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茶余饭后小组

茶余饭后小组

茶余饭后小组

茶余饭后小组是一个由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小型社交团体,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聚在一起喝茶或吃饭时组成的。这个小组不一定有固定的场所或时间,但大家会不断地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感悟和知识,互相学习与交流。

在茶余饭后小组中,参与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也可以听取别人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这种交流,可以促进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同时,茶余饭后小组也是一个建立友谊、减轻压力的好地方。

茶余饭后小组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内容,比如文学小组、电影小组、旅行小组、烹饪小组等等。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可以让参与者之间更加亲近,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成果简述是什么意思?

和谐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成 果 简 述

(省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市第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承研单位:眉山车辆厂中学

主研人员:陈雄,杨志强,宫佩军,刘 慧,王 蒙

问题的提出

是“能人治班”还是“文化育班”?

每年的春夏之交,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一年一度的孩子升学择校问题总能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总能听到家长们如是的声音: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不如选择一位好班主任。这样的声音折射着什么样的教育问题?

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送进任小艾、魏书生等优秀班主任的班级,但从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而言,象任小艾、魏书生等优秀班主任毕竟是稀有资源,那么那些选不上所谓好班主任的孩子怎么办?是家长“千方百计”去挤破门槛?还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其实那些选中了“好班主任”的孩子是否就一片坦途?倘若“治班能人”因为工作升迁、身体健康等原因中途突生变故,这班的孩子又怎么办?是否全班学生都极度烦忧自己俨然成了无娘的孩子,别的老师作了新班主任,抑或就成了后娘养的?

现实中,一位优秀班主任的门槛外总是涌动着无数双学生和家长期待的眼睛,一个普通或者是平庸的教师(即使他也是合格的)却常常要面对门可罗雀的尴尬。这样一些问题该引起我们怎样的反思?师资队伍的个体反差如何消除?一般我们多是通过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来解决,但囿于自身的局限,绝大多数教师终其一生,都很难成为象任小艾、魏书生那样的优秀班主任。那么班级发展的均衡性又如何保证?从逻辑上说,将一个团队的命运系于一人之身,本身就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认识,这种“能人”治班的方式又如何确保学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也总能听到这样一种来自学生的声音:我要是遇上某某老师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然而,遇上影响力超强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幸事吗?创造力强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创造力就强吗?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可以凭借其超强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学养最大限度地消除个人威权在管理中的负面作用,但这种魅力和学养本身就是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个人威权确立的手段之一,这种环境下,课任教师和班级中的学生很难全面介入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更难主动地发挥其个性化的作用。难道好老师就是能够让学生“听话”的老师吗?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关注每一个班级成员(所有师生)的管理诉求,以此来修正班级管理的策略,提供班级成员更多管理方式的选择,从而在实践中锻炼班级成员的管理能力,形成真正的班级精神。

因此我们主张:

决定一个班级是否优秀的标准不在于是否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而在于是否具有一个积极、健康、有指导性、提升力、个性化的可以持续、能自我优化的班级组织形态,这就是我们力图构建的和谐发展的班级文化。

我们要能依靠一种和谐的班级文化而不是某一二个能人来保持班级管理的底线水平。要能让班级中所有的成员(包括每一位课任教师和学生)真正在共同搭建的班级这一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声音,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实现各课任教师的协同管理。在充分体现教师个体管理风格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管理诉求,建立一个具有个性化、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级,使之成为班级每个成员(所有师生)终身不竭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这无疑是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时代最强音。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我们越发意识到构建和谐发展班级文化的必要性、新颖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勇探新路的决心和挑战未来的信心。

主要研究措施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是班级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反映,是班级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从显性形态看,即班级环境氛围也就是物质文化,从隐性形态看即班级发展运作机制也就是制度文化,从潜性形态看即班级成员心理状态也就是精神文化,因此对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组织建构

班级是一个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其健康成长须有和谐的组织结构。我们一方面结合班组成长的规律,另一方面根据实验班级具体的师生实际情况,在班级组织建构上采取了下列主要措施:

从教师层面,实行了科任教师“分工协作、轮值”的协同管理。即全班所有课任教师根据其不同的个好及专业特长,结合整个班级建设的内容分项目(如:班干部培训、学习指导、生活指导、激动指导、理咨询等等)负责指导及辅助工作,集体参与班组建设,定期与班干部、学生代表或全体集体讨论决策。取消了一人班主任制度,实行了班轮值。

从学生层面,实行了学生班委“竞选轮值、在野监督”的自主管理、全体学生“提案合议、招标负责”的民主管理。

班级学生核心管理人员通过竞选产生实行组阁制与任期制,下期候任班委为“在野”班委发挥监督职能。其他学生对全班事务按项目自主申报参与班级管理与建设;同时全体同学通过班级建设提案在班级发展大会上以合议形式确定,共同呵护班级成长,共同推动班级发展。

附:

班级提案合议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刚建班的时候,我们向学生阐发了建立班级民主管理机制的理念,学生听了很兴奋,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很大程度的调动起来。但一到实际运作中,却依然不知如何操作,通过竞选产生的班委工作热情很高,但遇事还是习惯于向老师直接请示汇报,把问题交给老师来解决和处理,即使有时候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意或无意的希望老师来担负起最后的决定权,这一方面是他们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养成的习惯使然,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责任感和处理实际事务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班级还缺少一套完善的机制保证全班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的表现他们对班级的期待和诉求,另外,虽然分工招标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班级事务的管理中,但却一直没有寻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保证他们在工作中加强彼此的沟通、交流、认同与合作,班级的凝聚力也可能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逐步有意识的淡化老师在班级事务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把学生推向管理的前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但这种方式始终没有解决保持学生建议班级事务的热情。有一天,黎源同学找到老师,提出关于在班级评比中班委不实行工作加分的建议。我们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提示他,把它写成一个关于修正班级评价制度的提案,拿到班级由同学公决。一开始,他还不知道怎么来写提案,老师就和他一起在网上搜索了一些提案样本,以做参考,第二天,他就拿来了一份非常标准的提案,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而且他还主动找了几个同学签名。我们敏感的意识到这可能是班级新建立起来的一个突破口,就找了几个同学和他一起修正了提案的内容。在商量的过程中,任豪同学灵机一动,提出来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建立班级提案制的提案呢?老师马上对他这个很有创意的想法进行了表扬,第二天,他们把做好的两个提案一起提交给班级全班同学进行了公决,两个提案都顺利得通过了。我们趁热打铁,又让大家一起确定了提案的收集人、公决的时间,通过公决的标准,最后大家决定每个提案只要有5个同学签字赞同就可以提级全体大会讨决,每月的最后一个班会为提案的固定公决时间,在全班55个同学中,有35个人赞成,该提案就获得通过。这项制度制订以后,得到了全班的广泛响应,一周之内我们就收到了十几份关于班级建设的提案,但是过了两个月以后,大家纷纷发现,提级大会讨论的提案很多,但真正通过的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同学的提案确实考虑得不够成熟,另一方面要找到35个同学举手赞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一些同学提案的积极性明显受挫,还有一些同学因为自己的提案不能得到通过而产生了一些怨言,一天,任豪同学突然找到我问:“我只要找到35个同学在我的提案上签字,不需要再放在班级大会上来公决是不是也行?”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了,道理是一样的嘛。”晚上回到家,重新回过头来想白天的这一次谈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错误,这样的操作程序有可能引发班级中的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制度的确存在着一个漏洞。果然,第二天就开始有同学拿着自己的提案而直接到同学当中进行宣传,其中有一个提案是关于裁撤部分班委干部的,这些学生以宋代的冗员和官僚为理由要求减少班级管理人员,实际上如果认真地分析这个提案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班级管理干部其实并不是,而是志愿者,二者是根本不能类比的。但是,一些学生出于与提案者关系,或没有认真的思索,很快地在提案上签了字,这份提案迅速就有超过35个人签字,班级的一些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班级之间陡然分作了两个阵营,气氛非常紧张,我们很快意识到这个事情处理不好,很可能造成班级体的,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可能一些不合理的或者说带有某种偏向性和情绪化的提案今后都可能在班级顺利地通过,给班级管理带来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果断终止了这种集体签名式方式,明确要求所有的提案都必须放在班级大会上来公决。果然,一些签名人数远远超过35人的提案在真正举手公决时却没有获得必需的票数,一些不合理的提案没有得到通过,我们松了一口气,认为这也算亡羊补牢了。但是我们很快发现,在这一次风波中,表现积极的一些学生开始显露出很强的不合作性和情绪化,我们意识到,这是学生狭隘的民主观在起作用,他们凭着自己对民主的初浅认识,武断地认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认可就视做不民主,认为提案公决制形同虚设,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暗暗地表达着自己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抵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自习课和班会课的时间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提醒他们树立正确的民主观,我们向学生介绍了民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民主制的优越性,民主制不可避免的弱点以及一些民主制国家的民主化程序,经过教育和引导,这些学生抵触情绪得到了疏导,但我们还是很清楚,如果班级实行的只是一种简单的提案制和公决制,这个问题实际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正在这时候,最先提出以签名代替公决的任豪同学又找到我,主动地指出全员公决给班级带来的一些不合谐因素,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分州选举制,通过二次集中的过程来推进班级民主建设,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创意,我们又找了几个同学来共同商议,最后形成了提案合议制的一个基本思路,即把全班55个同学分成11个小组,每一份提案先经过各小组的讨论集中,形成小组决议,然后再由小组负责人来代表本小组投票,根据多数票形成班级决议。这个方案立即得到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广泛赞同,在班级大会上,有同学提出老师也可以占2票,于是,提案13票合议公决的形式得到了正式通过。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合议公决制。

