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信阳茶文化历史

信阳茶文化历史

信阳茶文化历史

信阳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信阳的茶叶就被誉为“天下奇品”。明代,当地的黄山毛峰茶更是被皇室御用,成为了贡品之一。清代,信阳茶继续保持着它的地位和声誉,成为了国内外市场重要的贸易品。

在传统茶文化的影响下,信阳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信阳人爱喝茶,习惯于在清晨和晚上泡一壶茶,与亲友品茶聊天,称之为“品茶”。信阳的茶,不仅在品质上闻名,更表现出一种文化内涵,是信阳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信阳茶,以信阳毛尖为代表,是中国一流名茶之一,是绿茶中的佼佼者。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产,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据查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目前,全市茶园面积有80万亩,开采面积70万亩,茶叶总产值8亿多元,社会总收入12亿元以上。

  信阳毛尖是所有信阳人的骄傲、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信阳茶文化的历史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信阳毛尖的茶 文化 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你们知道信阳毛尖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高原,随着气候以及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阳生根。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 措施 。

  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阳中部五里店、彭家湾、游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岗、邢集等乡的丘陵岗地上陆续发展。1967年春天,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指导茶种引过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岗,建立了红旗茶场,朱堂、涩港、彭新、青山四个乡,这是解放初期国家统购统销茶叶时开始确认的。

  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

  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信阳市8县2区中有133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总面积已达100万亩;年产干茶2000万公斤,茶叶综合产值20亿元。现有茶农95万余人,茶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2007年,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1796元,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06年,信阳、信阳市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信阳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实现亩产值5000元,茶叶总产值60亿元,茶农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70亿元;培植1至2个销售额达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3至5个省级龙头企业;创建1至2个国家驰名商标,5至8个省著名商标;建设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茶文化旅游项目2至3个,超亿元的1至2个,重点完成信阳茶博园、茶示范园、南湾盛典天下茶道旅游项目和茗阳天下茶博馆等建设工作。

  信阳毛尖茶文化发展过程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 方法 ,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种类

  明前茶

   清明 节(阳历4月5号)前采制的茶叶。春天刚刚冒出的嫩芽采制而成。这期间的茶叶嫩,喝着有种淡淡的香。因为生长速度慢,几乎100%嫩芽头,是信阳毛尖级别最高级别的茶。最大特征是芽头细小多豪汤色明亮。

   谷雨 茶

  谷雨(阳历4月20号)前采制的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茶叶的生长正在含苞怒放,一芽一叶正式形成。泡好’条形‘虽然仅次于明前级,但是味道稍微加重了。这种茶结合了对信阳毛尖外形的档次感、还它的口感为一体。(外形,口感各占50%)。主要适合稍高档消费的人群。

  春尾茶

  春天末期(阳历6月份)前采制的茶。经常说雨前茶就是这个时期的茶。和明前茶、谷雨茶相比,但是耐泡好喝,价位相对比较便宜。

  夏茶

  夏天采制的茶。叶子泡出来比较大、宽。茶水比较浓,味道微苦,耐泡。

   白露 茶

对于茶文化,你是怎么知道它的?

感谢邀请

对于茶文化小编今天好好唠叨唠叨,小编是河南信阳的。而信阳被称为“茶都”,小编从小就有饮茶的习惯。而信阳这座小山城,利于绿茶的生长。特别是浉河港、龙潭等地是信阳毛尖最佳产地。有饮茶的地方就有一定的茶文化,今天跟着小编来看看河南最南部小山城信阳的茶文化吧?

信阳位于河南南部,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的地方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我们信阳人起床洗漱完,泡一杯信阳毛尖。春夏秋三季的时候,来到浉河边您会发现两边有很多相似于餐桌一样的桌子凳子那就是方便大家在河边上喝茶的地方。一杯信阳毛尖、一盘免费的瓜子、一副扑克牌,这就是信阳人的茶文化。

信阳毛尖有明前茶或者雨前茶之称,而明前就是清明节雨前茶就是谷雨前的茶。而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就是信阳毛尖大量上市的季节,此时只要是有山有茶树的地方都会有人在采茶。而傍晚时分,会炒茶的家里都会飘出淡淡的茶香味。而烹制茶叶也有手工茶和机器茶之分,一杯毛尖茶需要采摘--炒--揉--火烤等四个步骤。

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平常串门在信阳不管去哪一家都会有一杯,清爽的毛尖茶喝。主家去拿盒茶叶,捉一小撮茶叶。放入玻璃杯中,倒入80摄氏度的热水。水刚好淹没茶叶即可,第一道茶先倒掉这就是所谓的洗茶。第二杯才是喝的茶,一次信阳毛尖可以泡上三杯绿茶。

而信阳的茶文化很简单,随处可见信阳人手拿玻璃杯。在河边桌椅上坐上三四个好友泡杯信阳毛尖茶,一坐就是一下午。信阳茶文化没那么复杂,一杯信阳茶、一杯热水即可。更没有那么多的修饰物,这就是信阳的茶文化。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若有不足请批评指正

