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陆羽茶经100字

陆羽茶经100字

陆羽茶经100字

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三卷,记录了茶的选材、制作、饮用等方面的知识。他认为喝茶其实就是品赏茶的滋味,让人感到清香爽口,有益于减轻疲劳,增强精神。茶的品质取决于茶叶的品种、制作工艺、储存、煮制等因素。总之,陆羽茶经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贡献,是值得珍藏和学习的经典之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陆羽《茶经》全文及翻译

茶经》

文|陆羽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ō)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译文:“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粘土最差。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huì)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qí nǐ),使六疾不瘳(chōu)。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二之具

籝(yíng),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jǔ)。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译文:籯,又叫蓝,又叫笼,又叫筥。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译文:灶,不要用有烟囱的(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锅,用锅口有唇边的。

甑(zèng),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miè)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译文: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译文:杵臼,又名碓(用以捣碎蒸熟的芽叶),以经常使用的为好。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译文:规,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译文: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

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译文:檐,又叫衣,可用油绢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来制造压紧的饼茶。压成一块后,拿起来,另外换一个模型再做。

芘莉(bì lì),一曰羸子,一曰篣筤(páng làng)。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译文: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两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二尺的工具,当中用篾织成方眼,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放置茶。(有诗云:筤篣晓携去,蓦个山桑坞。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

棨(qǐ),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译文:棨,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柄,用来给饼茶穿洞眼。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译文:扑,又叫鞭,竹子编成,用来把茶饼穿成串,以便搬运。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译文: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译文:贯,竹子削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培。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译文: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用来烘焙茶。茶半干时,由架底升到下层;全干,升到上层。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译文:穿,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构树皮做成,用来贯串制好的茶饼。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表示一个单位。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译文: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

陆羽与茶经的故事

陆羽被称为中国的茶圣,陆羽与茶经其实还存在着很多的小 故事 的,陆羽与茶经之间还有什么故事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陆羽与茶经的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陆羽与茶经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 总结 、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 经验 ,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一千多年前,复州竟陵西塔寺。一个深秋的早晨。离古寺不远的湖畔芦苇丛里,雁声大作,声音凄楚而悲怆。显然,大群鸿雁的声音,惊动了早起洒扫庭院的智积住持。原来,一个被弃的婴儿占据了鸿雁的巢,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字鸿渐。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先生的名号。

  陆羽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为“茶圣”。他的《茶经》凡三卷,阐述茶的本源,采制和饮用的 方法 ,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详尽,使天下人都知道 饮茶 了。前伦敦医药协会杰鲍勒爵士曾著文称“茶是伟大之慰藉物”,他认为“茶无疑为东方赠与西方最有利之礼物”。而陆羽先生的《茶经》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茶的意义及作用。

  茶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致讲究体悟的境界。陆羽的《茶经》,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章节。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质在于悉心呵护倍加珍惜。按《茶经》的步骤饮茶,也许会更加接近茶道吧。

  陆羽之前,“荼”“茶”不分,一个“荼”字,两家共用。一种是草本植物,开黄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称“荼”。再一种木本植物,叶作饮料的“木字旁加贾字”,也称作“荼”。名同实异,难免混淆不清。是先生为“茶”正了字,陆羽先生在著《茶经》时,把“荼”字减去一画作“茶”,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字学的范围,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义。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 百科 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 文化 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民间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的故事告诉我们,陆羽先生对茶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当我们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时候,除了缅怀陆羽先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量功德外,还当效法“茶圣”的那种艰苦勤学谦逊认真虚心的人生态度。

  武则天对饮茶的见解

  武则天是否雅好饮茶,正史从无记载。我曾屡去陕西乾陵,参加唐代文化旅游研讨会时,游览那气势宏伟的女皇与李治的合葬墓时,曾向该博物馆提出,是否能够承办一次唐代茶文化研讨会……他们回答说:在乾陵出土文物和有关的文献资料中,还没有发现这两位皇帝与茶有关的史料,这就让我不好强求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日,偶尔翻阅闲书,据明代屠隆《考槃余事》中说,武则天博学有著述之才,但是对茶却生性讨厌,曾说:“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害斯大。获益则收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研读此话,意为茶在短时间内对调理人体有益,但长期饮茶,可能导致耗损体质,不可享用。

