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茶的知识书

茶的知识书

茶的知识书

《茶经》是一本探索茶文化和茶艺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中的章节涵盖了茶的历史、分类、品质、采摘、制作、饮用方式、茶器、礼仪等多个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茶的知识书籍,例如《中国茶文化史》、《百茶经》、《茶道百科全书》、《茶艺与品鉴》等等,它们深入探讨了茶文化内涵、茶艺技巧和茶叶的品鉴方法等话题,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品尝、享受茶文化提供了帮助。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关于茶文化茶知识,入门的书籍有哪些

关于茶文化入门可以看《茶经》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扩展资料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经》

有哪些茶叶方面的书籍值得阅读?

1.《生活月刊》著《茶之路》除去之前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这是我看的第二个关于茶的资料。书序中指出年轻人多不喝茶,是因为没有合宜的识茶渠道、核查方式和用茶帮助的整体氛围。这样,年轻人就不知其好,或者知其好却不得其门而入。这本书,通过旅行的方式,踏上中国茶树种植地的山路去寻找茶源,讲述历史、种茶环境、制茶过程、茶叶特点,也讲一些茶人的故事,人文感十足。它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和平易的态度,通过茶本身的故事,让人有看下去的,让人更想去了解茶,去试试品尝茶。这本书,也和茶一样,让人有回甘的感觉。作为一本初步了解茶的书籍,非常推荐。

2.郑国建主编《中国茶事》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它对茶叶分类、中国名茶、饮茶器具、茶道之法、茶养生与茶美食、茶历史与茶文化做了一些讲解。对我来说,比较适用的是书中对每种茶叶的解释和品鉴方式。书中有图文对照,从茶叶本身、茶汤、香气、味道和一些独特的地方去讲解品鉴的方法,这块对我来说非常有用。喝茶的时候对照着看,对茶本身的理解会深一些。书的第四部门讲了现代工夫泡茶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学习之处。整本书,对我喝茶的“实践”,帮助比较大。其实想说一句,想学茶,多喝最有帮助。

3.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是一本教科书、工具书,这是一本非常完整的讲茶的书,从地理分布到制茶工艺、茶叶特色,非常专业。但是说实话,对我这种非专业的朋友,涉读起来稍显费力。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系统性了解茶叶,十分有帮助。

4.周重林李明著《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这本书没怎么讲茶,倒是以茶为线索,讲了一群顶级文人的故事,有胡适、鲁迅、周作人、梁秋实、林语堂、闻一多、郁达夫、陶行知、汪曾祺、巴金、李叔同、苏曼殊、丰子恺、张爱玲、张恨水和顾颉刚。作为茶周边的趣事,这本书就非常有意思,所以这本书我也推荐。

以上这四本,除了《中国茶经》很专业,另外三本书属于入门级,对茶会有初步了解有帮助的书。两年来,笔者觉得喝茶最重要的还是实践,看书作对比,和更多有经验的茶人交流,都是了解茶的渠道。对茶文化传承这件事一直不太接受,了解茶之后,喝茶,真的只是生活中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大的责任,需要我们去传承。而且,有些茶真的很好喝,比如昔归、冰岛、蒙顶甘露啊。我们很多人也爱喝咖啡,但和爱喝茶一点不冲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茶,爱上茶。

以下哪些书籍不是最早记载茶的

《神农本草经》、《诗经》、《广雅》。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代陆羽写的。它写于公元780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茶叶科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的专著。《茶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茶叶百科全书。涉及形态学、生物学、选种、栽培、制茶、评价、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茶经记载了唐代以前的许多神话、寓言、史记、诗词、传记、地理、药理等书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有关茶的知识,推荐一些书吧

亮顺师编,《中国名茶漫谈》,台北:武陵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俞寿康编,《中国名茶志》,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施海根主编,《中国名茶图谱》,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美国威廉.乌克斯、中译本由吴觉农主编,《茶叶全书》,北京:中国茶叶研究社,一九四九年五月印行。

胡山源编,《古今茶事》,台北:世界书局,一九四一年,上海书店,一九八五年十月据原版复印再版。

郁愚,《茶事春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初版。

郁愚,《茶事茶话》,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一九八四年八月三版。

香港市政局编,《中国古代茶具展》,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四年。

香港艺术馆编,《中国陶瓷茶具》,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一年。

香港艺术馆编制,《紫砂春华》,和港:香港市,一九八八年。

凌大珽编,《中国茶税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一九八七年。

徐德明,《中国茶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初版。

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茶叶》编写组编,《浙江茶叶》,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一月。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编,《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初版。

