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潮州工夫茶文化博物馆

潮州工夫茶文化博物馆

潮州工夫茶文化博物馆

潮州工夫茶文化博物馆一般指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

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位于潮州市湘桥区义安路宰辅巷10号。

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工夫茶文化的实物之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具有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欣赏、体验工夫茶文化的平台。

潮州工夫茶文化博物馆是一家位于广东省潮州市的博物馆,是以展示和传承潮州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

博物馆展示了潮州茶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茶具等方面的文化遗产,以及潮州的茶道和茶艺。

馆内配有丰富的茶叶、茶具、茶文化遗产等展品,让游客了解潮州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此外,博物馆还设有茶艺表演区、品茶区、茶席区等,让游客亲身感受茶的清香和茶道的韵味。

同时,博物馆还开设了潮州茶艺培训班,传承潮州茶文化,推动潮州茶产业发展。

潮州工夫茶文化博物馆是了解和体验潮州茶文化的一个好地方,也是品茶旅游的好去处。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_潮州茶文化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

  说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州茶文化的历史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子野,即潮汕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后又经历次战争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地,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汕,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潮汕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汕。工夫茶艺传到潮汕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为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为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为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汕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汕地区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潮汕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汕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汕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为习尚。时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范围更为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为普遍;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为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为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广东潮汕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广东潮汕本地人来啦,我们潮汕真的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游的地方,如果你喜欢海岛的静谧、海岸的舒适、古城的美丽、寺庙的庄重等各种元素的合成地,那潮汕一定是个不二的选择。潮汕必去师大景点,我认为是以下几个:


1: 南澳岛

广东省内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海岛县,素有“粤东屏障 闽粤咽喉”之称,历来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也是对台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岛资源丰富,拥有海岛国家森林公园、青澳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具有海、史、山、庙立体交叉特色,拥有现代旅游开发“阳光、沙滩、海水”天然条件。

2: 汕头小公园

汕头老市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基本仿造巴黎街区样式,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3:牌坊街

牌坊街位于潮州老城区内,街上立有22座牌坊,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牌坊大多为进士、状元、尚书等设立,街道上最早的牌坊是出现于1517年的柱史牌坊,沿街保留了众多骑楼建筑。

4: 广济桥

俗称湘子桥,始建于公元1171年,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素有“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之说。桥墩上建有牌坊和精美的楼台亭阁,24楼台24样,中间有18艘古梭船相连接的浮桥(启闭式,夜间通航),梁舟结合,刚柔相济,在上面走一走,别有一番趣味。

5: 揭西黄满寨瀑布群

号称是我国东南的第一大瀑布,它距离京明温泉度假村约15公里。这山间的瀑布是由黄满寨瀑布、银河飞瀑和三叠瀑布组成。

6: 海门莲花峰

莲花峰景区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千年渔港和海防战略海门镇,因山上的石头像莲花一样开裂而得名。风景名胜区内的古莲花峰、万人冢、终南石、忠贤祠、莲峰古寺、古炮台、观海亭、奇泉井、文天祥雕像、望夫石等。还有很多名人石刻,包括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的草书《虎》。

7: 塔山风景区

塔山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市以北5公里处。是以塔山寺为中心的景观旅游区。可开展划船、骑马、娱乐、野餐等活动。阴凉下,星罗棋布的楼台阁楼,据说是南宋丞相陆秀夫的两座石雕,寺内有一尊元代石雕,深受人们的崇拜。塔山风景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汕头人郊游的常见场所。山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休闲度假和避暑的好地方。

8: 德安里

是潮汕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历史时期最长的巨型府第式建筑群,也是第式古村落。

9: 汕头中信度假村

位于汕头市南滨龙虎滩省级旅游度假区,毗邻南太平洋,风景如画,常年气候宜人。占地500亩的中信海湾高尔夫球场与酒店形成配套项目。该酒店是目前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绿化面积最高的四星级度假胜地。

10: 青澳湾

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东侧,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自然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生物多样性高,环境保护良好。是广东省两个海滨天然浴场之一,同时被认为是顶级海滩和最好的海岸带资源组合,誉为“中国最美丽海岸线”,素有“东方夏威夷”和“泳者天堂”的美称。