  饮茶利多弊少是毫无疑问的。在唐代,茶已是药品、饮品、供品、礼品、禅食、商品,茶更是。武则天生前非常注重养生,她认为茶的弊大于利,这是她以茶养生的局限性。但从饮茶利弊之论引申到对祸福隐匿的理解,比喻福易见而祸难见,从而成为像武则天这样的帝王者在手段上的鉴戒,让人领略到了一个家的思辨与策略。

  武则天是国人茶余饭后百议不厌的人物,时下荧屏中泛滥成灾的帝王戏,更是把她炒得很热。武则天是山西并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彟的女儿。唐太宗贞观11年,武氏以美貌应召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翌年生长子李弘,晋为昭仪。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654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有一天,王皇后到昭仪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后离去。武氏在王皇后来时,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将小公主弄死被下,嫁祸于王皇后。655年,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见其专宠之地位。武氏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年,高宗死后,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中,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也是事实。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天,武氏死于东都上阳宫,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则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乾陵的无字碑,是遵照武则天遗嘱所立。站此碑下,众说女皇功与过已无关紧要了。冲茶不过有两种姿态:浮与沉;喝茶人不过有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就是一杯茶,茶道不远人,这位女皇就充满了阴柔与血腥的两面性啊!

陆羽与《茶经》课文的主要内容

陆羽,名疾,字鸿渐,唐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陆羽对茶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感情,经常与皎然、朱放等论茶,对茶的植物学特性、采制、烹煮和饮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传者特《茶经》,他书皆不传”。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为十经,七千余字。观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茶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加工制造,“一之原”记茶的名称考订、茶树的性状特征、生境、栽培、品种鉴定和利用;“二之具”记采茶工具;“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八之地”记茶树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饮茶。“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荼工具;“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饮”记饮茶法;“七之事”为历史资料汇编。前者与农学有关,而以“一之原”为其主要内容;后者则与饮茶有关,而以“五之煮”为其主要内容。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史书上称,由于《茶经》的问世,“天下益知饮茶”,虽有夸大之词,但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确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法在6-7世纪已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先后带去饼茶、茶子,并植于日本滋贺县。后来在高僧澄西的倡导下,把煮茶、品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茶道。 茶道还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仪式,不仅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为布道传法、修禅养生的方式。这些无一不受陆羽《茶经》的影响。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而陆羽正是茶文化的传播者。

所以后人尊称陆羽为茶圣——茶业的祖师爷。

陆羽与茶经

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闽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陆羽与茶经读后感400字

饮茶一瓯,浩如虚舟---读陆羽《茶经》有感

(1) 饮茶一瓯,浩如虚舟---读《茶经》,悟茶道(1) 平生所爱,读书喝茶。 书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一个人,清风悄悄吹过,凉凉的空气中,屋子收拾清爽,临窗而坐,喝一杯下午茶。旧青色花纹的口杯,泛着瓷白光晕;绿茶清涩的香气,摊开的书,不急不徐地阅读。 但何为茶之道?还是读了“茶圣”陆羽的《茶经》,才慢慢感悟到的...... 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开宗明义的话,乃整部《茶经》之灵魂 有幸来到浙江湖州西南13公里处,有一座小山---“杼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夏王杼曾巡狩至此,山故而得名。

这里,留下了鲍照、江淹、谢灵运、颜真卿等众多名人的足迹。“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发出的由衷赞美。

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的作者,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和唐代高僧皎然先后长眠于此。

杼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圣地。

悠悠岁月,漫漫长河。站在茶圣墓前,翻开尘封千年的《茶经》,仿佛叩开沉淀深厚的历史大门。

穿过悠悠的时光隧道,历史深处走来银须飘飘的茶圣,他把盏问茶,仰首低颔,品味茶的清韵;他问语苍天,深吟浅唱,探究茶的精妙。

沧海桑田,流淌的是渺渺茶韵,茫茫尘世,升腾的是悠悠茶香......……

1200多年前的盛唐末期,湖北竟陵湖边的一个弃儿,被龙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后为其取名陆羽。

年轻的陆羽立下宏愿,要写一部前无古人的茶学经典。他身背行囊,离开家乡,游走天下。

为考察茶事,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起早贪黑,跋山涉水,独行山野,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相伴。他行万里路,品万峰茶,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

