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日本茶文化简介

日本茶文化简介

日本茶文化简介

日本茶文化是日本历史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日本茶文化以日本独特的茶艺方式和茶道哲学为基础,强调礼仪、精神和美学。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之一,也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文化艺术。

在日本,茶叶被视为珍贵的礼品和仪式的一部分,是欢迎来宾和找朋友聊天时的常用饮品。日本人将茶道看作是一种修行,茶道的实践者必须掌握多种复杂的礼仪和技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与爱护的态度。

茶道在日本以外的地方也受到欢迎和推广,尤其是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各国,人们学习日本茶道不仅是为了品尝美味的茶汤,还因为学习茶道可以改善自身的精神、修养和思考方式。

总之,日本茶文化是一种深刻而多元化的文化,它已成为日本历史和传统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

  导语: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下面为大家带来日本茶文化,快来看看吧。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称“本席”﹑“茶席”,为举行茶道的场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芦草编成。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约9-10平方米。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达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地炉和各式木窗,一侧布“水屋”,供备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视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于中国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与潮州功夫茶具一样也分四大件:凉炉,煮水用的风炉;茶釜,煮水用的铁制的有盖大钵;汤瓶,泡茶用的带柄有嘴罐,称“急须”;茶碗,盛茶汤用的瓷碗。

  另外,还有研磨茶叶的“茶磨”﹑夹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篮”;清洁茶具用的“水翻”;装香用的“香盒”;沏茶时用于搅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制“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叶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鸟羽毛制成﹑用于拂尘的“羽帚”;盛炭的“炭斗”;盛炉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日本)与唐物(中国)﹑高丽物(朝鲜)之区别。

  品茗饮茶,自古讲究器具使用。小巧精致的茶具赏心悦目,自然不必多说,而使用大茶具也别有一番情趣。虽说北京曾出过著名的大碗茶,可要是和日本的大碗茶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种大碗茶产自奈良市西北著名的西大寺。那里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二个周末,都会举行“大茶盛式”活动。日语中“盛”是“器具”之意,“大茶盛”就是大茶碗的意思。这种大茶碗也真够大的,高21厘米,直径为36厘米,周长107厘米,重达7公斤,堪称茶具中的巨无霸。

  喝大碗茶要两边人帮忙。

  源自700多年前的施舍

  为何要使用如此巨大的茶碗喝茶呢?据说在1239年,西大寺的高僧向寺院内的菩萨献茶后,为保佑“玉体安稳,万民丰乐”,将剩下的供茶施舍给聚集在寺中的信徒们饮用。当时,茶叶大多从中国进口,是高级奢侈品,只有贵族和僧侣间才流行饮茶,而日本民间,茶是被当成包治百病的药物使用的。

  施茶给众人饮用时,因没有足够的茶具,就用一个大水盆盛满茶水,一人一口,一直传递着喝下去。这样的做法在信徒中受到好评,西大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这种发放茶水给参拜寺庙的信徒喝的传统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成了日本独一无二的大茶碗。

  长老在煎茶

  喝大碗茶战战兢兢

  现在,饮茶已成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但很多人仍然相信寺院的茶水能祛病除邪。西大寺每年春秋举行的“大茶盛式”都人满为患,尽管门票4000日元一张,还是极难买到。仪式本身与其说是分发茶水,更像是宗教仪式表演。参加者被带到铺着榻榻米的日式房间,跪坐在上等待。寺院长老在众僧侣簇拥下,神态庄严地缓缓踱进屋,开始讲述大茶碗的来龙去脉。听者正襟危坐,说者话音朗朗。然后,长老在众人注视下煎煮茶水。茶有两种,一种是煎茶,即把茶叶投入开水直接煎熬;还有一种是日本特有的抹茶,先把烘干的茶叶粉碎,然后加入开水搅拌成糊状。喝茶时5人一组,分得一个大茶碗。长老用长长的'茶勺象征性地向碗里注入茶水后就可饮用了。

  由于茶碗又大又重,一个人单独喝茶实在困难,需要两边的人协助才能捧起茶碗。喝茶时,头几乎要全部埋进碗中,从正面看,根本就瞧不见喝茶人的脸。由于紧张,不少人喝大碗茶时战战兢兢。据说,每年都有人把茶碗滑落,被大碗茶搞得狼狈不堪。