这种新的班级民主管理形式使学生在全班公决之前,就有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在小组讨论,他们的意见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和相互锤炼,同时通过讨论,也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意见和从集体利益出发对自己的意见适当的妥协,也学会了在保留自己意见的同时服从于集体的决议。

提案合议制的形成经过是对全班师生制度创新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有效的集体教育,它在协调全班意见和正确处理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取得的成功,让我们更坚定了制度要从学生中来,服务于学生的决心。此后,很多的班级管理制度都来自于学生的原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宽容和理解别人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都得到了锻炼、提升和强化。

2、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的产生不是来自外部强加,而是源自班级内部自我生成。

班级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创新是建构和谐班级、凝聚班级人心的根本保证,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员构成的状况,我们结合班级组织建构,努力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创新。

班级自律制度:

从个人自律方面,创立了“我形我塑”示范岗。全体学生轮留参与,通过每周4名同学把自己的“我形我塑”宣言(着重针对自己存在的两点不足或毛病以及改进措施与目标),公示于班级宣传栏,其余师生共同监督帮助,周末评议鼓励,以实现个体显著进步。

从集体自律方面,在班内生成并运用班级公约,以此激励全体同学互帮互助,互查互纠,逐步形成一种从他律到内心自律的自我管理价值观念。

班级评价制度:

从阶段评价角度建立了班级先锋制度。每月由班委会提名4名候选人,由全体同学公选出2名班级先锋,将其先锋事迹公展于班内文化墙上。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以此激励全体共同进步。

从终级评价角度建立了信誉积分制度。对全体同学校内生活的诸方面表现,给予信誉累计积分,相互竞争,同时辅以必要的奖惩制度。

班级奖惩制度:

信誉积分越高,在班内便享有“班级银行”借款、班级外出考察学习机会、班级图书选购权利等更多福利。如:“购书奖励”,即表现出色的学生由班费提供一定购书金权限,由学生自购图书,并先享用一定时间,后充实到班级图书柜。既激励了学生,对扩充了班级图书角。

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则由其自选承担一项班级建设工作为大家服务——义务献工,根据工作成效折偿一定的信誉扣分。

3、精神培育

如何将静态的班级背景发展成动态的教育力量。如何将班级系统诸因素协同起来达到整体最优化,使系统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我们重点进行了班级精神的培育,以逐步实现对班级管理从“能人治”到“制度治”最后发展为“文化治”。

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建班初期通过班名、班歌的创作,班徽、班旗的设

云驰班班旗

计,以及班训的确立,形成班级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结合师生提交的议案,班委会起草,采取全体合议通过由轮值签发形成不断完善的班级“法典”,在其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辅之了《新生入校生活指南》及开周仪式、周末班会等活动实现对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与养成教化。

班级建设:创办了班级刊物、电子网站、涂鸦角等,通过工具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对全班同学轮流开展了“个人宣言”,共同书写班级“史记”,还通过推荐三年必读图书、必看电影,以及班级教室、寝室环境建设暨文化装饰大赛等实现班级文化的积淀和对成员的养育。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活动开展

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以活动为载体,我们相继开展了下列主要活动:

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开展了校园生活适应性活动:“了解校园”、“建设校园”、 “习惯养成”等;

基于人与他人的和谐开展了以“导盲游戏” 、“信任倒伏”等为形式的团队精神训育性活动。

“导盲游戏”——本活动是一家长从她工作的保险公司引进的一种团队培训项目,两名同学一组,分别担任盲人和聋哑人,携手走过一段艰苦历程,行至半程角色互换,最后集体倾听歌曲<>之后畅谈感受;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交流的重要性、合作的必要性、关爱与感恩。

“信任倒伏”----课题组借鉴联想集团等企业团队培训方案,将同学们分成若干组,每组(9人)其中一人站在约2米高的平台上,背向台下水泥地面倒下,其余8人仅用手结成网在地面0危险接住。活动目的:培养相互信任的情感、培养负责精神等。)

基于人与自我的和谐开展了“以社团创建、才艺展示、科普讲座”等为形式的个体素质提升与个性特长发展性活动。如:创办了女子修身社、绿色志愿者俱乐部、科技社、一行文学读书社、“蚂蚁”乐队......等自创社团;举办了三星智力快车班级版、“五四”科技知识大赛、元旦才艺大比拼......;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阔眼界、提升素质:去工厂参观、邀请科技或人文专家到校讲座。

基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开展了以“三苏文化考察——两天百里徒步拉练之广济行”、“巴蜀文化考察——都江堰之行”、“华夏文明考察——西安之行”为形式的社会文化考察性活动。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四年的实验,课题实验班的学生和参与研究的教师在个性素质发展和教育管理理念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新的班级管理策略在师生的共同研究和探讨中日趋成熟,而且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和师师交流日趋融洽和和谐。实验班提出的一系列班级管理理念和举措逐渐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推广,其中一部分成为学校管理制度修订的重要依据。在课题组提出的“和谐班级”的理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生态办学”理念。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研究的成效逐步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变化

1、交往圈扩大。由于我校是工厂子弟学校,实验班学生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的人员:东北籍学生、四川籍学生和地方住校生。实验班建班之初,三类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彼些之间的交流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这也是长期以来我校努力解决而未能解决妥善的问题,但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和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融合度明显高于对比班级,以前彼此隔绝的交往圈壁垒被打破,到高二时,三类不同的学生已经相互合作完成了多项大型活动的组织。过去,学生的一项提案往往只能在同一交往圈中得到应和,高二以后,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跳出关系亲疏的,客观地看待问题。

2、自律性增强。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许多学生逐渐摆脱了自我意识的封锁,学会了客观地认识学校的各项制度,自我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学会了自我教育,真正让成长成为自己的责任。实验班每周的开周仪式,通过对每周工作的总结和对周工作的规划,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了学生较强的自律精神,实验班学生自己策划并组织了“沉默节”、“高效节”,对自己的形为进行严格地规范。

3、认同感增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对周边环境和班级其他人员的认同感,对班级管理制度也增进了理解,班级出台的制度得到了学生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学生对班级产生了强烈的的归属感。蒋芳同学在高三的最后一期才从另一个重点高中转到这个实验班级,在和大家共同生活了三天之后,因为父母的坚持她又不得不转回原来的学校,但一周之后,她通过多方努力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又回到行知行文班,每一人在行知行文班生活过的学生就是这样在班级中感受到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川师大研究生来行知行文班开展调查,问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行知行文班对你意味着什么?童喜平同学回答到:我愿意为它而死。这样的语言虽然幼稚,但的确真诚的反应出学生和实验班之前的血脉因缘。

4.主动性提升。实验班是一个具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级,班级中多项制度的形成加入了学生的充分参与,对于高中生来说,看重学习,不参与管理或者在管理中采取消极管理的方式是非常普遍的,但实验班的学生在班级精神的指导下,形成了明确的班级建设目标,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制度建设中来。比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班级“合议制”的形成,便是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结晶。

进入高二以后,实验班开展多项集体活动,都有学生自己筹划和组织,比如前面所提到了“沉默节”,还有“高效节”,学生自己筹划组织的野外篝火诗歌朗诵会,百科知识竞赛,模仿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栏目的语文知识联赛等等。三年之中,学生还为班级提交了多项整改建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不仅是从学生的角度,而且是以一个教育课题的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从实验班诞生以实验班学生为主体的“一行文学读书社”,还与博学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两届校园知识竞赛。

5.多元化发展。我们之所以要改变一人班主任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最大限度的消除班主任对学生的过度影响,防止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单一倾向,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所有的课任老师共同参与到对班级的管理中来,以及学生在管理过程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实验班的学生,较之其他班级的学生,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实验班许多特长展示性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边晓光同学跨入高中时还拙于言辞,进入浙江大学第一个学期,便获得了演讲比赛二等奖,林令强同学在大学第二学期,就已担任了川师语协会的副会长,还有罗立巍同学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主持了成都市大学生艺术节开幕式和闭幕式,其实很多同学的高中阶段,便表现出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相结合的特点,进入大学后,迅速表现出突出的才艺和很强的适应能力,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行知行文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同学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承担了多种社会实践工作。