毛尖茶文化——讲述关于信阳毛尖的故事

  信阳 毛尖 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一直都有“绿茶之王”的美称。那么拥有这么高荣誉的信阳毛尖,一定有着很特别的故事才使它一直被广大人民牢记,具体是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在河南名茶信阳毛尖产地的茶山里,随处能够看见一种尖尖嘴、大大眼、浑身长满嫩羽毛的小鸟。这种鸟叫嚷起来可好听啦,因为它爱蹲茶树林,爱捉茶树虫,茶农特别喜欢它。据说,茶山上那棵又高又大的老茶树,一定是这种鸟儿衔来的种籽种活的哩。在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特别久特别久往常,这一带山上本来没有茶。官府和老财霸占了山林,迫老百姓给他们开山造地。乡亲们脸朝黄土背向天,日出干到太阳落,又累又饿,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瘟病,死了特别多人。

  有一个叫做春姑的姑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到处奔跑,想找一位能给乡亲们治病的人。

  一天,春姑在彩云山上遇到了一位采药老人,便向老人说出了心底的苦衷。老人听后,叹息连声,想了一会,对姑娘说了一件上辈人讲的奇闻:依旧洪荒时期,神农氏曾经跑了特别多地点,尝遍了百草,找到了一种宝树。

  这种树的叶子片片都是宝贝,只要人们喝了用它煎的汤,便神清目爽,积劳顿消,百病可徐。这种宝树在啥地点呢?老人也说不准。他只听说一直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架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够找到了。

  为了搭救乡亲们,春姑历尽艰苦险阻,克服重重艰苦,终于翻过九十九架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江。可就在这时,她也得了可怕的瘟病,倒在山泉旁了。神秘的山泉水将漂来的一片树叶送进姑娘口中,顿时,春姑苏醒过来了。不仅苏醒了,还感到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呢!

  春姑从口中取出那片树叶,她想:这一定一定是那种宝树上的叶子吧!因此,顺着山泉向山上寻去。果然,在泉水尽头的大山巅上找到一棵大树,树叶和救了她生命的那片叶儿一模一样。春姑可高兴啦,爬到树上,摘下一粒金晃晃的种籽,不由得看着它唱起歌来。

  她的歌声惊动了一位银须银发的老者,他一定是人人敬慕的神农氏。神农氏走到春姑四周,捋着胡子把姑娘打量了一番,赞成地说:“你真是一位好心的姑娘。这树叫山茶树,种籽采下来,必须在十天内播进土里,才能成活!”

  春姑一想:糟啦!我来查找宝树的时候定了九九八十一天,十天内如何能送回去呢?便失落的哭了。她的泪水激动了神农氏老人家说:“好赖娘,不要失落,我给你想个方法!”只见他拿出神鞭,“叭叭”抽了两下,好看的春姑急忙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浑身长满嫩羽毛的小画眉。

  神农氏对小画眉说:“你赶快飞回去,等到茶籽种上,露出芽芽时,只要你忍住不笑,再象刚不久那样失落地哭一场,你就会变回本来的模样。”春姑可高兴啦,她拍拍翅膀点点头,表示明白了。接着,拜辞了神农氏,衔起那粒金晃晃的茶籽,就飞上了天空。

信阳茶文化知识

信阳市是河南省主要产茶区,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省的90%以上。

在早些年,信阳毛尖与国内其他一些著名的产茶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名气不够。

与同为中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相比,名气都远不如别人。

二是产量不大。

2005年,全市茶叶产量为1.5万吨,而同期云南普洱茶产量为5.2万吨,安溪铁观音产量为4.5万吨,这些茶叶的产量都比信阳毛尖产量大得多。

三是产值不高。

2005年信阳市茶叶总产值为10亿元,按单产28.9公斤计算,单产值为1928元,而2005年西湖龙井平均单产值达10591元,云南普洱茶产值达到39亿元。

其他还有市场占有率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等。

2003年4月,信阳毛尖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也经信阳市人民 *** 批准实施,从而使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及市场进一步规范,这对保护信阳毛尖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保护信阳毛尖品牌,保护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信阳毛尖茶的精品名牌优势、应对入世挑战、做大做强信阳茶叶产业,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小毛尖成为地方支柱产业

信阳地处带向温带过渡地带,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暖温带草类生长。

境内大别山逶迤连绵,形成天然的绿色宝藏,是信阳毛尖茶叶天然的家园。

信阳毛尖与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同为三大著名绿茶。

信阳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浓”誉满海内外。

信阳是中国北纬最高的产茶区,位于江淮之间,大别山和桐柏山的结合部,峰峦叠嶂,云遮雾绕,雨量充沛,空气湿润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奠定了信阳毛尖茶香浓味厚的品质基础。