交通方式:

飞机到潮汕只有到揭阳潮汕机场(有机场大巴到汕头、潮州)

离旅游点最近的高铁站:潮汕站(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汕头站(汕头市龙湖区泰山南路)

广东两大一线城市深圳到潮汕、广州到潮汕均有高铁,到潮汕非常方便


旅行建议:

潮汕是个非常值得玩的地方,不管从哪里出发,集体出游,还是个人游,都是非常不错的哦!一定要记得品尝当地美食,我特别推荐的是:蚝仔烙、牛肉丸、牛肉粿、肠粉、潮汕生腌、鸭母捻、薯粉粿。相信您来潮汕之后会感受到不虚此行哦!

潮汕茶文化,世界闻名的潮汕功夫茶

茶叶是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饮品,茶叶更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地域都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区也有着潮汕独有的功夫茶。

那么,本期地区文化详解潮汕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称“潮州功夫茶”,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与茶具的结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

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潮汕的风土人情

潮汕地区母语方言为潮州话。

潮州话,汉语语言之一,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语言之一,有中国古汉语活化石之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其定义的国际语言代码是ISO 639-6chao。

在古代,潮州府城是潮汕地区的中心,潮语口音以潮州府城的口音为代表。而在现代,汕头市区的潮语口音,融合了潮汕各地的口音特点,音调不高不低,抑扬顿挫,已成为潮语向外推广的标准口音。潮语标准音,经历了从潮州话向汕头话的易位,此过程与吴语从苏州话到上海话易位的性质相似。

潮语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另外潮语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当代学术界多数将潮语列入闽南语的次方言或闽南话范畴。而赵元任曾于一九三九年在上海申报馆发行的《中国分省新图》第四版,十四页《语言区域图》的图例上把《新地图》的“汉藏语族”改为“汉藏语类”,“中国语系”改为“汉语系”。图中“汉语系”分为“北方官话区、上江官话区、下江官话区、吴方言、皖方言、闽方言、潮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九个单位。

据史载,潮语发端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型在明末清初,方形成语言体系。其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有闽方言,王朔曾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州话”。潮语发音共有八音(普通话为四音)。关于潮州八音,曾有人将其形象的概括为:“香港,年老无力”、低 抵 地 滴 池 弟 帝 碟”。现存世最古老的潮州音字典为清末澄海商人张世珍所著《潮语十五音》。

潮汕地区拥有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潮汕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州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高端的菜系之一,其作为粤菜的中坚力量,有最上得厅堂菜式之称;

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而成的第一本文学巨著。在歌舞奏乐方面,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普宁、潮阳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而作为潮州音乐下的一大门类,欢庆喜人的潮州大锣鼓更是声震海内外;另饶平步马舞、澄海蜈蚣舞、乔林烟花火龙等广场表演亦颇具观赏性;民居方面,“潮汕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综述,纷繁荟萃的潮汕文化是数千万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其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有自己的潮州话、潮汕戏剧(潮剧、潮州铁支木偶戏、正字戏)、潮州音乐、潮州菜、潮州工夫茶、工艺品(如潮州刺绣、潮州木雕,贝雕,石雕,抽纱,剪纸、麦秆画、瓶内画等)、潮汕民俗和潮汕特有的慈善结构(如潮汕善堂)等特色,它既是潮汕的,也是世界的。

馆藏方面,位于汕头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侨批文物馆是国内首个侨批文物馆;潮南区的刘明通博物馆是国内首个民间博物馆,民间博物馆还有潮安的华夏历史博物馆以及其他还养在深闺待人知的如位于潮州市牌坊街太平路某家店;潮州的陈仰中美术馆是我国第一家个体陶瓷美术馆;陈舜羌木雕艺术馆、传统工艺品陈列馆、中国瓷都陈列馆、饶宗颐学术馆、淡浮文物院、陶瓷八珍楼。澄海区的塔山风景区有国内首个民间纪念馆;