  日本茶文化

  日本跟我国一样都是亚洲国家,而且日本与我国的渊源甚深,日本以前的名字叫倭国,日本的很多文化和技术都是从我国流传过去的,如日本的纺织技术、造船技术、金工技术、文字,医术、天文历法、儒家思想、茶文化等。

  日本的茶道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是日本茶文化是源于中国的,早在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将茶种带到了京都比睿山;后来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也在天台山研习佛法并修学茶艺,写成了著名的《吃茶养生记》,而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在隋唐,中国茶文化入“经”成“道”,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给日本带回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东方第一枝”。

  第二阶段在两宋,中国禅茶文化日渐成熟繁盛,此时,“取经”的日僧络绎不绝,名僧容西两次入宋,居留中国达二十四年之久,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和“茶禅一味”的墨宝带回日本,自己又撰著《吃茶养生记》,由此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师和日本茶道的先驱者。

  第三阶段在明清,在中国禅宗教义和“禅茶一味”的理念刺激和引导下,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一页,先驱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珠光曾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经过艰苦的,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并从大师那里得到了圆悟克勤的的墨迹。珠光将之运用于茶道,开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禅结合的新境界,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圆悟克勤的墨迹成了禅茶结合的最初标志,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最高宝物,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以示对圆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后来千利休继承茶道,而后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原则,并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

日本茶道的礼仪

  日本茶道简介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的,把日常生活行为和宗教、哲学、伦理等相结合,是一种综合性文化艺术。日本茶道原称“茶汤”,是日本的一种仪式化的特殊品茶文化。

  日本茶道的礼仪

  日本茶道的品茶非常讲究场所,通常是在茶室进行的。接待宾客的时候,由专业的茶师按照规定的程序依次点炭火、煮开水、冲茶、献茶。这些茶道礼仪是日本茶道的主要部分,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

  日本茶道的饮茶程序

  日本茶道的精神,蕴含在繁琐的`喝茶程序中,日本茶道必须按照规则来进行喝茶。进入茶室前,会有举止文雅的女茶艺师礼貌为宾客解说,先在茶室外的一个水缸里,用水瓢盛水,洗手,然后漱口。宾客入室后,宾主相互鞠躬致礼,面对而坐。敬茶前,一般都会先邀请宾客品尝甜点心,由此可以避免饮茶的苦涩。然后由专门的茶艺师进行冲茶、献茶。

  日本茶道的饮茶道具

  日本茶道煮水的道具包括有:地炉、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和建水。茶罐的道具有:枣、茶入、仕覆和茶杓。茶碗道具包含有:茶碗、乐茶碗和茶筅。

  喝茶的基本礼仪

  (1)茶具要清洁

  客人进屋后,先让座,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2)茶水要适量

  放置的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倒茶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3)端茶要得法

  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4)添茶要及时

  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给他们添茶。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这样也体现出自己对上司和客户的尊重。

日本茶道简介

  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简介茶道也叫作茶汤,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简介,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简介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的表现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等。

  一期一会,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茶事成了佛事,茶人成了僧人,茶室成了佛堂。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传人、里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经”于日本茶道史上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日两国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经典著作。不仅日本的茶种、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而且中国的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的意境’,那种对幽洁、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观有深刻影响。

  日本茶道的程序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规则来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进入茶道部,有身穿朴素和服,举止文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来,简短地解说:进入茶室前,必须经过一小段自然景观区。这是为了使茶客在进入茶室前,先静下心来,除去一切凡尘杂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开宗明义的一番话,就能领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后在茶室门外的一个水缸里用一长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后将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将体内外的凡尘洗净,然后,把一个干净的手绢,放入前胸衣襟内,再取一把小折扇,插在身后的腰带上,稍静下心后,便进入茶室。日本的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 地炉和各式木窗,右侧布“水屋”,供备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和旁边的饰物,视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须和季节时令相配。

  每次茶道举行时,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虽然进入茶室后,强调不分尊卑,但头一位进茶室的必然是来宾中的一位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来宾入室后,宾主相互鞠躬致礼,主客面对而坐,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散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主人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尝一下甜点心,大概是为避免空肚喝茶伤胃,而且抹茶可能会比较苦,所以先品尝一下点心,可以避免抹茶的苦涩。

