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饼茶三道工序

饼茶三道工序

饼茶三道工序

饼茶制作一般分为三个主要工序:

1. 揉捻:首先将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进行蒸青或炒青,然后将青茶叶揉捻成团,使其内部水分均匀分布。

2. 压制:将揉捻好的青茶叶打成一种特定的形状,如圆形、方形等,然后再用模具进行压制,以形成一个固定形状的茶饼。

3. 烘干:将新制的茶饼放在通风的干燥室中进行晾晒或烘干。这个过程是为了让茶饼内部的水分彻底蒸发,以保证茶饼的储存寿命和口感。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饼茶和圆茶都是以普洱茶为原料进行压制的呈圆饼”的紧压茶。压“工序分称茶、蒸茶、”压成型、干燥、包装等工序。

1.称茶

付制前,茶坯有时要先洒水回潮,使茶叶含水量达15一18%。按饼茶每饼净重***公斤、圆茶(七子饼茶)每饼净重0. 375公斤,加上含水量准确称重。原料分底茶与盖茶,按比例分别称出待蒸。

2.蒸茶

将原料在蒸汽中蒸5秒钟左右,使叶子受热变软,含水量达18-19%。

3.压饼

蒸后的茶叶放在模中,先放底茶后放盖茶。铺匀,冲压至紧。

4.定型脱模

冲压后稍放置冷却定型,时间约30分钟,然后脱模。

5.干燥

饼茶与圆茶过去均采用自然风干的方法,茶饼码放在凉干架上,风干时间约5-8天,多则10多夫。现在改为烘房干燥,室温450C左右,经20小时左右即达千燥程度。

6.包装

饼茶每片重***公斤,4饼为一筒,用商标纸包装,75筒为一件,装在蔑篮中,捆扎,每件净重32.5公斤。圆茶每片重***公斤,用纸包,7饼为一筒,因此称“七子饼茶”,用牛皮纸包装;12筒为一件,用胶合板箱包装,每件净重30公斤。

制茶的过程和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凉青,凉青是要根据不同的天气来进行。

第二道工序是杀青,杀青要求掌握锅的温度。一般要在220度以上,

再次是揉捻,要求破坏叶细胞80%以上,成条90%以上。

第四道工序是做形,根据不同的茶来进行。茶形有扁形、针形、曲形、罗形等,

第五道工序是烘干(包括提香),温度要求在110-150度之间。做好了这几道工序,制茶的过程才算完成。

制茶方法溯源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各种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技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一)晒干或烘干散茶

茶之用,最初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后来发展到生煮羹饮,都是直接取用茶树鲜叶。

唐朝以前,茶叶的加工比较简单,采来的鲜叶,晒干或烘干,然后收藏起来,这是晒青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晒青散茶到晒青饼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工具简单的条件下,散茶不便储藏和运输,于是将茶叶和以米膏而制成茶饼,是乃晒青饼茶,其产生及流行的时间约在两晋南北朝至初唐。

(三)从晒青饼茶到蒸青饼茶

初步加工的晒青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串烘干。蒸青饼茶工艺在中唐已经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蒸青饼茶虽去青气,但仍具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压榨去汁以制饼,使茶叶苦涩味降低,这是宋代龙凤团茶的加工技术。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压榨去汁的做法,却夺走茶的真味,使茶的味香受到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四)从蒸青饼茶到蒸青散茶

在蒸青饼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农书》,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初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 1391年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为流行。

(五)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茶叶的香气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气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香气的炒青技术。明代,炒青制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 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产生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 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产生

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白茶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明朝。在茶叶制造过程中,发现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20世纪20年代,印度将茶叶切碎加工而成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是红茶制法,再按绿茶制法,从而形成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最早在福建武夷山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七)从素茶到花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北宋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玳、珠兰等。

煎制饼茶前须经炙,碾,罗工序是唐代的什么技艺

煎制饼茶前须经炙,碾,罗工序是唐代的煎茶技艺。

唐代煎茶法是始记于陆羽《茶经》的一种茶叶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候汤初沸加盐,二沸投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唐人已经开始追求茶叶的色香味形,讲究用水的清洁甘冽,使用活火,以及讲究饮茶环境的雅静和美。

唐代煎茶茶具按照陆羽《茶经》上所述,有24件之多。唐代煎茶,是用鍑煮,用碗喝。用长柄勺舀出茶汤置碗内,主客慢慢品尝。陆羽认为,青瓷宜茶,说明当时崇尚用青瓷品茶。饮茶时一定要趁刚烹好“珍鲜馥烈”时来饮用,只有趁热才能品尝到茶之鲜醇而又十分浓烈的芳香。

扩展资料

泡茶的历史沿革:

