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陆羽倡导的茶道精神

陆羽倡导的茶道精神

陆羽倡导的茶道精神

陆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大师,他提出了“茶道”,并提倡了“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包括尊重、敬畏、平和、谦逊、礼仪、自然、精神、艺术等方面。茶道精神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品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平和、谦逊、礼仪、自然等品质。

茶道精神提倡尊重,尊重茶叶、茶具、茶人和茶道。同时也要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茶道精神的追求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品茶、去待人、去对待自然。

同时,茶道精神还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茶道精神认为,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喜悦和幸福,保护自然、感受自然的美是人们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茶道精神强调了平和、尊重、敬畏、谦逊、礼仪、自然、精神、艺术等方面的品质,在茶道中体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让人们在茶道的修行中与自然、与自己和谐相处,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陆羽的茶道思想

  陆羽茶道,是陆羽人生的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修身养性观念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陆羽的茶道思想,一起来看看。

  陆羽的茶道思想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人,《唐诗纪事》中记载:“太子文学陆鸿渐,名羽,其先不知何许人。”正是这位“其先不知何许人”的弃婴,怀着执着的追求,通过不懈的奋斗,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开创了中国茶道。陆羽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中国茶道“精行俭德”的人文追求,被后人尊为茶圣。如今陆羽辞世一千两百多年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诗词中领略到茶圣的高洁情怀,并且感悟出“茶道即人道”的深刻哲理。

  陆羽生活在安禄山、史思明作乱的时代。面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陆羽悲愤地写出了《四悲诗》,他“行哭涕泗”,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云:

  欲悲天失纲,胡尘蔽上苍;

  欲悲地失常,烽烟纵虎狼;

  欲悲民失所,被驱若犬羊;

  悲盈五湖山失色,梦魂和泪绕西江。

  对于养育他长大的智积禅师,陆羽终怀感恩之心,当他得知智积禅师圆寂的消息后失声痛哭,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六羡歌》。诗云: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者,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首诗既表明了陆羽对茶道的执着追求,又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陆羽的《茶经》付梓后名满朝野,皇帝封他为“太子文学”,他婉辞圣命,又封他为“太常寺太祝”,他又拒不上任。他用一首《戏作》充分表达了自己视荣华富贵如浮云的清高。他写道:

  乞我白万金,封我异姓王;

  不如独悟时,大笑任轻狂。

  陆羽不仅是茶圣,而且是情圣。当他的红颜知己李季兰沦落风尘并且姿容早衰,体弱多病时,陆羽仍然对她一往情深,经常起早贪黑去嘘寒问暖。对此,李季兰写有《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做了详细记载:“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李季兰去世后,陆羽写了一首声情并茂的《会稽东小山》纪念她: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

  对于友情,陆羽更是我们的榜样,据唐载:“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即当时全国有一半的贤达士子都和陆羽交朋友。其中陆羽与著名诗僧皎然和尚“生相知,死相随”结为缁素忘年交,更是传颂千古的美谈。陆羽终身视皎然为良师益友,皎然圆寂后,陆羽写了一首诗追忆他们的友情:

  万木萧疏春节深,野照浸寒瑟瑟身;

  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

  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溢助茶馨;

  十载别离成永诀,归来黄叶蔽师坟。

  公元804年陆羽去世后,朋友们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埋葬在皎然的墓塔附近。一代茶圣入土为安了,但是陆羽的《茶经》和诗词永远流传在人间,在如今红尘滚滚的社会中,我们读一读陆羽的诗,不仅有利于了解茶圣的情怀和茶道的精神,而且可以了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茶人。

  陆羽的茶道理念

  《茶经》对陆羽茶道施行的方法、标准作了详备细致的阐述,同时,也为茶道提供了

  有关人生修养、思想方法、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对此,我们称之为陆羽茶道的精蕴,可用五个字概括,即"清"、"和"、"俭"、"怡"、"健"。

  一为"清"。清心养神是为神清。《茶经》有云:"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昏寐者,浑浑噩噩、混混沌沌之谓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麻痹、木讷、滞涩。饮茶可使人心清、神朗,可致人脱俗。行茶道,尚茶礼,是一种精神上的修持,境界的超拔。