二、教师队伍的变化

1、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实验班的老师在轮值管理的过程中,逐步磨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的方式上日渐趋同,同时又保持了各自的管理风格。实验班教师的合作文化也影响和激励了其他教师,课题开展之前,各班班主任基本没有主持召开科任教师协调会的先例,现在,召开班级工作会已成为我校班主任自觉的行为。

2.班级管理能力增强。实验班教师中有四名在参与课题研究之前未担任过班主任工作,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实验班全体教师的共同帮助,都迅速成长为优秀的班级管理者,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其他有班主任管理经验的教师也在彼此协作和共同探讨中提升了能力,成为学校班级管理中的骨干。

3.教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陈静老师第一年踏上工作岗位即参与实验班管理,第二年被学校评为“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实验班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了带动了全校教科研热潮,在实验班教师共同探讨的氛围下,形成了全校性的“教科研沙龙”、“研究性学习沙龙”、“读书沙龙”等教师自发组织。

4、事业感大大增强。实验过程也是所有教师不断感受精神洗礼和灵魂升华的过程,课题实验也是对所有参与课题的教师创造力。事业心和人格的一次严肃拷问。和学生一起经历的徒步拉练,长途旅行,一次次平等而热烈的讨论,一个个共同筹划的活动,让我们不断地体验着学生成长和自我成长的双重喜悦,课题实验重树了我们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对成长经历的景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触及教育本质的快乐,增强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学校管理工作的变化

1、学校管理理念的变化。在课题组的共同探讨下,提出了“和谐班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校“生态办学”理念,完成了《治校方略》,从而明确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为学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2、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由于历史形成的因素,长期以来,我校班级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重横向评比,轻纵向导比较;重卫生评估,轻习惯养成;重评价,轻激励等等,实验班形成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为重新修订学校班组评价制度提供了实践基础。

3、研究性学习在全校范围内的推广。课题实验班通过三次大型的科技人文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小组合作、自主研讨的班级教学组织方式,为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全面推广和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我校研究性学习管理方略,并由课题组牵头研制出三套研究性学习管理手册,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小组活动技巧怎样在高龄老人康乐中运用

�懈髦稚硖迳系牟槐愫椭�醴矫娴南拗啤S捎诩膊』蚯樾魃系睦�牛��窃谛∽橹斜硐值帽冉媳欢�U攵哉獠糠指吡淅先丝�沟男∽榭道只疃��环矫嬉�≡袂〉钡幕疃�绞剑�饕�曰疃�拷仙俚挠蜗罚�杂镄缘慕惶福�惭��幕�醋鞯刃问娇�梗�硪环矫嬉�榛钤擞每�剐∽榛疃�募记桑�酶吡淅先讼硎艿讲斡氲睦秩ぁ�小组活动策划的主题要鲜明,立意新颖,能引起老年人的兴趣。高龄老人由于其身心状况,喜欢独处,不爱说话,凡事都不喜欢参与,认为是凑热闹。在小组活动策划阶段,要事先登门拜访老人,征求老人的意见,让老人获得受重视感和受尊敬感,在社工和老人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如福利院老人与幼儿园的小朋友联欢,定名为“宝宝乐”活动。由于老人事先参与了活动主题的设计,一般会对后续的小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具有很高的参与意识。但老人好忘事,所以在活动前,仍然要一对一的邀请老人参加,同时在显眼的地方张贴活动海报。海报要绚丽多彩,字大饱满,内容简明,让老人很容易就能看清读懂。在活动主题确定以后,社工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如设计整个小组活动的流程,小组活动共进行几次,每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重点是什么。如八一期间,针对福利院老兵开展的小组活动,共开展四次,第一次是“我的军旅生涯回望”;第二次是“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件事”;第三次是军歌嘹亮,老歌重唱;第四次是重回军营,参观高炮师。每一次活动,社工都要有周密的考虑,包括语言的运用、游戏类型的选择、与活动赞助方的联系、时间的控制,以及应对高龄老人发病等突发事件。活动要让老人感到轻松自然、愉快开心,不致于太累。在高龄老人中开展的活动或游戏一定要简单、易学,使老人一听一看就懂。由于高龄老部分视听能力较弱,所以社工在讲解活动规则、演示游戏内容时一定要用缓慢、清晰、大声的语言,用易识别的文字和图片。活动中穿插的小游戏一定要简单有趣,既能调动起活动的气氛,又要简单易学,避免老人因做不到而感到自己。在长期开展高龄老人小组活动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以下小游戏深受老人们喜爱,用筷子夹豆子、名字串串烧、鼻唇传扑克牌、智力小抢答、两人合作吹气球等等。这些小游戏既不需要花费太大的体力,又能达到动手动脑、愉悦身心的效果。 社工要不失时机的赞赏组员的能力,通过赞赏来增加老人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主动发言的老人或克服困难完成某些小游戏的老人给予适当的赞赏,对其增加自信特别有效,也能很好到调动起他参加下次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但赞赏是真诚的鼓励,而不是夸大的言辞或奉承。有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支持的动作,比千万句赞美的话更具力量。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老人,可以请他们帮助社工通知其他小组成员参加活动,活动前负责签到、点名,在活动中多给予发言和表现的机会等。某些高龄老人患有脑血栓等慢性病,反应较慢、喋喋不休,其他组员会对其发言表现出冷淡或不屑的神情。这时社工要关心每一个参加者的感受,调整活动程序,适当打断老人的讲话,对其内容进行小结,如“您刚才讲的意思主要是……,我们大家都清楚了,现在我们有请下一位组员发言,好吗?”鼓掌感谢刚才老人的发言,邀请其他老人发言。打断老人讲话时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委婉,否则老人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在活动中,社工应协助老人表述对小组活动的感受,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使以后开展的活动更符合老人的兴趣、爱好。这种感受的表述,不仅是口头上,而且可以是文图上的。如可以请老人把参加活动的感受写在纸上、把参与活动最深刻的人和事物画下来。社工把老人的作品收集起来,做一个展板,既可以让参与者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也可以吸引未参与者的注意,从而很好地为小组活动做宣传,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如社工站举行的“我所经历的改革开放30年”小组活动,展览了老人们搜集来的老物品、老照片,又展览了老人们关于改革开放亲身感受的作品,有文章也有画作,引起了福利院老人们的浓厚兴趣。茶余饭后经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谈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巨变,无不发出感慨——日子越过越好,晚年生活不仅有保障,而且越来越精彩了,这种感受无疑有利于高龄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磨课的意义

随着前几年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开展的新课程改革以来,上精品课、上好课成为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成为一个上进教师的追求。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要进行大量的课程研读,必要知识准备,……,磨课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磨课,也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学校里的高频词!虽然“磨课”这个新生事物,时间不长,却如一股沁人的春风,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了学校里许多喜人的变化。

一、 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磨课活动的开展,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以往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是全校性的,范围广,参与的人员多,因此教师之间不容易交流和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上台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和锻炼提高的机会一些有理想志向,希望成长的年轻教师,投师无门,问师无路,只能闭门造车。因此也就不足以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了。磨课在我校开展是以分学科,分年段为主要形式的。这样一来各小组的人数不多,相互之间又比较熟悉教材。因此教师们在一起磨课,人人皆能上台展示自己的个人教学成果,教师之间看得也就更准,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因此在一起总能找到共同语言,讨论或交流起来气氛尤为热烈。每位教师都得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一到议课这一环节,教师们往往是经常忘了时间,仿佛是有说不完的话。办公室里、茶余饭后老师们的话题都是磨课。

二、 促进了教师成长

磨课让每位教师都必须站上讲台面对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检阅。如何沉稳、有序、巧妙地把握好课堂,把自己多年的教学成果展示在同行们面前,如何不在众多的老师面前把课上砸而丢了脸,这无形给了教师压力。然而着又是充分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每位教师都精心选课、备课,在磨课的整个过程当中显得认真、仔细、小心、专注。我想很多教师心里都会想“当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这既是生活又是事业。既然如此就应把书教好,何不趁此机会好好教教,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分量。

三、 磨课磨出教师的创新精神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如何更符合地方及学生实际,如何在几轮的磨课当中更富新意和创意,使得听课学生、教师不感到乏味,教师是决不能照搬教材,必须要对教材有所创新。因此,教师们在备课时拼命查找各种资料,对课堂教学过程重新整理并渗入自己的创新因素。因此每堂课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议课时,教师的点评,是从自己的角度提出的,更是自己的,新颖、独特的。思想的碰撞更能闪出创新的火花,合理的借鉴又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师的课堂展示和磨课材料当中处处彰显教师的创新元素。

