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古代采茶女

古代采茶女

古代采茶女

古代采茶女,是负责采摘茶叶的女性劳动者。她们的主要工作是在茶园里采摘新芽和嫩叶,然后经过加工烘干后制成茶叶。在古代,采茶女往往是贫苦家庭的女孩子,因为采茶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可以帮助家庭减轻负担。采茶女在采茶的过程中需要穿上特制的衣服,以便于行动自如,同时也能保护皮肤免受阳光和茶树的刺激。采茶女所采摘的茶叶品质要求非常高,因此她们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训练,以便学习如何采摘最嫩的茶叶,并且要求采摘速度快、质量好。古代采茶女不仅为中国茶文化做出了贡献,也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古代什么样的女子有采茶的资格

茶之极品当属贡茶,就是皇帝喝的茶。贡茶不单对栽茶的地点,茶树的品种,炒茶的工艺等有极高的要求,仅采茶过程就非比寻常。

采茶女当然必须是年轻貌美且未婚的村姑。

那带着露珠的鲜嫩茶尖如何采下来?---用手?简直外行!告诉你,用口!村姑贝齿轻启,将茶尖轻轻咬下来放入小提蓝里,得趁茶尖上村姑的体香尚未散失时,赶快入锅炒制。这样,贡茶里就含有其它茶不具有的味道----少女的体香……

必须是,而且要年轻貌美,并且,身体健康,无狐臭等异味。

并且讲究卫生,而且要是本地茶庄的农户人家才可以。

采茶女当然必须是年轻貌美且未婚的村姑。

古代怎么称呼采茶女

茶姑、茶女、茶童(采摘最好的茶叶都是由童女完成的)

小娘子、茶妹子、茶妹妹、茶美眉、

关于采茶女的故事

在连绵陡峭的茶山上,在平坦的山窝里,一群群采茶女穿梭在成行的茶林当中,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采茶女的到来,也让这寂寞的茶山多了一些亮色,充满诗意,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些来自河南、安徽的采茶女们平凡、勤劳、朴实。

她们每天早上6点钟迎着朝阳上山劳作,夕阳西下时才收工。和以往不同的是,如今采茶女日趋大龄化。现在的就业机会很多,许多女孩子不看好采茶这样辛苦的工作了,在外打工也收入不菲,所以现在的采茶女都十分抢手,

采茶女中年轻姑娘逐渐被年长的大婶、大妈,甚至采茶奶奶所代替,采茶女中的熟手更是各家茶园争抢的对象。春茶采摘得抢天夺时,新叶长得快,要及时采摘,否则一夜之间就老,特级茶就会变成1级茶、2级茶,最后就成了没有用的大叶子。

为了确保品质,一次只能采摘一芽一叶,一个采茶女一天只能采摘到1公斤左右的合格鲜叶。虽然采茶女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采茶的季节性特别强,劳动强度大,生活还是十分辛苦。对于采茶女们来说,二十多天的采茶季节,

她们每人平均能有两千多元的收入,一些采茶快手甚至能收入4000多元。而且今年的工资涨幅较大,又报销来回车费,签订劳动合同,有的还为她们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让她们辛苦中透着些许满足。

扩展资料

进入茶季,每年有上万名采茶工,像候鸟迁徙一样来到茶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天,我们将走近这些采茶工,走入她们的茶季生活。每天6点左右,采茶工就开始一天的采摘工作,小编只能上山寻找她们的踪影。

在茶山上,小编邂逅了采茶女小赵。小赵今年35岁,来自山东临沂兰陵县。今年是她第一次来安吉采摘白茶。小赵说,她是和村子里的七、八个采茶工一起来的。每年一到三月中旬,就会有工头来村子里召集、挑选在家待业的妇女,把她们送到采茶场采茶。

小赵说,她是3月30日到这里的,坐了6、7个小时的大巴车。来的头两天,因为天气冷茶叶还没有大规模采摘,就先等着茶树冒芽。在此期间请来街道卫生院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员,给她们进行了体检和消防演习。

由于小赵是新手,还经历了两三天的白茶知识科普、采茶培训。经过学习,她熟练地掌握了采摘技巧。采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采茶工在茶季期间,每日起早贪黑,争分夺秒。

天晴时,她们顶着烈日,戴着草帽;下雨时,她们披着雨衣,掩着茶篓;明前10度的天气里,她们裹着棉袄采茶。谷雨后气温上升到30度,她们仍要穿着长袖长裤,防止蚊虫叮咬。

采茶历史

采茶戏 历史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采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要追溯(sù)茶的历史,了解中国茶道,便自然会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茶圣”陆羽.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jùn)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煎(jiān)茶水记》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湖州刺吏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然与陆羽相逢.李季卿早就仰慕陆羽,一朝[zhāo]相逢,倍感欣喜,便盛情邀请陆羽一起到扬州驿(yì)站吃饭. 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便令一位忠厚老实的军士携瓶划船去南零取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待.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diān)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军士答道:“这确实是我划船取来的南零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 陆羽没有吭(kēnɡ)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军士大惊,低下头,说:“我是说谎了.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时船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边又用江水灌满瓶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è)不已.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lù)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shǔ)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pēng)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汇”.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也相当细致.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与生长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 写完《茶经》以后,陆羽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tú).自陆羽竭力推广茶道以后,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饮茶品茗(mínɡ)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同绵延发展,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选为满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采茶戏 历史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

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

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

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

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

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

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

钦州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一、源流与沿革 钦州采茶有采茶戏、采茶调和采茶舞等多种形式,采茶调、采茶舞与采茶戏有很大区别。钦州的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就流传到钦州的灵山、钦州(钦南、钦北)、浦北了,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采茶戏早年在福建、安徽、江西叫“采茶灯”,在湖南、湖北叫“采茶歌”,在桂北叫“采茶舞”。“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

据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12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絙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到了道光年间,“采茶灯”、“采茶歌”和“采茶舞”开始以故事为主线,编写出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的小戏,成为上元演出的“百戏”之一,故被称为“采茶戏”,也叫“唱采茶”。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各种民间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寻踪溯源,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

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师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

“采茶红”除了与木鱼说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外,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也有密切的关系。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