泡茶从明代开始,中国的茶叶加工方式进行了改革,成品茶已由唐时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宋时精雕细压的团茶,改制为经炒为之的条形散茶。这样,人们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罗”了,而是将散茶置入壶(碗、杯)中,直接用沸水冲泡就成,这就是人们至今常说的泡茶。

这种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沏茶方法,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于对茶的直观欣赏,可以说,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饮茶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较为讲究情趣创造了条件,所以,一直为人们沿用至今。

饼茶的压制

饼茶和圆茶压制

饼茶和圆茶都是以普洱茶为原料进行压制的呈圆饼的紧压茶。压工序分称茶、蒸茶、压成型、干燥、包装等工序。

称茶

付制前,茶坯有时要先洒水回潮,使茶叶含水量达15一18%。按饼茶每饼净重0.125公斤、圆茶(七子饼茶)每饼净重0. 357公斤,加上含水量准确称重。原料分底茶与盖茶,按比例分别称出待蒸。

蒸茶

将原料在蒸汽中蒸5秒钟左右,使叶子受热变软,含水量达18-19%。

压饼

蒸后的茶叶放在模中,先放底茶后放盖茶。铺匀,冲压至紧。

定型脱模

冲压后稍放置冷却定型,时间约30分钟,然后脱模。

干燥

饼茶与圆茶过去均采用自然风干的方法,茶饼码放在凉干架上,风干时间约5-8天,多则10多天。改为烘房干燥,室温450℃左右,经20小时左右即达干燥程度。

包装

饼茶每片重0.125公斤,4饼为一筒,用商标纸包装,75筒为一件,装在蔑篮中,捆扎,每件净重32.5公斤。圆茶每片重0.357公斤,用纸包,7饼为一筒,因此称“七子饼茶”,用牛皮纸包装;12筒为一件,用胶合板箱包装,每件净重30公斤。

古代点茶需要将茶叶碾碎成粉末,如何看待这样的饮茶方式?

自唐代以来,由陆羽塑造的茶叶已趋于成熟,主要以煎茶的形式出现。饼茶在这时很流行,但饼茶不能直接饮用,必须经过焙、碾、罗三道工序加工。焙茶就是用夹子把饼茶紧紧夹在明火上,等待饼茶中的水蒸气蒸发掉。磨茶就是用滚筒将茶叶磨成粉末。粉碎后的茶末还要用丝或纱的筛子进行筛分,称为罗。成脆后磨成粉,再加入各种调料如葱、姜等,然后加水煮沸,倒出饮用。

这可以说是茶叶 "清饮法 "的开始,但在饮用形式上,茶渣和茶汤并没有分开,而是仍然沿用 "汤饮法 "的 "带汤渣吃"。在宋代,点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方式,在斗茶中经常使用。日本的抹茶是在学习了唐朝的茶叶后磨成粉的。现在,一提到抹茶,人们就认为它来自日本。在你点茶之前,你把它磨成粉末。以这种方式制作,意味着你从蛋糕上撬下一小块。

蛋糕茶在这个时候很流行,但蛋糕茶不能直接喝,必须经过三个过程:焙烧、研磨和焙烧。焙茶就是用夹子把饼茶紧紧夹在明火上,等着饼茶中的水蒸气蒸发掉。磨茶就是用滚筒将茶叶磨成粉末。粉碎后的茶末还要用丝线或纱线进行筛分,称为罗网。茶叶是我国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茶叶不仅是我们的食物,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怎么冲泡茶饼

怎么冲泡茶饼

怎么冲泡茶饼,喝茶是中国非常流行的生活习惯,但茶有一种叫茶饼,茶饼未经人工发酵或堆放处理,以自然方式储存,经过加工,修剪和装饰成各种形状。那么,怎么冲泡茶饼?

怎么冲泡茶饼1

1、撬茶

普洱茶饼和普洱茶叶不同,普洱茶饼是一大块还没弄开的茶饼,是需要我们动手去撬开的。想喝普洱茶饼之前,当然是要进行撬茶这一步了,提前准备好茶针或者茶刀等撬茶的工具。首先把普洱茶饼拿出来以后,把其包装打开,拿出茶刀从茶饼的侧面沿着边缘插入后,再把茶刀往里面推进去一些向上用力把茶饼撬开成功。其次也是用一样的方法顺着茶饼的间隙一层层撬开即可。

2、醒茶

第二步就是醒茶了,这要看你的普洱茶饼存放时间有多久,刚撬下来的普洱茶如果直接冲泡是很难泡出那传统的醇香。所以醒茶这一步也是必不可少了,不过这一步的醒茶并不是冲泡时的醒茶。而是把撬下来的普洱茶放置在一个干净干燥的环境中,摊开来用自然风吹上几天,但要注意环境不能有杂味以及阳光照射。

