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大佛小钵

大佛小钵

大佛小钵

大佛小钵是一个成语,意为形容大事小事都看得开,不会为小事而执着困扰的人。

该成语的出处来自于佛教故事中的一个故事:一位高僧到洛阳城内化缘,路过一户人家门口,赫然见一只小钵摔碎在地,主人急得欲哭无泪,高僧淡然而过,望而而已,主人试图劝解:“佛陀教人不可贪着,怎么你看也不管是个小心肠呢?”高僧听后微笑回答:“小钵底下还有四巨无霸呢!”意思是不管大小,都看得开,不会被小事情干扰。后来这就成为了“大佛小钵”这个成语的来源。

这个成语比喻心胸宽广、不计较小事,能放下历史包袱和生活琐事,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自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大佛小钵摘下眼镜哪一话

大佛小钵摘下眼镜是第80话。

燃灯佛祖号称三界第一仙,他到底有多厉害?

燃灯佛祖虽然是号称三界第一仙,但是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他的资历无人能及,一个人就经过了千秋万代的时光,回头换来了这无人逾越的辈分,就连如来佛祖也是无法相比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燃灯佛祖法力很高大。

在灵山上燃灯佛祖的辈分是最高的,毋庸置疑,他乃是“万佛之祖”,一个人念佛诵经渡过了千秋万代的岁月,最后才有此辈分,因此就连如来佛祖见到了燃灯佛祖之后都要尊称为“大佛”。

不过如来佛祖尊称燃灯古佛为“大佛”,自己则为“小佛”只是因为燃灯古佛辈分大,自己的辈分不及他,所以是出于尊重,并不是说燃灯古佛的法力很高强,燃灯古佛渡过无量劫之前修成正果,因此在过去、现在、未来之中,他就是那个“过去佛”,辈分最大,无人可比,但是论法力依旧不是如来的对手,不然后来无天佛祖重返三界的时候,他也不会那么快就圆寂,不过他依然得到了无天佛祖的尊敬,可见他的辈分。

因此要是单独论法力修为的话,燃灯古佛还是无法与如来佛祖相比,如来佛祖当年在雪山之上出了“六丈金身”,脱出六道轮回之外,获得了无边法力,能够以“慧眼”遍观三界众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之事,三界之中无人可比,乃是真正的“佛法无边”。

因此燃灯古佛不在于他拥有什么法术,他能够让如来和无天真正如此尊重和敬佩的就是在于他的资历和修为,一个人度过了无边的劫难之后依旧诚心向佛,最后燃灯佛祖圆寂之后,如来也是束手无策,无法挽回,于是就加封孙悟空为新的“万佛之祖”,继承了燃灯古佛的衣钵。

苏东坡和和一个 和尚 发生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

苏东坡经常和佛印和尚论战,却又常常处于下风,心里很不甘心。有天苏东坡心里又有了一个主意,他对佛印和尚说:在我心里,你就是一坨屎。 佛印和尚则不慌不忙对他说:施主在我心里是一朵莲花。

苏东坡颇为得意,认为此次自己终于站了上风,就回去和自己的妹妹说了。苏小妹听了,笑着对哥哥说:哥哥,你又输了,佛经上说,你看到的东西就是你的内心的真实反映,你把他看成了一坨屎,你的内心就是一坨屎阿。

扩展资料

苏东坡是一个读书人,信仰儒学,自然看不上佛教的教义,更看不起和尚。当他听说金山寺有一个和尚很有名,颇具佛性,就十分不服,打算会一会这个和尚,而这个和尚就是佛印。

可到了金山寺,和佛印和尚谈天说地后,苏东坡就觉得佛印不简单,是个得道高僧,对于人事道理都有独到的见解。苏东坡便把佛印和尚引为知己,经常走动。可苏东坡素来会交际,而佛印和尚有点老实,苏东坡喝完酒就经常劝佛印和尚还俗,还占佛印和尚的便宜。

佛印少时,曾于竹林寺读《大佛顶首楞严经》,遂礼宝积寺(在今江西省萍乡市境内)日用为师,学习禅法。十九岁登临庐山,参访云门四世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1010~1071),师从云门四世延庆子荣,师赞叹说:“骨格似雪窦,后来之俊也。”

二十八岁,由于精究空宗,被称为“英灵的衲子”,而嗣善暹之法,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其后,历住淮上斗方寺(在湖北省浠水县境内),江西庐山开先寺、归宗寺;丹阳(今江苏镇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刹,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广被,为人称颂。曾四度住南康云居山,接得四方云衲。

佛印和尚还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倡导弘扬净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赐金钵,以旌其德。佛印门下著名弟子有义天、德延、净悟等门生。元符元年(1098)一月四日佛印和尚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过从甚密,称为至交。两人应酬文字很多,乐为人所传诵。例如,南宋时出现题为宋苏轼撰的《东坡问答录》(又名《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所记皆为苏轼与佛印和尚往复之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印和尚

形容弥勒佛的诗句

      1. 关于称颂弥勒佛的诗词

      这里面很齐全)

      另外附加几个:

      一: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二:

      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开怀

      三: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

      坦荡荡的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

      四: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五:

      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

      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 只因可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六: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七: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八: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九:

      肚肠宽肥容世界,大大大;

      心肺冷静笑人生,哈哈哈。

      十: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由来?

      十一:

      投起针来,果能罗什译经寸金易化;

      吃了饭去,不学弥勒大肚滴水难消。

      十二:

      佛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腹欢喜;

      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十三:

      看一般人时往时来,我笑有因真可笑;

      这两个字曰名曰利,你忙无甚为谁忙?

      十四:

      吃亏者岂无大肚?

      笑杀人不肯回头。

      十五:

      一生补处寄诸天,普现菩萨身,当年鹿野苑中,曾助迦文传密意;

      三界轮回仍故我,誓修唯识定,他日龙华会上,愿随无著觐慈颜。

      十六: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定之含笑,动之含笑,开颜含笑,相见有缘。

      十七:

      手上只一金元,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给谁是好;

      心中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为何理由!

      十八:

      盈颜常喜,喜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张口大笑,笑世人不知省悟、不肯回头。

      十九:

      大肚纵能容,也不容瘴气乌烟、贪脏枉法;

      慈颜常带笑,最可笑虚情假意、欺世盗名。

      二十:

      如来拈花笑,弥勒开口笑,问礼拜禅林,有几个能深知笑意?

      菩萨低眉时,金刚怒目时,要虔修慧业,愿众生莫错过时机!

      二十一:

      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

      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

      二十二:

      一肚子不合时宜,问尊者如何消纳?

      满面孔无非和气,请众生各去思量。

2. 关于“称颂弥勒佛”的诗句有哪些

      一: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二: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开怀 。

      三: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

      坦荡荡的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

      四: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五: 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

      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 只因可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六: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七: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八: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九: 肚肠宽肥容世界,大大大;

      心肺冷静笑人生,哈哈哈。

      十: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由来?

