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开创者之一,被尊称为“茶道之祖”。他对于茶道的贡献在于将其发扬光大,并赋予其精神内涵。他所倡导的茶道精神和伦理道德观念影响了整个日本文化历史,乃至世界文化史。

1. 和敬清寂——和指的是和蔼、和谐,敬指的是尊重,清寂指的是清静、宁静。在茶室中,千利休强调茶道是与人相处和交流的艺术,因此茶道中要保持和谐、尊重他人、宁静的氛围。

2. 整体感——整体感强调的是整个茶道环境的一致性和自然性。整体感的体现包括:茶道具和茶人要配合得体,茶室应该与四季相映衬,茶能要与天地自然相融合。

3. 深藏不露——深藏不露的意思是指在外表上并不张扬,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这种精神强调的是在茶道人生和日常生活中的克制和节制。

4. 自然体——在茶道中,自然体即是指天生的本来面目,或者说是生命流动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体要求茶人不能太过于追求完美,要有自然、自由、随意的态度,与大自然相和谐共生。

5. 心与心的交流——茶道精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茶人在为客人泡茶的过程中,通过对茶道具的使用和沏茶的方式和客人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茶道精神就是在这种交流中体现的。

这些茶道精神仍然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和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中,茶道除了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外,更是一种具有哲学性质的生命态度,能让人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受禅宗美学的影响,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侘寂之美,认为万物皆不永恒、不完美和不。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千利休的茶道精神,一起来看看。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留下一首有名的诗,来说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日本的茶道精神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茶室里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时代,虽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个阶层的人都是无差别的。在这里一切世俗的贵贱都随风而去,平民与贵族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吸收了“和”的概念,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二)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杂念和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

  (三)清   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四)寂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

  我们所知道的日本茶道文化,提倡的是和、敬、清、寂四种境界。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济间的敬爱。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随。

  而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内心深深的加以沉淀的感觉。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此乃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学属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

  日本茶道文化的观念

  (一)和、敬、清、寂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说到“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奉行的四谛、遵循的四规、坚守的四则。这四个字是对日本茶道所有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只要一说到茶道人们从内心联想到的情景意蕴其实就是这四个字的抽象意念。在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宗旨是: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从上面所说的几个内容中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的种种优秀的技艺。

  (二)一期一会

  这个词语中的“一期”所指是“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在日本茶道中,它所营造的是一种诀别的意念空间,指的是这一次的共同饮茶将是这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共同持有的心态。这样看,有点像是佛教中的无常论。它所要强调的是人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朋友与亲友,珍惜现有的幸福,因为世事难料,变化无常,今天有的不一定每天也有足够的幸运拥有。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直到现代,日本茶道的忠实信奉者们仍然坚持这一理念,因此他们珍惜每一次与人一起品茶的机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生活的厚实感。

  (三)独坐观念

  这个词语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主要意思是,在友人离品茶离开后,要独自静卧,进行沉思。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对这一次的共同品茶进行回味体会,从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日后这样的举茶共饮再也不会有第二次了。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日本茶道精神的发展历史?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仟福名茶提供参考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总结出的茶道四规,是哪四规

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

寻访千利休,日式美学之魄

“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千利休

千利休是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在他生活的年代,日本人热衷茶道,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茶道流于形式,茶道师以追求使用中国宋朝的碗,挂着宋朝的画为荣。

使用价值昂贵的器物,如果能弄到传世的“唐碗”,“唐画”,那么茶艺师立马身价百倍,受世人追捧,将军大名也青眼有加。这股追求奢华的风潮发展到了极致是丰臣秀吉不但打造了黄金茶具,还建造可以“全国巡演”的黄金茶室。

千利休反其道而行之,不以物质论茶道,因为物质是没有灵魂的。赋予日本茶道“简”之思想,并提出茶道师需以“和,敬,清,寂”基本精神进行自我修行。千利休创造并完善了日本茶道的思想,从此日本茶道成为有别于中国茶道的独特个体存在。

千利休不但让茶道升华成一门不依附于昂贵的美。也在为了避免空腹品茶带来的不适感,引入和食料理,这种为饮茶准备的简单料理成为日后怀石料理的底色;同时,茶室中简单的插花,也随着茶道升华形成独有的花道。

茶道,花道,怀石料理均在“和,敬,清,寂”基本精神下发展出自身的日式美学。

━━━━━━━━━━━━━━━━━

━━━━━━━━━━━━━━━━━茶道里,有人与人之间的和。千利休修建的待庵茶室的入口窄小,访问者需要躬身入内。如果来访者是武士,不解甲卸刀是无法进入的。所以,无论是将军还是平民,在躬身入室那一刻,众生平等。