茶人之家编、孔宪乐主编,《茶与文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初版。

袁和平,《中国饮茶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明成化瓷器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八七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辑,《茶的文化》,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七年七月。

张宏庸,《茶的历史》,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茶的礼俗》,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编,《茶与文学》,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编,《茶与花》,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茶艺》,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一九八七年五月初版。

张宏庸编,《宜兴陶艺丛刊》,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张宏庸,《宜兴砂壶经典》,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张秀政编,《中国雅趣品录》,台北: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一九九0年。

张迅齐编译,《茶话与茶经》,台北:常春树书坊,一九七八年六月出版。

张哲永、陈金林、顾炳权主编,《中国茶酒辞典》,长沙:湖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张堂恒、刘祖生、刘岳耘,《茶.茶科学.茶文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初版。

张临生等,《三希堂茶话》,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初版。

张铁君,《茶学漫话》,台北:阿尔泰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月初版,一九八二年五再版。

梁白泉,《宜兴紫砂》,香港:文物出版社,一九九0年。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初版。

庄晚芳等着,《中国名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许明华、许明显,《中国茶艺》,台北:中国广播公司,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许淑真译注,《茶之书》,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许福全、许淑真译着,《茶与禅》,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许贤瑶编译,《中国茶书提要》,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0年七月

许贤瑶编译,《古国古代吃茶史》,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二月初版

郭孟良、苏全有,《茶的祖国(中国茶叶史话)》,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陈文怀,《茶的品饮艺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初版,一九九二年三月二版。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

陈昌蔚,《明代瓷器》,台北:光复图书公司,一九八六年。

陈香,《茶典》,台北:国家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初版,一九八三年九月再版。

陈彬藩,《古今茶话》,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五月初版。

陈彬藩,《茶经新篇》,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一九八0年十二月初版,一九八四年一月再版,一九八六年八月三版。

陈惠中编着,《饮茶的乐趣》,远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陈舜臣着、许贤瑶、林惠莺译,《茶事遍路》,台北:茶学研究小组,一九九一年八月出版。

陈传席,《中国紫砂艺术》,台北:书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初版。

陈传席,《紫砂精壶品鉴》,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陈爱新编着,《广西茶业史》,贵阳: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

陈瑜,《文人与茶》,北京:华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二月初版。

陈椽,《安徽茶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六0年。

陈椽,《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版。

陈椽,《论茶与文化》,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陈椽主编,《中国名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一九年三月。

陈学良编着,《茶话》,贵阳: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陆天羽,《饮茶漫谈》,台北:国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初版。

陆经宇编着,《饮茶经》,台北:健华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傅英书总编辑,《紫砂传承精艺》,台北:集玉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初版。

程光裕,《中国茶艺论丛》,台北:大立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童启庆编着,《习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初版。

华积庆选编,《中国名茶传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黄秀英、万妙玲、赖杰诚、赖政雄、蔡江川等编辑,《朱泥壶的世界》,台北:《壶中天地》杂志社,一九九0年七月初版。

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

黄墩岩,《中国茶道》,台北:畅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初版,一九九三年三月再版。

杨 力,《茶博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初版。

叶世唯编着,《茶话》,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贾大泉、陈一石,《四川茶业史》,成都:巴蜀书社,一九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编,《福建名茶》,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二月

福建茶叶公司编,《中国福建茶叶》,香港:中国新闻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出版。

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编,《景德镇明清瓷器纹饰》,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刘昭瑞,《中国古代饮茶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七月一版,台湾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年二月初版;台湾文

津出版社一九年五月版。

刘修明,《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初版。

刘 淼,《明代茶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初版。

刘汉介编辑,《中国茶艺》,台北:礼来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刘学君,《文人与茶》,北京:东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初版。

刘兴炉,《茶艺精萃》,台南:学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八月初版。

蔡佩伦编辑,《中国茶道之旅》,台北:福利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

郑良永编着,《华茶大观》,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

郑重编着、唐云主编,《紫砂壶鉴赏》,香港:万里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郑雅芸,《古人品茗》,台北:希代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三月初版。

