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潮汕工夫茶四宝

潮汕工夫茶四宝

潮汕工夫茶四宝

潮汕工夫茶四宝是潮汕地区传统的四种经典茶类,包括:

1. 铁观音:产于福建武夷山一带,因为其叶子色泽黑中带绿,形如铁钩,故得名“铁观音”。茶汤浓郁,后味甘甜,常被誉为“岩韵、鲜爽、厚重、甘醇”。

2. 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是一种发酵的大叶茶。因其独特的熟陈味、醇厚和持久的口感而备受欢迎,尤其在潮汕地区,与阴阳茶(即焦茶和白茶的组合)一同被称为“国粹”。

3. 寿眉:产于福建省南安市。寿眉茶质嫩香高长,汤清味浓,滋味甘爽,有“清雅、醇和、高峰、持久”的特点,是皇室御用茶叶。

4. 鐵馬山烏龍:产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的鐵馬山,是一款优质的烏龍茶。茶叶形状好看,汤色清亮,带有淡淡的花果香气,口感醇厚,回甘持久,是广东地区的茶叶王者之一。

潮汕工夫茶四宝,每种茶都有着独特的韵味与口感,是潮汕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1、来自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宜兴紫砂壶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茶具还因其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经茶水泡、手摩挲,会变为古玉色。

2、若琛杯,汉族茶具,茶室四宝之一,是一种薄瓷小杯,薄如纸,白似雪,小巧玲珑,酷似针半个乒乓球和微型饭碗,3只小杯叠起来可含于口内而不露。

3、枫溪砂桃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

4、潮阳红泥炉。使用引火棒引来自燃后,将橄架既又榄碳置于蜂窝孔隔层。底部有酒精泥壶,也可燃烧酒精煮水。

功夫茶茶房四宝及起功用

“茶室四宝”即玉书(石畏)、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 

玉书(石畏)即烧开水的壶。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兴紫砂壶,壶的大小,因人数多少而异,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升。

近代相关饮茶法

一是盖碗式,乃近代饮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宫府,下至民间,都以盖碗饮茶,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冷枚的赏月图,最足以代表这种茗饮方式。

二是茶娘式,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乾隆年间画家丁观鹏所绘的“太平春市图”最能表示此种饮茶方式。

第三种饮茶法则是功夫茶法。

不属于潮汕工夫茶四宝的是

孟臣壶。潮汕工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潮汕功夫茶的四宝是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不包括孟辰壶,潮汕工夫茶它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

功夫茶具“四件宝”

功夫茶具

功夫茶具“四件宝”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功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故有“闲来细品功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前些年,笔者有幸到了一趟粤东,所到之处,热情好客的主人招待的都是色、香、味、艺俱全的功夫茶,至今回想起来,仍“茶”韵犹存,遂“作文以记之”。

这功夫茶的“功夫”所在,首先是讲究“水为友,火为师”,水以活泉为佳,火以猛烈为上,茶以乌龙茶为适。入壶须三分之一茶末,因末少不香,末多苦涩。泡沏技法大致有“高山流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而且,须有一套南国特色的茶具。看到这些美妙绝伦的功夫茶具,我不惜囊中银钱,破费一番,觅到了功夫茶具四件宝来。

功夫茶具虽多,但茶人们却认为“四宝”是必具:孟臣冲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畏(烧水陶壶)、潮汕烘炉。闽、粤、台茶人对茶壶冲罐排名次有句茶谚:“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不知何为,“孟臣”排名第四却备受茶人宠爱。史传,孟臣是明代制壶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壶于明代天启年间,最初壶底刻有“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桃溪客语》载:“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的优点。茶人选购它的标准是“三山齐”,即把壶去盖覆置平桌,滴嘴、壶口,把柄三点平成一线就是真品了。泡茶越频越久,壶壁长的茶锈越厚,可节省茶叶,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锈厚的孟臣壶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龄长”的物证。若深瓯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书有“若深珍藏”如今业已罕见。

功夫茶另“两宝”之一的玉书畏以潮州百年老号《陶圣居》做的尤佳,有极好的耐冷热骤变性能。隆冬,拿出炉外许久保温。功夫茶讲究水不能过热,玉书畏便于观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炉则是选取粤东优质高龄土精工烧制的红泥小火炉,这种炉具早在唐宋年间即出名,特点是长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观。炉心深又小,能使火热均匀省炭,炉有盖有门,通风性能好,值得称道的是水溢炉中“火犹燃,炉不裂”,有的艺匠还喜欢在炉门两侧配一对茶联。

可见古今艺人、茶人对功夫茶具倾注了多么诚挚的匠心!

