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日本茶室设计

日本茶室设计

日本茶室设计

日本茶室设计着重于创造一种安静、自然、简洁、平和的氛围,以便人们可以沉下心来享受茶道。以下是一些关于日本茶室的设计原则:

1. 营造和谐的氛围。茶室应该呈现出和谐的氛围,可以通过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和竹子)、柔和的颜色和光线来实现。

2. 好的布局。布局应该考虑到“一刻也不走出去”的原则,即一旦来到茶室,人们不应该离开,直到茶道仪式结束。茶室的布局应该确保人们不必来回走动。

3. 简洁的设计。日本茶室的设计应该简洁明了,不需要过多的装饰或花哨的配件。

4. 合适的尺寸。茶室应该根据使用者的身高来设计。据说,当人们站在茶室的中心点时,他们的头和膝盖应该能轻松与茶室的顶棚和地面相接触。

5. 有足够的光线。日本茶室通常没有窗户,因此需要特别设计以确保适量的自然光线。同时,人工照明也应该考虑到轻柔,光柔和明亮的效果。

除了以上的基本原则外,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然而总的来说,日本茶室的设计应该旨在创造一个安静、亲密和和谐的空间,以便人们可以专注于茶道仪式。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茶室,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在北京亮马桥附近的皓空间,我们看见了说出这句“让建筑消失”的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茶室的真面貌。

我常常好奇,建筑是何其神奇的一种存在,千百年来,人住在各种名字各异的建筑里,先是遮风避雨,躲避野兽的侵害,然后渐渐发展出越来越高级的居住文化。我们进入一个房子,身体在下意识里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好或不好,例如空间、结构、材质、空气的流通和家具的摆设,更不用说光线对你直观感受的影响了。不信,你看看下面这张照片:

白昼里,日光自东而西,传统的门、窗放行它,框定它,切分它,让它具有形状,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慢变化。因为有了切分和阻隔,因此有了影子,形影相随,空间就有了生命。

我们讲,“登堂入室”。在皓空间,似乎不存在“登”这回事,因为没有高高的门槛,有的,只是一扇干净的玻璃门,你靠近,它无声滑开,然后你就看到了这个:

一片竹林。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是吗?还真不是。

这些竹子,都是从日本进口的。在日本,它们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染青竹。在一家具有95年历史、祖孙三代都在传承竹器制作技艺的加工厂,原高十米左右的竹子被精挑细选,然后截取当中最直、最匀称、成色最好的那一段,进行加工。这些直径在8~10厘米的竹子要经过自然的烘干、拉直、晾晒,放入染缸进行染色——对,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叫“染青竹”的缘故,然后,工人们还要在竹子中间填充聚氨酯和进行背切,以保证它们50年都不腐烂。

现在觉得它们不是普通的竹子了是吗?那就再看一遍。

除了“步道”,竹子四周铺满黑色鹅卵石,如果你有意放慢脚步,也许会产生行于水边的错觉。至于天花板的手敲铜,它们凹凸不同,漫反射着不同时刻的光线,暗黄、亮青、玄黑,三色足以让人在平静中又产生期待。

走过玄关外那一段短短又长长的过渡空间,关上同样是竹子做的竹屏风,一个更大的空间在你眼前展开了。

单人沙发、双人沙发、多人沙发,桌子,三张抽象画,很简单对不对?对。

但这是很有名的设计师设计的:法国人Christian liaigre,擅长室内设计,按照庸俗成功学的说法,就是很会搞装修的人。单靠图片你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为了营造一个客厅的氛围,沙发的靠背角度据说是精心调试过的,坐在其中的人,既不会感到彼此太远,也不至于感觉太近。

换一个角度看看,回望出口。左边有一张不规则的桌子。

桌子是三角形的,与大方桌、大圆桌不同,锐角三角形保证了交流时不一样的弹性,它既可能当作会议桌,也可以当作餐桌。

看看桌子的纹理。在这样的桌子上吃饭,手不会打滑,当然,要是饭粒掉到桌子上了,好像也比较麻烦。不过话说回来,桌、椅常常是一个房子里相当重要的家具,桌椅是否舒服好用,决定了你愿意坐下来的时间;而当你真的坐下来的时候,眼前的风景有多美,又决定了你愿意凝视的时间。

再来一张不同角度的。按照设计师的说法,这个空间要使人产生移步换景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躲到沙发背后看看——不过就是一两百平米的面积,看起来却是宽敞无比,白墙与素色的竹帘和谐共处。

