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日本茶道是一种荣耀传统和美学理念的艺术,传承了千年的茶道文化,其内涵如下:

1. 尊重传统:日本茶道追求传统,倡导自然、平和、朴素、神秘的茶道哲学思想。

2. 注重礼节:茶道强调礼仪和仪式,包括茶具的使用、动作的规范和礼仪的掌握等方面。

3. 追求独特性:日本茶道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创新,允许个人根据自身的审美和思想,加入自己的创意进去。

4. 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日本茶道不但追求完美的礼仪和品茶的方法,同时还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包括茶具的设计、茶香的味道和极致的呈现等方面。

5. 凝聚精神:茶道讲究心静、专注、虚心、平和,这些精神旨在让参与者摆脱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体现了一种心灵的洁净。

6. 促进交流:茶道提倡和谐、平等、真诚和友好的交流,同时也可以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沟通、交流和协作的一个平台。

总之,日本茶道不仅仅是品茶,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类精神的追求,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底蕴。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日本茶道核心内涵是什么

  虽然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不过同样也在日本的发展中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有的内涵。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核心内涵,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核心内涵

  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

  茶室里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时代,虽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个阶层的人都是无差别的。在这里一切世俗的贵贱都随风而去,平民与贵族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吸收了“和”的概念。

  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

  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

  “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杂念和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

  清:

  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寂: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盘”、“无”的意思。

  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

  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

  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盘、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

  日本茶道的内涵

  日本人把茶道视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谷川激三先生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四个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

  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 “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

 

日本茶道文化是什么?

日本茶道体现了日本由内而外的文化内涵,茶道的内在灵魂源于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无所不容”,这一精神的有形体现就是和、敬、清、寂。而茶道整个的外化形式却又处处透射出禅宗意味。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自古没有自生茶树,是由当时的遣唐使者空海、最澄大师从大唐带回日本。历代日本禅僧和茶人的不断努力和变革,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日本茶道。大唐盛世李唐统治者以老子后人自居,大扬道教。而同时,唐太宗又派玄奘西去取经,宏扬佛法。因此佛、道地位相当。日本茶道形成同时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无所不容”与佛教“茶禅一味”的禅宗仪式感的深刻影响。

道家的这些核心思想被日本茶道充分诠释。日本茶道提倡崇尚自然,崇尚朴素;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之道;提倡静心品茶才能感受真味;提倡无所不容的“空与无”。茶室又叫“空之屋”。茶室里除了基本的审美需求外,不放置任何多余的物品,刻意留下一些“空”的地方,让茶人静心去感受无限包容的“空”。

日本的茶道从进茶室到品茶的整个过程都都满仪式感,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都透着一股禅意。这是因为,茶道原本就来源于禅宗仪式。在日本所有伟大的茶师都是禅的弟子,早期佛教弟子为了克服长期打坐带来的疲倦,养成了饮茶提神的习惯。同时僧人们又以奉茶的方式来表达对佛教高僧的敬意,随着历代的发展与演变禅宗则将这一理想付诸了实践。

千利休曾说过:“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舍小我而融入天地之中,其静寂无为,所示正是茶之正道。为饱享茶禅一味之达人所必见。”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日本茶道的灵魂源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日本茶道处处体现的仪式感又透射出中国禅宗味道。

简述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禅僧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于中国寺院。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这一墨迹是与“茶禅一味”有密切关系的茶道界的宝物,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迹挂在茶室的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一是表示对圆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与禅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之开山。”珠光“在四张半榻榻米的小茶室里,面对圆悟克勤的禅语,以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点茶饮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于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执”、切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同时他也揉合进了当时流行的“连歌”中的“冷枯”之美,在当时一直以唐物为中心的完美豪华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种残缺的美。珠光曾说“明月也嫌无云时”,比起一览无余的满月,于云中时隐时现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给人一种朦胧美。珠光茶室中还表现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张将“唐物”与“和物”合为一体,备前烧、信乐烧等日本的瓷器也都进入茶道。珠光追随一休参禅,将“茶禅一味”的精神贯彻于饮茶中,把当时流行的禅院的茶礼仪、奈良庶民茶、贵族书院茶揉成一体,给其中注入禅的精神,并根据此精神,对茶室和茶具进行改良,使茶进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异彩。