到了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据调查考证,这样的采茶班有几十个之多,排演了很多流传在民间的以故事为蓝本编成的采茶戏。到了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钦县采茶老艺人陆德升和郭德升也开始吸收广西彩调情调,主要吸收唱腔、行当划分和增加音乐伴奏,使采茶更有了一种风格。

解放后,沙埠采茶队花旦钱秀凤,拜著名粤剧演员朱剑秋为师,从而吸收了粤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采茶戏更臻完美。二、剧目题材 早期的“采茶灯”、“采茶舞”、“采茶歌”,其题材主要以劳动与爱情的民俗风情为主,当演变成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的“采茶戏”后,戏剧的题材就广泛了。

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有表现普通群众的爱情的。但不管表现那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表现人的命运。

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一直都是旧采茶戏的主题。这方面的剧目很多,如《陈三磨镜》、《朱买臣》、《屎坑坟》、《杀狗献米》、《高文举》、《张飞审瓜》、《王五打鸟》、《刘二姐闹嫁》、《马京与吗凉》、《伦文全叙》、《隔河看亲》等等。

解放后,各地“采茶戏班”和文化部门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坚持移植和排演了歌颂党的领导,表现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努力生产建设家园的剧目。如《打铜锣》、《卖瓦》、《山村医疗站》、《凤眼》、《一分钱》、《无意姻缘》、《买肥记》、《一见亲人》、《戏家公》、《定女婿》、《荔枝熟了》等剧,因题材现代,内容贴近生活,深受群众的欢迎。

《无意姻缘》在大戏院连演16场,场场爆满;下乡巡回演出200多场,场场获得观众的鼓掌喝彩。《戏家公》参加一九九一年广西第三届戏剧展获“桂花”二等奖;《定女婿》在参加二○○○年钦州市民族民间文艺调演获二等奖后,被广西戏剧家协会选送参加当年中国剧协举办的“郑成功”百优小品小戏的比赛。

三、艺术特色 钦州采茶戏有自己独特和较完整的表演程式,戏中的脚色行当、唱腔及吹奏曲牌很具特色。其一,脚色行当原来只有旦角和杂脚之分,发展到今天有生、旦、末、丑四大行当,与花鼓戏、彩调剧、粤剧等剧种略同。

但“唱采茶”,只演文戏,不擅长武戏,独特的传统表演有扇花、中花、钱尺花、酒杯花、“交叉跪转步”、“七点梅”台步。有杂脚的大胯走“矮马”、走“裤裆旗”和竖姆指的顺手顺脚;还有旦角的扭腰出胯摆步,走“娥眉月”等。

其二,唱腔主要以“茶腔”为主,还有“大台”、“盘茶”、“钓蛤腔”、“正茶”、“南音”、“十里花”、“四平腔”等。其三,锣鼓和吹奏曲牌有“茶花锣鼓”、“长流水”、“撞点”、“冲头”、“点板”、“洗子板”、“三排九”、“采茶快板”、“游台曲”、“四不正”、“牌子尾”、“五马巡城”等。

伴奏曲原始锣鼓发展到今天多种乐器,从而改变了伴奏单一的局面,这样既加强了音乐衬托感,又增添了剧情气氛,使采茶更具有欣赏性。如今唱采茶伴奏多用高边文锣,配三叮鼓、梆子、高胡、二胡、扬琴、中胡、笛子、唢呐等乐器。

“唱采茶”很普及的灵山县,各“采茶班”演唱。

采茶在古代叫什么

保定历史悠久.自古为京畿重地.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具有三千多年历史.保定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秦汉至晋隶冀州.幽州.十六国时北燕在定州建都.隋设郡治.唐设河北道.宋设保州.元置保定路.明设保定府.大宁都司驻此.清雍正至初直隶总督署驻此.时是直隶督军府.直隶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晋察冀边区首府.解放后至1968年是河北省省会.清代以来近300年间为河北(直隶)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之誉. 北宋时候.保定就是大城市了.只可惜它处在宋辽边界.常年战事不断.千疮百孔.历史上.每次战乱.打北京先打保定,保护北京.先清剿保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河北省 *** 在保定建立.保定为省会和省辖市.1958年.省会迁天津.1966年.省会由天津迁回保定.1968年省会迁石家庄.1994年12月.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为省辖市.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名胜众多 .市中心的古莲花池是清雍正年间高等学府的所在地.是当时十大名园之一.园中古亭上的莲叶托桃石雕据说是讽刺当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连夜脱逃的事儿,此外还有以出土了金缕玉衣而名噪一时的满城汉墓.埋葬着清代四位皇帝的清西陵等.。

雨花茶的历史发展

“雨花茶”的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南京在唐代就已种茶,不仅在陆羽的《茶经》中有记载,更有陆羽南京栖霞寺采茶的传说为证,栖霞寺后山在现代仍有试茶亭旧迹。

陆羽在《茶经》中曾经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说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妇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百姓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汤来喝,奇怪的是,这老妇人自一清早叫卖到晚上,壶中茶汤不减。老妇人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孤苦贫穷的人,贫穷的人都很感激她。这个消息被当时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妇人抓了起来,关进牢里。第二天一清早,老妇人不见了。

后来,雨花台一带开始遍布葱郁碧绿的茶园。雨花茶的色、香、味、形俱佳,她外形圆绿、条索紧直、峰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

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了当时江苏省内的茶叶专业和制茶高手于中山陵园,选择南京上等茶树鲜叶,经过数十次反复改进,制成“形如松针,翠绿挺拔”的茶叶产品,以此来意喻烈士忠贞不屈、万古长青,并定名为“雨花茶”,使人饮茶思源,表达对雨花台烈士的崇敬与怀念。

1958年江苏省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而成立专门委员会开始研制新品种绿茶,由副韦勇义担任主管领导,由中山陵茶厂牵头,延请各地制茶专家。并在1959年春创制成功,正式定名为雨花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雨花茶的创制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南京茶叶生产。1959年,即由地方财政投资从福建、广东调进大批茶苗、种和插穗。1960年南京郊区茶圃面积从1959年的421亩激增到2704亩。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茶叶生产出现停滞和回落,到1962年茶园面积减至1620亩。

