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中医学报

中医学报

中医学报

中医学报是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综合性中医药类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月刊。杂志为全国统一刊号:CN 11-2654/R,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医学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推广现代中医药学科学,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趋势,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科技进展,并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以服务中医药事业为宗旨。杂志主要栏目有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药学研究、针灸推拿学研究、中医药文化交流、医案文献研究等。同时,杂志还设有中医药信息、文化沙龙等板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学报的增刊收录在哪个数据库中

中国学术期刊。中医学报是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其中中医学报的增刊收录在中国学术期刊中。收录,是指编辑采用;收纳任用;收音和录音。

中医学报收稿审查就是录取了吗

中医学报收稿审查就是录取了。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收稿审查就代表着报社已经同意用之间的稿子,若不是,会打电话通知没被录用了,既然收到收稿审查通知就代表了已经被录取了,中医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中医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适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中医学报专家复审好过吗

中医学专业报专家职称,材料必需达到规要求,就很好通过。否则,复审时难通过。

中医学报论文投稿第二作者注册会收到邮件吗

不会

中医学报论文投稿第二作者注册不会收到邮件

1.《中医学报》基本要求来稿要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名词术语规范,标点符号正确。凡涉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文稿,均应由单位签章以证明内容属实;临床研究类论文需提供伦理学审查相关文件。

2.《中医学报》题目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般不超过20个字。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字符、代号、简称、俗称以及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

3.《中医学报》署名每位作者姓名后要有工作单位及所在地邮政编码。文末请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学历,学位,职称,专业学会任职,从事专业或研究方向,同时在稿件上注明电子信箱和电话等联系方式。论文署名由全体作者在投稿前共同商定,投稿后原则上不得变更,确需变更时须提交该论文产出单位以及全部作者同意署名变更的书面文件。

4.摘要来稿应附中英文摘要,以200~500字为宜,其中理论稿或综述类稿件为指示性摘要,临床及实验研究类稿件为结构式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项表述)。摘要应具有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

5.统计学符号 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用大写M;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t检验统计值用英文小写t;方差分析用英文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概率用英文大写P。

《中医学报》是一本什么级别的期刊,和《河南中医》是一本期刊吗?

《中医学报》是一本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是有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的期刊,主要是中医相关的文章。《中医学报》原名是《河南中医学院学报》,和《河南中医》不是同一本期刊,有任何关于《中医学报》和《河南中医》相关的问题,可以联系信源医学论文网,他们提供相关的服务。

北中医学报官网登录不上

院校本身的系统正在升级。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考试网站的系统正在进行维修或者系统升级,此时会出现网页打不开的现象,考生可以稍等一下再进行尝试。

中医学报是核心期刊么?

不是。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北京各高校图书馆评比出来的一类高水平的期刊,在《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中被列出。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也被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网上搜索一下《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就知道了。

凡是不在目录里的,哪怕名字起得再响亮也不是。

健康术语-气纳三焦

“气纳三焦”、“血归包络”,是子午流注纳甲法中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的开穴规律。三焦为阳气之父,包络为阴血之母,十二经脉配属十个天干,此二经则寄属于壬癸二干。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为阳干,在井、荣、俞、经、合开完之后,“重见”阳干,必须气纳三焦,在三焦经必开一穴;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在井、荣、俞、经,合开完之后,“重见”阴干,必须血归包络,在包络经必开一穴,这样才符合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例如甲日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经丙子、戊寅、庚辰、壬午到甲申时,即为“重见甲”,因甲乃阳日,则气纳三焦,必开液门穴,甲属阳木,液门属水,即水生木(他生我)的意思。乙日酉时开肝经井穴大敦,经丁亥、己丑、辛卯、癸巳到乙未时,即为“重见乙”,因乙乃阴日,则血归包络,必开劳宫穴,乙属阴木,劳宫属火,即木生火(我生他)的意思。其余各经依此类推。