近年来先后兴起、并在国内外各种展评中连获大奖的龙潭、五云山、九华山、仰天雪绿、青峰云雾、新林玉露、文新等茶叶知名品牌,就足以使信阳人为之振奋,引为自豪。

信阳毛尖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2005年又成为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Origin)的新成员。

信阳市十分珍惜这些荣誉,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模化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地理标志”的生产模式,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一方面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地理标志”的生产模式。

另一方面,与 *** 有关职能部门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信阳毛尖地理标志的违法行为,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公平竞争秩序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信阳文新茶叶有限公司、信阳卢氏茶叶有限公司等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0余家,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百余家。

茶农20余万人,经营信阳毛尖的商户遍及全国各地,信阳毛尖已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

地理标志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它所产生的利益将惠及该地域的全体群众,不仅增加了农民个体的收入,也有效推动了区域整体脱贫致富。

目前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带动了多业联动发展。

地理标志在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两个环节中发挥了连接与纽带作用,农民通过公司订单参与市场竞争,商标意识逐步增强。

市场通过地理标志将农民组织起来。

形成了“公司+地理标志(商标)+农户”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

目前信阳市茶园面积已达5万多公顷,开采投产面积近5万公顷,年产春茶干茶800多万公斤,夏茶600多万公斤,总产值8亿多元,社会总投入(包括加工、包装、贮藏、销售经营增值)12亿元以上。

现全市茶叶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近130个,行政村近1300个,有国营、集体、个体等各类茶场1200多个,形成了茶叶的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品牌效应助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产品证明商标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保证其指向的商品或服务品质独特、质量上乘,一方面能够提醒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注重保证商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能使消费者立刻知道该商标指向的农产品产于何地,品质如何,产生信任感和选购。

这种基于对信阳毛尖这一名牌农产品质量的信任确立了信阳毛尖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了其市场占有率,进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003年信阳毛尖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信阳市出台了《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划定的信阳毛尖茶原产地域范围内,严格实施原产地域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这些措施充分保证了茶叶品牌的高效应。

截至目前,固始县九华山茶场的九华山牌信阳毛尖、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文新牌信阳毛尖、固始县仰天洼茶场的仰天雪绿牌茶叶、河南新林茶业有限公司的新林玉露牌蒸青绿茶、河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龙潭牌信阳毛尖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信阳毛尖茶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条迅速加长,经济效益蔚为可观。

茶叶已成为信阳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信阳茶文化-毛尖的起源发展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期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 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

一个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 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

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 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

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 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条小溪边。

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 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 子。

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估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 ,否则会前功尽弃。

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 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 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羽毛的画眉鸟。

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 ,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

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

不 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 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 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固然,这只是个美丽的神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但信阳 毛尖确有着悠久的历史。

考古证明,信阳种植茶叶源于战国中后期,距今已 有两千余年,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 一;相传武机时天因饮信阳茶治好了肠胃病,特赐在毛尖产地车云山上建千 佛塔一座,以彰茶功;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 信阳第一”;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 得金奖;1958年,“龙潭牌”特级、一级信阳毛尖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 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在全国名茶评 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浓”夺得总分第一名,荣获国家金奖。

全国 名茶仅两枚金牌,“龙潭牌”信阳毛尖不仅与“西湖龙井”并驾齐驱,且在 色、香、味上更胜一筹。

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 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阳茶文化-毛尖的功能

信阳毛尖品质高上,形状细、圆、光、直并多白毫,茶质清香、味浓、汤色绿,因茶叶节茸毛显露,紧直峰尖而称之为“毛尖”,信阳毛尖具有多种功能作用。

具有强身健体作用。

信阳毛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糖尖、有机酸、芳香物质和维生物A、B1、B2、C、K、P、PP等以及水溶性矿物质。

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和护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功能。

具有医疗功效。

常喝毛尖茶,能降低血压。

茶叶内含的咖啡碱和儿茶素能促使人体血管壁松弛,并能增血管有效直径,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弹性,消除脉管痉挛。

毛尖茶中的一氨基丁酸对松弛血管壁的效应更显著;临床证实,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血压增高受血管紧张素所控制,一旦抑制住血管紧张素活力,就能达到降压作用;喝茶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茶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对人体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总类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常饮茶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比不饮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饮茶能促进脂类物质转化吸收。

由于茶叶中具有嘌呤碱、腺嘌呤等到生物碱,这些生物碱可与磷酸、戊糖等物质形成核甘酸,核甘酸类物中的ATP、GTP等化合物对脂类物质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含氮化合物具有极妙的分解、转化作用,使其分解转化成可溶性吸收物质,从而达到消脂作用。

茶叶具有净化人体消化器官的作用。

茶叶中的黄烷醇可使人体消化道松弛,净化消化道器官中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质,同时还对胃、肾、肝脏履行特殊的净化作用,不但有助于脂肪等物质的消化,而且还能预防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