四、 能说会写

磨课一般是进行两轮或多轮的。教师每经过一轮的磨课,经过整理和反思,在新一轮的磨课当中,语言的运用较之上一次变得更为精辟、简练、生动。议课时教师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理论性更强,更为客观实际和具有诊断性、穿透力。可说磨课把教师的嘴皮磨薄了。磨课过程当中必须有教师的成长记录及成果,即教师必须有个人的教学设计、说课稿、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因此教师的笔尖都被磨尖了。加上学校的电脑上网了,教师们更有兴趣更为踊跃在网上发表文章和磨课体会。

磨课确实是给我校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让我看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产生了一些困惑:1、同一堂课教师反复的上,教师的是否还在?若在一些较小的学校,重复地上同一堂课,学生的情趣还在吗?缺少情的课堂如何开展?2、在教学资源匮乏,设备简陋的学校,磨出的所谓精品意义多大。但“磨课”的功绩是肯定的,如何行之有效,做得更好?衷心祝愿“磨课”活动越走越远,路越走越亮堂。

推荐几部美国特种部队的电影

看多了情情爱爱的电影,不如来看看军人的的电影,感受战场上的残酷和军人门视死如归的勇气,体会我们身处和平时期的不易。除了中国的特种部队的电影值得观看,美国也有一些特种部队电影值得推荐:

整理出了美国的八部评分还不错美国特种部队的电影:


下面就是这八部电影的介绍:

1、《拯救大兵瑞恩》

该片描述了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简评:影片在战争场面的表现非常真,几乎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场血腥景象,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真的战争片之一。不过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被影迷、军事迷、发烧友奉为宝典,无人可出其右。

2、《黑鹰坠落》

影片讲述的是1993年索马里战争,美国陆军因为情报错误而与索马里武装民兵进行持久的巷战过程,这只是由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部队及部分海豹突击队员共约150人于1小时内执行完毕的小任务,不料遭到当地军队的偷袭,竟演变成一场长达15小时的困兽之斗的故事。

简评:电影在经过了短暂的铺垫后,就进入了令人窒息无停顿的;其中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对战争细节的描绘了,在如此复杂的战术地形下,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整个局势且不犯迷糊,无论是剪辑还是斯科特的调度,都堪称完美。

不愧是雷德利斯科特,技术和细节方面太优秀了,交叉剪辑很棒,从38分钟一直打到结尾,大规模巷战场面真实而残酷。高速慢镜、蓝绿布光和滤镜、雷导标志性的烟雾和长焦镜头等手段使影片更加凄美悲壮,属于有风格的现实主义。

3、《孤独的幸存者》

该片根据马库斯·拉特尔的同名回忆录改编,讲述了海豹突击队的四名成员潜入阿富汗刺杀首领,却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遇袭,导致突击队几乎全军覆没。

简评:根据美军海豹突击队红翼行动唯一生还者的故事改编,相当爷们儿相当热血相当悲壮,前段情绪铺垫到位,中段四十分钟丛林遭遇战极赞,结尾一反主旋律影片常态歌颂了一下阿富汗村民与美军友谊,画面唯美诗意,配乐十足煽情,看得人哽咽!

4、《狂怒》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简评:首先开场干脆利落,竟然克制住了没作背景介绍,而是直接进入战场,完全不给准备时间。几场坦克戏也是霸气十足:四辆坦克平行推进,猛烈的炮火压制的敌军毫无还手之力,子弹特效像激光一样,再配上在耳边不断轰鸣的炮火声,战争气息扑面而来,分分钟点燃荷尔蒙。

5、《危机13小时》

该影片主要讲述了六名士兵组成的护卫队驻扎于利比亚班加西美国领事馆前对抗敌人的故事。

简评:影片在开头以近镜头迅速把观众带进整部戏里,让观众在整部影片观看中全神贯注,整部戏战斗场面激烈,瞄准镜镜头等等,这是史蒂文的戏的突出特点,特效做的真的很牛。

6、《拆弹部队》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简评:从一个拆弹士兵的角度来看待战争,士兵的价值仅限于参战,而失去了家庭观,亲情观等自我意识。全片写实的场景,紧张的拆弹,精彩的狙击,压抑的情绪,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扭曲。

7、《勇者行动》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了一起海豹突击队队员解救被绑架的CIA人质的故事。

简评:《勇者行动》被军迷称为特种战术的典范,全程激战无尿点!导演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执行特种任务时的种种战术以及海豹突击队深入敌后的作战能力,当中尉为战友及行动安全奋不顾身扑向手雷时,我们看到了只属于军人的最美一面。导演拍摄手法极其写实,对于军迷影迷实在过瘾。

8、《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

影片讲述了“眼镜蛇”企图征服世界,美国为了保卫国家而组成了特种部队——G.I.Joe。杜克领导特种部队,为了抵御的眼镜蛇头领及其部下,发誓不论何时何地要为自由而战,赴汤蹈火除暴安良以伸张正义。战斗不断升级,对决一触即发。

简评:影片一开场就用一段长达10分钟的飞机决战把观众震呆了。接下来酷炫的战斗机、潜水艇接连登场,这些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大家伙看得观众大呼过瘾。120分钟的影片中,有三分之二的镜头都在展现交锋场面,特技画面层出不穷。

片中的另一个段落是“特种部队”狂追一辆悍马车,一路上闪展腾挪躲避被撞飞的汽车和突然到来的列车,紧张得观众都屏住了呼吸。

社区宣传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社区宣传工作其实是很接地气,也很有技巧的工作。具体工作方法很多,有以下一些建议:

第一、创新宣传方式,让群众主动参与。这里有三点内容:

一要培养群众主动参与的意识。让群众从后台走向前台,从台下走到台上,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一定程度上,使群众能表达自己对理论的理解与体会,直接得以解疑释惑,更具说服力。

二要创新宣传方式。传统的宣传手段投资少,见效快;现有的微信群等方式方便迅捷,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可以面向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比如利用现有老年人文艺队,组织老年人志愿者将各时期的宣传内容编成粤剧、快板等节目,茶余饭后在社区内演出,完全可以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支“主力军”;在各种大型的咨询活动中,增添各种色彩鲜艳的彩图广告做宣传;在楼道或者小区设立居民微信群,随时交流信息,等等。

三要抓好项目,虚功实做。宣传工作弹性太大,干好干坏,做多做少,绩效不好衡量,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宣传工作也要抓项目,办实事,每年集中建设一、两个功能全、档次高的社区宣传文化龙头载体,精心组织一批能起到轰动效应的活动,寓教于乐;多组织文艺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到社区宣传,更有效地服务于群众的需要。

第二、注重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新时期出现许多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他们的关注点、接受点不尽相同。因此,社区宣传思想工作要提高针对性与有效性,亟须改变“大水漫灌”式的宣传,学会分层次,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对象,侧重不同的宣传内容,“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当前不仅要加大正面宣传的份量,更应该注意方式方法。现在的正面宣传之所以没有起到预期的社会效果,主要原因是缺乏好的典型,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自己身边的典型故事、典型人物,多宣传建设者风采,宣传基层干部的苦与累,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会更让人信服,但切忌盲目“拔高”,务必实事求是。

第三、资源共享,强化宣传阵地功能

加强宣传文化阵地自身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资源效益,物尽其用。如阅览室存书重复浪费问题,可以通过与邻近社区阅览室搞图书资源整合,相互调剂来解决。不同社区的群众娱乐小组可以尝试合作举办晚会活动。志愿服务可以多联系媒体加强宣传报道,等等。

第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充分发挥居民资源和潜能,充分用好辖区内的居民组织和小组,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双工联动效应,让宣传工作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事情,而是大家所有人的成果。

老人小组工作的具体技巧|小组工作的技巧

老人小组工作的具体技巧

(1)工作员在小组活动之前,要作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第一次小组活动,工作员事先要有周密的考虑,包括语言的运用、游戏类型的选择、让大家互相熟悉的方式等等都应有充分的考虑。第一次活动要使组员感到轻松自然、愉快开心、活动有趣。可让组员轮流自我介绍以增进组员间的了解,也可通过寻找相同“属相”促进组员间的互动。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2)所组织的活动或游戏一定要简单易学,使老人一听一看就懂,要使游戏具有趣味性,切记不要太难,否则老人会因做不到而感到自己。工作员应以缓慢、清晰、大声的语言讲解规则,要确保每个组员都明白规则。

(3)工作员要不失时机地赞赏组员的能力。“通过赞赏去增加组员之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之参与。要记着,那些赞赏是真诚的鼓励,而不是夸大的诺言”。同时,对于个别以自我为中心的组员,工作员要加以引导、规范,甚至批评,使他们不至于影响小组工作的目标完成。但应注意不要责之过严。

(4)工作员要关心每个组员对活动的感受,发现一些组员对活动反应冷淡时,要适当调整活动程序,以避免冷场。要在小组内组员自发形成“小山头”,一经发现,工作员要巧妙地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组织小组活动,自然令其拆散,以达到所有组员互动的目的。 (5)在小组活动行程过半时,工作员应协助组员真实表述对小组活动的感受,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使下一阶段的活动更符合组员的兴趣爱好。

(6)小组行将结束时,工作员应评价小组活动的成败及每个组员的发展。

在沟通上的守则

1、保持尊重、友善和诚恳的态度。

2、要有耐性,有充足的时间,避免作仓促的解释。

3、在分析老人话语时宜小心谨慎,在老人未完成表达时不能胡乱下判语。 4、避免与老人争辩,因为此举会促使对方沉默不言及趋向自卫。

5、尽量选择较少受干扰的地点与老人交谈。

与老人谈话的艺术

1、如何展开话题?

