻磕几下,使茶末下沉);头冲的茶汤要倒去,因为有“头冲脚腺”的说法;“茶三酒四逸陶二”告诉我们,品饮“工夫茶”时人不宜多,三人最为适宜……从品饮“工夫茶”的种种讲究与细节中可以看出,诏安人品饮“工夫茶”,不单单是品饮茶,实际上还是在品味文化、感悟人生。

说到这里,耳旁已经传来水沸腾的咕嘟声,木炭炉上烧的水已经沸腾,不老不嫩,刚刚好,那就让我带着大家品饮一下诏安的“工夫茶”吧!

《功夫茶》与《工夫茶》的区别?

工夫茶与功夫茶两词各有所指,不能混为一谈。工夫茶指茶叶制作之精良,其品质优异者,如工夫红茶、闽红工夫。清.雍正十二年(1734)曾任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说:“武夷山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之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见“工夫”是指茶叶的品质。后者“功夫”不是指茶的品质,而是指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清代施鸿保在《闽杂记》中写道:“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张心泰的《粤游小记》也说“潮郡尤嗜茶,大抵色、香、味二者兼备,其曰功夫茶”这是指功夫茶的冲泡方法及闽南闽东一带的饮茶习俗。由此可见,这两者是各有所指。 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潮汕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我们经常听到“工夫茶”,说的是“工夫”还是“功夫"呢?在过去很多古书的记录中,“工夫茶”和“功夫茶”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在近代,还是有区别的,“工夫茶”不能滥用“功夫茶”。

[工夫茶]指制茶泡茶的过程中,考究用心,要花费不少的功夫,代表-种泡茶的方式:比如湖汕工夫茶。另一层也代表一种茶类名茶(红茶的一类)。

[功夫茶]主要指泡茶方法操作讲究,需要一定功夫的冲泡方法。

功夫茶

[功夫茶3个含义]常指武术、技巧、技能。

[冲泡什么茶叶]功夫茶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茶叶,但传统功夫茶只使用闽南的铁观音或者闽北的武夷岩茶,这些茶叶冲泡出的功夫茶滋味最好,口感最诱人,而且最正宗,除了这些茶以外,台湾的乌龙茶也是冲泡功夫茶时最常用的茶叶,它也能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汤。    

功夫茶与工夫茶是一样的吗?这两种泡茶方式有哪些不同之处?

功夫茶与工夫茶不是一样的,这两种泡茶方式的不同之处:“工夫茶”即就是指茶,在清朝时就是指绿茶及部位武夷山岩茶,清僧释超全,步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福建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认识。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罗尼亚香,大多焙得候香味。鼎中笼上灶火温,心闲手敏功夫细。”表明他见到的武夷佳茗,是靠“时间细”制出的,这儿的“时间”不言而喻是气力、时长之意,之后逐步本义耗费时间作出的好茶。

潮汕功夫茶”则就是指煮茶之法,草窗俞蛟所编着的《潮嘉风月记》篇首写到:“潮汕功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喝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方法。这表明“时间”二字就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是后代误将“功”写成“工”,或是俞蛟(浙江人)不知道潮州市家乡话,将潮州市视频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为人知。

现如今流行的闽式、粤菜、台式一体机潮汕功夫茶,也彻底就是指冲调手法。只需到闽、粤采访,并且用闽南语和潮州市家乡话科学研究“时间”与“功夫”,不仅能一目了然其差别,且能弄清其来历,由于在历史上此地域均系“潮汕功夫茶”品饮法的流行地。

“潮汕功夫茶”始于福建武夷山,清初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一些明朝遗臣不服气清王朝执政,入福建武夷山为僧,种茶、炒茶、饮茶、销茶。清朝才俊、浙江省钱塘江文人墨客袁枚于雍正帝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依金丝柚,壶小依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方法与俞蛟所记对比,仅仅潮州市之器材更加注重,程序流程更加繁杂罢了。

“潮汕功夫茶”的泡饮手艺经发展趋势、健全,程序流程虽繁杂,却富涵文化艺术,因此为饮者仿效、沿用。现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潮汕功夫茶茶道等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掘、推进而成的,已是了闽、粤的喝茶造型艺术。近年来时间茶道已向中国北方散播,为北疆饮者器重。

“工夫茶”和“功夫茶”究竟有什么区别?