像古代铜镜一般明亮的烤漆板,材料是一级方程式F1迈凯伦车队指定工厂生产的产品。其版块线条本来就抽象,再看看倒影里的抽象画,更有一种映照之感。

对了,那张大画,是艺术家理查德·特谢尔创作于2013年的《错乱秩序》。“错乱秩序(Chaosmos)”是由詹姆斯·乔伊斯在1939年的小说《芬尼根守灵夜》中创造的混成词,大概的意思是唯有包容混乱,秩序才能真正存在。但不管怎么说,抽象画都不好解释,你可以看看画的局部:

凑近了还是挺好看的——只要你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这两张小尺幅的画是是法国艺术家克莱尔·西农的作品,她是1986年生人,200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艺术学校。这两张画看起来像版画,其实是用油墨刷在画纸上,你看画的底部,像不像有受到重力牵引的下坠感?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来说说茶室了。然而,其实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一目了然,推开竹帘的门,桌、椅、架、凳、画、花,如此种种,都已映入眼帘,没有屏障,没有通幽,也无需拿了放大镜似的仔细品鉴。

不过,那样说好像又不对。与客厅的高挑空间不同,茶室的“地基”被抬高,进入茶室时需要抬脚,这么小小的一个动作,可能会让人产生微妙的“登堂入室”的感觉;天花板也被压低,使之更接近日本传统的茶室,虽然不至于像千利休的茶室那么狭小低矮,但空间的仄,反倒能让人更清晰地意识到“自我”,并在“忍受”中感受到另一种“和敬清寂”。

最值得一说的,其实就是这些来自浙江安吉竹乡的竹屏风。在日本,竹屏风被称为“SUMUSHIKO”,在日本茶室中大量使用,在隈研吾其他的建筑作品中也很常见。但区别就在于,日本通常不会做那么高的竹屏风:4.6米,竹条的宽度和厚度都是4毫米,设计师将竹条和竹条以6毫米的距离进行排列,并固定在胶合竹龙骨上,竹龙骨则通过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进行连接。而单扇竹屏风可以通过轨道悬挂在吊顶上连续成墙,底部则有暗藏的地锁与地面固定,一旦地锁开启,屏风便可以在轨道上任意滑行。

让我们来看看更多的屏风:

屏风的缝隙切割了光线,但同时又保留了空气的流通,不啻为一种绝妙的设计。到了夜晚,灯光的介入又使之具有另一番模样。

在皓空间举办的话剧:田沁鑫导演的《青蛇》,茶室与客厅连为一体,光影转换,变化多端。

茶室之一景。即便空间狭小,也要营造出层次感来。

胡桃木博古架,里面的茶具均由日本大师设计,其中一把为世界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的作品,材质为铁器。

茶室可以饮茶,也可以品香或插花,而规模稍大一点的活动,则需要在展厅进行了。

展厅的入口,白色的帘幕延续东方的意蕴,有一种透光透气感。

从展厅的尽头回望入口。这张是很久以前举办过的缪晓春的小型展览,没有美术馆和美术空间的巨大空间,反倒可以静下心来好好观赏一幅画。

最后一张,安利一下。

我试图用一种图示的办法来展示一个空间、一个建筑、一种气氛,但不得不说明,只有身体的参与,空间的价值才能恰如其分地显现出来。建议你们亲身前往拜访。

“世界再大,也要有一个地方栖居心灵。”这就是建筑。

撰文 | 阿改

摄影 | 摄影师阿改,一部分图片由皓空间的职业摄影师提供

【文化】日本茶室的禅意美学设计

“里面是一间恬静明亮的四迭半茶席。两扇纸拉窗纳入柔和的光线。晨光太洁净,仿佛连内心都能获得洗涤。垂下目光,茶釜放在火炉上。盖子半掩,但是没有发出水声。釜身浑圆饱满,让人忍不住想用手……茶釜里的水烧开,沸腾的声音替柔软的心灵注入崭新的生命和活力。”这是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布置茶室所追求的感觉。

日本茶室布局

茶室--精神追求的产物

日本的茶室装饰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在日本茶室与神社的地位一样受人敬仰。它透过抽象化的建筑和装饰符号,表达了超凡脱俗的佛教禅宗。

在16世纪,茶室聚集了武士和家来共谋日本的统一与改革;在17世纪,茶室成为德川严格形式主义环境里自由思想唯一能透气的地方。而在如今,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不仅是日本人,似乎比以往都更需要一间让灵魂的茶室。

?日本茶室布局平面图

茶室设计处处透露禅意?

