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圣朱利安三杰

圣朱利安三杰

圣朱利安三杰

圣朱利安三杰是指位于瑞士圣朱利安市的三座山峰:艾吕斯峰(Eiger)、莫奈峰(Mönch)和少女峰(Jungfrau)。它们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伯尔尼高地,是该地区最著名的山峰。这三座山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它们也是冰川列车和勒斯科金铁路的主要景点。登上这些山峰的攀登者需要良好的体能和技术能力,经常成为世界级攀登者的挑战之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未来足坛三杰都是谁?

1、佩德里,2002年11月出生的西班 牙中场,效力于巴塞罗 那。2021欧 洲 金童 奖得主,2020欧 洲杯最佳年轻球员并入选最佳阵容,获得2020奥运会银牌。

2020-21赛季全世界最忙碌的球员,代表俱乐部国家队各种赛事打满。佩德里踢球覆盖面大,经常深度回撤拿球,既扮演防守角色,又承担进攻重任,传控技术出色,哈白布的综合属性都在他身上有反映,更像是莫德里奇式的B2B中场。

2、朱利安·阿尔瓦雷斯,2000年1月出生的阿根 廷边/前 锋,效力于河床队,已签约曼城。代表俱乐部联赛出场57次就打入了23球,当选2021南 美足球先生,跟随梅西等大佬捧得美 洲 杯 冠 军,让人联想到他的诸多前辈。下一步将是登陆 欧 洲大 陆证明自己。

3、姆巴佩,1998年12月出生的法 国 前 锋,效力巴黎圣日耳曼队。当今足坛的当红炸 子鸡,夏窗去向令人关注。已代表法国队获得2018世界杯 冠 军,完全有实力再次问鼎世界杯和摘得欧 洲 杯桂冠。选择哪一只豪门毫无疑问将决定姆巴佩的未来。

在他这个年龄,几乎没有人比他取得更高的成就了。速度技术上乘,即可以依靠团队又能凭借个人能力决定比赛胜负,左右脚俱佳,禁区前沿的内 切 射 门 颇有荷兰球员罗本的感觉。

法国著名酒庄?我要涨姿势!!!

法国五大著名酒庄!

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位于法国波尔多(Bordeaux)上梅多克(Haut-Medoc )波雅克(Pauillac)葡萄酒产区,是法国波尔多五大一级名庄之一。在198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瓶1787年的拉菲红酒以10.5万英镑的高价拍卖,创下并保持了迄今为止最昂贵葡萄酒的世界纪录。如同这个世界记录一样,自17世纪开始,拉菲古堡就不断书写着关于葡萄酒行业的神话。

拉菲古堡位于波尔多梅多克产区,气候土壤条件得天独厚。酒庄的葡萄园占地112公顷,在列级酒庄中是最大的。这些顶级的葡萄园分布在三个区域,围绕着酒庄主题建筑的山丘,城堡西面的卡旭德高原(Carruades plateau)以及毗邻酒庄的圣埃斯泰夫(Saint Estephe)村中大约4.5公顷面积的特许土地。这三片地域日照特别充足,而底土为第三纪白垩土,混有风化形成的砂砾质土壤,具有优越的排水性能。

拉菲古堡,每2至3棵葡萄树才能产一瓶葡萄酒,整个酒庄年产量控制在2至3万箱(每箱12支,每支750ml)。今天的拉菲古堡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技术人员依靠自己的品鉴能力来决定收获、发酵和滗酒的时间。所有的酒必须在橡木桶中发酵18到25天,所用酒桶全部来自葡萄园自己的造桶厂。每一个存放酒的酒桶都要进行几次尝酒以挑选出顶级品质的佳酿。次年三月第一次滗酒,此时进行混合。之后进入酒窖陈年,需时18-24个月,陈年期间还要经一系列滗酒以分离酒与酒渣。酒庄的最佳年份:1982、1986、1996、1998、2000、2003、2008、2009和2010年。

侯伯王庄园(Chateau Haut-Brion)是1855年波尔多列级庄分级的61个酒庄中唯一一个不在梅多克(Medoc)的列级酒庄。侯伯王庄园位于波尔多左岸的佩萨克-雷奥良(Pessac-Leognan),1987年从格拉夫划分出的AOC,是格拉夫(Graves)产区的一级酒庄,同时它也是唯一一个以红、白葡萄酒双栖波多尔顶级酒单的酒庄,是波尔多酒业巨头克兰斯帝龙酒业(Domaine Clarence Dillon)集团旗下的酒庄之一。

侯伯王庄园目前拥有葡萄园共计51公顷,其中红葡萄占48公顷。园内表层土壤为砂砾石土,次层土壤为砂质粘土型土壤。种植的红葡萄品种包括45%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40%的梅洛(Merlot)以及15%的品丽珠(Cabernet Franc)。葡萄树的平均树龄为35年,用于酿造酒庄红葡萄酒,包括正牌酒和副牌酒。值得一提的是,酒庄副牌红葡萄酒在2008年之前称为Chateau Bahans Haut-Brion,2008年之后才更为今名Le Clarence de Haut-Brion。另有3公顷用于种植白葡萄品种:赛美蓉(Semillon)和长相思(Sauvignon Blanc),用来酿造波尔多最顶尖的白葡萄酒Chateau Haut-Brion Blanc。侯伯王庄园白葡萄酒无论价格还是质量都是世界顶尖的。

侯伯王正牌酒在全新橡木桶中陈酿24个月,其酒质年轻时像个处于豆蔻之年的女孩,清纯可爱,淡雅芳香,陈年之后则具备成熟女人的美丽,热情大方,尽现媚态。正牌酒Chateau Haut-Brion通常给人“香气含蓄”的第一印象,但在接下来每次摇晃酒杯时,总会发现新的香气,复杂而丰富。侯伯王庄园特殊的风土环境,给葡萄酒烙下了自己特殊的香味。在品尝初期,会发现其香味同样是含蓄的,且单宁细腻、柔和。在口腔中,能够感受到这款酒强劲的酒力,最后的余味惊人地持久。酒庄副牌红葡萄酒Le Clarence de Haut-Brion如同是其正牌红葡萄酒的缩影,从中可以找到正牌酒所具有的典型特色,适合在5年后饮用。

拉图城堡(Chateau Latour)位于盛产名酒的法国波尔多(Bordeaux)梅多克区(Medoc)的波雅克(Pauillac)产区,享有“全球最昂贵的酒庄”声誉,是当之无愧的法国国宝级酒庄。1989年,里昂联合集团(Alliance Lyonnais)以近2亿美元的天价购回拉图城堡当时在英国波森集团(Pearson)手中的股份。按此价格,酒庄每公顷单价为1,400万法郎,换算到每株葡萄树,即值1,800法郎,因此被誉为“全球最昂贵的酒庄”。

拉图城堡位于波尔多市西北大约40公里的地方,坐落在波雅克村南部一个地势比较高的碎石河岸上,与圣朱利安(St-Julien)毗邻。拉图城堡就在距离吉伦特河岸很近的地方,俯视着吉伦特河,应验着梅多克地区流传的那句谚语“只有能看得到河流(吉伦特河)的葡萄才能酿出好酒”。酒庄拥有的葡萄园面积达65公顷,其中只有47公顷用来酿造正牌酒。这47公顷的土地具有典型的梅多克地形特点,离吉伦特河岸大约300米,有轻微的坡度,最高处约有15米高,南北各有小溪流过,靠近吉伦特河岸的地方是一片青青的草地。葡萄园种植80%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18%梅洛(Merlot),种在离河岸较近、地势较低的地方。另外还种有1.8%的品丽珠(Cabernet Franc)与0.2%的味而多(Petit Verdot)。这里受大西洋海洋性气候影响,虽有时会显得反复无常,但气候适宜。

拉图城堡“一门三杰”,正牌酒叫做“Grand Vin de Chateau Latour”,副牌酒称为“Les Forts de Latour”,三牌酒则简单以“Pauillac”命名。三个等级的酒经过严格的分级挑选酿制而成。在精挑细选之下,拉图城堡平均每年只有55%的产量,约22万瓶成为正牌酒。不好的年份,如1974年,正牌酒的产量更低到全部产量的25%。拉图城堡的正牌酒一贯酒体强劲、厚实,充满黑醋栗和细腻的黑樱桃等香味,在梅多克地区堪称如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般硬汉形象的酒。1949年、1959年、1961年、1962年、1966年、1970 年、1975年、1978年、1982年、1990年、1994年和1995年均是好年份。

