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数学案例怎么写

数学案例怎么写

1.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案例怎么写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案例写作 “只有亲自编写案例,才能真正掌握案例。

数学案例怎么写

“教师撰写案例,是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教师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的重要途径。在撰写案例之初,教师首先应明了案例的一般格式。

案例总是把事件涉及到的材料,按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部分排列起来的,其模型大致如下。 一般地说,从开始的段落可以透视出案例的大概情形。

它会提供给读者学校、班级或教师的名字和地理位置,告诉读者谁是决策者,作出了什么样的决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这种情景是何时出现的。如果一个案例的开始的段落写得较为得当的话,那么在初步准备中所讲的那些关键性问题,都会得到回答,所以对篇首的段落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案例在篇首之后接下去的部分一般是对事件背景的描述,涉及到事件发生的地点、组织机构、人员等等。背景材料的容量可能较大,有些并不一定与在篇首确定的问题或决策直接相关。

这部分内容提供的是问题产生的场景,因而对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对于作出一项决策,可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备择方案,那么较为适宜的方案,就是与特定的场景密切相关的那一个。

如果有着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的存在也就没什么必要了。这就如同医学界医生的行为一样,虽然病人都是头痛,但不能用同一种药来医,要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年龄、收入、社会家庭因素等来开出药方。

在谈到关于背景方面的材料多少才较为合适时,劳伦斯提出了这样的看法,颇值得注意: “无论如何,有几条简单的原则应予以注意。大多数案例描述了它所关心的一个或几个当前发生的事件。

大多数案例也还提供了关于人物、问题的一些背景情况。在完成的案例中列入关于当前关键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第一手资料,是一种明智的作法。

这些资料包括那些关于人们怎么做,怎么说和怎么想的记录。较之描述当前情景的事实,背景资料的使用应当更有节制。

最有用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案例事件参与者的想法。案例中很少需要列举有关人物以往的职业,正规的教育程度和其它档案材料。

案例作者必须决定需要多少背景材料来说清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但与此同时又不至于因资料太多而妨碍学生深入地把握当前事件所提出的问题。” 交代了一般的背景之后,对于学校或教师的某些方面(即上图中所说的“感兴趣的特殊领域”)要作更为详细的描述。

因此,如果案例的事件发生在一所学校的一位语文教师身上,可能就要在该校的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教研组或年级组等方面花费更多的笔墨,为读者提供更详尽的信息。在这部分内容中,也会在教师或学校管理者的位置、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及担负的责任,甚至是一些个人资料上提供更多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这部分内容仍属背景信息。在所有这些背景材料之后,一般会进一步提供在开始段落所提到的论题。

你在写作这些内容时,要仔细品味,因为对于你要处理的问题来说,它们是最为重要的,并且相关程度也最高。 “有时案例作者可能会在案例中披露案例问题的解决办法或有关单位实际所作的决策。

对于这样做是否一个好方法,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大多数案例作者把案例终止在临要作出决策之前,而把分析和决策的任务留给学生。”

如果案例中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备择方法,它们也往往放在后面,这部分内容也需要仔细地斟酌。 在案例的最后,常常有一或两段结束语,它可能强调一下案例中人物完成某项活动的时间限制,或者再次申明要完成的任务。

从本质上来讲,案例的结尾部分是使读者重新回到在篇首所提到的内容中去,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典型的结束语是这样的: “张老师知道他的下次课是在周五上午,他必须要在此之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区领导为学校的搬迁设定了两个月的期限。” “教师的课程计划一般要在学校正式开学前完成。”

“孩子的家长说,他一个小时后再来找教师。” 如此等等。

这样的结束语对于你确定哪个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供教学用的案例中,还会有一些建议要讨论的问题,也就是给出教师希望学生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时要思考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案例都可以使用这样一组标准思考题。 作为案例中的主要决策人 1)你对这一情景作何分析? 2)你能考虑哪些可选择的方案? 3)你最倾向于哪一方案,为什么? 4)你的实施计划是什么? 5)为了回答第1至4个问题,你都作了哪些假设,这些假设对问题的答案有什么影响? 讨论题应该是教学用案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不同的讨论题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课前准备和随后的课堂讨论。

假如思考题是这样:“作为案例中的关键决策人,在你作决策之前,你还希望得到哪些附加信息?这些信息容易得到吗?如果这些信息不容易得到,需要多大成本和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得到?”那它将与上述罗列几个问题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教师尤其是教师群体在撰写案例时,可以遵循下列阶段。