1974年,提出“全国要搞100多个年产5万担左右的重点县,作为茶叶生产基地”。当年,南京郊区植茶面积有2358亩。总产量29.05吨。1977年,在铁心桥、雨花台等处大面积新辟茶园。全市茶同面积达4145亩,总产达57.2吨。

雨花茶种植范围扩大到南京所有市辖区。1988年、1996年分别制定实施了“雨花茶市级、省级地方标准”。1994年起持续开展了评选市级雨花茶质量信得过单位,促进雨花茶产销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起步阶段。中山陵园茶场等6个重点雨花茶生产企业,机械化生产研制成功并在全市推广。1999年,南京雨花茶机制生产线达250条,年产雨花茶167吨,产值5000多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10%,总产值的44%。

中国茶的历史

1.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族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三皇五帝时代便有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

2.“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

3.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

茶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唐代以前,中国生产的茶叶便通过陆路及海运的方式远销各地。首先到达了日本和韩国,然后传到印度和中亚地区。在明清时期,又传到了 *** 增岛。在17世纪初期,中国茶叶又远销至欧洲各国,很多上层社会的贵族、绅士都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丝绸及磁器一样,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全世界的代名词。

茶的历史

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中国。据说,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农,传说中他曾尝百草,中毒后用茶叶来解毒。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会时期,茶就被中国人发现和利用了。

在最初很长的时期,茶一直被作为药品服用。直到秦、汉时期,由于人工栽培的茶树多起来,人们发现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制茶和饮茶才渐成风气。尤其是在汉代,司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对茶这一当时的时尚饮品情有独钟,并撰文从药理、文学等方面阐述对茶的看法。

魏、晋之前,人们对茶有不同的称呼,如“茶”、“茗”、“诧”等,最终被确定为“茶”则是在唐朝。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从洛阳到长安、随处可见卖茶水的店铺,茶叶贸易也十分发达。到唐朝中期,煮茶、饮茶已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行为。从茶、水、茶具等几个方面研究饮茶方法的专家也多了起来,这些专家多是佛教中人,从中还出现了一位圣者,他就是被誉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他因嗜茶而云游各地,采茶觅泉,躬身实践,多方搜寻和茶有关的资料,然后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写成了《茶经》。《茶经》共三卷,从茶的起源,特性、种植环境、栽培方法到茶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类等等做了系统的论述。《茶经》不仅使人们更为了解茶叶,完善了茶文化的内容,也引起了后人对茶文化的重视。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汤一样,把茶煮了喝。这种煮茶方法一直维持到宋朝才被冲泡法所替代。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的茶叶生产和茶学研究都很发达。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喜欢举行泡茶比赛“斗茶”,他们把茶放进茶盏后,用开水冲泡,充分搅拌与水溶和,待细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谓的“汤花”)出现后,看谁的汤花多,散得慢,谁就是“斗茶”的赢家。

宋朝人喜欢“斗茶”,还喜欢在茶饼的制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饼比较名贵的有“龙凤团茶”,茶饼上有造型精美的龙凤图案。它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价同黄金。这种茶饼在宋朝很流行,但随着制茶工艺的提高,散茶的制作方法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让进贡团茶,制作散茶的炒青制茶工艺得到迅速发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见的绿茶。明朝茶艺家认为:把茶紧压成饼,需要碾压成沫,损伤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制作的茶叶,色如翡翠,气味清香,较好保留了茶叶的自然特性和营养的价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红茶的制作。乌龙茶的制作方法也产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叶已经是采摘精细,炒制得当。随着饮用和制茶技艺的发展,茶及茶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此,绿茶、乌龙茶、花茶、红茶、黑茶、黄茶的茶叶品种格局基本形成。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碧螺春》

【 #课件# 导语】语文课件对大家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碧螺春》,欢迎阅读与借鉴。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篇一:《碧螺春》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重点难点

  1.了解这篇课文讲了碧螺春的哪些内容。

  2.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体会表达的有序性,描写的细致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身边的人有哪些人喜欢喝茶?你知道哪些关于“茶”的知识?(学生课前搜集了资料,认真做了调查。)教师适时评价:你们知道的真不少。

  (课件依次出现图片)其实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前我国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自古就有大茶树的记载,唐代茶圣陆羽所作《茶经》中称:“茶,南方之佳木也。”茶现在在我国已有很多的产区,而品茶也渐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时尚。空闲之余,听着音乐,品一壶茶,自己内心的疲备会放追逐在空寂淡泊里,感受的只有内心的一份快乐,这就是茶的魅力!古诗有云:“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享誉中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出示课题:碧螺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看看碧螺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读后回答)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久负盛名)什么意思?

  2、文章究竟从哪几方面写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看哪几段分别介绍了这些内容?

  (明确:茶传说第2段采茶3-4段制茶5-6段品茶7-8段)

  3、课文中作者正是按照碧螺春的传说,采茶、制茶、品茶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你对哪一部分感兴趣,就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茶的传说

  a.看来你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小姑娘,就请你为我们大家来读读这个故事吧!看看这个传说向我们讲述了什么?(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b.其实关于碧螺春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老师讲故事)看得出来碧螺春茶优美的传说故事打动了很多同学,那你还对茶的哪一部分感兴趣呢?

  (2)茶的采摘(出示课件)

  a.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采茶的繁忙景象。

  b.请你看看这一部分,从中体会到什么?

  C.一起来看看采茶姑娘是怎么采茶的。美吗?什么美?

  d.让我们伴着清新的音乐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配乐朗读)

  (3)茶的制作

  清晨采茶,入夜炒茶,这就是茶乡人民的生活。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工艺茶)对,那么你们怎么理解工艺茶?(学生谈,教师可以结合“工艺品”引导学生。工艺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还要体现精湛的技艺。)

  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描写炒茶的段落,想一想,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碧螺春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并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课件出示)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碧螺春茶成形后的特点,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呀!这样的茶被称为“工艺茶”,可以说是当之无愧!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无怪乎)谁来读出这种当之无愧的意味!(指名读)怪不得《茶说》一书中写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如此上等好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齐读。这么好的茶是如何制出来的?我们一起找一找。

  (2)(出示这句话)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是动词?从这几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来做一做

  这几个动作,炒茶是不是这样慢慢地炒,为什么?你知道炒茶时锅里的温度吗?是100-150度,这么热的锅,即使你再快的速度,你能把茶炒好么?看来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难怪碧螺春茶被称为“工艺茶”。谁来读读这一句,让我们体会一下。(教师适时点评)

  同学们,想亲眼看看怎样炒茶吗?(课件出示视频)炒茶手就是这样在滚烫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这样来回翻拌啊!此时此刻,如果炒茶师傅就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表达对炒茶手的赞美、佩服之情。)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这一道道工序,让我们感受到了炒茶手的高超技艺,所以说无怪乎人们称碧螺春为工艺茶!正因如此,这种茶也被称为“功夫茶”“心血茶”。

  四、走进“月下品茶图”

  1、师: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迫不及待想要来品品碧螺春了!下面我们来默读品尝的段落,静静地默读,细细地品味,你品出了碧螺春的什么呢?