人物博物馆及故居有揭阳黄岐山的潮州八贤纪念馆,丁日昌博物馆,普宁“八一”纪念馆,普宁市南溪镇杨石魂故居,普宁市洪阳镇林则徐旧居(文昌阁),揭西县曾习经故居,普宁市方方纪念馆,普宁市的庄世平博物馆,普宁市方耀故居。潮州市饶宗颐故居,潮安县林大钦故居,饶平县张竞生故居;汕头市蓬州所城翁万达故居,澄海区的唐伯元博物馆,澄海区秦牧故居,澄海郑信故里,澄海陈慈黉故居,潮阳区蔡楚生故居,潮阳区大峰祖师纪念馆,潮南区周光镐纪念馆。

潮汕功夫茶,当地特色饮品

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茶文化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潮汕茶道就是潮州功夫茶。南方沿海一带的地区都是十分喜欢喝茶的,无论是福建还是广东爱茶的人更是许多的,潮汕工夫茶你了解吗?

那么,本期饮茶文化带你了解一下潮汕功夫茶。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功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去潮州有哪些必玩景点?

1、潮州古城

现在交通方便,自从潮州高铁开通之后,人们来往得更频繁了。潮州旅游必打卡景点:潮州古城。

潮州古城面积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是分布了大约60多条巷子,每条巷子都隐藏了许多宝藏。诸如美食、诸如古迹。

这是一座适合慢慢欣赏的古城。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

2、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潮州古城内,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也是潮州人民极为认可的一座古寺,不仅香火旺盛,里面更是分布着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文物,堪称宝藏寺庙。

里面更是有一个陨石铜炉,记得找一找哦。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开元路32号

3、广济桥

到了广东不到潮州,相当于白来广东;到了潮州不到广济桥,相当于白来潮州。这座历时359年时代变迁的古桥,承载着潮州的许多历史记忆。

游客不仅可以在桥上走,还能每天看工人拆桥、装桥的过程。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环城东路

4、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位于韩江边,韩山上。

韩愈曾在潮州为官7个多月,并为潮州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因此,潮州人民为了纪念韩愈而修建了这么一座祠堂。

从韩文公祠最高处,还能看到古城以及广济桥。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东兴北路18号

5、开元寺泰佛殿

自古潮州多华侨,这是爱国华侨谢慧如先生为潮州故乡捐建的一座建筑。

现如今,已成网红打卡地。同时,也是代表中泰人民友谊的建筑。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桥东街道东山路慧如公园内

6、麒麟阁

麒麟阁在古代是皇帝用来供奉功臣、珍藏历代文献和收藏一些秘密文件的场所。潮州的这座麒麟阁是为弘扬岭南中医文化而建的宏伟建筑。

也是潮州人们非常喜欢的一处古典建筑群。在里面拍照、欣赏建筑精华都是很适合的。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湖山北路9号

7、东山湖温泉度假村

世上温泉千千万,都不如东山湖温泉度假村有特色,尤其是梯田模样的温泉泡池,单从视觉上就已经被震撼到了。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市潮安区沙溪镇东山湖度假村

8、凤翔峡

位于粤东第一山:凤凰山。是粤东人民节假日游玩的好去处。

景区内风景美不胜收,有瀑布有水流,游乐设施更是层出不穷。不仅有水滑道,还有玻璃滑道。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凤湖村凤翔峡原始生态旅游区

9、象埔寨

象埔寨有3街6巷72座屋,有着潮州小故宫之称。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拥有“象埔寨,皇城起”的美誉。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一村

10、李工坑村

李工坑村是凤凰山下潮州境内唯一的畲族部落。想要体验畲族文化来这里准没错!

