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安徽茶文化简介

安徽茶文化简介

安徽茶文化简介

安徽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产茶区之一,茶文化在这里深厚而悠久。安徽茶文化不仅包括茶叶的生产和消费,更包括了茶道文化、茶艺文化、茶文学、茶习俗等方面。

安徽茶道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已盛行,以盲品、煮茶、品茗三大步骤为主要方式。清代末期,茶文化在安徽格外兴旺,不仅迸发了茶艺特色, 茶艺表演展现了安徽茶文化的文艺性、审美性和科技性,也使安徽茶文化走出了国门。

另外,安徽的茶文学传承也很丰富。安徽史书记载了唐代就已有茶叶采摘、制作和贸易的情况,李白、王维等文人墨客在其诗歌中亦多有提及,如“茶烟起,凤凰山上晓晨砚”“雨晴茶地见秋香,無當十里一茶坊”。

茶习俗方面,安徽的习俗也非常独特。如茶事品茗时,客人在喝完第一杯后会用手指轻敲杯底,表示感谢,感恩茶的滋味。安徽还有喝玉露茶、话茶议事、赏茶做乐等颇具特色的茶文化活动。

总的来说,安徽茶文化在茶道、茶艺、茶文学和茶习俗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色和精髓让人们在留恋和感叹中体验到了古老的茶文化魅力。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安徽的茶文化,你知多少?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且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茶的品种也非常多样化。安徽也是个产茶的地方,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竹铺大方、绿牡丹等都是饮誉中外的出口产品。茶文化自然也成为安徽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就来品一品安徽的茶文化吧。

安徽黄山为茶叶之乡,出品之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太平猴魁等,享誉海内外,黄山人生在这好山好水之间,自然怡情山水,有了这传世的茶道。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们,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闲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不可能,有人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茶道”一词可简单地解释为茶之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序。提起茶道,普遍认为它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实茶道源于中国,唐宋时期,由日本的留学生从中国传人日本,就连茶道一词最早也见于唐代的《封氏见闻记》一书。南宋时期(1191年),被日本人尊为“茶祖”的禅师荣西,曾二度来到中国学佛,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和种茶技术,后由高僧千利休把茶道推广到民间,成为颇具特色的日本传统饮茶习俗。

徽州人一年中,饮茶不断,铁观音包装,但比较集中成习的有“朝茶”、“午茶”、“夜茶”。早晨洗漱完毕,一杯香茶,细品满饮,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这是健身妙道。有“朝不可食,不可不饮”之说。所以朝茶讲究细品。午饭之后,浓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与朝茶不同,他讲究的是浓。夜幕降临,一杯香茗饮庭院,一天劳作的疲倦顿消,代之逍遥与惬意;冬夜,热茶伴火炉,融融暖意弥心间,秋茶,夜茶讲究的是舒适、随兴。

黄山人沏茶,很讲究水,喜取清澈甜美的山泉,河水中,井水次。茶具也用锡壶胆,茶叶放胆中,胆放壶内,但上有细孔,汁出叶不出,便于饮喝。 古徽州奉行朱熹《家礼》,礼仪甚严,作为待人的茶礼就更讲究,俗话说“看人上茶分三等”,其意就在此。

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贵客来,或遇喜庆,讲究吃“三茶”,即枣栗茶(吃蜜枣煮板栗下茶),鸡蛋茶(吃五香鸡蛋下茶)、清茶。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吃三茶;正月来客拜年要吃三茶;婚礼、新女婿来了要吃三茶。 黄山人的茶礼,还逐渐形成系统的礼规,俗称“茶道”。他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追求汤 清、气清、心清,和境雅、器雅、人雅。

茶道的主要程序

1、静气(排除杂念)

2、烹汤(一般用瓦器、锡壶)。

3、焚香(敬茶神陆羽)。

4、涤器(用白瓷茶盏,洗净擦干)。

5、烫盏。

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

7、投察(3——5克为宜)。

8、洗茶(用刚冒泡的初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

9、注汤。

10、敬茶。

11、闻香。

12、观色。

13、品位。

14、上食(奉上豆干丝、水果等食品,以佐品茶)。

谈谈安徽的茶文化

安徽种植茶叶的历史悠久,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种植,安徽盛产茶叶,且茶叶品质好,我国的十大名茶中,安徽出产的茶叶在其中占了四种,分别是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以及黄山毛峰。

安徽的茶文化

安徽人对于喝茶身为喜爱,安徽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喝茶,喝茶没有硬性时间规定,早上、中午、晚上都可以喝茶。

安徽的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祁门红茶生长于安徽省西南部,当地的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雨充足。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黄山北麓,黄山的温度低且降雨多,当地的土壤肥沃,在如此环境下,培育出别具特色的太平猴魁。

安徽名茶是什么茶叶

安徽名茶是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的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钓桥庵、岗村、充川等。

黄山,除了具备一般茶区的气候湿润、土壤松软、排水通畅等自然条件外,还兼有山高谷深,溪多泉清湿度大,岩峭坡陡能蔽日,林木葱茏水土好等自身特点。在这样的自然条件里,很适合茶树生长,因而叶肥汁多,经久耐泡。加上黄山遍生兰花,采茶之际,正值山花烂漫,花香的熏染,使黄山茶叶格外清香,风味独具。

安徽十大名茶 安徽十大名茶有哪些

1、黄山毛峰。黄山毛峰不仅是安徽十大名茶,还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毛峰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经过手工炒制,外形如雀舌,而且黄山毛峰的口感是属于非常有活力的甘醇类型。

2、六安瓜片。六安瓜片无论是悠久的历史底蕴还是丰富的茶文化内涵,都是值得大家留意并种植的,从唐代开始就备受各位诗人关注的安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如今也是很多机关高层指定饮用的一款茶类。

3、太平猴魁。太平猴魁是中国的极品名茶,也因为多次被评选为全国时代名茶之一的太平猴魁,经常因为优异出众的品质,作为国礼送给友邦国家,而太平猴魁作为安徽十大名茶之一,透明亮丽养眼的鲜嫩绿色是太平猴魁最大的特点。

4、祁门红茶。祁门红茶是安徽引以为傲的为数不多的红茶类饮品,早在多年前,祁门红茶就已经作为中国名优红茶被大家所熟知,更因为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较为繁琐,也拥有祁红这一特殊的芳香味道,因此出众的祁门红茶更是被评为了安徽十大名茶。

5、屯溪绿茶。屯溪绿茶作为绿茶类的茶饮,在安徽的休宁、绩溪、宁国、屯溪等均有出产,其中屯溪所出产的绿茶是最为有名气的,更凭借着特殊多个不同的等级,让屯溪绿茶一举成为安徽十大名茶。

6、霍山黄芽。霍山黄芽是属于黄茶类的茶饮,该茶叶条索十分的紧实,而且叶片非常的肥硕,无论是欣赏干茶叶状态的霍山黄芽还是细品霍山黄芽的醇厚滋味,霍山黄芽都会以别具一格的清爽质感俘获你,可想而知安徽十大名茶并非是浪得虚名的。

7、岳西翠兰。岳西翠兰是属于非常优质的云雾茶,也是作为在安徽省非常知名的绿茶,运用安徽知名的小兰花制茶工艺技术完成岳西翠兰,只会选用一芽二爷的部分,更因为无论是形态还是茶香都与兰花近似,岳西翠兰作为安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属于较为独特的茶类品种。

8、泾县特尖。安徽十大名茶之一也包含了大家或许会感觉比较陌生的泾县特尖茶叶,品种优异的泾县特尖,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是属于历史悠久的老茶类,而是属于运用先进工艺创造的经过改良后的绿茶类。

9、涌溪火青。涌溪火青凭借着五百多年的额饮用历史,并且在古时代到现在,从贡茶到现在送礼首选的茶类,涌溪火青不愧为是安徽十大名茶之一,因为出品够优秀,品质有保障。

10、桐城小花。冲泡之后的桐城小花,扑面而来的都是清新清爽的兰花香味,心旷神怡,还有助提神醒脑,好处多多。

安徽茶叶产地在什么地方 安徽茶叶产地介绍

1、安徽茶叶产于安徽省黄山其中中国十大名茶之中,安徽自古就名茶好茶迭出,安徽十大名茶指的是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霍山黄芽、岳西翠兰、泾县特尖、涌溪火青、桐城小花。

2、安徽翠蓝茶叶农产品直销网正是植根于这块茶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上,传承徽茶文化衣钵,努力推广安徽大别山云雾茶及稀有的无污染的农副产品。着力塑造老区人民辛勤劳动、勤劳致富、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安徽六安茶文化随笔

六安茶之主要产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地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之品质最佳。六安茶概分为六安瓜片及孙义顺六安;六安瓜片属绿茶类,每年春季采摘,茶制成之后形似剖开香瓜片状,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虽是绿茶类,但于烘焙工序方面,却较其它绿茶复杂,特别在于最后焙「老火」时候,技术及经验掌握尤其重要;因为六安绿茶焙火时间不能太长,太长则有焦味,所以每次最多只能焙三秒,即马上要翻茶,但太短则香味无法散出。所以烘焙时候需要两人抬烘笼,在一条长长火坑上,边走边翻,焙茶室中来回走动,所以烘焙一笼茶叶往往要走上五六十里的脚程才可完成。

  陈旧六安,非产自安徽的六安,而是产自安徽的祁门的芦溪和溶口两乡。

  有空一起饮酒品茶,快意人生

  新月、杯茗、古卷,挟着花香、茶香、墨香,一派宁谧之美。都市的喧嚣被融化了,留下迷失的人们趋向禅的世界。茶给我的感觉便是禅,人生的苦乐存于咂摸间。朔漠、烽烟、扬眉剑出鞘,酒该是浓烈的,伴着壮士的豪情。举杯销愁,对月独酌,这时的酒卸去了白日的狂野,有了茶的三分静,却平添人生的七分愁。茶酒相伴的人生,时而漫步庭院与雅士畅谈,时而策马扬尘游走江湖。实况不再,我们只能在字里行间追忆茶酒人生。