  2、交流:

  师:品尝碧螺春时,什么让你陶醉呢?

  (1)茶水入水的姿势。(2)茶叶冲泡后的样子。(3)汤色碧绿清澈。(4)香味清香扑鼻。(5)味道清新爽人,茶水入肚,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6)情谊。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刻却觉“朋友之情香如茶”啊!

  (7)环境:咱们中国人品尝还十分讲究环境之美呢!

  咱们中国人品茶可是很有讲究的,我们一齐看一下。

  3、还等什么,让我们快来品品这碧螺春茶吧!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我们大家再来醉一回,如何?(再次读品茶这一部分)

  4.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课件)读着读着,这一诗句在作者眼里仿佛又在向我们诉说着: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出示)

  三、课外研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在课下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继续研究。

  1、中国茶文化发展。

  2、茶艺茶道,现在茶艺盛行。

  3、茶与健康,茶与现代饮料。

  四、欣赏品读

  这就是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茶文化等待我们去品尝,就让我们在品中学会生活吧!

  (学生在音乐中自由品读,感悟碧螺春的魅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篇二:《碧螺春》

  【教材解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碧螺春的制作的,又概括出下面要写的内容是关于品茶的,过渡非常自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针对《碧螺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在“涵咏文本”、“静心体会”、“有感而发”。教师只是起到激励、点拨、指引作用。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领略茶乡人的生活,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积累精彩语言,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

  【学情简介】

  六年级的学生对茶并不陌生,家里的长辈也有喝茶的,对于一些名茶如龙井、毛尖等略有所闻,但对于茶文化却知之甚少。不过,六年级的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读读体会的感悟方法。而且本班学生的朗读整体水平不错,相信能够自己读通、读懂课文,教师只要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品悟,透过语言文字,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篓、煞”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霞、弥”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参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迸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活力;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读书,多种形式地读,如自由读、默读、诵读、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等方式,读通、读熟课文,边读边思考,感悟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把所描述的实物与自己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五千年的文明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事物代表中国,你会选择什么?(长城、长江??)如果让你从饮食方面选一种,你会选择什么?(饺子、茶??)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茶?(龙井、毛尖、碧螺春等)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今天,我们就透过中国名茶——碧螺春,领略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二、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大声读课文,把字读准确,特别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多读两遍,快速地记一记。读完,想一想,文中围绕“碧螺春”讲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四、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五、全班交流,疏通脉络

  通过问答方式,组织学生交流,本课围绕“碧螺春”讲了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的来历、采摘、制作、品茶,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重点点拨课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体会过渡段能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六、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是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齐读----碧螺春,“碧螺春”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茶的名字,再读课题。板书:碧螺春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对碧螺春有什么了解呢?

  师:你能从这三个字上想出什么来呢?

  预设:生:我从“碧”字,想到茶园里碧螺春翠绿欲滴,想到碧螺春茶汤色碧绿清澈。生:我从“螺”想到碧螺春茶叶“蜷曲成螺”,非常漂亮。

  师:在古代,人们把少女头上盘的高高的发髻叫“螺髻”。碧螺春外形如螺,可见多动人了!

  生:碧螺春采制早春,因此名字中有个“春”字。

  生:古代常用“春”字来代称茶,在碧螺春的产地“碧螺峰”里其实就有“碧螺”二字!所以给这种茶取了这个雅致的名字。

  师:竟然这样巧合!真不知是天意,还是人意。是的!春来了,太阳出来了,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人们把如此美好的“春”赐予一种植物,再读“碧螺春”,我们品味到“碧螺春”的名字不仅仅是一种雅致吧?

  3、文章中最美的当属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这三部分,这节课我们就主要围绕茶的采摘、制作、品尝,进一步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馨香。

  二、精读课文

  (一)采茶

  1、同学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到”去品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谁的读书收获多?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想

  ——看到了清晨,采花女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我看到太阳升起来了,湖山的上空金光万道,茶园一片金色;到茶园里茶树丛翠绿欲滴,采茶女个个神采飞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

  ——听到了公鸡嘹亮的叫声,整个湖光醒来了。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听见了采茶女采茶时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

  ——闻着淡淡的花香。

  ——感受到早晨湖山的景色很美;感受到茶园的空气很清新;感受到采茶女采茶时很快乐,有说有笑的;感受到采茶女心灵手巧,一早就在茶园采茶很勤劳;感受到采茶女的脚步很轻快;感受到采茶女的心情很快乐;感受到作者很喜爱这湖山的晨景。

  评价语师:你的语言清新如诗,为我们勾勒出了美丽的茶园清晨图。

  不用眼睛看,就凭鼻子闻、耳朵听,茶园的景色也是那么怡人,你的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师:同学们的读书收获可真多,读书就应该这样来读。苏轼评王维的诗与画,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读这段文字,也有这种感觉,不但看到美丽的画面,还听到美妙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

  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姑娘们清晨采茶图,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预设:通过教师描述画面,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山乡采茶女,人人都是报春鸟,百里绿坡,在姑娘们灵巧的手指上,赶着春天跑。春给她快乐,她给春笑声,城市、乡村,朵朵茶花杯中开,香飘万人间。”孩子再来读一读体会这美好的画面。

  4、小结:作者之所以能把情景描写得这么美,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晨景。这晨景中有雾,有朝霞,有翠绿欲滴的茶树,有万道金光,有俊美的采茶女。这就像画家笔下的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谁来给这幅图取名?

