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闽南茶文化独特之处

闽南茶文化独特之处

闽南茶文化独特之处

闽南地区的茶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一、茶叶品种多样

闽南地区的茶叶种类繁多,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泉州海丰青、福建白茶等名优茶。各类茶叶都有自己特有的品味和功效,让人们对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茶艺文化精深

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文化非常精深,茶艺表演中的动作优美、娴熟,让人们在观赏中领略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三、品茶加料独特

闽南人在喝茶时还常常加入一些特殊的材料,比如糯米糍、瓦片饼、酥芋等,这些食品不仅提升了茶叶的口感,也另人回味无穷。

四、茶具器皿多样

闽南地区的茶具器皿种类也非常多样,从茶碗、茶壶到茶匙、茶托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这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总之,闽南茶文化独特之处就体现在品种多样、茶艺精深、品茶加料独特和茶具器皿多样等方面。通过了解和学习闽南茶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这一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闽南茶文化有哪些特点,需要注意什么

中国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闽南茶文化的精华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 饮茶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过去,在闽南有一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 那么闽南茶文化需要有哪特点,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盏茶呢?这是需要技艺和艺术的,这就是茶艺。 闽南人把饮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讲究茶叶、水和茶具了。

一、茶以新为贵,而且要优质茶叶。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因为乌龙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它外形色泽青褐,所以称“青菜”。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溪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

二、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

三、闽南人泡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为它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 “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得很有艺术欣赏价值。

闽南人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闽南地区就有这么一种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在福建安溪县,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人们在说到闽南人的热情好客时,总也离不开一个“茶” 字,因为“闽南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

四、如何泡茶才能让它的香入心?

1、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2、除了茶壶、茶杯外,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放入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这就是茶洗的功能之一。

3、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放在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要放满壶,这样冲出来的茶才够味。

4、在茶壶里塞满了茶叶,接着就把开水冲入茶壶中,这时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然后盖上壶盖,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这样,茶壶内外温度相差不会太多。了,热气才不会跑掉。他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有少许茶水溢出为止,盖上盖子,再淋一些开水。

5、泡茶最忌讳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壶边斟边说:“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茶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

6、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就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

茶艺,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闽南的茶道精髓,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例如,当地村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意蕴着风调雨顺的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内涵会更丰富,具有一种社会功能,使饮茶者追求一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闽南人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根植、流传其间的茶文化,无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国灿烂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最具代表性的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茶的发源地,有着非常悠久的茶历史。作为最早茶文化的发源地,福建不止有着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历史优势,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茶技艺。通过这些技艺能让泡出的茶更加清香。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着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您可能还喜欢:

芒康弦子舞——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

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的彩调

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潮州音乐

别具风情的抚顺地秧歌

闽南人都爱喝茶,爱喝茶的习惯是怎么来的?

  首先闽南有优越的种植条件,闽南茶文化源远流长,种茶,饮茶 品茶,赏茶,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闽南有着“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闽南人觉得喝茶是一种享受,喝茶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茶在闽南人眼里有一种独特见解。闽南多喜欢喝“功夫茶”。在闽南有一种说法 “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闽南“茶”念tɛ麻开二为ɛ,澄母为t。通过海路交易茶叶的西欧国家茶的发音基本都来自闽南语。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闽南人喝茶的习惯都是祖祖辈辈累积传承下来的。很多地方的人都有着喝茶的习惯,茶可解“百毒”无论你怎么了,大人们经常会说喝一杯凉茶就好了。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月珍贵,以前有个富商花高价想买一个茶壶,茶壶主人将其洗净给富商,富商却说茶壶已经不值钱了。茶壶里面的茶垢越厚,泡出来的茶越香甜,即使不放茶叶也无妨。

  闽南人喝茶的习惯都是打小都有的,大部分每家每户都备有茶具,来客人了,会先泡一杯茶。古语有云,寒夜客来茶当酒。在闽南人家,客人一进门即立刻烧火煮水,添换茶叶,泡茶品茗,这是闽南人的待客之道。闽南人爱喝茶离不开当地的自然条件,水土风情。闽南人喝茶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三五朋友,坐在一起,品茶谈天说地,各自交流各自所了解的信息,由此以来,茶文化流传的遍更加远了。