- 在这里的生活习惯吗? 平时有什么活动? 近来身体如何?

2、如何引导出老人的感受?

-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觉得如何? 你为何这样想? 你是否觉得„„?

3、如何打破老人的沉默?

- 当老人讲完时,答以“唔唔”,然后等待老人继续下去。

- 重复老人最后讲的话或其中几个字,然后等老人继续下去。

与老人沟通技巧(要)

1、谈话要简短,多听少发言,做一定的笔记。

2、在谈话的同时,留意老人说话的语气、表情及非语言上的讯息,为了解老人而听

3、当你不明白老人在说什么,应该坦白询问。

4、运用非语言的方法与老人沟通。例如:拍拍老人的肩膀、点头表示认同、握住老人的手等等。

5、给老人适当的欣赏及鼓励。

6、当老人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宜目注老人并表现出你是乐于聆听他们所讲的事物。

7、在谈话结束后,应就老人所谈的内容作适当的整理,以便在下次谈话时能采取主动并吸取老人所谈的经验。

令老人反感的语句(不要)

1、命令式 “你不要哭”、“再努力些”„„ 会令老人抗拒、逃避、自卫,因为老人们在过去是惯于做主的。

2、说教式 “你应该这样”„„ 会令老人羞耻、内疚及不满。

3、争辩式 “事实是这样”、“你这样不对”„„. 会令老人自卫、反驳及不敢坦言心曲。

4、批评式 “你自己破坏了”„„. 会令老人自卑及反抗。

5、分析式 “你都是因为怕媳妇才会这样做”„„ 会令老人愤怒、不安及自卫。

6、逃避式 “我们不要说这些了”„„.. 会令老人感到被拒绝而不敢坦言。

7、责问式 “你为何不这样做”„„ 会令老人觉得你对他或她不信任、不尊重。

自愿工作者在探访老人前的准备

1、清楚了解此次探访的目的、内容及对象资料;

2、探访前保持身体健康,心境开朗,维持稳定情绪,并作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付探访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若探访前有任何事件导致服务者情绪不安或身体不适,应与组织者联络商讨。

3、探访前如遇到暴雨警告或恶劣天气,请先于组织者联络,确保是否如期进行探访。

4、保持仪表整洁

注意事项

1.老人因神经细胞数目减少,所以应变能力较差,对冷热刺激反应变慢、怕冷,应注意避免烧、烫伤,应安排舒适安静的睡觉环境。 2.老年人较不容易入睡,且容易醒过来,应安排舒适安静的睡觉环境

3.因消化道功能的改变、牙齿脱落、口水分泌减少、影响老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食物要选择容易消化且采少量多餐(或是两餐之间给予准备点心),避免油炸、粗糙刺激性食物,同时要多喝水,以免引起泌尿道结石。

4.由于血液循环变慢,易造成起立性低血压,所以老人改变姿势时要慢慢的。

5.老人骨质逐渐流失,除补充钙质外,行动宜小心,预防跌倒造成骨折。

6.因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老人洗澡水温度要适宜,少用肥皂,以免皮肤因抓痒引

起发炎,沐浴后可以使用润肤乳液擦拭皮肤。

【对老年人视、听觉的退化,生活照顾宜注意下列事项】:

1.面对着老人说话,速度放慢并以手势协助老人了解。

2.在语调方面,勿以高音喊叫,老人不易接收,必要时请教医师使用助听器。 3.在走廊转角必须安装灯光,两边应有扶手以协助老人行走,夜间应保持适合的照明。 4.楼梯每一阶梯应有不同色带,以免老人因视力不佳,分不清楚阶梯而摔倒。 5.盥洗室内应注意地面不可太滑,马桶亦以坐式的为佳,而且周围要有扶手。

6.老人视力减退,所以室内光线要充足,常用物品放于固定位置,配戴适当的眼镜,看书报选择较大字体或使用放大镜,弥补视力之不足。

老人适合的活动

1、击鼓传花组织老人围成圈,其中一人拿花,一人背着大家或蒙眼放音乐或击鼓,声响传花,声停花止。花在谁手中,谁就中彩,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通过游戏活跃老人之间的气氛,发现老人的才艺,了解该机构老人的特点。通过举办具有老人参与、富于交流性的适合老人特点的活动,以促进老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归属感,保持健康心态。

2、套圈夺宝:用易拉罐摆成三排,老人在一定距离处用铁圈套易拉罐,套中者则加分。通过游戏丰富娱乐生活,提高老人的积极性,加强老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使老人老有所乐,增强老人的身心健康。

3、猜谜会:老人拿着谜底找谜面,找对者加分。这是一项智力游戏,在游戏中,老人开动自己的脑力,主动参与活动,达到延缓衰老速度,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的效果。

4、折纸花、送祝福:在折纸花的活动中,提高了老人积极主动性、耐心,锻炼老人的动手能力,延缓衰老速度,降低多种病症的发生率。折纸花,由于步骤比较复杂,有些老人学习过程较慢,所以先学会的老人可以教还没学会的老人,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加强了彼此情感的联系。

5、室内门球:在一定距离处放一凳子,老人击球,如球能通过凳子下面,便得分。通过游戏丰富娱乐生活,提高老人的积极性,加强老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游戏中,老人不仅可以扮演玩游戏者,同时还可以扮演其他的活动角色:捡球者、记分员、记球员等,这些都是在老人的能力范围内。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老人体验到了成就感,相信自己还可以做很多事,更加积极地面对他人,乐观地生活着。

6、模拟保龄球:将易拉罐摆成排,老人在一定距离处丢球,撞倒每罐若干分。通过游

戏丰富娱乐生活,提高老人的积极性,加强老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使老人老有所乐,增强老人的身心健康。

7、画鼻子:在白板上画一人像,无鼻子,老人与一定距离处蒙眼前行,工作者在旁边协助,在白板上画上人像鼻子。以位置的准确与否为加分条件。该活动,是工作者与老人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增加彼此的信任感

在进行社工服务过程中,会遇见什么困难?针对这些困难那,你会采取什么服务方式或者应对策略?

一、 语言

语言的交流是最大最普遍的障碍,除了听不懂广东话之外,另外也有外地来深养老的,带着浓重的乡音。

对策:

1.听口音,寻找能够听懂的人,比如社区工作者、义工、同工、老人身边的人等

2.自学广东话

3.根据手势、表情等大致判断老人的意图

二、 服务资源

服务中需要运用到很多资源,比如,场地、资金、人员等等。 对策:

1.善用社工的隐性权力,比如,在对基层介绍时,可先暂时介绍为由上级部门派下来开展工作的。

2.与社区等基层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

3.在需要社区等支援时,善于识别社区的需求,将这项工作巧妙的融入到社区的成绩、政绩中。

4.善于寻找公共资源,如公共的活动场所,广场等。

5.寻找商家的赞助等

6.寻找专业机构的支援,如医院,社康中心、教育培训机构等

7.善用老人本身的资源

三、 活动中意外事故的责任

服务对象为老人,难免会出现意外事故,责任如何确定。

对策:

1.安全第一,准备阶段做足功课

2.在活动场地排查安全隐患,张贴安全识别标语等

3.提前告知服务对象注意安全,并签订口头或者书面的责任约定

4.寻找同工或者义工协助,更多双眼睛注意到服务对象

四、活动中积极性与持续性的保证

特别针对,小组活动等需要长期参与的活动

1. 活动前的约定

2. 活动前的告知和请假

3. 不等待迟到老人,否则变相惩罚准时老人

4. 小组活动的节数不易过多、拖延过长,每节的间隔可适当缩短

5. 招募时,多一点人,这样,即使有人离开,也不至于导致人数过少

6. 鼓励并创造机构让老人参与其中,提高其责任感

五、不同类别的老人服务策略 (一)残疾老人

1.善用肢体的语言

2.给予表情、语言的鼓励和回应

3.同工/义工的协助 (二)军休老人

1.善用老人领袖,采用老人领袖管理和带领老人

2.尊重老人的特殊性性格,让老人自主识别自我的需求

3.社工的角色定位在协调者和组织者,而不是具体事务的实践者

(三)社区老人

1. 街道社区具备部分老人服务时,社工需要介入并配合到相关的服务单位,通过融入社工元素来增加活动的成效,同时,也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服务

2. 发掘老人自身的需求和潜能,社工作为资源协调者、组织者和协调者

3. 适时的向老人推介更为创新的社工服务和概念,如老人认知、情绪管理、生命回顾等,目前较少开展的服务。

我们与老人接触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安全:永远要摆在第一位!要小心地滑,扶好老人,掌握正确扶法;轮椅,老人坐上去时,一定不要让轮椅动而导致坐空,推轮椅动作要缓慢,老人的叫要放好,双手一定要放在大腿上,不要离开扶手的范围!