  二为"和"。和气安性是为气和。《茶经》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这是客来敬茶的典型场面,且以茶礼恭敬奉之。体现的是一种心平气和、和睦安宁的气氛。故茶道之和,实乃人际的融通,意态的谦和。

  三为"俭"。俭德精行是为德俭。《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益。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精行俭德,指人的行为精谨俭朴,道德高尚纯正。以茶道待客、会友、处世,即是以俭朴之身待人,亦以俭朴之意律己。追求的是欲念的淡泊,体现的是真善的崇尚。

  四为"怡"。怡情励志是为情怡。陆羽茶道中有鉴茗、辨器、识水等规制。在所有的识、辨过程中,最先发生反映的是人体各感官对美好物事的体验。如视觉所及,有茶具之精美别致状;有炉火之烈烈跳跃状;有沸水之腾波鼓浪状;有茶汤之碧绿琥珀状等不一而足。身临其境,品尝佳茗,情绪大悦。实为情绪的调节,志趣的雅求。

  五为"健"。健体益寿是为体健。《茶经》云:"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又于风炉之一足铸曰:"体均五行去百疾"。醍醐、甘露之效,乃舒人心脑百节之至善者。而百疾可去,则体健何忧。是以饮茶得体健,实乃使精神获得良好载体,是人生康泰的理想归附。

  从五字精蕴可看出,陆羽茶道,是陆羽人生的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修身养性观念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何理解陆羽及茶经所提倡精行俭德?

说起中国茶道,不得不提被世人称为“茶圣”的唐人陆羽--中国茶道的开山始祖。

茶圣 陆羽

他的科学巨著《茶经》,内容仅7000多字,却起到了开风导俗的巨大作用,为饮茶制定了典型模式,也体现出了品饮方式的精神细则。其权威性不但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茶道始创的文化层面。

《茶经》内容博大精深,在关注茶发展历史和唐代茶文化经验的同时,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理论。陆羽心目中,“精行俭德”既是做人的标准,又是处事的原则。从时代背景来看,在陆羽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普遍奢侈糜烂,不少文人精神不振,不思报国,这种风气在唐代仍在延续,人们追求刺激,贪图享受。显然这不符合陆羽的茶道思想,因而他力倡廉简之风。

故此,《茶经》在第一章便开宗明义的指出:茶作为饮品最适宜于那些行为专诚、德行谦卑、严于律己的人。它反映了陆羽作为儒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着重以茶示俭,以茶示廉,其朴素古、淡泊的用意与注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理想追求是一致的。

“精行俭德”作为陆羽《茶经》中茶道道德观的核心,贯穿于《茶经》全文,而且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传统文化内涵。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了什么道德?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一个观点: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意思是茶叶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在《茶经·五之煮》也提到: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澹。意思是茶的性质比较节俭,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

一、观点提出的背景

陆羽所提出的观点,是在唐宫的人喜欢用金银茶具来煮茶的情况下,所以陆羽所表达的观点我觉得是更偏向于他觉得任何人都可以饮茶,无论是贵族,还是下到贫贱的农民,他觉得茶这个玩意适合有节俭美德的人来品尝,重点不在于一定要用什么高贵的茶具来煮茶,即使是最简单的茶具也是可以煮茶的。茶在陆羽看来是个大众化的饮品。

二、借茶表明俭德

陆羽借了茶的特性,那就是水加多了茶味就淡了,水少了茶味就浓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必须是恰恰正好才能好喝,也就是说水是没必要多的。陆羽借着茶的特性表明了对节俭美德的赞美,这也说明陆羽本人也是个崇尚节俭的人,这是他要借茶经表达出来的。

三、茶经的意义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把茶的制作工艺,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和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等等抒写的很清楚的一部关于茶的书籍,是茶如命的陆羽把他一生所了解的关于茶的知识汇聚在这本书里。将普通的茶升格为一种美妙的艺术,把茶文化发扬光大,时至今日,当人们需要查阅和茶有关的资料时,还是会用到《茶经》,这部古书的知识时至今日也时常可以用到,这本书也展示了陆羽非凡的写作能力,为人们展示出一个新的世界。

茶圣陆羽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技艺,并提出()的茶道主张。。。。褪色天空

陆羽在《茶经》中,把饮茶诗化、美化、艺术化了。精行俭德是对饮茶者、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饮茶则是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格体现。可以说在陆羽看来,饮茶是德人德行,善人善行,美人美行。

由上述可以看出陆羽应该是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主张 !

