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工夫茶艺是潮汕地区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潮州工夫茶艺主要包括制茶、泡茶、品茶等多个环节。其中,制茶是关键的环节之一。潮州工夫茶艺的茶叶选用上乘的茶叶原材料,并经过筛选、干燥、滚揉、烘焙等工序,制成色泽绿润、香气浓郁的茶叶。

在泡茶方面,潮州工夫茶艺注重用水,使用的是泉水或山泉,水温也有讲究。泡茶时,饮客先品茶香,再观茶色,最后品茶味。潮州工夫茶艺对茶器的要求也极高,如杯、壶、杓、碟、台等都要选用优质的陶瓷、紫砂等材料,制作精细,花纹独特,调和协调。

目前,潮州工夫茶艺已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潮州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潮州工夫茶艺一般指潮州工夫茶。潮州工夫茶艺,别称潮汕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茶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在潮州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广东潮州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

茶文化知识大全之潮州工夫茶

说到中国的茶文化,不仅仅是其茶叶的种类之多,更是其茶艺的博大精深,随着茶叶的广泛流传,各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艺文化也随之兴起,而独特的潮州“工夫茶”就是其中一种,那么今天就和我一起来看下吧。

潮州工夫茶的起源

特色的潮州茶文化——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yue)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中国,远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的主要内容

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茶梗。

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春风拂面(刮顶淋眉):少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产泡沫。淋壶可冲淋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内注满沸水。

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响茶之圣洁。

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

玉液回壶: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令人回味无穷。

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动作。

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十、十一步动作。

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望能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潮汕茶文化,世界闻名的潮汕功夫茶

茶叶是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饮品,茶叶更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地域都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区也有着潮汕独有的功夫茶。

那么,本期地区文化详解潮汕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称“潮州功夫茶”,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与茶具的结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

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潮汕功夫茶,当地特色饮品

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茶文化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潮汕茶道就是潮州功夫茶。南方沿海一带的地区都是十分喜欢喝茶的,无论是福建还是广东爱茶的人更是许多的,潮汕工夫茶你了解吗?

那么,本期饮茶文化带你了解一下潮汕功夫茶。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功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潮汕工夫茶茶艺中“烫壶温盅”的目的是____。

潮汕工夫茶茶艺中“烫壶温盅”的目的是提高茶壶和茶盅的温度,以保证茶汤的温度和浓度,提升茶香和口感。

1、煮水候汤。用沸水烧开孟臣罐,用来存放热水。

2、烫壶温盅。用热水分别温热茶壶和茶盅。

3、温杯洁具。用热水冲洗茶杯和茶叶筛。

4、干壶置茶。用茶巾擦干茶壶,放入适量的茶叶。

5、洗茶。用沸水快速冲泡一次,倒入公道杯,然后倒掉。

6、冲泡。用沸水再次冲泡,时间根据茶叶的种类和个人喜好而定。

7、倒茶。将冲泡好的茶水倒入公道杯,再分别倒入各个茶杯。

8、品饮。端起茶杯,闻香,品味,细细品鉴茶的香气和滋味。

民族风情:潮州功夫茶

《茶经·六之饮》曰:“天育万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精极。”接着,他列举了茶的“九难”,意即从采造、鉴别、用具、用火、择水、烤炙、碾末、烹煮、饮用等九个方面,都应力求其精。

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点,它体现在烹制、品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器具更为精致”而已。

1.在“热”字上做足文章

潮州民间流传一则“笑话”:茶座中来了一位新客,主人请他品茶。饮罢,主人问:“如何?”客答:“好”。主人又问:“好在哪里?”客答:“哙烧。(够热)”一座皆窃笑。

其实,被笑的应该是茶座中人或“笑话”的编造者。因为,来客的回答尽管只有两个字,却道出了品茶的真谛:热。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引陈藏器曰:“饮之宜热,冷则聚痰。”又引李廷飞曰:“大抵饮茶宜热宜少。”用工夫茶法,“乘热连饮”便有了切实保存证:一系列的烫罐淋杯,罐外追热、高冲低斟的程式,能有效地减少泡、斟过程中热量的散失;杯小如核桃,几可一口啜尽,可避免先一口、后一口冷热不均的弊病;壶小如鸡子,故冲工夫茶要分多轮(潮人称“巡”)进行。这样能不断续入沸水,使壶中持续保持高温。