      弥勒佛:菩萨名,梵文叫maitreya,华译为慈氏,现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弥勒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个位大乘论师或者行者。从信仰的角度上说,从原始佛圣典《阿含经》到大乘佛教经典,都以为他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曾经七佛受记,为释迦牟尼佛的辅佐,现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等待释迦牟尼的世纪结束后,他就正式成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现在的地位称为“一生补处”。换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觉的补处菩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便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人,而这个法统的继承,以人间的观念来说,是相当长的,要经过八万四千岁的交递增减,一百年增加一岁,由十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为一轮次,亦即释迦牟尼的一个法统世纪的结束,才轮到他的住法时间。此一信仰,在汉传、藏传两大语系佛教中非常流行,显密两宗对弥勒都有深厚的信仰。

3. 佛教道歌诗词:关于弥勒佛的对联

      山东济南千佛寺: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河南洛阳白马寺联:

      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上联:广结当来缘,谁解他大肚中容几刹海;

      下联:化度一切众,能知此布袋里装甚东西。

      北京潭柘寺对联:

      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上联:布袋全空容甚物,跏趺半座笑何人!

      下联: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北京丰台海会寺联:

      上联: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下联:经年袒乃腹,香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四川峨嵋山灵岩寺:

      上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下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人无所不容。

      台湾高雄市寿山龙泉寺:

      上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下联: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4. 关于神佛的诗词

      《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谒》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树,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体态,不断修持精进. 心如明镜台,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见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这两首诗已成为佛教历史的一段佳话.大家普遍都认为慧能的诗悟性更高,境界更深.从境界上讲感觉是这样,但是慧能的诗给人的感觉太空了,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而神秀的诗体现真修实悟,给人更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

沙僧打碎的玻璃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受非常残忍的刑罚?

西游记中沙僧所打破的东西是一个琉璃盏,但是它不只是个普通的玉器,而是非常罕见的一种皇室所用的“佛家宝贝”,像这个琉璃盏都是独一无二的,更何况还是在参加“蟠桃会”这样的大场面,在玉帝和王母娘娘面前打碎了它,虽然沙僧是失手而已,可已经造成了不能挽回的局面,当众“上仙”的面已经让玉帝和王母娘娘非常的“丢脸”了。

如果按照罪行来对沙僧处罚的话,估计也可以判成是“死刑”了,琉璃盏被打碎之后,上仙中根本没有人敢吭气,还是有一个神仙站出来帮助沙僧,最后减轻了刑罚,只是将他贬到了“凡间”,回到他的流沙河里。不过对于沙僧来说,这样的刑罚也让他觉得非常严重了,本是多年才能够在天上谋个职位成为小神仙,可是就因为打破了一个琉璃盏,结果就让自己千年的修行没有了。

直接被贬入到凡间,在河中做了个“河妖”守护着流沙河,菩萨对他有了指点,让沙僧在此等人,直到唐僧路过此地,也算是给了他一个机会,才能够与唐僧一路西行取得真经,之所以这个“琉璃盏”有价值,主要也是因为当时处于是明朝时期,就相当于是古董般,而打碎它是绝对犯了“大忌”。

不过也有人说琉璃盏没有被拿出来,当时蟠桃会用的只是个普通的酒杯,样子非常的像琉璃盏,珍贵的东西自然不会用来盛酒了,主要的是因为沙僧破坏了“蟠桃会”的氛围,甚至扰乱了众神参加蟠桃会,只是拿两个酒杯,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好,不小心丢了千年的“道行”,最后才得此刑罚。

佛国胜境,华北巨刹—正定隆兴寺

河北正定 历史 悠久,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间,是郡、州、路、府治所。正定城内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十处,密集程度在全国县城中首屈一指。

正定和很多北方小城比,格外干净整洁,还点缀着许多绿地和花园,这应该是近年规划妥善的功劳。作为京畿重地的河北,确实需要这样一座优美的古城作为名片。本来想一篇文章介绍正定各个景点,但发现那样过于草率,也背离写作的初衷,所以先详细介绍隆兴寺,下一篇再介绍城中四塔和绘满壁画的毗卢寺。

古寺千年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隋称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于龙兴寺铸大悲菩萨金身,并盖大悲宝阁。开宝四年兴工,至八年落成,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宋代建筑群。

寺院于元、明、清又经历扩建和重修,并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西侧增建帝王行宫,形成东为僧舍,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寺院达到鼎盛时期。

至清末,西路的行宫被天主教会侵占(现华北大学旧址),中、东两路建筑也是殿阁倾颓。至梁思成初访正定的二十二年(1933年),大悲阁已经损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寺庙在修葺后依旧美轮美奂,还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

1961年,隆兴寺成为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幸运地逃过劫难。

艺臻极品 — 摩尼殿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主体建筑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建筑长33.32米,宽27.08米,总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大殿属抬梁式木结构,四面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成十字形。

摩尼殿正门处摆放着一件北宋佛钵,外侧钵身阳刻药师佛及十二药叉大将图像。佛像和共用一个莲花台。介绍牌写这是石香炉,但此钵更可能是药师钵。修药师法时,将此钵盛满净水,供于药师佛像前或者药师坛城之中,持咒修法。此后,钵中之水被当作吉祥的象征分予信众。

摩尼殿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殿里的几十根木柱都是从宋代保存至今,绝无替换痕迹。四面抱厦有门窗,仅有栱眼壁略通光线,故殿内采光欠佳。当然,这种昏暗也营造了神圣幽深的氛围,让人不敢高声言语。

梁思成曾四次探访摩尼殿,可见这栋建筑的重要性:

第一次考察摩尼殿在1933年4月,时任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慕名来到正定,他对隆兴寺摩尼殿十字形平面建筑格局、四面各出一歇山式抱厦惊叹不已,称“只在宋画里见过”;“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梁思成1933年绘制的摩尼殿结构草图

第二次考察在同年11月,他携林徽因一同详细地校正了旧时图物,并做了细致测量,称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里也是别开生面”。在以后的著述和教学中,梁先生将摩尼殿作为实物中罕见珍例,列入《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使这一生动典范永载建筑史。

梁思成绘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右上角为摩尼殿。

第三次考察是在1952年,出任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专门利用暑假带学生来到正定,不顾酷暑,历时一个多月,绘制摩尼殿整个建筑结构。

第四次探访是在1963年,由于摩尼殿的建筑年代, 历史 文献均无记载,梁思成根据建筑形制反复深思后提出,摩尼殿可能建于宋仁宗年间1050年左右。梁当时的判断与落架大修时发现的多处墨书题记正相吻合——摩尼殿始建于公元1052年。

摩尼殿集多种艺术于一身。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庄严凝重,睿智脱俗。左侧站立弟子迦叶,双手抱拳,老诚持重。右侧站立弟子阿难,双手合十,聪慧虔诚,显示了宋代匠师的高超技艺。

殿内各壁还满布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壁画原面积应为388.64平方米,现存335.06平方米,多为明代绘制,色彩绚丽,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堪称上乘之作。

1977年至1980年,摩尼殿进行了落架大修。随着大殿墙体的拆除、重砌,檐墙墙体内壁的壁画也经历了揭取、修复和原位归安。

揭取时,在事先测量设计和尽量不损坏画面的前提下,将壁画分为65块。现摩尼殿抱厦及檐墙所存壁画仍可见锯割及修复的痕迹。

倒座观音

殿内最震撼人心的是内槽背壁后的五彩悬山,其中的倒坐观音被鲁迅称为“东方美神”。在北京鲁迅故居内的书案上,也陈列着一张鲁迅在山本照相馆购买的倒坐观音照片。

有资料写此像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依据是摩尼殿内一段碑文。但正定文保所认为其是宋代原塑,只是在后世修补残损的过程中,改变了不少。无论如何,这尊雕塑还是保留了宋代韵味。

倒座观音塑像高3.4米,比例匀称,姿态优雅端庄,具有温文的女性风姿。她一改以往端坐莲台,手持净瓶的形象,闲逸自若踞坐悬山正中。她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右手绕膝轻抚左手腕部。这尊观音体现了佛教的人性化,尤其是修之前,眼神微微向下,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观音表情的变化在解放前似乎就已经发生,在1940年左右拍摄的旧照中,观音塑像已经被改变了眉目,眼神不再低垂。菩萨睁眼,或许是苦难时期民众的心理诉求?