  古来有用雪水煎茶,认为是雅事,因此,唐宋以来在一些诗词里面便出现这种雅事的句子。白居易《晚起》有“融雪煎茗茶,调酥煮乳糜”;又在另一首诗有“冷咏霜毛句,闻尝雪水茶”。陆龟蒙与皮日休和咏茶诗,有“闲来松间坐,看煎松上雪”。《红楼梦》中也有用雪水煮茶的例子,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写皈依佛门的妙玉,请黛玉宝钗饮茶,宝玉夜跟着去,烹茶用水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贮在罐里埋在地下,夏日取用的。宝玉饮后,觉得清凉无比。又,第二十三回,贾宝玉的《冬夜即事》诗所说:“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世代簪缨的诗礼之家,他们无论饮茶饮酒,豪华讲究,而且高雅,不失大家风范;而《金瓶梅》里亦官亦商的西门庆,尽管也穷极奢华,毕竟是市井俗物,难免有暴发户的俗气。《金瓶梅》写喝茶的地方极多:有一人独品,二人对饮,还有许多人聚在一起的茶宴茶会。无论什么地方,客来必敬茶,形成风尚。写西门庆家里饮茶,提到的茶名只有两个:一个是“六安茶”,另一个是“江南凤团雀舌芽茶”。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一回中分别提到:吴月娘吩咐宋惠莲“上房拣妆里有六安茶,顿(炖)一壶来俺每(们)吃;”“教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雀舌芽茶。”此两种茶皆当时贡品,可见生活的奢靡。《金瓶梅》里吃泡茶有个特点,就是很少看到他们喝清茶,却要掺入干鲜果、花卉之类作为茶叶的配料,有福仁泡茶、蜜饯金橙子泡茶、盐笋芝麻木樨泡茶、果仁泡茶、榛松泡茶、咸樱桃泡茶、土豆泡茶、姜茶等等。综观《金瓶梅》中所写的种种以花、果、笋、豆等物掺入泡茶的情况,应该说,这都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并非杜撰;不过有些地方,小说略有夸饰,借以形容西门庆家富贵无比而已。果品点茶,在官场新贵、市井商人中最为流行。明代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写到:“此茶唤作阿婆茶……两个出煨黄栗子,半抄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相。”今日听来,不禁叫绝,茶之清冽可贵,但翻出这么多花样地泡茶,也只有在那个年代吧。个中滋味后人没有口福,但小小茶碗中吐着的氤氲中却藏着百味人生。

  偶得友人赠予的竹叶青,上面印着大大的“静”字,旁边批着一行小字:“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意在表达竹叶青的品质,大概也是茶的品质吧!四川峨眉仙境,雾气萦绕间,吐纳日月精华,其中的意境被无为的老子诠释淋漓,凝神静心地细品,方能体味。武侠大师金庸博学旁通,在他的作品中亦以茶入境。桃花岛,隐士,还带着几分邪气。黄药师,不仅武学精深,而且深谙五行八卦、音律、棋艺、茶道。茶是隐士的好伴侣,幽林翠竹尽头,一座小屋便是一生,超然物外,多有大修为。但这种境界不是我等可达到的,就如品茶,只有经历过跌宕的人生才能有所感悟。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乃酒之一种,但酒为何能够解忧,是其饮后欲仙的感觉,还是酩酊后的熟睡,不得而知。纵观古今爱酒之人,他们对酒有各自的感情,道不尽也说不完。太白善以酒入诗,酒是他的一部分,醉后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只有这时才是真正的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以酒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酒麻痹了多愁之人,酒醒后却又无法消愁。

  作为饮料之王的酒,按照生产工艺分类,主要有发酵酒,蒸馏酒和配制酒三种。《红楼梦》里描写的酒,这三种类型的有。发酵酒类曾写到过“黄酒”“绍兴酒”“黄汤”“惠泉酒”以及“西洋葡萄酒”等。蒸馏酒类写到“烧酒”。配制酒类有“合欢花酒”“屠苏酒”等。可见在贾、史、王、薛这样的贵族家庭中,无论是大规模的官私筵宴,还是小范围的家常便饭,席上杯中的酒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这些描绘都是曹、李、孙、马等贵族世家的富贵繁华生活的'形象写照。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个诗酒放达的“燕市酒徒”,尝作戏语说:“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唯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红楼梦》中,确有雪芹经历和曹家史事的影子,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书中有关“合欢花酒”的描写,就是最好的例证。在藕香榭摆下的螃蟹宴上,黛玉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说:“有烧酒。”便让人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在这个小小的生活细节中,曹雪芹一气呵成地写出了发酵酒、蒸馏酒和配制酒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饮料酒。寥寥数笔酒把三种酒的名称、酒度、效用、制法画龙点睛地写了出来。

  江湖中,酒是名片。金庸大侠的《笑傲江湖》中有一处场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令狐冲品酒。不同的酒器,即便是同一种酒也会有不同的味道。用毒蝎、毒虫、毒草等各种毒物调成的酒,在“江湖”中成了以毒攻毒的良方,这种场景在武侠作品中是常见的,酒便如药,替人疗疾,试人胆量。《天龙八部》中,在少室山下,萧峰、虚竹、段誉三兄弟,在契丹十八勇士的簇拥下,开怀畅饮,有难同当。酒在此地又见证了兄弟情谊,勇气和不可阻挡的气势。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名曰《酒公墓》,写了一位不得志的雅士,抑郁的书生。张先生是状元的后代,留学归来,终不得志,爱酒,人送雅号“酒公”。据作者述,酒公在去世前曾请求作者代写一阕碑文,如下:

  “酒公张先生,不知籍贯,不知名号,亦不知其祖宗世谱,只知其身后无嗣,孑然一人。……少学西学,长而废弃,颠沛流荡,投靠无门。一身弱骨,或踟蹰于文士雅集,或颤慑于强人恶手,或惊恐于新世问诘,或惶愧于幼者哄笑,栖栖遑遑,了无定夺……释儒道皆无深缘,真善美尽数失落。终以浊酒、败墨、残肢、墓碑,编织老境。一生无甚德守,亦无甚恶行,耄年回首,每叹枉掷如许粟麦菜蔬,徒费孜孜攻读、矻矻苦吟……呜呼!故园神州,莘莘学子,愿如此潦倒颓败者,唯张先生一人。……”

  看后有感,写了一行小字:一壶浊酒,行走于尘世之间;潦倒一生空留七字碑文“酒公张先生之墓”,悲哉!这壶酒苦得想让人流泪。

  对茶赋文,萧散冲淡之中,流露出几多人生况味;精致细微之下,蕴藏着如许文化精义。卸下盔甲,抖落尘埃,清茶一壶,知己三两,于刹那间体会永恒,此乃生活的艺术。酒香四溢,令人神往,或月下独酌,或与酒友浅斟,无鲸吸百川之量,但求悠然舒雅之味,竟显品酒之真谛。茶酒人生,保罗万千,浅话茶酒之事,行到之处即止,却也乐此不疲;挟茶酒走一遭,如仙人般逍遥。

  自己不会饮酒,却喜谈酒事,酒令、酒戒、酒器、酒话……收集各地名酒的品牌标签是我一大爱好。人的一生,便是窖酒的过程,多一分少一分都不相宜,唯有经历九千九百九十九天的辛酸方能开启佳酿,正如人生,三分甘甜,七分苦涩。茶对于不会饮酒的我来说便是最佳饮品了。夜深人静,手捧一杯香茗,对着月光,那是我追求的生活,但似乎不太容易实现。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变得浮躁,心少有了宁静,尤其在都市独行。但我仍努力的让自己静下了,会对着杯子,凝神看竹叶青是如何一根根直立的,而且不倦地看下去;茶香氤氲,人也跟着飘然,超脱尘世。茶让心有了暂时宁静的港湾。我喜酒,但爱茶,茶酒相伴,尝尽百态人生。

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现状

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入列农业部公布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017年6月,农业部公布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光荣入列。太平猴魁是我国传统名茶,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

茶道茶文化

茶道茶文化

  导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又到春茶采摘时,漫山的茶树,宛如一颗颗小星星,在云遮雾绕的山间,时隐时现,此情此景,即使没有饮茶,仿佛也让人尝到了新茶的甘甜和芳香。

  名茶飘香 万国来求

  黄山之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春游黄山,傍晚迷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寺院。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一周,升腾,转圈,化作一朵白莲花,然后散成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满室清香。知县惊叹不已,问后方知此茶名为“黄山云雾”,由此与长老结下茶缘。时光辗转,后来,这个知县得以在皇帝面前重演“白莲”奇景,皇帝大悦,将知县官升几品,留在帝都。然而,这个知县却心系“云雾”,怎么也不愿意离开黄山,最终弃官为僧,传为佳话。

  传说虽不可考,但这名山竞秀的土地,却积淀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对于徽茶历史,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丁以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据他介绍,关于徽茶最早文字记载见近两千年前的《桐君录》:“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汉、晋时的庐江郡辖今安庆、六安、合肥的部分地区,从那时起皖南、皖西两大茶区初步形成,奠定了后世安徽茶区的格局。东晋元帝时,有记载宣城茶叶入列贡茶,可见徽茶当时品质颇高。到了唐宋时期,歙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地区茶叶因量大质优,受到民间热捧。据记载,歙州所产茶品质优异,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人皆尚之”。每到新茶上市季,在往返歙州的数千里道路上,茶商络绎不绝,“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摩肩接迹而至”。祁门境内遍山植茶,以茶为业者达十之七八,衣食、赋役全仰仗茶叶。同一时期,宣州鸭山茶与舒州天柱茶并列,名重一时,风靡江南,远传京洛,时人谓之“名茶辈出,万国来求;名器佳泉,茶道大行”。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茶借徽商席卷全国,远传海外。当时,徽州休宁松萝茶,与长兴罗岕茶、苏州虎丘茶为当时茶界“三甲”,曾引来郑板桥赞美,“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在《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贾母饮茶的描写,当时妙玉端茶给贾母,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这段描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清朝期间,六安茶已进入王侯将相家,成为当时的名品。

  清末,徽茶传承创新,厚积薄发。一飞冲天的黄山毛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金的太平猴魁、风靡欧洲的祁门红茶、独树一帜的六安瓜片均创制于这一时期。 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评选全国十大名茶,此四样茶榜上有名,徽茶占之近半。同时,皖产名茶还有歙县老竹大方、石台雾里青、岳西翠兰等一大批,这些名茶如群星一般,闪耀在中华茶文化的璀璨天空。如今,黄山毛峰等绿茶制作技艺更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期待在新的历史时期会有更好的发展。