不久,他来到了湖州,来到了杼山,来到了古刹妙喜寺。在这里,陆羽遇见了一代诗僧、寺庙住持皎然。他们在一起吟诗作赋,品茗斗茶,共论禅理,切磋茶艺,倡导和推广“陆氏茶品饮法”。

杼山,这块茶文化的福地,也给了陆羽无穷的写作源泉。他闭门谢客,潜心研究,集六年之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对茶的起源、茶的功效、茶的特征和栽培、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以及茶的产地,唐以前有关茶的诗赋和茶事典故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堪称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也是整部《茶经》的灵魂。

茶,出自深山幽谷,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应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更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把自然界“天人合一”的造化升华为形而上的文化。

岁月沉淀,淡定的陆羽带着他的千古茶事,渐渐遁入时空的深处,回炫出一个绵延千年的背影。

小小一叶茶,却从此融会着“精行俭德”的古老遗风,昂然地承载起深远丰赡的文化内涵,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追逐一种“纯粹如茶,雅致如茶”的精神境界。

茶的清香世界——茶经读后感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饮茶品茗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后,对茶道、茶艺、茶的起源、采摘茶的产地、茶的分类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规。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艺始于唐代,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等,茶艺包括了茶、水、器、火、人、境六大要数,也可以说茶艺是茶人在一定环境中选茶、备器、选水、取火、煮茶、品饮的艺术活动。中华茶艺的精神特点分为四个方面:态度、健康、性情、交流。

在这本书里也让我了解了茶的分类:中国茶叶的分类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还有属于再加工的花茶共七大类。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喝普洱茶,通过阅读这本书后我才真正对普洱有了一定认识,最关键的是我以前一直以为这种茶属于红茶,其实不是呢,它属于黑茶, 是真正的发酵茶,而红茶,实际上是氧化茶,而非发酵茶。黑茶这种茶还被誉为能喝的古董,当然这主要 是指普洱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加上它滋味甘醇具有降压、防癌、消炎、养胃、抗衰老等功效。通过这本书还学会了怎样选购普洱茶,有四大要诀:一清,闻茶饼味。味道要清,不可有霉味;二纯,辨别色泽。茶色呈枣红色,不可黑如漆色;三正,存储得当。存放于仓中,防止其变得潮湿;四气,品茶汤。回甘醇和,不可有杂陈味。

在此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我喜欢喝的茶,就是大红袍。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那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当代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饮茶成为了享受生活的一种方法。休闲时去茶庄品茶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爱茶之人热衷于正宗茶道的研习、茶艺表演、名茶鉴赏及品饮。《图解茶经》这本书用了近500幅精美的手绘插图、近100张简化表格、70幅全彩名茶图谱的全新形式演绎,通过图解形式的茶事过程,精髓的茶学知识生动而易懂。阅读这本书让我仿佛走进了茶的清香世界,在古老与现实中品饮文化之源。《茶经》倡导的精神俭德与现代人所追求优雅怡然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品茶、研习茶道、茶艺,以及茶的保健作用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日常生活(休闲、会友、养生等)的必需。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中国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虽然很长 但还是读后感 望采纳 谢谢收起

陆羽茶经

链接:

 提取码: u14t

《陆羽茶经:经典本》是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将于2019年01月出版发行的一部传统文化书籍,作者是茶文化专家王建荣老师。

陆羽茶经主要内容是什么?陆羽是什么圣?

  茶圣陆羽

  陆羽的著作《茶经》,是历史上将茶介绍的最全面的一本著作,出现时间最早,记录内容最完整。陆羽茶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陆羽茶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茶经的主要内容是记录茶的一系列信息,包括茶叶的历史,现状,生产制作工艺,如何品茶,如何饮茶都有详细的综合论述,茶经的面世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决定性作用。   茶经中都是陆羽的亲身实践总结经验之作,共有10个章节,第一个章节主要讲述的是茶起源,包括茶有哪些功效,如何辨认茶,茶名有哪些。第二个章节讲述的是工具,采茶,制茶,饮茶工具有哪些。第三个章节是讲述茶的所有种类和如何采制。第四个章节是煮茶和饮茶的器皿介绍,包括24种饮茶器具的介绍及用法等。第五章节介绍的是如何煮茶,用什么水,哪里的水好都有介绍。第六个章节是饮茶历史,因为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感浓厚。第七个章节是介绍茶的故事及存在的疗效。第八个章节介绍茶的区域分布。第九个章节是采茶过程,好茶需要采摘制作,这个过程就很重要了。最后一个章节是教人将品茶等内容用画的形势展现,增加品茶之韵味。   关于茶圣陆羽的故事,陆羽茶经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陆羽是著名的茶学家,一生精于茶道,《茶经》是其对茶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对茶业的一大贡献。