村子里不仅有大片古建筑,还有一座村史博物馆。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李工坑村

11、狮峰村

狮峰村大约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先祖从福建迁徙而来,至今已有500多年。这里的居民以李、蔡、吴三姓为主。

村子早已成为网红村,不仅建有民宿,村里保留下来的大片古建筑,更是能找到时期的潮州建筑精华。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狮峰村

12、龙湖古寨

龙湖古寨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布局有着如皇宫般的三街六巷。里面至今保留了许多文物建筑,是一处寻找历史与慢生活的古村落。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护堤路与龙鹳路交叉口西南角

13、凤凰单枞茶博物馆

博物馆原本是爱国华侨陈传治先生的故居,整片建筑古色古香。里面可以体验潮州凤凰茶文化,见识各种茶室以及泡茶工夫。

潮汕工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关于潮汕工夫茶诗句

关于潮汕工夫茶诗句 1. 有关工夫茶的诗歌主要有哪些

工夫茶这种流行于潮汕一带的品茶风尚,以其雅洁的茶具、精美的冲泡技艺,带 给人诗情画意般的享受,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一些名人、学者纷纷赋诗写歌,留 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和美好的回忆。

像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在1962年来到广东汕头, 品尝了工夫茶之后,便吟出“品罢工夫茶几盏,只羡人间不羡仙”的诗句;现代著名 女学者冼玉清教授也对工夫茶发出"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的赞美。 茶灶 陈恭尹(清) 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

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 就隙邀风势,添泉战水声。

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 舟茗 陈王猷(清) 穷已如黄九,犹将茗碗行。

燃炉风欲破,沽水雨初晴。 秋影来无色,江涛近一声。

旗新辨味,最是武夷精。 工夫茶 陈檗仁(清) 宜兴时家壶,景德若深杯,配以幔亭(武夷)茶,奇种倾建溪。

瓷鼎烹石泉,手 扇不敢休。蟹眼与鱼眼,火候细推求。

焴盏暖复洁,一注云花浮。清香扑鼻观,未饮 先点头。

咏工夫茶 陈坤(清) 何人曾识赵州来,品到《茶经》有别裁。 不咏卢仝诗七碗,金茎邑露祗闻杯。

潮州春思 丘逢甲(近代)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嘴(凤凰水仙),来试湖山泉。

潮汕工夫茶歌 张华云(当代) 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 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西湖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 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 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 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〇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 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2. 求关于潮汕功夫茶的论文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汕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 加炒焙。

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 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 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 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1886。

3. 麻烦大家帮我找 关于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资料~这是我要写 作文的材料~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

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

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

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

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

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潮汕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三) 乾隆嘉庆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粤东,“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

俞蛟是浙江山阴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典史,《潮嘉风月》所记载的大约是一段时间的闻见。俞氏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形如截筒,高绝 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 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 。

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壶、盘与 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 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 嚼梅花更为清绝。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 需白镪二枚。 这一段记载,对当时韩江六篷船上的饮茶习俗有很详细的描绘。

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炉、瓦铛(砂铫)、宜兴紫砂陶壶、花瓷小茶杯和茶盘,还有垫茶用的棕垫、煽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茶具已相当齐备。茶叶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

作为品饮程式的工夫茶至迟到这个时候已经名实具存了。 不过,当时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

《潮嘉风月》所记六篷船主人,往来韩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兴宁人,并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后,闽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门志》卷十五《风俗记》载: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

茶叶重一两,价有 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

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 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

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

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亦尝试之,殊觉闷 人。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

施鸿保《闽杂记》也说: 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

4. 关于《潮汕工夫茶》的作文500字

功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所谓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乌龙入宫,淋盖刮沫、高冲低洒、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同样喝茶的礼节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个茶杯放在一起,意为品茶,筛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别人喝完了才喝,这是对客人的尊重,还有喝茶的时候一定要拿离自己最近的那杯。( 溧阳市社渚阿林 - 溧阳文学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说是茶浓情更浓。

5. 潮汕功夫茶来源和典故

楼主你好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州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 加炒焙。

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 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 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 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

6. 请问潮汕工夫茶的冲法有那些俗语

潮汕人嗜好喝工夫茶,对茶具、茶叶、冲法都极为讲究,要求十分严格,有一套精致的程序,因而有学者称“潮洲工夫茶”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选茶

冲制工夫茶应选用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为佳。

选水

水质对茶味有很大的影响,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江水应取于远离居民区者。井水应从常用井中汲取。

活火

“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从前,潮州人煮茶,多用绞只炭,其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上品的橄榄核炭,是以橄榄核入窑窒烧,所成之炭用于烧水,焰火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现在潮州人多用酒精、石油气之类简便的燃料。只有在高档的茶座才会用“活火”烧水。