  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边﹐跪地后举起茶碗,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时可每人一口轮流品饮,也可各人饮一碗,饮毕将茶碗递回给主人。主人随后可从里侧门内退出,煮茶,或让客人自由交谈。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绝不允许谈论金钱、等世俗话题的,更不能用来谈生意,多是些有关自然的话题。

  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风格随意性,更趋向于下层社会人士,并更助于交流和推出发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创。

  新石流派:石州流属于日本茶道“江户诸流派”中“石州流系”,对后世影响颇大,并曾占据过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户时代,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创始人片桐贞信,片桐本家,在江户时代,吸收千家系的茶风而建立的流派。

 

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茶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也形成了自己的“茶道”文化。日本的“茶道”文化源于我国的“茶文化”,但与我国的“茶文化”相比,日本“茶道”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禅宗文化,注重思想上的修行。总的来看,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1、日本饮茶阶段。在我国唐代,日本的传教大师最澄从唐朝回国后,带去了茶叶、茶种等。在《日本神道秘密记》中有相关记载,在桓武天皇 ( 781—806) 时代, 传教大师最澄从唐朝回国后 ( 805年, 日本桓武天皇 延历 24年 ) 首次带回茶叶和茶种——纯为茶饮之事也。 

2、日本茶树种植阶段。在我国宋代,荣西禅师二次入宋,并在1191年回日本的时候带去茶种,种茶于福冈县背振山。后来,荣西禅师又将茶种赠给僧人高辨 (明惠上人 ),明惠亲至京都宇治种茶树。

3、中国“茶文化”引入日本阶段。同样是荣西禅师二次入宋时期,其在我国学习禅宗,把禅宗思想在我国“茶文化”的理念一起带回了日本,禅宗思想开始在日本流传。后来,圆尔禅师在杭州的径山寺学禅,并在回国后把宋代的“斗茶”一起带回日本。

4、日本“茶道”正式诞生阶段。我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退居银阁寺时对“斗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将当时的“斗茶名家田村珠光引到自己身边,从而形成了日本的“茶道”。

5、日本“茶道”的进一步发展。田村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此后其弟子武野绍鸥将日本的“茶道”向前进一步发展,旨在实现日本化。在武野绍鸥之后,实现日本”茶道“体系化的是千利休。经历近三百年的不断发展,代表日本精英文化的”茶道“最终形成。

上述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茶道就已经存在,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了,而日本的茶道也是自我国的发展而来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字上。“侘”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是镰仓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人得到茶,将饮茶、品茶发展为一种比较讲究的文化修养,并提高到一种艺术水平进而发展为日本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它的内涵就在于领悟禅宗的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

  日本茶文化也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的茶文化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比较优秀的思想内涵,引导人们和平共处,修身养性等。日本茶文化主要吸收了中国的禅宗精神,也将日本的国民精神和思想内涵融合在一起。

  实际上日本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茶影响的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到宋朝时期的茶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到明朝茶影响的江户时代。

  其中第一个时期是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开始本土茶文化的发展期。日本的茶俗最先是在宫廷等上层生活中传播开来的,他们仿照唐代的煎茶工艺,在种茶、饮茶方面也效仿。日本平安时代,所流行的茶文化都是完全依照中国的《茶经》。

  第二个时期是日本茶道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此时的茶文化主要集中在寺院,并且很快普及到了日本各地,成立了寺院茶礼。这个时期的日本茶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中国的茶文化民族特色的形成时期,正是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进入发展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达到顶峰。

  日本茶文化在江户时代大道辉煌时期,日本吸收中国茶文化,结合本土特点,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这个时期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饮茶、品茶文化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百花争鸣的局面。

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与含义

  日本茶道是日本的茶爱好者所尊崇的茶道礼仪的简称.日本茶道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日本独特的审美特征。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与含义,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济间的敬爱。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随。

  而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内心深深的加以沉淀的感觉。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此乃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学属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

  茶道的流程主要分为、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过程,其中浓茶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具体方式则根据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至于日本茶道的道具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茶道具包括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内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狭义的茶道具则仅仅是指凉炉、茶碗、茶杯、茶壶、茶釜、茶勺、茶入(茶瓶),甚至有人将茶碗本身称为茶道具。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