无茶不成“礼”,是闽南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客人来了泡上一壶好茶,表示闽南人对客人的尊重,他是想通过自然亲切的方式和你表达善意。有些人说没事一杯茶,啥毛病都没有了。有人说,闽南茶,只有品过才知道什么叫茶,只有悟过才知道什么叫做道。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茶文化与茶艺

福建是产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块热土。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一起来看看。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

  安溪是乌龙茶的故乡,是我国著名的茶都,产茶和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安溪,不但有独到之处的乌龙茶采制技艺,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品饮乌龙茶,茶叶选用茗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用精致的瓷质、陶制小壶、小盅,冲泡选用山泉水、井水和纯净的淡水。名茶茗茶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金黄,味醇鲜爽,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沏泡讲究款款有序,动作优美,真正达到纯、雅、礼、和的品茶意境。“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斗、茶夹、茶通是竹器工艺制成的,安溪盛产竹子,这是民间传统贯用的茶。茶匙、茶斗是装茶用,茶夹是夹杯洗杯用的。

  炉、壶、瓯杯以及托盘,号称“茶房四宝”这主要是遵循本地传统加工而成。安溪茶乡有悠久历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艺。这不仅泡茶专用,而且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而用白瓷盖瓯泡茶,对于放茶叶、闻香气、冲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择水最为关键,水质不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冲泡安溪茗茶铁观音,烹煮的水温需达到100摄氏度,这样最能体现茗茶铁观音独特的香韵。

  沐霖瓯杯

  “沐霖瓯杯”也称“热壶烫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不但是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讲究卫生,起到消毒作用。

  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茗茶铁观音装入瓯杯,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这叫“春风拂面”。

  瓯里酝香

  中国茶叶有六大类,其中红茶全发酵,绿茶不发酵,乌龙茶是半发酵。铁观间乌龙茶中的极品,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叶下瓯冲泡,须等待一至两分钟,这样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冲泡时间太短,色香味显示不出来,太久会“熟汤失味”。

  三龙护鼎   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杯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盖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个指称三条龙,盖瓯称为鼎,这忠“三龙护鼎”。

  行云流水

  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这样可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民间称它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点水流香

  “点水流香”在民间称为“韩信点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艺小姐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朋友敬奉香茗。

  鉴赏汤色

  品饮茗茶铁观音,首先要观其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名优茗茶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细闻幽香

  这就是闻其香,闻闻茗茶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茶香,清气四溢,让您心旷神怡。

  品啜甘霖

  这叫品其味,品啜茗茶铁观音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流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相继而来,进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成了中国茶的代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乌龙东渡创奇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之乡。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多才多艺”的厦门功夫茶文化

总所周知,闽南人特别爱泡茶,朋友来访泡一壶茶闲谈一下午,惬意又温馨;生意场上泡一壶茶,既缓解了交谈的紧张气氛又促进了交易。可以说,在闽南人的日常生活里,茶无所不在,那么,就来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 厦门文化 里的功夫茶文化吧!

厦门的茶艺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厦门多爱喝乌龙茶,尤以安溪铁观音最爱,铁观音号称茶中极品,有诗盛赞:珠泉隽味和胸臆,玉液新香沁齿牙,两腋清风瓯泛绿,一壶春雪笔生花。

  厦门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厦门茶文化的精华是茶道,具有五境之美。

  首先,茶叶以新为贵。厦门多爱喝乌龙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厦门人多爱择安溪的“铁观音”。

  其次,茶水考究。泡茶要用软水,即每公升水中钙、镁的含量不到8毫克的水。这样泡出的茶才能口味醇厚,色泽纯正。

  再次,火候与汤候适度。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长短与汤候有关。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厦门的品茗行家烧水,既要烧沸,又不能过火,这样茶汤才能鲜美。

  复次,茶具精选。厦门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厦门人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小巧精美,具有艺术价值。