工夫茶是一种上等的茶叶,而功夫茶是指泡茶的方法,所以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指茶,一个指泡茶的技巧,这一点在《辞海》里面也有记载,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现在还有很多人把工夫茶和功夫茶分不清,当然也有人说工夫茶和功夫茶都是一样,只是因为时间的推移,把“工”和“功”混为一谈了。

但是根据历史记载,这两样“茶”确实不是一个意思,而现在能分清它们的也只有和茶打交道的人了,所以今天我就简单的细分一下。首先就是工夫茶,工夫茶出自清朝,当时一个叫刘埥的人,他尤其钟爱武夷山的茶,于是他还在他的《余闲集》里提到过工夫茶。

“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

所以明显就能看出工夫茶确实是茶叶的一种,只不过在刘埥把工夫茶称为花茶,并没有说明茶的具体品种。

后来陈宗懋又把武夷山的茶进行了细分,而且还将工夫茶用地域名来命名,比如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因此工夫茶在陈宗懋的细分下成了红茶的一种。其次就是功夫茶,如果不进行解释,估计很多人都认为功夫茶是要用功夫才能泡出来喝到的好茶,其实不然,在俞蛟的《潮嘉风月记》里就有明确记载:

“功夫茶,烹治之法。

我们都知道正宗的功夫茶出自潮汕,在烹茶时光是茶具都是好几种,尤其是在炉、壶、杯的选择上,更是精益求精,在泡茶的技巧上更是要求颇高,每一步都要把“功夫”落到实处才行,如果有一个环节掌握不好,都不能称为正宗的功夫茶,所以总的来说功夫茶就是一种泡茶的技巧。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下面就详细介绍“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

  《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并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观点: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 馥 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jing,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 懋 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三、“功夫茶”起源于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

工夫茶与功夫茶,有什么不同,是怎么定义

前者,如: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都是闽红系列的,工夫可以理解成花时间精力做的茶,在茶上花了很多工夫。

后面功夫茶,指的是泡茶技巧,要泡一泡好茶,将茶叶的滋味完全表现出来,需要茶艺师有很好的冲泡技巧,这是一种职业能力,或者理解成本事,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功底,是有泡茶功夫的人。

工夫茶与功夫茶如何分辨

作为一个潮汕人,我认为“功夫茶”乃是“工夫茶”在普通话中的谬传,本无“功夫茶”这一东西。虽说网上很从称“功夫茶”实为指“工夫茶”,但鉴于题主的问题是要如何分辨,我不是很苟同 @徐博闻先生的看法。不能因为一个错误的表达用的人不少,就可以无视正确表达的存在。不管从语言发展上来说,以后是否某一个被另一个替代,就目前而言,二者本身正谬区分,还是要明确清楚。而不能以以后可能被替代为由把正确用法给否定掉。1.本源经典就不引用了,虽然观点相左,但是其实引用的经典并不矛盾。只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已。首先,工夫茶,是闽南、潮汕地区的一种茶文化。它并不单指泡茶这个过程,而是包括了泡茶、饮茶以及所费心思所处心境的一个统称。所以不能理解其为泡茶技艺这一单一的事物。其次,如其它答案提及的,在潮汕方言中,“工”与“功”的发音不同,“工”发“刚”音而“功”发“攻”音。根据潮汕话中的发音,实为“工夫茶”而非“功夫茶”。而且,“工夫”和“功夫”在该方言中的含义并不相同,所以不会有混淆之可能。如上面答案所言,潮汕话中的”工夫“也多表达时间的概念,但其中还暗含了“花心思“的概念,作形容词用。比如“伊指个人办事过工夫”,指人办事用心,认真,和技巧并无关系。而“功夫”,最直接的含义就是“武术”,但很少有用于表达技巧技艺的含义(其他潮汕朋友有的话请告知)。后者多用“看(kan)课”表达。由此可见“工夫茶”就算在潮汕话中“工夫”二字并不是用来强调“技巧,技能”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哪些区别?