茶道中,也有人与环境的和。有一则千利休和儿子少庵的小故事记载了千利休对自然的追求。

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院,说不够干净。要求儿子再打扫一遍,少庵将庭院里打扫的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上。千利休却步入庭院,摇动一棵树,摇落些许树叶,说:“打扫庭院,不止是清洁,还要有美和自然。”——记载于日本人仓冈天心在《茶之书》。

花道中,花是有性情的,尊重花的个性,是花艺师与自然的和谐。比如松枝的皮易干燥,选定后需在水里浸泡一夜,再行插花之事。菊花对金属气味过敏,人手采摘的菊花才会盛开不败。

不同的花搭配在一起,一定要考虑是否情投意合,虽然同为春草,蒲公英与鹅掌草,就一个灿若春阳,一个冷若春寒,聚于同一器皿,则尴尬在气氛中蔓延。

怀石料理中的食材是和季节自然搭配的,讲究春笋秋蕈,夏瓜冬蟹,不同的季节对应相宜的食材,选取的是自然的精华。

因品味的不仅是食材,更是一个季节的品尝,器皿和环境也需和谐统一,所以怀石料理常隐在山林或禅寺中,和自然“和”为一体。

春之樱,夏之萤,秋之枫,冬之雪,是怀石料理中窗外之景,亦是料理不可或缺一部分。

━━━━━━━━━━━━━━━━━

━━━━━━━━━━━━━━━━━

茶道中的敬,是对自身,对他人,亦对万物。尊敬自己选择从事的事业,也对来访的客人,还是对每一个参与事业的器物。

所以,每一个流程,都是用恭敬的心情来完成。茶道表演会有上千道步骤,长则8小时,短则3小时。复杂繁琐的过程,用恭恭敬敬的行为完成,是对参与者的尊敬,也是为了不辜负被使用器物的价值。

花道有云:“一花三季”,初花的羞涩,当季的张扬,余韵的回味都是可赏的。一个生命从初始到结束,都值得尊敬和欣赏是花道中“敬”的部分。

所以当秀吉命人端上盛满水的浅口铜盘和一支早梅,请千利休插花时。千利休选择摘净花瓣,揉碎于掌,落英水面,枯枝横陈于盘沿。花,从生如死,皆可敬。

怀着热切而感怀的心来烹饪是怀石料理对食材的敬重。菜品会一道一道呈现于客人面前,赏味要慢。细嚼慢咽,感受食材在最佳状态下的滋味。朴实略带拙的器皿,是为了不喧宾夺主。主人在准备怀石料理的那一刻,就将食材至于首位。

为保持食材的极致之味,奉上冷盘就连盛菜的盘子也要保持冷的状态;配菜时,注意其中海产,野味与家常不可重复,避免因味觉的疲倦引起对食物的浪费。

━━━━━━━━━━━━━━━━━

━━━━━━━━━━━━━━━━━

茶道中的清,不单是茶道场所的清洁,亦是茶道师心灵和言行的自我净化。是一种磨掉“身上锈”的修行,不寻找托辞,修行者在意志和行动之间无缝链接。

落在行为上,是茶道艺术中提出的“一期一会”。将人与人的相遇视为一生只有一次,珍惜此次机会,主人用心待客,将心意完全诠释在行为上,客人则全心全意感受到主人心意。

花道用“花见”意表赏花,但同时,也是你在花见,亦在见己。花道的习练是从插多枝花开始,亦如人,如果不见过众生,如何得以见自己。

在这个由多至少的过程中,花艺师修行着内心的“清”,将繁杂和干扰慢慢清理出自己的视线,最后留下的那一枝花,才是自我的体现。最后,花,器,背景三者投缘,器皿简单,环境旷而净。三者之间,不留杂物,唯有花与本我,一期一会。

怀石料理在千利休的手中,依托品茶的清简料理一汁三菜,品味少量的菜,注重精神趣味,每一道都赋予简练雅趣的命名。厨艺师与来访者在少量而精简的菜品交流中,互相传递对季节的感悟,环境的悠长。

