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湖南茶文化

湖南茶文化

湖南茶文化

湖南茶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湖南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茶树品种的不同,茶叶品种丰富多样,涵盖了红茶、绿茶、黑茶、花茶、清茶等多个品种。因此,湖南茶在中国茶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湖南的茶文化有许多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韶山岳阳茶文化。岳阳被誉为“中国益智茶之都”,茶叶品种丰富,其中以岳阳毛尖最为著名。岳阳毛尖采摘自春茶中的一芽一叶,外形细嫩匀整,满披白毫,香气鲜爽芳香,滋味醇和回甘。

此外,湖南还有衡山、湘东、耒阳等地的茶文化,衡山绿茶以其抗氧化、降脂、提神等功效著称;湘东有赤水河碧螺春、苏峰云雾茶等有名的茶叶。而耒阳的黑茶则以其独特的“山乌骨”茶技艺而闻名。

湖南茶文化是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为当地人民所珍爱,也为中国茶叶文化的丰富多彩贡献了一份宝贵财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湖南茶文化,独特的饮茶文化

随着湖南省旅游业的开发,湖南茶文化被越来越多人了解。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就走进湖南文化,看看湖南人与茶的故事。

湖湘茶文化的源流

湖湘茶文化,属于湖湘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是先秦帝王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交融混一的复合物,是古代巫术文化与潇湘地域性神秘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如果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可以说湖湘文化从远古神农氏时代而至唐五代,始终闪烁着一种神秘文化的灵光异彩。此时的湖南是一部神话,湖湘文化是一部神奇的史诗。其渊源大至如下:

一是中国帝王文化。历史上湖南先后有七个帝王归葬(神农氏、舜帝、义帝、刘望、张邦昌、李自成、吴三桂),特别是炎帝神农氏、舜帝有虞氏与盘瓠(盘古)驻足湖南,使湖南先后成为中国农耕文明与中华道德文明的发祥地,故湖湘文化包含着中国最古老的农耕文化(包括茶祖文化)与道德文化内涵。

二是善德文化。善卷,是湖南又一位上古贤士,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奠基者,影响过尧、舜、禹三代圣君,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善卷是湖南常德人,隐居枉人山(常德德山),以善与德训化子民,提倡“上善若水”与“厚德载物”。尧以为师,舜欲让位善卷,善卷不受,不知所行,后人将“善德山”(后改为德山)修建善卷坛(即善德观)和善卷钓台,于是有“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的民谣。

三是古代巫术与道家,故湖湘文化以宗道、崇尚自然、“究天人之际”、尊崇道学为基本特质,又与原始图腾、宗教乐舞、民间傩戏结缘,以崇尚玄想与理性思辩为审美特征。

四是中国禅宗文化,特别是南岳衡山、潭州沩山、常德德山与夹山,长沙岳麓山、浏阳道吾山,都是中国禅宗的重要发祥地,故湖湘文化始终涂抹着佛教禅宗的佛光神韵。

五是荆楚文化,湖湘文化本来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的荆楚文化范畴,但其沾溉屈贾文学的艺术光辉,特别是屈原《离》与《九歌》等优秀诗篇以香草美人为喻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风格,以及西汉青年文学家贾谊的智慧与才气,给湖湘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生命。

六是宋代书院文化,特别是岳麓书院与石鼓书院在南宋的兴旺发达,故湖湘文化又是道学的、理性思辨的,以周敦颐为先祖,以胡安国与胡宏、张栻与朱熹为主将,深深打上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烙印,赋予湖湘文化以浓厚的哲学思辨。

因此,湖湘茶文化,与古代帝王神话结下不解之缘,记载着上古炎帝神农氏及其整个部族“尝草别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伟大历史功绩,开创了中华农业文化的历史新纪元,实现了人类文明由兽牧业向农耕生活的划时代性的转变,因而神农氏被尊为中华民族远古先祖的“三皇”之一。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这“荼”,就是茶。神农大帝为解决先民的饮食问题,遍尝百草,终于从湖湘大地生长着的野生茶树上,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使人们开始重视茶叶,并利用茶叶,开掘了中华茶文化的长河之源。神农氏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与利用茶叶的饮用价值与医药功能的人,开创了人类饮茶的历史,于是炎帝神农氏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祖”。所以,我们说:“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