玛歌酒庄(Chateau Margaux)是法国波尔多(Bordeaux)左岸梅多克(Medoc)产区玛歌(Margaux)村的知名酒庄,在1855年就已进入一级酒庄的行列,与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图酒庄(Chateau Latour)和侯伯王酒庄(Chateau Haut-Brion)齐名。1787年,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到访波尔多后,称玛歌酒庄为波尔多四大顶级名庄之一。

玛歌酒庄目前拥有土地面积262公顷,其中红葡萄园80公顷,白葡萄园12公顷。葡萄种植比例上,红葡萄为75%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20%梅洛(Merlot),2%品丽珠(Cabernet Franc)和3%味而多(Petit Verdot),白葡萄为100%的长相思(Sauvignon Blanc)。葡萄植株的平均树龄为45年。玛歌酒庄是众多波尔多名庄中比较恪守传统的酒庄,酒庄不仅坚持手工操作,而且仍然百分百采用橡木桶。要知道,即使像拉图城堡(Chateau Latour)、侯伯王庄园(Chateau Haut-Brion)这样的名庄也早就应用了不锈钢酒槽发酵。

木桐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位于法国波尔多梅多克产区(Medoc)的波雅克(Pauillac)酒村,出产享誉世界的波尔多葡萄酒。在目前法国官方排名中,它是位列第一等(Premier Grand Cru)的五大名庄之一,与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图酒庄(Chateau Latour)、玛歌酒庄(Chateau Margaux)和侯伯王酒庄(Chateau Haut-Brion)共享此殊荣。

木桐酒庄的葡萄酒风格独特,其的酒香十分独特,带有浓烈的咖啡香味。在一些较优的年份,所产的葡萄酒酒体相当丰厚,余味悠长,酒质纯净,毫无杂质,给人很优雅的感觉。木桐酒庄的优质年份有:1945年、1959年、1982年、 1986年、 1995年 、2000年、 2003年、 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

急~!西方美术史3个不同时期出现的农民画家除了'让·弗朗索瓦·米勒和彼得·勃鲁

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一位领导人,他和浪漫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德拉克罗瓦之间的著名争论震动了整个法国画坛。

安格尔的画风线条工整,轮廓确切,色彩明晰,构图严谨,对后来许多画家如德加、雷诺阿、甚至毕加索都有影响。

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党党员。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国的印象派画家。

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国洛可可时期的重要画家。又译做法兰撒·布歇或是法兰克斯·布雪。他以综合性,感官的绘画主题闻名。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纪末著名的法国学院派画家,毕业于巴黎的朱利安美术学院,在1850年得罗马奖学金。他一生坚持唯美主义的学院派风格,打击压制后起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很受当时人的欣赏,现代对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赞美。由于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学,所以当时受夫人的影响,极力帮助女性画家举办画展

列奥纳多·达芬奇1(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总的来说,达芬奇大大超越了当时的建筑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的水平,但是却未能推动其发展。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Salvador Domenec Felip Jacint Dalí Domenech,1904年5月11日 - 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他的超现实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种对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热爱好,并影响至他的公众艺术形象,使他的艺术爱好者与评论家异常苦恼。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又译“达维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著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

H·保罗·德拉罗什 (Hippolyte-Paul Delaroche 1797年7月17日 - 1859年11月4日) 是法国著名的学院派画家之一。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发音 (说明 · 关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后印象派代表人物。

凡高的作品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直到死后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于想象力赢得评论界的赞扬。在他死后一些画家开始模仿他的画法,强调感情的宣泄,而对现实不一定作出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为表现主义。此外凡·高的绘画风格对后来出现的野兽派也有一定影响。

约翰·斐拉克曼(John Flaxman,1755年7月6日 – 1826年12月7日)是英国著名雕塑家和插图画家。

让·昂诺列·弗拉戈纳尔(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国罗可可时代的代表画家。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份艺术史家将他归於后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趋向於「原始」的风格。其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徵性的物与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艺术风格的知名艺术家。现代艺术史中,高更往往被拿来与梵谷并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后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来。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派的创始人,其画风影响了后来的法国印象派。葛饰的笔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画狂人、戴斗、为一、卍等。

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国画家,蚀刻画家。吉尔丁出生在伦敦南华克区一个成功的绳索制造商家里。在他幼年时父亲病逝,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个绘图员瓦根。吉尔丁跟随继父学习绘画,后来又师从金属版画家爱德华·多耶斯(Edward Doyes,1763年-1804年),他还结识了J.托纳(J. M. W. Turner)。

让-安东尼·华托(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国罗可可时代代表画家。

萨托尼诺·赫兰(Saturnino 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画家。生于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亲去世。两年后,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岁的赫兰认识了他的妻子罗莎里·阿莱拉诺。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

儒略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在敖德萨度过童年。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国,在包豪斯从1922年开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纳的内依。

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国风景画家。

凯绥·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年 7月8日 - 1945年 4月22日)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国著名的巴比松派画家,也被誉为19世纪最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画风自然,朴素,充满迷蒙的空间感。简称做柯洛,或译做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

彼得·冯·柯内留斯 (1784年-1867年)是德国著名画家,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他的父亲是一位杜塞尔多夫画廊的巡视员,他15岁时父亲就去世,做为长子,为了帮助维持家境只得放弃继续学习绘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绘画。

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年6月10日 - 1877年12月31日) 是法国著名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主张艺术应以现实为依据,反对粉饰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拉斐尔·桑乔(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意大利画家。

拉斐尔出生于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之间乌姆勃利亚省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画家。拉斐尔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一位画家,在文艺复兴“三杰”中(另两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的画以“秀美”著称。年轻时他曾在佛罗伦萨学习四年,有幸仔细观摩了另两位巨匠的作品,从中领悟了不少。他的著名宗教画圣母系列将宗教的虔诚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画即使是“圣乔治和龙搏斗”的场面看起来也是平静安详的。他为梵蒂冈教皇居室创作的大型壁画《雅典学派》(School of Athens)是经典之作,他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场面。同时也创作出许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奥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他短短一生创作出不少作品,于1520年早逝。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经典印象派画家。

雷诺阿以画人物出名,这之中又以画甜美,悠闲的气氛还有丰满,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印象派中雷诺阿的特色在於描绘迷人的感觉,从他的画作中你很少感觉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怀,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母亲或是长姐般的笑容。雷诺阿认为绘画并非科学性的分析光线,也并非巧心的安排布局,绘画是要带给观者愉悦,让绘画挂置的环境充满了画家想要的感觉。

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全名是雷内·弗朗索瓦·吉斯来恩·马格利特(Rene Francois Ghislain Magritte)。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父亲是一名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新教律师,为了逃避宗教而逃到德国。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少年时期的鲁本斯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后来又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师几位画家,21岁时他便获得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

西奥多·卢梭(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国巴比松派的风景画家。依全名又译做皮埃尔·埃提昂·蒂奥多·卢梭。他的中文译名有相当多种,有时做胡梭,有时做鲁梭。

卢梭的风景画以强烈的色彩、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主题闻名。评价是有褒有贬,他是提高法国风景画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纪当时,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画派长达10年的时间,最后终於在1848年获得大众的认可正式有公开展出,并被授与荣誉的十字勋章。并成为将巴比松派接续到印象派的重要画家。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

亨利•马蒂斯(法语: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

爱杜尔·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国巴黎的写实派与印象派画家,。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於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李奥纳多·达·文西和拉斐尔·桑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宗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文西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於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习惯被称作米勒,实际按照法语发音应翻作“米叶”。

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生于巴黎,死于巴黎。

莫罗的绘画主要从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取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莫罗的绘画作品中往往包含着文学要素,因此莫罗往往被同时代的象征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尊为先驱。

1891年,莫罗成为法国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在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野兽派先驱的亨利·马蒂斯和乔治·鲁奥。

克洛德·莫内(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印象派运动领袖人物。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

奥德·纳德卢姆Odd 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画家。他是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他宣称自己的作品不是艺术,只是一种浮躁虚夸。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明显受到了伦勃朗(Rembrandt)和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影响。

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国艺术家,被列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欧姬芙的绘画作品已经成为1920年代美国艺术的经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写实的手法闻名,其主题相当具有特色,多为花朵微观、岩石肌理变化,海螺、动物骨头、荒凉的美国内陆景观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满著同色调的细微变化,组成具有韵律感的构图,某些时候欧姬芙画中的物品外轮廓,让观者感到此物品的轻脆感。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以《阿尔卡迪的牧人》为其代表作。常被简称做普桑。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

让·路易-安德尔·蒂奥道·热里科 (法语:Théodore 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 - 1824年1月26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对浪漫主义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国人,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於后印象派。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和真实性。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

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罗斯著名画家,1948年莫斯科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苏里科夫美术学院。