潮汕工夫茶必备的“四宝”中的“若琛杯”是指精细的()。

潮汕工夫茶必备的“四宝”中的“若琛杯”是指精细的()。

A.紫砂小品茗杯

B.白色小瓷杯(正确答案)

C.青色小瓷杯

D.黑釉小瓷杯

潮州工夫茶属于哪儿的特产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又是饮茶大国。在饮茶艺术日渐淡化了的现代社会,潮州工夫茶却一直在散发着传统茶文化的清香。作家李国文在《粤海饮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带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若论茶道,我们这茶的祖国,稍可与一衣带水的邻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争回一点面子。”那末,能与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么样子?工夫茶的历史源流又在何处呢?这是一个曾经困扰过日本朋友的问题:“关于工夫茶的历史,我曾请教过中国学者,但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布目潮《中国茶文化的复兴》)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须有“四宝”:小烘炉(白泥火炉)、玉书(赭褐色扁形烧水壶)、孟臣罐(宜兴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镌有“若深珍藏”的茶杯)。清初与梁佩兰、屈大均合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陈恭尹写有一首《茶灶》诗:“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添泉战火声。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诗中所写的茶具,都是容易携带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产的精致白色泥炉和青色的煮水铛。底镌“若深珍藏”的白地蓝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间烧制的,现已贵若拱璧。到了乾隆时期,据俞蛟《梦厂杂著》记载:“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主。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当时还备有棕垫、纸扇、贮水瓶、茶洗等。这一茶具形式除炉子后来改用烽市红泥小炉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现代。工夫茶的泡饮有一套十分讲究的方式。首先是选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炉木炭最好用榄炭。砂铫煮水至初沸,先将紫砂罐和茶杯淋热,才把福建产乌龙茶叶纳入罐中,粗叶垫罐口,细末垫中层,再以次粗叶装罐面。铫水大沸,即高提砂铫沿茶罐周边注水,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待壶口浮现一层白沫,便用壶盖轻刮,使其随罐而下。再用开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续升温,凝聚罐中茶叶香味。斟茶入杯时壶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汤雅观不起泡,这一程序俗称“高冲低筛”。斟茶时要在几个杯来回斟注,点滴不剩,让茶色、香味均匀,俗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于是,在一片“请请请”声中,主客各端一杯,举到唇边先闻茶香,然后一啜而尽。初入口时略带苦涩,片刻便香溢齿颊,回味无穷。如果客人多,则主人第一巡(俗称“头过”)不饮。每次以沸水冲茶,都同时淋杯、洗杯,俗谓“烧钟热罐”。连续数次,茶色不浓谓“茶薄”,便须另换茶叶了。近人翁辉东先生较早记录总结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经???工夫茶》对工夫茶的品饮有颇为详细的描述。清人俞蚊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梦厂杂著》)后来有些论者便认为工夫茶始于唐代,这一论点并不正确。潮州工夫茶尽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陆羽《茶经》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离不开茶史上饮茶的三大革新:条形散茶制作、瀹饮法提倡和紫砂壶出现。条形散茶是明开国之初通过行政命令制作的,《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诏有司听茶户采进建宁茶,仍禁碾揉为大小龙团。”在此之前,人们都用烹治前须碾末的茶饼。有了条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瀹饮)。条形茶更带自然清香,瀹饮法可谓“开千古饮茶之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此两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础。而明代中后期紫砂壶出现后,潮州工夫茶登上闽南粤东生活舞台的条件遂告成熟。紫砂壶的创始人是16世纪初期江南吴颐山书僮供春,其后高手辈出,时大彬改提梁大壶为小壶,专工制作小壶的是明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见于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因为“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周高起《阳羡名壶录》),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工夫茶罐在很长一段时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当地枫溪仿制),1975年广东陆丰县明黄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制紫砂壶,证实明朝末年紫砂壶已在岭南传播。明末清初,潮州与苏州间频繁的商业贸易,使潮商得以将宜兴紫砂壶大量带回潮州作茶具并称之为“苏罐”(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结合前面所引陈恭尹《茶灶》诗,我们可以说,潮州工夫茶肇始于明末清初时期。工夫茶一词原来是形容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夫,陆延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又引《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因此,把潮州人整套冲泡品饮武夷工夫茶叶的精致程式命名为“工夫茶”,也就再合适不过的了。