  地物,茶道讲究品茗佳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厦门人喜欢在厅里放置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品茗成了一种高尚精神追求和高品位的休闲方式。

  就是这么一泡高古绝俗、诗意盎然的功夫茶,却只是厦门人每日开门七件事中的头一件稀松平常事。厦门人不用酸文假醋跑到古人品茗文化的顶尖级人物妙玉的栊翠庵里,不用作秀一样坐在英国上流社会优雅华美的贵族沙龙里,也不用像江浙人那样早起喝茶要成群上茶馆喝来,像昆明人那样黄昏喝茶要结队到公园喝去。

  在厦门,无论你是朋友还是陌生人,无论你是走进高楼大厦还是洋房古厝,无论你是去办公室谈正经事还是在街市里闲逛,你足之所及,目之所至,嗅之所处,无不有这么一泡功夫茶,于君前后左右自在飘香。

  厦门人泡茶,泡的是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品位,自己的气质;而天天泡在此茶中的厦门人,自然也泡出了茶的神韵,茶的气度。厦门人泡茶,不是人随茶走,而是茶随人至。有人的地方就有泡茶,有泡茶的地方就有在家的感觉,不用呼朋唤友,不用赶时定点,更不用虚张声势,哗众取宠,只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平淡、自然、醇厚、实在地存在于寻常百姓家,您说,厦门能不温馨么?

铁观音是闽南乌龙的代表

铁观音是一种著名的中国茶,尤其在闽南地区非常受欢迎,也是闽南乌龙茶的代表之一。它产于福建省,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而闻名于世。铁观音的制作过程独特,需要经过揉捻、杀青、焙火等步骤,使得茶叶产生独特的果香、花香和矿物质的香气。其口感醇厚甘甜,同时带有微苦和回甘的特点。作为闽南乌龙茶的代表,铁观音体现了闽南茶文化的精髓。闽南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种植技术都对铁观音的品质产生了重要影响。闽南乌龙茶注重品质和工艺的完美结合,讲究传统的手工制作和精细的工艺技巧。铁观音的代表性体现了闽南乌龙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你了解闽南铁观音茶文化吗?

酒,刚劲猛烈,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李白酒后多有佳作,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茶,恬静高雅,使人宁静更能"净化"心灵,白居易一生作"茶诗"50多首,更有"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 这样的名句。

酒与茶之间,我独爱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一盏清茶,一卷诗书,打发闲暇的午后时光,是最惬意之事。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将茶叶制成饮品,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陆羽《茶经》有云: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中国茶文化,便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形成的。如:茶道、茶德、茶礼、茶艺、茶诗、茶具等。到今天,茶文化不仅盛行于中国,还风靡于世界。

茶饮,经过各个时代茶匠们的努力,已经有非常多的品类了。他们以不同的制作工艺,将茶制作出不同的味道及口感。从制作工艺及氧化发酵的程度来看,现在的茶饮,分为六大基本茶类或是三大茶类。

在这些茶类中,诞生了很多驰名中外的"名茶"。如:浙江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云南普洱、福建安溪铁观音等。

除了六大茶类,当下还有一个品类发展迅速。那就是二次加工茶,比如:花茶、果茶、含茶饮料等。

铁观音的由来:两个美丽的传说

在这些茶品中,福建闽南的铁观音是最特别的一种。它不似龙井般完全不发酵,也不似普洱一样完全发酵,而是半发酵的。从制作工艺来说,半发酵是最难的,因为发酵的程度很难把握。而铁观音冲泡后,汤色金黄、香气如兰,品之又醇厚回甘,使它一直被世人追捧。

铁观音属于青茶,乃乌龙茶之祖。像台湾的冻顶、高山乌龙,广东的凤凰水仙,闽北的大红袍,其工艺都传自安溪铁观音。而"乌龙茶"之名本是专属于安溪乌龙茶,只是其后"乌龙茶"泛指半发酵茶(也就是青茶)。