苏里科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亚尔斯克,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并且获得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大部分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提香(Tiziano Vecelli约1477年 - 1576年8月27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伟大画家,威尼斯画派的代表。

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万尼·贝利尼画室学画,与著名画家乔尔乔涅同学。

蒂埃哥·委拉士开兹(又译委拉斯贵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认为他是自己的“伟大教师之一”。对印象派的影响也很大。

委拉士开兹的全名为蒂埃哥·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伊·委拉士开兹(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出生于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维利亚,父亲胡安·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贵族、律师,母亲罗里玛·委拉士开兹是塞维利亚的贵族世家,依据当地习惯,姓随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随母姓。

安德鲁·魏斯(Andrew Wyeth 1917年7月12日-)美国当代重要的新写实主义画家,以水彩画和蛋彩画为主,以贴民生活的主题画闻名,作品已被相当多的博物馆、艺廊重视与收藏,包括了美国国家画廊。他的全名是Andrew Nowell Wyeth。又译作安德鲁·奈维尔·维斯。

马克·夏卡尔(俄语: Марк Шага́л; 白俄罗斯语: Мойша Захаравіч Шагалаў ;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出生於的犹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大以养育10个子女,家境贫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乡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鸡以及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尔心中的,这一幕幕的印象,成为了他的创作泉源。

乔治·皮埃尔·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又译做乔治·修拉, 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点彩画派的代表画家, 后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画作风格相当与众不同,秀拉的画充满了细腻缤纷的小点,当你靠近看,每一个点都充满著理性的笔触,与梵谷的狂野,还有塞尚的色块都大为不同。秀拉擅长画都市中的风景画,也擅长将色彩理论套用到画作当中。

NBA现役球员的绰号

小巨人”姚明:

这个绰号暂时使用,将来夺冠之时,应该改一个更贴切的名字。

“飞人”乔丹:

扣篮大赛上的惊人一跳,让人家领略了乔丹的弹跳力是多么的惊人。作为全联盟历史上最成功的球星,他几乎成了NBA的代称,乔丹在中国的球迷很多,很多人都是先认识乔丹才知道NBA的。

“邮差”马龙:

乔丹同时代的悲剧性人物,想当年爵士和公牛的决赛时候,几乎万人空巷,斯托克顿和马龙两个人绝配了18年,而马龙在爵士的18年仅仅缺席数场比赛,令人敬佩,可惜后来到湖人仍然没有得到一个冠军而退役,这在NBA历史上算是一个最悲情的英雄了。

“天钩”贾巴尔:

总得分全联盟第一,篮板数全联盟第三,盖帽数全联盟第三,标志性的钩手,贾巴尔在NBA的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他取得的成就也令现在的球星们羡慕。

“大鸟”伯德:

一个会飞的白人,伯德在场上如大鸟一样翱翔,伯德和贾巴尔的对抗也成为了NBA的经典。他在两个不同的队伍里面都夺得了冠军,这在所有白人球员里面也是绝无仅有的,如今的伯德是步行者队的老板了。

“小飞侠”科比:

科比是继乔丹以后,NBA重点培养的球星,出色的爆发力,张扬的性格,强大的得分能力,科比在经历过三连冠的风光之后,现在开始带领年轻球员们向自己的第二个高峰迈进。

“夺命手套”佩顿:

老佩顿在NBA也拼杀了很多年了,我认识他是在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出色的抢断能力使他得到这个封号,他的抢断次数在NBA历史上排名第三,仅次于斯托克顿和乔丹,去年终于在热队得到了一次冠军,老佩顿如今仍然在NBA赛场上拼杀着。

“大虫”罗德曼:

火爆的脾气,怪异的打扮,罗德曼整个篮球生涯充满了个性,出色的防守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雨人”坎普:

只记得达斯汀·霍夫曼有一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做《雨人》,一个记忆力超群的智障人士。坎普的比赛我看得很少,因为九十年代比赛转播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

“答案”艾弗森:

1米83的小个球员,状元秀,四届得分王,两届抢断王,十年得分超两万,艾弗森在场上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想当初和湖人决赛的时候,76人仅仅赢了一场,这一场比赛也是艾弗森得分50分的情况下才拿到的,虽然当时的所有人都捧科比,但是在全世界艾弗森拥有的球迷数绝对比科比多,在如今转入掘金队之后,艾弗森向着他的冠军梦开始了努力,虽然今天他和安东尼合力得到70分仍然输给了爵士,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他努力的成效,夺冠,对他来说不是梦。

“石佛”邓肯:

马刺队当年由于大卫·罗宾逊的受伤,成绩一落千丈,可是他们因此在第二年选到了状元秀邓肯,不苟言笑的邓肯和韩国的李昌镐一样拥有了这个绰号,NBA停摆那年马刺队夺得了冠军令人颇为不屑,可是接下来的02-03,04-05的两次夺冠终于让人们明白,马刺队的夺冠绝非昙花一现。

“加拿大飞人”卡特:

卡特空中转体360度的“大风车”式扣篮是续乔丹之后最能让人回忆的扣篮镜头了,如今的卡特依旧能飞能扣。

“狼王”加内特:

森林狼的当家球星,身高臂长的加内特技术非常全面,在EA发行的NBA游戏里面,加内特的技术指数是最高的99,足以看出他的能力。

“小皇帝”詹姆斯:

年纪轻轻的詹姆斯已经成为骑士队的“国王”了,充足的力量、惊人的爆发力,詹姆斯已经成为新一代的偶像了。

“闪电侠”韦德:

人如其名,韦德在场上只能以闪电来形容了,他的上篮,除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直接犯规以外,几乎不能阻挡他得分,所以韦德每场的罚球次数非常多,作为03年的三大高手之一,他已经夺得了一次冠军和总决赛MVP,前途不可限量啊!

“大鲨鱼”奥尼尔:

说了这么多球星,怎么能忘记“大鲨鱼”呢?奥尼尔绝对是当今NBA的一个活宝,篮下的他有绝对的控制权,还可以表演一下空中接力和“霸王步”,特别是全明星赛期间的表演,令人捧腹,有谁的电话是在鞋底装着呢?又有谁对着摄像机梳理自己的光头呢?

“海军上将”罗宾逊:

大卫·罗宾逊

“大梦”奥拉朱旺:

93-95两届冠军MVP,在乔丹退役的期间,他终于得到了冠军,来自非洲的他和穆托姆伯给很多非洲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

“非洲大山”穆大叔:

40岁时仍在场上的球员,NBA没有几个,乔丹、马龙都曾经做到过,而在姚明最近受伤的这一段时间里,40岁的人还能连续十场篮板上双,得分、篮板都上双的人就更少了,穆大叔盖帽数排在大梦的后面列第二,他标志性的摇手指的动作也终于被NBA官方所承认“合法”,难能可贵的是穆大叔一直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他给非洲在外面拼搏的人们树立了榜样,听说最近还得到小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褒奖,还将在休斯顿举行义赛,真的要对穆大叔竖起大拇指了。如果将来穆大叔进入政坛发展的话,恐怕不会取得比他在球场上取得的成就少的成就的。

“魔术师”约翰逊:

在场上,他就是魔术师,他是唯一一位得分、篮板、助攻平均三双的球员,有他在的湖人队也令人怀念,虽然后来得了AIDS,但是他没有绝望,如今他已经战胜了病魔,成了湖人队的领导了。

“滑翔机”德雷克斯勒:

知道他也是在96年奥运会上,不过更让人记住的是在和乔丹同场竞技的扣篮大赛上,当乔丹做出一个动作以后,德雷克斯勒也会做同样的动作,甚至是乔丹的惊世一跳,德雷克斯勒也摹仿,其竞争之心可见以斑,不过也说明了他的勇气,虽然他的动作没有乔丹那么完美,但仍不妨碍他拥有“滑翔机”的美誉。

“大猩猩”尤因:

看看他的照片就知道了,作为尼克斯的当家的,没有取得冠军也是一种遗憾。

“甜瓜”安东尼:

娃娃脸的安东尼竟然因为一拳被禁赛15场,如今他刚刚解禁复出,目前的得分王和昔日的得分王联手开始了冠军征途。

“AK47”基里连科:

身披47号球衣,防守凶悍,还有远投,CS上的AK47一爆头的冷酷,颇适合他。

“老猫”莫布里:

火箭的弃将如今在快船表现不错。

人类电影精华-威尔金斯

大概是前年的扣篮大赛罢,JR史密斯算是表演了一下前辈的风采。

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

“小霸王”斯达德迈尔

和姚明争状元秀失败,如今依旧耿耿于怀。

“蝙蝠侠”皮蓬

和乔丹一起战斗的英雄。

“土豆”韦伯

曾经寄以厚望,但是如今只能在活塞队里面畅想冠军了。

“大嘴”米勒

一个我很尊敬的球星,认识他就是在96年奥运会上和中国队的那场比赛,他的外线三分,令人胆寒,但是大嘴之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嘴大,而且因为话多,“言多必失”,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大竹竿”布拉德利

和姚明一样的大个子,前几年因为伤病已经退役,我们的姚明也需要注意自己身体的保护。

“铁汉”莫宁:

取了一个肾,咱照样能拿冠军,更可贵的是拿了冠军还不退役,再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岗,佩服!

