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茶叶卫生标准规定紧压茶中的含量

茶叶卫生标准规定紧压茶中的含量

茶叶卫生标准规定紧压茶中的含量

茶叶卫生标准规定,紧压茶的含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水分含量不更高于8.0%。

2. 游离酸(以柠檬酸计)含量不超过0.5%。

3. 砷、铅、镉、汞等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

4. 不得添加任何有害物质。

5. 微生物数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

6. 不得使用含有致癌物质的染色剂。

以上标准是为了保证紧压茶的卫生质量,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种植有机茶要求土壤各种重金属含量低于多少

种植有机茶要求土壤各种重金属含量及相关要求.

有机茶的理化卫生标准 水分含量≤6.0% (花茶≤7.5%, 紧压茶≤ 8.5%);粉末含量≤1.0%;总灰分含量名 6.5%(紧压茶《7.0%);水浸生物含量≥ 34%;铜含量≤30毫克/千克;铅含量≤1毫克/千克(紧压茶≤2毫克/千克);六六六、DDT、三氯杀螨醇均不得检出。

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灌溉用水的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

茶园周围100米以内不得设厕所、粪坑、牲a圈等。

茶叶污染物的检验指标有哪些?限量多少

我国茶叶卫生质量标准和产品现状 

茶叶的卫生质量主要包括:(1)农残留;(2)重金属;(3)有害微生物等。? 

茶叶的卫生质量标准滞后 

我国现行茶叶卫生标准GB97079-1988,只限定了农残留(六六六 MRL≤0.2mg/kg,紧压茶≤0.4g/kg;DDT:MRL≤0.2mg/kg;Cu≤60mg/kg;Pb≤2mg/kg)。该标准较之欧盟指令和CAC的有关标准差距甚大,其中欧盟至目前为止,仅在农残留限量中就有108项,限量标准要比我国标准严10~200倍。我国现行国标在技术参数的设置和限量指标上均落后于国外先进标准,严重滞后于市场需要,不利于茶叶的出口,据统计,如按现行国际,我国90%以上的茶叶卫生质量合格,而同期据国家茶叶质检中心对2000只茶叶按欧盟新标准分析的结果来看,仅氰戍菊酯一项超标率为39.9~84.2%。? 

2.茶叶中农残留的现状 

茶叶中的农残留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问题,给我国茶叶出口带来很大的威胁。1999年、2000年我国对欧盟茶叶出口连续减少1万吨,其主要原因是欧盟实行新的农残留标准,造成我国茶叶农残留偏高。? 

我国茶叶生产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茶叶的农残留状况也不断变化。? 

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农的品种较少,主要大面积使用六六六、DDT,茶叶中的农残留主要是六六六和DDT。鉴于此种情况,农业部于1972 年发布了“禁止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剧毒农和高残留农的通知”。此出台,有效地抑制了农残留扩散,茶叶中六六六和DDT的残留得到控制,残留量普遍下降。但由于当时同期农田作物生产的继续普遍使用,造成土壤、水、空气的污染传播,使茶叶中的残留水平一直处于0.3~0.5mg/kg之间,难以达到国际标准(≤0.2mg/kg)的要求。据此,我国于1984年宣布全国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六六六、DDT,使茶叶中的六六六、DDT残留问题得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随着该的实施,我国的农在管理上得到了有序的法制管理,生产和使用逐步进入科学合理的轨道,但由于农村分散经营的特点,在茶园农的合理使用技术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茶农农残留控制的意识不强,造成茶叶农残水平出现阶段性的回升。茶叶农残控制又出现新的问题。从目前国内茶叶的农残情况来看。有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氰戊菊酯、甲氰菊酯和优乐得残留超标严重。国家茶叶卫生标准对上述三项未作规定,据国内按欧盟新标准检测的结果和出口茶叶国外检测的结果反映来看,情况十分严峻,国内抽样结果为:氰戊菊酯超标率39.9%~84.2%、甲氰菊酯为22.4~66.6%,优得乐为14.9~50.0%,欧盟 1999年检测结果依次为0%(按新指标为70%左右),14.2~21.8%和18~21.8%。结果令人担忧。? 

(2)三氯杀螨醇的残留存在潜在危险。三氯杀螨醇的残留问题,一段时间内,曾是我国茶叶农残留的首要问题,自从国家禁止在茶叶中使用三氯杀螨醇后,三氯杀螨醇的残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仍存在潜在危险。一方面,欧盟新标准将该项指标由MRL≤20mg/kg提高到≤0.1mg/kg,将标准提高了200倍,对我国茶叶将是一个考验;另一方面,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在我国生产的三氯杀螨醇产品中,普遍含有3~10%的DDT,极易造成茶园未施用DDT,而茶叶DDT残留超标的现象出现。?

国家规定茶叶中锌(mg/kg)的含量是多少

我国现行茶叶卫生标准GB97079-1988,只限定了农药残留(六六六 MRL≤0.2mg/kg,紧压茶≤0.4g/kg;DDT:MRL≤0.2mg/kg;Cu≤60mg/kg;Pb≤2mg/kg)。

锌含量未做强制规定。

听说茶叶也含铅,想了解一下对健康有损害吗?

客观认识茶叶中的铅含量 铅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任何来自自然界的食品都含有一定的铅,茶叶也不例外。对于茶叶中所含的铅,我们应如何科学的看待呢? 造成目前我国茶叶中铅超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客观原因上,近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突出,加剧了茶叶中铅含量的升高。目前,对茶叶铅污染途径的研究还不深入,但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可能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环境污染,如汽车尾气、工厂降尘等;二是茶园土壤富铅,如铅矿地区茶园;三是制茶机具,如炒茶锅含铅量过高。 在标准原因上,现行国家茶叶卫生标准中铅的限量指标太严,标准规定铅的限量值≤2mg/kg(紧压茶为3)。而世界上一些茶叶主要生产国和进口国对茶叶中铅的限量指标比我国要宽得多,我国是世界上此项指标规定最严的国家。 我国茶叶中铅限量标准制定于1988年,当时是由卫生部门组织起草,标准值是按干茶确定的,对茶叶的饮用特性考虑得不够充分。茶叶毕竟是泡着喝,铅含量还有浸出率问题。 茶叶不同于一般食品,人们通常不是将茶叶全食,而是饮用茶汤。通过饮茶,茶叶中的铅究竟有多少能被摄入人体内?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曾做过一项试验。将铅含量分别为每千克17.9毫克、13.9毫克、4.3毫克、3.6毫克和3.2毫克五种铅含量超标的茶叶,模仿沏茶,用100℃沸水沏1小时,测定茶汤中铅含量,结果5只茶汤中均未测出铅。可见,尽管茶叶中含有铅,但这些铅不溶解于茶汤或浸出率极微,从而可认为通过饮茶摄入人体的铅是很微量的。 针对当前部分茶叶产品确实还存在铅污染问题,应注意做好应对措施,包括开展“茶叶铅的污染途径研究”。目前,确实有部分茶叶不同程度地遭到铅的污染,对此,有关部门、茶业行业和有关科研机构应引起足够注意,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探明茶叶铅的污染途径,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铅污染问题。修订茶叶卫生国家标准。参照国外茶叶铅的限量标准,适当放宽我国作为饮料用的茶叶铅的限量值。

茶叶卫生标准理化指标规定茶叶中的ddt为

茶叶卫生标准理化指标规定茶叶中的ddt为 ≤0.2mg/kg 。

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

信阳农药茶大量流向外地,如何区分农药茶?