日本茶室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甬道组成,室内面积通常一般都在五六平方,建筑内外强调素淡、纯净,一面白墙前一枝插花的简单。虽然面积小,但是仅仅这五六平方小空间的因为对工艺和材料的要求导致造价非常高。

茶室内基本没有家具,室内的通常装饰就是设有一个壁龛,内挂一画轴或字幅,壁龛内还置有一个花瓶,多为竹制,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画轴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画,其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留下很大的留白,是一种布局,更是一种智慧吧!

茶室壁龛?

壁龛是日本茶室许多富有特色也很有意思的构造之一,冈仓天心曾在《茶之书》一书中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

并这样解释壁龛的由来:“禅院讲堂里除了祭坛后面的神龛以外,别无他物,神龛里是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的像或由禅宗的两位最早的祖师迦叶和阿难陪伴着的释伽牟尼像,祭坛下有为纪念这些圣人对禅所做的伟大贡献而奉献的花和香。”

?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

“禅宗的讲堂中的祭坛是日本式房屋中为陶冶客人们而设置绘画和鲜花的神圣地方—壁龛的原型”,这一解释和壁龛作为茶室中规格最高之部分这一事实十分吻合。

人们进入茶室后,首先要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茶花。

?茶室的美学设计

茶室中非跪行不能进入的小入口,或许是世界上建筑史上最罕见的设计了。很久以前,茶室入口仍是普通的日式拉门,一日,千利休发现渔船上船舱很小,人们进出只能躬腰曲膝后得到了启发,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应运而生。

跪行而入的小入口?

另外在装饰方面千利休追求的是无上的孤寂,他力求简洁,以及不对称的美学原理,旨在用物质的极度精简来反衬内心精神的富饶强大,避免重复。

比如,茶室里只能摆放一两件必要的美感装饰品,装饰品的设置要符合茶室的主题。如果用了圆形的茶杯,那么茶壶就不应该再是圆形的;如果有了一瓶鲜花,那就不该再挂一幅以花为主题的绘画;如果用了白色茶碗,那茶罐就应该是别的颜色······

不对称的美学原理?

这种审美观亦是具有禅宗色彩的道教理想所结出的果实。道教和禅的哲学动力本质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强调完美本身,并认为真正的美只能通过从精神上完善那些不完善的事物才能得到,因此可以说,茶室里永远避免重复体现的是禅宗里“无常”的思想。

日本出了茶道大师千利休后,很多茶室基本都是模仿千利休所造的茶室。但并不是完全照搬,不同的茶室都有自己一定的个性。

日本茶室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

茶室的会意文字为“数寄屋”。它用一般的土、砂、木、竹和麦秸等构成,外表非常不起眼,显得有点质朴甚至贫寒,采用人字形屋顶,雨水可以顺着两边流下来。以四张半榻榻米为界,分大茶室和小茶室。内部置空,往往有壁龛,壁龛正面挂一些中国名僧的画,下置插花一盆,使用简陋的茶具,炭炉,茶铫,炉刷等,而且,这一切布置得随意而极不规则,所以又有“空室”和“不等居”之称。采用自然光,窗户极其讲究,使得室内的每一样东西无不显得素静清雅;来宾们也穿着绝不刺激的衣装。于是“暗示出一种高尚的贫穷和精美的粗陋”,在小小茶室里,“从精神上追求并享受着贵族般奢侈的生活”。日本茶道由禅僧倡导起来,武士豪绅附庸风雅,竞相仿效,一时大盛。武士们曾经依照书院造府邸的上段的式样,建造的小小的茶室,但没有流行。广泛流行是草庵风的茶室。

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

从千利休所在的时代起,茶道不仅主导了整个的茶文化历史,而且通过对日本精细文化结构的渗透,对日本人道德和审美敏感性和行为标准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延伸到其日常生活中的。

日本的茶室具有私人的性质,茶道结合了禅宗与哲学,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千利休以后,茶室的面积大概只有八平方,这个空间的容纳不超过五个人。甚至有的茶室不到三平方,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密闭性,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保持某种灵性。

建筑和茶具的设计有不对称性和不完美的流动性,插花,挂轴在光线的流转下呈现一种柔和的氛围。

传统的茶室入口低矮,客人需要曲身以跪的姿势爬入。

烹茶的仪式和步骤繁杂,大概需要几个小时。

这本书仔细讲了其空间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宗教背景。

日本的美学里有对残缺的喜爱和对完美的拒绝,因为完美意味着停滞和无法生长,一旦完美,就不再是充满生机的过程的一部分。

所以,其建筑美学里欢迎不对称性。不对称性并不是一个静态事实,而是成长,变化,相互的依存的生命过程。它被认为是日本建筑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有人认为,日本美学是建立在动态美学的概念之上的,包括对万物转瞬即逝的认知。

这个哲学认知我想同样适用于人,有缺点的人更可爱,更像人一些,不知是否也在于其变化和生长的生机?