推算纳甲法的关键是掌握天干记日、地支记时。首先推算当天的天干,根据天干与经脉的配合关系确定值日经,再按经生经、穴生穴规律,推出开取的其他五输穴;取穴时辰用地支推算。许多书籍为了全面完善,常常介绍年、月、日、时干支的推算,这些方法有的类似,有的重复,造成读者抓不住主要问题,产生思维的混乱。“经生经、穴生穴”这一规律的体现,如例,在开取脾(土)经的井(木)穴之后,取肺(金)经的荥(火)穴,脾土生肺金,井木生荥火;同样开下一经五输穴肾(水)经输(土)穴太溪,为肺金生肾水,荥火生输土。在取输穴时要“返本还原”,取值日经上的原穴。

“气纳三焦”为子午流注纳甲法阳日阳时开阳经穴的开穴规律,纳甲法开穴的推算法,虽很周密,但在临床运用时,决不能脱离具体病症,固定不移的在某时只取某穴治疗,而应在逐日按时开穴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及开穴的主治功能,适当运用。这样才能发挥流注针法的特点而获最佳疗效。正如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所说;“必适其用为贵……必穴与病相宜,乃可针也。”因此在纳加法的临床运用上,必须注意按时开穴、定时开穴、配穴与手法等问题,兹分述于次:

1、按时开穴

凡病人前来就诊的时日,其开穴恰与病情相适合,当即在此时辰及时取穴治疗,如牙痛病人,于戊日庚申时来诊。即可取二间穴配合谷穴治疗。

2、定时开穴

选择与病情相适应的开穴,预约病人按开穴时辰前来就诊,叫做定时开穴,一般慢性病人就诊时之开穴,不适合病情,即可用定时开穴的方法。例如慢性咽炎病人可约定在己日辛未时取鱼际穴治之。运用此法可参看按穴寻时。

3、配穴治疗

不论是按时开穴或定时开穴,都应适当配穴,可先针灸开穴,后针灸配穴。但配穴不宜过多。

4、补泻手法

子午流注针法,由于注重经脉气血盛衰开阖的周期性逐日按时定穴进行针治,以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所以在手法应用上,主要强调使用迎随补泻手法,必要对加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李剑,曾召.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3、曹欣荣.古典时间治疗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4、高希言,陈岩,佘悦,推算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技巧,中医学报,2012年5月1日,第5期,第27卷,总第168期

理性认知三魂与七魄的实际意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身心观的重要构成部分,魂魄的概念一直伴随着中医中药及传统修行学而存在,这也给很多初接触黄老之学、中医学的学生及爱好者造成困扰,究竟何为三魂?哪个又是七魄呢?

其实三魂七魄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体生长、发育、疾病发生相关信息统合而成的运转模型,其中又以阴阳二分法作出对比性认知,三魂属于阳,七魄属于阴。

从概念分类来说,阳指的是三魂属于意识认知等能量范畴,而阴则说明七魄属于气血循环、新陈代谢等物质范畴。三魂七魄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基于人的魂神魄意志信息构建而成的系统模型。

一、起源

魂魄的概念早在春秋末年的《左传》中既有记载: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广泛存在较为系统的魂魄认知观念,而且也存在基于魂魄认知观念而衍生的使“魂魄强”“有精爽”“至于神明”的魂魄锻炼认知。

在经典《黄帝内经》中,对于魂魄甚至拓展更多的魂神魄意志体系,则有着更为丰富的阐述。

《灵枢·本神》言:“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灵枢·天年》曰:“血气已知,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这一段从人之生身的角度对神魂的产生进行了描述,父母两“精”相交互而生神,而后神又生魂,精又生魄。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所以魂魄不仅是生身之根,也是养命之本。

在道家经典《云笈七签》中,对魂魄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划分:“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若阴气制阳,则人心不清净;阴杂之气,则人心昏暗,神气阙少,肾气不续,脾胃五脉不通,四大疾病系体,大期至焉。旦夕常为,尸卧之形将奄忽而谢,得不伤哉?”