【信阳再曝大量农药茶流向外地】

   中国网7月30日讯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屡屡曝出,以致国内茶叶出口受挫。今日,信阳茶区被曝大量农药茶流向外地,消费者再度对茶叶安全心存疑虑。

这次事件主角为信阳主要产茶地浉河港乡。然而,这也是信阳毛尖集团的原料产地之一,

这不仅引起消费者质疑,赫赫有名的龙潭茶和五云茶是不是也难幸免被农药污染的事实?

【那么如何区分农药茶?】

       鉴别茶有感官和理化鉴定两个方法。

感官鉴定,也叫审评,第一形状,属外观鉴定。

感官鉴定又可分为四项:

一是条索,条的种类不同,条索的要求与呈现各异,如松紧、曲直、粗细、扁圆、整碎、轻重等。要与该品种正常情况相符。

二是色泽,是枯燥还是光润,还应与该品种要求相符,如红茶是红褐色,绿茶是崭新绿色,花茶为褐绿色。

三是净度,应洁净无梗,块、片、末不超过限度,不能含有非茶类夹杂物。

四是嫩度,同一品种茶叶以芽尖白毫多者为佳,条索虽稍粗壮,但嫩润半透明。

      【 鉴别茶的内质,可分香气、滋味、汤色、叶底】

【一】是香气,鼻嗅新鲜,浓厚纯正为好,淡薄不纯为次,闷焦粗涩者更次,有异味者为劣。各种花茶均应有自己独特的正常香气,如茉莉花茶应具茉莉香气,玉兰、珠兰花茶应具玉兰、珠兰香气。

【二】是滋味,用舌部味蕾感觉,甘醇浓郁,鲜嫩纯正为优,涩、苦、粗、酵、淡为次,霉、辣、生草味为劣。

【三】是汤色,在茶汤热时,观察明暗深浅。一般明浅为佳,暗深者次,但红茶汤色比绿茶深,紧压茶汤色要暗。四是叶底,品尝沏过的湿茶叶,用手按,柔软有弹性属于细嫩,板硬无弹性为粗老。上述鉴别方法主要是区分优、次、劣。一切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伪劣茶叶也就往往是在这种感官鉴别中发现。

        茶叶尚无全方位、全过程用文字表述的质量标准,现只有产地收购毛茶标准,即6级18等,和国际GB/T9172-1988《花茶级型坯》标准。其中只有国标GB9679-1988《茶叶卫生标准》具有强制性。感官指标:具有该茶正常应有的外形及固有色香味,不能混有异种植物,叶不得含草类物质,无异味,无异臭,无霉变。理化指标:每kg铅含量不超过2mg(紧压茶为3mg),铜不超过60mg,锑不多于0.2mg(紧压茶为0.4mg).

    【有机氯和有机汞农药残留指标,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均不得超过0.2mg/kg.】

    【水分指标】:含水量太高,茶叶变质越快;水份越少,茶叶不易劣变,但水份过低,茶叶品质会下降。一般茶叶含水量在3%左右为最佳。

    【灰分指标】:茶叶中的无机化合物称为灰分,灰分中含量较多的是磷、钾,其次是钙、镁、铁、锰、铝、硫等,总量不得超过7%.

    【茶叶的理化鉴定分为物理鉴别和化学鉴别】

【茶叶的物理鉴别有4项内容】:

    1、叶片检验:取少许开水冲泡后的叶片,用放大镜观察,如果叶片的颜色为深绿色,上面光滑,背面有茸毛,叶片呈椭圆形,叶端短小钝圆,叶缘呈锯齿状,锯齿上有纤毛,即可判断为真茶。不符合以上特征的叶片即为掺假茶。

    2、对掺入已浸泡过的茶叶检验:取可疑茶叶片,制成粉末,置于表面皿中后,另于其上端再加盖一表面皿,控制电炉,用小火烘烤5~10min,在覆盖的表面皿上,用镜检,如果可见许多极细的油滴状物,并有许多细针状结晶者为咖啡碱,表明是纯茶。否则说明咖啡碱早已溶解无存,可以判为是已经浸泡过的茶叶。还可以根据浸出液比重法来确定,已经浸泡过的茶叶浸出液比重为1.0023~1.0057,与新茶浸出液比重1.0098~1.0145相差甚远,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更能准确判断。

    3、对茶叶中掺入了色素的检验:取茶碎末放在白纸上,反复摩擦,如在纸上留下了各种颜色条痕,说明有着色剂存在。还可取茶少许加入三氯甲烷,振荡后,如三氯甲烷呈现蓝色或绿色者,表明茶叶掺入了蓝靛或姜黄等着色剂。

    4、对茶叶中掺入蜡质的检验:取少许茶叶摊于粗糙白纸上,用电熨斗烫之,如在白纸上有明显油迹存在,说明茶叶中掺入了蜂蜡或石蜡。

    【茶叶的化学鉴别】:

       如果可疑叶片不含咖啡碱和锰,已能证明不是茶叶,但若检出咖啡碱与锰,也还不能肯定可疑叶片就是茶叶。因此,还需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作有无茶氨酸的检验,来最终判定茶叶的真假。

参考地址&推荐阅读:

http://www.foodmate.net/news/guonei/2013/07/238909.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71264eece009581b6bd9eb6d.html

如何鉴别茶叶中是否有农药?