下面那些是补充的

陆羽茶道:从古典哲学、古典美学走向世界的未来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肖新国

关于什么是“茶道”?中外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许多论述,十分精当。

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陆羽茶道,即是见之于陆羽《茶经》的“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作为一家之管见,求教于方家。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始于中国。茶圣陆羽毕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所著的《茶经》从茶的自然原理和人文科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并吸收儒、释、道各家的思想精华,融入古典哲学、古典美学的理念,在《茶经》第一章“一之源”中首先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内涵,并在《茶经》的“三之采、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章节中对茶的采制、茶器的制作、茶的煮、饮方法等方面创制了一整套规范而系统的备茶品饮程式。陆羽虽然没有在《茶经》中提到“茶道”二字,但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指出:“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即陆羽)。可以这样说正是有了《茶经》的问世,才有了茶道的盛行。陆羽《茶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本茶道专著,它将饮茶升华为茶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陆羽茶道。

一、陆羽茶道与我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

1、陆羽茶道与我国古典哲学

我国古代典籍《书·皋陶谟》中有“知人则哲”,哲即“智”、“聪明”之义。在希腊语中,“哲学”意为“爱智慧”。如果用模糊语言表述,哲学即是智慧之学。

我们说陆羽茶道源于我国古典哲学,意即源于我国古典的智慧之学。

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而有着中国的特色。中国哲学的特色,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知行。中国哲学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体。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依其所获的知识而用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得一种愉悦和快乐。孟子说:“君子深造之明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深入研究学习的目的,在于自得于道,把道熔铸在自己的心中,然后去实践,到自得于道的境界。这样便能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生活实践,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一天人。一天人即是“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和宇宙关系的一种学说,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孟子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观。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

第三,同其善。中国哲学家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共守一体。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中国思想家认为通过致知与修养达到求真求善,探求宇宙的本原,与达到至善的人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穷理即是尽性,崇德亦即致知。

除以上三点外,中国古典哲学当然还有其他重要特色,本文不及详述。

精 释家有菩萨宣扬正法,转化众生的六种行门,即六种方便,称为“六度”。其中一度为以“精进度懈怠”,精者纯粹不杂义,精心一志。慈恩《上生经疏》:“精,谓精纯无恶杂也;进,谓升进不懈怠故。”

行 《周礼·地官·师民》:“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墨家主张身体力行,《墨子·经上》:“行,为也。”

俭 何为“俭”?《说文》:“俭,约也。从人,佥声。”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礼记·乐记》:“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孔颖达疏:“俭谓以约自处。”老子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其实,就是在物质生活上强调俭约,以约自处,不要奢侈。

德 “精行俭德”并称中的德,自然是指品行、节操。《篇海类编·人事类·彳部》:“德,德行。”《易·乾》曰“君子进德修业。”有道德的贤明之人,谓之德。显然,德源于儒家的学说与思想。

陆羽生活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比起今人来,若以时间为距离,他早于今人一千二百多年接近上古社会,接触上古经典文化。诚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前、后一千多年,是没有哲学、美学这一类概念的。我们研究陆羽的哲学、美学思想,自然是运用了今天的中外学术成果。

在陆羽生活的那个历史时期,其学术成就是“多面性而光辉的。”(岑仲勉《隋唐史》)经学、史学、子家、算学、医学等学术都达到了相当的发展高度。

陆羽根据自身的经历、实践,思想、理念吸纳了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精华,将“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同一”融为一体,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是陆羽宇宙观、伦理观的集中反映。

2、陆羽茶道与我国古典美学思想。

“精行俭德”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和平中庸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既是从人的内在心理要求出发提出来的,讲求个人的修为与内省自持;又是个体心理要求对社会伦理行为合理性的满足。

儒家主张情理统一,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道家则强调情感自然和想象自由的美学思想。

何以把精行俭德说到美学这一层面上呢?