1.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这样的案例如果国内还没有的话,可以选择西方国家的一些案例。

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能会涉及。

2.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么写

一、背景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 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 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 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 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二: 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 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 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 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 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 评析: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 实践活动三: 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 评析: 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

3. 数学概念性案例怎么写啊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教学案例 一、问题提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学生学会探究离不开教师对探究方法的指导,目前中国数学课堂主要特征有三水平:记忆、解释、探究。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主要是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考力水平下降、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的问题,反映在以下方面:现象之一 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

现象之二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较多,许多是实验探究水平的课,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对探究过程参与的质量与程度较低,教师常常通过解释或让学生记住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考力水平。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引起高思考力水平保持和下降的因素有哪些。

高思考力水平要得以保持需具备七个要素:①给思维和探究推理“搭脚手架”;②为学生提供元认知方法;③示范高水平的操作行为;④维持对证明、解释或意义的强调;⑤任务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⑥在概念间建立联系;⑦适当的探究时间。影响高思考力水平下降的因素有六类:①情境问题常规化(学生希望降低要求,教师包办代替);②重点转移到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与完整性,不注重意义、理解、概念获得等方面;③时间过多或过少;④课堂管理问题;⑤给予学生的任务不恰当(指向不明或学生缺乏兴趣);⑥教师对学生低层次结果或过程迁就(如本来要求学生解释思考过程,却接受了学生不正确或不清晰的解释)。

其次我们尝试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来获取解决问题的途径二、数学探究性教学方法研究尝试依据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标准》设立“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这就是说《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普通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编排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各模块均安排了思考、探究、观察、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活动栏目(见下表)。

这些内容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视野,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主动学习中去探索、去想象.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自已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已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三、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应用范式一基本过程(如下图)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推动学生认知冲突,启发思维,引发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问题,对原始问题进行变式,其次先学习小组后班级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修改、筛选出供课堂讨论的问题,学生独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交流、讨论、互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过程,揭示和提炼数学规律,最后逐步完善结论或形成猜想,师生共同探索,进一步提出新问题或进行变式运用。

二教学实践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在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的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效学习的兴味。

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从数学与社会的结合点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数学的认知矛盾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先定理后应用的实际问题,调换为从应用题开始的问题情境创设,以突出“问题解决---建构数学---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等等。总之,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探究环境,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案例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1.1正弦定理(第1课时)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供学生探究:一船从港口B航行到港口C,测得BC的距离为a,船在港口C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航行,由于船员忽疏没有测得CA的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他们能否计算出港口A、B之间的距离?提出实际问题后,启发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⑴这个过程可以转化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⑵数学建模,即将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即在△ABC中,已知A、C、a如何求c边呢?①这个问题整体上讲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属于解三角形问题,判断问题的实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②解三角形问题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些主要知识、工具?(已经学过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原有的认知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基础)③思考解。

4. 数学教师 教育叙事 案例怎么写

师爱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

教书育人不能没有爱,爱的教育不能没有艺术和教育的智慧,只有融入教育智慧的师爱才能是学生真正的爱。 案例简述 XX,男,13。

家庭条件较好。新生注册我还未知道他的名字他就开始给了我一个见面礼——毫不忌讳的玩弄他的手机,被我批评后只是放进口袋并未表现悔过的样子;开学第一天升旗他就在我前一天千交代万叮嘱不要迟到的情况下公然迟到并一摇三摆想进入队伍,我非常生气,狠狠地吼他,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也不反驳。

某下午,自习课,突然一阵悦耳的音乐响起,是他又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其实从和班里同学的谈心交流时我早就了解到XX的手机是从不离身的,他也有很多的过去学校的朋友,他们从早到晚总是用手机聊天交流。我感觉他如果能改掉依赖手机的习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应该能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的。

因此我和他进行了一次恳切地长谈鼓励他,试着让他走出虚拟的世界。一开始,他还算配合下决心试着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但是这一天他又把手机带到学校,仅仅坚持了两天!我与其家长交谈时发现,他用极其粗暴的,激动的语言在顶撞他的母亲。在以后和他家人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他从小只要一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地方,总是以发脾气,闹情绪为发泄和争取的途径,而每次也总是以他的胜利为终结。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过激行为中他尝到了甜头,而脾气却越来越激烈暴躁了。 某天,在数学课上,XX又一次因为上课玩手机做小动作被数学老师批评;英语课被英语老师批评;任何科任老师都对他的表现不满意。