这里有西汉时期设置的中国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县级行政单位——茶陵县,《帝王世纪》和《路史》等记载,相传炎帝晚年巡游天下,积劳成疾辞世(有一说是误食断肠草去世)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经考证,“茶乡之尾”即是茶陵。即茶山中的帝王之陵。炎帝神农氏陵在县西三十里。史记“炎帝葬长沙之茶乡”,至今,炎陵及相邻的茶陵、安仁县依然流传着神农尝草识茶的传说。

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神农氏及其部族在郴州制作耒耜,播种百谷,教民耕种,解除百姓的衣食之忧;至今考古专家在永州道县玉蟾岩发现13000年前的稻谷,比印度4000年的古水稻还要早9000年之久,打破了世界水稻界关于水稻起源于印度的神话。我们知道,茶树栽培与茶叶生产,本身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湖南农耕文化的繁荣,有力促进了湖南古代茶叶与湖湘茶文化的繁荣发展。

这里是中国黑茶的原产地,安化县乃是中国黑茶之乡,黑茶生产的历史之悠久,是任何地区无可比拟的。

茶与神话传说验证了湖南这方热土茶的起源和旺盛生命,而有说服力的湖南茶以及茶文化的盛起,在“饮茶之风行于唐朝”和或者更早以前的历史记载中俯拾皆是。唐朝末年,马殷坐拥湖南,号楚王,规定湖南年贡茶二百余担。由此可以想象,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们已经在湖南的茶香里舞文弄墨了。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挖掘中,出土汉隶书写的“一笥”的竹简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荣先生研究认为:檟在汉前指茶。

1954年,长沙魏家大院第四号汉墓中(约为文景帝之际,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质官印,上书“荼陵”二字。汉墓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叶生产,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随葬品说明墓主生嗜好饮茶,死后将茶作为陪葬。由此可见,湖南茶文化在茶史上的影响无论在礼仪、帛画、绘绣、撰刻的艺术表达水平上,还是在中华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深远意义。

湖南人传承了炎帝神农聪明求实、顽强坚韧的优秀品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湖湘传统和在做学问时既追求“格物致知”以期达到“内圣”,也强调“经世致用”,造福世人的湖溯学术风格。

谁能介绍一下湖南饮茶的历史?

湘江北去,源远而流长,湖南的茶文化也如同湘江一样源远流长。

说道茶湖南是不能不提的,说茶而不提湖南那是在割裂历史。最早关于茶的记录应该是关于神农的传说了。书上曾经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新语道基篇》),“斫木为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耜耕农业,还“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吕氏春秋》)。神农“尝草别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三大贡献,创拓了中华原始农业,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三皇”祖先之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使人们开始重视茶叶,并利用茶叶,开掘了茶文化之源。《吕氏春秋》中有“神农死托祀南方”之说,据《帝王世纪》和《路史》等记载,相传炎帝晚年巡游天下,积劳成疾辞世(有一说是误食断肠草去世)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帝葬长沙茶乡之尾是茶陵。炎帝神农氏陵在县西三十里。史记云帝葬长沙之茶乡”(即邑西康乐乡,《酃县志》卷之四,炎陵帝纪,同治十二年重修)。宋乾德六年(公元967年),太祖派人访遍全国古陵,终于在湖南茶陵县南百里的白鹿洞(今炎陵县康乐乡鹿原陂),找到了炎帝陵,于是建庙祀奉,绵延后世。至今,炎陵及相邻的茶陵、安仁县依然流传着神农尝草识茶的传说。所以说到了茶,即便是神话传说也是同湖南这块热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当然这样的传说似乎没有多少的说服力,毕竟说来都是些神话了的传说。但是如果按照饮茶之风行于唐朝的说法,湖南茶依然有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面。唐朝末年,马殷占据湖南,号为楚王。当时湖南商贾能在中原地区行走的最重要一个条件便是湖南每年需要进贡25万斤的茶叶给中原的朝廷。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们便是在湖南的茶香里舞文弄墨,仅仅这点就可以让人浮想联翩。

但是显然茶在湖南不是唐朝才开始的事情。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挖掘中,出土汉隶书写的“一笥”的竹简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荣先生研究,认为即檟异体字,而檟在汉前指茶(也有学者认为是指桔柚一类的水果)。一号墓主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軚侯利苍之妻辛追,于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入葬,出土的一幅绢帛绘画,有人考证有一幅为《敬茶仕女图》。三号墓为利苍之子后元四年(前160年)入葬,一、三号墓文物中“一笥”,“笥”的竹简或木牌出现了四次。

至于1954年在长沙魏家大院,第四号汉墓中(约为文景帝之际,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质官印,上书“荼陵”二字。汉墓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叶生产,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随葬品说明墓主的生前嗜好饮茶,死后将茶作为陪葬。这些物品是我国茶史上最早的文物,无论在礼仪、帛画、绘绣、撰刻的艺术表达水平上,还是在中华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深远意义。