美学旨在审美,美主要表现在艺术;艺术反映自然与生活的真实,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社会和人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任何审美活动,其主观要件是审美者;其客观要件则是审美对象,二者缺一不可。陆羽在《茶经》中,把饮茶诗化、美化、艺术化了。精行俭德是对饮茶者、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饮茶则是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格体现。可以说在陆羽看来,饮茶是德人德行,善人善行,美人美行。

所以我们试以为精行俭德的提出,其实就是陆羽关于饮茶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有其体系的。这个体系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简言之,则是道、德、仁、义。关于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现出了中国的美学特色和中华民族的气派。而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正是追求人与天、地、道的和谐,追求道法自然。个人内在心德与外在行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是最高境界的美。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开头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明了陆羽对茶树的赞美。陆羽在创制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的过程中融入了儒释道等各家的哲学美学观念。如在选水、煮茶上,他要求水要选“涓涓然”之清泉,煮茶要达到“三沸”才恰到好处,这表现了儒家的“中和、适度”的美学思想。陆羽在《茶经》中从研究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茶的精神功能。他将传统的食用茶观念转变为饮用茶观念,也就是完成了将吃茶转变为品茶的审美性的过程,将品茶提升为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活动,赋予了茶道丰富的哲学和美学内涵。

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使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陆羽茶道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周边国家辐射,至今仍风行于世的日本茶道便脱胎于此。

二、陆羽提出“精行俭德”,是对晚唐社会匡时济俗的救赎

陆羽能够提出“精行俭德”作为茶道的精神内涵来,是与他个人所处的时代及人生经历和品性分不开的。因为陆羽一生经历坎坷,过着俭朴的生活,他淡泊功利,辞官不就,毕生致力于茶事的研究,这是他高洁品行的写照。中国文化素来重视个人的修身和道德的完善,陆羽开创的修德思想,容易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共识与追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其文化内涵。

公元618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因以唐为国号。唐代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经济、军事、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度的发展与繁荣,国势空前强盛。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唐处于鼎盛时期。但唐后期,藩镇割据,社会矛盾、阶级对立趋于激化。社会风气渐趋败坏,官场奢靡之风盛行,朝廷醉生梦死,挥霍无度,而百姓民不聊生,野有饿殍。

唐代诗文中,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的腐朽和黑暗。

写: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

写官府奢靡:

“厨有肉,库有贯朽钱。”(白居易《秦中吟》)

“须把咽喉吞世界,盖因奢侈致危亡。”(戴偃《句》)

写民不聊生: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元稹《悼亡》)

“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

(孟郊《秋怀》)

柳宗元是唐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痛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有的倾吐自己的抑郁和苦闷,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段太守逸事状》,文章虽是歌颂太尉段秀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军人暴横,剥削惨重,人民陷入深重苦难的社会现实。《捕蛇者说》通过蒋姓农民口述的事实,控诉天宝以来六十年中,农民在愈来愈甚的横征暴敛中所过的痛苦生活。揭示出苛政的毒害比毒蛇还厉害得多。

陆羽和柳宗元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柳宗元七七三年至八一九年,比起陆羽来,柳宗元晚生四十年,晚卒十五年。

文学作品虽不是严肃的史料,但严肃的文学作品总是现实的一面客观真实的镜子,观照社会、历史的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要说的正是陆羽处在唐王朝由盛渐至衰的这一历史时期,他独具慧眼慈悲心,向社会提出了“精行俭德”的人格期盼和要求。是振臂疾呼,还是低吟浅唱,这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陆羽根据当时时政、社会弊端及人们的精神渴求,以茶饮为契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陆羽不是家,我们不能对这位伟大的茶学家要求太多,对于社会、历史,不为良相为良医也是难能可贵的啊!