2、老人记性行多数不好,避免问:“你还记得我吗?”,老人家不愿别人说他记性差,改说:“我又来看你啦!”,老人家觉得被重视了,会高兴很多。

3、尊重老人的习惯:不要动老人房里的摆设和其它物品,如老人院扶婆婆就爱把剪刀、药油摆在床上,提醒她注意安全就行啦,有一个婆婆爱把钱夹在报纸里等等。

4、不要随便给老人吃你带去的东西:如糖尿病人要低糖,肾病和高学压患者要控制盐等。

5、在老人院搞活动的离房前前准备:让老人上厕所;给老人多准备几张纸巾;在空调环境下和冬天,要给老人多带一件外套,坐轮椅的带条小毛巾被。

6、时刻留意老人变化,如冷、热、咳、渴、方便等,以便能及时作出理。

7、不要嫌弃老人,要把老人看成是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关怀备至。

8、义工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了,有很多工作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变通的,

希望大家的应变能力能强一点,也希望大家在日后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有更多更好的 心得体会 与我们分享!

模拟问题:

1、老人不吃药——要先找出老人不吃药的原因:是因为苦呢?因为难下咽呢?因为缺少了吃完药要吃的口果呢?因为长期吃药吃厌烦了呢还是别的原因呢?找到原因后,再慢慢耐心哄老人吃药。记住了,是哄!

2、老人说头晕——也是要先了解老人的病患史,如看有没有神经性头疼,或是偏头疼等病史,如果是休息不好或是感冒引起的头晕可以用风油精和清凉油替老人搽抹“太阳穴”、“人中穴”,并用大拇指按压老人手腕内侧的“内关穴”;如果是低血糖引致的头晕,就马上冲杯葡萄糖水给老人喝,再让老人慢慢近食一点别的易消化食物;如果是房子或天气闷热所致的头晕,就要先通风再搽药油„„

3、老人趺倒——千万不能马上把老人扶起!要问一下老人跌到哪里?检查过确实没有跌骨折后再小心把老人扶起,一般的表皮外伤用淡盐水或酒精消毒后抹点万花油或龙胆紫药水,不要抹红汞!有骨折就不要搬动老人,如果你对固定骨折部位的手法不娴熟的话,还是先尽快打电话求救„„

4、老人哭了——同样要先找原因,要知道老人为何事伤心,然后再慢慢耐心开导„„

5、老人不吃饭——还是要找原因,是因为胃口不好呢?因为饭菜不合口味呢?还是因为有什么心事呢?然后再让老人慢慢吃,不要强求老人吃完一顿饭,能吃几口是几口„„

6、心理障碍或自闭的,那就要了解老人的“心结”和“死穴”,花很多的时间和耐心、爱心、关心去融化老人的心,直到有一天老人开口„„

7、真情投入,真心相待,老人们会懂你们、会喜欢你们、会同样爱你们的——只是可能她们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小组活动策划的主题要鲜明,立意新颖,能引起老年人的兴趣。高龄老人由于其身心状况,喜欢独处,不爱说话,凡事都不喜欢参与,认为是凑热闹。在小组活动策划阶段,要事先登门拜访老人,征求老人的意见,让老人获得受重视感和受尊敬感,在社工和老人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如福利院老人与幼儿园的小朋友联欢,定名为“宝宝乐”活动。由于老人事先参与了活动主题的设计,一般会对后续的小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具有很高的参与意识。但老人好忘事,所以在活动前,仍然要一对一的邀请老人参加,同时在显眼的地方张贴活动海报。海报要绚丽多彩,字大饱满,内容简明,让老人很容易就能看清读懂。

在活动主题确定以后,社工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如设计整个小组活动的流程,小组活动共进行几次,每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重点是什么。如八一期间,针对福利院老兵开展的小组活动,共开展四次,第一次是“我的军旅生涯回望”;第二次是“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件事”;第三次是军歌嘹亮,老歌重唱;第四次是重回军营,参观高炮师。每一次活动,社工都要有周密的考虑,包括语言的运用、游戏类型的选择、与活动赞助方的联系、时间的控制,以及应对高龄老人发病等突发事件。活动要让老人感到轻松自然、愉快开心,不致于太累。

在高龄老人中开展的活动或游戏一定要简单、易学,使老人一听一看就懂。由于高龄老部分视听能力较弱,所以社工在讲解活动规则、演示游戏内容时一定要用缓慢、清晰、大声的语言,用易识别的文字和图片。活动中穿插的小游戏一定要简单有趣,既能调动起活动的气氛,又要简单易学,避免老人因做不到而感到自己。在长期开展高龄老人小组活动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以下小游戏深受老人们喜爱,用筷子夹豆子、名字串串烧、鼻唇传扑

克牌、智力小抢答、两人合作吹气球等等。这些小游戏既不需要花费太大的体力,又能达到动手动脑、愉悦身心的效果。

社工要不失时机的赞赏组员的能力,通过赞赏来增加老人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主动发言的老人或克服困难完成某些小游戏的老人给予适当的赞赏,对其增加自信特别有效,也能很好到调动起他参加下次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但赞赏是真诚的鼓励,而不是夸大的言辞或奉承。有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支持的动作,比千万句赞美的话更具力量。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老人,可以请他们帮助社工通知其他小组成员参加活动,活动前负责签到、点名,在活动中多给予发言和表现的机会等。

某些高龄老人患有脑血栓等慢性病,反应较慢、喋喋不休,其他组员会对其发言表现出冷淡或不屑的神情。这时社工要关心每一个参加者的感受,调整活动程序,适当打断老人的讲话,对其内容进行小结,如“您刚才讲的意思主要是„„,我们大家都清楚了,现在我们有请下一位组员发言,好吗?”鼓掌感谢刚才老人的发言,邀请其他老人发言。打断老人讲话时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委婉,否则老人会有“被抛弃”的感觉。

在活动中,社工应协助老人表述对小组活动的感受,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使以后开展的活动更符合老人的兴趣、爱好。这种感受的表述,不仅是口头上,而且可以是文图上的。如可以请老人把参加活动的感受写在纸上、把参与活动最深刻的人和事物画下来。社工把老人的作品收集起来,做一个展板,既可以让参与者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也可以吸引未参与者的注意,从而很好地为小组活动做宣传,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如社工站举行的“我所经历的改革开放30年”小组活动,展览了老人们搜集来的老物品、老照片,又展览了老人们关于改革开放亲身感受的作品,有文章也有画作,引起了福利院老人们的浓厚兴趣。茶余饭后经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谈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巨变,无不发出感慨——日子越过越好,晚年生活不仅有保障,而且越来越精彩了,这种感受无疑有利于高龄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容易怀旧,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如何运用这一特性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也一直是老年社会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的问题。根据笔者在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3年多的老年社会工作实践,本文试图就社会工作怀旧技巧在养老机构中的实务运用作一些探讨。

所谓怀旧技巧,就是让老年人对过去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或时刻进行回顾,并讲述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构了和他人的关系,并且通过自我塑造,使得自己的生活和自我感觉保持一致,在情感上获得一种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多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情绪,找回自己的自尊和荣耀

就个案而言,由于怀旧技巧的运用为社工提供了对老年人过去生活的了解以及分析老年人生活意义和连续性的重要线索,因此成为许多个案工作开展的重要方法。但是,除了将怀旧作为背景资料搜集和分析的重要技巧外,在一些典型案例中,怀旧还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技巧。

一是沮丧型老人。在老年机构中有一部分离退休干部,年轻时,他们曾在工作岗位上成绩卓著;退休后,他们往往对自己被解除社会责任、需要他人服侍的现状无法接受,以致悲观、颓丧,对养老机构的大部分活动都失去了满足感。对于这样的老人,社工可以通过让他们回顾过去岁月中那些令人骄傲的事件和时刻,使老人重新找回自尊、自信,有勇气面对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形,舒缓心理压力,从而将注意力转移至新的经历和目标中。

二是自我轻视和自我控诉型老人。这类老人由于年轻时遭遇诸多挫折,在事业和家庭上均存在一定缺陷,以致自我评价极低。通常表现为不停地指责自己,认为自己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一有任何过失便立刻把所有罪行都加诸于自己身上。通过怀旧,社工与老人一起追述