  禅与茶道的结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传播者这种客观的历史背景,但禅与茶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应当说更为重要。这种现象并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国禅宗也有相应十分生动的例证。据传,有一天,唐代赵州从谂禅师问一位外来的僧人是否到过他这里,对方说曾经到过,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来,赵州同样问他是否来过,对方回答没来过,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问赵州为什么让来过的和没来过的都去吃茶,于是赵州便喊了一声:“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并不仅仅是以茶解渴,其中当另有深义。日本的茶道脱胎于禅这一母体,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禅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禅僧的墨迹以及书法创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们那里,茶道过程的一举一动无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这个意义上,茶道就是禅的生活化。

  “茶禅一味”,其真谛在于禅,其主旨也在于禅。日本茶道历来就注重于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时也讲究茶会时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进入公元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国派遣唐使的传统。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的双向交流开始。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文明,中国地大人多,物产丰饶,而日本面积小,资源匮乏,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做到举一反三。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文明、文化和技术,但茶道作为日本向中国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把禅的内涵引入茶道,那么今天流传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间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乐代替了。”日本人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只要理解了禅,就不难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由于寺院禅宗的影响,人们常常过分注意禅和佛教的关系。其实禅具有全部中国文化的背景,它不仅与佛相连,也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参悟了禅的人。世界本来也许有一个终极真理,如果人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个真理,那么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寿有限,我们短暂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领悟所有的道,这个矛盾成为人类所有哲学的根源问题。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规则,后人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可以从比前人更高的起点上去领悟人生,从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繁复而熟练的茶道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们处处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们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时光来领悟。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

  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从村田珠光到武野绍鸥再到千利休,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全国并走向海外。可以说,日本茶道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且又与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结合起来,在“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的精神影响下,形成了一门综合的文化艺术。今天仍继续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组织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数以万计,其中大多数为女性。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延续数百年而不衰,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盛。就是因为在日本茶道界采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在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尽全力发展自己的组织,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组织不断涌现。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传、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这种在技艺界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不断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

日本茶道

一、日本茶道的道家思想

茶道是道家的化身,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学理想的基础。日本茶道中包含的道家思想,主要有3个方面: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无所不容。首先,道家的学说为日本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是茶道的灵魂。天人合一也就是崇尚自然,崇尚朴素的意思。它提倡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茶人在饮茶的过程中,去感知自然的力量,使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体。第二是清静无为。“静”是道教的特征。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的,非茶莫属了。茶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它的真味,获得品尝的喜悦。第三是无所不容。道家主张空,空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道家的“空”主要体现在茶室上。茶室又叫“空之屋”。茶室里除了基本的审美需求外,一般都不放置其他多余的物品,刻意留下一些“空”的地方,让人们用想象力来加以补充。

二、日本茶道的禅宗思想

从进茶室到品茶的整个过程都是充满仪式感的,处处体现着禅宗的味道。这是因为,茶道原本就来源于禅宗仪式。佛教弟子为了克服长期打坐带来的疲倦,养成了饮茶提神的习惯。同时,他们习惯采用奉茶的方式来表达对佛教高僧的敬意。日本将它发展为精致讲究的茶道,在这个仪式中,宾主一起超脱现实,追求美好。

茶道的全部理想,实际上是禅宗从微小之处见伟大观念的缩影,也就是小茶杯里品味大境界。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学理念的基础,而禅宗则将这一理想付诸了实践。所有伟大的茶师都是禅的弟子,他们尝试将禅的精神引入生活的实践。于是,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都透着一股禅意。

【案例】

日本僧人村田珠光,就是听说了“赵州茶”,顿悟“禅茶一味”,由茶入禅的法门。关于“赵州茶”的来历,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赵州禅师,法号从谂,是中国唐代的高僧,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传人。据说,有一次,有两个人来拜访从谂禅师,从谂问:“来过这里吗?”一人答,来过。从谂说:“吃茶去。”另一人回答,没来过。从谂又说:“吃茶去。”后来,有僧人不明白,问道,为什么来过没来过的,都让人吃茶去?从谂叫道:“院主”,僧人回应。从谂还是那句,“吃茶去。”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他还是回答:“吃茶去。”客来了,请“吃茶”,是尽主人本分;“吃茶”了,客要走,也是平常心。佛法教人的,就是要尽本分,用平常心,使人的存在,像“吃茶”那样单纯。

三、日本茶道的艺术美学

日本将茶文化尊崇为一种美的宗教也就是茶道。茶道反映了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西方人可以借此理解东方文化和艺术之美。冈仓天心认为,真正的美是通过在精神上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的。茶对日本人而言,已经超出了饮品的概念,它变成对生活艺术的一种信仰,以及对纯洁和精致的崇拜。日本茶道的艺术美学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茶道使日本的建筑风格逐渐转向简约朴素。第二,茶师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把自身引向美,那他本人就没有资格接近美。茶师们不只是让自己超越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成为艺术本身。这是一种对唯美主义的追求。第三,茶道对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从起居习俗、服饰饮食、绘画艺术到日本文学都有。