  日本茶道文化的含义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如今,有五百年历史的茶道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会已成为各种文化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千姿百态的茶道具成为日本美的象征。有关茶道文化的电影、电视片、美术展、著述比比皆是;从事茶道活动的人口达五百晚之多。

  日本在经济上制造奇迹,在世界上引起了人们对其文化背景的探求。同时,日本为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也积极的宣传自己的文化,日本人首先向外宣传的便是茶道。茶道是我们了解日本文化,理解日本人的一条捷径。但是,茶道对于外国人实在是一种难解的文化现象。没有接触过茶道的人不理解茶道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参观过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雾中,找不出说明它的合适语言。

  试图将此归纳为三个原因:容括性、无形性、局限性。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她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庭院、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茶室中间展现的是一个活龙活现的“小东洋”。由此,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而且,茶道是一种活的艺术,我们很难抓住它的形体。茶道艺术是通过茶事来成立的,但茶事一完,一次艺术的创作就消失了。

  研究茶道,我们不可能象鉴赏一副绘画那样静观和思索,我们必须随着茶事的进展去捕捉瞬间的现象。但在瞬间与瞬间之间不仅留下了许多空隙,而且,我们常常会被那一个个细小的现象迷住,很难勾勒出茶事的全貌。再有,茶道与音乐、舞蹈、绘画等常见的艺术形式不同,表演者与鉴赏者和合成一体的、不能区分的。要是真正体会茶道的妙处,必须亲自参加茶事。但是当好一个主人需要常年的修行,即使相当一个客人也是很不容易的。茶道修行重视实践,反对依靠书本,这就要求每个茶道研究者必须是茶道艺术的实践者。这就给外国人对于茶道的理解设下重重难关。

  由于茶道不同与其他艺术的自赏性格,使茶道自己一直缺少自称为艺术的自信。多少年来,致力于茶道实践的人层出不穷,而作为旁观者,冷静的思考、研究于茶道艺术的人却十分罕见。给茶道下定义,全面地论述茶道,是近年来才有的新事物。

日本茶道文化特点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还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扩展资料: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

日本茶道受到中国茶道的影响,日本茶道的历史 文化 发展状况了解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的茶道精神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在日本茶道中, 饮茶 被视为是参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艺术活动。日本茶号称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和结晶。茶道四谛——“和、敬、清、寂”是茶道的规范和法则,是日本茶道精神最主要的思想理念。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日本茶道流派较多,各个流派的做法又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他们的基本精神仍是一致的,也就是“一期一会”的精神。一期一会为日本茶道用语,一期即人的一生,一会即仅有一次。一期一会强调要将一碗茶当做一生的唯一、最后一碗茶,要怀着感激的心态品味香茶,故在整个日本茶道礼仪中,鞠躬礼贯穿始终。

  日本茶道历史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唐代时便有“茶道”这个词。随着中国茶的对外传播,茶道随之传到国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融合,开出了茶道中的朵朵奇葩。

  9世纪时,日本僧人前往中国求学取经,将佛教传入日本,同时也使饮茶在日本普及开来。15世纪中后期,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田珠光开创了禅与茶相结合的、力求简洁的草庵茶风。后来他又将使日本茶事活动从娱乐互动的领域拓展到了艺术、哲学、宗教的领域,获得 “道”的地位,正式开创了日本茶道。

  1586年,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被任命为茶道高僧,他还原了茶道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使茶道从物质因素的束缚中挣脱了出来。明治维新之后,茶道有所衰落,直至二战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茶道才开始兴盛和流传。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大小异

  茶道由品茶演绎而来,品茶有如品味人生的过程,品位不同的茶有如品位不同的人生。她带给你幸福、高贵、陶醉,让你感受苦涩、卑微、风雨。令你沉思、明白责任、懂得包容。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虽然可能是无限的,但实际需求仍然是有限度的。日本元禄时代的茶书《南方录》中,立花实山阐述千利休所追求的日本茶道的理想形式时说:“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

  汲水、取柴、烧水、点茶,供佛,施人,亦自饮;立花,焚香,此等行为皆为践行佛祖之举止也。”