陆羽茶道的兴起,对当时唐代整个社会起到了醇风化俗之功效,更对后来饮茶的风尚之形成具有直接作用。唐代刘贞亮在其所著《茶德》中提出茶之“十德”,即:1.以茶散闷气;2.以茶驱腥气;3.以茶养生气;4.以茶除疠气;5.以茶利礼仁;6.以茶表敬意;7.以茶尝滋味;8。以茶养身体;9.以茶可雅志;10.以茶可行道。茶之“十德”实为陆羽茶道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从当时和后世茶人都喜采用“十德”之说就可见出。

陆羽茶道的精髓就在于它具有保健强身和修德养性的双重功能。虽然社会各阶层对茶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但不论贵贱,不论僧道俗人,人们以茶待客会友,以茶示廉明志,以茶养性怡情,饮茶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三、让陆羽茶道精神走向世界

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见《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6月15日)。他在文章中说:“希望我们的祖国富裕起来,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而且在思想文化(这就是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

20年后,总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生要因素。” 并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于1921年来到中国,1922年他写了一篇题为《中西文明比较》的文章,文章中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则模仿拜占庭帝国。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最后也会超过她的先进老师的。”

这位哲学家对中国文化必将走向世界的预言,正逐步成为现实。

目前,全球正面临着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各类经济、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本家的贪婪、唯利是图和道德沦丧。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渴求。陆羽茶道提倡的精行俭德的思想以及茶的俭淡、中和的特质,与当前这种社会心理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正相契合。通过对陆羽茶道精神的学习和弘扬,可以引导人们在追求品茶的过程中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全社会的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随着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陆羽茶道将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http://www.tmwcn.com/rwtm/csly/cwh/200908/t20090810_82946.html

茶文化三大核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灵魂。那么茶文化的三大核心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茶德、茶艺。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充套件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的开始:《茶经》

  茶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茶经》是我国茶道的开始。作者陆羽在书中所倡导的煮茶方法、品饮技艺是世界茶道、茶艺的最早典范,尤其可贵的是,他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动是《茶经》对中国茶学的重大贡献,从此茶饮研究才成为一门学科,茶学才正式宣告成立。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首《六羡茶歌》是《全唐诗》中仅存的一首“茶圣”陆羽的诗,这位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的茶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传陆羽自小因相貌奇丑、口吃而被遗弃,那么,陆羽又是如何走上学茶、研茶的人生之路,并为茶文化、茶艺、茶道的传播和弘扬奉献一生,直至泽被后世被尊称为“茶圣”的呢?

  唐开元年间,陆羽时年三岁,被遗弃野外,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上拾得收养。陆羽当童僧的这段时间正值寺院饮茶风习方兴未艾之时,而智积禅师又是位博学而又嗜茶的禅师,陆羽在他身边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了煮茶的好手艺,在掌握火候、汤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相传,在陆羽离开龙盖寺之后,智积禅师有许多年不愿饮别人烹的茶。在佛门净土成长,日闻梵音,让陆羽自幼好学,习惯于闭门著书,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机会经常接触茶事——买茶、烤茶、碾茶、罗茶、烹茶和饮茶,学到了一些基础的茶学知识与烹茶技艺,从而令他对茶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有茶缘无佛缘的陆羽一心向往儒学,因不愿意皈依佛门,备受劳役折磨。十一岁时陆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园。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容貌难看、说话结结巴巴的小伙子却诙谐善变,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欢迎,并且还是天生的编剧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被推荐到火门山邹夫子处接受正规教育。在读书之余,陆羽常去采摘野生茶,为邹夫子煮茗,一边学习儒学,一边继续学习煮茶和茶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时期的陆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心志既不在佛,也不在儒,而在于茶。为了广泛汲取茶学知识,天宝十一年***752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出游,对各地名山、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二年***756年***,陆羽为避乱渡过了长江,沿长江南岸东下,实地调查与研究了常州、湖州、越州等产茶区,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并曾赴今南京市栖霞山区采制野生茶叶,进行焙制试验。在各地考察期间,陆羽结识了对茶有浓厚兴趣的著名诗僧皎然并与之结为忘年之交,后又逢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数次到访。皇甫冉曾作《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采茶非采,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诗中充分反映了陆羽在研究茶学的实践中,亲赴深山茶区,攀悬崖登峭壁,为采制野生茶叶、获取第一手资料,不辞辛劳、风餐露宿的生动情景。