钱时霖选注,《中国古代茶诗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年八月。

钱远昭、薛跃编着,《饮茶与种茶》,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

禅云居士,《品茶话禅》,台北:世茂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锺长朗编,《古茶壶精华录》,台北:常春树书坊,一九八五年。

罗罗、休休选注,《茶歌拾萃》,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

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明代陶瓷大全》,台北:艺术家图书公司,一九八七年。

关世德,《茶识》,香港,一九九二年四月初版。

茶学的典籍介绍

一、古今茶学典籍概况 从中国唐代陆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经》问世到1991年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出版共经历了1200多年。在这1200多年间,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内容丰富,从科学到经济,从哲学到文学,无所不包。作者队伍从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这一时期出茶书13种,现存4种,以陆羽的《茶经》最著名,开创了茶书的先河,并且水平极高。它全面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地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品饮、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

《茶经》以后又有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庚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但大部分是专题性论述。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主要讲泡茶用水。 这一时期出茶书31种,现存12种。总览其书,特点是地域性和专业类的茶书多。除《大观茶论》和《补茶经》外,有14种属这两类。如《北苑茶录》是专讲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讲茶具的。

这时期的茶书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最为著名,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个皇帝中惟一一个写茶书的人。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

除《大观茶论》,还有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桑庆的《续茶经》等。 明代是中国出茶书最多的年代。250年间出茶书68种,现存33种。明代是“开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废团茶、倡散茶的改革,对中国的制茶发展、名茶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改革呼唤茶人写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茶书。明代茶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资料,如朱佑槟的《茶谱》就是收集前人论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十几种茶书编成的。林大绶则把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等编辑成《茶经水辨》;二是有些茶书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前人的茶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朱权的《茶谱》,就反对蒸青团茶掺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饮法。三是修改删节前人的典籍比较多。如,喻政的《茶书全集》就是编辑增删了别人的茶书汇编而成的。

总之,明代的茶书是抄袭与创新融会在一起,与时代紧密结合的。 从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灭亡到现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这37年间,由于战乱,民不聊生,茶园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仅出了10种书。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人威兼·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10本书中就有3本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亲自写的,他还组织翻译了《茶叶全书》。

二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开始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这5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茶书600多种(包括港台出版的茶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教育、食品、医药、伦理、哲学等多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茶书隋唐五代出版了13种;宋元出版了33种;明代出版了68种;清代出版了17种;现当代出版了600多种;共740种左右。

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茶书经典

唐代,介绍《茶经》、《煎茶水记》。

宋代,介绍《大观茶论》、《茶录》。明代,介绍“四书”(即《茶录》、《茶谱》、《茶疏》、《茶解》)中的《茶疏》。清代,介绍《续茶经》。

当代,介绍《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叶大词典》及一套茶叶丛书。 公元780年写成,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茶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本书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著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著,是茶书中的经典。

《茶经》作者陆羽,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字鸿渐,是一弃儿,被湖北天门西塔寺和尚智积收养,12岁以前是寺庙中的小和尚,后逃出寺庙,到一家戏班子学戏。天宝十年(742)与礼部郎中崔国辅相识并得到资助进行了茶叶考察,从学习、考察到《茶经》写成前后用了38年。陆羽由弃儿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茶叶专家,影响全世界,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神”。死于唐贞元末年(804),享年71岁,葬于湖州杼山。 唐代张又新著,于825年前后成书。主要内容说陆羽在考察茶叶的同时考察了全国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个泡茶最好的名泉。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书中还写了一个陆羽认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从湖州到扬州,路遇陆羽,请陆羽品茶,命军士以江中取南零水。军士去江中取水,回来时由于小船颠簸,到岸时桶中的水剩了一半,军士怕主人责怪,就在江边灌满。陆羽尝水后说,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陆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尝,说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众人佩服。