工夫茶和功夫茶的区别?。工夫茶所指的是制茶工艺,功夫茶就是工夫茶的泡法。工夫茶早已被人们所熟悉。

我国工夫茶的泡法。是各朝各代泡茶最讲究的一种方法。或称之为"宜兴式品茗法"。工夫茶的泡法直接显示茶艺的高低,考验每个人的茶艺是否纯熟。综合了茶品,茶趣及各种流程。

工夫茶艺人动作"韵律优美"纯熟有隹。给饮茶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工夫茶程序很多。这里只能简单说明几点:

一,赏茶,主人让宾朋好友鉴赏茶叶的成色一番。

二,温壶,用热水清洁茶壶,去掉弄味,清洗干净等。

三,置茶,温壶后将茶叶放入壶内。

四,润茶,注入热水,并以壶盖括去泡沫,尔后将茶水倒入茶海或其它茶容器中。

五,泡茶,润茶后再从新把热水冲放入壶中,称之为"冲泡",每一次为一泡。

六,冲壶,壶内注完热水后,盖好壶盖,再用热水从壶盖外部冲浇壶外体。

七,计时,茶艺人右手扶左手手表观看时间。而且要注意动作的美感。

八,温杯,在倒茶水之前,先把茶杯用热水冲洗,迎接头一泡茶水的到来。

九,运壶及干壶,温杯后,茶叶浸泡时间已够,将壶提起沿着茶海边缘运行一周或几周,这称之为运壶。然后用茶巾把茶壶外边擦干净叫干壶。

十,倒茶。不要一次把茶杯倒满,每个茶杯先倒一部分,然后逐步再把每个茶杯的茶水倒到七、八成满。

十一,奉茶,把茶杯放在茶盘上,由主次顺序给客人上茶。

十二,品茶。

十三,易位,头泡由主人为客人服务,为使客人尽情欢乐,并欣赏不同的茶艺,"主泡者"可以适时易换。

十四,茶余,就是用完茶后清理残茶叶渣收实清冼茶具。摆好放整齐。

以上就是工夫茶泡法的浅说。致于工夫茶和功夫茶的区别这只是个人看法不一定对。谢谢!

“工夫红茶”和“工夫茶”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字也是博大精深,有功夫红茶和功夫茶两组会有一些区别,因为他们的意思也不一样,在大的概念上可能会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两者的区别是比较多的。

这两种茶的概念是不一样的,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功夫茶和功夫红茶,并不是同一种茶。功夫茶在制作的时候特别注重条索的完整,还需要注意条索的整洁,所以费时费力,最后的名字叫做功夫红茶。功夫茶是指的泡茶是一种泡茶方式,这种方法非常的讲究,操作起来是需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够加茶泡的比较好喝。在网络中,在书籍中都会遇到跟茶有关的知识,其中功夫茶和工夫红茶,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茶文化,而且两个名词特别相像,所以人们容易分不清楚。

这两个名字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却有不同,主要是因为功夫茶非常的嫩,而且原料细腻,外形看着更加完整,有着香气浓郁的感觉,泡完之后茶汤该浓,而且汤色非常的好看,液体非常的红艳明亮,所以有着好的品质特征,而传统的功夫红茶,在制作的时候有两个阶段,都是通过精细的功夫调制而成。

在清代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种茶,也叫做武夷岩茶。这种茶在冲泡的时候需要发挥的功夫比较多,才能够将茶的味道泡出来,也会更香浓一些。之间最简单的区别就是功夫茶费时费力而想,喝的好,茶就必须要通过这样的手法,在制作的时候要求会更高,而功夫红茶是红茶的一种。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一种红茶的存放方法,而功夫茶主要指的是烹茶泡茶的技法技巧,所以是一种品饮方面的功夫和学问。

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在很多书籍报刊或是网络资料中,抑或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存在着“工夫茶”和“功夫茶”混用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和一些辞典的解释有关。例如,在《辞源》中,把“工夫茶”解释为:“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也作‘功夫茶’。”而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则将“工夫茶”视为“功夫茶”的同义词。(“功夫茶”解释为:“福建广东一带的一种饮茶风尚,茶具小巧精致,沏茶、饮茶有一定的程序、礼仪。”)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工夫茶”和“功夫茶”混用的情况。

但在我看来,“工夫茶”和“功夫茶”在词义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在诏安这品茶饮茶成风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诏安人所品饮的应该是“工夫茶”。在诏安方言中,“工”发音为“gang”(发音类似普通话的“刚”),而“功”发音为“gong”(发音类似普通话的“公”),从发音而言,那就应该是“工夫茶”而非“功夫茶”。再者,“工夫”在诏安方言中还包含有耗费长的时间与多的精力、人的素养与造诣高深和制作精良等的语义,例如“好工夫”、“细工夫”等等,而“功夫”并没有如此的语义。综上两点,再结合诏安人品茶饮茶的过程等,诏安人所品饮的应是“工夫茶”无疑。