潮州饮茶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元丰年间,潮州名士吴复古曾向远在黄州的苏轼寄送茶叶,苏轼在《答吴子野》书中写道:“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吴复古如果不尝到茶好,怎敢将茶叶远寄给苏轼,茶一开始便成连结友谊的信物。明朝嘉靖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杂记》说:“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阳间有之,亦闽茶之佳者耳。”喜欢饮用福建名茶是事实,但由此说“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今传的明代潮州戏文五种中就有许多饮茶的记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镜记》第19出:“(贴)人客,茶请你。”万历九年(1581)刊刻《荔枝记》第8出:“公曰: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万历年间刊《金花女》附刻《苏六娘》中唱词:“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均可说明民间饮茶风气盛行,并已成为一种友好的待客之道,虽然当时工夫茶还只在滥觞时期。当代工夫茶继承了这种在饮茶中叙友情、致和气的文化传统,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轮总有一人缺饮,使品茶过程“请饮”连声不断,始终洋溢着祥和谦让气氛。潮州城乡人家院庭多以龙缸种莲花,或搭架栽金银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冲茶,面对雅洁茶具和精巧工夫,确有无限情趣。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时有诗赞美工夫茶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鹤咀,来试湖山泉。”(《潮州春思》)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提壶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艺术品饮,又能消散尘寰的烦恼,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潮州特产四宝是什么

潮州特产四宝是西岩乌龙茶、高堂菜脯、饶平狮头鹅、潮汕沙茶酱。

1、西岩乌龙茶

西岩乌龙茶,始创制于70年代,产于大埔县西岩山一带。西岩乌龙茶良好的内质来自其良好的环境,西岩乌龙茶产于海拨1250米以上的大埔县枫朗镇西岩山麓,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土壤肥沃的土地,具有利于茶叶生长和有利构成优质茶中内含物的形成和积累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

特点:外形紧结稍卷曲,色泽乌绿匀润;内质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滑,茶汤橙黄明亮,叶底绿腹红镶边,耐冲泡。

2、高堂菜脯

高堂菜脯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堂菜脯是广东潮州一带的汉族风味名菜,属于粤菜系。菜脯,即萝卜干。因萝卜在潮汕俗称“菜头”,故称“菜脯”,是潮汕地区的特产之一。产于广东省饶平县高堂镇的菜脯更以其色泽黄珀鲜艳,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点而著称,深受群众喜爱。

3、饶平狮头鹅

饶平狮头鹅为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农村培育出的最大优良品种鹅,也是世界上的大型鹅之一。原产广东饶平县浮滨乡。多分布于澄海、潮安、汕头市郊。羽毛灰褐色或银灰色,腹部羽毛白色。头大而眼小,头部顶端和两侧具有较大黑肉瘤,鹅的肉瘤可随年龄而增大,形似狮头,故称狮头鹅。

4、潮汕沙茶酱

沙茶酱,是盛行福建省、广东省等地的一种混合型调味品。色泽淡褐,呈糊酱状,具有大蒜、洋葱、花生米等特殊的复合香味、虾米和生抽的复合鲜咸味,以及轻微的甜、辣味。(印尼语:Satay)原是印度尼西亚的一种风味食品。其原义是烤肉串,多用羊肉、鸡肉或猪肉,所用的调料味道辛辣。

潮汕茶文化历史_潮汕茶文化

潮汕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饮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致。潮汕名茶荟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历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须细啜慢饮。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乐四趣。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茶趣。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擂茶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澈饮方式,倍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古代茶文化的孑遗”。

  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于潮汕地区的揭阳、普宁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都请他们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三是用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叶、园香、金不焕、苦辣芯等为原料,用一把好茶叶,适量芝麻,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旋磨,间或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研成碎泥,即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了,喝之会觉得喉咙清爽,回肠荡气,别具风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节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绍