茶叶中抗氧化组合提取物GAT具有显著的抗癌物质的突变作用。

由于GAT有抑制黄曲霉素、苯并吡等致癌物质的突变作用,故有抑制肿瘤转移的效应;茶叶中含有大量EGCG,它能有效地抑制人体中促瘤剂活性,可有效地防癌细胞的生成;茶叶提取物T—8750剂对胃腺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亚硝胺及亚硝基化合物,是公认的主要致癌物质,而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是阻断硝基化合物的主要活性物质。

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越多,抗癌作用也就越强。

信阳茶文化-信阳毛尖分布概况

信阳茶叶资源极为丰富,淮南丘陵和大山区皆有种植,荣获国家金质奖 的龙潭牌信阳毛尖的原料则主要来自信阳县西南区,俗称“五云两潭一寨”, 即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白龙潭、黑龙潭、何家寨。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云两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所产 毛尖茶质量最优。

一是高山云雾多,光照适宜,短光波的蓝、紫、红光易被 叶绿素吸收,增强光合作用,使茶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茶叶味香浓。

二是 高山雾浓,空气湿润,芽叶持嫩性强,粗纤维少。

三是高山日夜温差大,茶 叶经光合作用积蓄物质,有效积累多,故高山茶叶味浓郁。

四是高山林茂, 枯枝落叶多腐烂为土,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松软,偏酸性,有利于茶树生 长。

五是空气、水质洁净,很少污染,茶叶质量纯正,无杂味。

除信阳县外,商城、光山、罗山、新县、潢川、固始、信阳市等地皆产 茶叶,并且多出名茶。

商城县金刚台、大苏山等地层峦叠翠、去雾缭绕,所 产“雀舌茶”形如鸟雀舌尖,汤钯淡黄微绿,滋味香醇。

“银针”茶以谷雨 前采嫩芽焙制外形细直有毫,汤色翠青,入口馥郁。

“金刚碧绿”、“大别 山龙井”也各具特色。

固始县有“仰天雪绿”,光山县有“苏山茗芽”、“ 净居毛峰”、“赛山翠绿”、“赛山毛峰”,新县有“香山翠峰”,地区茶 叶试验场有“雷沼喷云”。

“灵山云茶数千年,古今中外美名传。

清香明目 延年寿,长生何湎术仙丹”。

罗山县灵山茶也有鲜明的特色,“灵山剑峰” 在1990年河南省名优茶评比会上被评为省级新名茶,又有“天山香”为代表 的一优质茶相继问世。

目前,信阳拥有国家级名优茶1个,省级名优茶14个, 地区级名优茶11个。

信阳茶文化-信阳毛尖采摘制作

阳春三月,茶芽开始萌发,“清明节”过后开始采摘,“谷雨”前普 遍开采。

春茶采摘时间为40天左右,五月底以前采的为春茶,也叫做“头 茶”,开采的头两天,数量很少,称之为“跑山尖”,多在“谷雨”前采 制也称为“雨前毛尖”。

五月底春茶结束停采5至於天,再采为夏茶,采摘 时间为一个月左右。

八、九月间,秋芽萌发,采之则称为“秋茶”。

秋季 萌芽多为养树而不摘,于是便有“头茶苦、二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之 说。

采茶时,不采老(叶),不采小,不采马蹄叶(鱼叶),不采茶果( 花蕾、小茶果实),对夹叶则及时采尽。

制作特级毛尖,只采摘1芽1叶初 展;一级茶采摘1芽2叶初展,二级茶采摘1芽2叶至3叶初展为主,兼有2叶 对夹叶。

茶采摘1芽2至3叶,兼有较嫩的2叶对夹叶。

四、五级采摘1芽 3叶及2至3叶对夹叶。

新鲜芽叶采摘后需及时炒制。

炒制的工艺规程是:青叶入生锅—熟锅 —初烘—摊凉—复烘—择拣—再复烘—包装入库。

炒制“生锅”起杀青、 初揉作用,叶片软绵,初步形成泡松条索,嫩茎折不断,即全部转入“熟 锅”。

除继续起蒸发水份作用外,主要是进行做条、整形加工,并使之发 挥香气。

熟锅炒制后,及时进行初烘,彻底毁灭茶叶残余酶的活性,防止 氧化劣变,并初步发挥其色香味和固定形状作用。

初烘后摊凉2至於小时进 行复烘,复烘之后择拣,再热烘一次即可密封。

除人工炒制茶叶外,还有 机制。

唐代时用水车带动茶磨,将磨碎的茶叶制成团茶;50年代,用过简 易筒形揉茶机和水利揉茶机,大大提高了工效。

特别是由信阳县茶叶总公 司、龙潭牌茶叶总厂开发研究的茶叶机械初制加工技术,结束了信阳毛尖 必须依赖手工炒制的历史,把信阳毛尖的炒制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信阳茶文化-信阳毛尖饮用保健