“便士”哈达维:

乔丹同时代的牛人之一。

“怒吼天尊”拉希德华莱士

活塞夺冠的功臣之一,典型的蓝领工人形象,特别是他的大胡子。

“野兽”阿泰斯特:

NBA当今最全面的一位球员。凶狠的防守使他获得此称号,但是我看他的头形,更像一个阎王殿里的小鬼。

“狂人”斯普雷维尔:

也是个汉子。

“微笑刺客”伊塞亚托马斯。

“大笨钟”本华莱士:

真的是一个大笨哦。他的罚球,和奥尼尔都没得比。

“红衣主教”奥尔:

刚刚去世。

“大Z”伊尔格斯卡

“恶汉”肯杨马丁:

曾经的状元秀,不过这个赛季已经因为膝盖伤痛报销,如今的母队掘金里面,有两个状元秀哦。

“全能战士”伊格达拉:

如今的他,因为去年的扣篮大赛和艾弗森的转会才算露脸,前途不可限量。

“白巧克力”吉森威廉姆斯。

“小将军”约翰逊:

如今带领小牛和太阳争西部第一,去年的决赛功亏一篑,今年将卷土重来。

不愧于小将军的称号。

“恶棍”巴克利:

这家伙打球是一个狠字,不过我倒记得他亲吻驴的镜头。

“蒙面刺客”汉密尔顿:

因为鼻梁骨断裂,只得和超级眼镜结缘,不过,在活塞队中,我就喜欢这家伙。

有些球星的“绰号”,NBA官方都是承认的哦,如“魔术师”、“海军上将”、“大鸟”等等。

凌淑华的感情世界

本文摘自《十大奇女子》作者:肖素均 出版社:党史出版社

“书生”陈西滢

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这在京城文学界引起的动不亚于台风登陆。一帮负责担任接待泰戈尔的文化人胫骨商讨后决定,为大诗人搞个不落俗套的茶话会。5月6日下午,凌叔华得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这场世纪大聚会,她穿梭于名流之间,谈吐珠玑,风华绝代,倾倒了在场所有男人,其中就包括陈西滢,凌叔华日后的丈夫。

陈西滢本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留英博士、学者、评论家。大凡知道陈西滢这个名字,多是因为他被鲁迅骂过。照中国人惯常的理解,和好人打架的肯定是坏人。于是,各种读物乃至中学教科书里都把他视为坏人。这便是陈西滢“名气”的由来。

事实上,多年的留学经历使陈西滢看惯了英国文化的理智和有序,对中国的一切都带着几分偏见而看不入眼。他对中国人的劣根性十分不满,却又同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有质的区别。他字里行间那种理智的态度和傲慢的神情,缺少了和时代相呼应的热度,让人很难接受。

所以,陈西滢与鲁迅的论战,无论从结局上还是道义上,他都是一个失败者,“失败得让人难以同情”,而失败的结果,是他至今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的一名“反派”角色。

阎晶明评价,陈西滢的过于“理智”,使他在人们的印象中滑向了“反动”,也就是鲁迅所讽刺的“正人君子”和“绅士”。

他与鲁迅交恶之后,写新文化运动以来的10部著作时,只选了两个短篇小说集,一为郁达夫的《沉沦》,一为鲁迅的《呐喊》。他评时有敬意也有鄙薄:“鲁迅先生描写他回忆中的故乡的人民和风物,都是很好的作品。”在批评时指出“还是一种外表的观察,皮毛的描写。”后又说:“到了《阿Q正传》,就大不相同了。阿Q是一个type,而且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是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不朽的。”但话锋一转:“我不能因为我不尊敬鲁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说他的小说好,我也不能因为佩服他的小说,就称赞他的其余的文章。”接着便数落鲁迅先生的杂感,“除了《热风》中二三篇外,实在没有一读的价值。”

作为评论家,陈西滢的可贵之处在于用一杆秤称世人,立论为公。他评论好友徐志摩的作品,在肯定他的文字贡献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艺术上的毛病:“太无约束,堆砌词藻。”对徐志摩的译作《涡堤孩》,责其不忠于原著,批评他“跑野马”。

有人评论说,陈西滢的这种作风,颇有伏尔泰的“我和你意见不同,可是我宁可牺牲我的生命也要保护你发言的权力”之风。陈西滢的女儿陈小滢说,父亲告诉她,在30年代初的一次文坛聚会上,他与鲁迅邂逅,两人还礼貌地握了一次手。

与徐志摩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缘

徐志摩一生为四位女性所困: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和陆小曼。

徐志摩与张幼仪系奉父命而结合,以仳缡告终;与林徽因相见恨晚,是一厢情愿;陆小曼与徐志摩终成眷属后,却又悲剧收场。因此,《不容青史尽成灰》作者刘绍唐认为,“仅有凌叔华本最有资格做徐的妻子、徐家媳妇的”。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侍奉大诗人左右。凌叔华是作为燕京大学学生代表去欢迎泰戈尔的,由此同时认识了徐志摩和后来成为其丈夫的陈西滢。

据说,泰戈尔曾对徐志摩说过,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时,北京欧美留学生及部分文教人士每月有一次聚餐会。后将聚餐会扩大为固定的新月社,由徐志摩主持。上世纪20年代社交公开已蔚然成风,林徽因、凌叔华和陆小曼夫妇都入盟成为新月社的常客。

这时,最为新月社主要成员的徐志摩自然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近当时最富盛名的三位女人。林徽因当时已有婚约在身,因此对徐志摩自然是以礼相待,而凌叔华和陆小曼却都因欣赏徐志摩的才气,而与之越走越近。

徐志摩双美在侧,自然高兴非常,他双管齐下,与陆小曼、凌叔华同时交往并通信。但毕竟,陆小曼是已婚之人,徐志摩多少有些顾忌。而凌叔华是自由之身,加之徐志摩对凌叔华的才貌很欣赏,他为凌叔华的第一部小说《花之寺》作序,是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人作序。他的诗集《徐志摩的诗》出版扉页上的题词“献给爸爸”,就是出自凌叔华的手笔。于是二人的交往便越来越密切了,相识半年光通信就有七八十封,差不多两天一封,再加上聚会,可以说这显然超出了一般的友谊。这恰恰表明凌徐二人相知极深。

徐志摩称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殊菲尔”。曼殊菲尔作为一个异性的外国女作家,徐志摩对她一直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感,称赞她“像夏夜榆林中的鹃鸟,呕出缕缕的心血制成无双的情曲,即便唱到血枯音嘶,也不忘她的责任是牺牲自己有限的精力,替自然界多增几分的美,给苦闷的人间几分艺术化精神的安慰”,而对于曼殊菲尔的外貌,徐志摩更是惊为天人,说她“眉目口鼻子清之秀之明净,我其实不能传神于万一;仿佛你对着自然界的杰作,不论是秋水洗净的湖山,霞彩纷披的夕照,或是南洋莹彻的星空,你只觉得它们整体的美,纯粹的美,完全的美,不能分析的美,可感不可说的美……”

当然,也许人说诗人就喜欢夸张的语言,可诗人夸张的程度往往和情感的程度相一致。

这样的一种才貌双全的也许只有林徽因可以比之,可是“中国的曼殊菲尔”这项桂冠,他却颁给了凌叔华。

然而徐志摩对凌叔华的感情,却又是那么地雾里看花,一种比朋友更亲,比恋人略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看他们含含糊糊地交往,仿佛感觉原来其实是“粉蝶无踪,疑在落花深处”的知己。

凌叔华也很豁达,在与徐志摩嘘寒问暖的同时,也与陈西滢音问不断。其间,当陆小曼活跃于徐志摩的视线后,徐志摩渐为陆小曼的艳丽、热情所融化。在那段时间内,徐志摩同时在两个女人中周旋,喜剧,或曰悲剧也就缘此开场了。