真正有效办法是靠茶叶质检部门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鉴别茶叶是否含有农药。

鉴别茶有感官和理化鉴定两个方法。感官鉴定,也叫审评,第一形状,属外观鉴定。感官鉴定又可分为四项:一是条索,条的种类不同,条索的要求与呈现各异,如松紧、曲直、粗细、扁圆、整碎、轻重等。要与该品种正常情况相符。二是色泽,是枯燥还是光润,还应与该品种要求相符,如红茶是红褐色,绿茶是崭新绿色,花茶为褐绿色。三是净度,应洁净无梗,块、片、末不超过限度,不能含有非茶类夹杂物。四是嫩度,同一品种茶叶以芽尖白毫多者为佳,条索虽稍粗壮,但嫩润半透明。

鉴别茶的内质,可分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一是香气,鼻嗅新鲜,浓厚纯正为好,淡薄不纯为次,闷焦粗涩者更次,有异味者为劣。各种花茶均应有自己独特的正常香气,如茉莉花茶应具茉莉香气,玉兰、珠兰花茶应具玉兰、珠兰香气。二是滋味,用舌部味蕾感觉,甘醇浓郁,鲜嫩纯正为优,涩、苦、粗、酵、淡为次,霉、辣、生草味为劣。三是汤色,在茶汤热时,观察明暗深浅。一般明浅为佳,暗深者次,但红茶汤色比绿茶深,紧压茶汤色要暗。四是叶底,品尝沏过的湿茶叶,用手按,柔软有弹性属于细嫩,板硬无弹性为粗老。上述鉴别方法主要是区分优、次、劣。一切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伪劣茶叶也就往往是在这种感官鉴别中发现。

茶叶尚无全方位、全过程用文字表述的质量标准,现只有产地收购毛茶标准,即6级18等,和国际GB/T9172-1988《花茶级型坯》标准。其中只有国标GB9679-1988《茶叶卫生标准》具有强制性。感官指标:具有该茶正常应有的外形及固有色香味,不能混有异种植物,叶不得含草类物质,无异味,无异臭,无霉变。理化指标:每kg铅含量不超过2mg(紧压茶为3mg),铜不超过60mg,锑不多于0.2mg(紧压茶为0.4mg).

有机氯和有机汞农药残留指标,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均不得超过0.2mg/kg.

水分指标:含水量太高,茶叶变质越快;水份越少,茶叶不易劣变,但水份过低,茶叶品质会下降。一般茶叶含水量在3%左右为最佳。

灰分指标:茶叶中的无机化合物称为灰分,灰分中含量较多的是磷、钾,其次是钙、镁、铁、锰、铝、硫等,总量不得超过7%.

茶叶的理化鉴定分为物理鉴别和化学鉴别。

茶叶的物理鉴别有4项内容:

1叶片检验:取少许开水冲泡后的叶片,用放大镜观察,如果叶片的颜色为深绿色,上面光滑,背面有茸毛,叶片呈椭圆形,叶端短小钝圆,叶缘呈锯齿状,锯齿上有纤毛,即可判断为真茶。不符合以上特征的叶片即为掺假茶。

2对掺入已浸泡过的茶叶检验:取可疑茶叶片,制成粉末,置于表面皿中后,另于其上端再加盖一表面皿,控制电炉,用小火烘烤5~10min,在覆盖的表面皿上,用镜检,如果可见许多极细的油滴状物,并有许多细针状结晶者为咖啡碱,表明是纯茶。否则说明咖啡碱早已溶解无存,可以判为是已经浸泡过的茶叶。还可以根据浸出液比重法来确定,已经浸泡过的茶叶浸出液比重为1.0023~1.0057,与新茶浸出液比重1.0098~1.0145相差甚远,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更能准确判断。

3对茶叶中掺入了色素的检验:取茶碎末放在白纸上,反复摩擦,如在纸上留下了各种颜色条痕,说明有着色剂存在。还可取茶少许加入三氯甲烷,振荡后,如三氯甲烷呈现蓝色或绿色者,表明茶叶掺入了蓝靛或姜黄等着色剂。

4对茶叶中掺入蜡质的检验:取少许茶叶摊于粗糙白纸上,用电熨斗烫之,如在白纸上有明显油迹存在,说明茶叶中掺入了蜂蜡或石蜡。

茶叶的化学鉴别:

如果可疑叶片不含咖啡碱和锰,已能证明不是茶叶,但若检出咖啡碱与锰,也还不能肯定可疑叶片就是茶叶。因此,还需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作有无茶氨酸的检验,来最终判定茶叶的真假。

市场抽查发现,散装茶普遍质价不符,质次价高;包装茶中有不少不法商贩伪造"猴王"、"京华"等名牌商标、包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而且缺斤短两。以"京华"牌为例,其商标、寿字图案和包装袋图案都进行了注册,受国家法律保护。包装定点印刷,细致精美,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包装茶时应仔细辨认,注意比较,避免上当。

1999年第4季度对茉莉花茶国家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限值的占4.29%.我国产茶区域辽阔,品种繁多,多数茶园地处高山,水土纯净,污染小。但处于丘陵地区的茶园,夏秋茶季病虫害多,茶农忽视农药正确使用,致使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在茶叶加工拼配过程中,原料相互混杂,扩大了农药残留污染范围,严重影响了茶叶声誉和内销、外贸出口。欧盟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检验标准就大大缩小了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指标,我国作为产茶和出口大国,面临严峻挑战,北京、天津、上海已制定了严格的茶叶质量标准。

怎样判断毛茶在制品的含水量?

毛茶干度的感官测定法

不同的含水量毛茶的硬软、韧脆、手捏感觉,茶叶受力后发出的声音都是各不相同的。手测水分时,力的作用可概括为六个字:抓、握、压、捏、捻、折,并与看、听、嗅相结合,因为不同的含水量的茶叶,其外观和感觉反映是不同的。以条形为例——含水量5%左右时抓茶一把,用力紧握很刺手,发出“沙沙”响声,条脆,手捻即成粉,嫩梗轻折即断,香;含水量7%左右时抓茶一把,用力紧握感觉刺手,有“沙沙”响声,条能压碎尚脆,手捻成粉末,嫩梗轻折即断,香气充足;含水量10%左右时抓茶一把,用力紧握,有些刺手,条能折断,手捻有片末,嫩梗稍用力可折断,香气正常;含水量13%左右时抓茶一把,用力紧握微感刺手,条无显著折断,手捻略有细片,间有碎茶,嫩梗用力可折断,但梗皮不脱离;含水量16%左右时抓茶一把,用力紧握,茶条弯曲,张手是逐渐伸展,手捻略有碎片,嫩梗用力不断,有潮气,新茶出现陈气。