张又新,河北深县人,唐元和九年进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欢饮茶评水。 宋代皇帝赵佶编著,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国,最后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但他是一位风流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尤其是诗词书画更是有名。25岁时作《桃鸠图》成为遗世国宝。他是中国惟一一位写茶书的皇帝。 作者蔡襄。本书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给皇帝进的书表。全文约1000字。宋代贡茶以北苑茶为主(产于福建建安),蔡襄时任福建转运使,监造北苑贡茶。他曾继丁谓献龙团茶后又造小龙团献给皇帝,深得皇帝赏识,于是以善于识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经常问他一些建茶的问题。但陆羽《茶经》上未论及建茶,丁谓《茶图》中只谈了采制。所以写了《茶录》上呈皇帝,以答提问。全书有前序后序。中间正文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前序是写为什么要写《茶录》,后序是写他上奏皇帝的《茶录》手稿被秘书窃去,后被人购买而刊出,但错误较多。所以修正后于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于石上以永远流传。

另一本《茶录》是明代张源于1595年前后写成的。全书1500字,分采茶、藏茶、火候、辨汤、泡法、投茶、饮茶、色、香、味、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23节,各条篇幅不长,有的仅有几句,但文笔简洁有新意。不少内容突破了陆羽《茶经》中的提法,如对土壤的认识。书中对炒青绿茶的制法写的简明扼要,深得其法。并指明茶叶的品质与制茶的关系,这是茶叶加工上的一大进步。在泡茶上提出了与蔡襄不同的看法,提出“汤须五沸,茶奏三奇”的观点。五沸是:是:虾眼、蟹眼、鱼眼、连珠、涌沸,“初声、转声、振声、骤声、无声”,要听其声看其汤。“三奇”是放茶的次序,即“上投、中投、下投。”这三种投茶的方法到现在还在应用。还提出了品茶先要温壶烫盏。在品茶时以少为贵,“独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录》对茶的色香味,对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详细的科学论述,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书的最后一节提出了“茶道”,并对“茶道”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是古代第三个提出“茶道”一词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于是茶道大行”),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这本书可以说是古代的茶艺大全,对茶艺很有指导意义,建议茶馆老板抽时间看看。 是许次杼于明历二十五年(1597)写成的。全书约4700字。分产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口啜、论客、茶所、童子、饮时、不易用、良友、出游、权宜、宜节、考本等36节。这些章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体验写成的,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观点。在制茶中总结了炒青绿茶的优点。提出茶的保存方法,具体实用。泡茶方法写得科学实际。书中还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馆初型)基本设置。

《茶疏》在最后的《考本》中提出“茶礼”,将饮茶从物质上升到精神。

作者许次杼,字然明,号南山,钱塘(今杭州)人,能文,善诗,好藏奇石,嗜茶成癖,长期生活在茶园中,能种茶制茶。 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中国古茶书中最大的。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之所以称《续茶经》,是按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最后还附一卷茶法。

《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佚的茶书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作者陆延灿,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 在现代茶书中具有代表性,在综合性茶书中水平是较高的。它是全国50多位茶叶专家,用了3年的时间编写的,于1992年出版。全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大部分共160万字。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起源和传播、茶叶的性质和功能、茶叶的品类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贮存、茶的品饮和礼俗及茶与文化的关系,重点突出,简繁分明,是一部科学性、文化性兼备的经典性著作。全书不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在精度上都具体体现了当代中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继唐代陆羽《茶经》问世1200多年之后具有现代水平的新《茶经》。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又出版了两本茶叶大型图书,一本是《中国茶叶大词典》,一本是《中国名茶志》,都是在2000年12月出版。两者都是集全国上百个茶叶专家编写的。《中国茶叶大词典》条目9972条,《中国名茶志》写了1017种名茶。

能否推荐一些六堡茶的好书?

《六堡茶大观》(作者:马士成等著)推荐理由:《六堡茶大观》高度体现出作为六堡茶工具书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既是一本六堡茶知识的百科全书,又是一座六堡茶文化的大观园,是作为六堡茶书籍高端藏品的绝佳选择。 

中国六堡茶》(最新版)作者:彭庆中;推荐理由:《中国六堡茶》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并且提出了“体感”的说法,提出品茶可以用心、用身体去体会,感受这个茶适合不适合自己,对身心有没有滋养,感受身体对这个茶的需要。

《六堡茶大事典》(作者:彭庆中)推荐理由:该书介绍了六堡茶历史文化以及工艺、品种、种类、品鉴等较为系统全面的内容。 

《六堡茶》(作者:梧州人文丛书编委会 编)推荐理由:该书图文并茂,回顾了六堡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六堡茶的历史文化,揭示了六堡茶的品质特色及文化内涵,并且抒发了茶人的情与痴。