  《南方录》开篇这段对日本茶道真谛的阐释文字,非常精当地概括出了日本茶道的最大特色,即它是基于对人的、对作为人的最低需求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文化,它不仅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生物性需求,同时还得体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社会性需求,并且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修习者的情感需求。日本茶道的这一特色,就集中体现在其主要的修行内容--“茶事”上面。

  “茶事”概说

  学习日本茶道,其基本程序是先学习行礼、寒暄的 方法 ,接下来是学习每一个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关知识,然后是由浅入深地学习各种点炭、点茶的方法及其相关知识。这些分步修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完成一次理想的“茶事”。那么,什么样的“茶事”,才是茶人理想中的“茶事”呢?

  在具体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茶事”一词的含意,进行简单地整理和界定。由于日语的表记本身受中国汉字的影响很大,所以日语中使用的许多汉字与我们中国的现行汉字不但字形一样,而且在字意上也一样或者很相近。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把日语中的汉字词等同于汉语来理解,如对待“茶事”和“茶会”这两个词就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在汉语中,自古以来,“茶事”一词很少用来表达“吃茶”的含义,它大多是用来表示茶的 种植 、采摘、制作、销售等茶业方面的事情;只有“茶会”这个词才是专门用来表达吃茶含义的词,但需特别注意的是,汉语的“茶会”也只有吃茶的含义,并没有特意将吃茶礼仪与 饮食礼仪 合并而行之意。

  与之相对,日语中的“茶事”与“茶会”则不同,它们都有吃茶之意。而且,在16世纪之前,“茶事”与“茶会”的含义区分不是很明确。例如,在《看闻御记》中,到处可见“茶事”与“茶会”的记录,细考其含义,基本都是指“斗茶”游戏之会而言的。对于《看闻御记》的记录者--后崇光院贞成亲王而言,斗茶游戏可谓是他及其周边的王公贵族们最为喜欢的游戏方法之一。这些王公贵族及其属下们每次举行这样的斗茶游戏时,都要预先决定一个“御头”(即负责人)并且大家轮流坐庄。一般情况下,“御头”要负责准备赌品,有时也会由参会者“赌品各持参”(《看闻御记》嘉吉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条等)。赌品的内容也是各色各样,“有茶会,赌品为三色绵、圆镜一面、扇子一把、厚纸一束”(《经觉私要钞》宽正三年正月四日条等)。而且,“茶前一献”,即每次举行斗茶游戏前还要先喝上一杯酒,然后才开始斗茶。胜者各取所赢之物,赌品如有剩余,则用掷色子的方式来进行分配。“茶了酒宴催兴”,斗茶结束后往往还会尽情地大吃大喝一顿,大有一种小赌怡情的感觉。不过,有时这种斗茶游戏会连日进行,甚至会“朝行藏庵顺茶事……晚又茶事”夜以继日地斗茶(《看闻御记》永享七年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条等),这就有点儿难以用“小赌”名之,大概该称之为“豪赌”了吧。

  但是,大体上自16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文献中逐渐趋向于用“茶会”来称呼一般意义的饮茶,而将“茶事”限定为日本茶道的专用语。那么,二者的区别何在呢?“所谓茶事,即通过点一碗浓茶,总括主客交流的所有要素,综合所有的文化,创造出新的美,时而作为一种社交活动来进行,时而作为一种庄严的仪礼来举办,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千宗室:《正午之茶事》“序言”,淡交社1985年)。简言之,“茶事”,就是食礼与茶礼的精美结合,即“茶事”不单包含饮茶,还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茶事的参加人数最多在5人左右,其更加重视和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茶会”则多指单纯的饮茶,不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参加人数少可几十、数百,多可达几千,其重视的更多的是饮茶的社交性。在现代日本,有时举办茶会时,也会采取与“茶事”极为近似的形式,即分设“茶席”和“点心”席,在“茶席”专门喝茶,在“点心”席主人为客人提供一点儿简单的饭菜,简单得有时甚至就是一份盒饭或者一小碗荞面条,根本谈不上礼仪上的应酬。所以,我们在谈到日本茶道时,将其主要的修行内容“茶事”翻译成“茶会”是不够准确的,中文文献中对日本茶道的专业用语“茶事”的处理,直取其形意而不做翻译的做法,源自清人黄遵宪,笔者亦赞同其做法。

