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精行俭德是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核心,源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

陆羽认为饮茶是一种俭德行为,特别适用于因“精行”积劳成疾、但又崇尚节俭的人。

精行指茶人应精通茶艺,并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俭德则是指茶人应具有节约和克制的美德。

饮茶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内容,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体验,需要精行俭德之人来品味。

精行俭德是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核心,源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

陆羽认为饮茶是一种俭德行为,特别适用于因“精行”积劳成疾、但又崇尚节俭的人。

精行指茶人应精通茶艺,并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俭德则是指茶人应具有节约和克制的美德。

饮茶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内容,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体验,需要精行俭德之人来品味。

茶道是一门源于中国的文化艺术,讲究的不仅是泡茶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

茶道精神的核心是精行俭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自然和人文:茶道强调尊重自然和人文,珍视自然资源,善待环境和他人。

在茶道世界里,泡茶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礼仪和修养。

2. 追求完美:茶道注重细节的完美和精致,不断追求艺术上的高品质。

从选择茶叶到冲泡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的关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3. 俭朴生活:茶道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强调节约和质朴。

茶道馆里的简陋环境和茶壶泡制出的水香,却恰恰是茶道精神俭朴而优美的体现。

4. 和敬清寂:茶道主张“和敬清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空灵,强调心境的舒展和身心的自然放松。

茶道精神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类的智慧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精神和美好生活的独特方式。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如何理解陆羽及茶经所提倡精行俭德?

说起中国茶道,不得不提被世人称为“茶圣”的唐人陆羽--中国茶道的开山始祖。

茶圣 陆羽

他的科学巨著《茶经》,内容仅7000多字,却起到了开风导俗的巨大作用,为饮茶制定了典型模式,也体现出了品饮方式的精神细则。其权威性不但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茶道始创的文化层面。

《茶经》内容博大精深,在关注茶发展历史和唐代茶文化经验的同时,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理论。陆羽心目中,“精行俭德”既是做人的标准,又是处事的原则。从时代背景来看,在陆羽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普遍奢侈糜烂,不少文人精神不振,不思报国,这种风气在唐代仍在延续,人们追求刺激,贪图享受。显然这不符合陆羽的茶道思想,因而他力倡廉简之风。

故此,《茶经》在第一章便开宗明义的指出:茶作为饮品最适宜于那些行为专诚、德行谦卑、严于律己的人。它反映了陆羽作为儒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着重以茶示俭,以茶示廉,其朴素古、淡泊的用意与注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理想追求是一致的。

“精行俭德”作为陆羽《茶经》中茶道道德观的核心,贯穿于《茶经》全文,而且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传统文化内涵。

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解析

每一个时代都有所在时代的语境以及当时科技、思想和文化的,所以,在保持其精神基本要义的前提下,可以有新时代语境的发展和创造,并赋上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

茶确实吸纳了中华文明中非常精华的部分,如能与新时代进行恰当的融合、改造和创新,让其内在的文化再次升华,并走入人民大众,必是时代之福,也是时代之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新时代的茶者必然需深悟与传承:

于茶者言,行,在于体悟万千茶样。合格的茶者,不是空谈,不是空想,必须是务实的实践家。在历经万千中,行动着、体验着、体悟着。把片片树叶、滴滴茶汤在身体里涤荡过,留下一幅幅与茶相见、相知,乃至相恋的图像和场景。

让茶点滴地打开身体的觉知、记忆的大门、思维的隘口,直至形成知识的体系、美的体系、修行的体系,最终知茶解茶悟茶,成自己成众生成天下。

茶道精神是什么?