“乐人之死,皆魄之性;欲人之败,皆魄之病。……其第一魄名尸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阴,其第四魄名吞贼,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秽,其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名也,身中之浊鬼也。”

在道家的认知中,对魂魄体系进行了细化,也更进一步描述了魂魄与五脏之间的的交互关系。

如果仅仅是这些记载的话,人看起来还是比较迷糊,难以明确三魂七魄到底是什么,因为真正的关于三魂的认知还是在传承的心传口授和自身的修证之中。

二、三魂、七魄的分类模式

唐《孔颖达疏》:“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汪蕴谷《杂症会心录》言:“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聪明知觉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昏。”

由以上内容可见,“三魂七魄”都可以认为是人先天之“神”的一部分,而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意识与肉身交互的“运转系统”,其中肉身形骸由精而生,属阴,为魄,精神意识因气而生,属阳,为魂。(汪蕴谷对魂的定义中涵盖的实际上是爽灵与幽精,将胎光划分到了“神”的部分。)

"神"从产生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精、神、魂、魄,是"父母之精"相搏后直接产生,与意识、感觉、反射等有关,为"神之灵";第二层次为意、志、思、虑、智,是精神魂魄在"心"的"任知万物"基础上,不断记忆、强化、忖度、思虑、谋划,不断认知事物及思维深化的过程,为"神之用";第三层次为情、欲、好、愿,是万物、社会、文化的认知上"心性之动"的产物,是情绪、情感、需求范畴,为"神之别用"。"神"系统活动是以"神"为基础演变形成,包含生命力、精神、意识、认知等多个内容。【1】

三魂属于阳,七魄属于阴,从概念分类来说,这样的阳指的是三魂属于意识认知等能量范畴,而阴则说明七魄属于气血循环、新陈代谢等物质范畴。三魂七魄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基于人的魂神魄意志信息构建而成的系统模型。

这个模型中的信息只覆盖精神信息也有肉体的信息——七魄。

在《杂症会心录》中提到的精气魂魄交聚而“神”现,神现则“聪明知觉”,听着是不是有点熟悉,这其实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丹道修行中“性光萌发”“元神清明”的状态。

三魂中胎光、爽灵、幽精又可以阴阳化而为三。

胎光是其中阳性的部分,也是传统道家丹道炼为纯阳的体现。胎光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元始祖炁,为万物之中都具备的介于能量和意识之间的本源属性,生命意识产生的源头,三魂对应三光,这里对应的是天罡。

幽精三魂中阴气最驳杂的部分,也就是道家丹道中讲到通阴的阴神。意识的坤户其实也是幽精为主导的状态,幽精主睡梦和情欲,睡梦时幽精常常离身,不断地沟通自身记忆和外界信息,所以能加工出各种光怪陆离但是又异常真实的梦境。通灵常用的也是幽精,所以经常会有感觉有外界信息进入自己的大脑,其实就是幽精在不断地沟通,幽精对应的是三光中的太阴。

爽灵则是阴阳交变的部分,也就是日常生活中认知的自我,爽灵对应的是耳目思辨,爽灵在阳气支配的时候,就会体现出神清气爽,思维敏捷的状态,而如果阴气反制阳气,则会情绪用事,内心烦躁,甚至神昏疯癫,爽灵对应的是三光中的太阳。

道经中有三魂属于肝神的说法,这实际是肝在天人感应中对应的是生气的转化,肝气属阳,轻清上升,虽然三魂中也分出阴阳,但是总体是趋向阳,三魂得阳就会壮大。

《灵枢·本神》亦言:“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而七魄则对应人体的系统和七情,臭肺是肺部呼吸系统的功能缩影,同时对应悲的情绪;除秽对应人体的泌尿系统,也是惊的情绪缩影;雀阴对应人体的生殖系统,同时也对应恐的情绪;伏矢对应人体的大肠系统,也是思的情绪体现;吞贼对应人体的消化和免疫系统,也是忧的情绪体现;非毒对应人体的肝胆排毒系统,对应的情绪是怒;尸狗对应人体的心与脑血管循环,对应的情绪是喜。

这个关于魂魄系统也与中医中的“五神”学说相对应,中医“五神”学说认为,个体的本能、潜意识是疾病发生的本源。本能产生了机体的认知与个性,认知与个性又影响了个体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精神状 态导致疾病按着不同的方向发展。【2】