过往岁月中不愉快的事件,并通过讨论引导老人明白,这些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自责和内疚,减轻其焦虑不安的感受。

以怀旧为主要技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小组活动在养老机构往往深受老人们的喜爱。不同的老人由于不同的经历和性格,兴趣和喜好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却是相同的,因此,社工开设的怀旧类小组,不仅参与者众多,而且气氛活跃,组员的分享意愿强烈。在养老机构尝试社会工作介入的初期,开展怀旧类型的小组有助于老人快速地接受和参与这一全新的工作方式。当然,针对不同的老人,怀旧同样可以延伸出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活动形式。

一是康乐性小组活动。每周固定设立一个老歌日或者老电影日,作为一个常规的活动内容,在怀旧的同时也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类活动由于受身体和思维状况影响不大,可以针对院内大部分老人,特别是适合那些高龄、活动能力不强的老人,同时,对于帮助唤起轻度痴呆老人的记忆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二是治疗性的沟通互助小组。一些老人相对封闭、冷漠,或者害怕因交流带来人际关系上的麻烦,信奉少说少错的原则,遇到烦心事也缺乏有效的倾诉,给人怪癖、孤独的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阻碍了人际交往的发展。社工针对这类老人开设治疗性小组,主要运用怀旧技巧(尤其是在小组初期),从谈谈过去的伟人、那个时代的故事、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到谈谈我的朋友、我的童年,最后到谈谈现在的生活、我的烦心事,循序渐进,社工积极关注和鼓励每一个老人,逐步培养小组内沟通和交流的氛围,帮助老人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

三是发展性小组。这类小组针对活动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的老人,通过小组,在老人中搜集和寻找留下时代印记的物品、照片、报纸图片、故事、图书等,利用怀旧角之老照片展、怀旧角之“古董”展,怀旧角之“过去的故事”讲述比赛、童年的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同时合理穿插今昔对比的内容,将今日的上海风貌、现代的电脑游戏、数码产品等内容加以介绍,使怀旧不仅成为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成为老人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了解新生活,重整生命经验的舞台。

幼儿语言教育的有效策略

  导语:语言是人类进行交往、思维的工具。在婴幼儿时期(0~6岁,即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孩子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便可事半功倍地掌握某种语言。但语言的敏感期具有阶段性和特定性,一旦错过便无法弥补,所以一定要把握时机好好利用这一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幼儿语言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1、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语言环境,激励幼儿语言表达的

  陈鹤琴先生说:“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引发话题,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鼓励幼儿的每一次表达,支持和引发幼儿表达的愿望,并让幼儿通过表达体验到语言交流的意义、成功和快乐。

  我班里有个性格内向顾一凡,她在幼儿园里从来不跟其他教师或保育员说话。我感到这样的性格特点对一名幼儿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于是,我常伴随在她的身边,尽可能多地找机会和她进行语言交流。

  特别是在她早上来园的时候,我总是非常热情地和她打招呼,但却很少看到她的回应,更别提有什么语言交流了。有一天放学时,她拉着妈妈在操场上玩荡秋千,我依然和她礼貌地道别,没想到她居然小声地对我说:“老师,再见!”我为之一愣,随之而来的便是感动,我跑过去,抱着她亲了又亲。虽然她的声音很小也很稚嫩,但我还是表扬了她一番:“没想到你的声音这么好听,你以后一定要多说给我们听听哦!”她听到我的表扬开心极了,在一旁的一凡的妈妈也十分高兴。就这样,以后每天幼儿来园和回家的时候,她都会和教师打招呼了。

  现在,她有时也会主动和我讲话,如“这个红色的蝴蝶结是我的,是妈妈买的”“我的衣服湿了”,等等。看到幼儿有如此的转变,我们觉得很欣慰。无论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怎么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决不能放弃对任何一名幼儿的教育与关心,相信我们的努力定会收到效果。在一个温暖、安全、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幼儿没有了压力,没有了自卑,心情变得舒畅,就能真正做到有话敢说、想说和爱说。

  2、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引发幼儿语言表达

  皮亚杰认为,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物质环境的经验及社会环境的作用是幼儿成熟的必要条件。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的发展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室和走廊里,都为幼儿创设了非常漂亮的环境,我们适时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主题活动发展进程,悬挂幼儿的各种作品,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幼儿了解到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国粹是京剧,而且中国流传着许多民间艺术。于是,幼儿们进一步探索着民间艺术和国粹。当幼儿知道京剧脸谱上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人物形象时,他们萌发了动手绘制的,于是一幅幅鲜艳的京剧脸谱跃然纸上。教师将幼儿的作品悬挂在墙上,为幼儿的语言表达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幼儿潜在的语言表达。

  3、利用自然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语言表达的素材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幼儿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可能有表达的内容,才可能乐意表达,有话可说。因此,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实地参观、感受生活、感受真实的世界,让幼儿不仅有说话的机会,而且有说话的内容,这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我带领幼儿参观了中班的秋天的水果后,引导孩子们在参观的同时摸摸水果的形状,闻闻水果的味道,看看水果的颜色。并用语言启发他们回答我的问题。参观水果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素材,这对于激发幼儿语言交流的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幼儿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治了情操,他们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以及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我们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在直接的感知中丰富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幼儿时期,恰恰是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发言

  1、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幼儿都有话可说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幼儿才能有话可说。如在《炎热的夏天》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怎么让人们在炎热的夏天过得更舒服?引导幼儿在小组中讨论,各自介绍自己的经验。如第二组中,倪芳洲抢着说我们可以穿裙子、汗衫;杨仁杰说我每天吃一些冷饮也很舒服;杭天羽说人们可以在房子里开空调,这样也就不热了……在小组讨论中幼儿畅所欲言,完全没有单独发言的紧张和害羞。而如果整个活动都是老师提问个别幼儿回答的话,就容易产生幼儿被老师的牵着鼻子走的情况,可能少数幼儿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大多数幼儿就不可能都有机会发言,而这些大多数幼儿就容易产生倦怠,思维也就不活跃了。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幼儿自信地发言

  生活经验的准备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准备充分则表现积极,反之则不然。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前,我们都会将《主题提示》发给幼儿,让家长对照其中的内容和幼儿一起收集资料、完成调查表、丰富相关经验。在主题活动《昆虫大世界》开始前,我们也是如此。

  到了周一,很多幼儿都将自己的收集的材料带来了,有昆虫的工具书、图书、图片和捉到的蚂蚱、螳螂、蟋蟀等昆虫。为了弥补少数幼儿经验缺乏的不足,帮助他们分享同伴的经验,我马上将幼儿带来的图片资料和实物昆虫展示和饲养起来。

  同时,还利用午餐后散步的时间带领他们找昆虫、捉昆虫、饲养昆虫,在主题活动开展的日子里“昆虫”成了幼儿茶余饭后关注的焦点,他们一有空就观察、研究、认识各种各样的昆虫。在集体活动中,一些准备充分、经验丰富的幼儿参与积极、主动,发言大胆、自信,他们独特的发现,给老师和同伴很多灵感和启发,也激发了大家进一步探究昆虫的。

  3、个别教育,帮助他们走出不敢发言的心理误区

  在班中总有部分幼儿不爱举手发言,即使被点名发言,通常也是“点”而不发或支支吾吾一言难发。久而久之,这些幼儿就可能成为活动中被话语权遗忘的角落。

  其实这些幼儿往往拥有很多知识,他们的大脑仿佛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智慧宝藏,而这些宝藏就埋藏在他们沉默的大山之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而不发言的同伴会因此失去许多学习锻炼的机会,甚至因而形成自卑的心理。因此,我特别注意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教学中加强对他们的关注,采取必要的措施,给这些孩子以帮助。首先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让幼儿作为一个平等的学习主体参与讨论。我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以讨论的平等主体加入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让每个幼儿都加入教学的整个过程。其次,通过赞扬引出谈话,然后提问。在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希望引起教师的关注、尊重和赏识,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有希望和被人接纳被人欣赏的强烈愿望。

  通过我和班中幼儿一学期的努力,现在,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思维,主动举手发言,而且发言时个个露出自信的神情,不管发言效果如何,大家都会表示出理解和鼓励,活动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抓住机会进行语言教育活动

  1、在晨间活动时注重个别谈话,个别引导交流。

  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个别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感到陌生,容易产生情绪不安,甚至变得“沉默寡言”,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晨间接待的时间,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抱抱他们,他们,亲亲他们,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个别说说、谈谈,聊聊,让他们在感情上得到满足,慢慢地陌生感、胆怯就会逐渐消失,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就会发生兴趣,产生说话、交流的。

  此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们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与语言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如有的幼儿善于与人交谈,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幼儿不爱说话,说不清楚自己的意思。