  日本茶道举办的茶事,种类很多,根据举办茶事的主题来进行分类的话,则既有以赏雪、月、花为主题的季节性茶事,也有庆祝某人新婚或逝世几周年之类的茶事等;若根据茶事具体举办的时间来分,则又可分为“拂晓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晚间茶事、临时茶事”这样五种。

  举办茶事时,主人在决定了茶事的主题、时间、地点以后,一般要充分考虑到客人回复的时间,大约在举办茶事的一到两个星期以前,正式向客人发出请帖,请帖里要注明茶事的时间、地点以及所邀请的客人。在现代社会,由于通讯手段愈来愈发达,亲密朋友间往往也会通过传真、电话来发出邀请,但在一般情况下,如举办正午茶事,主人都会用毛笔亲自书写请帖,函寄相邀。客人收到请帖以后,如果决定参加茶事,就要在举办茶事的两三天前给主人答复,并且要在正式举办茶事的前一天,去向主人当面致谢,这被称为“前礼”,而且在茶事结束的第二天,客人还要再一次到主人家,向举办茶事的主人表示感谢,这被称为“后礼”。

  茶事是“用餐仪礼”与“饮茶仪礼”的一种组合。一次正规的茶事,一般是由“前席(初座)”、“席间休息(日语称之为‘中立’)”、“后席(后座)”这样三部分构成。客人按约定的时间由茶庭进入茶室,先是主客的礼仪性寒暄,随后是点炭(初炭)、为客人献上怀石料理、茶点心。客人用完怀石料理、点心后退席至茶庭中小憩,此即所谓的“中立”。客人席间休息时,主人则要迅速重新整理和装饰茶室,一切准备停当后,按着约定好的击打方法敲铜锣以通知客人再次入席。这席间休息后的茶席即所谓的“后席”。“后席”的主要内容是点浓茶、点炭(后炭)、上茶点心、点薄茶、主客互致感谢辞别之礼。

  “一汁三菜”的怀石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为人是动物,所以人也自然有着与动物一样的维持个体延续之需求,即“生物性需求”或“生理要求”。“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饮食”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日本茶道的特色之一就在于,“茶事”将饮茶礼仪与用餐礼仪合而为一,首先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

  前席进餐→席间休息→后席吃茶,这种茶事的形式,大约是在日本天文年间(1532-1555)形成的(筒井hóng一:《怀石之研究》,淡交社2002年版,第56-57页)。日本茶道成立初期的茶事料理,是对本膳料理的一种简化。日本室町时代的正式料理--本膳料理,也被称作是七五三料理,一般是在摆放一个食案(一之膳),在其两侧摆两个食案(二之膳、三之膳),再多的时候还会在对面摆出四之膳至七之膳,而且一般在每个膳里各要摆放上七种、五种、三种点心。“绍鸥的时候,直到十年前,大家还会不吝金银准备二之膳、三之膳”(《山上宗二记》)。由此可见,茶事的料理虽然没有本膳料理那么正式,但在茶事成立初期也是相当讲究的。而且,由于过度追求满足客人的口福,如元龟3年(1572)的《乌鼠集四卷书》所述:“准备料理时的要点是,给山区的客人准备海河之物,给海滨之人准备山野之物。依此类推,给居住北方的人准备南国食物”,结果导致茶人将能否给客人献上珍奇物品看得很重要,茶事料理中的猎奇想法非常严重。

  但是,随着茶人对茶事的精神层面追求的加强,促动了茶人对作为日本茶道的料理的反省和深思,因而使带有二之膳、三之膳的茶事料理逐渐遭受到了被排斥的命运,于是才有了“怀石”料理的问世。《南方录》“墨引”卷中的“应在适当时候添炭,然后奉上怀石”,这大概是茶书中把茶事料理称作“怀石”的首次记录。