2.完美地体现了“茶性俭”的特点。

“茶性俭”的“俭”,含有贫乏、不丰足的意思。也即是说,茶汤的水浸出物中,人效成分的含量不多,因此,泡茶的水宜多,多了滋味就淡泊。小壶小杯的功夫茶。最能体现“茶性俭”的特点。而多轮冲泡法对于准确把握泡茶时间、恰到好处地体现茶的香味亦极其有利。

3.一杯澄彻韵更幽。

工夫茶艺中的刮沫(或用盖瓯操作进的弃去头冲水),就是去除泡沫的妙法。纳茶时之“分层结构法”,又可使经过粗茶叶层过滤的茶汤澄彻无渣。此外,工夫茶因杯小,香浓、汤热,故啜后杯中仍有余香,这是一股比从茶汤上溢出的香气更深沉、更浓烈的“山韵气”,“嗅杯”因此亦杨为其凶瀹饮法所无而为工夫茶所独有的雅趣。

刚接触工夫茶的人,往往因浓而生畏,其实大可不必。陈椽先生在《论茶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浓茶有不同的概念:叶量很多,开水很少,香味很浓,如闽南、粤东饮武夷山岩茶,随泡随饮,饮量很少,有害物质没有泡出来,则无害。相反地,冲泡很久,茶汤不倒出来,旨起色香味很大变化。茶汤品质劣变,有害物质一部或全部浸出,这种浓茶则危害很大。

可见,工夫茶确实是既考究又科学的瀹饮法中的极致,是对《茶经》“精极”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一文带您读懂潮州工夫茶

关于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非“功夫茶:

用普通话来说,“工夫”与“功夫”音相同。不少外地人将潮汕地区所说的“工夫茶”听成了“功夫茶”。实际上,用潮汕话来说,工夫茶中的“工”字念做“刚”。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工夫”二字涵盖的不仅是冲泡茶叶的简单程序,更多的是包含了从选茶到茶具到冲沏过程以及茶礼等整体的总结。而且,还要明确一点的是,我们常常说的潮汕工夫茶、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其实指的都是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的含义:

其实,工夫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工夫红茶的简称,代表茶名;二是指茶艺、茶道。我们常说的潮州工夫茶指的是茶艺、茶道。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

泡工夫茶出名的地区有福建、潮汕、台湾,其中当属潮州工夫茶最为出名,潮汕人非常喜爱喝茶,简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置办些茶器,不仅方便自己闲暇时可以喝上一杯茶,还方便招待客人。

工夫茶的步骤:

冲泡潮州工夫茶需经21道程序,由此可以得出确实需要一定的工夫才能喝上一杯好茶!

备器(备具添置器) ;生火(榄炭烹清泉);净手(茶师洁玉指);炙茶(凤凰重);倾茶(佳茗倾素纸);候火(扇风催炭白);温壶(孟臣淋身暖);洗杯(热盏巧滚杯);一纳茶(朱壹纳乌龙);刮沫(移盖拂面沫);润茶(甘泉润茶至)。

高注(提铫速高注);冲注(高位注龙泉);滚杯(烫盏杯轮转);洒茶(关公巡城池);闻香(先闻寻其香);请茶(恭敬请香茗);一点茶(韩信点兵准);啜味(再啜觅其味);审韵(三嗅审其韵);谢宾(复恭谢嘉宾)。

“工夫茶”是什么?新时代工夫茶又是什么?

上世纪80年代之后,饮茶之风自南而来。大茶缸换了小茶壶,大口喝变成了小口品。至于摆了一桌子的各式茶器,一看就透着高级。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喝茶可以这么讲究。一打听,人家这叫“工夫茶”。

那时候,喝工夫茶是一种时尚。谈生意去酒楼已经落伍了,得约在茶艺馆才显得有面子。虽然学着这样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但其实也都是照猫画虎不求甚解。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聊这喝法可是离不开一个地方——潮汕。

潮州工夫茶艺是中国茶文化一绝,它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明伦序、尽礼仪,作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

潮州茶文化学者林宇南在《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总体归纳成中华工夫茶八段21式行茶法。

工夫烹法八段:1、治器 2、纳茶;3、候汤;4、冲茶;5、刮沫;6、淋罐;7、烫杯;8、洒茶;

共有21道程式:备具添置器、榄炭烹清泉、茶师洁玉指、扇风催炭白、佳茗倾素纸、凤凰重、孟臣淋身暖、热盏巧滚杯、朱壶纳乌龙、提铫速高注、甘泉润茶至、移盖拂面沫、高位注龙泉、烫盏杯轮转、关公巡城池、韩信点兵准、恭敬请香茗、先闻寻其香、再啜觅其味、三嗅审其韵、复恭谢嘉宾。