《思辨六堡茶》(作者:李贤武)推荐理由:本书从文化的层面上,运用大量的史实和研究成果,对六堡茶的历史、品质、工艺,以及相关的茶艺,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使我们对六堡茶的文化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较明晰的认识。

《寻味六堡》(作者:童团结)推荐理由:《寻味六堡》是一本六堡茶的“故事书”,语言简练,故事性与知识性深度融合,文笔流畅,情感丰富而细腻,装帧设计独具特色,图文并茂,凸显茶的“雅”文化。

《六堡茶韵》(作者:广西电视台编)推荐理由:广西电视台编著的《六堡茶韵(南方嘉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新雅致的笔调,展示了六堡镇的过去和现在,六堡茶的历史传承和茶船古道,六堡茶人对继承、推广和传播六堡茶文化的无私奉献,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和愿景,以及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隐忧与思考等。

《老六堡图》(作者:林平祥 等编)推荐理由:这本书里保存了许多了上了年份的老茶的图片以及干茶、茶汤、茶底的图片,里面记载的茶品很多都已经非常稀有了。在本书开头,还有一些部分地区茶行中人的专访。

等等。

来源:公众号“六堡茶微刊”文章《【干货】为啥你还是六堡茶小白?因为你都不知道大师读什么书》

我想开家茶叶店,但茶叶知识懂得很少,希望大家推荐一本书籍。

对茶我却是喜欢,前段时间买了一本关于茶的书《品味清清茶香》,我这给喜欢茶的朋友作个简介,有机会也去找来看看。

书中汇集了目前广受大众喜欢的众多茶中珍品,并从茶的历史、茶的品种、茶具的选用、茶的保健功能、茶点茶膳等各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关于茶的知识。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黑茶等几大类,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赋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是日本茶道的始祖。

中国人对茶很是喜爱,品茶亦如吕诗,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的,自古就有人为其吟诗作画。

——唐•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勘夸。

中唐诗人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在历代咏茶诗中颇为新奇,此诗构思精巧,短短七句,写出了茶性、茶人、茶具、茶色、茶事、茶景和茶情都描写得清幽淡雅,淋漓尽致,堪称千古绝唱。

喝酒的都知道有一句话叫“酒品如人品”,喝茶的人也有一句话“茶品如人品”,品茶就如品人生,有人将不同年龄的人用不同的茶来做比喻:

10岁的人像“海马宫”茶,人性初显露,淡淡的青涩醇味,回味甘甜,似茶又似淡淡的溪水;

20岁的人像“茉莉花茶”,初识情怀,至真至纯,滋味清香而气色艳亮,有各自不同的美和媚;

30岁的人像“碧螺春茶”,阅尽人生去粗取精,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具有了独特的风格;

40岁的人像“西湖龙井茶”,简单中体现了完美,成熟中体现了高贵,而这高贵是如此可以亲近,缭绕回旋中归于简单;

50岁的人像“冻顶茶”,经历了岁月磨练,开始磨练岁月,事过万千,真情自然涌出;

60岁的人像“白兰花茶”,经自然调和,收日月精华,滋味浓厚;

70岁的人像“银针白毫”,已经不必看见全人,只见其一点一滴,便可以勾勒出全部风华,人性已飘荡其身形之外,与天地山水合一,过了70岁的人就像“寿眉”了,集众茶的甘香于一体,经历了性情爱欲而观止。

《茶道从喝茶到懂茶》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茶道从喝茶到懂茶》王建荣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wuxcFyY4ZXHEA5rhl0a4Q

密码:no26  

  书名:茶道从喝茶到懂茶

作者名:王建荣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年6月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茶道茶艺的百科全书,你所想知道的茶知识尽在其中。一问一答,让你与茶道专家面对面,详细解答鉴茶、买茶、茶具搭配、泡茶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怎样挑选西湖龙井?紫砂壶如何选?茶具怎么保养?……本书让你轻松掌握,由新手迅速蜕变成高手;更有茶人、茶事、茶史,让你了解茶背后的点点滴滴。600余幅精美清晰大图,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和花茶,七大茶类一网打尽,完美展现名茶的干茶、茶汤、叶底,让你准确了解茶叶的具体特征,帮助你更好更快地鉴别茶叶的优劣,使具体的区别可视可感,帮你认购好茶。冲泡方法更是一步一图,一目了然,看到就会上手。全面的茶知识,帮助你选好水、用好器、品好茶,感悟人生的真谛,使你快速从茶叶门外汉进阶为茶道高手,成为一个真正懂茶的人。本书堪称是众多爱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备的茶道茶艺宝典。