茶叶卫生标准规定茶中ddt含量是多少

≤0.2mg,,每千克茶叶中含量

急求 《GB中国国家标准汇编》 中的 绿茶标准 786—796页的内容`` 在线等答案

GB/T 14456-93 绿 茶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茶的花色等级、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及贮运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炒青、烘青、晒青及其经整形、归类加工而成的精制绿茶产品。

2 引用标准

GB 5009.57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 7718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 8302 茶 取样

GB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 8307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

GB 8308 茶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GB 8309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

GB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

GB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 9172 花茶级型坯

GB 9679 茶叶卫生标准

GB 9833.5 紧压茶 沱茶

G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SB/T 10037S 红茶 绿茶 花茶运输包装

SB/T 10157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 定义

绿茶 用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O.kunts)新梢的芽、叶、嫩茎,经过杀青、揉

捻、干燥等工艺制成的初制茶(或称毛茶)和经整形、归类等工艺制成的精制茶(或称成

品茶),保持绿色特征,可供饮用的茶。

4 品名、花色、等级

4.1 初制茶根据干燥工艺,形态特征定品名,按产品质量分级。

4.1.1 炒青 用炒滚方式为主干燥的茶,分长炒青和圆炒青。

4.1.1.1 长炒青 呈长条形的炒青。分为一级、二级、、四级、五级、六级。

4.1.1.2 圆炒青 呈圆形的炒青。分为一级、二级、、四级、五级、六级。

4.1.2 烘青 用烘焙方式干燥,呈长条形的茶。分为一级、二级、、四级、五级、

六级。

4.1.3 晒青 用日晒方式干燥,呈长条形的茶。分为一级、二级、、四级、五级。

4.2 精制茶根据初制茶原料老嫩、加工工艺,按形态和色香味的品质特征定花色。各花色

按产品质量分级。

4.2.1 珍眉 以长炒青为原料,经过整形、归类、拼配成的条形茶。分为特珍特级、一

级、二级,珍眉一级、二级、、四级、不列级。

4.2.2 珠茶 以圆炒青为原料,经整形、归类、拼配成的圆形茶。分为特级、一级、二

级、、四级、五级、不列级。

4.2.3 雨茶 从长炒青或圆炒青加工中分离出的短条形和雨点状茶拼配而成。分为一

级、二级。

4.2.4 贡熙 从长炒青加工中分离出的呈圆形和扁块形茶拼配而成。分为特贡一级、

二级、贡熙一级、二级、、不列级。

4.2.5 凤眉 从长炒青或圆炒青加工中分离出的部分细小、短钝的条形茶拼配而成。

不分级。

4.2.6 秀眉 从长炒青或圆炒青加工中分离出的部分嫩梗茎、筋、细条和片形茶拼配

而成。分为特级、一级、二级、。

4.2.7 茶片 从长炒青或烘青加工中分离出的部分轻身片形茶。不分级。

4.2.8 烘青花茶坯 以烘青为原料,经整形、归类烘窨制花茶用的条形茶。分为一级、

二级、、四级、五级、六级。

4.2.9 蒸压绿茶 以晒青为原料,经整形蒸压成的团茶,如沱茶。

5 技术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 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