我小时候就听过家里人讲过“烧杯热罐、高冲低斟、刮沫淋罐、关羽巡城、韩信点兵”等品饮“工夫茶”的口诀。这在外地人看来云里雾里,犹如高深莫测的武功秘籍,那就让我以个人粗浅的理解来给大家解读一番。

烧杯热罐:烧杯也称烫杯,主要是为了卫生,还有一个作用是加热茶杯,提高茶杯温度,可使“工夫茶”香味与韵味更好提升与激发。再者,烧杯过程也颇具观赏性,传统的烧杯过程是手滚杯(现在多使用茶夹),即用一只手的无名指托住茶杯底部,斜靠在另一只装满开水的茶杯上,用大拇指转动茶杯口沿下方,茶杯四周在开水中滚过,达到消毒的目的。由于开水温度高,手滚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容易烫伤,所以是不是品饮“工夫茶”的老手,从烧杯的手法就可以看出来。据说以前诏安人看女婿(考验女婿),便会要求女婿泡茶,女婿是否优秀,从烧杯的手法与熟练程度中便可一探究竟。热罐也是同理,主要是为了提高紫砂罐的温度,提升与激发“工夫茶”的香味与韵味。一般来说,“工夫茶”的第一壶开水是用来烧杯热罐的,第二壶开水才是用来泡“工夫茶”的。

高冲低斟:高冲是指冲开水时,水壶壶嘴要离紫砂罐口一段距离,要高。只有开水高高冲下,才能提升与激发“工夫茶”的香味与韵味。低斟是指斟茶时紫砂罐嘴要靠近茶杯,不能离得太高。这样倒出来的茶汤不会激起水花而产生气泡,方便观察茶汤颜色。

刮沫淋罐:刮沫是冲第一次开水时要满而不溢,然后用紫砂罐盖刮去紫砂罐口的茶沫与茶泡。此举是为了茶汤清亮,刮沫还有个更富诗意的名称是“春风拂面”。淋罐是使用紫砂罐独有的(使用盖瓯没有淋罐),即加开水后,将紫砂罐盖好,用开水对紫砂罐进行冲淋,既可以洗去残留在紫砂罐身的茶沫与茶泡,又能再次加热紫砂罐,使茶香萦绕在紫砂罐中,蓄势待发。

关羽巡城、韩信点兵:这两个都是倒茶的要点,其目的是为了使各个茶杯中茶汤的都是一致的,达到同色同质同量。还有一个目的是尽可能地倒尽茶汤,不残留茶汤在紫砂罐中,以免导致下一冲的茶汤苦涩。这也是诏安人看女婿(考验女婿)泡茶过程中的要点,若是这女婿倒出来的各个茶杯中茶汤的茶色不一、茶汤的量有多有少,那么这个女婿可就要大大扣分了。现如今有人为了方便而使用了公道杯,其实是有悖“工夫茶”的意境的。茶汤经公道杯后再分到各个茶杯,茶汤温度下降,香味与韵味大减,“工夫茶”也就变得不那么“工夫”了。

当然,“工夫茶”还有诸多细节,诸如品饮“工夫茶”时烧水要用木炭炉,甚至对于所使用木炭的种类、大小、形状都要进行选择与挑选;对水也有要求,要选择山泉水,而不能随意使用井水、溪水、自来水等,同时水要烧得不老不嫩,不能长煮久沸;装茶叶前要择茶,挑去茶枝,分出茶末和粗叶,茶末要放在紫砂罐(或盖瓯)底,再装入粗叶(也可以不分茶叶,装好茶叶后将紫砂罐(或盖瓯)在掌心轻轻磕几下,使茶末下沉);头冲的茶汤要倒去,因为有“头冲脚腺”的说法;“茶三酒四逸陶二”告诉我们,品饮“工夫茶”时人不宜多,三人最为适宜……从品饮“工夫茶”的种种讲究与细节中可以看出,诏安人品饮“工夫茶”,不单单是品饮茶,实际上还是在品味文化、感悟人生。

说到这里,耳旁已经传来水沸腾的咕嘟声,木炭炉上烧的水已经沸腾,不老不嫩,刚刚好,那就让我带着大家品饮一下诏安的“工夫茶”吧!

标签: 功夫茶 工夫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elwo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