作者介绍:

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2013年度“陆羽奖”获奖人,业界顶级专家。在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领域耕耘数十载,对中国茶文化和茶道茶艺,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名资深茶专家,他擅长于将专业全面的茶知识,用文字通俗地表达出来,传授给爱茶人士。他常说:“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既要品茶之味,更要悟茶之道。”他不仅教授泡茶技巧,还教会我们品味茶的苦涩甘甜,从品茶中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使越来越多的爱茶人士从喝茶步入懂茶的境界,成为茶道高手。    

《不可不知的茶道常识》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不可不知的茶道常识》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rPzf-faBN0DrowY-T8-Sg

?pwd=yj 提取码:yj

简介:本书乃由六大体系构成,以茶为主线,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茶道常识问题铺设组成,囊括了大观茶事、就茶论茶、悠然说器、水好茶成、泡茶技巧和选购与存储六大部分。对沏茶、饮茶、品茶、茶器、佳水、茶健康、茶选购、茶存储等的茶的每个环节均有涉及,是你在市场上很难寻见的,一本好的茶书是进入茶领域的指路灯。    

《茶之书》讲述了什么内容,为何喜欢喝茶的人都爱看呢?

《茶之书》讲述的内容

茶道,是在日常污染之间,因由对美的倾慕而建立起来的心灵仪式。茶道教人纯净和谐,理解互爱奥义,并从秩序中挖掘出浪漫的情怀。它是一种温柔的尝试,试图在我们所知的生命无穷尽的不可能中,来成就那些微小的可能,因而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崇拜。

图1

《茶之书》主要内容简介:茶文化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深层精髓。茶的原理不仅止于一般所言的审美主义,而且与宗教、伦理合而为一。它为我们定义了宇宙的均衡比例,让所有信奉茶道的人们成为懂风情、有品位的精神贵族,体现了东方美学思想的真实内蕴。

喜欢喝茶的人都爱看《茶之书》的原因

在日本,茶道成为了一种“唯美的信仰”,它代表着一种在“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寻求完美可能的温柔尝试”,是对“残缺美”的崇拜,是让人们在庸碌俗物中寻找和体验美的启示。第一章的题目《人情隐于碗》,直白明确地道出了茶道代表的人生观。所以喝茶的人喜欢看。

图2

即人生是不完美的,是亦庄亦谐、祸福相依的,是追求完美的过程:“在日本人的观念里,若有人无法领会亦庄亦谐、祸福相依的人生意味,会被认为是‘无有茶气’。反之,对人世间的疾苦视若无睹,恣意妄为、放浪形骸者,便被称为‘茶气过盛’。”

茶道之哲学精神

茶之哲学,并非像我们通常对此理解的那般仅是一种唯美的趣味,它同时融合伦理与宗教,表达了我们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全部见解。茶是保健学,因为它强调洁净;茶是经济学,因为它显示了朴素中的舒适而非繁复昂贵的乐趣;茶是精神的几何学,因为它定义了我们对于宇宙自然的分寸感。它使它的信仰者成为精神上的贵族,故而代表了东方民主的精髓。这也是喜欢喝茶的人看《茶之书》的原因之一。

图3

依茶道之精神,茶的品鉴亦讲求真心喜爱,而非人云亦云。冈仓天心以“伯牙驯琴”的事例,来表达品鉴时应有的心境,即与艺术互谦互让的精神,而非进行自我展现的傲慢和虚荣。“艺术的价值取决于我们的领受程度”,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那独一无二的个性限定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图4

宇宙之大,但我们所见的终究都是我们自身的形象——我们特有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对食物的感知方式。茶人们,也只是基于各自的鉴赏能力来谨慎地收藏物品。”能够突破凡俗的论调、不迎合地忠于自己的审美,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反观当下许多以品牌论优劣、以价格论物之贵贱的商家和顾客,实在使人醍醐灌顶。这也是喜欢喝茶的人爱看《茶之书》的原因。

标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0j4n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