━━━━━━━━━━━━━━━━━

━━━━━━━━━━━━━━━━━

茶道,花道,怀石料理都是在和,敬,清三者修行的基础上,才能如凤凰涅槃般诞生道中升华的“寂”。一种从有限事物中,感受无限美感的哲学。

静阅工夫茶空间成立于2014年夏天

坐落于射洪县城北碧水园小区

预约品茶:0825-6663238

千利休:唯有美好的事物,才能使我低下头颅

电影《寻访千利休》里,茶便是极致的高雅,通过茶与茶道表现日本“茶圣”千利休对美的极致追求。

个人认为,这部影片的核心是美,茶道是千利休表达美的载体。有人从视角,更有人从禅宗的角度分析千利休与他的茶道,而这部电影从“美”的角度来寻访千利休,美这一主题是受众最广、最能引人共鸣的。

千利休的茶道之美不在一方茶席里,它包含了千利休所追求的“侘”美学,狭小的微微透光的茶室(约4.5m²,据说最小的仅2.5m²),躬身才得以进入的低矮小门,茶室外体现“深山幽谷般风情”的露地,朴实的器物,人人平等的精神,“至诚的心意”,以及一颗坚定事茶的心。

千利休,生于乱世,一生历经日本战国时期到安土桃山时期,曾先后成为当时两位实力最强的将军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首屈一指的茶道侍从。

千利休将他的人生活成了美本身,当丰臣秀吉让他选择是交出自己的生命,还是珍藏于他和服深处象征着他茶道尊严的茶罐时,他说:“唯有美丽的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宁愿剖腹自杀也绝不屈服。

这部影片的重点不在于茶的味道,它没有对茶叶的感官审评,我们不知道,在当时的日本好茶是怎样的,它只表现了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影片撷取了千利休一生中对美的追求的片段,从而勾勒出千利休的一生。

织田信长向天下搜罗稀世珍品,千利休带来一个盒子。在众人的睥睨声中,他打开盒,倒水到盒盖上,盒盖绘有金色浪花与飞鸟只只。天上一轮圆月映照在水面上,风起时,吹皱水面,仿佛盘中波涛在涌动,多么美好壮丽的自然光景。

即使再珍贵的人工雕琢都比不上自然天光。千利休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让寻常的器物在他的手上变成无价之宝。

樱花盛开时节,千利休组织一场茶会,他剪来樱花挂在屋顶上,点茶过后,客人手捧着茶碗正欲品茶。弟子推开木门,一阵风吹进来,吹落片片花瓣,花瓣轻轻飘在茶碗的茶汤上。这样的茶事真是美极了。

千利休在白纸上剪出飞鸟,让摇曳的烛火照在飞鸟上,飞鸟映在墙上一幅画着桃花枝的卷轴上,在光影中出现一幅飞鸟追逐桃花的画面。如梦如幻。也因此而俘获了他妻子的心。

在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的家臣时,一次他得罪了织田信长,有可能被斩首,心情郁闷之际特意来到千利休的茶室。千利休为他安排了一场茶会。茶室内除了茶釜、茶碗、一幅写着“闲”字的挂轴之外,别无他物。

在点茶前,千利休为他准备了一碗小米粥,这让丰臣秀吉回忆起儿时吃的小米粥,他不禁热泪盈眶。千利休给他点一碗茶,让他放下层层重担,此刻享受生命的喜悦,并承诺为他向织田信长求情。

在这里,千利休的茶道不仅有形式上的美,更重要的是有抚慰人心的力量。茶道,是以茶为媒,搭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后来织田信长遭到家臣谋反叛变而自杀身亡。丰臣秀吉成为他的人。丰臣秀吉极尽奢靡之能事,用黄金打造了一个茶室,茶室内的所有器具都是黄金所造。

就在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千利休名声达到顶峰,然而他追求的侘寂与丰臣秀吉背道而驰。再加上他深受群众的拥戴,也引起了丰臣秀吉的猜忌。于是,在丰臣秀吉的迫下,千利休剖腹自尽。

一个人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并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世人天生爱热闹、耀眼、的美丽,千利休却独爱这种质朴、有缺憾的美。

年轻时的千利休,是个流连烟花之地的纨绔子弟,撞见父亲从高丽买来的献给大人物的美丽女子。他带着女孩私奔,却被追捕无路可逃。他把老鼠药混进茶里,想跟女孩殉情。女孩死后,年轻的他却没勇气自杀。

女孩喜欢木槿花,高丽称之为无穷花。她临死前以白居易的两句诗明志:“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木槿花朝开暮落,尽管生命短暂,但开花的时候灿烂美丽。