三、魂魄作用与修行

人之所以能出现一些预知和预判的能力,包括做预知梦等等,其实是幽精的沟通作用和爽灵的思辨作用在胎光的控制之下得到平衡,因为幽精只是不断沟通,每个人晚上都会做很多个梦,但是记住的是经过爽灵思辨过的有印象的,如果胎光的平衡能力很强,爽灵就会体现出很强的对事物因果发展的推断能力,幽精也会出现对较可能因果信息成像的能力,两者一相加,就可以产生所谓的预知等特异能力,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训练这种方式。

因为同属于阴,七魄与三魂中的幽精最容易相互作用,因为幽精是意识中阴气驳杂的部分,七魄又是脏腑气血阴气驳杂的表现,所以七魄经常显化成七情,扰乱三魂,这样就形成道门经常说的三尸虫或者三尸神,其实也就是七魄本来没有自主的运作规律,但是一旦跟幽精配合,就好像身体的脏腑气血产生了意识,要慢慢剥掉人的阳气,同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梦境产生。

在生理方面认为常梦(生理性质的梦)的发生与气(魂魄)、津血、心神有关;在病理方面,认为坏梦(病理性质的梦)的发生与外邪扰乱营卫和内里气虚不充有关。根据坏梦产生的不同原因,将坏梦进一步分为由外因引起的盛梦和不足梦,由内因引起的妄梦和迷梦,根据坏梦的两个临证特点即外邪侵淫脏腑、扰动营卫形成营卫不和之证及五脏内里不充、少气气虚、津血难生形成气阴两虚之证,总结出"调和营卫""补气生阴"基本治则。【3】

随着魂魄不安不合,人身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载: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人卧则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离魂。用人参、……水一盏,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

清代鲍相敖《重订验方新编》中也有离魂症的记载:“忽有人影,与己随行作卧,多则成形,与己无异。用党参五钱(脉有力者用人参一钱,或用高丽参三钱亦可),……各三钱,煎服数剂,形影不见。”

而道门的修行,就是要从三魂入手,反制七魄,一旦掌握了三魂的控制权,就可以用三魂去炼七魄,这叫做以魂索魄,以魂炼魄,而进入到炼魄的状态,就是不断地获得身体的主导权,比如可以控制心跳、控制排泄、控制肠胃蠕动、控制身体愈合速度等等。这个阶段就属于杀三虫,除三尸,炼化形体。这是道门独有的身心一体观念,独有的系统,而不是像现在与佛门甚至灵修差别不大的出元神躲因果的方式。

吕祖《敲爻歌》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参考文献:

[1]莫慧,周跃芳,王挺,何苗.论《黄帝内经》“神”的三层次[J].中医学报,2021,36(05):952-955.

[2]王静, 滕晶.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探析郁闷不舒状态之病机[J]. 吉林中医药, 2014, 34(8):763-764.

[3]王秋月,牟宗毅,张茂云.基于《黄帝内经》探究“梦”的发生机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02):195-198+214.

转自知乎

熟地黄炮制古今谈_熟地黄怎么炮制的

2007年8月河南中医Au鼬st

2007

塑:!查簦!塑纽盐!垒盟:!曼!旦!:!!£型垒二盟!!塑;望!!!旦!!!盥!!型::!№:!

原则,采用“甘温除热”法米处理。从补中箍气汤的药物组成可以看出,内伤l;足,应用补法。肺为气之本,故重用黄芪以补』j1|j气,益皮毛耐同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辅肌人参、甘草补脾胃之气;脾湿F流能生湿热.故以白术、当归除湿和阴;胃中清气郁遏在卜.战用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并引黄芪、甘草等甘温之性上升,以补睥胃而实肌表。练观争方,补气升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

(编辑:蒋士卿)

熟地黄炮制古今谈

李红娅

(许昌市建安医院,河南许昌4610()())

关键词:熟地黄;中药炮制;辅料中图分类号:R28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lt)3