好茶用好水,好水沏好茶。

茶圣陆羽曾有《六羡歌》曰:“不羡黄金垒, 不羡白玉杯......千羡万羡江西水......”乾隆皇帝为求好水饮茶,特制一 银斗,以水的轻重来品评泉水。

《红楼梦》中的妙玉则用珍藏的梅树之上雪 水煮茶待客。

宋代大家、大诗人王安石用三峡水饮茶的故事更是让人津 津乐道:传说,王安石患了痰火之症,需“瞿塘中峡水”沏“阳羡茶”方可 治愈。

苏东坡欲过三峡,王安石便托他带一瓮瞿墉中峡水。

苏东坡等船过了 中峡才想起此事,因无法返回,便带回一瓮下峡水交王安石。

王安石喝了茶 水之后则大呼此水不是中峡水,苏东坡大吃一惊,忙问为何,王安石说:上 峡水泡茶味浓色重,下峡水味淡色清高,只有中峡水浓淡相宜,此水泡茶半 晌方有色,故知为下峡水。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水质对冲茶确实至关 重要。

信阳多山则多泉,清碧澄澈,绝无污染,以山泉沏山茶,慢斟细饮, 乐在其中。

陆羽《茶经》曾有这样描述: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 ,如听松涛 ,倾泻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难与俗人言矣!可见品茶的 乐趣。

“茶贵新而善藏”。

茶叶制作十分不易,要保持茶的色、香、味、形不 变则更加不易。

茶山上的茶农炒制出茶叶后,用能装几十斤及至上百斤的白 铁罐装好封牢,放在避光干燥的库房里能持久不变。

家庭储藏则有多种方式 ,有将新茶放进白铁罐里,用宣纸包裹燃烧之后除去烟气的木炭里在茶叶之 中,盖严封口。

不用铁罐,用无损的暖水胆也可。

忌用小罐、小瓶、小盒放 置,启开后再存放则容易变质。

可现在好啦!信阳县茶叶总公司笼潮茶叶总 厂,引进力争上游先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兴建的我国第一座茶叶保鲜库, 可使茶叶保持常年三绿(条索绿、汤色绿、叶底绿)及香气永驻、滋味醇爽 常鲜的特色。

还要注意,茶叶的吸附力特别强,千万不可与香皂、樟脑等气 味较重的物品存放在一起。

1992年5月15日至22日,第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在信阳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5000多位宾客参加了茶叶节。

开幕式上,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文艺表演,并请著名艺术家和歌星前来助兴,茶节以茶叶搭台,经贸唱戏,成交总 额达7亿多元。

从1992年开始,信阳茶叶节将于每年5月举办一次。

信阳茶叶节已成为信阳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信阳茶文化-如何选购信阳毛尖

一般说来,茶叶的品质是由色、香、味、形4个因素构成的。

一、干看评外形

首先,用双手捧起一把茶叶,放于鼻端,用力深深吸一下茶叶的香气。

一是看是否具有熟板栗的香气;二是辨别香气的高低;三是嗅闻香气的纯正程度,凡香气高、气味正的必然是优质茶。

其次,抓一把茶叶平摊于白纸上,看一下干茶的色泽、嫩度、条索、粗细。

凡色泽匀整、嫩度高,条索紧实,粗细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叶。

二、湿看识内质

湿看,就是开汤审评。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

一般先取茶叶3-5克,放入白色瓷杯中,然后冲上滚沸适度的开水200毫升左右。

开汤后,应先嗅香气,接着看汤色,先尝滋味,后评叶底。

(1)嗅香气

茶叶经杯中冲泡后,立即倾出茶汤,将茶杯连叶底一起,送入鼻端进行嗅香,凡闻之茶香清高纯正,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者,就可算得上好茶 。

(2)看汤色

看汤色应及时进行。

一般在茶叶冲泡3-5分钟后,倾出杯中茶汤于另一碗内,在嗅香气前后立即进行。

凡属上乘的茶叶,汤色以浅绿或黄绿为宜,并要求清而不浊,明亮澄澈。

(3)尝滋味

滋味是靠人的味觉器官来区别的。

一般认为,绿茶茶汤浓醇爽口,属上等绿茶;如果平淡涩口,多为粗老绿茶。

(4)评叶底

评判茶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看老嫩、整碎、色泽、匀杂、软硬等情况以确定质量的优次,同时还应注意有无其他掺杂。

罗山茶叶历史

信阳毛尖的历史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未年(1903-1905),原是清 *** 住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到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信阳毛尖的历史

我们伟大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茶树的故乡。据史载,我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高原,随着气候以及、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而传到祖国各地以至外国。陈椽教授所著《茶叶通史》中就这样记载着:“西周初年,云南茶树传入四川,后往北迁移至陕西,以秦岭山脉为屏障,抵御寒流,故陕南气候温和,茶树在此生根。因气候条件,茶树不能再向北推进,只能沿汉水传入东周中心的河南(东周建都河南洛阳)。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阳生根。”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见信阳种茶历史之悠久。