  唐上元二年***761年***,陆羽在游览了湘、皖、苏、浙等数十州郡后,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闭门著述《茶经》,其间他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在历经数年的研茶事、修茶礼、参茶道、品茶德、记茶史之后,终于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成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经》,才有了茶学,才有茶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中国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发祥地。《茶经》问世之后,饮茶很快成为在阶层都很盛行的一种社会风尚。在活字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年代,《茶经》的手抄本和后来的石刻本广为流传,陆羽也声名鹊起。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凭借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为人称道,朝廷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到了晚年,陆羽仍然四处出游考察,曾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因此上饶遗有“陆羽井”,据说是陆羽的故居遗址。在陆羽辞世200多年后,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句:“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

  《茶经》的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并一直惠及后代,陆羽也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台湾茶道的精神是什麼?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的茶道精神:“静、美”。

中华茶艺协会的茶道精神:“清、敬、怡、真”。

陆羽茶艺中心的茶道精神:“美津、健康、养性、明伦”。

高雄市茶艺协会的茶道精神:“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1.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的茶道精神:“静、美”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为茶艺推广先锋,分则各据据点,推广茶艺文化;合则统筹规划,汇办全国活动,发展茶艺,其功甚伟。惜该会至今尚未新拟统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创期精神为探讨依据,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手册言明以“静”、“美”为营构理念,以社会众生为诉求对象,引导民众进入清净桃花源,人茶室的营构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属创始期茶艺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显。

2. 中华茶艺协会的茶道精神:“清、敬、怡、真”

这是中华茶艺协会的茶道精神,发表于七十三年十二月会员大会,据该会理事长吴振铎释义如下:

“清”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3. 陆羽茶艺中心的茶道精神:“美津、健康、养性、明伦”

陆羽茶艺中心的茶道精神是林荆南制定的,文中要旨如下:

“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器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所用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合于秩序,治茶时必须从容中矩,连而贯之,充分颢示幽雅的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气氛。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论茶德。

“健康”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意的。推广饮料,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养性”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源,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

“明伦”茶之功用,是敦睦人际关系的津梁。今举茶为天伦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宜、君敬、臣忠)。

4. 高雄市茶艺协会的茶道精神:“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高雄市茶艺协会七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理事长叶荣裕的大会颂文,该会茶道精神如下:“茶道中庸化”思想的一贯,动作的适中,致中和,允执厥中,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如何在迟速之间把握中庸之道。

“茶道主性俭”陆羽在茶经上说:“茶之性俭。”又说:“茶,行优而有俭德者饮之甚宜。”易经卦文:“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以禄荣之。”…。我茶道中人率先戒绝奢侈,扬弃华服美饰,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则俭能养廉,俭能建国,其理自明矣。

“茶道贵养气”际兹文明行将被人欲淹没之时,吾辈心智更应受茶之涤清,而振奋正刚正大的浩然气,以中华民族礼义廉耻的道统,来作中流砥柱,则中兴有望,复国可期。

“茶道善品味”茶之味至甘,其性至和,善饮之余,当能啜苦咽甘,转移风气,振奋人心,励志报国。

茶与生活板块刊载的文章及图片是为了介绍茶叶知识、普及茶叶文化而设,仅供读者个人学习和研究,以及其他非商业性用途;有部分作品适当引用自他人已发表作品,若相关版权人不同意本站引用其作品的,请及时联系本站予以删除,感谢您对茶文化的支持。

茶是文化的泉源,既可怡情养性、规矩法定,又可藉著茶的鼓舞与慰藉,产生精湛的思想与伟大的艺术。今日各国的茶文化,都是直接或间接接受到中华民族的影响,像是透过宗教、学术交流,茶文化东传到日、韩等国,并在当地融合自身特色形成特有的饮茶文化。