5.1.2 不得含有非茶类夹杂物。

5.1.3 不着色,不添加任何香味物质。

5.2 感官指标

5.2.1 各品名、花色、等级的感官品质必须符合实物标准样茶,对外贸易应符合双方合

同规定的成交样茶。

5.2.2 各品名、花色、等级的感官品质应符合本级品质特征要求,见附录A。

5.2.3 各品名、花色、等级的实物标准样为该级产品品质最低界限。实物标准样由国

家主管部门参照本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换配。

5.3 理化指标

5.3.1 初制茶理化指标

初制茶各品名理化指标,见表1。

表1

━━━━━━━━━━━━┳━━━━━━━━━━━━━━━

┃ 指 标

项 目 ┣━━━┳━━━┳━━┳━━━━

┃长炒青┃圆炒青┃烘青┃晒青

━━━━━━━━━━━━╋━━━┻━━━┻━━╋━━━━

水分,%(m/m) ≤ ┃ 7.0 ┃ 9.0

━━━━━━━━━━━━╋━━━━━━━━━━┻━━━━

总灰分,%(m/m) ≤ ┃ 7.0

━━━━━━━━━━━━╋━━━┳━━━┳━━┳━━━━

碎末茶,%(m/m) ≤ ┃ 6.0 ┃ 1.5 ┃ 5.0┃ 6.0

━━━━━━━━━━━━╋━━━┻━━━┻━━┻━━━━

水浸出物,%(m/m) ≥ ┃ 36.0

━━━━━━━━━━━━╋━━━━━━━━━━━━━━━

粗纤维,%(m/m) ≤ ┃ 16.0

━━━━━━━━━━━━┻━━━━━━━━━━━━━━━

5.3.2 精制茶理化指标

5.3.2.1 珍眉、珠茶、雨茶、贡熙、凤眉、秀眉、茶片理化指标,见表2。

表2

━━━━━━━━━━━━━━━━┳━━━━━━━━━━━━━━━━━━━━━

┃ 指 标

项 目 ┣━━┳━━┳━━┳━━┳━━┳━━┳━━━

┃珍眉┃珠茶┃贡熙┃雨茶┃凤眉┃秀眉┃茶片

━━━━━━━━━━┳━━━━━╋━━┻━━┻━━┻━━┻━━╋━━┻━━━

水分,%(m/m) ┃ 出厂检验 ┃ 6.5 ┃ 7.0

≤ ┣━━━━━╋━━━━━━━━━━━━━━╋━━━━━━

┃ 出口检验 ┃ 7.5 ┃ 8.0

━━━━━━━━━━╋━━━━━╋━━━━━━━━━━━┳━━╋━━┳━━━

粉末,%(m/m) ┃ 出厂检验 ┃ 1.0 ┃2.0 ┃3.0 ┃ 4.0

≤ ┣━━━━━╋━━━━━━━━━━━╋━━╋━━╋━━━

┃ 出口检验 ┃ 1.5 ┃3.0 ┃4.0 ┃ 5.0

━━━━━━━━━━┻━━━━━╋━━━━━━━━━━━╋━━┻━━┻━━━

总灰分,%(m/m) ≤ ┃ 7.0 ┃ 7.5

━━━━━━━━━━━━━━━━╋━━━━━━━━━━━┻━━━━━━━━━

水浸出物,%(m/m) ≥ ┃ 34.0

━━━━━━━━━━━━━━━━╋━━━━━━━━━━━━━━━━━━━━━

粗纤维,%(m/m) ≤ ┃ 16.0

━━━━━━━━━━━━━━━━╋━━━━━━━━━━━━━━━━━━━━━

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m/m) ≥ ┃ 45.0

━━━━━━━━━━━━━━━━╋━━━━━━━━━━━━━━━━━━━━━

酸不溶性灰分,%(m/m) ≤ ┃ 1.0

━━━━━━━━━━━━━━━━╋━━━━━━━━━━━━━━━━━━━━━

水溶性灰分碱度(以KOH计) ┃ 1.0~3.0

━━━━━━━━━━━━━━━━┻━━━━━━━━━━━━━━━━━━━━━

5.3.2.2 烘青花茶坯按GB 9172规定执行。

5.3.2.3 沱茶按GB 9833.5规定执行。

5.4 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按GB 9679规定执行。

6. 检验方法

6.1 取样,按GB 8302规定执行。

6.2 感官质检验,按GB/T 14487和SB/T10157规定执行。

6.3 理化品质检验

6.3.1 总灰分、水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粗纤维、水浸出物检

验的样品制备,按GB 8303规定执行。

6.3.2 水分检验,按GB 8304规定执行。

6.3.3 碎茶、粉末检验,按GB 8311规定执行。

6.3.4 水浸出物检验,按GB 8305规定执行。

6.3.5 粗纤维检验,按GB 8310规定执行。

6.3.6 总灰分检验,按GB 8306规定执行。

6.3.7 水溶性灰分检验,按GB 8307规定执行。

6.3.8 酸不溶性灰分检验,按GB 8308规定执行。

6.3.9 水溶性灰分碱度检验,按GB 8309规定执行。

6.4 卫生检验,按GB 5009.57规定执行。

6.5 包装检验,按GB 11680和GB 7718规定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产品均应以批(唛)为单位,同批(唛)产品的品质规格和包装必须一致。

7.2 交收(出厂)检验

7.2.1 每批产品交货时,初制茶检验感官品质、水分、碎末茶和包装规格,精制茶检验

感官品质、水分、粉末和包装规格。

7.2.2 产品出厂,必须经过厂质检部门的检验,签发产品质量合格证,方可出厂。

7.3 型式(例行)检验

7.3.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考核,即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试制定型鉴定;

b. 投产后,如原料、工艺、机具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检查产品质量时。

7.3.2 型式检验时,应按规定的技术要求第5章全部进行检验。

7.4 检验结果判定

7.4.1 凡劣变、有污染、有异气味和卫生指标不合格的产品,均判为不合格产品,不得

作为饮料销售。

7.4.2 交收检验时,按7.2.1条规定的检验项目,其中一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产品,均判

为不合格产品。

7.4.3 型式检验时,技术要求规定的各项检验,有一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产品,均判为不

合格产品。

7.5 复验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进行复验,或在同批(唛)产品中重新按GB 8302规

定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

8 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签

出厂产品的外包装上应按GB 7718规定或贸易合同规定条款清晰标明标记。

8.2 包装

8.2.1 包装容器应该用干燥、清洁、无异气味及不影响茶叶品质的材料制成,接触茶叶

的内包装材料应符合GB 11680规定。

8.2.2 包装要牢固、防潮、整洁、美观、无异气味,能保护茶叶品质,便于装卸、仓储

和运输。

8.2.3 包装规格应符合SB/T 10037的规定。

8.3 运输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雨、防潮、防曝晒;装卸

时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4 贮存

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仓库周围应无异气污染。

附 录 A

绿茶各花色(品名)等级感官品质特征

(补充件)