很喜欢的一本书,很认真的在讨论茶,茶道,茶室,建筑美学与哲学。

关于日本茶室建筑的一些问题,茶室建筑脱胎于什么建筑?茶室建筑寄托了日本人的什么精神和思想?

日本茶室津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组成,因其外形与日本农家的草庵相同,且只使用土、砂、木、竹、麦千等材料外表亦不加任何修饰而又有“茅屋”、“空之屋”等称呼。

日本茶室包括许多特有的构造如壁龛,须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及“墙底窗”,不对称的结构体系等,这些独特的设计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禅意。

冈仓天心曾在《茶之书》一书中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并这样解释壁龛的由来:“禅院讲堂里除了祭坛后面的神龛以外,别无他物,神龛里是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的像或由禅宗的两位最早的祖师迦叶和阿难陪伴着的释伽牟尼像,祭坛下有为纪念这些圣人对禅所做的伟大贡献而奉献的花和香。”“禅宗的讲堂中的祭坛是日本式房屋中为陶冶客人们而设置绘画和鲜花的神圣地方—壁龛的原型”,这一解释和壁龛作为茶室中规格最高之部分这一事实十分吻合。人们进入茶室后,首先要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茶花。

茶室中非跪行不能进入的小入口也许是世界上建筑史上最罕见的设计了,相传在利休之前,茶室入口仍是普通的日式拉门,利休在发现渔船上船仓很小,人们进出只能躬腰曲膝后得到了启发,而后将茶室入口改为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尺寸高约73cm,宽约70cm,做入口的木板亦不得为整块,规定为用两块半的旧木板拼成。内侧有横框,钉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饰,这样的尺度使不论何人进入茶室前,都必须膝行而入。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体验无我的谦卑。

茶室的外观和内部的构造都力求表现“不对称”美,这种审美观亦是具有禅宗色彩的道教理想所结出的果实。道教和禅的哲学动力本质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强调完美本身,并认为真正的美只能通过从精神上完善那些不完善的事物才能得到,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对称来表达完美和重复。可以说,茶室里永远避免重复。这也体现出禅宗里“无常”的思想。在无限变化的时空中,所有人事间的交会都是绝无仅有的特殊存在,因此茶道中讲究“一期一会”。这也使茶室成为暂时的建筑,有其固定的年限。从这个意义上讲,茶室的身体本身仅是荒野里的一间小屋,一个用长在周围的野草扎起来的简易避难所,这些野草随时都会因为被松绑而回到原来的荒野里去,茶室中的无常由茅草屋顶,纤细脆弱的支柱、没有份量的竹子来支撑,由表面上漫不经心地选择的平凡材料来表现。茶室中的永恒仅存在于精神之中,这种精神具体到这个简单的环境中,用自己精美的微光来美化周围的一切。

这祥美妙的意境首先需要柔和的光线,而室内的色彩也必须淡雅。因此,看似粗陋的茶室窗户,加上小天窗,使光线可从各个角度射进来。为表现互相的美感,茶室窗户的构造极具特色分为“墙底窗”和“连子窗”两种。“墙底窗,源于日本农家,由于茶室的墙壁由砂掺土掺稻秸抹成,内部须有一个由竹棍,叶茎组成的固定架作为墙底。因此于抹灰时,故意留下一部分,称为“墙底窗”。另一种“连子窗”的原型由木条做成被导入茶室后改用竹棍为材料,比墙底窗可开得大一些。用于茶室的大面积采光。窗户的大小和形状也尽量避免重复,因此茶室中的窗户大小不一,高矮不齐。另外,面积越小的茶室窗户开得越多,这是为了给人一种开阔感。同时体现“将大化小,将小化大,力求中和”的茶道精神。

室内外质朴淡稚的色彩需要从天顶到地板的所有材料都现出其纯净的本色,这使茶室的天棚和地基也都与众不同,茶室的天棚由树叶竹片做成,并设计得有高有低,高顶棚的下面是客人坐的地方,低顶棚的下面是主人点茶之处,以示对客人的尊重。有的茶室还直接科用房顶的内侧,不加顶棚,更增添了简素质朴的风格。茶室的基础为追求安定感,亦有别于一般日式建筑为利于建筑本身通风而将整个建筑体略为架高的做法。茶室基地采用全着地建筑法,在条室底部的四周逐一塞上石头,或在石头上加一根竹子或一块木板以便于房体透气。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采用的石头要求用自然石,不加切磨。