  所以我们要掌握不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做好个别交流工作,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在交流时有意识地让他们讲比较完整的句子,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语言要求,让他们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语言交往任务;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的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孩子,我们就要除了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多与他们交流之外,还要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所以利用晨间谈话的机会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说话,只有通过多讲多练,才能使他们逐渐养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习惯,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在体育游戏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

  每天到户外体育游戏,在玩之前我们会创设机会请幼儿观察今天玩的玩具,请幼儿不但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而且引导孩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们。

  通过一段时间的说完后才能玩的实践,幼儿对玩具的名称及怎样玩的语言表达是越来越通顺流利。如李嘉小朋友说:“我最喜欢玩轮胎了,因为轮胎跑起来很快,我可以和赵森海玩滚轮胎比赛,昨天我又赢了,心里真高兴。”刘楠、耿晶说:“我喜欢拍皮球,我可以拍很多花样,单手拍,双手拍,还能两只手交替拍,拍高球、拍低球,我是不是很厉害。”这样,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大脑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个个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讲述自己心爱的玩具以及自己的创新玩法。

  3、在散步或远足时进行语言教育

  午间在幼儿园内散步或到园外远足时,也可以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活动。先启发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再鼓励他们提问想知道或不了解的事物或现象。

  如秋天来了,在幼儿散步的时候,就可以让幼儿观察讲述秋天树叶的变化,孩子们会说,初秋时树叶慢慢地开始变黄了,过几天后浅黄的'树叶又变成深的,再过了几天后,孩子们都说树叶变成了枯黄,到冬天时,树叶就掉下来了。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学习新词:“枯黄”,这样语言活动中幼儿所学到的词语,幼儿记得牢,还运用自如。如幼儿学过“渐渐”一词后,就会结合生活实际,讲“天气渐渐冷了”,“雨渐渐大了”,“衣服渐渐穿得多了”。教师在散步时也可以随意和个别或三三两两地进行交谈,谈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培养师生间感情,而且能使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

  4、点心后的一段休息时间开展语言的早期阅读活动

  在早点和午点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组织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活动。让孩子们到最喜欢的图书角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不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有关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孩子的优良品德,并能促使孩子们观察、分析、想象及讲述能力的发展。

  幼儿天模仿,往往喜欢与别人看相同的书,这时有可能会发生争抢现象,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引导幼儿想办法用与人商量的语言,如:“我可以看看你拿的书吗?”“咱们一起看这本书可以吗?”“你看完了可以给我看一看吗?”通过这样的语言引导,可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幼儿看书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孩子互相谈论及讲述自己看到的书中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又使幼儿更正确、深入地体会书中的内容。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讲述,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平时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

  在每个星期中,我们会定期举行儿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语言游戏等,这些都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象讲故事这样的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教师充满感情,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一个故事时,幼儿都听得那么认真,而当请他们自己来讲述时,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如我班的邹金毅、沈天乐、刘晓霞等小朋友,不仅能模仿老师有表情地讲述,而且还能创编故事的开头或结尾,并能伴有表演动作,语言表达能力令全班幼儿非常佩服。其他幼儿在讲故事活动的训练下,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6、把语言教育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在实践中,特别是在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互相渗透中更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歌曲教学,歌曲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的结合,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唱着充满韵律感的歌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可以从中感受到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美。如歌曲《秋天多么美》,它的歌词生动形象,幼儿透过歌词就能看到一幅秋天的丰收图,在欣赏完歌曲后还能让幼儿描述一下歌曲中描写的秋天,并引导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秋天的另外景色,再把自己创编的歌词融入歌曲,通过说唱结合,进一步培养幼儿有节奏地说的能力。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他们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在日常活动中充分为他们创造机会,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尝试、犯错、被纠正,让师幼双方都能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彼此听到对方的“声音”,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为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科学领域小组交流学习方式方法或具体的安排是什么?

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分类标准:

1、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通过企业、团体、组织规定的沟通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方式。如项目例会、项目计划、项目报告、变更大会、合同和协议、组织与组织间的往来公函等。非正式沟通是通过正式沟通渠道以为的渠道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换方式。如茶余饭后的私聊、拉家常,过年过节的问候等。

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沟通效果好,信息具有法律效力;缺点是沟通速度慢,方式刻板,可能会因传递渠道的影响,造成信息失真和扭曲;正式沟通常用于重要的沟通和决策。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是形式多样,沟通速度快,畅所欲言,沟通压力小等;缺点是不留证据,难以控制,信息极易失真,甚至成为谣言;非正式沟通常用于领导了解员工情况,关系密切的成员之间的交流等。

社会生活中,一些“便衣”,打着非正式沟通的方式,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录音、拍照、录像等,将非正式沟通的过程变成了正式沟通的有力证据。

2、垂直沟通和水平沟通

垂直沟通分为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均属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方式。一般下行沟通的速度要快于上行沟通的速度,因为下行沟通多属于领导布置任务,而上行沟通多属于下属向领导反映问题、申请和汇报工作,领导一般多会延误,尤其涉及费用支出的时候。平行沟通是平等组织、企业、部门、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

垂直沟通的优点是沟通速度快,信息传递准确;缺点是如果层次多的时候,信息传递变慢,可能会出现越级沟通和隐瞒事实的现象。水平沟通的优点是沟通主体之间彼此平等,沟通顺畅;缺点是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难以控制局势。

3、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单向沟通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发送者发送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单一方向的交流,缺乏信息的反馈。单向沟通如报告会、马云的离职演讲、村长宣读文件等。双向沟通是在沟通过程中,发送者和接收者经常要互换角色,发送者把信息发送给接收者,接收者接收到信息后,要以发送者的身份反馈信息,直到沟通完成。双向沟通的案例比较多,比如项目例会、讨论会、商业洽谈、技术交流等。

单向沟通的优点是传递速度快,意见统一,时间进度易于控制;缺点是信息没有反馈,观点可能会片面,士气不高。双向沟通优点是士气和参与度高,反馈信息能及时完善沟通结果;缺点是观点难于统一,七嘴八舌,沟通变成拉家常,浪费时间和精力等。

4、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形、表格、数字等形式进行的信息沟通。语言交流是生活中的主要沟通方式,语言沟通的案例也是举不胜举。非语言沟通通过动作、表情、语调、手势等语音以外的形式进行信息沟通,最常见的非语言沟通有手势、走秀。事实上,非语音沟通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在语言沟通的同时,伴随一些非语言沟通效果会更佳。

除特殊环境、特殊原因,一般语言沟通都伴随非语言沟通,而非语言沟通很少伴随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能起到语言沟通无法达到的效果。比如,夫妻间的暧昧,有时一个手势或飞吻,远比语音的效果好。

5、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

书面沟通就是用书面形式进行的信息沟通。比如通知、报告、信件、授权书、项目章程、实施方案等。口头沟通就是运用口头表达所进行的信息沟通。比如谈话、演讲、聊天等。

书面沟通的优点是有证据,可以长期保存,描述周密,逻辑性和条理比较清晰;缺点是耗费的时间比口头沟通要多很多,而且需要保管。口头沟通的优点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活,约束少,反馈及时;缺点是容易忘记沟通内容,沟通过程和结果没有证据,易于成为谣言等。

有什么适合6人小组用的组名

6人小组名和口号如下:

1、不吃饭、不睡觉,打起精神赚钞票!(忍者团) 

2、每天多卖一百元!(赚钱机器) 

3、追求客户满意,是你我的责任。(神兵队) 

4、多见一个客户就多一个机会!(“亲亲”团) 

5、因为自信,所以成功。(超异能团) 

6、不要等待奇迹的发生,因为奇迹在等我们去创造。(奇迹)

7、强化竞争意识,营造班级小组精神。(竞逐队) 

8、失败铺垫出来成功之路!(勇者无敌) 

9、单量铺路,金额致富。(光速)

如何让"磨课"取得最佳效果

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耗费教师的大量汗水。

不过,这磨课的“磨”字就如侠客十年磨一剑、得道一样,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磨课的模式有:基本式、简化式、同课异构式、教学诊断改进式、行动导向式。

扩展资料:

作用:

磨课活动的开展,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以往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是全校性的,范围广,参与的人员多。

因此教师之间不容易交流和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上台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和锻炼提高的机会一些有理想志向,希望成长的年轻教师,投师无门,问师无路,只能闭门造车。

因此也就不足以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了。磨课在我校开展是以分学科,分年段为主要形式的。这样一来各小组的人数不多,相互之间又比较熟悉教材。

因此教师们在一起磨课,人人皆能上台展示自己的个人教学成果,教师之间看得也就更准,理解也就更为深刻。

因此在一起总能找到共同语言,讨论或交流起来气氛尤为热烈。每位教师都得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一到议课这一环节,教师们往往是经常忘了时间,仿佛是有说不完的话。办公室里、茶余饭后老师们的话题都是磨课。

标签: 小组 茶余饭后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9j4w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