  品味宁静 修身立德

  两千年时光荏苒,今天的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然根深蒂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时,茶又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元素——“琴棋书画剑,茶酒诗礼花”。

  民俗专家宋国强说,茶最早的表述文字是“查”,意为用完餐后喝一碗茶汤,用来减除油腻、消化食物、排除毒素。后到汉代为“荼”,直到唐代,茶成了人们的日常饮料,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便把“荼”字减去一横,成为今日的“茶”了。宋国强认为,茶的兴盛与汉晋佛教传播、道教兴起有关。佛家眼里,茶是禅定、心静的必备之物;道家眼里,茶有助炼“内丹”的作用,同时也是升清降浊、轻身换骨、长生不老的好材料。对茶叶的这些看法和做法,已经脱离作为饮料的物态形式,始有茶文化之端倪。过去由于条件所限,茶树是不能移植的',因此茶有“不迁”的别称,进而被赋予从一而终、忠诚不叛的寓意。至今,在我国的不少民族中,订婚、结婚的仪式上,以茶敬客仍是一项主要仪式,这一仪式的来源大多也就是由于茶树 “不迁”的特性。

  对于皖产名茶,安农大茶研所丁以寿副所长如此概括:“黄山毛峰,芽尖峰芒,滋味醇甘,香气如兰;六安瓜片,去梗去芽,汤色澄明,回味悠长;太平猴魁,两叶一芽,平扁挺直,龙飞凤舞……”在丁以寿看来,中国人以茶养生、修性、联谊、示礼、怡情、育德,在一杯杯品茶中升华而成的茶文化,是融茶与自然、社会、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蕴涵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次,以奉献、利人、利国、俭清和真为精神,集中继承和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诚处世的思想。

  如今,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快节奏时代,也有不少人开始思考、寻求一种让心灵沉静下来的慢生活,而让人静心,莫若品茗:捧着一杯香茶,让人在饮茶中品味宁静、平和,使绷紧的心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按照丁以寿的看法,这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还是一种修身立德的有效途径。

  科学饮茶 健康之道

  每当新茶采摘季,不少指导人健康饮茶的书籍也应时而出,其中,“喝茶健康、健康喝茶、喝健康茶”这一新概念正逐步进入人们视野,呼吁更多的人在品茶的同时,认识茶的健康价值,在科学饮茶中增进健康。

  茶叶含有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和茶多糖等多种有益成分,这些成分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防癌、降血脂、增强记忆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保健作用不胜枚举。

  喝茶讲究健康科学的方法。茶有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等多种类,各有特色和优点,根据自己喜好,不必特别在意季节区分。从营养保健角度看,沏泡茶叶有不少讲究:除非嫩叶新茶用85度左右水,一般需用沸水沏泡,可使更多茶多酚溶于水中。在平时的饮茶中,如果我们习惯于加片柠檬片或金桔,利用维生素C可使人体对茶多酚吸收率提高多倍。

  一天喝几杯茶为宜?曾有人戏称:一杯为品,两杯为饮,三杯四杯就是饮牛饮马的蠢物了。其实,习惯于饮茶的人,可以在上午下午各喝两至三杯。不仅可以喝茶水,沏泡后的茶叶也可以吃,其中富含维生素E、食物纤维等有助健康的物质。现在,随着人们对于“纯天然”食品的重视,天然的茶叶也逐渐受到人们热捧,对此,不少专家呼吁:饮茶本是“雅”事,经营者要以人为本,生产无公害的茶叶,让馥郁的茶香一直飘下去……

;

中国的茶文化和历史,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历史好的给我简单介绍下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是于我国唐代传入日本,而现在提起茶道,人们却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弘扬中华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呼吁:

中国人喝中国茶,发扬传统文化,再造民族雄风 !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

龙井茶: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碧螺春: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毛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桃花溪,为宋代贡茶。

君山银针: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其冲泡后,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丛林立,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又名祁门香。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地区齐云山,外形似瓜子,色绿香高,味鲜甘美,很具特色的片形茶。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布衣族的都匀山区,诗云:“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公关灵”。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武夷山。99岩,岩岩有茶,一岩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肉桂”、“水金龟”。

铁观音: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乌龙茶之上品

“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神陆羽有著《茶经》一书。《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首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晋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又《纰漏第三十四》载:"任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竟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有饮茶。南朝梁萧子显《南方书·武帝本纪》:"我灵慎勿的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南北朝时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风较晋更浓。吴兴有御茶园,采茶时节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叶,上贡朝廷。望采纳!!!

茶文化的出现

       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但茶文化一词的普遍引用,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的茶文化研究者认为,茶文化是在茶 “被应用过程中”或者说“在茶的品饮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文化。茶文化“是茶作为饮料在被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体”。中国发现茶的用途可追溯到我们传说中的先祖神农氏之时。后来,茶被人们长期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把饮茶当做一种精神享受,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和摒弃,但更多的是产生和发展,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也使茶文化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在不断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最终,使茶文化博大精深,构筑成为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先秦茶文化的酝酿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时代,距今有5000年左右。2004年,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距今6 000年前的文化层中,发掘出部分树根根块,后经中日考古界、茶学界鉴定,认为是“5 500年前人工种植的茶树根”。按此推测,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 500年前。

       东晋(317—420年)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在周武王伐纣时(前1066年) 巴蜀一带(现今的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两省靠近川渝的部分地区)不但有人工栽培茶园,还出现了以茶为礼的上贡。“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表明3 000年前茶已在人类生活中出现并融入上层社会。

       西汉文学家扬雄《方言》中记载:“蜀人谓茶曰葭萌。”明代文学家杨升庵《郡国外夷考》中记载:“《汉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表明蜀王分封其弟的都邑“葭萌”是“以茶氏郡”,是重要的产茶区。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在周克殷以后,巴变成宗周的封国,当地出产的茶叶等多种方物成了“纳贡”之品。而且其中的茶叶,已经不是采集的野生茶,而是种在园中的“香茗”。说明在西周前巴人不仅利用茶、饮用茶,而且会种茶、制茶和藏茶。因此可推测,在西周之前葭萌就是著名的产茶地。

       诸多事例表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已开始饮茶、种茶、制茶、藏茶,随之而生的茶文化现象也开始萌生。

二、秦汉茶文化的萌发

       秦汉时,饮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向大江南北逐渐蔓延开来。但明确表示有“茶”的意义,并为史学家认为是茶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成书于2200年前秦汉时期的字书《尔雅》,其中有 “槚,苦荼”之说,而“苦荼”当为茶之意。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阳陵墓葬出土的固体茶,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这些茶叶装在一只木盒中,是埋在墓葬群周围一系列墓坑中,供这位皇帝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大量随葬品之一。汉景帝刘启卒于公元前141年,因此这些茶叶可追溯至那一年左右。由此,中国古代皇室好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160年前。

       唐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提到的《茶陵图经》载,地处湖南的茶陵古称荼陵,是西汉荼陵侯刘沂的领地。荼陵的命名也始于西汉,陆羽《茶经》中对其名的由来说得很清楚:“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茶经•七之事》还记载:“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陆羽在谈及诸多发生在中唐及中唐前的茶事时,特别提到丹丘子,说他是一个汉代仙人,也就是以后《神异记》中指点晋时余姚人获大茗的那个道士。而丹丘位于今浙江宁海县南九十里,属有名的茶产地和佛教名山天台山支脉。黄山君,也是汉代得道的一个仙人。黄山,位于安徽歙县境内,是著名的黄山毛峰茶产地。这表明至迟在汉时,茶的种植、生产和饮用,由巴蜀经荆楚传到长江中下游和浙江沿海一带了。同时提到的司马相如与扬雄是汉赋大家。我国文学史上,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光辉的时代。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扬雄,常并称“扬马”。恰巧,这两位大汉赋家都是我国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物角度,一个从文字语言角度,都谈到茶。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司马相如,为蜀成都人,他所著的《凡将篇》中,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谈及的“荈诧”便是茶。这是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也写道:“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述。说明汉时已有饮茶的器具,且讲究烹茶技艺。而“武阳(现四川彭山) 买荼”表明,当时在集市上已有商品茶叶出售。在王褒《僮约》之前,关于如此进步的饮茶法,以及茶作为商品的记载几乎没有。王褒《僮约》的出现说明当时至少在四川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上层人家的生活习惯,茶已成为商品。据此推侧,茶树的人工栽培在相当范围内已较普及,茶的加工技术也已达到符合当时商品茶的要求,并已逐渐扩大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出现了茶叶集市。

        从历史文献和汉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很可能更普遍。东汉(25—220年) 许慎撰,北宋徐铉等校订的《说文解字》中说:“荼,苦茶也,······此即今之茶字。”与此同时,饮茶器具也开始从食器中分离出来,浙江湖州出土的嵌有“茶”字的东汉四系罍和浙江上虞出土的东汉越窑茶器就是例证。

        至此已有足够史料表明,至迟在秦汉时,茶作为一种饮料,已开始从巴蜀蔓延开来;而茶叶种植也已扩展到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饮茶开始为文人所好,这就为茶由物质范畴上升到精神领域打下了基础。茶文化作为一种现象,已逐渐显现于世。

三、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形成

       朱自振在《茶史初探》说:“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只流传巴蜀的区域性的简单饮料文化。至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与我国各地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化的进一步相会、相融和相互影响,也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这才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茶文化的形成期,茶的药用及饮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掘,饮茶进一步在南方上层社会流行,并开始浸润到社会多个层面,被用作待客、祭祀等,也被称为“素业”,抹上了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同时,帝王、贵族、文人饮茶的事迹屡见不鲜,文人也开始讴歌茶叶,出现了以茶为主角的文学艺术作品。茶初步向精神层面演化,并与儒佛道有了初步的融合。