XX家离校较远,某晚其母打来电话得知他放学居然未回家,并且不在亲戚家。

其母很是焦急,在我连着打了很多本班学生家电话询问后,才鼻清脸肿回到家,说是在路上摔跤了并不怕疼坚持回家。次日,我对他进行了表扬,谁知几天后才知道他是被别人打伤的,我对他再次苦口婆心的批评教育,指责他不应只顾自己不顾家人的感受,但他仍然是一脸的无所谓。

并要求我不要插手这件事情,由他自己解决,我与他母亲联系后用了最好的方式解决了这件事情。XX可以算是班上学习困难户,他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因此他总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

比如说,上课调皮捣蛋、不专心听课,他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寻求心理平衡。在对他的教育中我发现他有着极其孩子气的一面,想尝试一下新鲜事物。

也是为了表现出他的个性张扬。但 同时我也察觉他的有些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有偏差,他会认为老师对他进行教育是为难他,他会觉得对他进行适当的惩戒和教育是学校不人性化管理的体现等等。

通过与他谈心走近他,慢慢地我了解到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家庭收入提高。家长对学生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去会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从而渐渐地也养成了他们任性好胜的个性,少了几许宽容心同情心,多了几许霸气,好胜心。

家中众星捧月式的过分溺爱使他养成了娇纵自私且受挫折能力弱的个性。通过交谈我发现他很喜欢表现自己,对老师安排他做的事,能够尽心完成,发现同学有违规行为有时他也能告诉老师,因势利导综合他的特点适当给他安排体育委员的工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班里要往高处贴条幅,当时我并未叫他(其实是在我的心里从未指望过他),可是他却主动留下来对我说:“老师,要我帮忙吗?”我毫不犹豫地同意并在心里感动莫名,他也确实卖力地去做并且做得很好。我真的感觉在教育工作上,要花点深功夫,即要不失亲和力又必须严格!如果只用简单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0353565的说教很难去改变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学生都不是一天就长成这样的。

所以我认为要使像XX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和行为习惯上有改变,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因为,随着国家日新月异发展,信息量的敞开使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兴趣求知变得十分容易和广泛,学生的知识面与时俱进地扩展。

他们大多有强烈的反叛意识,追求自我个性张扬,但相对缺乏团队精神。学生中很大一部份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老师反对他们做的事,他们越要做到底,为了追求绝对的与众不同甚至有同学尝试打耳钉,吸烟。

90后的学生出生在计算机虚拟技术日新月异的90年代,长在知识大爆炸的21 世纪。他们面对电脑电视机的时间甚至比面对父母的时间还要长。

我要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少年。 对于XX这种脾气倔强的学生,我认为不能指望强行把他的脾气扭过来,扭是扭不过来的。

我们有时候应该不动声色,有时明知学生这样下去会碰壁,也不加阻拦,而是默默关注。等到学生吃到苦头之后,暗中加以帮助或点拨。

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多作鼓励,激励他内心的善良本质,让他拥有一颗博爱心。当他做了好事时,应及时加以表扬奖励。

在工作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受到表扬、关注。总希望自己成为焦点,他们不管自身能力如何总想在班级管理中出谋划策表现自我。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态,我时常会依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让他们去负责班级中的一。

5.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怎么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 所属学科 数学 适用学段 小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作 者 文件格式 文件 类 型 转 载 上传时间 2006-07-03 推荐人 肖仙 一、背景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

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

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

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1角、1元(硬币)、1元(纸币)……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

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实践活动二: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 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

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实践活动三: 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

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评析: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

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6.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怎么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 所属学科 数学 适用学段 小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作 者 文件格式 文件 类 型 转 载 上传时间 2006-07-03 推荐人 肖仙 一、背景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

景叶老师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

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

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1角、1元(硬币)、1元(纸币)……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

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实践活动二: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 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

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实践活动三: 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

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评析: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

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

7. 怎样撰写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

①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行动教育中,我们通过设计折纸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而教师对数学教与学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设计折纸活动的背景。

"三角形的中位线"一直是各种版本的初中几何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很多公开课都选了这个内容。但在大量的听课与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是一个教学难点,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在课上独立完成,大多数学生在证明中面临困难。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是我们课例研究的出发点。众所周知,用"操作"、"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重要方法。

由此,我们想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基础出发,重新设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研究"折纸中的图形性质"探索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并加以说明。