和40年左右的旧照对比,我发现观音踏足的莲花已被魔改。原塑花型饱满硕大,有自然主义的生气,但被改后莲花则僵硬扁平。裤腿部分也能反映工匠技术的优劣,原本柔顺的织物轮廓,变成了一滩黄泥。古典之美的消亡,看细节就知道了。

平日里,五彩悬山不让游客拍照,旁边还有专人看守。但我去的时候,恰逢一个纪录片剧组(听说是冬奥会宣传)在拍摄,旁边甚至还架上了两个LED灯。我感觉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当天拍照仿佛拿了许可证,体验极佳。

转轮藏阁

转轮藏阁建于北宋,高二层,面阔3间,进深6架椽(3间),歇山顶。转轮藏殿不仅本身就是一座结构被梁思成先生赞不绝口的珍稀北宋楼阁式建筑,更难得的是殿内还保留了北宋的转轮藏。

梁思成所绘的转轮藏阁平面及断面图

“转轮藏是一个中有立轴的八角形旋转书架,为此类构造中一个罕见的实例。它的外形如一座重檐亭子,建筑构件的处理极为精致。下檐八角形,上檐圆形,两檐都采用了复杂的斗拱。由于这项小木作严格遵循了《营造法式》中的规定,所以是宋代构造的一个极有价值的实例。”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转轮藏中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取佛教“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转与诵读同功之说。这种建筑形制国内保存下来的甚少,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为中国现存最早。

转轮藏中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取佛教“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转与诵读同功之说。这种建筑形制国内保存下来的甚少,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为中国现存最早。

从日本学者关野贞在20世纪初考察隆兴寺所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转轮藏的保存得还是相对完好的,而10年后,梁思成考察隆兴寺时,转轮藏柱子的缠龙、勾栏都已经不知所踪。动荡年代,凡是能移动的珍宝古董皆如鱼肉,留下骨架已经是刀下留情。

慈氏阁

慈氏阁与转轮藏殿对称,外观极为相似,高二层,面阔3间,进深6架椽(3间),歇山顶,也为隆兴寺内仅存的三座宋代建筑之一。

慈氏阁檐柱采用了“永定柱”造法,即在檐柱外附一柱,以增强支撑力。这种做法在唐以前使用较多,宋代逐渐被淘汰了,而慈氏阁的永定柱是仅存的实例。

梁思成绘制的慈氏阁平面及断面图

慈氏阁内弥勒菩萨雕像身躯伟岸,双足开立於两朵青莲上,高7.3米,相传是用五台山的一根独木雕刻而成。虽不及承德普宁寺的木质观音菩萨和北京雍和宫弥勒木像大,但雕制时间却比二者早了六百多年。

大悲阁

大悲阁为隆兴寺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现存大悲阁为1997年至1999年依照宋代《营造法式》重修,高33米,是继布达拉宫后我国修缮的最大单体建筑。

自清朝末叶后,寺庙失修,至初年,楼阁上部坍塌,铜铸大佛无以遮羞,任凭风吹雨淋。

1933年,寺院住持纯三采取权宜之计,在阁内古须弥座上砌起了一个十丈多高的佛龛以保护佛像。

1944年,在的援助下,大悲阁落架重修,但受当时条件,重修后的大悲阁不仅平面缩小三分之一,还拆毁了两侧楼阁,造成了一处国宝的覆灭。

消失的壁塑

大悲阁内东、西、北壁本皆为佛教题材壁塑。北壁满塑一尺高的小佛像,东、西皆分为三区,壁塑佛、菩萨、罗汉、天王和山水、塔阁等。20世纪20 30年代,东墙壁塑保存尚好,其中尤以南始第一区保存完整。

此行以下引用 历史 图片皆出自《中国文化史迹》,常盘大定、关野贞合著。

梁思成认为大悲阁壁塑在美术史上虽不及唐代杨惠之的壁塑,但“宋塑壁遗物以正定龙兴寺为重要”。他对这些壁塑的命运倍感担忧:“这些塑壁的前途的确是我们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 遗憾的是,梁先生的担心最终变成了事实,1944年大悲阁落架重修时,未对这一堂不可多得的壁塑进行保护,致使其毁坏无遗。

除上述整面壁塑外,大悲阁内槽东扇面墙外壁山石状墙面之一隅,浮塑一尊饰火焰纹头光的观音菩萨半结跏像,在的山石中十分引人注目。观音盘右腿,左腿下垂,自然闲适地坐于莲座上。其面相端严,双目俯视,整体比例适度,塑工精良,被视为宋代雕塑之杰作,同样不存。

古代最大铜佛

所幸大佛寺中大佛犹在,大悲阁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系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敕令铸造,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最高的古代铜造像。当时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续接的方法,共分了7段才将整座大佛铸造完工。为造此像,赵匡胤从开封国库中调拨了120吨铜,相当于北宋一年铜产量的十分之一。

像下须弥座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在当时比大佛更得梁思成的赞赏。石雕皆为北宋原作,金刚力士、歌舞伎乐、妙音鸟等形象环绕,异彩纷呈。

为显示力士雄健有力的特点和所承之物的沉重程度,他们被刻画为身躯被压弯的形象,双臂支撑在双腿上,肩、臂肌肉突起,神情威猛。

大悲阁后还有一棵古槐树,距今已生存了一千三百余年,为正定古树中最长者,因此又叫寿槐。槐树主干高约25米,胸径接近3米,虽经历了漫长岁月,依然枝繁叶茂。

隋碑与明佛

隆兴寺内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之冠,隋代楷书之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藏寺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共1500余字。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

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重檐歇山顶,覆以青瓦,绿琉璃瓦剪边。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

毗卢殿内供奉有明铸铜质毗卢佛像。“毗卢”是梵文,意为“光明遍照”。这尊毗卢佛高6.72米,整体似塔形,石须座上的铜象由三层莲座、三层佛象摞置而成。三层莲座周身铸刻1000尊形态各异的小佛,每层莲座之上端坐四尊头戴五佛冠的毗卢佛,通体共有佛象1072尊,构思奇特,造型优美,人称“千佛墩”,为国内珍品。

文物疗养院

寺庙的主体建筑之外,还有大片区域用作文物的保存,很多石像、石碑也从周边迁移至龙腾苑。堆放文物的方式产生了废墟遗址的效果,更显得世事无常,令人感叹。

龙腾苑内有57尊石造像摆在一起,分为台座上和平地上两部分,台座上三尊站立佛像并非正定文物,而是元氏县开元寺遗物,1965年迁址此处。佛像为汉白玉雕刻,主尊为释迦牟尼佛。须弥座上饰供养人、双狮、神王等,内容丰富,刻工精良。两侧的二比丘为明代所刻。