当然湖南在中华茶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单可以列举这样的历史事实,更可以从古到今流传至今的很多东西来寻访到湖南茶文化悠远的馨香。譬如说:岳洲窑,铜官窑。陆羽《茶经》四之器记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湖南岳州窑自被陆羽《茶经》中列为唐六大名窑之后,似沉入洞庭湖中,未见于任何史籍,1953年经考古挖掘始知岳州窑系湘阴城南铁角嘴窑头山一带,发现裸露在窑地的大量文物。1983年在城南偏西的樟树镇百梅村,又发现15万平方米的百梅窑址,最厚的文物堆积在2.5米以上,出土文物碗、钵、碟、壶、瓶、罐,釉色多样清鲜,纹饰讲究,上层为宋瓷,下层为东汉青瓷。1986年普查在湘阴湖江岸边发现古窑址25处,其中青瓷窑址就有18处之多,1997年马王墈窑址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窑具和隋代龙窑,有8个文化层次,包含唐、隋、南朝(梁)、东晋、西晋、东吴六个时段,延续500余年。其西晋匣钵,使“匣钵烧造法”向前推进300余年,这一重大发现为中国青瓷技术发展史寻到了源头,证实了岳州青瓷在中国青瓷史上应具的地位,也是湖南最早的青窑瓷,是研究青瓷史不可多得的文物。

岳州瓷的釉色以青绿居多,青黄者少,釉层较薄,玻璃质渗光亮。初唐,岳州瓷大多只施半釉,甚至有的器皿只有口沿施一圈釉,成为该窑产品的一特色,《茶经》中指的岳瓷和越瓷一样,较其它瓷色青,并评说“青则益茶”。从出土文物来看,岳窑的青瓷、生活瓷、工艺瓷都有生产。生活瓷有隋代有青瓷小杯,青瓷足杯;东晋的青瓷洗;南朝的青瓷三足炉;东汉的青瓷双系壶;三国的青瓷笸及唐代的青碗。工艺瓷有车马人物、动物、家禽等。晋代青瓷穿山甲及鸡埘造型美观,真逗趣,体现出十分高超的技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与岳州窑同时存在的长沙窑。长沙窑址设在铜官镇,又称铜官窑。其产品在国内外有大量出土,历史影响颇大,也是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窑。长沙窑与众不同的是胎以灰白色为主,釉以青中泛黄为主,另有黑白、褐绿彩釉;纹饰丰富,以釉下彩为其特色;器形品种多,形状各异。而且长沙窑开创了以文为饰的先例,在一唐代出土的青釉褐彩壶上记有一首忘年爱情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诗文趣味,具有浓厚的风土气息。据考证,岳州窑先,长沙窑后,后有长沙窑取代岳州窑之势。近年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考古学家在挖掘八、九世纪文化遗址时,发现有长沙窑瓷。1974年在宁波出海口处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青瓷。

唐代湖南两地瓷窑生产及销售盛况空前,李群玉的《石潴》一诗,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江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诗中作者目睹瓷窑的蓬勃发展,以至担心挖瓷泥会挖到南岳衡山,火神祝融死后埋在南岳衡山。另外,诗人刘言史与孟郊在洛阳北山野之泉饮茶时也曾写到湘瓷:“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可见当时湘瓷已发展到了相当规模,并在全国颇有影响。

当然说到了茶,更加不能忘记的是“茶禅一味”的说法,而至于茶禅那更是与湖南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自隋朝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与茶结缘,与“自古高山出好茶”,“自古名山多寺庙”联在一起。唐以来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宫廷、寺院文化融为一体,茶禅联姻,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僧侣饮茶,击鼓为号谓之“茶鼓”,僧寺茶室谓之“茶案”,寺庙管茶制茶之僧谓之“茶僧”,以茶斋戒,以茶参禅已成为风尚。

人们谈起茶就会想到赵州和尚(从谂禅师)一连说三个“吃茶去”的机缘法语,也会记起乾隆皇帝将杭州三塔寺改为“茶禅寺”的典故,还会联想到余杭县的“径山茶宴”。1992年,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在湖南常德召开,参加会议的日本朋友说:“石门夹山寺是‘茶禅一味’的发祥地。”