它除了冲泡独特外,以潮州乌龙茶为主要茶料也是其突出特色,能够将乌龙茶醇香的特色充分地展现出来。另外,潮州工夫茶的茶具十分讲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水钵、龙缸、砂姚、茶担、红泥火炉、羽扇等,一般情况下以十二件最为常见。

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可见,是品质,是制茶工夫成就了武夷茶的“工夫茶”之名。

而新时代工夫茶,是洳淉搅拌茶,选用重庆武隆高山原生态野生茶,所用原茶未经人工修剪,未受任何化学肥料、农业污染,泡开时能感觉到它的生命力,在水里舒展,味道慢慢散开。茶包选用纤维环保材质,标准控味道,茶叶形状可见,不漏茶,好品质看得见。

洳淉茶还结合了西式搅拌棒,方便快捷的泡一杯好茶,完美贴合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从而备受关注和喜爱,一杯茶不同的泡法能有淡茶、浓茶两种效果,这样的新时代工夫茶让茶更年轻,让喝茶更简单。

潮汕工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关于潮汕工夫茶诗句

关于潮汕工夫茶诗句 1. 有关工夫茶的诗歌主要有哪些

工夫茶这种流行于潮汕一带的品茶风尚,以其雅洁的茶具、精美的冲泡技艺,带 给人诗情画意般的享受,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一些名人、学者纷纷赋诗写歌,留 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和美好的回忆。

像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在1962年来到广东汕头, 品尝了工夫茶之后,便吟出“品罢工夫茶几盏,只羡人间不羡仙”的诗句;现代著名 女学者冼玉清教授也对工夫茶发出"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的赞美。 茶灶 陈恭尹(清) 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

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 就隙邀风势,添泉战水声。

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 舟茗 陈王猷(清) 穷已如黄九,犹将茗碗行。

燃炉风欲破,沽水雨初晴。 秋影来无色,江涛近一声。

旗新辨味,最是武夷精。 工夫茶 陈檗仁(清) 宜兴时家壶,景德若深杯,配以幔亭(武夷)茶,奇种倾建溪。

瓷鼎烹石泉,手 扇不敢休。蟹眼与鱼眼,火候细推求。

焴盏暖复洁,一注云花浮。清香扑鼻观,未饮 先点头。

咏工夫茶 陈坤(清) 何人曾识赵州来,品到《茶经》有别裁。 不咏卢仝诗七碗,金茎邑露祗闻杯。

潮州春思 丘逢甲(近代)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嘴(凤凰水仙),来试湖山泉。

潮汕工夫茶歌 张华云(当代) 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 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西湖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 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 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 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〇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 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2. 求关于潮汕功夫茶的论文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汕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 加炒焙。

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 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 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 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1886。

3. 麻烦大家帮我找 关于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资料~这是我要写 作文的材料~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

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

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

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

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

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潮汕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三) 乾隆嘉庆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粤东,“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

俞蛟是浙江山阴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典史,《潮嘉风月》所记载的大约是一段时间的闻见。俞氏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形如截筒,高绝 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 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 。

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壶、盘与 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 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 嚼梅花更为清绝。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 需白镪二枚。 这一段记载,对当时韩江六篷船上的饮茶习俗有很详细的描绘。

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炉、瓦铛(砂铫)、宜兴紫砂陶壶、花瓷小茶杯和茶盘,还有垫茶用的棕垫、煽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茶具已相当齐备。茶叶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

作为品饮程式的工夫茶至迟到这个时候已经名实具存了。 不过,当时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

《潮嘉风月》所记六篷船主人,往来韩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兴宁人,并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后,闽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门志》卷十五《风俗记》载: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

茶叶重一两,价有 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

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 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

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

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亦尝试之,殊觉闷 人。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

施鸿保《闽杂记》也说: 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

4. 关于《潮汕工夫茶》的作文500字

功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所谓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乌龙入宫,淋盖刮沫、高冲低洒、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同样喝茶的礼节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个茶杯放在一起,意为品茶,筛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别人喝完了才喝,这是对客人的尊重,还有喝茶的时候一定要拿离自己最近的那杯。( 溧阳市社渚阿林 - 溧阳文学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说是茶浓情更浓。

5. 潮汕功夫茶来源和典故

楼主你好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州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 加炒焙。

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 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 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 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

6. 请问潮汕工夫茶的冲法有那些俗语

潮汕人嗜好喝工夫茶,对茶具、茶叶、冲法都极为讲究,要求十分严格,有一套精致的程序,因而有学者称“潮洲工夫茶”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选茶