中国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个方面。

1、怡是指怡情、养性,指的是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茶本身就有保健作用能够强身健体,同时人们以茶悟道,从而怡然自乐,在精神方面得到升华。

2、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讲求人的身体和心灵上的清净,其与“道家”的思想一脉相通。

3、和是指以和为贵,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中庸之道,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联谊等。

4、真是指真诚守信,不虚假,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真”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扩展资料:

日本茶道精神:

1、日本的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在大和民族独特的环境下,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2、日本茶道精神可浓缩为四个字“和、敬、清、寂”。这是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后提出来的。“和”指的是和谐、和悦;“敬”指的是纯洁、诚实,主客间互敬互爱;“清”和“寂”则是指茶室内外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氛围。

3、 日本茶道中的闲寂、恬静,已成为日本人欣赏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原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级走上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很多贵族隐居山林,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道精神

茶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怎么理解

"精行俭德"这个词,《辞海》和《现伐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词。"俭德"倒常见,宋·晁说之在《长句饷新茶》中也写到"俭德":"信美江山非我家,兴亡忍问后庭花。明时不见来求女,俭德唯闻罢供茶。"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解释为“注意操行和俭德的人”。“精行俭德”四字被看作是陆羽的自勉和对茶人的期望,常被茶人引用。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那么x0dx0a呢?下面就做一详细介绍。x0dx0a  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x0dx0a  2.我国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x0dx0a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x0dx0a  也有人说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茶圣陆羽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技艺,并提出()的茶道主张。。。。张

精行俭德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茶道的精神是什么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精神,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精神

  一、“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爱猫扑.爱生活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三、“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四、“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什么是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什么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他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种种说法不一。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各家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中、日、韩三国茶道的发展根基就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茶人的茶道精神

茶人指的是钻研茶道的人,一般是精神文化充实的人。也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1 最早的“茶道”两字因茶的意境而来.意境承载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华的茶文化,由历史沉积而来,也与茶的意境相伴随,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具体地说,是人们在经过茶事、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后,受那由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等影响而对人产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界、体验茶的精神(如“精行俭德”般的内涵)。并把它与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这是茶之道的精髓。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构架,为不同时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已历经—千多年。一般说来,茶道是人们受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茶道与茶的意境密切相伴。

由于社会的发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会环境和对象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现代人即使能“打造”,能体会到诸如”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的虚幻缥缈意境的,也不在多数。

3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替具体的茶道程式,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 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 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 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4 茶的意境的启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传统文化精义,与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从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茶的历史实践已表明:茶与儒、道、悱的境界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儒释道三者之中.给人感觉最为深切的是那种闲适的情感,所以许多隐士大多有嗜茶的习惯,过闸云野鹤的日子当然少不丁具有闲情雅志的茶了,手举一杯茶,神情清爽,荡涤心间污秽,这可非一般饮料所能比。

茶圣陆羽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技艺,并提出()的茶道主张。。。。褪色天空

陆羽在《茶经》中,把饮茶诗化、美化、艺术化了。精行俭德是对饮茶者、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饮茶则是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格体现。可以说在陆羽看来,饮茶是德人德行,善人善行,美人美行。

由上述可以看出陆羽应该是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主张 !

下面那些是补充的

陆羽茶道:从古典哲学、古典美学走向世界的未来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肖新国

关于什么是“茶道”?中外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许多论述,十分精当。

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陆羽茶道,即是见之于陆羽《茶经》的“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作为一家之管见,求教于方家。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始于中国。茶圣陆羽毕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所著的《茶经》从茶的自然原理和人文科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并吸收儒、释、道各家的思想精华,融入古典哲学、古典美学的理念,在《茶经》第一章“一之源”中首先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内涵,并在《茶经》的“三之采、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章节中对茶的采制、茶器的制作、茶的煮、饮方法等方面创制了一整套规范而系统的备茶品饮程式。陆羽虽然没有在《茶经》中提到“茶道”二字,但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指出:“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即陆羽)。可以这样说正是有了《茶经》的问世,才有了茶道的盛行。陆羽《茶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本茶道专著,它将饮茶升华为茶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陆羽茶道。