3、存茶

刚撬下来的普洱茶最好不要直接冲泡来喝,存放一段时间后再喝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存茶这一步也是很关键了,存茶的容器最好选择紫砂罐,紫砂材质的茶具相信大家都知道其好处。紫砂罐能完美地保存好普洱茶原有的香味,但要注意的是新的紫砂罐可能会有些火气以及其他杂味,所以紫砂罐也需要提前准备好哦。另外存放的环境也要注意防止潮湿,以及避免阳光直射哦。

4、开罐次数不宜太频繁

当你的普洱茶放置上一段时间后,准备拿出来喝,但普洱茶饼撬开后毕竟是有很多分量的普洱茶的。如果你每次喝都把容器打开,这样长期以来可能会使茶叶受潮不够密封。所以正确方法是准备一个干净的容器,在密封保存普洱茶的容器第一次开罐后就取三分之一的分量出来,放在新容器里,方便你下次取茶。

5、投茶量

到了这时候就是泡茶了,冲泡普洱茶饼的禁忌不多,使用沸水以及茶具冲泡即可。另一点要注意的是投茶量,投茶量最好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茶壶的大小来决定,不需要按照茶叶占茶壶容量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这个说法来投茶。

6、冲泡

冲泡普洱茶也是有一点讲究的,像你这种放置了一段时间的普洱茶最好使用滚烫的开水。不过也要看你的普洱茶饼是生茶还是熟茶了,如果是存放不太久的普洱生茶饼,水温可以低一些。反之是普洱熟茶饼则需要滚烫的沸水了,普洱茶第一泡茶最好倒掉,第二泡再开始喝。普洱茶冲泡后不需要泡太久,等待上一分钟即可品饮。

怎么冲泡茶饼2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饼茶饮用时,需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其中:茶刀、茶筛、茶杯、茶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茶饼饮用之前,必须分清所需要饮用的茶饼的类型。因为老茶和熟茶的冲泡用水温度以100℃为最佳,清茶冲泡用水温度以80℃至100℃为最佳。

第二步:撬茶。撬茶就是用茶刀将茶叶从茶饼上撬下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撬茶时需要选择在茶饼松动的地方一点一点的.进行有层次的撬。

第三步:碾细与过筛。碾细过筛就是将从茶饼上所撬下来的茶块进行敲碎处理,然后用茶筛将敲碎的茶饼进行筛茶,以方便进行冲泡。

第四步:投茶与醒茶。投茶就是将筛好的茶叶放入准备好的茶壶之中,一般情况下,一次投茶以10克为最佳。醒茶就是就是将茶叶中的杂质进行清除,具体就是将沸水倒入茶壶之后,迅速的出汤。这样既可清除茶叶中的杂质也可避免茶味被洗走。

第五步:泡茶与暖杯。泡茶就是将沸水倒入经过醒茶工序的茶壶之中,进茶叶的冲泡工作,一般茶叶冲泡以五分钟为最佳。暖杯就是用热水来洗杯子,一般情况下,可以用醒茶所出的汤来洗杯子。待泡茶结束后,就可以出汤饮茶了。值得一提的是,茶叶并不是只能冲泡饮用一次,其可以多次重复泡茶工序。以上就是饼茶的饮用方法,希望对朋友们饮茶品茶有所帮助。

怎么冲泡茶饼3

1、撬茶

准备好茶刀等撬茶工具,打开包装好的茶饼后,将茶刀从茶饼侧面的边缘插入,稍微用力,轻轻推进茶饼里面,然后向上撬起。注意沿着茶叶之间的间隙插入,这样可以确保茶饼被逐层撬开。

2、投茶

每次喝多少撬多少,投茶量根据容器大小和个人口味来定,不必盲目以茶占茶壶容量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为标准。一般白茶投茶5g,普洱茶投茶10g左右,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增减即可。

3、冲泡

投茶后注入适量热水,第一道先洗茶。第二道开始正式冲泡,注入沸水之后快速出汤,前三四泡的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快速出汤,从第五泡开始逐渐延长浸泡时间,出汤后倒入小杯中即可开始品尝。

茶饼可以直接泡吗

茶饼是不能直接泡的,需要先使用刀子将茶饼撬开,然后再将撬出来的茶叶放入茶杯中进行清洗,洗完之后将茶饼中的水倒掉,然后再倒入2/3的开水,并且边倒边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饮用。

茶饼又称饼茶、团茶。北宋初"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凤团",后又作龙团。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龙团凤饼作为宫廷贡茶,一直沿用至明朝。