1924年8月,徐志摩由印度回国,住在上海新新旅馆,同时迭接凌叔华、陆小曼两封信。第二日早晨,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前往看望徐志摩,陆小曼的丈夫王赓亦同时往候。徐志摩深知其父喜欢凌叔华,因此当徐申如到来得时候,即说:“叔华有信。”然后就把放在枕边的一封信拿给父亲看。徐申如打开信来阅读,站在徐申如身边的王赓也跟着看,这时,徐志摩发现王赓的脸色大变,于是忙看了看自己的枕边。这才发现,凌叔华的信仍在,拿给父亲看的是陆小曼的信,徐志摩当下便失了声色,他知道自己闯祸了。

序幕一拉开,以后的故事得角色们将剧情发展下去,很快便进入了。不久后,陆小曼与王受庆离婚并回到北京。自此,徐、陆的关系急转直上,不久就结婚了。谁也难否认,这封“阴错阳差”的信把徐、陆到墙角,他们不得不快刀斩乱麻做出唯一的抉择。

后来,徐志摩亲口对好友蒋复璁说:“看信这一件事是‘阴错阳差’,他总认为王受庆与陆小曼离婚是因他而起,自有责任。”徐志摩也无愧男子汉,敢做敢当,娶了陆小曼。更有趣的是1926年10月,徐、陆结婚,给王赓发一喜帖,王赓竟还送一份礼品,不失君子之风。

凌叔华后来也曾公开澄清“拿错信”事件,她说:“说真话,我对徐志摩向来没有动过感情,我的原因很简单,我已计划同陈西滢结婚,陆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

“八宝箱”之秘

凌叔华、徐志摩的情感纠葛本可以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可是却极少有人愿意提起,或许是关于徐志摩的感情方面做的文章已经太多,或许是这牵涉到一些当事人,人们就不愿意提起。

林徽因和凌叔华都与徐志摩的关系非同寻常,“新月社”聚餐会期间,她们一度接触频繁。凌叔华租居过林家旧宅,林徽因父亲曾经甚至想请凌叔华作林徽因的家庭教师。

凌叔华较之冰心,伦理上多些叛逆,而对照林徽因,又未能完全挣脱传统道德羁绊。凌叔华的情感生活最能说明问题,她强烈地追求所爱,并付诸大胆行动,最终却不能义无返顾,造成情感生活缺憾。

凌叔华的性格,不像林徽因的率直任性,也不像冰心的矜持内敛。她温顺随和得多,但又掺入一丝心机,染上一点“俗”气。她的小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独放异彩,经久耐读,随着社会前进读者将与日俱增。日后的“八宝箱”事件,使得两位才女在这场纠葛中暴露了各自弱点,可谓两败俱伤。

徐志摩的“八宝箱”其实曾两次寄存于凌叔华。第一次就是1925年徐志摩外出旅行那一次,当时他与陆小曼的恋情引来满城风雨,徐志摩打算去欧洲避避风头。行前要将装有日记文稿的小提箱、即所谓“八宝箱”交予自己最信赖的人保管。因当时陆小曼处境同样不好,而且箱内有“不宜陆小曼看”的东西,于是便交到了凌叔华手中。因为徐志摩确信:“只有L(凌叔华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是唯一有益的真朋友。”

不久后,在武昌的凌叔华曾托人把箱子带给上海的徐志摩。徐志摩又把箱子寄放在了硖石老家。后来,徐志摩客居胡适家中,从老家拿回箱子,但感觉放在胡适家不便,所以他便再次把箱子交给那时从武昌回到北平的凌叔华再次保管。

只是,再次寄存时,箱子里多了几样东西,首先是陆小曼的两本初恋日记,写于1925年徐志摩欧游期间。徐临行前嘱咐陆小曼把他远行后她的所思所念记成日记,等他回来后当信看。陆小曼从那时起便开始认真记日记,把日记本当人的化身,一个人的时候便去亲近、诉说。不过据凌叔华证实,那里面有不少牵涉是非处,其中骂林徽因的最多,也有关于胡适和张歆海的闲话。除了陆小曼的这两本日记和徐志摩1925年由欧洲返国、坐西伯利亚铁路途经时写的几篇稿件之外,“八宝箱”里新添的什物还有徐志摩写于1925年和1926年间的两本日记及他两次欧游期间写给陆小曼的大量情书——大部分是英文的,文笔极其优美。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丧生,有关这个小箱子的秘密也被宣扬了出去。徐志摩一生风流浪漫,对他的私人日记及他和女友们往来的书信,很多人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打起了这个“八宝箱”的主意。

当然,最想得到这个小箱子的两个人还是陆小曼和林徽因。

陆小曼想争取到编辑出版徐志摩日记和的专利,为此特于1931年12月26日致信胡适,信中写道:

“……他的全部著作当然不能由我一人编,一个没有经验的我,也不敢负此重责,不过他的信同日记我想由我编(他的一切信件同我给他的日记都在北平,盼带来。)……还有他别的遗文等也盼你先给我看过再付印。我们的日记更盼不要随便给人家看。千万别忘。”在另一封信中她又写道:“林先生前天去北平,我托了他许多事情,件件要你帮帮忙。日记千万叫他带回来,那是我现在最宝爱的一件东西,离开了已有半年多,实在是天天想它了,请无论抄了没有先带了来再说。文伯说叔华等因徐志摩的日记闹得大家无趣,我因此很不放心我那一本。你为何老不带回我,岂也有别种原因么?这一次求你一定赏还了我吧,让我夜静时也好看看,见字如见人。也好自己骗骗自己。你不要再使我失望了。”

而“爱忠诚,爱自己的家胜过一切”的林徽因不知何故,似乎比陆小曼更想得到这个箱子。林徽因于是亲自登门到史家胡同凌叔华的寓所向凌叔华索取,不料遭凌叔华婉拒。只好转而求胡适帮忙。

胡适以编辑委员会的名义郑重其事地写信给凌叔华,要凌叔华交出“八宝箱”。凌叔华很勉强地把“八宝箱”交给胡适差来的信使。

凌叔华在1983年5月7日致陈从周的信中说:

“至于徐志摩坠机后,由适之出面要我把徐志摩箱子交出,他说要为徐志摩整理出书纪念,我因想到箱内有陆小曼私人日记两本,也有徐志摩英文日记两三本,他既然说过不要随便给人看,他信托我,所以交我代存,并且重托过我为他写‘传记’。为了这些原因,同时我知道如我交胡适,他那边天天有朋友去谈徐志摩的事,这些日记,恐将滋事生非了。因为陆小曼日记内(两本)也常记一些是是非非,且对人名也不包涵。想到这一点,我回信给胡适说,我只能把八宝箱交给她,要求他送给陆小曼。以后他真的拿走了……”

但胡适从凌叔华手中接过了这个小箱子,并没有送给陆小曼,而是送给林徽因。

在得到“八宝箱”18天后,胡适又紧接着写信给凌叔华,责备她把徐志摩的两册英文日记藏为“私有秘宝”,并指出她的这一做法开了人人私藏徐志摩书信的先例,会影响到全集的编纂工作。凌叔华最后似乎把余下资料交出,已不得而知。“八宝箱”公案也因此在凌叔华和胡适、林徽因等几位朋友的关系上投下了一层阴影。

凌叔华最后发现胡适把日记交给了林徽因,而非陆小曼,感到很对不起徐志摩。凌叔华曾写信给胡适说:“前天听说此箱已落入林徽因处,很是着急,因为内有陆小曼初恋时日记两本,牵涉是非不少(骂林徽因最多),这正如从前不宜给陆小曼看一样不妥。”

“八宝箱”的至今何处?却众说纷纭。

陆小曼曾不无幽怨地说,“其他日记倒还有几本,可惜不在我处,别人不肯拿出来,我也没有办法,不然倒可以比这几本精彩得多。”“别人”是谁,陆小曼既不便明说,其实知道得也不很确切,不过总不外乎林徽因和凌叔华两人。

然而,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否认他母亲存有这些日记;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也表示从未见过这方面的东西。凌叔华也否认自己私藏了“八宝箱”内的任何东西,晚年时几度致信陈从周为自己洗冤辩白。凌叔华声称,她当年就交出了全部案件,包括陆小曼的两本日记和徐志摩的两本英文日记在内。

本来还算得上是朋友的凌叔华与林徽因却因为“八宝箱”事件交恶,两人从此再不往来。

如今,与“八宝箱”有关的所有人都已作古,这段由一个箱子引发的迷案,也慢慢成为历史长河中又一个再也不可能解开的谜团。

南下武汉,经历“后方”

1926年6月凌叔华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以优异成绩获该校金钥匙奖,任职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绘画部门。7月,她与陈西滢结婚;凌叔华在婚前写给胡适的信中特别讲了这件事,信中写道:“在这麻木污恶的环境中,有一事还是告慰,想通伯已经跟你说了吧?适之,我们该好好谢你才是。……这原只是在生活上着了另一种色彩,或者有了安慰,有了同情与勉励,在艺术道路上扶了根拐杖,虽然要跌交也躲不了,不过心境少些恐惧而已。”凌叔华很明白地表达出自己对这桩婚事的期望与满意之情,对陈西滢的信赖与满意之情。