54尊坐像上的铭文显示他们的铸造时间为明万历七年至十二年(公元1579-1584年),捐造者多为地方信士,原安放于隆兴寺大觉六师殿,初年殿毁,石像移存于此。这些石造像均被人为捣毁了头颅,往好处想,“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大概如此。

我去过的寺庙中,属隆兴寺艺术品味最高, 历史 氛围最浓,参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些失落——中国这样完好的唐宋辽金寺院过于珍贵。虽然寺庙之间没什么好比的,但还是预感自己在看到比例失调的仿古建筑,僵硬粗糙的现代佛像时,会发出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感叹。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是中华文化的巅峰。之后历朝历代,人性被逐步禁锢,艺术走向僵化和保守。唐风宋韵,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们时间久远,更在于其中蕴含这个民族被遗忘、被压抑的天性。

神秘的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像,建造时间竟然历时一个世纪

曾经有一个叫做洛弗格林的美国人,划船登上了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山对面的一座小岛。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给乐山大佛量身高。

根据三角测量法,洛夫格林很快就有了一个测量结果, 他眼前的这一尊大佛从头顶到脚底底座的实际高度为204英尺,也就是62米。

不过与此同时,格林的脑子里出现了很多的疑问?这么巨大的一尊佛像究竟怎么建的呀?谁建造的呀?修建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

其实这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一座寺庙当中。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寺中里头供奉着三位凡人雕像。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很奇怪吧?这三个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啊?可以被供奉在寺庙之中,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敬仰?

答案就是:他们三位正是大佛的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和韦皋。

咱们一个一个来介绍吧!海通是一位法师,他也是这个大佛的最先提出来建造的发起者。可惜关于他的 历史 资料并不多,他的生平故事呢也就几乎成为了一个谜啊!或者一个传说吧!

海通法师是贵州人,他云游到了四川乐山,当时乐山三条大江交汇的地点就在大佛脚下!

后来呢海通就留在了乐山,还说要修建这个大佛。

你说奇怪了吧,一个云游到此的僧人,或者说一个到这来 旅游 的驴友,他怎么会萌发到 旅游 地,修建这么大一个工程的想法呢 ?

再说海通云游至此之时正是夏天,每当这个季节,乐山平均降雨量很大,再加上这里独特的地理的 环境 ,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们深受水患之苦 !

出家之人慈悲为怀,了解到当地百姓的疾苦之后,海通法师当即许下宏愿,他要修建一个 大佛 ,他是想利用修乐山大佛在镇邪 辟水患。

当然,治水并不是海通想要修建大佛的唯一目的,作为一个出家人,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宣扬佛法。

海通法师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化缘到了修建乐山大佛的 第一笔启动资金 , 后来耗费了15年的时间,海通带领工匠才将乐山大佛的脸孔和雕刻的出来 , 然后海通法师就圆寂了。

因为没有人出资继续修建 ,乐山大佛的工程就此停顿了下来。

公元742年, 章仇兼琼 出人 四川西南节度使, 他 捐出 俸银 20万两 ,又耗费了五年时间给乐山大佛进行了后续的工程 。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宣宗根本无心主持乐山大佛的修建,这个工程一停就是40年。因为长时间无人打理,大佛是野草丛生哪!

野草树枝完全掩盖了大佛的真身,渐渐地大佛被世人遗忘了!

从这点我们也可看到人世间的一个真实,不需要多久,很多事情你再庞大,再惹眼也会被遗忘的。

公园七百八十五年终于迎来转机,韦皋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来到了四川。

韦皋这个人的一生啊是相当的传奇,首先他的出生就很传奇,话说韦皋刚出生一个月的时候刚满月,韦家曾经召集亲属同宗会餐,以示庆贺!

当时,有一个僧人不请自到, 直接来到宴席上就餐 。

这让韦家的仆人就十分生气,你没随礼,你来吃饭是吧?

但是也不好赶僧人走!就让僧人坐在院子里的破席子上吃。吃完饭之后,韦皋的 父亲就让仆人把孩子抱出来 ,让群僧为他送祝福 !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那位不请自到的僧人忽然走上台阶,对婴儿说,“分别已久,别来无恙啊!”

听了这位僧人的话,还在奶妈怀中抱着的 韦皋忽然笑了 ,众人见了却毛骨悚然!

都 觉得很奇怪呀。韦皋的父亲拉着这个僧人问道:“我这孩子才出生一个月,这位师傅怎么说分别已久呢?”

你猜这位僧人是怎么回韦皋的父亲的?

那为僧人说: “哎,这不是施主您所应该知道的了。”

最后架不住 韦皋的父亲一再追问,的复这个僧人这才 勉强 透露天机, 这位僧人就对为高的父亲说 :“你这个小孩儿乃是诸葛武侯的转世之身。”

那诸葛武侯生于东汉末年,是西蜀的丞相,蜀人长久受到他的恩惠呀! 如今他又降生在世上,将来要 成为蜀地之统帅 !

诸葛亮转世 ?开个玩笑啊!

你就当一个故事,民间故事这么一听吧!

这个故事有没有发生过啊?那我们也这个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确实是真的,那就是后来这个叫韦皋的真的就来了蜀地当官。

韦皋的官职是剑南西川节度使,那就是这一块地盘最大的官儿。

安史之乱之后 ,唐朝走向衰落。邻近的土钵族不断的 扰 边境。

四川地区首当其冲,因为它是藏边区呀。在韦皋镇守蜀地的21年时间里边,他先后与吐蕃军队进行了数十次的交锋,击破土拨大军48万,斩首5万,威震西南,后人评价它立功西南,开拓万里。

一介书生,打仗这么牛, 那可以说不是诸葛亮胜似诸葛亮呀 ! 的确称得上是传奇 !

原来韦皋自己特别信奉佛教 ,他的家人也都是信奉佛教的。 所以韦皋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他要完成乐山大佛的修建 。

此时,巨大的佛像已经完成了2/3,对于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言,似乎没有理由不继续下去。

这项伟大的事业受到内心的指引,韦皋开始了续建大佛的工程。最终他用了15年时间,在公元803年完成大佛的最后修建。

可为什么他又用了15年? 难道是在磨痒工吗?又或者是什么事情耽搁了?干干又停工了吗 ?

都不是!专家认为最有可能的答案是韦皋15年的续建工程当中除了开凿大佛之外,还包含了其他内容。

在韦皋的重修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当中证实了专家们推测。

根据记载 ,最初建造完成的大佛应该是彩绘的,还披着金色的袈裟!大佛宝相庄严,流光异彩。

在公元1059年,大文豪苏轼途经乐山大佛,写下了词,记录了自己二十多年之后再次打卡乐山, 看到乐山大佛的感觉 !

原本破败不堪的大佛这一次完全变了一个模样,金光闪闪是光彩夺目。

这两个相互印证的史料证明了一点,韦皋15年的续建工程当中肯定是包括了彩绘的。

还有今天我们去看大佛,如果您是乘船去的,细心的游客们应该注意到了,其实大佛在它的左右两侧肩部各有一尊天王石像,高16.4m。

而这两大的造型具有明显的晚唐风格 ,如此说来,修建他们的人只可能是大佛的最后一位建造者。

也就是说,韦皋除了早大佛上彩绘之外,它还雕刻了两尊天王像。难怪他花的时间要更久一些了。

不过有专家去认为吧,即便是这样算,上这些15年时间还是太长了。

韦皋一定还做了其他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可以说花费了他最多的时间!