  陆羽是什么圣

  陆羽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茶上面的贡献,茶圣是人们对于陆羽的称呼。这是一种荣耀,这是一种对于陆羽的肯定。茶经共有三卷,字数达7千多个字,陆羽亲身实践并将其经验总结编纂成书,整部茶经是陆羽的一生成就,书中包括如何采茶,采制等流程。   茶经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天下人的追捧和珍藏。陆羽用一生研究,茶区主要分布地点,茶叶的生长趋势,对茶叶的种植,如何采摘,如何制作,及如何品茶都有着一些列的记载。   正式陆羽对于茶的一丝不苟,长期调查研究最终奠定了其在茶文化的重要地位,茶圣这个头衔非陆羽莫属。

茶经中关于茶圣陆羽的传说故事

茶圣陆羽的故事

        相传陆羽南下,一路考察了各地的茶叶,并且品鉴了很多泡茶泉水,曾著《水品》一文。一天,陆羽正在扬子江河畔考察,刺史李季卿碰巧遇见了陆羽,便邀请他同船而行。李季卿告诉陆羽说,听闻用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泡茶非常好,便派遣了随身小吏驾船前往取水。

        小吏取水回来时候不小心将打满的江水洒了一半,为了掩人耳目,小吏舀了一些岸边的江水。小吏将水递给陆羽,陆羽尝了一口,连连摇头,称此水不是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李季卿再一次派遣小吏前往扬子江中心取水,回来后,陆羽尝了一口,认为第二次取的水才是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取水小吏十分佩服陆羽,便告诉了陆羽为何两次取水的味道不同,随后陆羽品茶鉴水的高超技艺很快就被传开了。

        很多书籍都有记载陆羽的身世。有一说法是,陆羽被智积大师抚养成才,陆羽虽然生活在龙盖寺,但是他对佛家经典没有太高的兴趣。陆羽想要下山学习,智积大师并不支持陆羽这一想法。智积大师为了考验陆羽,便让他学习怎么才能煮出一杯有味道的茶。陆羽在学习的过程中,偶然遇见了一位老妪,她教会了陆羽泡茶的方法和技巧,并以茶为例。教给了陆羽很多为人处世的经验。不久之后,陆羽掌握了冲茶的精髓,便给智积大师泡了一杯茶。智积大师喝完后,便答应陆羽下山学习。

茶经中陆羽设计了多少种茶器

        在《茶经》中陆羽共设计了二十四种茶器。《茶经》第四章节讲述了茶器,有碗、风炉、火夹等。陆羽认为碗作为喝茶用具,越州出产的碗最好,鼎州和婺州的碗差一些。喝茶的器具对于专业喝茶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茶具泡制出来的茶味会有不同,有时候质地高档的茶具不一定会泡制出美味、香气怡人的茶水。所谓,茶叶和茶具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两个物器相辅相成,互相衬托。陆羽认为,茶具不外乎有二十四种,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烹茶器具。为什么有的人家中有上好的茶叶却泡制不出美味诱人的茶水,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茶具使用不当。除此之外,陆羽还介绍了这二十四种器具在烹茶方面的使用方法。以鍑为例,陆羽在《茶经》第四章中写到: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土。他说鍑是用生铁锻造而成,有人在制造鍑时,用急铁锻造。鍑的打造方法不同,所以在手感上也有不同,用鍑来泡茶根据它的质地来选择容器。

        在《茶经》第四章节中,陆羽用了大量笔墨来介绍二十四种茶器,丰富了世人眼界。古人泡茶和喝茶不仅仅局限于碗,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生活用具不失为泡茶的好用具。世人将《茶经》奉为经典作品,里面所提到的茶具,后人也都做了相关尝试。