  抓住“欢笑”一词,为这幅图取名“采茶乐”。

  (二)制茶

  过渡: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飘荡着她们银铃般的欢笑声,入夜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请同学们学习第六自然段,看看茶手是如何制茶的,抓住动作做一回小小制茶手。同桌一位同学演动作,另一位同学来为你解说(学生在下面演示)

  2、集体交流: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茶手是如何炒茶的,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

  出示句子:“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把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叉开五指,在嫩叶中不住地翻拌。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抓住了哪些动作?(板书:揉、搓、捺、抓),从“忽而”看出了什么?(动作非常快,非常熟练),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利索),自由读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茶手娴熟的技艺和辛勤)。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茶手的娴熟的技艺和辛勤呢?

  3、你看过焙茶手劳动的场面吗?请学生说说“茶手制茶图”

  4、面对这样的焙茶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真了不起,能炒出这么好的茶叶??)怀着赞叹、钦佩之情齐读“茶手短衣紧袄??煞是好看。”

  5、茶手利索地炒着茶,渐渐地(导读“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浓郁的芳香。)

  6、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师:谈何容易!(引读)虽然干生:但不焦。师:虽然脆,生:但不碎。

  师:虽然青,生:但不腥。师:虽然细,生:但不断!

  师:就像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增一点儿生:(齐背)——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师: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这就是“工艺茶”!这个工艺茶的名字就叫碧螺春!

  (预设:真是所有的一切都拿捏到好处,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它已经不是普通的茶叶了,在我们焙茶手的精心制作下,已经诞生了真正的艺术品,它不仅可供冲饮,更可供欣赏。仅仅是看着,那都是一种享受。)

  为什么称碧螺春为“工艺茶”呢?(这是工艺品,不仅外观美,而且是焙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

  让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句话。

  师: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看不到的是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一位焙茶手。他18岁做学徒,如今已经65岁了。为了保持茶的醇香,47年里,他从不用肥皂洗手??

  7、这就是茶手的杰作,看着这样的茶叶,你想说些什么呢?

  预设:茶手焙茶的技艺高超,掌握火候真是恰到好处!此时,茶叶就象精美的工艺品,不仅外表美观,还是焙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小结:你觉得碧螺春仅仅是工艺品吗?不!它是有生命的,有情义的,焙茶手把自己的青春、事业、情感融入了这些小小的茶叶。碧螺春是美的,她的美来源于采茶、焙茶人辛勤的劳动,是劳动创造了美。

  8、我们为这幅图取个什么名字呢?

  抓住描写制茶的动词,取名“制茶忙”。

  (三)品茶

  过渡:如果说观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就更有一番陶醉般的心境地了。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板书),赢得了世人的喜爱。让我们也沏上一杯,看看它,品品它。

  1、品文

  (1)自读课文,要求:

  用笔画出第8自然段中描写碧螺春色、香、味、形的词语,读一读这些词语,把它们记在心里,再说一说碧螺春的色香味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板书:色、香、味、形)

  (2)交流:你们品到的碧螺春的色香味形是什么样的呢?

采茶女和C罩杯胸围究竟有啥关系?

炒作,因为采茶女胸前有个篓,采茶女用嘴把茶叶采到胸前的篓里,采茶女还要是,想靠这来吸引人,特别是男人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诗经》

【 #课件# 导语】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件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调的话,要恰到好处,形式活泼,吸引人,打动人,让听课者回味无穷。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诗经》,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一、导入

  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Ppt2

  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

  1

  Ppt3

  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Ppt4

  2、

  Ppt5

  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

  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

  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采茶女》(两者没有共同点时候,例如写“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这叫兴)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静,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牵梦萦。(范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慢,低调,似有叹息)这时的情绪比较低落了,应读得低一点,慢一点)】《记承天寺夜游》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仿佛看见了红对联、红窗花、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这么欢喜的场面,男主人公应该是喜悦、激动的,所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让人好生羡慕。这是现实吗?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

  Ppt5

  3、(无论是现实也好,想象也罢,但是通过刚才的译读环节,同学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带着这些感触,我们再次朗读诗歌。)

  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三句。读出女子的温婉,读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虑和琴瑟和谐的喜悦。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称为《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读这首诗的美。四人小组合作。

  

【 篇二 】

  教学目的

  1、掌握《诗经》的基本情况。

  2、分析《关雎》的内涵。

  3、掌握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4、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一.教学重难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5分钟】

  有一条河,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细节汇聚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跃„„这条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诗经》!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孔子论诗,必从《诗经》开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能让人“温柔敦厚”。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去聆听那经历了三千年之久却依然鲜活美好的吟唱!

  二.深入学习【90分钟】

  (一)、走近《关雎》——仰视:关于《诗经》(30分钟)

  1、《诗经》的基本情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个世纪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

  《诗经》的形成与修订,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形成;汉代学者认为经过孔子删订而成(如司马迁就采取这种说法)

  2、《诗经》的影响

  民歌中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它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学作为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如:唐朝的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走进《关雎》——透视(50分钟)

  1.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几幅画面。

  (1)、配乐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

  (2)、同学全体朗读,用声音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关雎和鸣图——以物喻人,烘托气氛。

  少女采荇图——窈窕淑女,一见倾心。

  长夜难眠图——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尽兴狂欢图——求之既得,琴瑟和谐。

  2.解读诗歌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3.品味,欣赏诗歌,赏析美点。

  (1)、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2)、人物美。

  采荇菜的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3)、情感美

  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

  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4)、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听着大家深情的朗诵,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雎鸠鸟在沙洲鸣叫,我们仿佛又看见了采荇女在河边忙碌,我们仿佛又感受到了男主人公无尽的思念„„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景或一处细节,将其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或几行意韵悠远的小诗,拟个题目,甚至可以配上曲子!

  (三)、走进历史——回顾:鉴赏评析(10分钟)

  1、后妃之德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2、孔子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我们又似乎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条河,那一片洲,依然是河水清清,草色油油。三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文明,《关雎》只是其中一扇小窗口,还有许多扇窗等着我们去开启,我们当寤寐求之,我们当琴瑟友之!虔诚的破译祖先文字的原码,执著的探寻民族文化的源头,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我们当永不止步!

  三、总结【3分钟】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优美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四、作业【2分钟】

  背诵本诗。

芣苢是什么意思?