"乌龙"之名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唐末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他于安溪做茶并传授乡民,乡民称茶树为圣树。元丰年间,安溪大旱,乡民请大师祈雨,雨果然下了。乡亲们便劝说大师留下,而后在乡亲的帮助下,在南岩山麓建寺修路恩泽于乡民,并将所建之寺取名清水寺。而后很多人移栽"圣树",使观音树栽遍了安溪各地。

后一位名叫"乌龙"的退隐将军,于山上采茶、狩猎之时,无意中发明了摇青工艺及发酵工艺。他做出的茶比之裴姓高僧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于是人们把用此工艺做的茶,叫做乌龙茶。

铁观音名字的由来,就更具传奇色彩,相传"铁观音"之名乃乾隆所赐。

相传,清乾隆时期的礼学家王士让告假回乡,在南岩山麓发现此茶。而后其被奉召赴京,王士让在拜访礼部侍郎方苞时,携乌龙茶茶相赠。方苞品后,觉得此茶乃茶中珍品,便转献乾隆。乾隆品后,也觉得此茶为上上之品。便召见王士让询茶来处,乾隆细观茶叶,觉其形似观音脸又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

虽然"乌龙"与"铁观音"之名的由来,并无确切的史料记载。都源自于传说,不可尽信。但也正是这些传说,赋予了铁观音更加神秘的色彩。也正是这些传说,使得铁观音更易于推广,也更有益于铁观音文化的传承。

正源、正育、正艺才能正韵

铁观音的制作非常讲究,一泡好的铁观音,唯有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才能制作出来。充足的降雨量便是"天时",而"地利"则指的是茶青(茶源)的产地,"人和"则说的是茶树的培育及铁观音的制作。

降雨量是无法掌控的,所以,只能将"源"、"育"、"艺"三个点做到更好。这便是所谓的正源、正育、正艺,唯有做到此"三正",才能做出一泡正韵的好茶。

一、正源

由于近年来,铁观音市场表现极佳,铁观音的种植几乎遍布安溪县全境。甚至连安溪周边的德化及华安县也大面积种植铁观音茶树。虽说从气候及土壤成分来说,这些地区也可以种植铁观音茶树,但茶青质量却是参差不齐。而导致成品后,口感、香味、茶汤颜色都相距甚大。

而正源的铁观音,在安溪县现有四大产区:

铁观音发源地西坪镇,西坪镇的地面起伏非常大,地势高低悬殊。造成西坪的气候变化明显。西坪的茶农戏称,"西坪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就是这样的气候条件,使西坪的铁观音茶树种植,具有了先天的条件。龙涓乡,龙涓乡平均海拔750米,最高的是赤角歧山,其海拔更是达到了1219.3米,全年温暖湿润。龙涓乡铁观音最大的特点,兰花香明显,入口茶味充溢。祥华乡,祥华乡最大的地理特点,峰峦竞秀高山较多。祥华乡的铁观音茶树,常年被云雾缭绕。云雾中的茶青,可谓茶青中的极品。感德镇,感德镇有铁观音第一镇的美誉,同样是平均海拔高。但感德镇的土壤,与其他地方有些差异。感德镇的茶青,制作出来的铁观音,较之其他三处,略带自然酸。其味虽有些许酸,但酸的刚刚好,不影响整体质量,反倒有另一番滋味。

茶青于铁观音来说,就像制造业的金属材料,有的只能做汽车,有的可以做成飞机,而更好的则可以用于建造航天器。茶青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铁观音的质量。

二、正育

除了选择产地,选择适合的茶树品种。对产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产地土壤的培育,对茶树的培育同样重要。对于铁观音的"正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品种选择:选择种植所在地域最适合的品种种植。茶树品种,是否符合种植地土壤及气候非常关键。所谓"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天然肥力:表土回原、农家肥、绿肥等形成综合肥力。至于化学肥料,是绝对不能用的。化学肥料的使用,不但影响施肥当年的茶青质量,甚至往后两、三年还有影响。山泉灌溉:建设灌溉水道,将山泉水引入,喷灌与滴灌。虫害防治:虫害的防治,必须是绿色防控。农药,绝对是优质铁观音的"天敌"。保持生态平衡生物链完整,种植防虫、引虫植物。