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Day  97

日本茶道包括四规七则的精神内涵当中的四规指的是

日本茶道包括四规七则的精神内涵当中的四规指的是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的四规,也称为四谛,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体现了茶道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四规分别是和、敬、清、寂,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和”即和谐,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达到心灵的交流和融合。和也是指和风,是指主人应该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茶具,茶点,花卉等,营造出一种自然美的氛围。

“敬”即尊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该相互礼貌,相互谦让,相互感恩,表达出一种真诚的态度。敬也是指敬重,是指主人应该对茶具,茶叶,茶艺等都要有一种敬畏之心,不可马虎草率。

“清”即清洁,是指主人应该保持茶室,茶具等的清洁卫生,不可有污垢杂物。清也是指清净,是指主人应该在饮茶时摒除杂念,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

“寂”即寂静,是指主人应该选择一个安静幽雅的地方进行饮茶,不可有喧闹嘈杂。寂也是指寂寞,是指主人应该在饮茶时体会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不为名利所累。

四规与禅宗的关系:

日本茶道的四规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禅宗僧人的禅院茶礼,在日本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日本茶道不仅仅是饮茶品茗,而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禅宗强调“见性成佛”,即通过直接觉悟自己本来面目而达到佛性。

在禅宗中,“心”是最重要的概念,如“心即佛”。日本茶道的四规就是对“心”的。通过和、敬、清、寂四个方面来调节自己的心态,使之达到一种平静安详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禅宗所说的“无心”,即没有杂念纷扰,“如如不动”,“如来常住”。

因此,日本茶道可以说是一种禅意盎然的艺术。在饮茶过程中,“见性”就是“见茶”,“见茶”就是“见性”。通过品味一碗抹茶,就可以体会到禅宗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

日本茶道是什么?

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式。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介绍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和美络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饮料最复杂的方式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很难想象喝茶要有那么正式的仪式,要有那样多的礼法。要进行一次日本茶会,一座合乎规矩的花园别墅是不可少的,参加茶会,你能吃到三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两个炖肉丸子、三段烤鱼、一堆腌萝卜块、一些咸菜、几个蘑菇、少许海味、三碗大酱汤和一碗清汤、一道甜点、还有二两清酒,然后你还可以去参观花园,并且特意去厕所看看,但绝对不能在厕所里解决个人问题。这些活动要花去你四小时的时间,而整个茶会里你喝到了两次约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会喝到比这更难喝的东西了。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贵族家里有几斤茶叶,那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泊来的茶叶经过长途运输,味道难以保证,数量又有限,茶会的重点自然也就转到大吃大喝的宴会上去了。日本贵族的饮食以生冷油腻为主,净是生鱼刺块***就是大块生肉,后来多切几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为宴会后的消食佳品。以后宋代点茶法传入,点出的茶水又太浓,空腹喝会很 *** 胃粘膜,所以喝茶与吃炖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发明了传饮法,就是一碗茶端上来,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须从碗的同一位置喝茶,传到最后一人要正好喝完。这种喝法令与会的武士们有些歃血为盟的感觉,而量的掌握尤为重要,武士都很重视尊严,座位靠后的人喝不到,难免械斗,或者至少切腹,血溅当场。

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派遣唐使。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双向的交流开始。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文明。中国地大人多,物产丰饶,自然有无数发明,也经得起浪费,而日本弹丸小岛,不能首创,亦无资源,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必须举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新文明,却也开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看日本的传统建筑,觉出与中原不同,却也说不上差别何在,大约室町时代的日本人看这些建筑,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样,面对一种食物,中国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样吃,从而满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却是怎样由此而提升自身,故尔茶在中国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总是饮料,在日本却成了禅茶一体的茶道。

  由于寺院禅宗的影响,人们常常过分注意禅和佛教的联络。其实禅具有全部中国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禅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更深。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参悟了禅的人。世界本来也许是有一个终极真理的,如果人能够完全理解这个真理,那么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寿有限,我们短暂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领悟所有的道,这个矛盾是人类所有哲学的根源问题。佛讲轮回,讲末日审判,阴阳家讲长生登仙,马克思讲主义。儒家的解决办法是薪尽火传,也就是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规则,后人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可以从比前人更高的起点,去领悟人生,从而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后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准则呢?这些准则如何不成为对人的束缚呢?孔子也说,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随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与禅汇合,人必须先遵循一些规矩,自己的本质,遏制的目的是使不必遏制,当人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矩时,规矩就不存在了。这也就是禅宗公案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拂拭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