(一)三国时期:茶叶功效认识的深化期

       在三国华佗(约145—208年)的《食论》中,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句,表明当时茶的药理功能已为人知。三国吴时,人称太极仙翁的仙道家葛玄(164—244年),已将茶作为养生、、陶情之物。现有史料证明,葛玄种茶之地有两处:一处在浙江天台山华顶,另一处是在浙江临海的盖竹山。南宋胡融《葛仙茗园》诗曰:“……草秀仙翁园,春风发幽茗。……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南宋天台山道士白玉蟾《天台山赋》云:“释子耘药,仙翁种茶。”清康熙《天台山全志》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清《浙江通志·物产》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清乾隆齐召南《盖竹山长耀宝光道院记》称:“吴葛孝先尝营精舍,至今有仙翁茶园。”齐召南另有《台山五仙歌·葛孝先》诗曰:“华顶长留茶圃云,赤城犹炽丹炉火。”这些史料均记载葛玄为炼丹养生而种植茶树,建造茶园。道家认为茶是集天之精气、地之灵气、人之神气于一体之灵草,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所以,葛玄在天台山种茶炼丹,当在情理之中。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江南最早的茶园,因此葛玄被称为“江南茶祖”。1998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王家扬带领著名茶叶专家实地考察,证实天台山脉主峰归云洞前尚存的30多株进化型古茶树,是葛玄手植茶树留下的后代。遂立“葛仙茗圃”碑以做纪念,并立有碑文:“葛玄茗圃,为三国吴时高道葛玄住山时的植茗之圃,位于天台山莲花峰南麓归云洞前……”

       晋代(265—420年)陈寿的《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国君“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从这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宫廷中有茶叶的储备;茶被当做酒的替代品。由此可见,至迟在三国吴时,吴国的上层社会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饮茶风俗了,宫廷中已有“以茶代酒”之举。

       三国吴(222—280年)秦菁《秦子》:“顾彦先曰:‘有味如臛,饮而不醉;无味如茶,饮而醒焉,醉人何用也。'”这里“臛”是指肉汤,饮用肉汤和饮茶应该是相对于饮酒而言。肉汤不会让人醉,饮茶非但不会让人醉,反而提神振气、头脑清醒。如果说《三国志·韦曜传》中的以茶代酒尚是生理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秦子》中的这段话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本身的功效了。

       三国魏(220—265年)张揖《广雅》同样认识到茶有醒酒、振奋精神的作用:“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三国魏吴普《本草》认为茶可以安心益气、耳聪目明、延年益寿:“苦菜,味苦寒,无毒。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耐饥寒豪气,不老。”

       三国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茶叶功效。对茶叶功效认识的深化,一方面丰富了茶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又为饮茶风尚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三国的历史较为短暂,与茶有关的记载也相对有限,只有寥寥数条。除了上面几处记载,三国时张揖的《埤苍》、郭璞的《尔雅注》、张华的《博物志》等都有关于茶事的记载。傅巽的《七诲》中写到当时8种珍品:“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阻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相当于现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两省。表明当时茶已列入珍品之列。

(二)两晋时期:茶文化的形成期

       与三国时期相比,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日渐盛行,茶逐渐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交汇融合,与茶有关的文献记载增多。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和风格开始初步显现与构建。人们把饮茶作为一种高级享受和精神力量而超出它的一般自然使用价值。

       两晋时期,随着饮用人数的增多,茶从药用逐渐向饮用转变,饮茶的风气有所普及。《本草衍义》记载:“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这里表明,在晋代宫廷里茶的消费量很大。西晋末,八王起事:“惠帝蒙尘洛阳,黄门以瓦孟盛荼上至尊”,晋惠帝沦为阶下囚之时,还不忘饮用茶水,可见其对茶的嗜好程度非同一般。

       与此同时,茶叶及茶水的买卖交易有了初步发展。据《太平御览》引《传》云江统:“迁怀太子洗马,尝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酰、麺、茶、菜、蓝子之属,亏败国体’。”酰、麺、菜、蓝子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在茶和这些物品在西园一起售卖,说明在当地茶已经是人们日常饮用品。

       晋时,咏茶诗作开始涌现。西晋(265—316年)左思的《娇女》诗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诗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䥶”之句,写的是左思的两个娇女,因急于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西晋张载有《登成都楼诗》,其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六清,是指古时的六种饮料:水、浆、醴、凉、医、酏。作者赞誉,茶的芳醇胜过这六种饮料,传遍全国九州。西晋孙楚《出歌》中,又有“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之说。此外,在两晋之际杜育的《荈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从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内容都一一记录其中。这些诗作一方面道出了饮茶习俗传播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茶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

       该时期,饮茶开始被人们赋予节俭、朴素、清廉等社会所崇尚的品质,是养廉的手段之一。养廉问题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直接关系的。始自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在晋代日渐完备,该制度巩固了东汉末年开始形成的门阀制。当时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多效膏粱厚味。于是,曾担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的西晋文学家傅咸疾呼:“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于是,在晋代社会日渐奢靡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养廉的问题。据南朝宋(420—479年)何法盛撰的《晋中兴书》中记载,东晋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晋书》云:纳为礼部尚书)。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说明在东晋(317—420年)时,身居吴兴太守的陆纳,不但提倡“以茶待客”,而且仅用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用茶表自身的清廉。又如,在唐代房玄龄等撰的《晋书》中,还记载着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这进一步表明,晋时上层社会流行“以茶、果宴客”,用以标榜节俭。这一流行从客观上促进了饮茶的普及。我们看到,在陆纳、桓温那里,饮茶已不是仅仅为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此时,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且已进入人精神领域。茶的“文化功能”开始表现出来。此后,“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成为我国茶人的优良传统。

       两晋时期的饮茶之风还与清谈之风的盛行有着紧密的联系。魏晋以来,天下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竹林七贤之类,如阮籍、刘伶等,皆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好酒之人。酒能使人兴奋,但醉了也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向好茶。所以后期的清谈家出现了许多茶人,以茶助清谈之兴。《世说新语》载:东晋清谈家王濛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的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往王濛家去便云“今日有水厄”,把饮茶看作遭受水灾之苦。后来,“水厄”二字便成为南方茶人常用的戏语。《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梁武帝之子萧正德降魏,魏人元乂欲为其设茶,先问:“卿于水厄多少?”这本是问萧正德能喝多少茶水,然而萧正德显然没有听过王濛“水厄”的段子,于是茫然回道:“下官虽生于南方水乡,却不曾遭受过水灾之难。”引得周围笑。今人邓子琴先生著《中国风俗史》,把魏晋清谈之风分为四个时期,认为前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好饮酒,而后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以饮茶为助谈的手段,故认为“如王衍之终日清谈,必与水浆有关,中国饮茶之嗜好,亦当盛于此时,而清谈家当尤倡之”。

        唐代陆羽《茶经》引《晋书·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含有紫苏的茶)而已。”单道开是东晋敦煌人,幼年开始过隐居生活,后习辟谷,“不畏寒暑”。又于后赵武帝(335—349年)时在河北临漳昭德寺为僧。期间,单道开在室内坐禅时,曾用饮紫苏茶来防止睡眠,这是佛教与茶结缘的最早文字记录。

       总之,两晋时期茶不仅是人们提神解渴的饮料,在茶使用价值被人们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同时,人们逐渐感受到了茶给人所带来的审美情感和精神愉悦,茶于是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茶成为日常待客的饮品,在宴会上经常出现,能够助聚会之雅兴;饮茶之风在文人中兴起,为茶吟诗作赋,引为雅举;茶被用来表现人们的精神和操守,是清廉的标志。这一切可以说明,茶文化在该时期已形成。

(三)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初步发展期

       南北朝是朝代更迭、斗争不断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各种思想交融碰撞。相比北朝,南朝社会较为稳定,物质生产较为富足。西晋末年,很多士族从北方迁往南方,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南朝的社会状况及南北朝之间人员的往来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该时期茶己经成为南方较为寻常的饮品。《宋录》是一部记录南朝宋史实的著作,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表明住持安徽寿县八公山的法师昙济道人侍奉王子,是以“设茶茗”相待。南朝齐世祖武皇帝(483—494年在位)萧赜是一个佛教信徒,也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朝廷无大的战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他的遗诏中曰:“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想带头提倡简朴的好风气,开创了“以茶为祭”的先河。这段记载一方面说明萧赜将茶视为检行的标志,这是两晋时期“以茶养廉”的延续;另一方面,茶与饼、干饭、酒脯等相提并论,说明茶在当时是较为常见的饮品。《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亦载:“傅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该文同样证明,南朝江浙一带,茶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寻常的饮品。《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魏定都洛阳,为奖励南人归魏,于洛阳城南伊洛二水之滨设归正里,又称“吴人里”。于是,南方的饮茶之风也传到中州之地。有位叫刘镐的人效仿从南朝投奔北魏的王肃,“专习茗饮”。有人说他是附庸风雅,东施效颦。自此朝贵宴会虽设茗饮而众人皆不复食。可见当时随着南人和北人的交流往来,茶已经向北方传播,但饮茶之风仍是南方文人的好尚,北朝尚未形成习惯。

       南朝处于继汉开唐的阶段,无论诗赋、散文、文学理论都很有成就,尤其是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的思想特点一是崇尚清谈高雅,二是喜欢作自由自在的玄想,天上地下,剖析社会自然的深刻道理。终日谈说,会口干舌燥,演讲学问又不比酒会可以随心所欲,谈吐举止都要恰当,思路还要清楚。而茶不仅能提神益思,还能保持人平和的心境,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玄学家也爱喝茶。于是,茶与文人的关系更进一步。范文澜先生在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时曾经谈到,早在西晋,文人作赋,茶、酒便与瓷器联系起来。而到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士人把饮茶看做一种享受,开始进一步研究茶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越瓷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大行其道,佛教在这时正处于一个与汉文化进一步结合,艰难发展的时期。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佛教徒坐禅念经。而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所以他们都爱喝茶。于是,除文人之外,和尚、道士、鬼神,都与茶联系起来。南北朝时许多神怪故事中出现大量与茶有关的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南朝刘敬叔著《异苑》,说剡县陈务妻年轻守寡,房宅下多古墓,陈务妻好饮茶,常以茶祭地下亡魂。一日鬼魂在梦中相谢,次日陈务妻得钱十万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位老太婆在市上卖茶,从早到晚壶中茶也不见少,所得钱皆送乞丐和穷人。后州官以为有伤“风化”,将老太婆捕入狱,夜间老婆婆自窗中带着茶具飞走了,证明她是一个神仙。《释道该说续名僧传》说,南朝法瑶和尚好饮茶,活到九十九岁。南朝齐梁(479—556年)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饮茶有“轻身换骨”之功效。这些茶与丹丘子、黄山君等仙人和神怪的传说,反映了早期道教提倡饮茶,并对茶的功效的认知。从这些记载我们看到,在东晋和南北朝之时,茶已进入了宗教领域,尽管此时还没有形成后来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它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一般物态形式。