茶室建筑本身毕竟只是浊世中的一方净土,但这方净土怎能立于浊世之中又超然其外呢。这里不能不提到茶室外的露地和中门。《南方录》中说道:“在露地时,主人的第一动作是打水,客人的第一个动作是用水洗手。这是露地、草庵的根本。可以把这里看作是所有步入此处的人互相除去世间之尘而设的洗手钵也。”《禅茶录》中则这样写:“露,训读为表现,地云为心,意为表现个性。割断一切烦恼之绪,现出真实的本性,故称作露地。一本性的道场,基于此意,取名为露地,露地也是茶室的别名也。”由此意而建造的“露地”是飞向宗教性自由境地的场所,只有进入露地才能脱离尘世。茶室创始人干利休也正是试图以茶汤的形式从世俗性的世间超脱出来、这一世俗亦被称为火宅和污浊。

踏上露地即意味着与外界中断联系的第一步。踱步于露地上的人,当他踏着一块块排列着的奇形怪状的踏脚石,走在常青树的幽暗中,地上是干枯的松针,身边有披着青苔的石灯笼,一定会油然而生超凡脱俗的意境。身居闹市的人也会产生远离文明的尘嚣而悠然林中之感,这种安宁与单纯的效果正是露地的本意。

走出露地来到中门时,眼前的中门既不牢固又不奢侈。怎样解释这道门呢?假如门是保护自我世界之物的话,那么,门外皆属敌人,然而,露地的门只是小巧的栅栏,说它是门也只能是个形式,作为露地的门打破了门需隔绝内外的观念,栅栏门,既简单地打开。又可从容地窥见里面的动静,因此,栅栏门只是为表现出门内外侧的不同层次,其外侧虽同时还处在同一露地的延长线上。但以栅栏为界,让人感受到了由此划分出的不同世界,这正是《法华经》中“出之三界火宅,坐之露地”的一种尝试。

日本茶艺知识

日本茶艺知识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于中国工夫茶具。下面是日本茶艺知识,欢迎阅读了解。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称“本席”﹑“茶席”,为举行茶道的场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芦草编成。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约9-10平方米。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达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地炉和各式木窗,一侧布“水屋”,供备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视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于中国工夫茶具。其基本茶具与潮州工夫茶具一样也分四大件:凉炉,煮水用的风炉;茶釜,煮水用的铁制的.有盖大钵;汤瓶,泡茶用的带柄有嘴罐,称“急须”;茶碗,盛茶汤用的瓷碗。

  另外,还有研磨茶叶的“茶磨”﹑夹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篮”;清洁茶具用的“水翻”;装香用的“香盒”;沏茶时用于搅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制“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叶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鸟羽毛制成﹑用于拂尘的“羽帚”;盛炭的“炭斗”;盛炉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日本)与唐物(中国)﹑高丽物(朝鲜)之区别。

;

什么是草庵风茶室

日本的茶道是由禅僧倡导起来的。禅僧饮茶最直接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他们在打禅时能保持头脑清醒,而茶室就是为茶道而建造的。由于禅僧们在茶道里注入了寂灭无为的生活哲理和不分贵胄黎庶一律平等的思想,茶室就以淡雅与之相呼应,追求自然天成。广泛流行起来的是草庵风的茶室,成为日本最有特色的古建筑类型之一。

草庵风茶室一般都很小,若以榻榻米为度量单位,茶室大多是四席半,最小的只有两席。它们小而求变,内外都避免对称,也有床和棚。常用木柱、草顶、泥壁和纸格扇。为了渲染天然,常用不加斧凿的毛石做踏步或架茶炉,用圆竹做窗棂或搁板,用粗糙的苇席做障屏。茶室的墙壁和门板是白色的或者是半透明的,为的是让地面的反射光透进来,在如此深的屋檐下,地面的反光是采光的主要来源。地板上铺着席子,家具只是狭窄的架子和陈列主要艺术品的凹龛。艺术品可能是一幅油画、一只碗或一瓶插花,或者只是一套茶具。