  那么,为什么要使用“怀石”一词呢?“怀石在禅林亦称作药石,僧人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抵挡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禅林所谓的小食、夜食等,与药石和点心意同,吃得都十分简单清淡。‘怀石’是非常适合称呼草庵茶料理的文字,颇具有chà意并且非常有意趣”(《吃茶南方录坤》)。也就是说,茶人将日本茶道的茶事料理命名“怀石”,是受了佛教禅宗的影响,是茶人为了追求“chà”的意境和体现“chà”的精神而特意选定的名称。“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南方录》)“怀石”之意,可以说恰好顺合了日本茶道之本意。“怀石”这一重视日本茶道精神意义的表记,是在天明7年(1787)以后才得到了统一,并固定下来(筒井hóng一:《怀石之研究》,第92-95页)。

  理想的怀石料理,一般由“一汁三菜”构成。所谓一汁三菜,就是一种酱汤和一小碟生鱼丝、炖煮菜蔬、烧烤菜蔬。“草庵的料理,汁一,菜二或三,酒也要少些。过分费心思预备丰盛的料理是不适合chà茶室的(《南方录》)。”以《南方录》为首的茶书,都一致认为是千利休改革了以往的茶事料理,并吸收了禅院精进料理做法,才创立了一汁三菜的怀石。“利休在举办茶会时,料理超过三菜的极为稀少。”(《给宗甫公古织的疑问书》);“从前招待贵人是二汁三菜,但自利休改正后,即使是贵人也是仅用一汁三菜或一汁两菜,chà者一汁一菜。”(《茶道古典全集》第3卷,第438页)在chà茶形成的过程中,也唯有千利休是彻底遵照其师武野绍鸥“无论是何等珍奇客人也不可超过一汁三菜”的要求来做的。即使是对现世最大的当权者,只要是草庵的茶事,茶席里的料理也必须符合chà茶的精神趣向。(筒井hóng一:“会席料理”,载《京料理的历史》,柴田书店1979年)

  在对日本茶道的礼仪做法尚没有家元制度下这么容易统一的时代,关于“怀石”的形成,将其归功于某个个人是否妥当,或许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历史如何,也还有待于历史学家们今后的努力。总之,从一味追求饱口福的“会席”、“会膳”,到“食,能解饥,足矣”这一契合日本茶道之本意的“怀石”的诞生,可以说实现了茶人从生物性需求向社会性需求、情感性需求的飞跃,也将日本茶道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怀石”不仅满足了茶人要“吃饭”这一生物性需求,而且因其是为宴请招待客人而制作的饭菜,自然也免不了要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性作用。按照日本茶道的礼法,在进食“怀石”的前席,一般壁龛上都会挂着一幅昭示着茶事主题的禅僧墨宝,主客间基于此进行“怀石”的应酬,虽不像在禅堂进餐那样要很庄重地合掌唱诵“食事五观文”,但彼此在同一主题下,共享一期一会的时空,可以说,这不仅满足了彼此交往的社会性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彼此间情感的互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彼此的情感需求。

对于日本茶道文化,你对它有什么了解?

日本茶道文化实际上是中国茶艺的传承和演化,两者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要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传承和发展。

茶文化是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兼具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包括茶叶的品评技法,艺术化的泡茶手法,茶的鉴赏,对品茶过程里美好意境的感受。

茶叶的栽培和饮用,在我国有3000多年历史,也就是说,在商朝时期,我国老百姓就开始喝茶了。

关于茶叶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比较可信。

第一种说法记载在《神农食经》里,写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相传,神农氏(炎帝)有一天坐在一棵茶树下,支起锅烧水喝,一阵风刮来,把几片茶树叶子吹落,正好掉进开水锅里,锅内立马飘出阵阵清香。喜欢品尝百草滋味的神农氏并没有介意开水中有绿叶子,舀起水尝了尝,瞬间觉得神清气爽,满口生津。就这样,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生活习惯的茶叶,被偶然发现了。

第二种说法收录在《神农百草经》里,文字说: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神农氏在山上品尝百草时,不幸吃了一种毒草而中毒,倒在一棵茶树旁,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他顺手捋了一把茶树叶子塞进嘴里,经过咀嚼,竟然奇迹般地解了毒。随后,茶叶被当作能解百毒的神草,被人们皆知。

唐朝中期,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陆羽。陆羽自小在寺庙中长大,寺庙的禅师经常喝茶,受耳闻目染,陆羽自小对茶叶产生了浓厚兴趣。

长大后,陆羽发现,茶叶虽然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历史,但没有一本系统地介绍茶叶的书籍,因此,他立志要写一本关于茶叶的书籍,