他到底做什么呢?大像阁!韦皋在乐山大佛之前建造了一个高甚至比大佛还更高的楼阁,名叫大像阁。

专家又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看法的?或者说猜想的呢? 可如果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真的存在过,为什么现在我们一点儿影子都看不到呢?

为了寻找大像阁真实存在的痕迹,专家们决定组织一支考察队,对乐山大佛进行一次小范围的考古。

很快现场就传来了好消息,考察队门在大佛像双脚附近挖掘出一些建筑物的材料。而后队员们又对大佛两边 墙壁进去了,挨个的检查 。

他们发现这些墙壁上竟然有很多的孔洞,而且孔洞于孔洞之间的间隔正好是一层楼的高度。

如果把这些孔洞和地下发现的柱洞连接起来,那就是一座大型建筑的骨架。这一下岂不是实锤了?

哎,先别激动,还不能够确定!因为新发现当中伴随着一个巨大的疑点,那就是这些新发现,经过年代测定后都是宋朝的遗物。

可是按照记载,大像阁应该是唐朝韦皋主持建造的,这个时间差又该怎么解释呢 ?

紧接着,专家没又在一幅名为《长江万里图》的古画作中找到了一个新的证据。

从画出所绘景物,这幅画明确给我们传递了两个内容,一是这里的确有一个建筑,二是这个建筑名叫天宁阁,而非大像阁。

这么一来,乐山大佛之前建有楼阁,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了。但是他到底是唐代建造的大像阁,还是宋朝修建的天宁格呢?

这个问题 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史学家们,直到1962年,这个密底才得以揭晓。

话说那一年乐山县对大佛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在修补大佛前胸的时候,工人们有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 !

发现了一个洞!估计很多观众都兴奋起来了吧,这个不会是藏宝洞吧?

告诉各位啊!这里面没有什么宝贝,只有一块儿残旧的石碑。但是他在史学家们眼中那是无价之宝啊!

因为经过鉴定,这块石碑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里头明确记载:唐朝时建有大像阁,后因各种原因被毁,宋朝皇帝下令重建阁楼并改名为天宁阁。

一切大白了,原来 历史 上大像阁是真的存在的,天宁阁也是真有,只不过它们之间是始建于重建的关系,而非互相矛盾的关系 。

乐山大佛是现存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大佛, 非常高大雄伟 !双足相距近十丈,一个脚面上,甚至可以停一辆中型卡车,只有隔江遥望,你才能看到这个 大佛的全貌 !

我是:一只爱唠叨的猫

八仙山有哪些景点

四川八仙山旅游景点介绍

八仙山白云缠绕,高耸在龙华镇旁,山有8个主峰,有如8个罗汉排成一排,盘膝打坐,所以叫做“八仙山。” 八仙山大佛,不知凿于何时,静静地直立在龙溪河岸山腰海拔891米高处的石崖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列入的世界十大佛像,八仙山大佛榜上有名。八仙山大佛头盘螺髻,身着袈...

裟,端庄肃穆,左手当胸,右手下垂,手心向外,为深浮雕接引立佛像。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扬两尊高53米和35米的站立佛像被的炮火无情摧毁后,八仙山大佛便成为世界第一立佛,同时也是全国第三大佛。万绿丛中远眺,发如螺髻,身着袈裟。右手托钵,左手下垂,形态丰满,庄严慈祥,是一龛典型的西方接引佛造像。1985年新编《屏山县志》说它“高32米”;《宜宾文史资料选》和1998年屏山县编写的《金沙江上的明珠屏山》说它“身高37米,胸宽11米”。它的膝盖以下部分还没有开凿成形。如果把脚凿好,可能还要加高10米。但当地老乡说这佛脚不能刻,如果刻了出来,大佛就要洗脚,每年夏天,山脚大、小龙溪,就要涨洪水,下游的龙华古镇,就会被冲卷一空。 八仙山丹霞洞窟群,位于大佛右方,据传为清道光年间当地著名人士周天成以梦见“太上老君(即道家尊奉的老子李耳)要来八仙山落脚“为名,当地准由周天成、徐以东等人向地方募捐,历经三年多凿成。石窟群由9个洞窟组成,皆为佛教和道教遗迹,外形为仿木结构梁柱,每洞皆镌有匾对,雕刻精美。最为奇特的是玉皇洞左右两侧的门联:“日□晶□ 月朋□□”。 其中双日、四日、三月、四月四字无人能识,内容无人能解,成为亘古之谜。 八仙山毗邻龙华古镇,到达龙华古镇后可步行或乘坐当地交通工具前往。

木里大寺的法事活动

密宗法事活动

辩经

学习佛学经典采用辩论的方法,早在印度的佛学家龙树师徒和法称师徒中广泛应用,都认为是学习佛学,尤其佛教哲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龙树为此而专门著了一部《回诤论》法称著了一部《辩难迈理论》,书中论术立敌争辩、辩论胜负。当佛教传入雪域后,在形成的各教派中也纷纷效仿使用。传入木里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每年各寺庙也要派出寺内高僧分别集中三大寺进行辩经。寺院把辩经活动作为衡量一个学僧或喇嘛学识水平,辩论才能和思路迟钝敏锐的重要手段。在求以逻辑学的法则为主要内容,结合佛教的基本理论进行辩论,作为入门,然后逐步深入,推广到其余几部论典。在双方辩论时,有论(立宗)的一方,就是以某一论典的内容立一种见地,并为维护这种见地的正确性而进行辩论。其特点是立辩者(立宗者)为一人,席地而座,只能就对方提出的主题和各种问题有理有据,引经据典地认真答辩,答辩时要言简意赅,既不能任意发挥,也不能反诘。另一方是辩者,即是向立论者围绕立论主题进行发难的一方。问难者可能是一人或几人,总是站在立论者前面问难,发问的内容巨细,高深莫测,就看答辩者的知识面和应辩能力。对辩一方有时击掌发问,有时挥舞佛珠,僧帽、手拉立论者的袈裟或拍打他的身体。对辩方的每一个姿势也很有讲究须符合佛学逻辑。场面气势热烈而紧张。如果立论者精通经典,且循循善辩。使问难者理尽词穷。这时观众鼓掌称善,辩论得胜,如果立论不甚通达或不善言辩,被问得张口结舌。问难者乘一时高兴而拍掌高呼。甚至以行动语言过失而作出各种奚落和揶揄的姿态。场外众僧随之起哄。使立论者十分难堪。这种辩论一天有几次,每次约两个小时,辩论时根据个人所学到的经典三、五或八、九人成群辩论。无论辩论哪一部论典都是根据因明学的逻辑推断形式相互辩驳,以加深记忆,深入铭研,促进学修。

跳神舞。藏语叫“杜基嘎尔”即金刚舞“俗称跳神”戴着面具跳神之意。跳神是一种独特的,带有浓厚的密宗色彩的配乐舞蹈形式的佛事活动。木里大寺每年举行三次跳神活动,十月法会时最隆重,从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这期间每天一次规模不同的跳神表演。

跳神金刚法舞,起源于八世纪中叶,按藏传佛教的说法吐蕃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传教,并倡建藏族历史第一座佛、法、僧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魔鬼神,应用一种特殊的法术舞蹈——金刚法舞来征服鬼魔,顺利建成桑耶寺。又在隆重竣工典礼和大盛佛寺“开光”庆典时,大师跳起神舞神佛显身降灵,进安善住桑耶寺等所行仪轨中应用的一种法舞。这种象征佛法形象的金刚法舞,经过后世藏传佛教大师们的相继改进和规范,又作为宗教仪轨,世代传承,这便是流传在各地藏传佛教寺院的法舞——跳神。