陆羽烹茶图

       《陆羽烹茶图》是元代画家赵原的作品。史书对赵原的记载不是很详细,只知道赵原在明太祖年间担任中书令一职,擅长画山水画,在画竹子和石头上有很高的造诣,当时在平江一带有很高的名声。

      《陆羽烹茶图》就是赵原著名作品之一,现在被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陆羽烹茶图》长七十八厘米,高为二十七厘米。《陆羽烹茶图》给人一种悠远的意境,图中描绘了大量山峰,山与山之间重峦叠嶂,连绵起伏,有一种深远寂静的感觉。画卷中画有辽阔清澈的水面,仿若置身于大自然,心情瞬间舒畅清爽。在溪水旁边有一个用茅草搭建的亭阁,旁边的树木与它交相辉映。陆羽则置身于草阁之中,陆羽身旁有一位烹茶童子正在为陆羽生火烹茶。通过这幅画卷,了解到陆羽正在闭门著画,不愿意过着纷纷扰扰的生活。所以,陆羽一生喜爱四处游历,不为功名利禄所牵绊。这幅《陆羽烹茶图》正是陆羽晚期生活的真实写照,陆羽写完《茶经》之后,名声大噪。慕名前来与陆羽探讨茶道文化的人趋之如骛,陆羽决心过隐居生活,写一写茶著作,偶尔和友人在一起谈论文化,日子过得闲适而充实。赵原所画这幅《陆羽烹茶图》一方面体现了陆羽闲适隐居生活;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元代社会思想,文人和士大夫阶层渴望闲适生活。这幅画卷上,除了有作者本人题词外,还有乾隆皇帝所书的御题诗,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陆羽纪念馆

         后人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在湖北省天门市竟陵城区西湖之滨修建了陆羽纪念馆。这是一座主题式纪念博物馆,里面陈列了与陆羽相关的主题内容,颇具古典特色。2009年,陆羽纪念馆被评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价值。

        陆羽纪念馆占地面积高达9900平方米,由西塔寺重建而成。纪念馆共有陆公祠、大雄宝殿、涵碧堂、东岗草堂等建筑群,建筑宏观有气势,处处体现了现代工艺与古典风格相结合的艺术特色。陆羽纪念馆于1988年开始修建,经过四年修建,陆羽纪念馆于1992年对外接待游客。陆公祠是陆羽纪念馆的前殿,建筑风格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门额“陆羽纪念馆”是由著名诗人贺敬之所题写,字体宏观大气。一进陆公祠就可看见,陆羽全身铜像雕塑,这个雕塑高26米,陆羽左手上端着一个茶杯,神情悠然自得。为了让前来参观的游人全方面了解陆羽,在陆公祠两侧的陈列台中,展示了陆羽的作品、物件和文献资料等等。东壁上挂着陆羽图像,一共有24幅,生动形象的展示了陆羽的生平经历;西侧上挂着陆羽所著《茶经》全部内容。

        除此之外,大雄宝殿建筑风格样式和唐朝建筑风格相似,里面陈列了天门市出土的各种石器制品,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二楼上,展示的是天门市历代名人书画作品,极具欣赏价值。

唐代陆羽一本《茶经》,堪称茶文化经典,你读了吗

说起茶文化,我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茶圣‘’陆羽,以及他写的《茶经》。

陆羽《茶经》

陆羽,字鸿渐,出生于公元733年,也就是唐代开元年间。相传,陆羽出身贫寒,年幼时被一位高僧收养。他学习用功,获得了渊博的文学知识,写诗写文章都非常好。唐天宝十三年,年轻的陆羽游历于巴山峡川,沿途详细地考察了当地茶树种植情况,亲自登山采茶,寻泉品水,研习烹茶。后来,陆羽又到了现在的南京栖霞寺这个地方,潜心研究茶叶。当时有位大诗人叫皇甫冉,写了一首陆羽采茶的诗:‘’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陆羽研究茶叶的辛苦和热情。