1928年10月,陈西滢应聘到武汉大学任教,凌叔华一同前往。当时,二人对武汉这个城市不看好,认为这是个不宜久居的地方,凌叔华更希望到法国去,以使自己的绘画得到发展。所以,刚到武汉时的凌叔华难免增添孤寂之感。她写信给北京的胡适讲:“自来武昌,一冬愔愔的白过了。”

不过凌叔华的创作倒是未曾停顿,她被誉为“新月圣手”即是在到武汉之后的三年之内。从题材上看,这时期的作品还是以以往的北京生活与体验为主,说明在这段时期里,她还没有从情感上进入到新的环境中,同时,也还未在此得到令她有深切感触的东西。

此后,另外两位女性的到来使她的生活有了丰富的色彩。一位是袁昌英,另一位是苏雪林,她们分别于1929年、1931年来武汉大学任教。这二人都是凌叔华与陈西滢的故交好友,苏雪林曾在法国学画,与潘玉良是同学,与长于书画的凌叔华自然是极易灵犀相通;袁昌英是文学家,她的女儿又拜凌叔华为干妈,所以,她们的到来,使一度感到孤单郁闷的凌叔华多了交心抒志的同道。就在1932年,武汉大学新校址在东湖之畔的珞珈山落成,陈西滢与凌叔华夫妇喜迁珞珈山新居,寓所名曰“双佳楼”。珞珈山乃武汉风光秀丽之地,山势舒缓而曲径通幽,临湖瞰江而气象生动,在这里,或面对山光,或眺望水色,都往往有诗情画意融入胸怀。凌叔华与袁昌英、苏雪林常在此谈诗论画、说文解字,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了人文与环境的谐趣,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于是,当时她们也便有了“珞珈三杰”的美称。

凌叔华的心境与生活状态渐渐有所变化,她走出家门,游历了不少地方,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包括文化圈子以外的普通劳动者,不再有往日的孤寂。她在1933年写给胡适的信中说:“这两三年我脚没有停过,我的耳目不在城里在乡里,我比我们的朋友多认识一些真的中国人,他们是平凡穷困的人。”

1935年2月,《武汉日报》社聘请凌叔华创办《现代文艺》副刊,她应约出任主编。凌叔华在发刊词中写道:“若其让文化永落人后,岂非像蜡制人体模型一样,虽然具有美丽的躯壳而缺少灵魂吗?……我们把这片沙漠造成锦天绣地的乐园吧。”不到两年时间,《现代文艺》便吸引和团结了如苏雪林、袁昌英、陈衡哲、冰心、沈从文、朱光潜、徐志摩、朱湘、卞之琳、巴金、胡适、戴望舒等一大批作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牵动了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10月,武汉大学成立战时服务团妇女工作组,凌叔华积极加入其中,并随工作组赴汉阳鹦鹉洲伤兵医院慰劳抗日伤兵。回去之后,感触良多的她写了一篇题为《慰劳汉阳伤兵》的通讯,寄到《国闻周报》发表。年末,因战争形势的发展,武汉大学由武昌珞珈山迁往四川乐山,凌叔华一家也搬至“后方”。1938年3月,凌叔华、陈西滢一同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4月,凌叔华与胡风等96人联名发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这期间,凌叔华以一个知识女性的良知与热忱关心着抗战,同时也留心观察与体验着后方民众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状况。抗战期间,凌叔华写出了她的第一部、也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中篇小说《中国儿女》,以表达她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义愤和对祖国家园的热爱之情。

与朱利安,一段悲伤的恋爱往事

凌叔华的魅力男人们无发抵挡,对女人似乎也通杀。1967年,苏雪林在《其文其人凌叔华》一文里说:“叔华固容貌清秀,难得的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一个以刻薄着称的女人,居然可以这样以情人的口吻称赞另一个女人。

在那个年代,凌、陈是十分难得的自由恋爱结合的伴侣,且志同道合,简直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只可惜没有不灭的神话,他们七年之痒过了,十年之劫却没躲过去。

1935年,凌叔华平静的婚姻生活被一个年轻的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打乱。

朱利安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侄子,他的母亲凡尼莎·贝尔也是一位知名画家。朱利安是一位有才华又有的青年诗人,他1935年应邀来武汉大学任教时,才年仅27岁。

朱利安与凌叔华在珞珈山相识,彼此都钟情并擅长文学、绘画等艺术,有共同的志趣,自然而然便多有往来。不久之后,这个浪漫的外国小子,就狂热地爱上凌叔华。朱利安从离家上学起,就喜欢给母亲写长信,每个星期总有一封两封。信里坦陈生活中的一切,这些信件很有文学史价值。朱利安在信中提到女朋友时,一向用的是编号,凌叔华是K,即第十一。

如此不同背景的两个人,坠入情网容易,理顺关系就极难。而且,对此事凌叔华一个字没有留下,这段“历史”只剩下朱利安的“一面之词”。

情事的过程有些曲折,也有些模糊不清,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明显的,那就是“东窗事发”。1937年,朱利安与凌叔华的事情在武大闹得人人皆知,朱利安作为“丢尽面子的洋教授”,不得不从武大文学院辞职,回到英国。

朱利安回国后不久,不顾母亲和阿姨的强烈反对,赴西班牙参战。在马德里守卫战中,德国法西斯的飞机炸中了他开的救护车,弹片切入胸腔,朱利安重伤身亡。死亡造就完美的情人,女人在回忆中慢慢老去,这是最的爱情故事,凌叔华得到了。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这都是中西文学交流史上出人意料的一页,一个摧心荡腑的爱情,一桩卷进太多现代文化名人的悲剧。

朱利安去世后,凌叔华开始和弗吉尼亚·伍尔夫通信,经弗吉尼亚的鼓励,不爱透露隐私的凌叔华开始用英文写作,回忆自己童年的生活,写好一部分就寄给弗吉尼亚。通信最终因弗吉尼亚的自杀而终止。

1944年陈西滢赴英工作,凌叔华跟随前往。到了英国后,凌叔华找回了自己寄给弗吉尼亚的小说,后来以《古韵》的名字在英国出版。该书一经出版,很快即引起英国评论界的重视,成为畅销书。诗人维特·萨克维尔·韦斯特在该书的英文版序言中说:“她(凌叔华)成功了。她以艺术家的灵魂和诗人的敏感呈现出一个被人遗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对美好生活的冥思细想是不言自明的。她的每封信都能反映出她对于美的渴望。她的文笔自然天成,毫无矫饰,却有一点惆怅。因为她毕竟生活在之中,而且那个古老文明的广袤荒凉之地似乎非常遥远。”

多年后,一位旅英女作家虹影根据在英国发表的有关朱利安·贝尔的材料撰写了一本讲述朱利安在20世纪30年代来到中国后,与凌叔华及其丈夫之间的三角恋爱。该书1999年由台湾尔雅出版社推出中文繁体字版,并在瑞典、荷兰、法国译成不同语言出版。

客居英伦,家国情深

1946年冬,陈西滢成为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常驻英国的代表;1947年,47岁的凌叔华便带着女儿小滢途经美国而抵英,与丈夫陈西滢一同在英国伦敦定居,住在亚当森街14号,开始了她客居异国他乡的生活。

在大洋彼岸的英伦,凌叔华无法用自己的母语写作,所以,除了完成并出版她的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之外,便主要将精力与才情倾注于绘画艺术与讲学之中。1956年到1960年,凌叔华应新加坡新创办的南洋大学之聘,担任该校中文系中国近代文学和新文学研究教授,课余时间还热心辅导文学青年进行创作。

之后的几年,凌叔华先后在伦敦以及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等地举办了多次画展,并在英国多所大学进行了中国书画、中国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其中,轰动法国巴黎以及欧洲的一件盛事,是1962年在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的凌叔华个人绘画,及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画家如董其昌、倪瓒、陈老莲、石涛、郑板桥等人的作品与文物古玩展览。

客居异国的日子,凌叔华一直思念与眷恋自己的祖国。1970年3月29日,与凌叔华相伴了40多年的丈夫陈西滢因病在英国去世。此后凌叔华愈加感到远在海外的孤独,她在与巴金、萧乾、冰心等友人的通信中均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国安度晚年的想法。

1985年9月,吴文藻先生的不幸谢世,凌叔华远在异国他乡亦写信来安慰冰心,并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思念故土的心境:

“冰心,大作收到,吴文藻治丧委员会来示,十分难过。想到三年前回去,在你家午饭,文藻是如何健康安逸态度,只不过三两年,便已隔世,永远不能畅叙了!人生本来如梦如客,希望你在这苟酷无情的日子里,多想想快乐的往事,目前苦恼,努力忘记它吧!我本来想到今年十月回国还可以再找到一些老友相聚,以了心愿,不想只在一二个月内,先是郑林庄后是文藻,天道是无情的,还说什么?以前,我每次回国,总是一次比一次朋友少了,好比秋风落叶,一回相见一回稀了。好了,你已经够难过,我不应再招惹你了!我现定十月二十左右回国,回到北京后,第一个要见的朋友是你,希望你可以拨冗见我 ……”

1989年12月,凌叔华终于回到了北京,住入石景山医院疗治腰伤。1990年3月25日,她在医院里,在亲朋好友、文艺界新闻界人士以及医护人员的祝福中度过九十华诞。同年4月,凌叔华曾患有的乳腺癌复发并转移。5月16日,她从数日的昏迷中醒过来,向亲人和医护人员请求,希望再看看北京城。于是,由救护车陪护,凌叔华躺在担架上游览了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北海公园。眺望过白塔后她喃喃地说:“山湖美!柳树美!白塔美!”禁不住潸然泪下。之后,凌叔华又回到九十年前她出生的地方——史家胡同,如今已改建为幼儿园。此时,那儿的孩子们已列成整齐的队伍,手捧献花欢迎她。凌叔华曾在《古韵》最后一篇的结尾处写道:“我多想拥有四季。能回到北京,是多么幸运啊!”现 在,她终于如愿。这离别人世前所作的短暂的“观光”,表达出一个在中国古老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来、而又深谙西方文化的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愿。“落叶归根”,她的身心都有了归属与安顿。

1990年5月22日——也就是重游北京后的第六天,凌叔华在北京逝世。正像她性格的温婉与画趣的淡雅一样,她的离去也是平和宁静的。如一株兰草散尽最后一缕幽香,亦如一片树叶离开枝柯飘落于地,显得自然而然。

[英国]高尔斯华绥/著 高健/译《远处的青山》全文赏析

远处的青山

[英国]高尔斯华绥/著 高健/译

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他本在牛津大学法律系就读,后来放弃律师工作,从事文学创作。30岁时发表第一部作品《天涯海角》,但却没有引起注意,直到七年之后《法利赛人》的出版,让世人记住了他的名字。1932年,他“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被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尾声》以及剧本《银匣》《斗争》《群众》《逃跑》等。

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吗?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但愿这一切快些结束吧!”我自言自语道,“那时我就又能到这里来,到一切我熟悉的可爱的地方来,而不致这么伤神揪心,不致随着我的表针的每下滴答,就又有一批生灵残遭涂炭。啊,但愿我又能——难道这事便永无完结了吗?”

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氛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不过再不用过度紧张地去谛听那永无休止的隆隆炮火,或去观看那倒毙的人们,张裂的伤口与死亡。和平了,真真的和平了!战争继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8年8月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了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不过和平终归已经到来,那些新近被掉的人们的幽魂总不致再随着我们的呼吸而充塞在我们的胸臆。

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此刻我已能在这座青山之上为自己还能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而赞美造物。我能在这温暖阳光的覆盖之下安然睡去,而不会醒后又是过去的那种恹恹欲绝。我甚至能心情欢快地去做梦。不致醒后好梦打破,而且即使做了噩梦,睁开眼睛后也就一切消失。我可以抬头仰望那碧蓝的晴空而不会突然瞥见那里拖曳着一长串狰狞可怖的幻象,或者人对人所干出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惨景。我终于能够一动不动地凝注着晴空,那么澄澈而蔚蓝,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那光滟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再会浮起的血污。

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还晨露未干。轻如羽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这一切都是多么愉快。这里见不到凶猛可怕的苍鹰飞扑而下,把那快乐的小鸟攫去。这里不再有歉仄不安的良心把我从这逸乐之中唤走。到处都是无限欢欣,完美无瑕。这时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还有那银白的海鸥,翱翔在色如蘑菇的耕地或青葱翠绿的田野之间;不管你凝视的是这株小小的粉红雏菊,而且慨叹它的生不适时,还是注目那棕红灰褐的满谷林木,上面乳白色的流云低低悬垂,暗影浮动——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是只有大自然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且那观赏大自然的人的心情也分外悠闲的时候,才能见得到的。

在这座青山之上,我对战争与和平的区别也认识得比往常更加透彻。在我们的一般生活当中,一切几乎没有发生多大改变——我们并没有领得更多的奶油或更多的汽油,战争的外衣与装备还笼罩着我们,报纸杂志上还充溢着敌意仇恨;但是在精神情绪上我们确已感到了巨大差别,那久病之后逐渐死去还是逐渐恢复的巨大差别。

据说,此次战争爆发之初,曾有一位艺术家杜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家中和花园里面,不订报纸,不会宾客,耳不闻杀伐之声,目不睹战争之形,每日唯以作画赏花自娱——只不知他这样继续了多久。难道他这样做法便是聪明,还是他所感受到的痛苦比那些不知躲避的人更加厉害?难道一个人连自己头顶上的苍穹也能躲得开吗?连自己同类的普遍灾难也能无动于衷吗?

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在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都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开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澄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轻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餍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注释】此处引用为古希腊诗人忒俄克里托斯(约前310~前245)的诗句。