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县)上……”。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信阳对茶树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5.1℃,一般年份界于14.5℃至15.5℃之间。3月间下旬开始,日均温达10℃,可持续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积温达4864℃,80%的年份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气温为20.7℃,最热的7月份均温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为1.6℃。信阳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时数为1592.5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3%),太阳辐射量为89.25千卡/cm2,有效辐射量为43.74千卡/cm2。这些自然条件,都是茶树生长生育所需要的适宜范围。信阳山区的土壤,多为黄、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PH值在4—6.5之间。历来茶农多选择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区种茶。这里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相对湿度75%以上)。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日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正如群众常说的,“云雾高山有好茶”。尤其是信阳处于北纬31º43¹至32º37¹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这正是炒制优质绿茶所不能缺少的。历来为多人向往的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就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典型生态环境,生产出来的信阳毛尖,内含有效物质丰富,香高味爽。据中国茶科所对车云、集云、黑龙潭等几个名山的春茶一级毛尖茶样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为3.62 —4.34%,咖啡碱4.06—4.73%,儿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为43%左右,高的达46.5%,高出国家标准≥39%。所以,信阳毛尖香高味浓又鲜爽,多次冲泡,香味犹存,魅力诱人。

茶叶历史故事

随乾隆下江南 品“佛前半亩茶”

山高出好茶,巍峨的灵山大佛脚下,在千年祥符禅寺大殿之后,隐藏着郁郁葱葱的半亩茶田。茶田里生长着一种野灵山茶。后因其生长在佛像之前,深深禅院之中,且颇具灵气,故称其为“佛前半亩茶”。关于这半亩佛茶的神秘传说一直以来流传甚广。

灵山茶园东侧,有两口清冽的甘泉:六角井和八角井。自唐代始,清泉伴随着茶园和古寺,就传续着“佛前半亩茶”的神奇传说。

“佛前半亩茶”即采自佛脚下的这块古老野生茶田,谁也不知道这茶田从何而来,又是谁携了一抔种子随意撒下。只是忽然有一日,就像人们偶然间发现柳枝发芽了才知道春的到来一般,一位高僧发现了它的存在。闻其芳香沁人心脾,观其叶片翠嫩欲滴,于是那位高僧采撷一抔嫩芽,用灵山的天然古泉水、最质朴的茶具、最简单的工序将其烹煮,没想到竟成就了最纯粹的茶香,茶圣陆羽偶遇此地,闻此奇香求之,后为之取名“佛前半亩茶”。

还有文献记载,相传乾隆与其妃子有一次下江南,由于舟车劳顿加上水土不服,身体皆出现不适,导致食欲不佳。县令向其推荐了“佛前半亩茶”,在灵山祥符寺,取八角井甘泉煮茗,乾隆饮后立感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胃口大开。据说乾隆的那个妃子当时带了许多“佛前半亩茶”回宫,天天煮茶喝,容颜变得越来越娇嫩,性子也变得越来越温顺,大受乾隆宠爱,最后活到了近八十高龄。此后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必到灵山祥符寺,取八角井中水煮茗,民间因此戏称为“双龙会”。

光影流转,灵山“佛前半亩茶”每日沐浴着灵山大佛的祥瑞佛光生长,更兼有佛家八功德水的滋养。以六角井和八角井甘冽之水泡饮,一碗茶汤里不仅包含着福气、灵气,更有八功德水所言之“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等八种殊胜,亦有增长智慧之启迪。

佛家说:品茶如参禅。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一片茶园仿佛都有着灵气,品起来香气四溢,找遍全世界,只此半亩茶。在独具禅意的灵山精舍内,和睦庄严的大佛脚下,看国内著名茶道法师在优雅环境氛围中,结合灵山胜境的禅意文化,依据禅茶的特质,展示精彩的茶艺表演,领略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茶香相伴,幽静自然,真谓人生一大享受。

又是一年春茗时,取一瓢灵山甘泉水,泡一壶“佛前半亩茶”。于茶香之中,放下烦恼,顺着昔日茶圣陆羽的脚步,享受下乾隆帝下江南时的好茶,去体悟那份放下、自在和欢喜,与您的家人分享“吉祥平安、如来如愿”的人生。

信阳毛尖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

历史溯源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信阳茶列为当时 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 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 湛,制茶工艺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清光绪末年,原来是清 *** 住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叶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 倡议。

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彭清阁等人 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 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年-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 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 制茶。

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 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〇。 5米、把粗0。

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 大帚把代替揉捻。

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均具有一 定规模。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 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 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改生锅用小帚把炒制为生熟 锅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

信阳茶区又先 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 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 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 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 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 奖章。

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 全国十大名茶。

新中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 断扩大。 到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 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信阳毛尖的渊源

信阳毛尖,亦称“豫毛峰”。

产于河南大别山区的信阳市信阳县(现为平桥区),因条索紧直锋尖,茸毛显露,又产于河南信阳,故取名“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品质高上,外形细秀匀直,显峰苗,色泽翠绿,白毫遍布。