直到唐上元元年,陆羽隐居于现在的浙江湖州,开始专心致志写作《茶经》。历时十多年而成。这部《茶经》共7000多字,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主要的内容和结构:一之源:叙述茶的起源和性状;二之具:描述制茶器具;三之造:记载茶叶种类和采制;四之器:说明煮茶和喝茶所用的器皿;五之煮:论述煮茶方法以及用水的优劣;六之饮:主要记载喝茶习俗;七之事:记载茶叶典故和药用;八之出:论述茶叶产地和各区域内茶叶品质;九之略:论述煮茶器皿可以因地适宜;十之图:图解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

《茶经》篇幅不长,却论述全面,科学有据,叙述简约,文笔优美。总结提升了当时的茶树种植、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首开中国茶道之先河。

陆羽《茶经》的问世,很快就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特别是文人客们,一时间津津乐道于品茶论道,使茶文化渐渐成风。文人喝茶,讲究滋味,兴文吟诗,才叫品茶。中唐后的许多诗人,大都写过饮茶诗。最有名的是卢仝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传颂颇广。

晚唐时期,诗人皮日休与陆龟蒙,两人诗友与茶友兼具,情谊深厚。皮日休写了《茶中杂咏》十首诗,给陆龟蒙,表达自己对品茶的心得体会。陆龟蒙收到后,诗意大发,随即写了十首诗,唱和皮日休。由此可见,唐代饮茶吟诗乃是文人士大夫的雅好。在众多的饮茶诗中,元稹的金字塔诗,以意趣脱颖,至今乐道。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大唐盛世以后,我国茶文化逐渐融合了儒、道、佛各派思想,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数千年芬芳而甘醇。

陆羽和茶经的故事是什么

陆羽及其《茶经》

陆羽是唐朝中期一位著名学者,也是我国和世界茶学的最初创建

者。他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人。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和《全唐文》中,都有他的传记和介绍。

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他的姓名一说是他长大后自己用

《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辞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於是他就取陆为姓,以羽为名,用鸿

渐作字。他是和尚从河边拾回在庙中长大的,但他自小就喜爱读书,

不愿意学佛,所以后来就偷偷离开寺庙,跑到一个戏班子里学戏和做

起“优人”来。天宝(742—756)中,陆羽在一次演出中为太

守李齐物所赏识。他长得不好看,口吃善辩,为人正直。上元初(7

60年),他移居苕溪(浙江湖州),自号桑苎翁,闭门著书。他出

名以后,朝廷曾任命他为太子文学,后来又改仕太常寺太祝,他都没

有去。贞元(785—804)末卒①。

上面陆羽的简介,不提生年,只有卒年,因为大多数陆羽的传记

包括陆羽自己写的自传,都是这样写的。但至近三四十年来,我国包

括港台学者在论及陆羽时,都根据自己的认为,给陆羽标上了明确的

生年。由于各人所据不一,所定的陆羽生年也不尽同,于是就出现了

多种相异的年份。关于这点,我在本书有关陆羽的专题研究中还会提

及,这里就不作进一步探讨了。

陆羽博学多闻,是一位知识非常渊博的学者。他可能受到当时“

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在学业上,他犹如清昼、崔子向

在《寄处士陆羽联句》中所说那样:“荆吴备登历,风土随编录”;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②,不仅从书籍同时也从自然和社会中不断探求与积累知识,所以其涉猎非常广泛,著述也表现出多样性。这里不妨以上元辛丑(761年)以前的文稿为例。据陆羽在其《自传》中所说,其诗词主要有《四悲诗)和《天之未明赋》二篇代表作。书稿有《君臣契》3卷,《源解》30卷,《江表四姓谱》8卷,《南北人物志》10卷,《吴兴历官记》3卷,《湖州刺史记》1卷,《茶经》3卷,《占梦》3卷,等等。其实,这只是陆羽著作的一小部份,即以笔者手头的陆羽书目,就还有《陆羽崔国辅诗集》,陆羽、颜真卿和张志和等人的《渔父词集》,陆羽后期的《洪州玉芝观诗集》等诗作3部。此外,还有《杼山记》、《吴兴记》、《吴兴图经》、《虎丘山记》、《慧山寺游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地志;茶书有《顾渚山记》、《茶记》、《泉品》以及《毁茶论》等;其他著作有《五高僧传》、《教坊录》及与颜真卿等编纂的《韵海镜源》、吴兴汇编的《陆羽集》等近二十种著作①。