一、陆羽茶道与我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

1、陆羽茶道与我国古典哲学

我国古代典籍《书·皋陶谟》中有“知人则哲”,哲即“智”、“聪明”之义。在希腊语中,“哲学”意为“爱智慧”。如果用模糊语言表述,哲学即是智慧之学。

我们说陆羽茶道源于我国古典哲学,意即源于我国古典的智慧之学。

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而有着中国的特色。中国哲学的特色,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知行。中国哲学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体。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依其所获的知识而用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得一种愉悦和快乐。孟子说:“君子深造之明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深入研究学习的目的,在于自得于道,把道熔铸在自己的心中,然后去实践,到自得于道的境界。这样便能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生活实践,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一天人。一天人即是“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和宇宙关系的一种学说,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孟子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观。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

第三,同其善。中国哲学家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共守一体。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中国思想家认为通过致知与修养达到求真求善,探求宇宙的本原,与达到至善的人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穷理即是尽性,崇德亦即致知。

除以上三点外,中国古典哲学当然还有其他重要特色,本文不及详述。

精 释家有菩萨宣扬正法,转化众生的六种行门,即六种方便,称为“六度”。其中一度为以“精进度懈怠”,精者纯粹不杂义,精心一志。慈恩《上生经疏》:“精,谓精纯无恶杂也;进,谓升进不懈怠故。”

行 《周礼·地官·师民》:“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墨家主张身体力行,《墨子·经上》:“行,为也。”

俭 何为“俭”?《说文》:“俭,约也。从人,佥声。”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礼记·乐记》:“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孔颖达疏:“俭谓以约自处。”老子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其实,就是在物质生活上强调俭约,以约自处,不要奢侈。

德 “精行俭德”并称中的德,自然是指品行、节操。《篇海类编·人事类·彳部》:“德,德行。”《易·乾》曰“君子进德修业。”有道德的贤明之人,谓之德。显然,德源于儒家的学说与思想。

陆羽生活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比起今人来,若以时间为距离,他早于今人一千二百多年接近上古社会,接触上古经典文化。诚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前、后一千多年,是没有哲学、美学这一类概念的。我们研究陆羽的哲学、美学思想,自然是运用了今天的中外学术成果。

在陆羽生活的那个历史时期,其学术成就是“多面性而光辉的。”(岑仲勉《隋唐史》)经学、史学、子家、算学、医学等学术都达到了相当的发展高度。

陆羽根据自身的经历、实践,思想、理念吸纳了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精华,将“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同一”融为一体,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是陆羽宇宙观、伦理观的集中反映。

2、陆羽茶道与我国古典美学思想。

“精行俭德”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和平中庸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既是从人的内在心理要求出发提出来的,讲求个人的修为与内省自持;又是个体心理要求对社会伦理行为合理性的满足。

儒家主张情理统一,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道家则强调情感自然和想象自由的美学思想。

何以把精行俭德说到美学这一层面上呢?

美学旨在审美,美主要表现在艺术;艺术反映自然与生活的真实,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社会和人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任何审美活动,其主观要件是审美者;其客观要件则是审美对象,二者缺一不可。陆羽在《茶经》中,把饮茶诗化、美化、艺术化了。精行俭德是对饮茶者、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饮茶则是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格体现。可以说在陆羽看来,饮茶是德人德行,善人善行,美人美行。

所以我们试以为精行俭德的提出,其实就是陆羽关于饮茶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有其体系的。这个体系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简言之,则是道、德、仁、义。关于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现出了中国的美学特色和中华民族的气派。而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正是追求人与天、地、道的和谐,追求道法自然。个人内在心德与外在行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是最高境界的美。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开头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明了陆羽对茶树的赞美。陆羽在创制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的过程中融入了儒释道等各家的哲学美学观念。如在选水、煮茶上,他要求水要选“涓涓然”之清泉,煮茶要达到“三沸”才恰到好处,这表现了儒家的“中和、适度”的美学思想。陆羽在《茶经》中从研究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茶的精神功能。他将传统的食用茶观念转变为饮用茶观念,也就是完成了将吃茶转变为品茶的审美性的过程,将品茶提升为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活动,赋予了茶道丰富的哲学和美学内涵。

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使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陆羽茶道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周边国家辐射,至今仍风行于世的日本茶道便脱胎于此。