由於古代茶文化属於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同样体现了理性的精神内涵。对於茶叶的品饮,除讲究程序、仪式和环境外,还强调心灵的感受和境界。到目前为止,能够被不同国家、民族、人种、宗教信仰、年龄、性别等所共同接受并融通的文化有多少?据考,”茶文化“为千家文化之首。因此,茶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杯不断学习、研讨、普及、提升和弘扬。

陆羽对茶道的贡献有

陆羽在茶道方面做出的贡献:陆羽的《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具有哪种品德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具有性俭的品德。

在陆羽的《茶经》中曾提到,“茶之性俭”,所谓俭,体现出了中华人民提倡勤俭的社会品德,倡导朴实的做人思想,与清廉的个人品质相辅相成。以崇尚茶之俭来育人,是中华茶文化的道义所在,也是茶与人价值追求的相同之处.

“俭”是茶德的体现,陆羽的《茶经》中,尤为注重“俭德”。茶的属性是“俭”,这点参照了它的自然养成规律,所以,在品茶的过程中,只有遵循茶性,才能够使得茶具有精神不至暗淡。

饮茶者,最好是有“俭德”之人。在唐朝时期,宫廷大多用金银器皿来作为茶具,而在《茶经》中,陆羽所提倡的茶具都是铜、铁、木、陶瓷等材质,在器皿的材料选择上,他也特别注重节俭。茶重在培育“俭德”,这就是陆羽《茶经》中的伦理体现。

扩展资料

《茶经》鉴赏:

《茶经》作为茶学经典,其章法严谨有序,语言洗练精致,表述质朴生动,篇无赘句,句无赘字,在体现博大精深的茶道思想同时,也现实出陆羽非凡的写作能力。

《茶经》全篇共七千言,格式内容上采用的是总分法,内容衔接上,以时间为先后顺序,上下连接、贯通,充分地结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方式与理解思维。各个章节之间的形式不尽相同,避免单一化和结构化。

《茶经》这部书,重实践和技术,侧重对茶的发展、特性、性质和功能状态进行解释和表述。通过不同的说明方法,使得文章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具有较强的阅读性。

陆羽在茶道方面做出了什么贡献

陆羽 当然是他在茶学或茶业方面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这一点,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一直是后人对陆羽研究、介绍的主要方面。由于大家对陆羽这些方面的贡献并不陌生,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讲他茶学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

陆羽之被尊为“茶圣”或我们现在所说的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其次,《茶经》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经》的成书年代,现在的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鼎撰于公元“758年左右”①说。而陆羽通儒硕学,步登文坛,是在天宝五年至十一年(746-752)间的事情。陆羽是由李齐物推入士途的。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但至十一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笑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如果在这时陆羽还未成名,崔国辅是不会与之交游的。因为崔国辅在当时是以才学名冠全朝的。据记载,在他贬竟陵前一年,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由此可以看出,要是崔国辅的学问在臣僚中不出众,也不会选他做杜甫的考官。另外,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河岳英灵集》载: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①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身上,当然进一步学到不少学问,关于陆羽在崔国辅贬竟陵前即已成名的事实,这从李齐物回京复东宫以后,荐举诏封陆羽为“太子文学”这点,也可得到某种印证。事实是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的。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②。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③,还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叶的一个偶像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过去笔者根据陆羽一生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音韵和小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①。

如果我们笼统称陆羽是一位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据皎然在《兰亭石桥柱赞》的序文中称,大历八年(773)春天,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等同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为什么请陆羽鉴定,陆羽为什么有这么多知识?皎然说得很清楚:“生(陆羽)好古者,与吾同志。”①再如我们称陆羽是一位地理学家,细分,他还可以说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编写地方志专家。如独孤及刺常州时,无锡县令为整修惠山名胜,“有客竟陵羽,多识名山大川”,②还特意请了陆羽当“顾问”。说明陆羽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对地理尤其是对山水是有研究的。陆羽在流寓浙西期间,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说明他对方志的学问也是很感兴趣和极有研究的。

请问谁能阐述陆羽对茶道文化的贡献?

<img alt="请问谁能阐述陆羽>对茶道文化的贡献?" src="">

分类: 娱乐休闲

解析: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

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 “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茶道”名称。

标签: 倡导 茶道 陆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elk8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