唐代高僧善会禅师,在其师传子德诚偈语“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崖泉”的指引下,在夹山寺以茶参禅,夹山和尚因茶悟道,造就深厚的茶禅功底。北宋徵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大师主持灵泉禅院(即夹山寺),在其碧崖方室编著了10本《佛果圆悟禅师碧崖录》,“颂古百顺”,圆悟克勤大师以自己独特的传法方式,形成该寺特有的碧崖禅风,逐渐流传国内外。《碧崖录》成了当时中国禅学临济宗经典,誉为“宗门第一书”。当时日本留学生学成回国,圆悟大师手书“茶禅一味”为印可证书,后流传日本,尊奉为日本茶道之魂,成为日本茶道的稀世珍宝。现存夹山禅寺院内的“茶禅一味”碑,为今人所书。时至今日,以茶禅一味为书者,独此一处。

“茶禅一味”的学术价值在于证实茶与禅的结缘,既发展了茶文化也发展了佛文化,这种现象被现代称为双蠃发展,把两种需要悟道的信仰和理念,归传在同世界融和忘我的境界之中。其次,“茶禅一味”是茶文化的一个主要学术分支。2003年4月中国茶叶学会与湖南石门县联合举办了2003中国石门夹山茶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石门是“茶禅之乡”。

如今,当心情舒畅时,不如坐于湘江之滨,泡一壶热茶,是否更加的觉得湘茶悠悠!历史已经给湖南的茶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但是更加辉煌的明天还有待湖南的茶人们奋力前行。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http://www.teascience.com/fulltext0501/1.htmfilename=CYKK200501000&dbname=CJFD2005&filetitle=%E8%AE%BA%E6%B9%96%E5%8D%97%E8%8C%B6%E6%96%87%E5%8C%96%E7%9A%84%E5%8E%86%E5%8F%B2%E5%9C%B0%E4%BD%8D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茶文化

只知道茶圣陆羽

湖南茶文化主题民宿前言怎么写

湖南茶文化主题民宿前言可以这样写:随着近年来旅业的不断蓬勃发展,民宿风光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大背景下,将茶文化理念巧妙的融入到民宿室内设计中,设计出更具文化特色,更能吸引游客的民宿,既能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又能给乡村带来实际收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就根据湖南茶文化主题民宿为主来简要叙述。这样写清新明了,不仅点明了湖南茶文化主题民宿,还讲述了茶文化主题民宿的发展。

有关于茶的资料 关于茶文化的资料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资料,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的资料:茶文化的历史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关于茶文化的资料:茶文化的喝茶好处

  有助于延缓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有助于预防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断亚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裨益。

  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中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愈率达90%左右。

  有助于美容护肤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茶与养生

  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有助于醒脑提神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有助于利尿解乏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

  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唐代《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因为茶叶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当今时尚语言说,就是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这里。

  有助于护齿明目

  茶叶中含氟量较高,每100克干茶中含氟量为10毫克~15毫克,且80%为水溶性成份。若每人每天饮茶叶10克,则可吸收水溶性氟1毫克~1.5毫克,而且茶叶是碱性饮料,可抑制人体钙质的减少,这对预防龋齿、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中进行“饮后茶疗漱口”试验,龋齿率可降低80%。另据有关医疗单位调查,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这是因为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成份,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经常饮茶,对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

湖南茶博会2020年时间和地点湖南茶博会介绍

对于喜欢喝茶,对茶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们,最近湖南这里举办着一场湖南茶博会活动,届时这里会有着很多有关茶的东西,相信对于喜欢茶的朋友们一定是感兴趣的,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这个湖南茶博会的举办信息吧!

湖南茶博会2020年时间和地点

从2020第十二届湖南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2020湖南茶博会”)组委会获悉,9月11日至14日,2020湖南茶博会将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芒果馆)举行。

湖南茶博会介绍

展会规模达3万平方米,吸引800家展商参展参会,来自67个主产茶区超30000款原产地茗茶将亮相。

本届茶博会展品涵盖六大茶类,老茶、新式茶饮等优质茶品同台竞展,更有茶服、紫砂、陶瓷、精品茶器具、工艺品、茶包装等茶业周边文创悉数亮相。以白沙溪、湘益茯茶、中茶黑茶等为代表的黑茶企业,以大益、陈升号、龙润茶、益木堂等为代表的普洱茶企业,以白琳展团、丁合利、周老厝等为代表的白茶企业,以积庆里等为代表的红茶企业,以四_单丛、天号岽、欣_单丛等为代表的单丛企业将携高颜值、好味道茶品赴会。以倪顺生、钱金泉、应慧芳等为代表的紫砂艺人将携紫砂壶精品大作亮相。建水紫陶、钦州坭兴陶、德化白瓷、钧瓷、手工银壶等各式茶器也将进行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茶博会联合湖南茶频道、微播网红学院等媒体打造线上线下人气直播间,百名流量网红主播倾情助力,为茶商茶友搭建方便快捷的线上对接渠道。展会期间,将有6场主题活动面向全球直播,10余场品牌茶企新品首发路演,20余场品牌茶企网红直播,50款爆品热销茶时惠放价,100余位网红主播助力茶博,100余场茶文化系列活动展演。