二、陆羽提出“精行俭德”,是对晚唐社会匡时济俗的救赎

陆羽能够提出“精行俭德”作为茶道的精神内涵来,是与他个人所处的时代及人生经历和品性分不开的。因为陆羽一生经历坎坷,过着俭朴的生活,他淡泊功利,辞官不就,毕生致力于茶事的研究,这是他高洁品行的写照。中国文化素来重视个人的修身和道德的完善,陆羽开创的修德思想,容易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共识与追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其文化内涵。

公元618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因以唐为国号。唐代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经济、军事、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度的发展与繁荣,国势空前强盛。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唐处于鼎盛时期。但唐后期,藩镇割据,社会矛盾、阶级对立趋于激化。社会风气渐趋败坏,官场奢靡之风盛行,朝廷醉生梦死,挥霍无度,而百姓民不聊生,野有饿殍。

唐代诗文中,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的腐朽和黑暗。

写: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

写官府奢靡:

“厨有肉,库有贯朽钱。”(白居易《秦中吟》)

“须把咽喉吞世界,盖因奢侈致危亡。”(戴偃《句》)

写民不聊生: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元稹《悼亡》)

“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

(孟郊《秋怀》)

柳宗元是唐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痛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有的倾吐自己的抑郁和苦闷,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段太守逸事状》,文章虽是歌颂太尉段秀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军人暴横,剥削惨重,人民陷入深重苦难的社会现实。《捕蛇者说》通过蒋姓农民口述的事实,控诉天宝以来六十年中,农民在愈来愈甚的横征暴敛中所过的痛苦生活。揭示出苛政的毒害比毒蛇还厉害得多。

陆羽和柳宗元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柳宗元七七三年至八一九年,比起陆羽来,柳宗元晚生四十年,晚卒十五年。

文学作品虽不是严肃的史料,但严肃的文学作品总是现实的一面客观真实的镜子,观照社会、历史的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要说的正是陆羽处在唐王朝由盛渐至衰的这一历史时期,他独具慧眼慈悲心,向社会提出了“精行俭德”的人格期盼和要求。是振臂疾呼,还是低吟浅唱,这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陆羽根据当时时政、社会弊端及人们的精神渴求,以茶饮为契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陆羽不是家,我们不能对这位伟大的茶学家要求太多,对于社会、历史,不为良相为良医也是难能可贵的啊!

陆羽茶道的兴起,对当时唐代整个社会起到了醇风化俗之功效,更对后来饮茶的风尚之形成具有直接作用。唐代刘贞亮在其所著《茶德》中提出茶之“十德”,即:1.以茶散闷气;2.以茶驱腥气;3.以茶养生气;4.以茶除疠气;5.以茶利礼仁;6.以茶表敬意;7.以茶尝滋味;8。以茶养身体;9.以茶可雅志;10.以茶可行道。茶之“十德”实为陆羽茶道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从当时和后世茶人都喜采用“十德”之说就可见出。

陆羽茶道的精髓就在于它具有保健强身和修德养性的双重功能。虽然社会各阶层对茶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但不论贵贱,不论僧道俗人,人们以茶待客会友,以茶示廉明志,以茶养性怡情,饮茶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三、让陆羽茶道精神走向世界

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见《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6月15日)。他在文章中说:“希望我们的祖国富裕起来,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而且在思想文化(这就是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

20年后,总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生要因素。” 并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于1921年来到中国,1922年他写了一篇题为《中西文明比较》的文章,文章中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则模仿拜占庭帝国。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最后也会超过她的先进老师的。”

这位哲学家对中国文化必将走向世界的预言,正逐步成为现实。

目前,全球正面临着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各类经济、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本家的贪婪、唯利是图和道德沦丧。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渴求。陆羽茶道提倡的精行俭德的思想以及茶的俭淡、中和的特质,与当前这种社会心理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正相契合。通过对陆羽茶道精神的学习和弘扬,可以引导人们在追求品茶的过程中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全社会的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随着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陆羽茶道将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http://www.tmwcn.com/rwtm/csly/cwh/200908/t20090810_82946.html

标签: 行俭德 茶道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klpd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