  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所以潮人平时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丧、喜、庆,无一离得开茶,如过去结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长辈下跪捧茶的仪式。有亲人自海外归来,家中媳妇及下辈,如第一次见,也要得行“跪茶”之礼。至于丧事,如其娘家长辈到来,晚辈媳妇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礼,然后才议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内容。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这些礼俗也体现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这次的《功夫茶座》里,我们就来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饮茶之风就已经遍及潮汕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从有钱人家到普通家庭,几乎家家都摆设有一套工夫茶具。无论家居自饮、客来礼敬、拜祖祭神或是婚丧嫁娶,处处可以看见茶的踪迹。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为潮汕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主人,泡茶待客,对于“茶叶”是非常有讲究的: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遇到饮茶时间过长或是互相的话不投机,主人故意不换茶叶,这时,客人就要知道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辞。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结合起来,演化成一种雅致、儒气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经有有关潮汕茶事的最早记录,那时潮汕已经在宴席间有品茶的程序了。从烧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体现了“仁爱致祥”的儒家气息。饮工夫茶不是以解渴为惟一目的,它繁琐的技艺、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种艺术化的品饮。工夫茶浓而不腻、淡而悠远的清香,淳朴天然,令人在品茗过程中心神清净,一种享受生活的感觉油然而生。

  很多谚语就体现了潮汕人饮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请之间,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现无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后敬自家人。待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饮茶的时候主客之间的礼让更是体现在“先尊后卑,先老后少”这句谚语之中,蔡先生说到: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潮汕地区地少人多,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精巧的生产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细腻心灵,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冲泡程序的讲究,又与潮汕人细腻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从茶叶的采制,茶具的选配,到用水、候汤、冲饮,都非常有学问,细腻讲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细的性格特征。此外,潮汕人有很强烈的文化认同感,那些闯荡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潮汕情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远游的海外潮人总会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叶,见是家乡来的客人,一定会以茶相待。

饮茶方式有很多,现在工夫茶最流行,你知道工夫茶有何特点吗?

潮汕 · 工夫茶。潮汕的工夫茶并非指某种茶叶或茶类,而是一种泡茶的技艺。因为这种泡茶工艺比较复杂和讲究,操作起来需要花费不少功夫,故得名“工夫茶”。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最大的特点是: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饮潮汕功夫茶,一般选用半发酵的乌龙茶,如凤凰单丛、铁观音等。相对来说,潮汕工夫茶,更讲究的是茶具器皿。其冲泡须有“四宝”:玉书碨,即烧开水的壶;潮汕炉,即烧开水用的火炉;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若琛瓯,即品茗杯。

潮汕是个好客之乡,无论是在公司单位、街头巷尾,还是在豪宅农舍,以茶待人向来是潮汕人的迎客礼仪,每杯茶都伴随着茶香、茶情。

“功夫茶”的意义,就是经过精选的茶叶,是名词组成的茶叶类型。如果用“功夫茶”来形容泡茶的一种形式,则容易被不懂潮州话的人误解。因为除了“功劳”义项为“功”独有,其它义项二者皆同。特殊的是在“素养、本领、造诣”义项中,现代人将“武术、武工”类单独赋予了“功夫”,就不能用“工夫”了。这就等于说,如果泡茶不需要功夫,就不能说是功夫茶了。有空闲时间,还需要有讲究,才是工夫茶的全部意义。

文化和旅游产品,讲究的是精髓,追求的是精品,传承的是内涵,范围大名声不好并不强势,鱼目混珠的结果是满盘皆输。这也是延续城市文脉的必然。实际上,工夫和功夫,都包含时间、本事、素养的意义,工夫也有功底的意思,在闽语系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只是和茶搭配,究竟是用工夫还是功夫,就只能看历史,结合源地人文历史内涵,外人是不能理解的。

潮汕茶道 [潮汕茶道的风俗]

潮汕是鱼米之乡,人们喜欢饮浓茶,“小杯茶”也由茶商传入潮汕。曰久天长,渐渐在茶具、茶叶和冲泡技术上越来越讲究,形成了独特的“潮汕工夫茶”。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道的风俗,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道的风俗