从19岁起,陆羽开始游历和考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拜访当地的茶农和品茶高手,逐渐积累下丰富的茶叶知识,比如,不同茶叶的生长环境和周期,制作方式,储存方法,冲泡方法和所用器皿,品鉴方法,等等,了解这些知识为他以后撰写《茶经》打下坚实基础。

最终,陆羽在50岁左右时,写完了《茶经》,这本书被称作茶叶界的百科全书,对普及茶叶知识,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茶经》详细记载了泡茶时的程序,主要有:净手,洗茶壶,冲泡,盖上壶盖,给客人分杯,斟茶,奉茶,闻香,品茶。

当然,冲泡不同品种的茶叶时,所用的水温、茶具和手法也不尽相同。

把茶叶沫子加入铁壶进行煎煮,取得茶水的方法称作“抹茶法”,因为茶叶事先制作成茶饼,煎煮时用工具从茶饼上取下一块碾碎,再放入茶壶中煎煮,茶水味道跟“煎茶法”大同小异。这种方法大约起源于东晋时期。

把茶叶和冷水放入铁壶中,再加入一些调味品(主要是盐)烧开来饮用,这种获取茶水的方法叫作“煎茶法”,起源于唐初。煎茶味道醇厚、浓郁,甚至还带一丝苦味,所以需要加入一些调味品来改善味道,喝茶的过程要配以点心或干果搭配着吃,俗称“吃茶”。如今,很少有人再用“煎茶法”来获取茶水,一是不习惯茶水的味道,二是制作起来很麻烦。

以开水冲泡茶叶获取茶水的方法,被称作“冲泡法”,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在茶艺里边最具有观赏性。冲泡过程包括准备茶具、取水、烧水、候汤、品茶等环节,现在的工夫茶和壶泡茶都沿用这种方法。

“冲泡法”的过程看起来儒雅、悠然、和美,在喝茶过程中还能吟诗作对,品茶论道,符合慢生活的特质,可以修身养性,静心凝神,所以,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冲泡法”喝茶方式经久不衰,至今仍然很流行。

不论是抹茶法还是煎茶法,在唐宋时期都非常流行。

众所周知,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很强大,周边许多国家把唐朝看作是“宗主国”,他们以“藩属国”自居,这些藩属国里边就包括日本。

日本使者看到唐朝人喝茶的方式很高级,很文雅,佩服得五体投地。从中唐开始,凡是来唐朝学习的日本使者,都会学习一些先进技艺和文化带回日本,这些技艺里就包括茶艺,流传到日本后被称作“茶道”。

历史上,晁衡、空海法师、荣西禅师等人,都在中国学习多年,深谙茶艺,是日本优秀的茶文化传播者。

如今,日本茶道细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它们实际上是中国唐宋时期的“抹茶法”和“煎茶法”在日本的翻版,同时又吸收了“冲泡法”的一些技艺,最终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留学须知的茶道文化

  说起日本茶道,大家都知道它跟我国的茶道相比丝毫不逊色。日本茶道不止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现在就跟随出国留学一起来了解日本茶道的详情吧,欢迎大家阅读。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茶道是一种包含了许多技艺与复杂的程序的生活艺术,从看似简单实则很讲究的茶具的冲洗,茶水的烹制,到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每一步讲究的都是一种精致与唯美。走进一间茶馆,品上一小碗经过一步步细心熬制的茶水,再烦闷压抑的内心也能纯净安静下来。茶道不仅是修身养性、提高生活品位的艺术,更是增进友谊的途径,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品茶能够静心安神,可以体现“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同时与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相得益彰。茶道精神作为茶文化的关键,其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载体。

   茶道观点: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奉行的四谛、遵循的四规、坚守的四则。这四个字是对日本茶道所有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只要一说到茶道人们从内心联想到的情景意蕴其实就是这四个字的抽象意念。

  在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宗旨是: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从上面所说的几个内容中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的种种优秀的技艺。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济间的敬爱。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随。

  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饮茶程序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规则程序来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茶道精神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由此可见,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茶道影响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几代日本茶人的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集宗教、伦理、美学等为一体,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体系。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绘画、插花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对于了解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有重要作用。

标签: 茶文化 日本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mlrz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