一,《芣苢》的原析

《芣苢》是诗经里重叠词用得最多的一首诗,除了“采、有、掇、捋、祮、撷”其它几乎都是重叠词了。从结构上看属于《诗经》当中最简单的一类,三个诗节反复叠唱,只是每一节里换了两个动词而已,这些动词也简单,是表示采摘动作之递进的,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一种简单明快、往复循环的音乐感,简单又特别。让人体会到一种自然美,使这看起来非常原始简单的诗有了递进感和动作美,所有的一切都发乎自然,来自生活,它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副采摘的场景。整首诗从劳动生活中取材,读起来清新有泥土味,诗意与自然相结合,犹如生活重现。这六个不同的动词,体现了一种从发现车前子,然后越来越多,把自己的容器全都装上,满载而归的欢愉过程,它是一首劳动者的欢歌。

诗中完全没有描写到采芣苢的人,却能够让人一读就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在诗歌反复重叠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芣苢》中展现出的情感是喜悦的,这种喜悦通过在这样一种在春光融融的忙碌劳动和丰收中体现出来,所以说劳动最光荣,它向人们传达了一种乐观的精神,尽管生活很苟且,却也总能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

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八篇:“芣苢”兴于民俗,诗传千载

车前子

车前子是一种成熟后会结成一整串的红色野果子,古人认为车前子是一种有利于女人怀孕生子的草药。而这首读起来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欢快的丰收感的《芣苢》,正是当时人们采茶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如同现代的采茶女在山间和唱,一边采茶,一边对唱着山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民俗歌谣风致流传下来。

《集传》云:“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赋其事以相乐。”

这里说到这首诗体现在生活民俗之中,是妇女劳动时自创,大家相约好一起云采芣苢,然后唱了这首民歌用来自娱自乐,就象现在的南言妇女们登山采茶时,也会结伴一起唱山歌,这个习俗从古到今就有遗传风俗。

在古代,农民所得的粮食交了赋税之后是不足以果腹的,“芣苢”也成了穷苦人民赖以生存的食物,青黄不接的时候,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都是采芣苢的妇女,

她们满怀希望和愉悦的心情采摘着大地的恩赐,山谷里响着歌声,在这样的一群人里一位刚出嫁的,正捻着那希望的珠玑出神,似乎臆想到了自己的新婚生活或者是对未来的憧憬,羞涩忽然涌上她的笑脸,她的手欢快地采摘着芣苢,一边唱着“采采芣苢”之歌,喜悦的心情通过咏唱自然地流淌着,感染着读者一同生出愉悦的生生不息之情,同时也隐含着劳动农人丝丝的苦涩感。

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八篇:“芣苢”兴于民俗,诗传千载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着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这段美丽的文字常常被现代的《诗经》研究者所引用,诗歌中阐述了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觉,而且他也明确地提出这首歌适合于许多人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唱会感觉到味道不对。漫山遍野的人们一边劳作,一边对歌,让欢乐的氛围冲刷走生活中的困苦,其乐融融弥漫在春光里。

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八篇:“芣苢”兴于民俗,诗传千载

二、除了对于诗歌原意的一些美好想象与阐述,诗歌还有两种不同的歧义:

1,始于民俗民谣

一是简单的民间歌谣,歌谣一般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朗朗上口,但如此重叠的却是绝无仅有。“采采”可以解释为“采了又采”,也可以解释为“各种各样”,现代多数人认为就是采了又采,这是一种机械又重复的劳动,所以这些劳动人民用智慧把这个简单又机械的劳动化作了歌谣以愉悦自己,解除劳动的艰辛和困苦。

二是深蕴着艺术美,句子重重叠叠,随口而有押韵,由此使诗有了动感仪态,成为可以单人独唱或众人齐唱的歌词,和谐的韵律和欢快的节奏从简洁的语言中自然地流淌,诗的美如金铃作响感染人心,如配上音乐,曲调一定明净、舒展、清灵,是一种极为高雅的民间艺术。

2,另一种说法认为《芣苢》是表彰贞女的

刘向《列女传》有“蔡人之妻”一章,说有一位宋国女子嫁到了蔡国,嫁过去之后才发现丈夫患有恶疾,母亲于是劝说她改嫁,她的回答是:“丈夫的不幸也就是妻子的不幸。既然已经嫁给他了,就应该侍奉他一辈子,就算他患了恶疾也是一样。就像采采芣苢之草,虽然味道不佳,但还要捋采之,怀襭之,浸以益亲,更何况夫妇之道呢。”这位女子终于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并作《芣苢》之诗以明志。君子赞叹道:“宋女之意,甚贞而壹也”。

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八篇:“芣苢”兴于民俗,诗传千载

描写采茶女的作文

今天,我们一家来到了九溪喝茶。一路上,我兴奋的手舞足蹈。忽然,妈妈对我说:“我们今天来并不只是来玩的哦,其实是有一个任务的,”“是什么任务呢?”我好奇地问,妈妈说:“你今天来就是要做一件好事,难道你忘了吗,你的作业里不是有这个项目吗!”“哦!”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兴奋地把作业给忘了。

到了那儿后,我就看见了一幅美好的景象:大片而翠绿的茶叶被采茶女温柔的手摘到了箩筐里。采着采着,采茶女们的头上便布满了汗珠,汗珠还不时地落下来。看见采茶女这么辛苦,我的手也开始痒起来了。于是,我便跑到我们的位子上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帮采茶女摘茶,”妈妈说:“好啊,你去帮助采茶女们吧,顺便也可以做完你的一项作业。说完,我连忙拿上采茶用的箩筐,飞快地冲向绿色的海洋里。在太阳的照射下,我很快就摘完了一箩筐的茶叶。可是,妈妈看见我摘的茶叶后就对我说:“哎呀,颖颖,你要摘树上的嫩头呀,你怎么摘茶树的叶子呀。”最后,趁着还没吃午饭的时间,妈妈教了我怎样摘茶叶啦,是要摘茶树的什么东西啦等等。说完后,便叫我试试,于是,我就按着妈妈的样子,一手拿着箩筐,一手摘着茶叶,开始慢慢地摘了起来。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只见箩筐里的茶叶满满的,好像要漫出来似的。妈妈对我说:“好吃饭了。”于是,我就把箩筐小心翼翼地放在角落里。接着就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饭来。吃完午饭后,我们便回到了家里。

今天真开心,不仅吃了一顿饭,而且还摘了许多茶叶,这次真是满载而归啊!