  所以茶道里禅的内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禅”,什么“喝茶去”,而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复而熟练的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处处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时光来领悟。

  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象中国茶文化那样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综合影响。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茶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这些都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著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如果把禅寺里的宗教活动叫做“寺院禅”的话,那么茶道与禅宗就是一组平行并行的关系。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著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著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如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为开山,邵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

  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屡见不鲜。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络的。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

  导语: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下面为大家带来日本茶文化,快来看看吧。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称“本席”﹑“茶席”,为举行茶道的场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芦草编成。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约9-10平方米。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达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地炉和各式木窗,一侧布“水屋”,供备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视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于中国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与潮州功夫茶具一样也分四大件:凉炉,煮水用的风炉;茶釜,煮水用的铁制的有盖大钵;汤瓶,泡茶用的带柄有嘴罐,称“急须”;茶碗,盛茶汤用的瓷碗。

  另外,还有研磨茶叶的“茶磨”﹑夹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篮”;清洁茶具用的“水翻”;装香用的“香盒”;沏茶时用于搅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制“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叶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鸟羽毛制成﹑用于拂尘的“羽帚”;盛炭的“炭斗”;盛炉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日本)与唐物(中国)﹑高丽物(朝鲜)之区别。

  品茗饮茶,自古讲究器具使用。小巧精致的茶具赏心悦目,自然不必多说,而使用大茶具也别有一番情趣。虽说北京曾出过著名的大碗茶,可要是和日本的大碗茶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种大碗茶产自奈良市西北著名的西大寺。那里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二个周末,都会举行“大茶盛式”活动。日语中“盛”是“器具”之意,“大茶盛”就是大茶碗的意思。这种大茶碗也真够大的,高21厘米,直径为36厘米,周长107厘米,重达7公斤,堪称茶具中的巨无霸。

  喝大碗茶要两边人帮忙。

  源自700多年前的施舍

  为何要使用如此巨大的茶碗喝茶呢?据说在1239年,西大寺的高僧向寺院内的菩萨献茶后,为保佑“玉体安稳,万民丰乐”,将剩下的供茶施舍给聚集在寺中的信徒们饮用。当时,茶叶大多从中国进口,是高级奢侈品,只有贵族和僧侣间才流行饮茶,而日本民间,茶是被当成包治百病的药物使用的。

  施茶给众人饮用时,因没有足够的茶具,就用一个大水盆盛满茶水,一人一口,一直传递着喝下去。这样的做法在信徒中受到好评,西大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这种发放茶水给参拜寺庙的信徒喝的传统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成了日本独一无二的大茶碗。

  长老在煎茶

  喝大碗茶战战兢兢

  现在,饮茶已成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但很多人仍然相信寺院的茶水能祛病除邪。西大寺每年春秋举行的“大茶盛式”都人满为患,尽管门票4000日元一张,还是极难买到。仪式本身与其说是分发茶水,更像是宗教仪式表演。参加者被带到铺着榻榻米的日式房间,跪坐在上等待。寺院长老在众僧侣簇拥下,神态庄严地缓缓踱进屋,开始讲述大茶碗的来龙去脉。听者正襟危坐,说者话音朗朗。然后,长老在众人注视下煎煮茶水。茶有两种,一种是煎茶,即把茶叶投入开水直接煎熬;还有一种是日本特有的抹茶,先把烘干的茶叶粉碎,然后加入开水搅拌成糊状。喝茶时5人一组,分得一个大茶碗。长老用长长的'茶勺象征性地向碗里注入茶水后就可饮用了。

  由于茶碗又大又重,一个人单独喝茶实在困难,需要两边的人协助才能捧起茶碗。喝茶时,头几乎要全部埋进碗中,从正面看,根本就瞧不见喝茶人的脸。由于紧张,不少人喝大碗茶时战战兢兢。据说,每年都有人把茶碗滑落,被大碗茶搞得狼狈不堪。

  日本茶文化

  日本跟我国一样都是亚洲国家,而且日本与我国的渊源甚深,日本以前的名字叫倭国,日本的很多文化和技术都是从我国流传过去的,如日本的纺织技术、造船技术、金工技术、文字,医术、天文历法、儒家思想、茶文化等。