5028(2007)08—0076—01

熟地黄是由甘苦寒凉的生地黄经加工炮制而成,其性味甘而微温,原来凉血清热的功效一变而为养血滋阴,但是熟地黄昧甘而腻,易丁助湿生满,有碍脾胃之消化吸收,用之常有胃纳欠佳、腹胀、便搪等反应,对脾虚而湿痰盛者尤为不利。因此,熟地黄在加工炮制时对“腻滞”的处理成了不可忽视的一环。

考熟地黄《本草》未记载,及唐宋以后才有“生地黄九蒸九晒”的记载。唐高宗年间苏敬、李勋所著的《本草图经》有载“及昆生地黄过丁寒冷而伤胃,故以蒸用”。但它仍称“干

地黄”。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就比较详细地载有“取地黄三,二十斤净洗,别以拣下短瘦者三、二十斤捣汁,投石器中浸漉,甄t蒸三、四小时浸滤转蒸汽叉曝,使斗尽,其地黄当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的炮制法。宋以后,地黄才开始以生、熟分别立名。

中药的炮制到明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把地黄的性寒而腻提到r加上炮制的重要位置上来。李时珍提出必须用“好砂气归缩丹田故也”。李中梓则主张用“姜酒浸用”。他认为“姜酒浸则不泥”,用样是为寒腻处理的方法不一。言酒制者,取洒性温热,走而不守能中和地黄这寒凉泥腻,取洒调和地黄之气味,酒有杀菌防腐作用,有利贮存和保管。似此本是较为理想的辅料。但时珍却提出“一味制者不可用”。为

・76・

万 

方数据觉察到其成品质量对“胃虚痰多气郁之人能窒碍胸”,告诫人们用宜斟酌。既然如此,此法就不宜坚持,但是吴氏始终坚持,后人还沿袭继承,甚至在工字上还略去了烈与阳光频频交炼,只要蒸熟即可,他们认为加辅料与否,在药理药化E无甚差异,甚至加老酒砂仁者亦不过是葡萄糖浓度高些而已;然而笔者发观此种炮制成品对胃虚姨多之人确有窀碍或反胃现象,药用效果办明显不佳。

炮制的差异自然会反映到成品的质量上,清末的陈修园认为熟地黄“胶粘腻滞”,而对明代张景宗大加评论。而张氏却对熟地黄信任无比,几乎方有熟地黄,症要熟地黄,凶而被誉为“张熟地”。我竹J相信张氏对熟地黄的酷爱并非毫丁根据,而陈氏之说亦非妄言,那么谁是谁非?笔者认为问题之关键就在于“炮制质量”。因为“胶粘腻滞”首先就是炮制不

台格的表现。

张氏用熟地黄是如何炮制可以详加考证,然而今人能依

古法炮制者已不多了,在辅料及工艺上多有创新。有如陈皮制、生姜、陈皮、砂仁、白酒制,或有的不用生姜,有的不用陈

皮,个别地区也用梨汁或人乳制,工序上九蒸九晒者少,多数必蒸熟即可,多者也不过蒸晒了3~4狄。,

生姜制不是剖新,远在明代即有之,取其性温能调和地黄之寒凉,其姜醇、姜烯、姜辣素等几种微量元素有醒脾暖胃

祛痰之功效。故言有“姜制不泥膈”的说法,但生姜含有挥发油,有兴奋发散作用,与熟地黄的阴柔静守格格不入,吴仪洛甚至说“姜制更不合法。”

陈皮制:陈皮味苦性温,有理气、调中、消痰之功。其用少则行气.多则耗气且加重了苦昧,若蒸煮时间不够,其成品虽有一般松香气味,但滋腻之性依然存在。故只能取之长处,若独挡一面则有负众望。

砂仁制:砂仁性温,为理气醒脾要药,有宽中、下气、消胀之功.若配合陈皮以消除腻滞确为理想辅料。

古今炮制熟地黄不乏用姜酒为辅料者。姜酒之性已知如前述,然而白酒与黄酒又有区别,如高梁大曲乃属白酒,酒味醇香微带苦涩,含乙醇多性烈,溶解性好,此酒宜配制药酒,如鸡酒、伤风药酒等。中药炮制用酒宜黄洒、老酒,即所谓无灰酒。