有关“采茶”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采茶”的诗句有:

1、云暖采茶来岭北

杜牧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2、采茶非采菉

皇甫冉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3、采茶时节

刘克庄 

《忆秦娥·游人绝》

4、春山携妓采茶时

刘禹锡 

《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

5、采茶寻远涧

张籍 

《寄友人》

6、采茶溪路好

姚合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

7、采茶溪树绿

温庭筠 

《赠隐者》

8、云岛采茶常失路

方干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

9、采茶饮之生羽翼

皎然 

《饮茶歌送郑容》

10、山僧又是采茶时

皎然 

《顾渚行寄裴方舟》

11、前日采茶我不喜

乾隆 

《观采茶作歌》

12、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

乾隆 

《观采茶作歌》

13、无事回避出采茶

乾隆 

《观采茶作歌》

14、竹间行复采茶时

苏轼 

《徐君猷挽词》

15、采茶歌里春光老

陆游 

《初夏喜事》

16、秋深始采茶

陆游 

《幽事绝句》

17、小儿提筐来采茶

艾性夫 

《田家词》

18、采茶惊雉鹧

蔡交 

《洋州》

19、采桑已闲当采茶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

20、采茶斸药呼邻翁

方回 

《次前韵将归隐黄山》

21、采茶洗菜踏溪云

方回 

《虽然吟五首》

22、人渐采茶登陇阜

李曾伯 

《午行即事》

23、就树采茶烹

李宗谔 

《咏华林书院》

24、谬作采茶官

梅尧臣

《春阴》

25、正值采茶时

梅尧臣 

《送江学士睦州通判》

26、今年太守采茶来

梅尧臣 

《依韵和刘原甫舍人杨州五题其一时会堂二首》

27、采茶机对机

释可湘 

《偈颂一百零九首》

28、采茶寻远涧

释绍嵩 

《山居即事》

29、采茶莫掣叶

宋自逊 

《莲》

30、空山人采茶

王西涧 

《句》

31、红裙半采茶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

32、采茶武夷溪

熊禾 

《茶荔谣》

33、绿萝林里采茶去

朱真静 

《入山采药遇异人》

34、人自采茶忙

蔡羽 

《与陆无蹇宿资庆寺》

35、唱歌采茶山上去

沈周 

《西山有虎行》

36、僻坞春风唱采茶

汤显祖 

《即事寄孙世行吕玉绳二首》

37、借问采茶女

汤显祖 

《雁山迷路》

38、香风正采茶

吴鼎芳 

《寄赵凡夫》

39、冬种蔓菁春采茶

杨慎 

《竹枝词(九首)》

茶与诗词--元、明、清茶叶诗词

作者:钱时霖 来源:《中国茶经》

元、明、清各个时期,除了有茶诗、茶词之外,还增加一个新品种,即以茶为题材的曲,尤其是元曲,最为盛行。

(1)元代

这个朝代时期不是太长,而且崇尚武功,“只识弯弓射大雕”。所以比之唐宋,咏茶的诗词人要少得多。

元代的咏茶诗人有耶律楚材、虞集、洪希文、谢宗可、刘秉忠、张翥、袁桷、黄庚、萨都剌、倪瓒、李谦亨、马臻、李德载、仇远、李俊民、郭麟孙等。

①元代的茶叶诗词体裁 有古诗、律诗、绝句。并出现一个新品种:元曲。

古诗 如袁桷的《煮茶图并序》、洪希文的《煮土茶歌》。

律诗 如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这首律诗的七首诗,都用了茶、车、芽、赊、霞的几个韵写成,别有风味:第一首:“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第七首:“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芽。笔阵陈兵诗思勇,睡魔卷甲梦魂赊。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绝句 有马臻的《竹窗》、虞集的《题苏东坡墨迹》等。

元曲 元代盛行元曲,因此茶也就进入了这个领域,如李德载的《喜春来,赠茶肆》小令十首,节录如下:

一、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胜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七、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满齿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风韵煞,到底属陶家。

十、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②元代茶叶诗词题材 亦有名茶、煎茶、饮茶、名泉、茶具、采茶、茶功等。

名茶诗 有虞集的《游龙井》诗。这首诗把龙井与茶连在一起,被认为是龙井茶的最早记录。“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薝葡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诗中提到该茶为雨前茶(不取谷雨后),香味强烈(如薝葡,即栀子花那样的香气)。龙井泉水也很清美,你瞧!青翠的群山映照在瓢水中(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此外,有刘秉忠的《尝云芝茶》诗,李俊民的《新样团茶》诗等。

煎茶诗 有仇远的《宿集庆寺》诗:“旋烹紫笋犹含箨”。谢宗可的《雪煎茶》诗:“夜扫寒英煮绿尘”。

饮茶诗 有吴激的《偶成》诗:“蟹汤负盏斗旗”。

名泉诗 有郭麟孙的《游虎丘》诗:“试茗汲憨井”。

茶具诗 有谢宗可的《茶筅》诗。

采茶诗 仇远诗:“自摘青茶未展旗”

茶功诗 耶律楚材诗:“顿觉衰叟诗魂爽,便觉红尘客梦赊”。

(2)明代

明代初期,社会经济曾有过一个比较繁荣的局面,但在茶叶诗词的发展上,明代未能达到唐、宋的高度。写过茶诗的诗人,主要的有谢应芳、陈继儒、徐渭、文徵明、于若瀛、黄宗羲、陆容、高启、袁宏道、徐祯卿、徐贲、唐寅等。

①茶叶诗词体裁 不外乎古诗、律诗、绝句、竹枝词、宫词和茶词等。

古诗 陈继儒有《试茶》四言古诗一首:

绮阴攒盖,灵草试奇。竹炉幽讨,松火怒飞。水交以淡,茗战而肥。绿香满路,永日忘归。

律诗 如居节的《雨后过云公问茶事》诗(五律)。

绝句 如徐祯卿的《煎茶图》、《秋夜试茶》等。

竹枝词 王稚登有《西湖竹枝词》:

山田香土赤如泥,上种梅花下种茶。茶绿采芽不采叶,梅多论子不论花。

宫词 金嗣孙有《崇祯宫词》一首:

雉尾乘云启凤楼,特宣命妇拜长秋。赐来谷雨新茶白,景泰盘承宣德瓯。

茶词 有王世贞的《解语花--题美人捧茶》,王世懋的《苏幕遮--夏景题茶》等。

②茶叶诗词题材 有名茶、茶圣陆羽、煎茶、饮茶、名泉、采茶、造茶、茶功等。

名茶诗 以咏龙井茶最多,如于若瀛的《龙井茶》、屠隆的《龙井茶》、吴宽的《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等。其他如余姚瀑布茶(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诗)、虎丘茶(徐渭的《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石埭茶(徐渭的《谢钟君惠石埭茶》)、阳羡茶(谢应芳的《阳羡茶》)、雁山茶(章元应的《谢洁庵上人惠新茶》)、君山茶(彭昌运的《君山茶》)等。

茶圣陆羽诗 韩奕《山院》诗有:“入社陶公宁止酒,品茶陆子解煎茶”。詹同《寄方壶道人》诗:“卧云歌酒德,对雨看茶经”。

煎茶诗 有文徵明的《煎茶》,谢应芳的《寄题无锡钱仲毅煮茗轩》等。

饮茶诗 如王世贞的《试虎丘茶》,王德操的《谢人试茶》等。

名泉诗 主要是吟惠山泉,如文徵明诗:“谷雨江南佳节近,惠山泉下小船归。”谢应芳诗:“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吴宽有《饮玉泉》诗:“龙唇喷薄净无腥,纯浸西南万叠青。地底洞名凝小有,江南名泉类中泠。御厨络绎驰银瓮,僧寺分明枕玉屏……。”此系指“北京玉泉”。清代乾隆皇帝认为水质轻重是评定泉水好坏的标准。他曾下旨特制一只小型银斗,用它秤量过国内许多名泉水,结果是北京玉泉名列首位。乾隆并特地撰写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茶具诗 煮茶用茶炉、石炉、竹炉,运输茶用山笼。唐寅《题画》诗:“春风修禊忆江南,酒榼茶炉共一担。”魏时敏《残年书事》诗:“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陈继儒诗:“竹炉幽讨。”高启《送芒湖州》诗:“山笼输茶至,溪船摘芰行。”

采茶诗 有高启的《采茶词》等。

造茶诗 高启的《过山家》:“隔崦人家午焙茶”。

茶功诗 高启的《茶轩》诗:“不用醒吹魂,幽人自无睡。” 潘允哲的《谢人惠茶》诗:“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其他诗 有陆容的《送茶僧》等。

(3)清代

写过茶叶诗词的主要有曹廷栋、陈章、张日熙、曹雪芹、何绍基、龚自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郑爕、高鹗、陆廷灿、汪巢林、顾炎武等人。

①茶叶诗词体裁 有古诗、律诗、绝句、竹枝词、茶词,还有“道情”等。

古诗 如杜芥的《永宁寺试泉》(五古)等。

律诗 如屈大均的《西樵作》(五律),顾炎武的《大同西口杂诗》(五律)等。

绝句 如杨大郁的《敲冰煮茶》,胡虞越的《敲冰煮茶》等。

竹枝词 如郑爕所作的《竹枝词》,是一首爱情诗,通过吃茶表示了一个女子对一个小伙子的深情的爱: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茶词 郑爕有《满庭芳--赠郭方仪》词一首:……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

道情 道情为曲艺的一个类别,其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郑爕作有“道情十首”,其中第二首提到茶:“……黑漆漆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②茶叶诗词题材 有名茶、茶圣陆羽、煮茶、饮茶、名泉、茶具、采茶、造茶、茶园、茶功等等。

名茶诗 以咏龙井茶最多,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西湖,写下了四首咏龙井茶诗:《观采茶作歌(前)》、《观采茶作歌(后)》、《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再游龙井作》。其次有武夷茶(陆廷灿的《咏武夷茶》)、鹿苑茶(僧全田的《鹿苑茶》)、碧螺春(无名氏作)、岕茶(宋佚的《送茅与唐入宜兴制秋岕》)、松萝茶(郑爕诗)、工夫茶(王步蟾的《工夫茶》)等。

茶圣陆羽诗 “桑苎传旧有经”(陆廷灿诗)。“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幽窗字学颜”(郑爕《赠博也上人》)。

煎茶诗 有王贵一的《观仲儒熹儒煮茗》、杜浚的《弘济寺寻蒲庵》等。

饮茶诗 有杜浚的《北山啜茗》、《落木庵同蒲道人啜茗》等。

名泉诗 清人们已不太注重千里取名泉水,所以从茶诗看到的常常是山泉、冰、雪水等。“雪罢寒星出,山泉夜煮冰”(杜浚《北山啜茗》)。“煮冰如煮石,泼茶如泼乳”(胡虞逸《敲冰煮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曹雪芹《红楼梦·四时即事·冬夜即事》)等。

茶具诗 郑爕《李氏小园三首之三》:兄起扫黄叶,弟起烹秋茶……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

采茶诗 陈章、张日熙均各有一首《采茶歌》。诗中表示对采茶的劳动人民寄于深切的同情。

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陈章诗)。布裙红出俭梳妆,茶事将登蚕事忙。玉腕熏炉香茗洌,可怜不是采茶娘(张日熙诗)。

造茶诗 宋佚的《送茅与唐入宜兴制秋岕》:“烟暖焙茶香”。岕为荈茶,唐代的顾渚紫笋茶发展到明清时代出现了岕茶这个新品种,秋岕即秋季的岕茶。

茶园诗 屈大钧的《西樵作》:“绝顶人皆住,茶田满一山。”曹廷栋有《种茶子歌》:“槐根劚泥浅作坎,下子继以大麦掺。糠秕杂土层覆之,要令生意交相感”。它表明了茶子与大麦混播的一种种茶子的方法。这是研究我国古代茶树播种方法的一份好材料。

茶功诗 高鹗有《茶》诗,他运用了许多典故来阐明茶的功用,读之觉得诗味无穷。

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入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

标签: 采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mlq5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