跳神,藏区各大寺院大同小异。跳神,并不是世俗的娱乐活动,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佛事仪式。表演之前要念经,表演时以的节奏而进行。跳神没有歌唱,是哑剧式的系列舞蹈,所有演员都要戴上各相面具,手持种法器,如刀、剑、戟、铃、钵等,着装色彩各异的不同法依。

藏传佛教的金刚法舞,通过这极为精致的复杂的仪式表演来传达和显现无上的密宗之奥秘。对于密宗的修行者,这是一种修行仪轨,以身、语、意三密相应的仪式化表演,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法舞表演也是一种作为驱邪正道的手段。佛菩萨化身显现出怒相金刚佛神,牛头虎面咬牙切齿,阎王怖圣,目光灼灼,人皮虎衣满身骨饰,手持兵器,用威猛的舞姿把邪魔鬼神逐出法界之外;其次,法舞有面对死亡,闻法解脱之意,在生死关头的“中阴”即前身已弃,后身未得,亡灵处于死后而未投生之前的状况。“中阴”境界,灵亡面对各种古怪的牛头马面的一些威猛怪物,对于那些未能修习密法的尘世俗人,如果前生能看鬼怪面具的神舞,死后在“中阴”不会感到惊吓害怕,清醒的面对现实,摆脱“中阴恐求得投生善趣”。

木里大寺,跳神演员有四十余人,乐队十余人,各有一位“强本”即舞官和付官,“若本”主要内容与人物大致如下:

人物:严降,八位鸟黑帽金刚咒师,法王和忿努佛母,枯主及随从五位,吉祥天母神及随从五位,马若里,神鹿两个,尸陀林主两个,阿孜若两个,哈相五个(汉地和尚 ),勇士空行和空行母等。

节目程序与结构段落

1、开场:手举一束藏香领带乐队和仪仗队,由格古率选迎清出场,然后是黑帽舞官首领,黑帽金刚,各神,鹿神等依次鱼贯而行,缓缓作舞,绕场一周,集中展示各佛法形象。

2、分段表演:(1)严降神舞,戴上凶相面具,头顶采旗飘飞,手持刀弓套索,猛烈舞蹈一阵,然后坐在虎皮法台上,接受僧众敬献神饮向本寺主供养请示之意。此演员必须是一位年龄较高的“比丘”来饰演。

(2)神鹿出场,叫“四方”。驱邪划界净场。

(3)参玛尔、洛巴一、二,席主一对对戴乌黑帽咒师一一出场,密法修行的圣僧表演金刚法舞。

(4)怙主,天母以及随从,面露凶相,满身骨饰,狮头牛面,三眼大睁,瞪目凝视;獠牙闪闪,互相交错;手执斧刀宝剑,脑盖骨碗等各种法器;形象威力,忿怒猛舞的一一登场亮相,显示金刚的威力法术。

(5)哈相,戴着笑口常开的面具的汉地和尚师徒以施主的身份向全场吉祥祝福,并向现场上坐观看的高僧大德磕头顶礼敬献哈达。

(6)牛头法王和忿怒佛母绕场舞蹈,跳起怒神怖畏金刚舞,驱邪卫道之意。

(7)全体合跳、绕场周旋,舞官正中领跳全部动作。

(8)巴若里,是两名骷髅鬼卒,拿着“林戛”魔鬼之俑像出场,把林夏放在据场正中,欢蹦乱跳,翻跟斗等,勾召鬼灵之意。

(9)又一次神鹿出场,威猛狂舞,最后用宝刀挥舞,解剖林嘎,分身碎骨,以表降服鬼怪。

(10)尸陀林主,两名骷髅尸陀林主同时出场作舞,咒语勾召林嘎鬼魂,并为他超度之意。

(11)又一次全体合跳。

(12)最后,全体戴上各种阿杂拉面具,在敲、打、吹节奏强烈的音乐声中,粗犷激烈的奔放勇士空行神舞中收场。

另外全场从开场到结尾一直在场内活跃的两个小丑,“阿杂拉”(游方僧),戴上假面具自由玩乐怪跳,逗笑观众,活跃气氛。不过意义上,他两也是菩萨之化身,他第一个出场,借地净场,最后,还是由他两来净地收场,祈福吉祥。

跳神,这些以怒相为主的神佛法舞表演的密宗仪轨,佛事活动,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寺院僧众和大众朝拜者的面前,使他们把神佛的形象姿态熟记于心。虽然,这个神会所表演的节目,每年都是一模一样,可是虔诚的人们对这一年一度的神会,依然感觉到非常有趣,而且随时盼望着这个愉快神圣的日子来临。

晒佛。藏传佛教寺院在重会节日期间都要举行供展大佛仪式。大佛由各种高级丝绸绣制而成的巨幅佛像唐卡。露天展挂一天,供僧俗大众瞻礼朝拜,即称晒拜。

木里大寺每年在宗喀巴大师圆寂纪念日这天,举行隆重的瞻佛仪式。大经堂正前台架上,晒展宗大师的神像巨身唐卡。太阳升起时,在振人心脾的法乐声中,十余个身强力壮的僧人,扛着大佛来到预置的台架上,在高昂嘹亮的法号与喇嘛们浑厚深沉的诵经声中,伴着冉冉升起的旭日,一幅巨大的,以五彩绢丝精心绣制的大佛唐卡徐徐升起,缓缓展开。那种庄重威严,那种富丽堂皇,那种神圣圣洁,那种激荡人心的氛围,浓浓地笼罩着整个寺院。僧众林立在大佛圣像前,唱诵,佛乐高奏,浴佛开光。随着僧人念经声,虔诚的人们纷纷双手合掌,磕头顶礼,此彼起伏,口口声声,念念有词,纯洁的哈达抛献给大佛像,并从心底发出赞叹之声。络绎不绝的香客们举着由一颗颗跳动的心化成的酥油灯赤跪着,祈祷着,把他们的全部生命溶成响彻整个宇宙的祈祷声。

这幅唐卡,长约八余丈,宽五余丈。正中是宗喀巴大师在莲花宝台上的盘脚坐像。左肩有一朵莲花,花蕊中有一叠经书,标志方便大悲;右肩也有一朵莲花,花中有一枚宝剑,意为智慧空性。周围都是白色祥云和各种吉祥物画图等,显现着至尊宗喀 巴大师的神圣。大佛绣像巨大却比例匀称,布局合理,色泽鲜艳,富丽堂皇,辉光波动,精巧细致,现作工背后的一片虔诚。仰面望去,从他佛光闪闪的慈祥金脸,从他袈裟中露出的右臂,从他双手演说妙法的姿势,从他庄严静穆慈悲高尚伟大的宗教家圣气下,不知感化了多少有情苦难众生。

天文历算。木里大寺有一组“则巴”即天文历算所。该组织有七、八名僧人,是专职研习藏族历法、天文、宗教年代学,韵律占星术和五行算术等。他们不必参加任何佛事活动。依据天文历法经典和五行、天干、地支等,推算星宿运动,天气季节,日、月、蚀的时间,每年写出藏文年历书,抄送大喇嘛、衙门和各寺院。