根据陆羽上述书目,我们不难确定,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

用现在的专业说,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小学专家、传记作家

、史学家、地理学家。另外,他作优人时还写过一些剧本,并且写得

一手好字,所以他又是一位剧作家和书法家。不过,在众多方面,比

较而言,他在茶学、史学和地理三个方面,传存的作品和成就更多和

更大些。对此,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就指出,陆羽一生“著书

颇多”,但除《茶经》,其他书皆不传②,盖为《茶经》所掩,主要被他茶学方面的成就所遮没了。因为这样,在陆羽死后不久,如《唐国史补》所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③;把陆羽陶其像,奉之为茶神了。

陆羽在茶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茶经》一书。《茶经》全书共七

千多字,分三卷十节,卷上:一之源,谈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二

之具,讲采制茶叶的用具;三之造,谈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

四之器,介绍烹饮茶叶的器具。卷下:五之煮,论述烹茶的方法和水

的品质;六之饮,谈饮茶的风俗;七之事,汇录有关茶的记载、故事

和效用;八之出,列举全国重要茶叶产地和所出茶叶的等地;九之略

,是讲哪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图,即教人用绢帛抄《茶经》

张挂。对于《茶经》,我国不论是还是港台,论著很多,但我们

认为陈彬藩先生在《论茶经》中的三个标题:“茶叶百科全书”、“

茶叶文化宝库”、“世界茶叶的经典”①,约概大旨,就比较贴切地说明《茶经》一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了。

关于《茶经》一书的成书年代,和陆羽的生年一样,也是众说纷

纭。1958年,我国农史学家万国鼎教授在《茶书总目提要》,把

陆羽《茶经》定为成书于乾元元年(758年)左右以后,很多研究

和论及《茶经》者,就都想也都为陆羽《茶经》提出了确定的撰写年

代。笔者约略统计,近年来关于《茶经》撰刊的年代,除万国鼎上说

外,还有“上元辛丑”

(761年)说,“宝应癸卯”(763年)说,“广德二年”

(764)说,以及初稿“成书于761年以前,后来第一次修改于

广德二年,三稿完成于大历八年(773年)以后”②等多种说法。

对于大家把历史上记述不清楚的地方,弄弄清楚的这种愿望,一

般都能理解。但是,如有人据宋人陈师道文中讲到他见过四种《茶经

》版本,内容特别是“七之事”部分繁简不同,于是联系陆羽参加颜

真卿主编《韵海镜源》一书,认为这本“癸丑(大历八年)之春”成

书的巨著,陆羽在编完以后,当会“从中吸取营养,补充进《茶经》

七之事”,而确定这年陆羽对《茶经》又再作一次修补,就纯属是推

测了。对历史上的疑点,除非找到确切的证据,一般我还是主张万国

鼎的意见,说粗一些活一些好。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诗句指出:“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

春茶。”①其实茶事非始陆羽,陆羽对茶业的贡献,也是《茶经》一书传世以后才有的。所以,对于陆羽及其《茶经》,还是欧阳修评说得对:“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羽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把茶的有关经验、知识,总结提高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从而也建

了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茶学。在陆羽之前,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形容,旧时饮茶,“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②。用现在的口语说,过去饮茶,如煮菜喝汤一样,很不讲究。《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这即是说,除茶学上的贡献外,陆羽及其《茶经》对于提高饮茶技艺、促进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也都是有其重要作用的,这一点,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也指出:“鸿渐为茶论(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应是以都篮或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茶道怎样大行法?宋代陈师道在再刊《茶经》的序言中称,自此以后“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宴享,预陈于前;山泽以城市,商贾以起家”①。一句话,在陆羽和《茶经》的影响、倡导下,茶的饮用和茶叶文化,在我国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较快发展了起来。

在隋朝和唐初以前,北方虽然也知道和有少数人饮茶,但毕竟业

茶和嗜茶是盛于南方,属于南方特有的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至唐

代中期以后,如陆羽《茶经》所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②;不只南方,中土的京畿一带,其对茶叶的崇尚,也和我国茶饮的故土荆、渝地区,没有什么程度上的不同了。