内质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嫩高爽,叶底嫩绿明亮、细嫩、匀齐。特级品展开呈一芽一叶初展。

常饮绿茶的人,无人不知“信阳毛尖”的品牌。当绿色食品风靡全球的时候,“信阳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乐道。

“信阳毛尖”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质佳味浓久负盛名。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 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上,“信阳毛尖”在各类饮品中一枝独秀,荣获金奖。 1990年,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信阳毛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国家金奖,名扬世界。

历史上, “信阳毛尖”茶一直作为朝庭贡品,时至今日,仍然是贤士名流的首选饮品。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地 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利 用这一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信阳地区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保持传统工艺,提高质量。

全区 茶园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 一。 靠名茶搭台,传信阳美名。

从1991年开始,信阳地区每年举办一 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来品茗,优质“信阳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过海,成为信阳外贸的主要出囗产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贵礼品。 如今,“信阳毛尖”已不单纯是一种饮品,她包含着民风、民俗的深刻内涵,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性与精神寄托。

信阳地区茶文化村、中国信阳茶叶城和遍布城 乡的毛尖茶市,几多风景几多情,茶乡的韵味尽在其中。

为什么岕茶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名茶

中国自汉代到清末,论述茶叶的茶书典藉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论述岕茶的书就有6部。最早的距今四百多年了,中国十大名茶,除了龙井在清末有一部专著外,其余还都没有。

明清著述岕茶的就有:

明:许次纡《茶疏 岕中制法》 1597年

熊明遇《罗岕茶疏(论)》 1608年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1644年

冯可宾《岕茶笺》 1642年

周庆叔《岕茶别论》 失传

清:冒辟疆《岕茶汇钞》 1683年

中国历代名茶,唯有岕茶是有人专门为其作传的。作为明清时的茶中极品,岕茶才有

中国第一历史名茶的尊崇地位!

信阳毛尖的推销历史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

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1994年元月,原信阳行署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

2003年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信阳市茶叶协会受信阳市 *** 委托,成为信阳毛尖的注册人。

茶叶的历史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

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

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

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

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

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综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原始社会中国茶的历史记载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关于中国茶的历史记载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关于中国茶的历史记载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茶叶的历史

两个版本,一个简单,一个复杂

茶树的起源及传播(简单)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叶的起源及传播(复杂)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 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 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____ 中草药和蔬菜___ 茶叶的发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____酒的替代品___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____饮料____ 茶文化的形成/兴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 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 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信阳毛尖的品质特点是什么?它荣获过哪些荣誉?

信阳毛尖品质特点有:嫩芽从颜色来看鲜嫩润美,烘干后有着高雅清新的淡淡香气。泡水后的味道有独特的鲜爽口感、回味醇香略带甜味。信阳毛尖荣获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荣膺金奖,“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称号,全国名茶的称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质量银质奖,中国质量奖金质奖,世界奖的中国区绿茶金奖等。信阳毛尖可以说是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知名度和高品质的评价。

信阳毛尖历史悠久

信阳毛尖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在唐朝时就是贡品了。在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李肇《国史补》,以及宋朝时期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也都有记载其名茶的称号。可以说信阳毛尖的历史相当悠久了,而到了清朝中后期,河南地界的茶叶文化发展又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而信阳毛尖作为古代名茶又因为在河南简称豫的产地,又被称为豫毛峰,在绿茶茶叶类享有盛名。

信阳毛尖品质特点

信阳毛尖顾名思义就是采摘茶树的嫩芽芽尖做成的茶叶,阳毛尖的产地比较广阔从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的北坡,东到固始县的泉河流域,西到大别山和桐柏山的连接处有着大约128个可以产茶的乡镇。而比较有名的产地则是俗称五云两潭一寨的云雾山、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连云山、天云山、白龙潭、黑龙潭和何家寨这些地方,都是在信阳市的区域,也就有了信阳毛尖的名称。信阳毛尖有着独特的品质特点,在外形上看嫩芽均匀整装,形状具有细圆直光的特点。冲泡后茶水明亮清澈,看上去嫩芽在水中犹如美景让人心旷神怡,香味高雅持久,口感醇厚优美,回味甘甜令人口中生津。现代研究表明信阳毛尖具有消食去油腻,清心明目提神醒脑的功效,可以说是特别有辨识度和养生保健的名茶。

荣誉颇多

目前为止信阳毛尖已经连续十年获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称号。作为古代名茶在唐代时期就是朝廷御用贡品,再到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茶类项目的金奖,再到1958年的“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获评,再到1986年的全国名茶称号。并且多次获得中国质量的金质奖、银质奖,以及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的金奖,乃至世界绿茶大会的中国区绿茶金奖等。可以说信阳毛尖久负盛名,享誉国内外。

品茶(信阳毛尖茶)