天文历法,是佛教密法“时轮”研修的部分。时轮学,有内时轮,外时轮,别时轮之说。以上所说属于外时轮,即研究外部世界的形成存在和变化,内时轮是研究三界有情众生;别时轮,修研解脱之道,为此,时轮是佛教研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藏区规模较大的寺院设置有“时轮院”。本寺的历算组是象征性的“时轮院”。

藏医。藏族医药学具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方法与道德规范。藏族以实行寺院为中心的政教合一制度,规模较大的寺院都有从事医务活动的机构和僧侣。寺院僧人从事医务活动,对病人一视同仁,不计报酬,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医德风尚。

木里大寺虽然没有完善的医药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但历来都有治病救人的藏医僧人,为寺院僧众和前来朝拜的香客施主诊病送药。主要以望、闻、问、切患者诊脉、验血、查便等诊断。药品大部分从拉萨购进,也有自采土治的药物进行治疗。这些医僧都是有较高学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常住僧人。

足印。显宗院曲拉经堂里有一块石头,上面有一只清晰的神奇足迹。前来烧香拜佛的信众也向这块石头顶礼膜拜。老喇嘛介绍说,这脚印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据说在一次诵经会上,负责维持活动秩序的“格贵”,过甚的凶训僧宝大众。等诵经结束散会时,一位小僧在经堂大院里一块石板上留下清晰的脚印(是左脚),但不知是谁留下的。这是告诉人们,特别是提醒那位格贵,就象佛祖所说“人是不可想象”这道理。后来人们把它请供在经堂里,让信众礼拜。寺院被毁时,由附近的老喇嘛昂翁偏初收藏,八三年寺庙复修后,“物归原主”的请回到曲拉寺,供奉在经堂内,让人们观拜。

一九八六年,居里·却吉降措活佛到木里来传经授教。居里·却吉降措活佛降生木里,是木雅居里寺的活佛。是第九世木里活佛的同父异母之兄。汉传佛教界称他“西康法海活佛”。居里活佛,是一位学识渊博,戒德庄严,名符其实的藏传佛教活佛。在宗教活动被禁止的那些艰难岁月里,他始终身怀崇高的使命感,忍受着巨大的折磨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一个人一时隔绝红尘容易,一辈子身处闹市而不动心很难。正因为这样,后来格外为佛教界所崇敬,也受到党和的信认,先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佛协副会长、省政协常委、甘孜州政协副、州佛教协会长等职务。寺庙修复后,一九八六年,居里活佛第一次回来传教。当时,虽然寺院被恢复,但信教群众疑心重重,一时还不能完全相信这一事实。德高望重的至尊上师居里活佛,不仅给信教群众讲经说法,而且宣传党的民族宗教,解除了广大信教群众疑虑。居里活佛,不顾古稀岁月的困扰,先后六次到木里,为重树法幢,再兴佛教而老骥伏枥,呕心沥血。为教为民普施佛法甘露,最后还寻访认定了第九世木里香根的转世灵童,并亲自主持第十世木里香根·边玛仁青就职典礼盛事,把神圣的法脉慧灯传教给小活佛,祈愿小活佛十明,讲学三藏,精修三学,弘法利生,教化一方!

2002年被四川省宗教事务局评为“自我管理好,遵纪守法好,服务社会好”的文明宗教活动场所。2004年又被四川部评为学习“五世格达活佛”的先进集体。2005年四川省把木里大寺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科父爱因斯坦说:“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除佛教莫属”。

当今,由于交通信息的便捷,藏人外内诸多因素,藏传佛教已扩散到了欧美几十个西方国家。将很多藏文经典译成了英、俄、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许多欧美风格的建筑群体中,也出现了赤者红色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世界各地可以看到穿着红色袈裟的不同人种肤色的男女信徒。在其它教的教民信徒中改信藏传佛教的人也越来越多,它的影响在全世界不断扩大。

求许墨林《大佛的沉思》原文

《大佛的沉思》

夜宿嘉州宾馆,窗外江声浩荡,搅得人难以入梦。信步走上阳台,夜色是那么诱人:黛色如带的峨眉,已进入夜的帐幔养神安息。大渡河上的木排,带着几点灯火,从上游缓缓漂来。月色透过笼罩的薄云,轻轻地洒在岷江、青弋、大渡河三江会合处。东面的凌云山,像个披着蓑衣的老翁,端坐江边垂钓。涛声时而重,时而柔,时而近,时而远,久别重逢的三江姐妹在倾心聚谈,像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尽的沿途见闻。顷刻,又手携着手,摇曳着波光闪烁的长裙,向东去朝拜大佛。我的心魂也尾随他们去了。

乐山大佛,白天是在人语喧哗、游人拥挤中匆匆参见的,除了慨叹它的雄伟、神奇,并未仔细地端详它的风貌。这座高达71米的佛像,历经千年沧桑,依然那么完好。你看他背靠凌云山座,慈眉善目,巨手安放在膝盖上,胸襟豁达,安详地静坐江边,年年月月,朝朝暮暮,看云海月色,观三江风涛,哪一条木筏上的号子他未听过?哪一页樯帆上的风雨他未见过?人世间的欢和笑,苦与乐,呼及号,大千世界的混沌开化,潮流变革,战云燹火,都收在他的眼底、藏在他的心间,然而他不动声,不动容,依旧坐在那里思考。几千年过去了,谁也没有见到他眼角上添一丝皱纹,寻遍他的1021个发髻,也找不到一根白发,而肢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是那么巨细和谐,骨肉亭匀。我想,无论哪一位学识渊博、阅历深广的长者,站在他的面前,恐怕也只能称是人生的稚童;无论哪一个青春如花充满活力的黄金少年,和他相比,也都会感到自愧不如吧。是的,大佛寿比天地,壮存千古,除了为一代一代的后人瞻仰,为人墨客吟唱,为那些风流倜傥的人物留影之外,总该还有些留在人们心灵上的东西的……

于此,我不禁想起白天在海师洞里所见的惊心动魂的一幕。海师洞,位于大佛之后,绿树掩映,苎萝纷披的山径上人如潮涌。我原以为这里是钟乳林立的洞天奇景,踏进洞门一看,占地仅十多平方米的山洞呈穹隆形,洞壁湿漉,岩缝里不断渗出水珠,岸石上长着褐绿色的苍苔,除此之外,并无幽深之感。但洞里却笼罩着异样的肃穆气氛。洞中盘膝坐着一位高僧,似在闭目参悟,双手托着一只化缘钵,钵中盛满清油,几根灯草挑出钵外,一团火苗虽不十分亮,却把和尚晕染成一片金身。周围站满了前来朝拜的人群,有的在点香,有的拎着油桶细心地往和尚手里的托钵中加油;年老的双手合十,心地虔诚;年轻的也一改嘻笑纵情的常态,默默地站着,凝神观看。同行的乐山市的小黄轻轻地推推我说:“你上去看看,那钵里是什么?”我挤上去一望,顿时心里一震:竟是一颗人的眼珠!灯芯正好放在眼珠的瞳孔内,灯火常明,等于是眼珠放射的光彩。周围的气氛不容许我发问,只能在心里疑惑,为什么要把眼睛放在钵里呢?又为什么要用眼珠来点亮这盏长明灯?人世间的事情竟是这么古怪!