在草庵风茶室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种田舍风的住宅,称为数寄屋(Sukiya)。作为住宅,它比茶室多讲究一些实用,比较整齐,因此更显得自然平易。在室町时代已经传到日本的中国水墨画,这时候成了障壁画的主流,木材也通常漆成黝黑色,这是数寄屋的特点之一。数寄屋的风格同样也影响了当时大型的书院造府邸。数寄屋是后来和风住宅的前身。和风住宅吸纳了西洋式住宅的许多特点,就是日本的现代民用住宅了。

由茶室提炼出来的这种日本建筑精神也体现在庭园上。禅宗佛教认为,人需要与自然和花园融为一体,他们认为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同中国的庭园,是在极小的范围内再现世界,即小中见大,而日本在这方面的艺术是更具特色的自然设计。观赏日本的庭院不能走进去,应从走廊或游廊来观赏,如其插花艺术。日本的庭园一般需要大画家来设计。

日本茶道的起源发展历史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起源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起源历史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字上。“侘(わび)”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

  一 奈良、平安时代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弘仁茶风随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别是由于宇多天皇在宽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领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会中调钵煎茶,于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在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这说明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日本流传。

  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二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一) 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权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系统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统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性。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二)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性的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公元1396年,38岁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义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边兴建了金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而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草创了能乐。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代表性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同仁斋。同仁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面积。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品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通晓书、画、茶。 在能阿弥的指导下,当时所进行的点茶法是一种“极真台子”的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点茶用具放在极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发,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能阿弥不愧是室町时代的一位划时代的大艺术家,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推荐村田珠光作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会、交流,为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自由、开放、轻松、愉快,受到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

  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风格,这种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风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第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最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绩是对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三) 安土、桃山时代

  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统。群雄争战,社会,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战场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课。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寺院茶礼确立。

  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三 江户时代

  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

  千利休自杀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梁与中枢。

  除了三千家之外,继承利休茶道的还有利休的七个大弟子。他们是:蒲生化乡、细川三斋、濑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织部,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织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将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古田织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杰出的是小掘远州(1579-1647)。小掘远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他一生设计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桂离宫。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远州作了江户幕府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具体的规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当时十分流行,后继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日僧隐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日本茶庭是什么意思