  日本的茶道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是日本茶文化是源于中国的,早在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将茶种带到了京都比睿山;后来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也在天台山研习佛法并修学茶艺,写成了著名的《吃茶养生记》,而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在隋唐,中国茶文化入“经”成“道”,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给日本带回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东方第一枝”。

  第二阶段在两宋,中国禅茶文化日渐成熟繁盛,此时,“取经”的日僧络绎不绝,名僧容西两次入宋,居留中国达二十四年之久,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和“茶禅一味”的墨宝带回日本,自己又撰著《吃茶养生记》,由此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师和日本茶道的先驱者。

  第三阶段在明清,在中国禅宗教义和“禅茶一味”的理念刺激和引导下,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一页,先驱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珠光曾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经过艰苦的,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并从大师那里得到了圆悟克勤的的墨迹。珠光将之运用于茶道,开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禅结合的新境界,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圆悟克勤的墨迹成了禅茶结合的最初标志,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最高宝物,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以示对圆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后来千利休继承茶道,而后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原则,并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

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内容和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这样的茶叶就称为“抹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了对茶叶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这一时期,“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茶院”过渡做了铺垫。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铺满榻榻米的室内设计为后世所借鉴,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此前的斗茶会都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代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总之,到了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茶会通常在一间简朴幽雅的茶室中进行,茶室的门通常是一扇活动的小矮门,赴会客人须躬身而入以示谦逊,主人跪坐在门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内悬挂有禅意的字画、桌上摆有插花供客人欣赏,整体给人以亲切、高雅的感觉。室内设有烧水用的陶制炭炉和茶壶、茶碗及各种饮茶用具。

日本茶道简介

  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简介茶道也叫作茶汤,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简介,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简介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的表现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等。

  一期一会,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茶事成了佛事,茶人成了僧人,茶室成了佛堂。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传人、里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经”于日本茶道史上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日两国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经典著作。不仅日本的茶种、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而且中国的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的意境’,那种对幽洁、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观有深刻影响。

  日本茶道的程序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规则来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进入茶道部,有身穿朴素和服,举止文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来,简短地解说:进入茶室前,必须经过一小段自然景观区。这是为了使茶客在进入茶室前,先静下心来,除去一切凡尘杂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开宗明义的一番话,就能领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后在茶室门外的一个水缸里用一长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后将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将体内外的凡尘洗净,然后,把一个干净的手绢,放入前胸衣襟内,再取一把小折扇,插在身后的腰带上,稍静下心后,便进入茶室。日本的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 地炉和各式木窗,右侧布“水屋”,供备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和旁边的饰物,视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须和季节时令相配。

  每次茶道举行时,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虽然进入茶室后,强调不分尊卑,但头一位进茶室的必然是来宾中的一位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来宾入室后,宾主相互鞠躬致礼,主客面对而坐,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散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主人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尝一下甜点心,大概是为避免空肚喝茶伤胃,而且抹茶可能会比较苦,所以先品尝一下点心,可以避免抹茶的苦涩。

  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边﹐跪地后举起茶碗,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时可每人一口轮流品饮,也可各人饮一碗,饮毕将茶碗递回给主人。主人随后可从里侧门内退出,煮茶,或让客人自由交谈。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绝不允许谈论金钱、等世俗话题的,更不能用来谈生意,多是些有关自然的话题。

  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风格随意性,更趋向于下层社会人士,并更助于交流和推出发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创。

  新石流派:石州流属于日本茶道“江户诸流派”中“石州流系”,对后世影响颇大,并曾占据过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户时代,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创始人片桐贞信,片桐本家,在江户时代,吸收千家系的茶风而建立的流派。

 

饮茶文化之日本的茶德是什么?

曾经的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就是唐朝时期,现如今在国外都有着以此命名的唐人街。自古以来就常常与周边的小国来往交谈,所以其余国家也是传承了不少中国的传统文化。

那么,本期饮茶文化了解日本的茶德是什么。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早茶)、午茶、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早晨的茶事、拂晓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

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茶坛的茶事、惜别的茶事、赏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赏花的茶事、赏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题,比如某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者为得到了一件珍贵茶具而庆贺等等。

茶德是什么?以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受到当今茶人的广泛认同。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由于寺院禅宗的影响,人们常常过分注意禅和佛教的联系。其实禅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禅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更深。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时光来领悟。

【结束语】日本的传统文化如今有着大多数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所以至今有着很多文化与中国还是相似的,茶文化也是相差不多。

标签: 内涵 日本 茶道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9jqe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