茶具

工夫茶具大体相同,但精粗有别。常用器皿有:

l、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紫砂泥制者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壶的深浅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例,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精巧均衡。

2、盖瓯。形如仰钟,有上盖、茶垫。盖瓯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冲罐。但因口阔,不能留香,因此只能权宜用之。

3、茶杯。以薄、洁为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秋 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以贮浸冲罐,一以储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稳,取饮方便。

6、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

7、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形,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

8、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掏水。

9、红泥火炉。红泥火炉,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

10、砂铫。俗名“茶锅仔”,轻巧美观。

11、羽扇。用以煽炉。

12、锡罐。名贵的茶叶应用锡罐贮藏。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

13、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4、茶几。或称茶桌,用以摆设茶具。

烹茶

工夫茶烹法程序如下:

1、治器。泥炉起火,砂跳掏水,煽炉,信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候其火硕(老),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 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称之“纳茶”。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洗茶”,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应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清走茶沫,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以去其散坠余沫并使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人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这时是洒茶的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未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品茶

洒茶后应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一啜而尽,三嗅杯底。

潮汕之工夫茶篇

    流行于闽南粤东一带的、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品茶民俗被称为“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潮汕文化的典型代表。与南方的饮茶风俗相比,北方人对于茶的理解和感受,更多的是在于“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在北方,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咕噜咕噜大口的喝茶,能安静坐下来细细品茶的人少之又少。而南方人饮茶能消磨一个下午,甚至茶桌胜于酒桌,好多合作都是在喝茶的时候谈成的,其中又以潮汕人尤为突出。

一、工夫茶的文化内涵

    在潮汕方言中,“工”即力气、时间,工夫茶会将茶叶反复冲泡,对于茶叶要求味足、耐冲,在其他地区盛行的绿茶、花茶等茶叶并不适用。工夫茶对主客双方都有一定要求,在其中体现文化的内涵。“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先尊后卑,先老后少;新客换茶;强宾压主,响杯擦盘”这些都是饮茶时需要注意的规矩。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茶杯不便收回,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作为“司炉”,在第一次斟茶时,要从最年长的开始斟起,第二遍时就可以按序斟茶。相对的,客人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用食指和中指在桌面轻弹两次表示感谢。茶喝完放杯时要轻手,不能发出很大的声响,否则有"强宾压主"、"有意挑衅"的含义。

    “工夫”,在潮汕话中是、周到的意思,做到像阿庆嫂一样说话办事滴水不漏。潮谚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一壶普通的工夫茶,充分蕴含了潮汕人待人处事中的讲究和睿智,讲求有来有往,这就是潮汕工夫茶的“工夫”所在。因而“工夫茶”和追求泡茶技巧的“功夫茶”还是有所区别的。

二、工夫茶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位置

    由于地处带,天气较为炎热,需要补充较多的水分,但水喝多了会对肾脏造成比较大的负担。茶中的 咖啡因 能够促进体内脂肪燃烧,使其转化为能量,热茶水以及脂肪燃烧产生的热量促使 人体 出汗,带走热量又能止渴。因而工夫茶以“浓”、“苦”出名,工夫茶选用的茶叶也多以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单枞、普洱为主。这些茶种的产茶地多为广东、福建、台湾,而这些地区比邻潮汕,交通上获取十分便利。

2、地形与气候

    潮汕地区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类型复杂多样,特别是黄壤,多分布于海拔600m 以上的山地。600m以上的山地,年均温15-18℃,雨量充沛,湿度大,紫外线和漫反射光丰富,十分有利于茶叶中的含氮物质、氨基酸、生物碱、叶蛋白质、糖份和芳香素的形成,进一步促进茶树的生长。所以潮汕地区是全国重要产茶区之一。虽然本身属于产茶地,潮汕地区的茶叶产量与品种远不足以满足好茶的潮汕人,因此潮汕地区也成为各地茶商售茶的重要市场。据统计,潮汕地区人均消费茶叶量 (即每年每人平均饮茶量)超过1600克,居全国各省市之首。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汕头人一年喝茶超过 15000 吨,年茶叶消费支出超过 10 亿元之多。以我国产茶大区福建安溪产茶区为例,据统计,每年安溪茶叶有近五成的产量销往潮汕地区,另外五成则销往世界各地。