千利休虽然活下来了,但仿佛重生一般脱胎换骨。

女孩的死亡带给他极大的震撼,让他沉静下来,明白了他所追求的美是什么,——美是有缺憾的,不完美的美才能撼动人心。

他丢弃了声色犬马的生活,跟随武野绍鸥学习茶道,沉浸于茶道“侘寂”的世界。

茶道于千利休而言,某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灵的救赎。

千利休通过茶道将“侘”这一茶道美学建立起来,“侘”是一种有缺憾的、质朴的、淡然的美。他影响之深远,无怪乎后世称他为“日本茶道之大成者”。

千利休在《南方录》自述,“草庵茶就是生火、烧水、点茶、喝茶,别无他样。这样抛去了一切的赤裸裸的姿态便是活生生的佛心。如果过多地注意点茶的动作、行礼的时机,就会堕落到世俗的人情上去,或者落得主客之间互相挑毛病,互相嘲笑对方的失误。”

千利休是一个为美活着的人,他的一生,都在对美的追求之中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他抛弃功名利禄,抛弃爱情亲情,遵从自己内心,为了自己钟爱的茶道而奉献了一切。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三)

千利休创立的茶道思想在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冬日和夏日的茶道表演有很大不同。冬日要用地炉,开在茶室。夏天用风炉,放在茶室的一角,减少客人的炎热与不适。风炉下面还要垫一块木板或方砖,以保护草席。

利休在训导弟子时说:“夏日要营造凉爽的气氛,冬日则要培养温暖的感觉。放上木炭热水、点上茶汤怡人——这就是秘诀所在。”

茶道表演通常以一位客人为主客(正客、首席客人)。在四叠半的茶室里,除了首席客人,至多还有三位客人。这其中,末席客人(末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必需十分熟悉茶道礼仪。

在收到并确认参加茶会的请柬后,客人们都到齐后,轻叩门铃示意主人。主人在出迎客人以前,会先用清水浇洒茶亭里的花草。延饮客人时,鞠躬,行默礼。

随后,主人返回茶室,客人则沿着精心设计的石径来到石制洗手钵前洗手,除去剑与便鞋,俯身通过躏 [lìn] 口进入茶室。躏口是客人专用的茶室出入口,开口很低,客人必须弯腰躬身膝行进入茶室。这是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行程,客人由纷扰的世俗社会进入了乌托邦式的茶道境界。

据《茶道四祖传书》记载,利休在大阪看到渔夫躬身出入船舱,才想到了躏口的设计。当然,使利休产生这一想法的也许还有日本传统剧院的窄小入口。这一入口通常又被称为“鼠门”,就像《爱丽斯梦游仙境》中的兔子洞一样,把门外的平常世界和门内舞台上的大千世界分隔得判若两界。也有学者认为,利休设计的躏口只是把茶庭的大门(1462年即已存在)移到了茶室而已。

千利休认为,茶室中最重要者,当属挂在壁龛上的书画。首席客人进入茶室的第一要务,就是欣赏这些精心挑选的挂轴。进入茶室后,末席客人需要将躏口移门关上,关门时要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表示茶和外部世界隔开了。主客之间会进行非常有礼貌的对话,直到主人示意“炭快灭了,我再加点炭。”接下来是加碳和焚香仪式。

随后,主人会上正餐(本膳),包括一道汤和两三套主菜,佐以清酒。最后一道菜是主人用备菜时剩下的材料做成的杂菜,以体现茶会简朴的精神。在将碗碟递还给主人之前,客人要用自带的纸巾将其擦拭干净。用餐时剔出的鱼刺等杂物,也要放在自带的小盒里,再放进长袖笼里,等临走时带走。

随后,茶会客人会稍事歇息,欣赏茶庭的布置,有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有实用功能的外侧。当然,内侧是只供参观不供使用的,也称为“饰厕”。客人小憩的间隙,主人会用来准备茶会的重头戏“浓茶”,并将壁龛上的书法卷轴换成一两枝鲜花插在花瓶里。如果茶会在夜间举行,花瓶和书法卷轴的摆放顺序会倒过来。千利休不太喜欢在夜间用花。他认为夜间不容易看清花色,花影则不太吉利。

在解释何时召集客人来品尝浓茶时,利休认为:“当水煮开,发出风入松林的声音时,鸣铜锣。如果和水煮开以及炭火的实际情况不保持一致,必然会产生失误。”有经验的客人会仔细聆听茶釜盖发出的声音,通过聆听铜锣发音的节奏,他会判断主人希望客人沿哪条小径穿过茶庭回到茶室。