A1 珍眉感官品质特征要求,见表A1。

表 A1

━━━━━┳━━━━━━━━━━━━━━━━┳━━━━━━━━━━━━━━━━━━

┃ 外 形 ┃ 内 质

级 别 ┣━━━┳━━━┳━━━┳━━━━╋━━━━┳━━━┳━━━━┳━━━━

┃ 条索 ┃整碎 ┃ 色泽 ┃ 净度 ┃ 香气 ┃滋味 ┃ 汤色 ┃ 叶底

━━━━━╋━━━╋━━━╋━━━╋━━━━╋━━━━╋━━━╋━━━━╋━━━━

特珍特级 ┃ 细嫩 ┃匀整 ┃绿光润┃ 洁净 ┃ 鲜嫩 ┃鲜爽 ┃嫩绿明亮┃含芽嫩绿

┃显锋苗┃ ┃ 起霜 ┃ ┃ 清高 ┃浓醇 ┃ ┃ 明亮

━━━━━╋━━━╋━━━╋━━━╋━━━━╋━━━━╋━━━╋━━━━╋━━━━

特珍一级 ┃ 细紧 ┃匀整 ┃ 绿润 ┃ 净 ┃高香持久┃鲜浓 ┃ 绿 ┃嫩匀嫩绿

┃有锋苗┃ ┃ 起霜 ┃ ┃ ┃爽口 ┃ 明亮 ┃ 明亮

━━━━━╋━━━╋━━━╋━━━╋━━━━╋━━━━╋━━━╋━━━━╋━━━━

特珍二级 ┃ 紧结 ┃尚匀整┃ 绿润 ┃ 尚净 ┃ 高香 ┃浓厚 ┃ 黄绿 ┃ 嫩匀

┃ ┃ ┃ ┃ ┃ ┃ ┃ 明亮 ┃ 绿明亮

━━━━━╋━━━╋━━━╋━━━╋━━━━╋━━━━╋━━━╋━━━━╋━━━━

珍眉一级 ┃ 紧实 ┃尚匀整┃绿尚润┃ 尚净 ┃ 尚高 ┃浓醇 ┃ 黄绿 ┃ 尚嫩匀

┃ ┃ ┃ ┃ ┃ ┃ ┃尚明亮 ┃黄绿明亮

━━━━━╋━━━╋━━━╋━━━╋━━━━╋━━━━╋━━━╋━━━━╋━━━━

珍眉二级 ┃尚紧实┃匀称 ┃ 黄绿 ┃稍有嫩茎┃ 纯正 ┃醇和 ┃ 黄绿 ┃ 尚匀软

┃ ┃ ┃ 尚润 ┃ ┃ ┃ ┃ ┃ 黄绿

━━━━━╋━━━╋━━━╋━━━╋━━━━╋━━━━╋━━━╋━━━━╋━━━━

珍眉 ┃ 粗实 ┃匀称 ┃ 绿黄 ┃ 带细梗 ┃ 平正 ┃平和 ┃ 绿黄 ┃叶质尚软

┃ ┃ ┃ ┃ ┃ ┃ ┃ ┃ 绿黄

━━━━━╋━━━╋━━━╋━━━╋━━━━╋━━━━╋━━━╋━━━━╋━━━━

珍眉四级 ┃稍粗松┃尚匀称┃ 黄 ┃ 带梗朴 ┃ 稍粗 ┃ 稍 ┃ 黄 ┃ 稍粗

┃ ┃ ┃ ┃ ┃ ┃粗淡 ┃ 稍暗 ┃ 绿黄

━━━━━╋━━━╋━━━╋━━━╋━━━━╋━━━━╋━━━╋━━━━╋━━━━

珍眉 ┃ 粗松 ┃尚匀称┃ 黄 ┃有轻朴梗┃ 粗 ┃稍粗淡┃黄较暗 ┃ 粗老

下列级 ┃带扁条┃ ┃ 稍花 ┃ ┃ ┃带涩 ┃ ┃ 黄暗

━━━━━┻━━━┻━━━┻━━━┻━━━━┻━━━━┻━━━┻━━━━┻━━━━

A2 珠茶感官品质特征要求,见表A2。

表A2

━━━━━┳━━━━━━━━━━━━━━━━━┳━━━━━━━━━━━━━━━━

┃ 外 形 ┃ 内 质

级 别 ┣━━━━┳━━━┳━━━━┳━━━╋━━━┳━━━┳━━━━┳━━━━

┃ 颗粒 ┃ 整碎 ┃ 色泽 ┃ 净度 ┃ 香气 ┃滋味 ┃ 汤色 ┃ 叶底

━━━━━╋━━━━╋━━━╋━━━━╋━━━╋━━━╋━━━╋━━━━╋━━━━

特级 ┃细圆紧结┃ 匀整 ┃深绿光润┃ 洁净 ┃ 香高 ┃浓厚 ┃嫩绿明亮┃芽叶完整

┃ 重实 ┃ ┃ 起霜 ┃ ┃ 持久 ┃ ┃ ┃嫩绿明亮

━━━━━╋━━━━╋━━━╋━━━━╋━━━╋━━━╋━━━╋━━━━╋━━━━

一级 ┃ 圆紧 ┃ 匀整 ┃ 绿润 ┃ 净 ┃ 高 ┃浓醇 ┃ 黄绿 ┃嫩匀黄绿

┃ 重实 ┃ ┃ 起霜 ┃ ┃ ┃ ┃ 明亮 ┃ 明亮

━━━━━╋━━━━╋━━━╋━━━━╋━━━╋━━━╋━━━╋━━━━╋━━━━

二级 ┃ 圆结 ┃ 匀称 ┃ 尚绿润 ┃ 稍有 ┃ 尚高 ┃醇厚 ┃ 黄绿 ┃ 尚嫩匀

┃ ┃ ┃ ┃ 黄头 ┃ ┃ ┃ 尚明亮 ┃黄绿明亮

━━━━━╋━━━━╋━━━╋━━━━╋━━━╋━━━╋━━━╋━━━━╋━━━━

┃ 圆实 ┃尚匀称┃ 黄绿 ┃显黄头┃ 纯正 ┃醇和 ┃ 绿黄 ┃尚嫩匀

┃ ┃ ┃ ┃有嫩茎┃ ┃ ┃ ┃黄绿明亮

━━━━━╋━━━━╋━━━╋━━━━╋━━━╋━━━╋━━━╋━━━━╋━━━━

四级 ┃尚圆实 ┃尚匀称┃ 绿 黄 ┃显黄头┃ 平正 ┃ 平和 ┃ 黄 ┃叶质尚软

┃ ┃ ┃ ┃有茎梗┃ ┃ ┃ ┃尚匀绿黄

━━━━━╋━━━━╋━━━╋━━━━╋━━━╋━━━╋━━━╋━━━━╋━━━━

五级 ┃ 粗圆 ┃尚匀称┃ 绿 黄 ┃显黄头┃ 稍粗 ┃ 粗淡 ┃黄稍暗 ┃ 稍粗老

┃ ┃ ┃ 稍 枯 ┃有筋梗┃ ┃ ┃ ┃ 稍黄暗

━━━━━╋━━━━╋━━━╋━━━━╋━━━╋━━━╋━━━╋━━━━╋━━━━

不列级 ┃ 粗扁 ┃尚匀称┃ 黄枯 ┃有朴片┃ 粗 ┃粗带涩┃ 黄暗 ┃粗老黄暗

┃ ┃ ┃ ┃ 老梗 ┃ ┃ ┃ ┃

━━━━━┻━━━━┻━━━┻━━━━┻━━━┻━━━┻━━━┻━━━━┻━━━━

A3 雨茶感官品质特征要求,见表A3。

表A3

━━━━━━┳━━━━━━━━━━━━━━━┳━━━━━━━━━━━━━━━