唐代备茶、饮茶都讲究什么

唐代的茶饮方式有煎茶、庵茶、煮茶等,盛行煎茶。唐人煮茶对备茶、煮水都有讲究。

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饼茶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炙烤茶饼,待到茶饼变软或透发出香气时趁热放在纸袋子里,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好的茶末像细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碾成的茶末还要经过罗的细筛,筛下的茶即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茶盒里备用。

唐人饮茶讲究趁热,将鲜白、柔嫩的茶沫、咸香的茶汤一起喝下去。茶汤热时,重浊的物质凝结下沉,精华则浮在上面。如茶没喝完,茶冷了,精华就会随热气散发掉。

唐代“宫乐图”局部,唐代饮茶场景

煎制饼茶前须经炙、碾、罗工序的是唐代的()。

唐代煎制饼茶需要经历炙、碾、罗工序。炙是将鲜茶叶用火烤炙,使其变软,便于碾压。碾是将炙过的茶叶放入石磨中碾磨成茶末。罗是将碾好的茶末用细网布过滤,去除杂质。这些工序使茶叶经过炙烤、碾磨和过滤等处理,最终形成压缩成饼状的茶。

茶的制作方法有哪些

茶叶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本文对六大茶类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作简单的介绍

开启分步阅读模式

1、绿茶

01

鲜叶-杀青-揉捻(做形)-干燥

绿茶是以采摘鲜叶为原料,绿茶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艺。绿茶的最大的品质特点就是“三绿”,即叶绿,汤绿,叶底绿。绿茶的花色

品种都很多,按照杀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按照干燥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炒青绿茶,晒青绿茶以及烘青绿茶;按品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名优

绿茶和大宗绿茶。绿茶又分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

2、黄茶

01

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黄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它的最主要特点是“黄汤黄叶”。黄茶的分类按照采摘鲜叶的嫩度以及芽叶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即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黄芽

茶的代表主要由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黄小茶的代表有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平阳黄汤,蔚山白毛尖等;黄大茶的代表有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灯。

3、黑茶

01

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黑茶是在六大茶类中原料最为粗老的,成茶色泽呈黑褐色或黝黑色,主要是因为堆积发酵时间较长造成的。黑茶根据产区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湖南黑茶,四川边茶,湖北老青茶以及滇贵黑茶等。

4、白茶

01

萎凋-干燥(新工艺白茶:萎凋-轻揉-干燥)

白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是由宋代三色鲜芽,银丝水芽演变而来的。白茶的最大特点是“银叶白汤”。白茶按照茶树品种与鲜叶采摘的不同可以分为芽茶和叶茶,芽茶主要有白亳银针等,叶茶主要有白牡丹,寿眉,贡眉等。白茶分为白芽茶、白叶茶。

5、乌龙茶(乌龙茶)

01

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做形)-干燥

青茶最初起源于福建省,迄今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青茶最早可追索到宋代的北苑茶。青茶是我国特色茶之一,它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特点,既有绿茶

的清香,同时又有红茶的浓郁花香。青茶的最大特点是沏泡后的叶底“绿叶红镶边”。清茶根据产地以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广东

乌龙茶以及台湾乌龙茶。

我国唐代的饮茶方法是

我国唐代的饮茶方法是烹茶。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 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 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 种植 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 《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

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 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 方法 煮出 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 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

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 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饼茶的饼茶与茶具

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一直发展至今,成为了中国的国饮。

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其中“荼”即“茶”。可见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茶即被发现和利用。当时,茶并非作为饮料,而 是作为药用和食用,从有关文献和支料记载来看,茶作为日常饮料大概应在秦汉时期,那时,人们把新鲜的茶叶摘下’煮汤作饮料,不经过任何加工。这样,茶汤中免不了有青草气和苦涩的味道,因此,把茶和其它如:生姜、大葱、枣、盐等一起煮汤饮之。

随着饮茶风尚曰益传播,运输和贮存茶叶,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首先想出了把梦叶制成饼烘干的方法,以解决这一问题。而这时期并没有专门作为饮茶的器具,它应该是和酒具、食具共用之。

茶叶制成饼,并在技术上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应在中国的唐代。根据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记载,唐代制作饼茶有“采”、“蒸”、“捣”、“拍”、 “焙”、 “穿”、 “封”这样七道工序。具体的做法是:在春季的晴天十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露水未干的时候,采下茶叶,放进甑釜中蒸尸下,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 它拍(压)制成团饼,最后将饼穿起来焙干,封存。唐朝拍制茶饼,使用一定的模具,这模具叫作“规承”。“规”为铁制,圆型或方型; “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

用现代的标准来看,唐代的饼茶是一种蒸青紧压茶。它最主要的工序,实际上是蒸茶,制饼穿孔。贯串烘焙。饼茶经过了蒸青、烘焙,饼茶的味道比鲜叶好多了。

标签: 工序 三道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dl8g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