日本茶庭简介

日本古典园林 . 日本古典园林之—— 茶庭茶道的起源茶室的组成部分茶庭的布局茶庭分类茶庭的造园要素茶庭特征茶道的起源茶室的组成部分茶庭的布局茶庭分类茶庭的造园要素茶庭特征 寝殿造庭园• 池泉庭园 回游庭园净土庭园池泉庭园 回游庭园净土庭园日本古典园林的类型筑山庭• 枯山水庭园 书院造庭园• 茶庭法隆寺 茶庭由来饮茶在日本成为一种艺术,是在室町时代(1337-1572年),茶人像阿弥以禅宗思想为主导,判定饮茶的仪注,同时融入了“士人文化”的隐逸思想,把茶道精神发展为陶冶人的内在涵养,以及培养人们礼让谦恭的品德[1]。至桃山时代(1583-1591年),日本艺术家干和休(1522-1591年)经过改革,创造了茶道社会,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并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门艺术,而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茶庭是“茶室”的附属庭园,茶室则是举行“茶道”的专用建筑物。茶庭的出现稍后于枯山水,两者同样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但茶庭的产生和发展则是直接渊源于“茶道”的兴起和盛行。茶庭的出现稍后于枯山水,两者同样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但茶庭的产生和发展则是直接渊源于“茶道”的兴起和盛行。茶庭(露地,茶室露地)室町末期涌现了茶道六宗匠: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古田织部、小崛远洲、片桐石州 茶道的精神清、静、和、寂茶道的精神清、静、和、寂 茶庭分类江户时期,著名的造园家兼茶人 小崛远洲曾精心设计过许多茶庭,按照茶道的要求和参加者的心理状态把园林的规模、内容和布局大致确定下来。随着茶道的兴盛,茶庭也在宫廷、武家和社会上大量兴建,并且大体遵循小崛远洲的模式而发展成为日本古典园林的一个主要类型。茶庭大体上可以分成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种;三重露地则有外、中、内三区庭园。 茶庭分类江户时期,著名的造园家兼茶人 小崛远洲曾精心设计过许多茶庭,按照茶道的要求和参加者的心理状态把园林的规模、内容和布局大致确定下来。随着茶道的兴盛,茶庭也在宫廷、武家和社会上大量兴建,并且大体遵循小崛远洲的模式而发展成为日本古典园林的一个主要类型。二重露地茶庭大体上可以分成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种;三重露地则有外、中、内三区庭园。千利休(1522--1591)草庵风茶室的创始人提倡枯寂精神本位,运用草庵茶室、飞石和圆形路线的茶亭布局。 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围篱,自院门至茶室设置一条园路,两侧用植被或白砂敷于地面,栽植树木,配置岩石,沿路设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围篱,自院门至茶室设置一条园路,两侧用植被或白砂敷于地面,栽植树木,配置岩石,沿路设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合(等待室)、雪隐(厕所)、灯笼(照明用)、手洗钵(洗手用)、飞石(步石)、延段(石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合(等待室)、雪隐(厕所)、灯笼(照明用)、手洗钵(洗手用)、飞石(步石)、延段(石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 等待客所需的设备。其代表有:表千家茶庭 外门 中门以及石置苑路 待合 飞石”即庭园里间置的不规则石板,供脚踏用,通常是“六分走 道,四分景色”。 延段 内门 石灯笼,受禅宗思想影响,模仿古刹的肃穆宁静。 孤篷庵寺院——禅院茶庭的代表 桂离宫——书院式茶庭的代表 • 茶庭特征• 石景:园内石景很少,且多半为了实用的目的,如洗手、坐憩等。整块石头打凿砌成的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的小品点缀。• 植物:常绿树木沿着道路呈自由式的丛植或孤植,地面绝大部分为草地和苔藓。除了梅花之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因锦绣色彩而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铺地:具有导向性的道路婉蜒曲折地铺设在草地上,大多做成“飞石”路面,好象水上的汀步以取其自然之趣,间亦有做成“敷石”路面的。• 墙垣:一律用竹篱。• 入口:大门为“木户”(柴扉)。 銭 形 茶庭的造园要素• 木户:茶庭的第一个门城是嵌于高木户”,它将露地与外界清晰的隔离 。• 外露地:第一层庭院,整个景观为半自然状。半具野趣半分略有人工凿痕,外露地之目的与功能,有如今日潜水艇之减压舱一般,让你的身体和心理慢慢适应• 飞石:就是进入外露地时,脚下所踩的石头。利休要求的飞石是「渡六分,景四分。」外露地 茶庭的造园要素• 雪隐:厕所。在外露地的教「下腹雪隐」,在内露地的叫「砂雪隐」。现在无论那一种都只是装饰性质。• 中门:用竹子编的一缕空小门,其作用是用来区分外露地与内露地。亦是喧嚣与静逸之再度切离。• 内露地:穿过中门,就进入内露地。此处被要求是完完全全的野趣。宛如进入一个缩小版的森林中,空气、味道、湿度已大不相同,精神完全放松,细胞慢慢舒张。内露地 茶庭的造园要素• 蹲踞:就是洗手台,只不过是用蹲的洗。前面经过了雪隐,现在再来洗个手,不只单纯的把手上的污垢洗掉,更让心中之不洁藉由清水干净地流去。• 尘穴:在洗手的同时,可以看到不远处,有一约二十公分左右的圆形或方形凹洞,名为「尘穴」。顾名思义此乃收集落叶与尘垢之处。• 腰挂:小茅亭或小竹亭就叫「腰挂」 裏千家露地 腰挂待合 蹲踞 中门 茶室结构平面图惊鸟器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 如松叶铺地茶庭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 追求简素的情趣。 园内石景很少。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隐蔽性很好的垃圾洞。很少。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隐蔽性很好的垃圾洞。 在日本的茶庭中,喜用松叶铺地,如同枯山水式理念一样,以地上的松叶象征茂密的森林。在日本的茶庭中,喜用松叶铺地,如同枯山水式理念一样,以地上的松叶象征茂密的森林。 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形成

茶道是什么?茶道就是为客人准备茶水的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方法,从饮茶的形式中体味人生,如此而已。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但是却走了一条与不同的道路,从茶道到陶瓷,似乎无一例外的都能另辟蹊径,这或许是日本这个徒弟的可怕之处。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唐朝的茶会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烧火的铜盆、水壶、水缸、废水碗、一个盆式支架放着一只竹勺、一副用来夹木炭的夹子和一个放壶盖的圆形支架。茶叶则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再挤压成型而制成的。将碾碎的茶放进茶壶,加入水将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这是最简单的吃茶法。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台宗始祖)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的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的茶叶就称为“抹茶”(末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这一时期,武士阶层为主角的“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到十三世纪,新兴的武士阶级凭借雄厚的财力经常举办以品尝各地茶叶来的斗茶会,极尽奢华以用来炫耀财富并扩大交际。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院茶”过渡准备了条件。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全室铺满榻榻米的建筑设计为后世所借鉴,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此前的斗茶会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总之,到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日本茶道的祖师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草庵。这种古朴的风格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使日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为千宗易,后来在丰臣秀吉的聚乐第举办茶会之后获得秀吉的赐名才改为千利休。他和薮内流派的始祖薮内俭仲均为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他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和“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他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视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茶道在日本会有着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日本茶道的流派