┃ 外 形 ┃ 内 质

级 别 ┣━━━━┳━━┳━━━┳━━━╋━━━┳━━┳━━━┳━━━━

┃ 条索 ┃整碎┃ 色泽 ┃ 净度 ┃ 香气 ┃滋味┃ 汤色 ┃ 叶底

━━━━━━╋━━━━╋━━╋━━━╋━━━╋━━━╋━━╋━━━╋━━━━

一级 ┃细短紧结┃匀称┃ 绿润 ┃ 稍有 ┃ 高纯 ┃浓厚┃ 黄绿 ┃ 嫩匀

┃带蝌蚪形┃ ┃ ┃ 茎梗 ┃ ┃ ┃ 明亮 ┃黄绿明亮

━━━━━━╋━━━━╋━━╋━━━╋━━━╋━━━╋━━╋━━━╋━━━━

二级 ┃ 短纯 ┃尚称┃ 绿黄 ┃筋条茎┃ 平正 ┃平和┃ 绿黄 ┃叶质尚软

┃ 稍松 ┃ ┃ ┃梗显露┃ ┃ ┃ 稍暗 ┃尚匀绿黄

━━━━━━┻━━━━┻━━┻━━━┻━━━┻━━━┻━━┻━━━┻━━━━

A4 贡熙感官品质特征要求,见表A4。

表A4

━━━━━━┳━━━━━━━━━━━━━━━━━┳━━━━━━━━━━━━━━━

┃ 外 形 ┃ 内 质

级 别 ┣━━━━┳━━━┳━━━┳━━━━╋━━━┳━━┳━━━┳━━━━

┃ 颗粒 ┃整碎 ┃ 色泽 ┃ 净度 ┃ 香气 ┃滋味┃ 汤色 ┃ 叶底

━━━━━━╋━━━━╋━━━╋━━━╋━━━━╋━━━╋━━╋━━━╋━━━━

特贡一级 ┃ 圆结 ┃匀整 ┃ 绿润 ┃ 净 ┃ 高 ┃浓爽┃ 绿亮 ┃ 嫩匀

┃ 重实 ┃ ┃ ┃ ┃ ┃ ┃ ┃ 绿亮

━━━━━━╋━━━━╋━━━╋━━━╋━━━━╋━━━╋━━╋━━━╋━━━━

特贡二级 ┃ 圆结 ┃尚匀整┃ 绿 ┃稍有黄头┃ 尚高 ┃醇厚┃ 黄绿 ┃ 尚嫩匀

┃ ┃ ┃ 尚润 ┃ ┃ ┃ ┃ 明亮 ┃黄绿明亮

━━━━━━╋━━━━╋━━━╋━━━╋━━━━╋━━━╋━━╋━━━╋━━━━

贡熙一级 ┃ 圆实 ┃匀称 ┃ 黄绿 ┃ 有黄头 ┃ 纯正 ┃醇和┃ 黄绿 ┃尚嫩尚匀

┃ ┃ ┃ ┃ ┃ ┃ ┃ ┃黄绿尚明亮

━━━━━━╋━━━━╋━━━╋━━━╋━━━━╋━━━╋━━╋━━━╋━━━━

贡熙二级 ┃尚圆实 ┃尚匀称┃ 绿黄 ┃黄头显露┃ 平正 ┃平和┃ 黄 ┃叶质尚软

┃ ┃ ┃ ┃ ┃ ┃ ┃ ┃ 绿黄

━━━━━━╋━━━━╋━━━╋━━━╋━━━━╋━━━╋━━╋━━━╋━━━━

贡熙 ┃尚圆略扁┃尚匀 ┃ 黄 ┃ 有朴片 ┃有粗气┃ 粗 ┃稍黄暗┃ 稍粗老

┃ ┃ ┃ 稍枯 ┃ ┃ ┃带涩┃ ┃ 黄稍暗

━━━━━━╋━━━━╋━━━╋━━━╋━━━━╋━━━╋━━╋━━━╋━━━━

贡熙 ┃ 松扁 ┃尚匀 ┃ 黄枯 ┃ 夹朴片 ┃ 粗老 ┃粗涩┃ 黄暗 ┃ 粗老

不列级 ┃ ┃ ┃ ┃ ┃ ┃ ┃ ┃ 黄暗

━━━━━━┻━━━━┻━━━┻━━━┻━━━━┻━━━┻━━┻━━━┻━━━━

A5 秀眉感官品质特征要求,见表A5。

表A5

━━━━━┳━━━━━━━━━━━━━━━━┳━━━━━━━━━━━━━━━━━

┃ 外 形 ┃ 内 质

级 别 ┣━━━━┳━━┳━━━┳━━━━╋━━━┳━━━┳━━━┳━━━━━

┃ 条索 ┃整碎┃ 色泽 ┃ 净度 ┃ 香气 ┃滋味 ┃ 汤色 ┃ 叶底

━━━━━╋━━━━╋━━╋━━━╋━━━━╋━━━╋━━━╋━━━╋━━━━

特级 ┃嫩茎细条┃匀称┃ 黄绿 ┃ 带细梗 ┃ 尚高 ┃尚浓醇┃ 黄绿 ┃ 尚嫩匀

┃ ┃ ┃ ┃ ┃ ┃ ┃尚明亮┃黄绿尚亮

━━━━━╋━━━━╋━━╋━━━╋━━━━╋━━━╋━━━╋━━━╋━━━━

一级 ┃筋条带片┃尚匀┃ 绿黄 ┃ 有细梗 ┃ 纯正 ┃浓带涩┃ 黄绿 ┃ 尚软

┃ ┃ ┃ ┃ ┃ ┃ ┃ ┃尚匀绿黄

━━━━━╋━━━━╋━━╋━━━╋━━━━╋━━━╋━━━╋━━━╋━━━━

二级 ┃片带筋条┃尚匀┃ 黄 ┃ 稍带 ┃ 稍粗 ┃稍粗涩┃ 黄 ┃稍粗绿黄

┃ ┃ ┃ ┃ 轻片 ┃ ┃ ┃ ┃

━━━━━╋━━━━╋━━╋━━━╋━━━━╋━━━╋━━━╋━━━╋━━━━

┃ 片形 ┃尚匀┃黄稍枯┃ 有轻片 ┃ 粗 ┃粗带涩┃黄稍暗┃较粗黄暗

┃ ┃ ┃ ┃毛衣不露┃ ┃ ┃ ┃

━━━━━┻━━━━┻━━┻━━━┻━━━━┻━━━┻━━━┻━━━┻━━━━

A6 凤眉、茶片感官品质特征要求,见表A6。

表A6

━━━━┳━━━━━━━━━━━━━━━━┳━━━━━━━━━━━━━━━━

┃ 外 形 ┃ 内 质

级 别┣━━━━┳━━┳━━━┳━━━━╋━━━┳━━┳━━━┳━━━━━

┃ 条索 ┃整碎┃ 色泽 ┃ 净度 ┃ 香气 ┃滋味┃ 汤色 ┃ 叶底

━━━━╋━━━━╋━━╋━━━╋━━━━╋━━━╋━━╋━━━╋━━━━━

凤眉 ┃细小尚紧┃尚匀┃ 黄绿 ┃ 稍有 ┃ 纯正 ┃浓厚┃ 黄绿 ┃ 尚匀软

┃ ┃ ┃ ┃ 筋片 ┃ ┃ ┃ ┃黄绿尚明亮

━━━━╋━━━━╋━━╋━━━╋━━━━╋━━━╋━━╋━━━╋━━━━━

茶片 ┃ 片形 ┃尚匀┃ 枯黄 ┃毛衣不露┃ 粗 ┃粗涩┃ 黄暗 ┃ 粗暗