千利休的另一条训示是茶器具要轻拿轻放。将乐烧茶碗、茶筅、茶勺、茶罐、水勺等一一码放整齐后,主人开启茶罐,用茶勺取出适量茶粉放入乐烧茶碗。在利休之前,日本茶会上最为流行的是来自中国的天目烧碗,包括兔毫盏和釉碗。但利休更喜欢质朴的朝鲜茶碗,以及岛内烧制的不事修饰的乐烧茶碗。乐烧茶碗是由陶工长次郎烧制的,其底宽,利于用茶筅点茶;其壁厚,利于保温;茶碗质感温润怡人。

作家亚瑟·撒德勒曾于1934年撰写出版了《茶道》一书,书中写道:“历来茶道中人非常注重茶具的触感,光是茶具握在手心的感觉就会带给他们十分的满足……另外,和中国或朝鲜出产的釉碗相比,乐烧茶碗所盛的茶喝起来味道远胜一筹。品茶大师在评定煮茶用水的品第时,乐烧茶碗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随后主人拿起水勺,从茶釜里舀出沸水倒入茶碗,以茶筅点茶,略加沸水后,再击拂[ fú ]茶汤,直到茶面出现乳花。主人将点好的茶碗置于茶炉右侧,首席客人应膝行拿起茶碗再退回原位,举起茶碗以示谢意后,饱饮一大口浓茶。

主人问客人:“茶的味道如何?浓还是淡?”

客人通常回答说:“正好。您点的茶恰到好处。”

首席客人再喝两口半后,将晚上唇缘部分擦拭干净,再递给次席客人。次席客人也按同样程式喝茶。当末席客人喝完茶后,客人们会轮流欣赏茶碗和茶食。当然,客人们还有缘拜观主人的茶室“三宝”:茶罐、锦囊和茶勺。正式茶事的最后一阶段通常为点浓茶,非正式茶事则在点完浓茶后,再行一次熏香和加炭,并加点薄茶。

在现代茶道礼仪中,点完红茶多半会加薄茶,但熏香加炭的过程可能会省略。再次熏香加碳时,通常会加两个香熏丸和一大块樱树炭。客人在拜赏香薰盒时,主人往水罐中加入清水,并向客人示意:“水就要开了。刚才为诸位点了浓茶,现在点薄茶。”随后,主人开始点茶,其间会用到数个茶碗。客人喝完茶后,茶碗递还给主人,首席客人向主人致意:“请结束今日茶事。”

主人问:“是否再加点热水?”

在得到客人“不需要了”的回答后,主人示意茶会结束,撤去所有茶具,在水罐里盛满清水,退出茶室后关上移门。

正式与非正式的茶道礼仪的区别很微妙,就连经验老道的茶头也未必说得清楚,千利休指出:“在点浓茶时,有的环节并不是正式的;而在点薄茶时,有的环节则是非常正式的。这方面的区别一定要牢记。另外,这些区别还因时因地而有变化。看似简单,却是茶道秘而不宣的诀窍所在。”

但千利休显然忘了将其传给他的弟子山上宗二。据历史记载,山上宗二因为说不出来正式与非正式茶道的区别而被丰臣秀吉削去耳鼻,并惨遭流放。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

千利休的茶道观与茶陶观是什么?

虽然作为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这样两位军事统治者的御用茶师,千利休接受了贵族文化的熏染,但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有识之士,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还是与贵族格格不入的,而与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受民间文化的影响,他创立了独特的以“幽茶”理论为核心的茶道观与茶陶观。在他看来茶道并不仅限于饮茶这一行为本身,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因而饮茶的仪式、盛茶的容器以及茶室的装饰与环境都是影响茶道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茶具的品藻方面,他提出了茶具应具备的“量感”、“力感”、“净感”三种基本属性。为了给他的这一理念作出生动的注解,他还亲自指导著名陶工长次郎试制“乐茶碗”。这种风格的茶碗一反贵族追求奢华精巧的审美观念,而崇尚质朴、稚拙、简约、恬淡的美,完全采用徒手捏制、切削的方法制作,而不用此前已普遍推行的辘轳拉坯法,以避免规则、对称、圆熟、雕琢之弊病。

日本茶道精神对日本人有什么影响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在现代人的价值观中,总是认为茶道是十分繁琐以及复杂的事情,很都人认为“就算是在自己家里,就算是一个人也可以喝茶。”但是,在茶道的本质中,和所代表的真谛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只要随时随地的从内心去体认茶道里的「和」,必定可以了解到和的真谛。古代的习俗,经过了多少世代而流传了下来,保存了数百年来的美感。对于自然的爱好,以及随着四季的变迁,以古老的习俗来做内心与内心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

荣西和千利休对日本茶道的形成做出了哪些贡献

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日本茶道,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标签: 千利休 茶道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y7j4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