总结"正育",其关键便在于天然、绿色、环保。

三、正艺

菜是否好吃,除了食材,厨师更是关键,可以说厨师的厨艺,直接决定了菜品是否美味。而铁观音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受制茶的技艺影响。"正艺"便成了关键。

由于铁观音文化历史悠久,铁观音茶也属茶中尚品,且市场表现良好。加之其制作严谨,技艺精巧,工艺复杂。已被定为非物质遗产项目,魏双全、王文礼等人,被选为铁观音"非遗"传承人。

铁观音的制作从采茶开始。采茶的时间一般在4月中旬~5月上旬和9月中旬~10月中旬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所采茶青,制成的茶分别被称之为春茶和秋茶。(也水和秋香)

春水是指春天的茶叶,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营养物质含量极为丰富,体现在茶的水质,就是口感很好;秋香是指秋天秋高气爽,天气情况有利于茶叶中的芳香物质的产生,而芳香物质构成茶叶香气,体现在香气很高。

而对茶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采摘的叶子不能是太老的,也能是太嫩的。一般都是采摘下驻芽二三叶。看下图:

茶青采摘完成,便正式进入制作的环节,铁观音的制作分为三个环节。称为做青、杀青、揉烘。

做青分为三个步骤,晒青、摇青、晾青。做青是铁观音内质形成的关键阶段;杀青是利用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巩固已形成的品质,为下一阶段创造条件;揉青分为六个步骤,分别是揉青、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揉青塑造茶叶的外形,并对茶叶的内质也有所促进,缩小体积,使茶汁均匀的附在茶叶上。

做出一泡好的铁观音,绝对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从种植地到品种的选择,到种植地和茶树的精心培育,再到茶的制作。每一步都非常关键,而每一步也都非常复杂,非常有技术含量。只有精心的做好每一步,才能制作出真正的安溪铁观音"正韵"之茶。

这里面,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及心血的结晶。在我们品尝一泡好茶的时候,请别忘了向他们致敬。

铁观音的冲泡:那姑娘的双手在跳舞

茶艺,是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一美丽少女,身着汉服,双手似跳舞般做着各种动作,"观音入宫"、"春风拂面"、"韩信点兵",再配上优美的古琴演奏,极具画面感。

铁观音的冲泡非有讲究,冲泡对茶的口感、汤色、香味皆有影响。冲泡铁观音,最好用山泉水,次之则是矿泉水、纯净水,而水的温度则以100度为佳。铁观音的冲泡分为七个步骤:

当然做到这些,并不能称之为茶艺,只是会冲泡了。真正的茶艺需要了解茶文化,那些表演茶艺的姑娘们,不但要学习冲泡技术,了解铁观音历史文化及制作常识,懂茶礼,更是需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任何一门艺术,只有形是不行的,必须有其韵。他们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每一个表情都要恰到好处。只有这有,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茶艺。

而对一般铁观音爱好者来说,泡一杯好茶也是有一些讲究的。首先第一泡必须洗掉,但第一泡又不能闷的太久,以二十秒左右为宜;其次,一般来说一泡茶只能泡六到七次,冲泡次数过多,则无味了。

闽南铁观音文化

说到茶文化,不一定非得是茶与禅、茶与诗、茶与艺术或是茶之礼仪,当然这些也很重要。但传承了一千多年的铁观音,早已超脱出这个范畴。铁观音文化已融进闽南人的生活,它已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闽南人无论是走亲访友,拜访客户,还是朋友小聚,三两个人走到一起,首先要做的便是烧上水,尝尝主人珍藏的好茶。无论是闲聊家常,还是商业沟通,都是品着茶进行的。气氛融洽的,就完成了一次商业谈判岂不美哉。

文化来源生活,而文化传承的目的,是其能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比如说诗文化,诗来源于生活。诗,是人们抒发生活感悟的一个文学体裁。而传承诗文化的意义,便在于其能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大众。