       此时,文献中关于茶的记载也有所增多。除了上面的引用的以外,一些诗词特别是地方志中都提及到了茶叶,例如,《坤元录》、《括地图》、《吴兴记》、《夷陵图经》、《永嘉图经》、《淮阴图经》和《茶陵图经》等。诗人鲍照之妹鲍令晖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可惜今已已散佚。

在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基本形态己经形成,呈现出多种可能,但尚未成熟。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茶文化时代即将到来。

安徽的茶文化,你知多少?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且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茶的品种也非常多样化。安徽也是个产茶的地方,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竹铺大方、绿牡丹等都是饮誉中外的出口产品。茶文化自然也成为安徽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就来品一品安徽的茶文化吧。

安徽黄山为茶叶之乡,出品之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太平猴魁等,享誉海内外,黄山人生在这好山好水之间,自然怡情山水,有了这传世的茶道。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们,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闲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不可能,有人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茶道”一词可简单地解释为茶之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序。提起茶道,普遍认为它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实茶道源于中国,唐宋时期,由日本的留学生从中国传人日本,就连茶道一词最早也见于唐代的《封氏见闻记》一书。南宋时期(1191年),被日本人尊为“茶祖”的禅师荣西,曾二度来到中国学佛,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和种茶技术,后由高僧千利休把茶道推广到民间,成为颇具特色的日本传统饮茶习俗。

徽州人一年中,饮茶不断,铁观音包装,但比较集中成习的有“朝茶”、“午茶”、“夜茶”。早晨洗漱完毕,一杯香茶,细品满饮,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这是健身妙道。有“朝不可食,不可不饮”之说。所以朝茶讲究细品。午饭之后,浓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与朝茶不同,他讲究的是浓。夜幕降临,一杯香茗饮庭院,一天劳作的疲倦顿消,代之逍遥与惬意;冬夜,热茶伴火炉,融融暖意弥心间,秋茶,夜茶讲究的是舒适、随兴。

黄山人沏茶,很讲究水,喜取清澈甜美的山泉,河水中,井水次。茶具也用锡壶胆,茶叶放胆中,胆放壶内,但上有细孔,汁出叶不出,便于饮喝。 古徽州奉行朱熹《家礼》,礼仪甚严,作为待人的茶礼就更讲究,俗话说“看人上茶分三等”,其意就在此。

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贵客来,或遇喜庆,讲究吃“三茶”,即枣栗茶(吃蜜枣煮板栗下茶),鸡蛋茶(吃五香鸡蛋下茶)、清茶。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吃三茶;正月来客拜年要吃三茶;婚礼、新女婿来了要吃三茶。 黄山人的茶礼,还逐渐形成系统的礼规,俗称“茶道”。他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追求汤 清、气清、心清,和境雅、器雅、人雅。

茶道的主要程序

1、静气(排除杂念)

2、烹汤(一般用瓦器、锡壶)。

3、焚香(敬茶神陆羽)。

4、涤器(用白瓷茶盏,洗净擦干)。

5、烫盏。

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

7、投察(3——5克为宜)。

8、洗茶(用刚冒泡的初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

9、注汤。

10、敬茶。

11、闻香。

12、观色。

13、品位。

14、上食(奉上豆干丝、水果等食品,以佐品茶)。

谈谈安徽的茶文化

安徽种植茶叶的历史悠久,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种植,安徽盛产茶叶,且茶叶品质好,我国的十大名茶中,安徽出产的茶叶在其中占了四种,分别是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以及黄山毛峰。

安徽的茶文化

安徽人对于喝茶身为喜爱,安徽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喝茶,喝茶没有硬性时间规定,早上、中午、晚上都可以喝茶。

安徽的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祁门红茶生长于安徽省西南部,当地的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雨充足。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黄山北麓,黄山的温度低且降雨多,当地的土壤肥沃,在如此环境下,培育出别具特色的太平猴魁。

安徽名茶是什么茶叶

安徽名茶是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的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钓桥庵、岗村、充川等。

黄山,除了具备一般茶区的气候湿润、土壤松软、排水通畅等自然条件外,还兼有山高谷深,溪多泉清湿度大,岩峭坡陡能蔽日,林木葱茏水土好等自身特点。在这样的自然条件里,很适合茶树生长,因而叶肥汁多,经久耐泡。加上黄山遍生兰花,采茶之际,正值山花烂漫,花香的熏染,使黄山茶叶格外清香,风味独具。

安徽十大名茶 安徽十大名茶有哪些

1、黄山毛峰。黄山毛峰不仅是安徽十大名茶,还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毛峰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经过手工炒制,外形如雀舌,而且黄山毛峰的口感是属于非常有活力的甘醇类型。

2、六安瓜片。六安瓜片无论是悠久的历史底蕴还是丰富的茶文化内涵,都是值得大家留意并种植的,从唐代开始就备受各位诗人关注的安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如今也是很多机关高层指定饮用的一款茶类。

3、太平猴魁。太平猴魁是中国的极品名茶,也因为多次被评选为全国时代名茶之一的太平猴魁,经常因为优异出众的品质,作为国礼送给友邦国家,而太平猴魁作为安徽十大名茶之一,透明亮丽养眼的鲜嫩绿色是太平猴魁最大的特点。

4、祁门红茶。祁门红茶是安徽引以为傲的为数不多的红茶类饮品,早在多年前,祁门红茶就已经作为中国名优红茶被大家所熟知,更因为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较为繁琐,也拥有祁红这一特殊的芳香味道,因此出众的祁门红茶更是被评为了安徽十大名茶。

5、屯溪绿茶。屯溪绿茶作为绿茶类的茶饮,在安徽的休宁、绩溪、宁国、屯溪等均有出产,其中屯溪所出产的绿茶是最为有名气的,更凭借着特殊多个不同的等级,让屯溪绿茶一举成为安徽十大名茶。

6、霍山黄芽。霍山黄芽是属于黄茶类的茶饮,该茶叶条索十分的紧实,而且叶片非常的肥硕,无论是欣赏干茶叶状态的霍山黄芽还是细品霍山黄芽的醇厚滋味,霍山黄芽都会以别具一格的清爽质感俘获你,可想而知安徽十大名茶并非是浪得虚名的。

7、岳西翠兰。岳西翠兰是属于非常优质的云雾茶,也是作为在安徽省非常知名的绿茶,运用安徽知名的小兰花制茶工艺技术完成岳西翠兰,只会选用一芽二爷的部分,更因为无论是形态还是茶香都与兰花近似,岳西翠兰作为安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属于较为独特的茶类品种。

8、泾县特尖。安徽十大名茶之一也包含了大家或许会感觉比较陌生的泾县特尖茶叶,品种优异的泾县特尖,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是属于历史悠久的老茶类,而是属于运用先进工艺创造的经过改良后的绿茶类。

9、涌溪火青。涌溪火青凭借着五百多年的额饮用历史,并且在古时代到现在,从贡茶到现在送礼首选的茶类,涌溪火青不愧为是安徽十大名茶之一,因为出品够优秀,品质有保障。

10、桐城小花。冲泡之后的桐城小花,扑面而来的都是清新清爽的兰花香味,心旷神怡,还有助提神醒脑,好处多多。

安徽茶叶产地在什么地方 安徽茶叶产地介绍

1、安徽茶叶产于安徽省黄山其中中国十大名茶之中,安徽自古就名茶好茶迭出,安徽十大名茶指的是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霍山黄芽、岳西翠兰、泾县特尖、涌溪火青、桐城小花。

2、安徽翠蓝茶叶农产品直销网正是植根于这块茶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上,传承徽茶文化衣钵,努力推广安徽大别山云雾茶及稀有的无污染的农副产品。着力塑造老区人民辛勤劳动、勤劳致富、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安徽六安茶文化随笔

六安茶之主要产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地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之品质最佳。六安茶概分为六安瓜片及孙义顺六安;六安瓜片属绿茶类,每年春季采摘,茶制成之后形似剖开香瓜片状,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虽是绿茶类,但于烘焙工序方面,却较其它绿茶复杂,特别在于最后焙「老火」时候,技术及经验掌握尤其重要;因为六安绿茶焙火时间不能太长,太长则有焦味,所以每次最多只能焙三秒,即马上要翻茶,但太短则香味无法散出。所以烘焙时候需要两人抬烘笼,在一条长长火坑上,边走边翻,焙茶室中来回走动,所以烘焙一笼茶叶往往要走上五六十里的脚程才可完成。

  陈旧六安,非产自安徽的六安,而是产自安徽的祁门的芦溪和溶口两乡。

  有空一起饮酒品茶,快意人生

  新月、杯茗、古卷,挟着花香、茶香、墨香,一派宁谧之美。都市的喧嚣被融化了,留下迷失的人们趋向禅的世界。茶给我的感觉便是禅,人生的苦乐存于咂摸间。朔漠、烽烟、扬眉剑出鞘,酒该是浓烈的,伴着壮士的豪情。举杯销愁,对月独酌,这时的酒卸去了白日的狂野,有了茶的三分静,却平添人生的七分愁。茶酒相伴的人生,时而漫步庭院与雅士畅谈,时而策马扬尘游走江湖。实况不再,我们只能在字里行间追忆茶酒人生。