一方面,折纸活动本身能唤起学生很多美好的回忆,如折纸飞机、纸帆船、千纸鹤、宝葫芦等。另一方面,折纸活动又是一种有效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运用图形运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而且折纸活动本身也承载着许多重要的几。

8. 如何写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 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A的面积 B的面积 C的面积 图1 图2 图3 图4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 (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 a2+ b2,由于面积不变,所以新正方形的面积 应该是a2+ b2,所以只要是能剪出两个以a、b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重新拼成一个 边长为 a2+ b2 的正方形就行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的核心就在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此设置问题不仅是检验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更是对勾股定理探究方法和证明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面积割补的方法、转化和化归思想)的综合运用,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创新能力。 第四个环节:挖掘勾股定理文化价值 师: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见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

它在培养学生数学计算、数学猜想、数学推断、数学论证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勾股定理最早记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古代的《周髀算经》,在我国古籍《九章算术》中提出“出入相补”原理证明勾股定理。

在西方勾股定理又被成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是欧式几何的核心定理之一,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基础,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数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甚至美国总统也投入到勾股定理的证明中来。它的发现、证明和应用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人文内涵,希望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精神,欣赏数学的美。

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三个维度构建起具有丰富内涵的目标体系,课程运行中的每一个目标都可以与三个维度发生联系,都应该在这三个维度上获得教育价值。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 案例2:年前,在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配套练习册》第70页,遇到一道填空题: 例:设a、b、c分别表示三种质量不同的物体,如图所示,图①、图②两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为了使第三架天平(图③)也处于平衡状态,则“?”处应放 个物体b? a a b c 图① 图② a c ? 图③ 通过调查,这个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填上了答案,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解,我需要讲解一下。 我讲解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一.引导将图①和图②中的平衡状态,用数学式子(符号语言——数学语言)表示(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建模): 图①:2a=c+b. 图②: a+b=c. 因此,2a=(a+b)+b. 可得:a=2b, c=3b . 所以,a+c = 5b. 答案应填5. 我自以为思维严密,有根有据。

然而,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时,却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1这样思考的: 假设b=1,a=2,c=3.所以,a+c = 5,答案应填5. 学生这是用特殊值法解决问题的,虽然特殊值法也是一种数学方法,但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思维表层上。

面对这个教学推进过程的教学“新起点”,我必须深化学生的思维,但是,还不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必须保护好学生的思维成果。因此,我立刻放弃了准备好的讲解方案,以学生思维的结果为起点,进行调整。

我先对学生1的方法进行积极地点评,肯定了这种思维方式在探索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当那几个同样做法的学生自信心溢于言表时,我随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

9.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怎么写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数字化微学习资源,短小是它的外在特征,而内容精选,设计精新,讲解精致,制作精良才是它的内在特征。因此在选题时要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四个核心要点来选择。也就是说,不是重点的内容,不选。而是要将那些考试中的易考点、易错点,或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掌握的重点、难点作为选题。《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长方体棱长之和的计算方法》等计算类教学。其次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用连续的动态画面来呈现、表达信息的。所以,好的微课选题要能充分利用视频媒体的传播优势,善于运用图像、声音两大通道传播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优势和作用。比如《圆锥的体积计算》、《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等,这些选题都是属于使用价值较高的选题。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一节微课一般在5到10分钟之间,受时间的限制,微课所包含的内容必定是有限的。因而,在设计微课时,切入课题要简洁明了,直奔主题;重难点的设计也要清晰i直观,让学生能够通过5到10分钟的学习能够快速掌握某方面的知识;总结环节简明扼要,提纲携领。如本文例,《认识轴对称图形》设计如下:

环节一激趣倒入,揭示课题:出示一组制作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轴对称图形。用时约40秒。

环节二围绕目标,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引发思考、概括提升: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用时约4分钟。

环节三:教学回顾与小结,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新思考和行动。用时约30秒。

三、视频录制清晰。

视频的录制直接影响到听课者的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录制视频录制的过程中要画面清晰、声音动听。如教师要特别注意语速、语调,声音的质量也会影响观看微课的心情。适当看镜头,与观众有眼神交流;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鼠标的拖、点配合解说,也可适当使用画笔功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微课从最初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类型,随着我国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步运用到中小学教学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我们应掌握微课制作技巧,把微课资源的优势充分挖掘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这也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标签: 案例 数学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95dd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