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最终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日本茶道的茶事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朝会(早茶)、书会(午茶)、夜会(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早晨的茶事、拂晓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茶坛的茶事(相当于佛寺的开光大典)、惜别的茶事、赏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赏花的茶事、赏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题,比如某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者为得到了一件珍贵茶具而庆贺等等。

茶会之前,主人要首先确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为身份较尊贵者,像千利休之于丰臣秀吉。确定了主客之后再确定陪客,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关系。决定客人之后便要开始忙碌的准备茶会了,这期间客人们会来道谢,因为准备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门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会的时间为四个小时,太长容易导致客人疲惫,太短又可能无法领会到茶会的真谛。茶会有淡茶会(简单茶会)和正式茶会两种,正式茶会还分为“初座”和“后座”两部分。为了办好茶会,主人要东奔西跑的选购好茶、好水、茶花、做茶点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会之前还要把茶室、茶庭打扫的干干净净,客人提前到达之后,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来观赏茶庭并体会主人的用心,然后入茶室就座,这叫“初座”。主人便开始表演添炭技法,因为整个茶会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会的炭要用樱树木炭),所以这次就称为“初炭”。之后主人送上茶食,日语为“怀石料理”(据说和尚们坐禅饥饿时将烤热的石头揣在怀里以减少饥饿感,故称)。用完茶食之后,客人到茶庭休息,此为“中立”。之后再次入茶室,这才是“后座”。后座是茶会的主要部分,在严肃的气氛中,主人为客人点浓茶,然后添炭(后炭)之后再点薄茶。稍后,主人与客人互相道别,茶会到此结束。

茶会通常有纪录,纪录的内容包括与会众、壁龛装饰、茶具、饭菜、点心等情况,有时还加入与会众的谈话摘要和纪录者的评论。这种纪录叫“会记”。古代有很多著名茶会的会记流传下来,成为现代珍贵的资料,如《松屋会记》、《天王寺屋会记》、《今井宗久茶道记书拔》、《宗湛日记》等被称为四大会记。

日本茶道的茶具

说起日本的茶道离不开茶道用具,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现力的载体之一,强调同季节时令相适应,同时还要与茶室的布置协调统一,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气氛。茶具的种类繁多,陶瓷器、漆器、铁器、铜器、土器、木器、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陈设架、茶炉,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称为茶具,但我们常说的茶具则专指饮茶用具,包括茶碗、茶壶、茶入、花入(插花的壶或筒)、水指(洗手的水具)、茶勺等。茶器是兼具观赏与使用的器具,分为客厅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专用)。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泡浓茶用的陶瓷小壶,叫做“茶入”,根据形状不同分为“肩冲”、“茄子”、“海壶”、“文琳”等;另一类叫做“薄茶器”,顾名思义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状。在所有的茶具中价值最高、品种最多、最为考究的当属茶碗。茶碗一般为陶瓷制品,也有石制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碗可算作整个茶具类的代名词。战国时代由千利休设计指导,著名陶工长次郎制作的“乐”茶碗可算是当时的日本产茶碗的顶级作品,可惜的是在历代日本战国游戏中,乐茶碗的价值总是不高。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些比较有名的茶器:

有乐茶碗:属于大井户茶碗类,因织田信长之弟有乐斋持有而得名。被誉为有女性的曲线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铁成分的枇杷色釉药。

白天目茶碗:产自中国天目山,故名。

赤乐早船:千利休在京都举行茶会时用早晨的快船将其从大坂取来,故名为早船。属于利休七式(七件名茶碗)之一,现存于日本畠山纪念馆。

赤乐无一物:这也是赤乐茶碗,《信长野望》和《太阁》系列均有其出现。

国司茄子:被称为“天下第一茄子”,因最初为伊势国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本能寺文琳:本来叫做朝仓文琳,因最初为朝仓义景所有而得名。后落入织田信长之手,后信长将其进献给本能寺,故名。

初花肩冲:名称来自于足利义政的《金叶集》中藤原盛房的和歌「夏山の青叶まじりのおそざくら初花よりもめづらしきかな」。

标签: 茶室 日本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ll50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