  古来有用雪水煎茶,认为是雅事,因此,唐宋以来在一些诗词里面便出现这种雅事的句子。白居易《晚起》有“融雪煎茗茶,调酥煮乳糜”;又在另一首诗有“冷咏霜毛句,闻尝雪水茶”。陆龟蒙与皮日休和咏茶诗,有“闲来松间坐,看煎松上雪”。《红楼梦》中也有用雪水煮茶的例子,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写皈依佛门的妙玉,请黛玉宝钗饮茶,宝玉夜跟着去,烹茶用水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贮在罐里埋在地下,夏日取用的。宝玉饮后,觉得清凉无比。又,第二十三回,贾宝玉的《冬夜即事》诗所说:“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世代簪缨的诗礼之家,他们无论饮茶饮酒,豪华讲究,而且高雅,不失大家风范;而《金瓶梅》里亦官亦商的西门庆,尽管也穷极奢华,毕竟是市井俗物,难免有暴发户的俗气。《金瓶梅》写喝茶的地方极多:有一人独品,二人对饮,还有许多人聚在一起的茶宴茶会。无论什么地方,客来必敬茶,形成风尚。写西门庆家里饮茶,提到的茶名只有两个:一个是“六安茶”,另一个是“江南凤团雀舌芽茶”。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一回中分别提到:吴月娘吩咐宋惠莲“上房拣妆里有六安茶,顿(炖)一壶来俺每(们)吃;”“教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雀舌芽茶。”此两种茶皆当时贡品,可见生活的奢靡。《金瓶梅》里吃泡茶有个特点,就是很少看到他们喝清茶,却要掺入干鲜果、花卉之类作为茶叶的配料,有福仁泡茶、蜜饯金橙子泡茶、盐笋芝麻木樨泡茶、果仁泡茶、榛松泡茶、咸樱桃泡茶、土豆泡茶、姜茶等等。综观《金瓶梅》中所写的种种以花、果、笋、豆等物掺入泡茶的情况,应该说,这都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并非杜撰;不过有些地方,小说略有夸饰,借以形容西门庆家富贵无比而已。果品点茶,在官场新贵、市井商人中最为流行。明代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写到:“此茶唤作阿婆茶……两个出煨黄栗子,半抄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相。”今日听来,不禁叫绝,茶之清冽可贵,但翻出这么多花样地泡茶,也只有在那个年代吧。个中滋味后人没有口福,但小小茶碗中吐着的氤氲中却藏着百味人生。

  偶得友人赠予的竹叶青,上面印着大大的“静”字,旁边批着一行小字:“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意在表达竹叶青的品质,大概也是茶的品质吧!四川峨眉仙境,雾气萦绕间,吐纳日月精华,其中的意境被无为的老子诠释淋漓,凝神静心地细品,方能体味。武侠大师金庸博学旁通,在他的作品中亦以茶入境。桃花岛,隐士,还带着几分邪气。黄药师,不仅武学精深,而且深谙五行八卦、音律、棋艺、茶道。茶是隐士的好伴侣,幽林翠竹尽头,一座小屋便是一生,超然物外,多有大修为。但这种境界不是我等可达到的,就如品茶,只有经历过跌宕的人生才能有所感悟。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乃酒之一种,但酒为何能够解忧,是其饮后欲仙的感觉,还是酩酊后的熟睡,不得而知。纵观古今爱酒之人,他们对酒有各自的感情,道不尽也说不完。太白善以酒入诗,酒是他的一部分,醉后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只有这时才是真正的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以酒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酒麻痹了多愁之人,酒醒后却又无法消愁。

  作为饮料之王的酒,按照生产工艺分类,主要有发酵酒,蒸馏酒和配制酒三种。《红楼梦》里描写的酒,这三种类型的有。发酵酒类曾写到过“黄酒”“绍兴酒”“黄汤”“惠泉酒”以及“西洋葡萄酒”等。蒸馏酒类写到“烧酒”。配制酒类有“合欢花酒”“屠苏酒”等。可见在贾、史、王、薛这样的贵族家庭中,无论是大规模的官私筵宴,还是小范围的家常便饭,席上杯中的酒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这些描绘都是曹、李、孙、马等贵族世家的富贵繁华生活的'形象写照。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个诗酒放达的“燕市酒徒”,尝作戏语说:“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唯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红楼梦》中,确有雪芹经历和曹家史事的影子,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书中有关“合欢花酒”的描写,就是最好的例证。在藕香榭摆下的螃蟹宴上,黛玉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说:“有烧酒。”便让人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在这个小小的生活细节中,曹雪芹一气呵成地写出了发酵酒、蒸馏酒和配制酒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饮料酒。寥寥数笔酒把三种酒的名称、酒度、效用、制法画龙点睛地写了出来。

  江湖中,酒是名片。金庸大侠的《笑傲江湖》中有一处场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令狐冲品酒。不同的酒器,即便是同一种酒也会有不同的味道。用毒蝎、毒虫、毒草等各种毒物调成的酒,在“江湖”中成了以毒攻毒的良方,这种场景在武侠作品中是常见的,酒便如药,替人疗疾,试人胆量。《天龙八部》中,在少室山下,萧峰、虚竹、段誉三兄弟,在契丹十八勇士的簇拥下,开怀畅饮,有难同当。酒在此地又见证了兄弟情谊,勇气和不可阻挡的气势。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名曰《酒公墓》,写了一位不得志的雅士,抑郁的书生。张先生是状元的后代,留学归来,终不得志,爱酒,人送雅号“酒公”。据作者述,酒公在去世前曾请求作者代写一阕碑文,如下:

  “酒公张先生,不知籍贯,不知名号,亦不知其祖宗世谱,只知其身后无嗣,孑然一人。……少学西学,长而废弃,颠沛流荡,投靠无门。一身弱骨,或踟蹰于文士雅集,或颤慑于强人恶手,或惊恐于新世问诘,或惶愧于幼者哄笑,栖栖遑遑,了无定夺……释儒道皆无深缘,真善美尽数失落。终以浊酒、败墨、残肢、墓碑,编织老境。一生无甚德守,亦无甚恶行,耄年回首,每叹枉掷如许粟麦菜蔬,徒费孜孜攻读、矻矻苦吟……呜呼!故园神州,莘莘学子,愿如此潦倒颓败者,唯张先生一人。……”

  看后有感,写了一行小字:一壶浊酒,行走于尘世之间;潦倒一生空留七字碑文“酒公张先生之墓”,悲哉!这壶酒苦得想让人流泪。

  对茶赋文,萧散冲淡之中,流露出几多人生况味;精致细微之下,蕴藏着如许文化精义。卸下盔甲,抖落尘埃,清茶一壶,知己三两,于刹那间体会永恒,此乃生活的艺术。酒香四溢,令人神往,或月下独酌,或与酒友浅斟,无鲸吸百川之量,但求悠然舒雅之味,竟显品酒之真谛。茶酒人生,保罗万千,浅话茶酒之事,行到之处即止,却也乐此不疲;挟茶酒走一遭,如仙人般逍遥。

  自己不会饮酒,却喜谈酒事,酒令、酒戒、酒器、酒话……收集各地名酒的品牌标签是我一大爱好。人的一生,便是窖酒的过程,多一分少一分都不相宜,唯有经历九千九百九十九天的辛酸方能开启佳酿,正如人生,三分甘甜,七分苦涩。茶对于不会饮酒的我来说便是最佳饮品了。夜深人静,手捧一杯香茗,对着月光,那是我追求的生活,但似乎不太容易实现。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变得浮躁,心少有了宁静,尤其在都市独行。但我仍努力的让自己静下了,会对着杯子,凝神看竹叶青是如何一根根直立的,而且不倦地看下去;茶香氤氲,人也跟着飘然,超脱尘世。茶让心有了暂时宁静的港湾。我喜酒,但爱茶,茶酒相伴,尝尽百态人生。

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现状

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入列农业部公布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017年6月,农业部公布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光荣入列。太平猴魁是我国传统名茶,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

茶道茶文化

茶道茶文化

  导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又到春茶采摘时,漫山的茶树,宛如一颗颗小星星,在云遮雾绕的山间,时隐时现,此情此景,即使没有饮茶,仿佛也让人尝到了新茶的甘甜和芳香。

  名茶飘香 万国来求

  黄山之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春游黄山,傍晚迷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寺院。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一周,升腾,转圈,化作一朵白莲花,然后散成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满室清香。知县惊叹不已,问后方知此茶名为“黄山云雾”,由此与长老结下茶缘。时光辗转,后来,这个知县得以在皇帝面前重演“白莲”奇景,皇帝大悦,将知县官升几品,留在帝都。然而,这个知县却心系“云雾”,怎么也不愿意离开黄山,最终弃官为僧,传为佳话。

  传说虽不可考,但这名山竞秀的土地,却积淀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对于徽茶历史,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丁以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据他介绍,关于徽茶最早文字记载见近两千年前的《桐君录》:“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汉、晋时的庐江郡辖今安庆、六安、合肥的部分地区,从那时起皖南、皖西两大茶区初步形成,奠定了后世安徽茶区的格局。东晋元帝时,有记载宣城茶叶入列贡茶,可见徽茶当时品质颇高。到了唐宋时期,歙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地区茶叶因量大质优,受到民间热捧。据记载,歙州所产茶品质优异,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人皆尚之”。每到新茶上市季,在往返歙州的数千里道路上,茶商络绎不绝,“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摩肩接迹而至”。祁门境内遍山植茶,以茶为业者达十之七八,衣食、赋役全仰仗茶叶。同一时期,宣州鸭山茶与舒州天柱茶并列,名重一时,风靡江南,远传京洛,时人谓之“名茶辈出,万国来求;名器佳泉,茶道大行”。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茶借徽商席卷全国,远传海外。当时,徽州休宁松萝茶,与长兴罗岕茶、苏州虎丘茶为当时茶界“三甲”,曾引来郑板桥赞美,“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在《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贾母饮茶的描写,当时妙玉端茶给贾母,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这段描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清朝期间,六安茶已进入王侯将相家,成为当时的名品。

  清末,徽茶传承创新,厚积薄发。一飞冲天的黄山毛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金的太平猴魁、风靡欧洲的祁门红茶、独树一帜的六安瓜片均创制于这一时期。 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评选全国十大名茶,此四样茶榜上有名,徽茶占之近半。同时,皖产名茶还有歙县老竹大方、石台雾里青、岳西翠兰等一大批,这些名茶如群星一般,闪耀在中华茶文化的璀璨天空。如今,黄山毛峰等绿茶制作技艺更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期待在新的历史时期会有更好的发展。

  品味宁静 修身立德

  两千年时光荏苒,今天的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然根深蒂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时,茶又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元素——“琴棋书画剑,茶酒诗礼花”。