在熟地黄炮制目的和基本原理指导下,笔者进行了多种

探索,证明李时珍的制法较为合理。在“好酒砂仁的基础上再加少量陈皮,箍于九蒸九晒之繁琐,应当先煮后蒸,通过煮促使辅料充分渗透,然后再蒸24h,取出晒7~8成千,再加

10%老酒浸泡,待其吸收后,再蒸24h,晒干以陶瓷罐贮存。

本法并非折衷古今之举,而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简化了工序。笔者对“火力与阳光”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在成品的成色上可充分体现出来。取蒸24h与蒸48h者相比较,虽都光黑甘甜,但其程度上前就大为逊色,若是未经暴晒的熟

地黄其昧甚至不甜,就这么个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临床实

践证明,此成品腻滞胸膈的现象基本消失,就是仅蒸24h成品也是如此,就应当处于炮制辅料配用合理所起的作用。

总之,搞好熟地黄的加工炮制需要合理的辅料,同时还须充分发挥火力与阳光的作用,也要保存中药中有效的微量

元素存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编辑:蒋士坤}

仁拌蒜”。他说“盖地黄性泥得砂之香衙窜,台和五脏冲和之什么李时珍没有阐明原委?笔者以为一昧酒制,有不够完善

之嫌吧。清代人多崇拜时珍之说,如汪昂、张潞、刘若金皆

是。而吴仪洛却反对加辅料,他认为烈与阳光频频交炼可以

转地黄寒为微温,辅料多影响地黄之本性。云“地黄乃纯阴静重之品,不应以砂仁老酒散动香燥乱其性也。”但是,吴也

收稿日期:2007—03—19作者简介:李缸娅(1961一),女,河南舞阳人,主管中药师。

熟地黄炮制古今谈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红娅

许昌市建安医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7,27(8)3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邓寒霜.王新军.DENG Han-shuang.WANG Xin-Jun 熟地黄加工炮制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9(3)

2. 李龙宣.赵斌.许志恩.茹立强.唐荣华 熟地黄对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5(6)

3. 史建国.马耀宏.杨俊慧.杨艳.孟庆军.张利群.蒋红彬.SHI Jian-guo.MA Yao-hong.YANG Jun-hui.YANG Yan.MEN Qing-jun.ZHANG Li-qun.JIANG Hong-bin 熟地黄炮制过程中还原糖的快速测定[期刊论文]-山东科学2005,18(2)

4. 李卫先 用不同方法炮制的熟地黄还原糖含量的比较[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2008,14(11)

5. 李军.张丽萍.张振凌.白雁.王磊.王晓阁 熟地黄清蒸和酒炖不同时间还原糖含量测定[会议论文]-20056. 崔瑛.荣春蕾 熟地黄多糖对MSG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会议论文]-2009

7. 王小平.王进.陈建章 建昌帮与樟树帮、中国药典法炮制的熟地黄中还原糖含量比较[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

8. 李军.张丽萍.张振凌.白雁.王磊.王晓阁 熟地黄清蒸和酒炖不同时间还原糖含量测定[期刊论文]-中成药2006,28(4)

9. 刘伟.陈志红.李军.王东.LIU Wei.CHEN Zhi-hong.LI Jun.WANG Dong 全自动还原糖测定仪测定熟地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

10. 雷鹏.刘韶.李新中.唐翎.袁灵素.LEI Peng.LUI Shao.LI Xin-zhong.TANG Ling.YUAN Ling-su 正交试验优选熟地黄提取工艺[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2)

引证文献(3条)

1.王勤.郭花玲.蒋士卿.王正益 论中医离不开中药炮制法[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1(2)2.王勤.郭花玲.程延安.田圣志.崔瑛.王正益 刍探中药药性炮制[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1(4)

3.李军.俞桂新.张丽萍.王晓阁 不同产地清蒸熟地黄饮片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1(11)

本文链接:.cn/Periodical_hnzy200708053.aspx

标签: 中医学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v7mz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