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采茶戏是什么剧种

采茶戏是什么剧种

采茶戏是什么剧种

采茶戏是中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它以描写采茶人民生活为主题,通常在采茶季节上演。采茶戏的音乐以南方的笛子、三弦、二胡、唢呐等乐器为主,舞蹈风格轻松活泼,剧情节奏明快。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为什么黄梅戏又被称为采茶戏?

因为采茶戏融合了黄梅小调和鄂东流行民歌。黄梅是长江中下游有名的水乡,素有“十年九灾”之称,在缺水的年份,人们以黄梅采茶戏为谋生手段,三五成群围在门口乞讨、唱歌。因此,采茶戏流传到湖北、安徽、江西一带的广大地区,被称为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黄梅戏发源于安徽,其前身是湖北黄梅县民间采茶调,称为“黄梅调”。“黄梅调”随流民传入安徽安庆,并生根发芽。黄梅戏的舞台语言是安庆语,唱腔朴实流畅,活泼抒情。根据传统习惯和曲调的结构、旋律、旋律、用法等,其唱段基本上可以分为花腔、花腔、主旋律三大体系。

采茶戏和黄梅戏起源一样。湖北、安徽的戏剧界、理论界一致认定黄梅戏源于黄梅戏采茶戏。黄梅采茶戏初为独角戏,以一人独唱为主要道具,如渔鼓、花鼓、对联等。邢秀娘,出生于黄梅中部孔龙镇邢家楼,天才演员。她美丽,聪明,勇于“改革”。在前人的基础上,她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黄梅戏成为真正的高台戏——黄梅戏。

黄梅戏和采茶戏的表演艺术可分为“小戏”和“大戏”两种。“小戏”的表演多以歌舞形式进行,生动有趣。“大戏”的表演也有前期歌舞的成分,自然质朴的特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后,表演艺术得到了提高,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优点,有了“水袖”、“发髻”、“摔跤”等表演节目和技巧。黄梅戏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艺术,在人物塑造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采茶戏剧是哪个地方的戏剧呢?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剧本确实找不多。其他剧种的很多,就是没有采茶戏的半把剪刀剧本

采茶戏的解释

采茶戏的解释

戏曲剧种的一类。由民间歌舞采茶灯发展而来的戏曲的统称。采茶灯于“灯节”或收茶季节演唱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后发展为对子戏或三小戏,有些已发展为能演大型剧目的剧种。现流行各地的有江西采茶戏、黄梅采茶戏、粤北采茶戏等。

词语分解

采的解释 采 ǎ 摘取: 采撷 。采花。采摘。采制。 选取,搜集,开发, 利用 :采访(搜集寻访)。采纳(接受意见)。采集。 采伐 。采购。采掘。采写。 神色, 精神 :神采。精采。 同“彩”。 〔采采〕盛多的样子。 古代指官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当地汉族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汉族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九江采茶戏的介绍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是一种江西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明末清初,其主要流行地区为瑞昌、九江、湖口、彭泽、德安等县。建国后,流行于瑞昌的采茶戏,曾定名为瑞昌采茶戏,后统称为九江采茶戏。 曲分南河、北河两个流派,本剧为流传九江县一带的南河派采茶戏。声腔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腔、曲牌等五大类。原演出时,不用弓弦乐器伴奏,而以打击乐,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而坐,演员在乐队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腔。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明末清初,其主要流行地区为瑞昌、九江、湖口、彭泽、德安等县。建国后,流行于瑞昌的采茶戏,曾定名为瑞昌采茶戏,后统称为九江采茶戏。

蕲春采茶戏的介绍

蕲春采茶戏是湖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中国戏曲艺术宝库里,有一朵绚丽的小花,大别山麓的乡村里生长、开放,散发着那独具的泥土清香,就是鄂东地区颇有影响的蕲春采茶戏。蕲春采茶戏是湖北蕲春地区汉族人民生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主要唱腔来源于“茶歌”和“畈腔”。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曲目有哪些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及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当地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赣南采茶戏有"三奇三绝"。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垂涎,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

宁都采茶戏的统称

新中国诞生前称“宁都半班”,建国初期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4月,江西省文化 局下文,规定全省地方小戏统称“采茶戏”。从此,宁都地方戏改称“宁都采茶戏”,为全国335个剧种之一。与赣南采茶戏、东河戏、兴国赣剧(又称“兴国南北词戏”)合称赣州地区四大剧种(见1991年出版的《赣州地区戏曲志》)

桂南采茶戏的介绍

广西汉族剧种戏曲之一。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它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期间,逐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

采茶戏是哪个地方的代表

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

标签: 剧种 采茶戏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9jz5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