  民俗专家宋国强说,茶最早的表述文字是“查”,意为用完餐后喝一碗茶汤,用来减除油腻、消化食物、排除毒素。后到汉代为“荼”,直到唐代,茶成了人们的日常饮料,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便把“荼”字减去一横,成为今日的“茶”了。宋国强认为,茶的兴盛与汉晋佛教传播、道教兴起有关。佛家眼里,茶是禅定、心静的必备之物;道家眼里,茶有助炼“内丹”的作用,同时也是升清降浊、轻身换骨、长生不老的好材料。对茶叶的这些看法和做法,已经脱离作为饮料的物态形式,始有茶文化之端倪。过去由于条件所限,茶树是不能移植的',因此茶有“不迁”的别称,进而被赋予从一而终、忠诚不叛的寓意。至今,在我国的不少民族中,订婚、结婚的仪式上,以茶敬客仍是一项主要仪式,这一仪式的来源大多也就是由于茶树 “不迁”的特性。

  对于皖产名茶,安农大茶研所丁以寿副所长如此概括:“黄山毛峰,芽尖峰芒,滋味醇甘,香气如兰;六安瓜片,去梗去芽,汤色澄明,回味悠长;太平猴魁,两叶一芽,平扁挺直,龙飞凤舞……”在丁以寿看来,中国人以茶养生、修性、联谊、示礼、怡情、育德,在一杯杯品茶中升华而成的茶文化,是融茶与自然、社会、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蕴涵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次,以奉献、利人、利国、俭清和真为精神,集中继承和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诚处世的思想。

  如今,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快节奏时代,也有不少人开始思考、寻求一种让心灵沉静下来的慢生活,而让人静心,莫若品茗:捧着一杯香茶,让人在饮茶中品味宁静、平和,使绷紧的心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按照丁以寿的看法,这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还是一种修身立德的有效途径。

  科学饮茶 健康之道

  每当新茶采摘季,不少指导人健康饮茶的书籍也应时而出,其中,“喝茶健康、健康喝茶、喝健康茶”这一新概念正逐步进入人们视野,呼吁更多的人在品茶的同时,认识茶的健康价值,在科学饮茶中增进健康。

  茶叶含有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和茶多糖等多种有益成分,这些成分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防癌、降血脂、增强记忆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保健作用不胜枚举。

  喝茶讲究健康科学的方法。茶有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等多种类,各有特色和优点,根据自己喜好,不必特别在意季节区分。从营养保健角度看,沏泡茶叶有不少讲究:除非嫩叶新茶用85度左右水,一般需用沸水沏泡,可使更多茶多酚溶于水中。在平时的饮茶中,如果我们习惯于加片柠檬片或金桔,利用维生素C可使人体对茶多酚吸收率提高多倍。

  一天喝几杯茶为宜?曾有人戏称:一杯为品,两杯为饮,三杯四杯就是饮牛饮马的蠢物了。其实,习惯于饮茶的人,可以在上午下午各喝两至三杯。不仅可以喝茶水,沏泡后的茶叶也可以吃,其中富含维生素E、食物纤维等有助健康的物质。现在,随着人们对于“纯天然”食品的重视,天然的茶叶也逐渐受到人们热捧,对此,不少专家呼吁:饮茶本是“雅”事,经营者要以人为本,生产无公害的茶叶,让馥郁的茶香一直飘下去……

;

中国的茶文化和历史,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历史好的给我简单介绍下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是于我国唐代传入日本,而现在提起茶道,人们却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弘扬中华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呼吁:

中国人喝中国茶,发扬传统文化,再造民族雄风 !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

龙井茶: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碧螺春: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毛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桃花溪,为宋代贡茶。

君山银针: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其冲泡后,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丛林立,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又名祁门香。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地区齐云山,外形似瓜子,色绿香高,味鲜甘美,很具特色的片形茶。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布衣族的都匀山区,诗云:“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公关灵”。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武夷山。99岩,岩岩有茶,一岩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肉桂”、“水金龟”。

铁观音: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乌龙茶之上品

“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神陆羽有著《茶经》一书。《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首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晋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又《纰漏第三十四》载:"任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竟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有饮茶。南朝梁萧子显《南方书·武帝本纪》:"我灵慎勿的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南北朝时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风较晋更浓。吴兴有御茶园,采茶时节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叶,上贡朝廷。望采纳!!!

茶文化的出现

       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但茶文化一词的普遍引用,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的茶文化研究者认为,茶文化是在茶 “被应用过程中”或者说“在茶的品饮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文化。茶文化“是茶作为饮料在被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体”。中国发现茶的用途可追溯到我们传说中的先祖神农氏之时。后来,茶被人们长期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把饮茶当做一种精神享受,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和摒弃,但更多的是产生和发展,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也使茶文化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在不断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最终,使茶文化博大精深,构筑成为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先秦茶文化的酝酿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时代,距今有5000年左右。2004年,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距今6 000年前的文化层中,发掘出部分树根根块,后经中日考古界、茶学界鉴定,认为是“5 500年前人工种植的茶树根”。按此推测,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 500年前。

       东晋(317—420年)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在周武王伐纣时(前1066年) 巴蜀一带(现今的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两省靠近川渝的部分地区)不但有人工栽培茶园,还出现了以茶为礼的上贡。“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表明3 000年前茶已在人类生活中出现并融入上层社会。

       西汉文学家扬雄《方言》中记载:“蜀人谓茶曰葭萌。”明代文学家杨升庵《郡国外夷考》中记载:“《汉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表明蜀王分封其弟的都邑“葭萌”是“以茶氏郡”,是重要的产茶区。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在周克殷以后,巴变成宗周的封国,当地出产的茶叶等多种方物成了“纳贡”之品。而且其中的茶叶,已经不是采集的野生茶,而是种在园中的“香茗”。说明在西周前巴人不仅利用茶、饮用茶,而且会种茶、制茶和藏茶。因此可推测,在西周之前葭萌就是著名的产茶地。

       诸多事例表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已开始饮茶、种茶、制茶、藏茶,随之而生的茶文化现象也开始萌生。

二、秦汉茶文化的萌发

       秦汉时,饮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向大江南北逐渐蔓延开来。但明确表示有“茶”的意义,并为史学家认为是茶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成书于2200年前秦汉时期的字书《尔雅》,其中有 “槚,苦荼”之说,而“苦荼”当为茶之意。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阳陵墓葬出土的固体茶,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这些茶叶装在一只木盒中,是埋在墓葬群周围一系列墓坑中,供这位皇帝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大量随葬品之一。汉景帝刘启卒于公元前141年,因此这些茶叶可追溯至那一年左右。由此,中国古代皇室好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160年前。

       唐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提到的《茶陵图经》载,地处湖南的茶陵古称荼陵,是西汉荼陵侯刘沂的领地。荼陵的命名也始于西汉,陆羽《茶经》中对其名的由来说得很清楚:“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茶经•七之事》还记载:“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陆羽在谈及诸多发生在中唐及中唐前的茶事时,特别提到丹丘子,说他是一个汉代仙人,也就是以后《神异记》中指点晋时余姚人获大茗的那个道士。而丹丘位于今浙江宁海县南九十里,属有名的茶产地和佛教名山天台山支脉。黄山君,也是汉代得道的一个仙人。黄山,位于安徽歙县境内,是著名的黄山毛峰茶产地。这表明至迟在汉时,茶的种植、生产和饮用,由巴蜀经荆楚传到长江中下游和浙江沿海一带了。同时提到的司马相如与扬雄是汉赋大家。我国文学史上,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光辉的时代。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扬雄,常并称“扬马”。恰巧,这两位大汉赋家都是我国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物角度,一个从文字语言角度,都谈到茶。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司马相如,为蜀成都人,他所著的《凡将篇》中,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谈及的“荈诧”便是茶。这是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也写道:“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述。说明汉时已有饮茶的器具,且讲究烹茶技艺。而“武阳(现四川彭山) 买荼”表明,当时在集市上已有商品茶叶出售。在王褒《僮约》之前,关于如此进步的饮茶法,以及茶作为商品的记载几乎没有。王褒《僮约》的出现说明当时至少在四川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上层人家的生活习惯,茶已成为商品。据此推侧,茶树的人工栽培在相当范围内已较普及,茶的加工技术也已达到符合当时商品茶的要求,并已逐渐扩大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出现了茶叶集市。

        从历史文献和汉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很可能更普遍。东汉(25—220年) 许慎撰,北宋徐铉等校订的《说文解字》中说:“荼,苦茶也,······此即今之茶字。”与此同时,饮茶器具也开始从食器中分离出来,浙江湖州出土的嵌有“茶”字的东汉四系罍和浙江上虞出土的东汉越窑茶器就是例证。

        至此已有足够史料表明,至迟在秦汉时,茶作为一种饮料,已开始从巴蜀蔓延开来;而茶叶种植也已扩展到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饮茶开始为文人所好,这就为茶由物质范畴上升到精神领域打下了基础。茶文化作为一种现象,已逐渐显现于世。

三、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形成

       朱自振在《茶史初探》说:“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只流传巴蜀的区域性的简单饮料文化。至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与我国各地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化的进一步相会、相融和相互影响,也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这才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茶文化的形成期,茶的药用及饮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掘,饮茶进一步在南方上层社会流行,并开始浸润到社会多个层面,被用作待客、祭祀等,也被称为“素业”,抹上了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同时,帝王、贵族、文人饮茶的事迹屡见不鲜,文人也开始讴歌茶叶,出现了以茶为主角的文学艺术作品。茶初步向精神层面演化,并与儒佛道有了初步的融合。

(一)三国时期:茶叶功效认识的深化期

       在三国华佗(约145—208年)的《食论》中,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句,表明当时茶的药理功能已为人知。三国吴时,人称太极仙翁的仙道家葛玄(164—244年),已将茶作为养生、、陶情之物。现有史料证明,葛玄种茶之地有两处:一处在浙江天台山华顶,另一处是在浙江临海的盖竹山。南宋胡融《葛仙茗园》诗曰:“……草秀仙翁园,春风发幽茗。……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南宋天台山道士白玉蟾《天台山赋》云:“释子耘药,仙翁种茶。”清康熙《天台山全志》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清《浙江通志·物产》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清乾隆齐召南《盖竹山长耀宝光道院记》称:“吴葛孝先尝营精舍,至今有仙翁茶园。”齐召南另有《台山五仙歌·葛孝先》诗曰:“华顶长留茶圃云,赤城犹炽丹炉火。”这些史料均记载葛玄为炼丹养生而种植茶树,建造茶园。道家认为茶是集天之精气、地之灵气、人之神气于一体之灵草,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所以,葛玄在天台山种茶炼丹,当在情理之中。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江南最早的茶园,因此葛玄被称为“江南茶祖”。1998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王家扬带领著名茶叶专家实地考察,证实天台山脉主峰归云洞前尚存的30多株进化型古茶树,是葛玄手植茶树留下的后代。遂立“葛仙茗圃”碑以做纪念,并立有碑文:“葛玄茗圃,为三国吴时高道葛玄住山时的植茗之圃,位于天台山莲花峰南麓归云洞前……”