此外,还将举办湖南茶叶“三十”颁奖典礼、2020“茶祖神农”杯名优茶颁奖典礼等7场行业颁奖典礼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红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湖南红茶推介会等10余场品牌活动,让茶友感受不同地域的特色茶文化。

以上有关这场湖南茶博会的举办信息,大家也对这场活动有所了解的,这场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家去了解当地的茶文化,也可以去购买,去品尝各种茶,满足大家对茶的需要!

茶文化介绍 茶文化简单介绍

1、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2、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3、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长沙有哪些特色茶馆?

如愿茶坊

据说这是长沙最美的喝茶胜地。坐落在枫叶映红的爱晚亭畔,背靠着岳麓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春日里新绿鸟鸣,夏日里树荫如华盖,秋日清风如林间私语,冬日浅雪火炉茶香满山谷。

在四季的变换中,一群爱茶的湘女,立志以“如愿茶坊”为基,推广“茶”的生活方式,传播“茶文化”。

这里并不是所谓的网红店,在岳麓山上看不到路牌指示、也鲜少在网上看到他们家的宣传。但也或许就是因为这份清静,汪涵、马云、高晓松等名人都曾到这里喝茶。

最近的长沙雨水较多,找一天去茶馆坐坐,听听山间的鸟叫、风吹树叶的声音,伴着优雅的古筝音乐,实在是美事一桩。

地址:岳麓区岳麓山南门爱晚亭能量谷右

半日无茶

这是一个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的地方。坐落在青山小镇,本就不是热闹的地方,在这里能找到难得的清静。

半山无茶的装修风格就非常的适合喝茶,古色古香、充满味道。开茶馆的人或许都是有情怀的人,茶馆虽然不大,但服务却令人舒适,能看出对茶的热爱。

平日里不少懂茶的朋友会把这里作为他们的根据地,品茶议茶。在店里还看到许多艺术家画的茶杯,形态各异,十分适合收藏。

地址:青山小镇文化创意园

荼集茶馆

虽说茶馆是幽静之地,但也有很多商家空打名头,假借幽静,卖一些品质一般的茶。

但在荼集,你能喝到的茶都是好茶。

茶馆不大,贵在干净温馨,茶品的包装是老板自己设计的、罐子请广东梅州的老师傅纯手工打造,点点滴滴都能感受到店主的用心和考究。

天气好的时候,很多人在院子里晒太阳,一口香茗,一口点心,实在是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

地址:观沙岭路茶山馨苑7栋3单元104

沐月栖茶书院

源于四位85后的女孩“循着茶香去旅行”,走遍中国茶区后携手创造的“梦想中的茶会馆”,也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建筑空间内的首间茶书院。

这里的茶由中国各大茶区原产地生态好茶、当代茶器物、云南勐乐山普洱古茶为载体,店主希望向大家分享像茶一样的生活方式。

来这里喝茶,喝的就是一份轻松和安静。泡茶的茶师都经过专业的茶道培训,品茶过程中听他们安静的客人讲茶、泡茶,实在是一种关于美的享受。

地址:梅溪湖路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近艺术馆三号门)

未闲茶事

实在是一家从名字就开始特别的茶室。人人都说喝茶是闲人日常,但偏偏这间茶室的老板却把店名取为“未闲”。

茶室坐落在桂园禅院这个是明代留下来的古建筑,从外形就多了一分神秘和古朴。

茶室内清幽雅致,走进去便能感受到主人的独特品味与对“茶”的极致追求。老板姚欣说,市场上很多茶馆都变成了打牌聊天类的休闲场所,但自己的这间茶室不一样,来到这里,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品茶。

他不指望着这间茶室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收入,但永远不会放弃的是对茶的品质把控与对品茶的环境营造。

地址:枫林三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涉外花园北门桂园禅院

茶文化的茶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隋唐茶文化

  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

  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专有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华茶文化的内涵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3.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顶: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 、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

茶文化的资料

、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标签: 湖南 茶文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dlzp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