冲制工夫茶应选用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为佳。

选水

水质对茶味有很大的影响,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江水应取于远离居民区者。井水应从常用井中汲取。

活火

“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从前,潮州人煮茶,多用绞只炭,其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上品的橄榄核炭,是以橄榄核入窑窒烧,所成之炭用于烧水,焰火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现在潮州人多用酒精、石油气之类简便的燃料。只有在高档的茶座才会用“活火”烧水。

茶具

工夫茶具大体相同,但精粗有别。常用器皿有:

l、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紫砂泥制者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壶的深浅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例,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精巧均衡。

2、盖瓯。形如仰钟,有上盖、茶垫。盖瓯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冲罐。但因口阔,不能留香,因此只能权宜用之。

3、茶杯。以薄、洁为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秋 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以贮浸冲罐,一以储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稳,取饮方便。

6、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

7、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形,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

8、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掏水。

9、红泥火炉。红泥火炉,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

10、砂铫。俗名“茶锅仔”,轻巧美观。

11、羽扇。用以煽炉。

12、锡罐。名贵的茶叶应用锡罐贮藏。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

13、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4、茶几。或称茶桌,用以摆设茶具。

烹茶

工夫茶烹法程序如下:

1、治器。泥炉起火,砂跳掏水,煽炉,信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候其火硕(老),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 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称之“纳茶”。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洗茶”,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应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清走茶沫,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以去其散坠余沫并使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人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这时是洒茶的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未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品茶

洒茶后应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一啜而尽,三嗅杯底。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_潮州茶文化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

  说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州茶文化的历史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子野,即潮汕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后又经历次战争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地,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汕,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潮汕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汕。工夫茶艺传到潮汕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为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为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为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汕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汕地区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潮汕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汕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汕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为习尚。时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范围更为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为普遍;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为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为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潮汕功夫茶的茶道形式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潮汕功夫茶的茶道形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潮汕功夫茶的茶道形式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共限四人,这与明清茶人主张的茶客应“素心同调”,不宜过多的思想相近,客人入坐,要按辈份或身份地位从主人右侧起分坐两旁,这很像我国古代宗社、祖庙里以昭穆分两侧列位的 方法 ,贯彻了伦序观念。

  客人落座后,主人便开始操作。正宗潮汕功夫茶真乃是“中规中矩”、“谨遵古制”,一丝不爽的。无论对茶具、水质、茶叶、冲法、饮法都大有讲究。茶具,包括冲罐(茶壶)、茶杯和茶池。

  茶壶,是极小的,只有红柿般大小,杯是瓷的,杯壁极薄。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作为“鼓身”的圆罐组成。盘上有小眼,一则“开茶洗盏”时的头遍茶要从这些小眼中漏下;二来泡上茶之后还要在壶盖上继续以开水冲来冲去以加热保温,这些水也从小眼中流下。真正的“茶池”则是指鼓身,它为承接剩水、剩茶、剩渣而设。功夫茶的壶是十分讲究的,我国明清之后茶艺返朴归真的思想浓重,犹重紫砂壶。而潮汕式功夫茶茶壶,用一般紫砂陶还不行,则要用潮州泥制壶。此地土质松软,以潮州泥所制陶壶更易吸香。谈到此,亦应了解中国不同品类茶叶需用不同器具。如花茶最宜用瓷壶,方能保其茶香不至逸失。绿茶本业清淡,而砂壶最易吸其味,亦不相宜,最好用瓷杯,或以玻璃杯直冲,既保其香,又可观察茶叶形状及色泽。而对于红茶、半发酵茶来说,最宜用砂陶,不仅有外在古朴且因易发散,使茶不馊,无“熟汤气”,久而久之,壶本身便会含香遍体。喝功夫茶的茶壶,不是买来就用,而先要以茶水“养壶”,而潮州泥壶含香、养壶最易。一把小壶,买得家来先以“开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待“养”上三月有余,小壶便“香满怀抱”了,这时方正式使用。功夫茶杯子也极小,如核桃、杏子一般。壶娘、壶子皆小巧玲珑,但又不失古朴浑厚。

  潮汕功夫茶茶艺赏析

  一、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二、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茶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

  六、重洗仙颜:迅速例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观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里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低斟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茗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茶汤香醇甘爽,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九、十、十一步。

  十五、若琛复浴: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斟妙香:重复九、十、十一步。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十三步。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

标签: 潮州 茶艺 工夫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nl40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