学会作诗,可以用其抒发情感,或喜、或悲、或怒都可以用诗记录下来。而品读前人之作,可以启迪我们的人生。苏东坡教会我们豁达,杜子美告诉我们需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但会作诗者有几人?甚至大多数人,读都读不懂前人之作。这就说明,诗文化的传承不算成功,因为它并未融入大多数人的生活,更谈不上服务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了。

反观闽南铁观音文化,它已成为闽南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大多数人已经离不开它了。

关于文化传承

几千年中华文明,留下了很多像铁观音这样的"瑰宝"。但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很多"非遗"传承,也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囧境。

而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便是让那些"非遗"别再那么"神秘"。敞开胸怀,让世人去了解它,让其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其融入于生活。文化传承的终极目的,不就是服务于生活吗?

泉州的茶文化

泉州茶文化简介

泉州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自古就有“闽南茶都”的美誉。安溪产茶几乎与置县同时,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盛产的乌龙茶早在宋元时期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蜚声中外。安溪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安溪茶叶生产历史之久、产量之多、制作之巧、质量之高、茶艺之精、饮茶之盛堪称华夏一绝。随着茶业的发展,安溪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全国6大类74种旅游资源,安溪就拥有6大类41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浓郁茶乡特色的安溪文化(茶歌、茶舞、茶艺、茶餐、高甲戏等)和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呼之欲出,成为安溪新的经济热点。安溪还被誉为“茶树良种的宝库”,茶农素有“茶师摇篮”之称。安溪县现有茶园25万亩,既是福建乌龙茶出口基地县,也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现年产茶叶1.5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1/4,福建省乌龙茶产量的1/3,是全国产茶大县。质量上,安溪“风山”牌特级铁观音连续18年保持国家金质奖荣誉,并成为“国茶”、“贡品茶”。

闽南文化手抄报一年级

  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成为社会精神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重要的产茶之地,福建省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许多精彩纷呈的茶文化风俗。我为大家汇总了一些关于茶文化的手抄报的资料和相关内容,大家可作为参考,希望大家能够获得帮助:

  :闽南茶文化——小茶壶的故事

  据《闽杂记》载:清代“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或谓功夫乃君谟之误,始于蔡忠惠公也……故尚此茶,取其饮不多而渴易解也。”……清代的这些饮茶方式一直沿续至今。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壶、杯、盘,或方或圆或扁,多式多款,上镂山水人物及花鸟,玲珑精致。  

闽南文化手抄报图

  茶壶是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来泡茶和盛茶。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差别,茶壶的基本形态就有近200种。泡茶时,茶壶大小依饮茶人数多少而定。茶壶的质地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以紫砂陶壶或瓷器茶壶。

  :有趣的闽南茶文化介绍

  福州盛行的茶风俗是,福州人喜欢“明前花茶”,这种茶在福州人的家中是非常常见的。福州也以“茉莉花”茶闻名,那么什么是“明前花茶”呢?其实它由清明前的青绿茶与茉莉花合制而成的茶。而且喝这种茶不需要太讲究茶具,小碗大杯都可以。闽南人盛行的茶风俗就是讲究功夫茶的泡法。在泡茶的过程中同样讲究“水、火、茶具”:水以山泉为上,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的说法;泡茶的火以炭火为主;茶具多式多款,有功夫四件宝。有客人来到闽南人的家中时,好客的闽南人不仅以乌龙茶佳茗相待,还会拿出花生糕、炸枣、贡糖等茶点招待。  

闽南文化手抄报图

  到了中秋节的时候,福州人也有着特别的风俗习惯。摆设家宴,饮酒赏月,还有“摆塔”习俗,都是非常独特和有趣的。而闽南其他地区的中秋习俗就是“博饼”。闽南的这些风俗都与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彩的文化。

  总之,闽南茶文化源远流长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中华茶文化宝库中的奇葩。闽南茶文化的精华是茶艺,讲究五境之美,因为饮茶是面南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繁忙生活中的一大享受。

标签: 闽南 茶文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v7mjg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