古筝独奏:  云水禅心

        在遍尝铁观音、普洱茶、龙井、碧螺春、正山小品、大红袍、白茶、黑茶、莓茶等各种中国特色茶,以及玫瑰花茶、菊花茶、茉莉花茶等各式花茶,还有日本的抹茶、韩国的宝胜绿茶等国外茶后,在舌尖、口腔、心头、脑海一直萦绕不去的却唯有河南的名茶信阳毛尖茶;喝咖啡成瘾养成每日必喝之坏习惯后,尝试用各茶取代均不成,最终能取代一日不可无的咖啡的唯有信阳毛尖茶。

        信阳毛尖茶树生长在叠峦层嶂的的青翠山峰,经年累月云蒸雾绕。茶叶条索细秀锋尖,白毫满披,故称‘毛尖’,因产地信阳而得名‘信阳毛尖’。毛尖茶色是纯净无染、娇软、澄澈的的浅绿或黄绿,色泽、质地之美竟让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只是想起“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句诗来,极至的清艳!我想称她为“绿儿”,可一粗糙之“绿”字怎的亵渎了那份清美!我想称她为“清儿”,可那丰盈、澄澈、迷目的浅翠怎容遗漏和疏忽!还有毛尖茶根处那些细密娇柔的白色氤氲,若隐若现着成就今日之绽放的云雾缭绕的悠悠岁月!

        将些许毛尖茶叶放置于一只透明的玻璃杯里,先用少许温开水冲泡,将水倒掉,再用大满杯温开水冲泡。你便可看到毛尖儿轻轻的、慢慢的绽放,满杯的朵朵浅绿慢慢沉至杯底,而细柔的白茸儿在透明的茶汤中轻舞飞扬,正所谓“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冲泡普通的普洱茶,绿茶,冲泡的汤色会变成和茶叶一致的透绿、澄黄,而冲泡信阳毛尖茶,也许是毛尖儿的颜色太过清浅,茶汤并不变成茶叶的颜色,仍是透明的水色,渲染了一点轻绿、轻黄,只是因为茶色太过纯粹、水色太过透明,杯底的浅绿也映衬得满杯都是了,便如你在湖水中看到的满湖山色。当将温开水倒入茶杯的一刹那,一股微微的清香便从杯中四溢开来,内至身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毛孔,外至周围环境的每一个物件,以及周遭的空气,无处不是若有若无的清香!啜上一小口茶汤,微苦,但即刻清甜便从舌尖、口腔浸晕至五脏六腑,余味经久缭绕不去。味觉之美、微苦、回甘,你仍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便如清丽脱俗的古筝曲“云水禅心”或班得瑞的“仙境”在耳边缭绕,又如历经寒冬绽放出绝艳的绿萼白梅在身旁炫目、芬芳。此时此刻,你终于明白什么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便如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所言: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毛尖茶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如果用来形容茶汤的力度也毫不为过。清晨一杯毛尖茶,整天精神抖擞,如果是下午或晚上饮茶,则要小心晚上可能辗转难眠了。相对于西方咖啡的提神功效,我更看好信阳毛尖茶。信阳毛尖茶里含有人体需要的几百种矿物质和营养元素,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常饮可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常喝信阳毛尖茶,悦心,怡情、养性、雅志,关于信阳毛尖茶茶文化,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士为其写诗填词,官方也有充足的备案。

        完美主义的毛尖茶一生只活在华年,宁可短暂也要绚烂。她从出生便在枝头等待那只采摘的纤纤玉手将她送往知心人的手里,在其冲泡、品尝的那一刻绽放一生的华彩,然后在最美的时刻永远的离开、消失。她不愿意象别的茶叶一样一生终老在枝头,虽然活得长治久安,“化作春泥更护花”,却看着自己绝世的清颜日渐粗糙、苍老、平庸甚至丑陋,那样的一生想想便令她觉得“不要”。在最美的华年在知心人手里美丽的死去,便如烟花的绽放,那般的炫目又如许的凄美,甚至有着几分悲壮,于她却是无悔的选择。

信阳茶文化节的演讲稿,谁有啊?

检举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年也不允许。天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秀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总之,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信阳茶文化节2023举办时间及地点

第31届信阳茶文化节于2023年4月28日在百花会展中心开幕。

信阳是中国名茶之乡,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茶是信阳的象征,是信阳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竞争力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叶已成为信阳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信阳以“茶文化节”为平台,展示信阳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信阳游玩或者投资。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边,气候宜人,山水秀丽,故而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称。

信阳茶文化节的举办意义:

通过举办茶文化节,不仅扩大了信阳的影响,提高了信阳的知名度,完善了城市综合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信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纵观茶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可以说,正是一年一届的茶文化节,宣传了茶品牌,弘扬了茶文化,拓宽了茶市场,提升了茶效益,促进了信阳茶产业步入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信阳茶产业迅速发展,茶叶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标签: 历史 信阳 茶文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0j47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