“两都”是城市,北方农村这时饮茶的情况又怎样呢?穆宗时李

珏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

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③这即指出,其时不但北方城镇,连农村也和全国“同俗”,已把茶视同粮食和食盐一样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农村对茶的需求,有些地方较城市“嗜好尤切”。笔者过去有的文章中曾提出,“茶作为中华民族或我国全国性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唐以后才形成的”。现在我仍然认为,茶从最早的巴蜀,继而扩展为巴蜀和荆楚,再次发展为江淮以南的文化内容,都是一种区域性的或苗蛮文化,真正站在黄河中土称“远近同俗”的“无异盐粟”的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内容,则是中唐以后才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讲到唐代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我们还不能不附带谈谈作为其核心

之一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关于茶道,和茶叶文化的含义一样,现在各

执一是,说法很多,我也不知取从哪种说法为妥,就暂按我们的理解

——即讲究饮茶(包括物质和精神)之道来阐说吧。“茶道”一词

,源出我国。上面在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已提到“茶道大行”

;但这还不是最早的记载。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说,最早的“茶道”

一词,可能就算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所载了。其句有“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①之说。《封氏闻见记》成书于8世纪末,皎然这诗约作于8世纪中期后期,二者相差有十几二十年,但一致说明,我们至迟在8世纪下叶的唐朝中期,就派生和存在一种新的茶道文化现象了。联系前面所说,很清楚,我国茶道不早不迟出现在这个时期,是直接和《茶经》的面世相关的。因为茶道既然是一种讲究饮茶之道,那么,这种“道”,无疑也首先是通过一定的饮茶活动来体现的。没有茶,有茶不饮或饮而不加讲究,也就无所谓茶道了。

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怎样讲究道

,有道也不会大行。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茶叶,怎样烹煮

,应备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饮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以后,把茶叶的饮

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技艺和

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重视和产生讲究饮茶之道。

那么,能否据封演关于陆羽著《茶经》,讲“煎茶之法,造茶具

二十四事”,由是茶道大行,认为中唐最初提及的茶道文化,就只是

一种只讲如何煎茶设具的饮茶物质文化呢?不能。因为茶道文化并不

是孤立产生的,它是在先前茶叶文化的基础上颖脱出来的一种次生文

化,是茶叶物质和精神文化在饮茶方面的集中体现。也以陆羽《茶经

》来说,《茶经》中虽未提到“茶道”二字,但如封演所指那样,有

了《茶经》,才有茶道和茶道大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

以把《茶经》看作是我国第一本茶道的专著。在《茶经》中除讲到如

何选茶、择水、用火、设具和饮用茶叶之法以外,还提到了“茶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①。这即是说,在《茶经》和最初的茶道中,陆羽和大家在讲究饮茶之法的同时,一开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神的一面,而这精神的一面,不是来之于其他,恰好正是从茶文化的淀积中承继过来的。《茶经》提出的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饮茶者,饮茶时要修心养性,效做这样的人。陆羽《茶经》中饮茶之道要求做精行俭德之人的这条,如溯其源,我们由《晋书》桓温和陆纳传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视之为是“素业”,即可找到其根缘。当然,当时在中唐陆羽、皎然等倡导茶道之时,关于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不只是要求做“俭德”之人一点,至少从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尔真”,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厚的。8世纪继陆羽《茶经》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书《茶述》,其对茶和茶文化特点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几句,对茶道在物质上如何更好愉悦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养,说直接些,有点现在茶道宣扬的“和敬清寂”的韵味了。

神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的仓泽行洋教授,前不久在其一篇有关日本茶道文化的序言中称,“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她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①。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滕军博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考定,茶和茶叶文化从中国传至日本,大致在“8世纪末、9世纪初期”是毫无问题的;如果这一时间不错,茶传至日本的时间,也是在茶道一词和我们上说唐代茶道文化出现二三十年以后,中国的“茶道”一词和茶道内涵,当也是这时和中国的茶籽茶种一起传到日本的。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中国和日本茶道的传衍,史实和上引仓泽行洋先生的结论是那么的奇妙和巧合:日本茶道的确是出生于中国,而且还应该说是中国茶道的“独生女儿”,自从远嫁日本以后,茶道在日本的国土上得到了绵延和发展,但在其故土中国,虽然讲究饮茶之道的实际茶道一直长存,但如日本那样的以茶道之名的“茶道”,似乎在唐代中期出现和发光一段以后,一直没有兴盛起来。

标签: 茶经 陆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dlx0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