出洞以后,小黄给我解了这个谜。原来,这位高僧就是当年发起修造这座大佛的海通和尚,这颗眼珠就是海通法师为建造大佛作出的牺牲。没有海通,就不会有这座大佛;没有这颗眼珠的代价,也就打不散拦在佛身前面的妖雾魔障。“你别看它是一颗眼珠,它是善恶的试金石,魔鬼的照妖镜!我们这里的人遇到人生坎坷,事业磨难,心有不平,一站到这里看一看,想一想,就会心地澄净。懦弱的会变得勇敢,气馁的会振作精神,那些歪七歪八、心存不良的家伙,看一眼这颗威严的眼珠,也会感到浑身火辣辣地难受。你信不信?”一颗眼珠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我怎能理解呢?小黄见我沉思不答,又神秘地告诉我:“你信不信?我们这儿信佛的有,不信佛的也有,来到这里总要一看大佛,二朝海通。洞没有人管,但四季香火不断,终年佛灯常明。奇怪的是那化钵里的香油总是满满的,即使是大雪封山,水隔去路,或者是暴风雨之夜,也会有人来添油。前面的人走了,后继的人又攀上山来,谁也没有给谁轮上秩序,挨个班,你说怪不怪!”听了小黄的一番话,更觉得这颗眼珠是如此奇幻莫测,它比起佛门中的那些舍身饲虎的故事更叫人心灵颤动,我当然要寻根究底,问个水落石出了。

一颗眼珠,引出海通一段悲壮的身世。海通原籍贵州,家贫如洗,便落发当了和尚。艰难的法门生涯,孕育了他的宏图抱负,二十多岁时,便北上云游,一路履痕风霜,一件破旧的袈裟裹走了几个寒暑,终于来到了山灵水秀的嘉州(乐山古称嘉州)。可是第一眼就看到一场劫难。洪水漫天,青弋、岷江、大渡河像从天庭里挣脱锁链的青、白、黑三条恶龙,在这里翻滚厮打,搅得天玄地黄,人心惶惶。一眼望去,凌云山像座铁门,挡住了南下的水势,惹得三条恶龙暴跳如雷。一排排浪山拼命想撞开这座山门,一个个如虎似豹的旋涡使劲要把大山沉入江底,一只只从岷江上飘来的民船,被恶浪推到了这鬼门关前。船家呼喊着苍凉的号子,拼搏着,想要躲过这场顷刻即至的灾难。站在山崖上的海通,忧心如焚,他双手合十,背诵大慈大悲的《金刚经》,召唤着佛祖快来超度众生。“轰———澎———”一声响雷落到海通身前,他睁开眼睛一看,一只舟船如鸟卵投石,撞在犬牙交错的山石上,桅断骨散,飞向半天,江面顿时传来了落水船家悲惨的呼救。海通急急地奔下山来,沿江追去,可是除了见到几片漂散的木片黑点,又哪里寻得到人影?热泪洒满了海通的衣襟,一种难言的痛苦锁住他的心身。他对着凌云山看了又看,望着肆虐的江水想了又想。他朝着西边的峨嵋山,“扑通”一声跪倒,指天发誓:“佛祖在上,弟子海通要劈开这座山壁建造圣像。借佛祖威灵,以镇风涛,普度众生,夙愿不贷,不上峨嵋。愿佛祖谅爱弟子一片诚心!”从此,海通便结茅凌云山,修身海师洞,着手进行建造大佛的宏业。一个孑身孤单,仅有一衣一钵的苦和尚,要完成这样一项伟业,谈何容易!且不说工程如何浩繁,耗资如何巨大,就单说这千万工匠云集凌云山,安营扎寨,千车万船,运输调度,拿到现代来说,最先进的电脑也要周密地运算几天。好一个海通和尚,人所不敢为的他敢为,人所不敢想的他敢想,人所不堪苦的他堪苦,他挑起了这副千斤重担。

佛门庄严,教义恢恢,但我想,从来的佛寺都是占灵山胜地,塑泥像,涂金身,赢得天下善男信女,香火鼎盛,佛门也是一片心态,“积善行德”“普度众生”。殊不知天下之大,悬殊,人间魑魅当道,哭的有,愁的有,悬梁自尽的也有,有几个能超度苦海,到达极乐世界?天下的佛门,爱国的有,匡邪扶正的有,作恶霸道的也不乏其例。更多的是远离人世,既不理诉讼,也不为民申冤,只是让你在晨钟暮鼓、昏灯烟火中苦行修身,昏昏然,陶陶然,求个自我解脱而已。尽管是教义昭昭,有几个去干些实事,造福于民?相比之下,海通和尚以身试教,遵循信仰去努力实践,他可算是天下第一等心诚的佛徒了。为了根除水患,布善于世,他以教义去打动民心,调动起千军万马,齐心进行超乎寻常的伟业,可谓又是天下第一等有魄力、有智慧、有远见的高僧。

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要在七十多米的山崖上建筑一座完整的佛像,许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式的神话。斧凿一响,各种话都传到海通耳边,好心劝慰者,恶意中伤者,嘲讽嗤笑者,解囊资助者都不期而至。海通是善者迎,恶者顶,耳朵不软,心诚志坚。嘉州的郡吏,听说海通积资造佛,有几十万两银子,垂涎三尺,便顿生歹念,带兵前来勒索。海通以佛门行善,根除三江水患的道理向郡吏申述,哪知道郡吏脸肉一横,把“破坏三江风水,借佛门肥私”的罪名加在海通身上。海通强压心中怒火,冷冷地回答:“我的眼睛可以剜给你,但要想吞剥建造大佛的钱财办不到!”

郡吏看看貌不惊人、形容枯槁的海通,哑然失笑:“有胆量!佛门出言不二,法师不妨试着办吧!”海通得一无退路,就从容走进净室,自己动手剜去眼睛,放在托盘里双手捧到郡吏面前。石破天惊!权势威赫的郡吏一看血淋淋的眼睛和兀立不动的海通,浑身震动,惶恐不安的眼眶中顿时落入无数针芒,疼痛难忍。嗫嚅着说:“我……我失言了……”

失去双目的海通法师,再也看不到正在建造中的大佛,但他心中的佛光却照耀整座凌云山。山也静了,浪也平了,古嘉州舟楫云集,天下的石工巧匠不召而至,凿石的星火把通衢四海的三江映得一片璀璨,不知是佛心感动了人,还是人心感动了佛?

由于工程浩繁,心力交瘁的海通法师一病不起,徒僧忧心忡忡,石工抱着他的病体痛哭不已,千万颗心都系在这座未完工的大佛上。海通也清楚知道撑不到那一天,但他坚信后来者一定会完成这项伟业。他的精神感动了西川节度使韦皋,在海通死后继续组织民工开凿,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才完工。前后历经90个寒暑。

剜去了一双眼睛,照亮了一个世界;倒下了一位血肉之躯,矗立起一座信念的丰碑。应该感谢那位无名的雕塑家,找准了一个最美的光的焦点,塑造了海通的形象,感动了我们千百颗凡夫俗子之心。人,总是有信仰、有追求的,但无论信奉哪一种教义,都要为百姓干点实事。站在海通法师塑像前,我扪心自问:我们这些主义信仰者,遇到那些妖雾迷障拦在事业的路口,有没有“自抉其目,捧盘致之”的勇气?

三江涨潮了,一声声自远而近,一阵阵由轻变重,月下的大佛,似乎还在肃穆思考……

标签: 大佛 小钵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nly5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