       晋代(265—420年)陈寿的《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国君“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从这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宫廷中有茶叶的储备;茶被当做酒的替代品。由此可见,至迟在三国吴时,吴国的上层社会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饮茶风俗了,宫廷中已有“以茶代酒”之举。

       三国吴(222—280年)秦菁《秦子》:“顾彦先曰:‘有味如臛,饮而不醉;无味如茶,饮而醒焉,醉人何用也。'”这里“臛”是指肉汤,饮用肉汤和饮茶应该是相对于饮酒而言。肉汤不会让人醉,饮茶非但不会让人醉,反而提神振气、头脑清醒。如果说《三国志·韦曜传》中的以茶代酒尚是生理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秦子》中的这段话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本身的功效了。

       三国魏(220—265年)张揖《广雅》同样认识到茶有醒酒、振奋精神的作用:“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三国魏吴普《本草》认为茶可以安心益气、耳聪目明、延年益寿:“苦菜,味苦寒,无毒。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耐饥寒豪气,不老。”

       三国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茶叶功效。对茶叶功效认识的深化,一方面丰富了茶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又为饮茶风尚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三国的历史较为短暂,与茶有关的记载也相对有限,只有寥寥数条。除了上面几处记载,三国时张揖的《埤苍》、郭璞的《尔雅注》、张华的《博物志》等都有关于茶事的记载。傅巽的《七诲》中写到当时8种珍品:“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阻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相当于现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两省。表明当时茶已列入珍品之列。

(二)两晋时期:茶文化的形成期

       与三国时期相比,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日渐盛行,茶逐渐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交汇融合,与茶有关的文献记载增多。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和风格开始初步显现与构建。人们把饮茶作为一种高级享受和精神力量而超出它的一般自然使用价值。

       两晋时期,随着饮用人数的增多,茶从药用逐渐向饮用转变,饮茶的风气有所普及。《本草衍义》记载:“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这里表明,在晋代宫廷里茶的消费量很大。西晋末,八王起事:“惠帝蒙尘洛阳,黄门以瓦孟盛荼上至尊”,晋惠帝沦为阶下囚之时,还不忘饮用茶水,可见其对茶的嗜好程度非同一般。

       与此同时,茶叶及茶水的买卖交易有了初步发展。据《太平御览》引《传》云江统:“迁怀太子洗马,尝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酰、麺、茶、菜、蓝子之属,亏败国体’。”酰、麺、菜、蓝子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在茶和这些物品在西园一起售卖,说明在当地茶已经是人们日常饮用品。

       晋时,咏茶诗作开始涌现。西晋(265—316年)左思的《娇女》诗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诗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䥶”之句,写的是左思的两个娇女,因急于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西晋张载有《登成都楼诗》,其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六清,是指古时的六种饮料:水、浆、醴、凉、医、酏。作者赞誉,茶的芳醇胜过这六种饮料,传遍全国九州。西晋孙楚《出歌》中,又有“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之说。此外,在两晋之际杜育的《荈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从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内容都一一记录其中。这些诗作一方面道出了饮茶习俗传播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茶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

       该时期,饮茶开始被人们赋予节俭、朴素、清廉等社会所崇尚的品质,是养廉的手段之一。养廉问题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直接关系的。始自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在晋代日渐完备,该制度巩固了东汉末年开始形成的门阀制。当时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多效膏粱厚味。于是,曾担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的西晋文学家傅咸疾呼:“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于是,在晋代社会日渐奢靡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养廉的问题。据南朝宋(420—479年)何法盛撰的《晋中兴书》中记载,东晋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晋书》云:纳为礼部尚书)。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说明在东晋(317—420年)时,身居吴兴太守的陆纳,不但提倡“以茶待客”,而且仅用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用茶表自身的清廉。又如,在唐代房玄龄等撰的《晋书》中,还记载着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这进一步表明,晋时上层社会流行“以茶、果宴客”,用以标榜节俭。这一流行从客观上促进了饮茶的普及。我们看到,在陆纳、桓温那里,饮茶已不是仅仅为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此时,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且已进入人精神领域。茶的“文化功能”开始表现出来。此后,“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成为我国茶人的优良传统。

       两晋时期的饮茶之风还与清谈之风的盛行有着紧密的联系。魏晋以来,天下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竹林七贤之类,如阮籍、刘伶等,皆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好酒之人。酒能使人兴奋,但醉了也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向好茶。所以后期的清谈家出现了许多茶人,以茶助清谈之兴。《世说新语》载:东晋清谈家王濛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的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往王濛家去便云“今日有水厄”,把饮茶看作遭受水灾之苦。后来,“水厄”二字便成为南方茶人常用的戏语。《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梁武帝之子萧正德降魏,魏人元乂欲为其设茶,先问:“卿于水厄多少?”这本是问萧正德能喝多少茶水,然而萧正德显然没有听过王濛“水厄”的段子,于是茫然回道:“下官虽生于南方水乡,却不曾遭受过水灾之难。”引得周围笑。今人邓子琴先生著《中国风俗史》,把魏晋清谈之风分为四个时期,认为前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好饮酒,而后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以饮茶为助谈的手段,故认为“如王衍之终日清谈,必与水浆有关,中国饮茶之嗜好,亦当盛于此时,而清谈家当尤倡之”。

        唐代陆羽《茶经》引《晋书·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含有紫苏的茶)而已。”单道开是东晋敦煌人,幼年开始过隐居生活,后习辟谷,“不畏寒暑”。又于后赵武帝(335—349年)时在河北临漳昭德寺为僧。期间,单道开在室内坐禅时,曾用饮紫苏茶来防止睡眠,这是佛教与茶结缘的最早文字记录。

       总之,两晋时期茶不仅是人们提神解渴的饮料,在茶使用价值被人们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同时,人们逐渐感受到了茶给人所带来的审美情感和精神愉悦,茶于是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茶成为日常待客的饮品,在宴会上经常出现,能够助聚会之雅兴;饮茶之风在文人中兴起,为茶吟诗作赋,引为雅举;茶被用来表现人们的精神和操守,是清廉的标志。这一切可以说明,茶文化在该时期已形成。

(三)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初步发展期

       南北朝是朝代更迭、斗争不断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各种思想交融碰撞。相比北朝,南朝社会较为稳定,物质生产较为富足。西晋末年,很多士族从北方迁往南方,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南朝的社会状况及南北朝之间人员的往来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该时期茶己经成为南方较为寻常的饮品。《宋录》是一部记录南朝宋史实的著作,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表明住持安徽寿县八公山的法师昙济道人侍奉王子,是以“设茶茗”相待。南朝齐世祖武皇帝(483—494年在位)萧赜是一个佛教信徒,也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朝廷无大的战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他的遗诏中曰:“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想带头提倡简朴的好风气,开创了“以茶为祭”的先河。这段记载一方面说明萧赜将茶视为检行的标志,这是两晋时期“以茶养廉”的延续;另一方面,茶与饼、干饭、酒脯等相提并论,说明茶在当时是较为常见的饮品。《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亦载:“傅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该文同样证明,南朝江浙一带,茶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寻常的饮品。《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魏定都洛阳,为奖励南人归魏,于洛阳城南伊洛二水之滨设归正里,又称“吴人里”。于是,南方的饮茶之风也传到中州之地。有位叫刘镐的人效仿从南朝投奔北魏的王肃,“专习茗饮”。有人说他是附庸风雅,东施效颦。自此朝贵宴会虽设茗饮而众人皆不复食。可见当时随着南人和北人的交流往来,茶已经向北方传播,但饮茶之风仍是南方文人的好尚,北朝尚未形成习惯。

       南朝处于继汉开唐的阶段,无论诗赋、散文、文学理论都很有成就,尤其是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的思想特点一是崇尚清谈高雅,二是喜欢作自由自在的玄想,天上地下,剖析社会自然的深刻道理。终日谈说,会口干舌燥,演讲学问又不比酒会可以随心所欲,谈吐举止都要恰当,思路还要清楚。而茶不仅能提神益思,还能保持人平和的心境,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玄学家也爱喝茶。于是,茶与文人的关系更进一步。范文澜先生在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时曾经谈到,早在西晋,文人作赋,茶、酒便与瓷器联系起来。而到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士人把饮茶看做一种享受,开始进一步研究茶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越瓷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大行其道,佛教在这时正处于一个与汉文化进一步结合,艰难发展的时期。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佛教徒坐禅念经。而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所以他们都爱喝茶。于是,除文人之外,和尚、道士、鬼神,都与茶联系起来。南北朝时许多神怪故事中出现大量与茶有关的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南朝刘敬叔著《异苑》,说剡县陈务妻年轻守寡,房宅下多古墓,陈务妻好饮茶,常以茶祭地下亡魂。一日鬼魂在梦中相谢,次日陈务妻得钱十万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位老太婆在市上卖茶,从早到晚壶中茶也不见少,所得钱皆送乞丐和穷人。后州官以为有伤“风化”,将老太婆捕入狱,夜间老婆婆自窗中带着茶具飞走了,证明她是一个神仙。《释道该说续名僧传》说,南朝法瑶和尚好饮茶,活到九十九岁。南朝齐梁(479—556年)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饮茶有“轻身换骨”之功效。这些茶与丹丘子、黄山君等仙人和神怪的传说,反映了早期道教提倡饮茶,并对茶的功效的认知。从这些记载我们看到,在东晋和南北朝之时,茶已进入了宗教领域,尽管此时还没有形成后来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它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一般物态形式。

       此时,文献中关于茶的记载也有所增多。除了上面的引用的以外,一些诗词特别是地方志中都提及到了茶叶,例如,《坤元录》、《括地图》、《吴兴记》、《夷陵图经》、《永嘉图经》、《淮阴图经》和《茶陵图经》等。诗人鲍照之妹鲍令晖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可惜今已已散佚。

在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基本形态己经形成,呈现出多种可能,但尚未成熟。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茶文化时代即将到来。

标签: 安徽 茶文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x7g0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