  潮汕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汕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功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功夫茶。

  潮汕茶道的冲泡方法

  冲泡:用碗、电热水壶、宫杯、闻香杯、虑网、小茶盅、茶夹、茶勺、茶盘 等茶具泡茶,步骤如下--

  1) 白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杯,并提高茶杯内部温度;

  2) 乌龙入宫(落茶):按茶和水1:20得比例放茶,也可根据个口感浓淡偏好适量增减;

  3) 悬壶高冲(冲茶):把水壶提高,水流强劲,冲入茶具,使茶叶转动起来;

  4)春风拂面(刮泡沫):用盖碗杯的盖刮去漂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

  5) 关公巡城(倒茶):泡一至二分钟后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各个小茶盅中;

  6)韩信点兵(点茶):茶水倒到少许时,一点点的滴到各杯里,使其浓淡均匀;

  7) 赏色闻香(看茶):观赏杯中的茶水颜色,闻茶之香气(闻杯盖上的香气代替闻香杯,叫闻香);

  8) 品啜甘露(喝茶):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杯细饮。

  总之,泡饮铁观音讲究三分之茶,七分之水,“清清甘烈”:即水体清、水质清、 滋味甘醇、水温爆裂。

  存放:用真空包装可保质一年,夏季可放入冰箱中保存

  潮汕茶道的冲泡标准

  基本情况

  由汕头市茶文化学会牵头制定的国内首部以茶叶冲泡规范为标准的《潮汕工夫茶》(下称“标准”)于2011年7月获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将于2011年8月15日起实施。“标准”的颁布实施对保护和弘扬潮汕传统文化、发展产业经济、提高汕头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准内容

  “标准”明确规定了潮汕工夫茶的定义,即“流传于潮汕地区一带的以乌龙茶为主要用茶,以精致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独特讲究程式的一种茶叶冲泡和品饮方式。具有‘和、敬、精、洁、思’的文化精神。”内文主要包括用茶、选水、茶具、冲泡程式、品饮等五个方面内容,并按功能及需要,将潮汕工夫茶的作用分为生理需要层次、社交需要层次、休闲需要层次、审美需要层次、修养需要层次等五个层次。

  颁布意义

  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明确了潮汕工夫茶茶叶的选择、冲泡程序等等,使潮汕工夫茶有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方法,也让潮汕工夫茶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在这一标准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文化,有利于潮汕工夫茶的茶艺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潮汕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弘扬。

  最大亮点

  “最大的亮点是把‘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作为的冲泡环节写进‘标准’,使它们成为潮汕工夫茶的独有程式。”茶文化研究专家郑文铿是“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介绍,“标准”制定参照的主要依据是潮汕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技艺,充分考量了广泛性、实用性、科学性、规范性,例如保留传统潮汕工夫茶具18件套中最基本的4件,即“茶中四宝”——茶壶、茶杯、茶炉、茶锅,并对其使用标准加以规范,同时创新性地添加了电磁水壶、电热水壶、紫砂陶器、日用瓷器等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器具,既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保持与时俱进。

功夫茶主要器具是什么

茶具中,红泥火炉、砂铫、茶壶、茶杯被人们称为“工夫茶四宝”。

福建工夫茶具是烹茶“四宝”,即

潮汕风炉:是一只缩小了的粗陶炭炉,为广东潮汕地区所制,专用生火用;

玉书煨:是一个缩小的瓦陶壶,架在风炉上,专作烧水用;

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壶还小的紫砂壶,专作泡工夫茶用;

若琛瓯: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2---4只小茶杯,通常用江苏宜兴紫砂制作,专供饮工夫茶用。

当代,福建工夫茶具更为简便,通常是一个盘(或茶洗),四只小茶杯,一把用水量约150毫升的小茶壶。质地以红泥或白瓷为最多。其中茶盘主要用来承接茶杯、茶壶或废水。倘若是茶洗,不泡茶时还有贮存茶杯和茶壶的功能。

潮汕冲泡法与福建冲泡法所用茶具相差不多,主要有泥炉、砂铫、冲罐或盖碗(泡茶用)、茶杯和茶洗。一套茶具茶杯通常为三只,这叫“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为趣;

标签: 工夫茶 潮汕 四宝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mlm9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