┃稍轻飘 ┃ ┃ ┃ ┃ ┃ ┃ ┃

━━━━┻━━━━┻━━┻━━━┻━━━━┻━━━┻━━┻━━━┻━━━━━

A7 花茶坯感官品质特征要求,见表A7。

表A7

━━━━┳━━━━━━━━━━━━━━━━━┳━━━━━━━━━━━━━━━

┃ 外 形 ┃ 内 质

级 别 ┣━━━━┳━━━┳━━━┳━━━━╋━━━┳━━┳━━━┳━━━━

┃ 条索 ┃整碎 ┃ 色泽 ┃ 净度 ┃ 香气 ┃滋味┃ 汤色 ┃ 叶底

━━━━╋━━━━╋━━━╋━━━╋━━━━╋━━━╋━━╋━━━╋━━━━

一级 ┃细紧匀直┃匀整 ┃ 绿润 ┃ 净 ┃ 嫩香 ┃醇浓┃ 黄绿 ┃细嫩匀齐

┃显锋苗 ┃ ┃ ┃ ┃ ┃鲜爽┃ 清亮 ┃ 明亮

━━━━╋━━━━╋━━━╋━━━╋━━━━╋━━━╋━━╋━━━╋━━━━

二级 ┃ 紧直 ┃匀整 ┃尚绿润┃稍有嫩茎┃ 清香 ┃醇厚┃ 黄绿 ┃嫩匀绿亮

┃有锋苗 ┃ ┃ ┃ ┃ ┃ ┃ 明亮 ┃

━━━━╋━━━━╋━━━╋━━━╋━━━━╋━━━╋━━╋━━━╋━━━━

┃ 紧直 ┃尚匀整┃ 绿 ┃ 有嫩茎 ┃ 尚高 ┃醇和┃ 黄绿 ┃ 尚嫩匀

┃ ┃ ┃ ┃ ┃ ┃ ┃尚明亮┃ 尚绿亮

━━━━╋━━━━╋━━━╋━━━╋━━━━╋━━━╋━━╋━━━╋━━━━

四级 ┃ 尚紧 ┃尚匀整┃ 绿黄 ┃ 有筋梗 ┃ 纯正 ┃平和┃ 黄绿 ┃稍有摊张

┃ 略扁 ┃ ┃ ┃ ┃ ┃ ┃ ┃ 黄绿

━━━━╋━━━━╋━━━╋━━━╋━━━━╋━━━╋━━╋━━━╋━━━━

五级 ┃稍松带扁┃尚匀 ┃ 黄绿 ┃ 有梗朴 ┃ 平和 ┃平淡┃ 绿黄 ┃ 稍粗大

┃条圆块 ┃ ┃ 稍暗 ┃ ┃ ┃ ┃ 稍暗 ┃黄绿稍暗

━━━━╋━━━━╋━━━╋━━━╋━━━━╋━━━╋━━╋━━━╋━━━━

六级 ┃松扁轻 ┃尚匀 ┃黄稍枯┃ 显梗 ┃ 粗 ┃粗淡┃ 绿黄 ┃ 较粗

┃ ┃ ┃ ┃ 多朴片 ┃ ┃ ┃ 较暗 ┃ 稍黄暗

━━━━┻━━━━┻━━━┻━━━┻━━━━┻━━━┻━━┻━━━┻━━━━

A8 沱茶感官品质特征要求。见表A8。

表A8

━━━━┳━━━━━━━━━━━━━┳━━━━━━━━━━━━━━━━

┃ 外 形 ┃ 内 质

花 色┣━━━━━━━┳━━━━━╋━━━┳━━┳━━━━┳━━━━

┃ 形态 ┃ 色泽 ┃ 香气 ┃滋味┃ 汤色 ┃ 叶底

━━━━╋━━━━━━━╋━━━━━╋━━━╋━━╋━━━━╋━━━━

沱茶 ┃ 碗臼状、紧实 ┃ 墨绿光滑 ┃ 纯浓 ┃浓厚┃橙黄尚明┃嫩匀尚亮

┃ 白毫显露 ┃ ┃ ┃ ┃ ┃

━━━━┻━━━━━━━┻━━━━━┻━━━┻━━┻━━━━┻━━━━

A9 长炒青感官品质特征要求,见表A9。

表A9

━━━━┳━━━━━━━━━━━━━━━━┳━━━━━━━━━━━━━━━━━

┃ 外 形 ┃ 内 质

级 别 ┣━━━┳━━━┳━━━┳━━━━╋━━━━┳━━━┳━━━┳━━━━

┃ 条索 ┃整碎 ┃ 色泽 ┃ 净度 ┃ 香气 ┃滋味 ┃ 汤色 ┃ 叶底

━━━━╋━━━╋━━━╋━━━╋━━━━╋━━━━╋━━━╋━━━╋━━━━

一级 ┃ 紧细 ┃匀整 ┃ 绿润 ┃稍有嫩茎┃ 鲜嫩 ┃鲜醇 ┃ 清绿 ┃柔嫩匀整

┃显锋苗┃ ┃ ┃ ┃ 高爽 ┃ ┃ 明亮 ┃嫩绿明亮

━━━━╋━━━╋━━━╋━━━╋━━━━╋━━━━╋━━━╋━━━╋━━━━

二级 ┃ 紧结 ┃匀整 ┃绿尚润┃ 有嫩茎 ┃ 清高 ┃浓醇 ┃ 绿 ┃ 绿嫩

┃有锋苗┃ ┃ ┃ ┃ ┃ ┃ 明亮 ┃ 明亮

━━━━╋━━━╋━━━╋━━━╋━━━━╋━━━━╋━━━╋━━━╋━━━━

┃ 紧实 ┃尚匀整┃ 绿 ┃稍有梗片┃ 清香 ┃醇和 ┃ 黄绿 ┃尚嫩黄绿

┃ ┃ ┃ ┃ ┃ ┃ ┃ 明亮 ┃ 明亮

━━━━╋━━━╋━━━╋━━━╋━━━━╋━━━━╋━━━╋━━━╋━━━━

四级 ┃尚紧实┃尚匀整┃ 黄绿 ┃ 有片梗 ┃ 纯正 ┃平和 ┃ 黄绿 ┃稍有摊张

┃ ┃ ┃ ┃ ┃ ┃ ┃尚明亮┃黄绿尚明亮

━━━━╋━━━╋━━━╋━━━╋━━━━╋━━━━╋━━━╋━━━╋━━━━

五级 ┃ 粗实 ┃欠匀整┃ 绿黄 ┃有梗朴片┃稍有粗气┃稍粗淡┃ 黄绿 ┃ 有摊张

┃ ┃ ┃ ┃ ┃ ┃ ┃ ┃ 绿黄

━━━━╋━━━╋━━━╋━━━╋━━━━╋━━━━╋━━━╋━━━╋━━━━

六级 ┃ 粗松 ┃欠匀整┃ 绿黄 ┃ 有黄朴 ┃有粗气 ┃粗淡 ┃ 绿黄 ┃ 粗老

┃ ┃ ┃ 带枯 ┃ 梗片 ┃ ┃ ┃ 稍暗 ┃绿黄稍暗

━━━━┻━━━┻━━━┻━━━┻━━━━┻━━━━┻━━━┻━━━┻━━━━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jlqxn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