3、独特的海洋商业环境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邻近海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移民地区,源于中原文化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独特海洋文化。潮汕地区周围群山阻隔使得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其东南濒海,海岸线长达278公里,近海又有很多岛屿,岛岸线长124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潮汕地区的居民很早就开始发展海上交通,“逐海洋之利”。

    潮人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形态当中既有强烈的中原文化意识,又有十分鲜明的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色。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像客家人一样既崇尚成为“中举为官”的读书人,也羡慕能“下海赚钱”的商人。潮汕地区以丘陵为主,地少人多,生存空间受制约,培养了潮人 勇于向外开拓的冒险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 。长时间面对台风频繁的地理环境,培养和锻炼了对大海的适应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和生活技能,例如如何应对台风天气,根据时令种植,保护海岸植被等等。这种海洋文明也造就了一批不依靠土地、以海谋生的“非农业”人才,同时也铸就了他们精明能干、机巧善变、开拓进取性格特点。

    从地域性环境方面考虑,潮汕海洋文明经过长期的演变积淀后,形成的海洋意识的文化内涵是一种 开拓创新、奋斗竞争、抱团聚义的独特的海洋观念和商业意识 。潮汕如此浓郁的商业氛围孕育了市场经济,重机遇,重信息,是由来已久的传统。喝工夫茶时,人们可以交流各地的信息,探讨各种“以小搏大”的发财机遇。相比北方人在酒桌上拼酒谈生意,潮汕人更喜欢在茶桌上有商有量地谈生意。

    工夫茶篇截取大三写的一篇文化地理的课程论文《 浅析工夫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作用机制 》,研究深度还不够彻底且因为资料比较少,所以内容还不够成熟。即使这样我也觉得还挺意义的,有机会我会继续完善。如果让我选一个地方研究,那一定是自己的家乡。以家乡为豪,也为中华文化的多彩骄傲。

潮汕功夫茶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称"潮州功夫茶",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人都十分喜欢喝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作为待客之道,并约定俗成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礼仪习俗。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做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二字在潮语中为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喝工夫茶是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边喝茶边说话。若是饮茶间又来了新客人。主人必须换新茶,以表欢迎。重新沏一壶新茶,先用开水烫洗茶具,头遍冲出来的茶水不喝,用来烫杯,一轮关公巡城,绕着茶杯360度的手法冲茶,这样冲出来的每一杯茶会色泽均匀;朝信点兵,最后的点滴茶水落入茶杯之中。待客时茶杯不可装太满,八分满即可,因为茶杯温度较高,免致客人烫手。沏出来的第一杯香茗会双手奉到客人面前,并说一句“吃茶”。 奉茶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先客后主,沏茶者往往都是最后一个喝茶。

   常见的配套是一个陶瓷茶盘、三个小茶杯,一个小茶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的喝茶已经简化了不少。爱茶如痴的潮汕人为了满足喝茶的爱好,没有喝茶的条件也要创造出喝茶的条件。比如旅行装茶具、快客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由此可见潮州人对茶的情有独钟。

  工夫茶,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街头巷尾更是可见到功夫茶的身影,家家户户俱备一套茶具。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近代诗人张华云曾为工夫茶著诗一首,《潮汕工夫茶歌》:“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其中就描述到了对工夫茶文化的见解。

     空闲时,总会泡上一杯功夫茶,时而专注于杯水茶之间协奏出来的乐曲,时而若有所思,泡杯功夫茶总是能让人从中思考,心沉静下来。又或是与三五知已,喝茶聊天,欢声笑语……

    一份思乡,一种文化,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有些东西已经烙在心里,拿不走,挥不去。点点滴滴,尽显功夫。浓浓滋味,最解乡愁。

潮汕功夫茶简介

【功夫茶介绍】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功夫茶茶艺】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9j5v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