圣弗兰西斯:意大利高僧。

朱利安·克伦菲尔:英国著名诗人。

19世纪最后一位古典主义画家是谁

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一位领导人,他和浪漫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德拉克罗瓦之间的著名争论震动了整个法国画坛。安格尔的画风线条工整,轮廓确切,色彩明晰,构图严谨,对后来许多画家如德加、雷诺阿、甚至毕加索都有影响。巴伯罗·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党党员。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国的印象派画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国洛可可时期的重要画家。又译做法兰撒·布歇或是法兰克斯·布雪。他以综合性,感官的绘画主题闻名。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纪末著名的法国学院派画家,毕业于巴黎的朱利安美术学院,在1850年得罗马奖学金。他一生坚持唯美主义的学院派风格,打击压制后起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很受当时人的欣赏,现代对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赞美。由于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学,所以当时受夫人的影响,极力帮助女性画家举画展列奥纳多·达芬奇1(意大利语:Leonardoda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总的来说,达芬奇大大超越了当时的建筑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的水平,但是却未能推动其发展。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í,SalvadorDomenecFelipJacintDalíDomenech,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他的超现实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种对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热爱好,并影响至他的公众艺术形象,使他的艺术爱好者与评论家异常苦恼。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又译“达维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埃德加·德加(Edgar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著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H·保罗·德拉罗什(Hippolyte-PaulDelaroche1797年7月17日-1859年11月4日)是法国著名的学院派画家之一。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Friezeof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文森特·凡高(VincentvanGogh(发音(说明·关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后印象派代表人物。凡高的作品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直到死后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于想象力赢得评论界的赞扬。在他死后一些画家开始模仿他的画法,强调感情的宣泄,而对现实不一定作出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为表现主义。此外凡·高的绘画风格对后来出现的野兽派也有一定影响。约翰·斐拉克曼(JohnFlaxman,1755年7月6日–1826年12月7日)是英国著名雕塑家和插图画家。让·昂诺列·弗拉戈纳尔(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国罗可可时代的代表画家。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份艺术史家将他归於后印象派。高更的作品趋向於原始的风格。其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徵性的物与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艺术风格的知名艺术家。现代艺术史中,高更往往被拿来与梵谷并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後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来。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JosédeGoyay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派的创始人,其画风影响了後来的法国印象派。葛饰的笔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画狂人、戴斗、为一、卍等。托马斯·吉尔丁(Thomas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国画家,蚀刻画家。吉尔丁出生在伦敦南华克区一个成功的绳索制造商家里。在他幼年时父亲病逝,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个绘图员瓦根。吉尔丁跟随继父学习绘画,后来又师从金属版画家爱德华·多耶斯(EdwardDoyes,1763年-1804年),他还结识了J.托纳(J.M.W.Turner)。让-安东尼·华托(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国罗可可时代代表画家。萨托尼诺·赫兰(Saturnino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画家。生于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亲去世。两年后,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岁的赫兰认识了他的妻子罗莎里·阿莱拉诺。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儒略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在敖德萨度过童年。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国,在包豪斯从1922年开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纳的内依。约翰·康斯特勃(John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国风景画家。凯绥·柯勒惠支(KtheKollwitz1867年7月8日-1945年4月22日)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国著名的巴比松派画家,也被誉为19世纪最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画风自然,朴素,充满迷蒙的空间感。简称做柯洛,或译做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彼得·冯·柯内留斯(1784年-1867年)是德国著名画家,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他的父亲是一位杜塞尔多夫画廊的巡视员,他15岁时父亲就去世,做为长子,为了帮助维持家境只得放弃继续学习绘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绘画。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Courbet1819年6月10日-1877年12月31日)是法国著名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主张艺术应以现实为依据,反对粉饰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拉斐尔·桑乔(Raffaello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出生于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之间乌姆勃利亚省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画家。拉斐尔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一位画家,在文艺复兴“三杰”中(另两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的画以“秀美”著称。年轻时他曾在佛罗伦萨学习四年,有幸仔细观摩了另两位巨匠的作品,从中领悟了不少。他的著名宗教画圣母系列将宗教的虔诚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画即使是“圣乔治和龙搏斗”的场面看起来也是平静安详的。他为梵蒂冈教皇居室创作的大型壁画《雅典学派》(SchoolofAthens)是经典之作,他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场面。同时也创作出许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奥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他短短一生创作出不少作品,于1520年早逝。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经典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以画人物出名,这之中又以画甜美,悠闲的气氛还有丰满,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印象派中雷诺阿的特色在於描绘迷人的感觉,从他的画作中你很少感觉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怀,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母亲或是长姐般的笑容。雷诺阿认为绘画并非科学性的分析光线,也并非巧心的安排布局,绘画是要带给观者愉悦,让绘画挂置的环境充满了画家想要的感觉。雷内·马格利特(René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全名是雷内·弗朗索瓦·吉斯来恩·马格利特(ReneFrancoisGhislainMagritte)。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Paul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父亲是一名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新教律师,为了逃避宗教而逃到德国。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少年时期的鲁本斯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后来又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师几位画家,21岁时他便获得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西奥多·卢梭(tiennePierreThéodore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国巴比松派的风景画家。依全名又译做皮埃尔·埃提昂·蒂奥多·卢梭。他的中文译名有相当多种,有时做胡梭,有时做鲁梭。卢梭的风景画以强烈的色彩、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主题闻名。评价是有褒有贬,他是提高法国风景画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纪当时,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画派长达10年的时间,最後终於在1848年获得大众的认可正式有公开展出,并被授与荣誉的十字勋章。并成为将巴比松派接续到印象派的重要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Harmenszoonvan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亨利马蒂斯(法语:Henri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爱杜尔·马奈(douard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国巴黎的写实派与印象派画家,。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MichelangelodiLodovicoBuonarroti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於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李奥纳多·达·文西和拉斐尔·桑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後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宗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文西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於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胡安·米罗(Joan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习惯被称作米勒,实际按照法语发音应翻作“米叶”。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生于巴黎,死于巴黎。莫罗的绘画主要从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取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莫罗的绘画作品中往往包含着文学要素,因此莫罗往往被同时代的象征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尊为先驱。1891年,莫罗成为法国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在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野兽派先驱的亨利·马蒂斯和乔治·鲁奥。克洛德·莫内(Claude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印象派运动领袖人物。彼埃·蒙德里安(PietCornelies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後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後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奥德·纳德卢姆Odd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画家。他是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他宣称自己的作品不是艺术,只是一种浮躁虚夸。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明显受到了伦勃朗(Rembrandt)和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的影响。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Totto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国艺术家,被列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欧姬芙的绘画作品已经成为1920年代美国艺术的经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写实的手法闻名,其主题相当具有特色,多为花朵微观、岩石肌理变化,海螺、动物骨头、荒凉的美国内陆景观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满著同色调的细微变化,组成具有韵律感的构图,某些时候欧姬芙画中的物品外轮廓,让观者感到此物品的轻脆感。尼古拉·普桑(Nicolas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以《阿尔卡迪的牧人》为其代表作。常被简称做普桑。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AlessandroFilipepi)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让·路易-安德尔·蒂奥道·热里科(法语:Théodore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1824年1月26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对浪漫主义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保罗·塞尚(Paul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国人,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的重要画家。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於后印象派。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和真实性。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ВасилийИванович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罗斯著名画家,1948年莫斯科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苏里科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亚尔斯克,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并且获得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大部分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提香(TizianoVecelli约1477年-1576年8月27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伟大画家,威尼斯画派的代表。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万尼·贝利尼画室学画,与著名画家乔尔乔涅同学。蒂埃哥·委拉士开兹(又译委拉斯贵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认为他是自己的“伟大教师之一”。对印象派的影响也很大。委拉士开兹的全名为蒂埃哥·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伊·委拉士开兹(DiegoRodríguezdeSilvayVelázquez),出生于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维利亚,父亲胡安·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贵族、律师,母亲罗里玛·委拉士开兹是塞维利亚的贵族世家,依据当地习惯,姓随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随母姓。安德鲁·魏斯(AndrewWyeth1917年7月12日-)美国当代重要的新写实主义画家,以水彩画和蛋彩画为主,以贴民生活的主题画闻名,作品已被相当多的博物馆、艺廊重视与收藏,包括了美国国家画廊。他的全名是AndrewNowellWyeth。又译作安德鲁·奈维尔·维斯。马克·夏卡尔(俄语:МаркШагал;白俄罗斯语:МойшаЗахаравчШагала;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出生於的犹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大以养育10个子女,家境贫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乡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鸡以及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尔心中的,这一幕幕的印象,成为了他的创作泉源。乔治·皮埃尔·秀拉(Georges-PierreSeurat,又译做乔治·修拉,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点彩画派的代表画家,后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画作风格相当与众不同,秀拉的画充满了细腻缤纷的小点,当你靠近看,每一个点都充满著理性的笔触,与梵谷的狂野,还有塞尚的色块都大为不同。秀拉擅长画都市中的风景画,也擅长将色彩理论套用到画作当中。

世界的外国素描头像大师

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一位领导人,他和浪漫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德拉克罗瓦之间的著名争论震动了整个法国画坛。

安格尔的画风线条工整,轮廓确切,色彩明晰,构图严谨,对后来许多画家如德加、雷诺阿、甚至毕加索都有影响。

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党党员。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国的印象派画家。

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国洛可可时期的重要画家。又译做法兰撒·布歇或是法兰克斯·布雪。他以综合性,感官的绘画主题闻名。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纪末著名的法国学院派画家,毕业于巴黎的朱利安美术学院,在1850年得罗马奖学金。他一生坚持唯美主义的学院派风格,打击压制后起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很受当时人的欣赏,现代对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赞美。由于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学,所以当时受夫人的影响,极力帮助女性画家举办画展

列奥纳多·达芬奇1(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总的来说,达芬奇大大超越了当时的建筑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的水平,但是却未能推动其发展。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Salvador Domenec Felip Jacint Dalí Domenech,1904年5月11日 - 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他的超现实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种对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热爱好,并影响至他的公众艺术形象,使他的艺术爱好者与评论家异常苦恼。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又译“达维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著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

H·保罗·德拉罗什 (Hippolyte-Paul Delaroche 1797年7月17日 - 1859年11月4日) 是法国著名的学院派画家之一。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发音 (说明 · 关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后印象派代表人物。

凡高的作品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直到死后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于想象力赢得评论界的赞扬。在他死后一些画家开始模仿他的画法,强调感情的宣泄,而对现实不一定作出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为表现主义。此外凡·高的绘画风格对后来出现的野兽派也有一定影响。

约翰·斐拉克曼(John Flaxman,1755年7月6日 – 1826年12月7日)是英国著名雕塑家和插图画家。

让·昂诺列·弗拉戈纳尔(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国罗可可时代的代表画家。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份艺术史家将他归於后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趋向於「原始」的风格。其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徵性的物与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艺术风格的知名艺术家。现代艺术史中,高更往往被拿来与梵谷并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後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来。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派的创始人,其画风影响了後来的法国印象派。葛饰的笔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画狂人、戴斗、为一、卍等。

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国画家,蚀刻画家。吉尔丁出生在伦敦南华克区一个成功的绳索制造商家里。在他幼年时父亲病逝,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个绘图员瓦根。吉尔丁跟随继父学习绘画,后来又师从金属版画家爱德华·多耶斯(Edward Doyes,1763年-1804年),他还结识了J.托纳(J. M. W. Turner)。

让-安东尼·华托(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国罗可可时代代表画家。

萨托尼诺·赫兰(Saturnino 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画家。生于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亲去世。两年后,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岁的赫兰认识了他的妻子罗莎里·阿莱拉诺。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

儒略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在敖德萨度过童年。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国,在包豪斯从1922年开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纳的内依。

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国风景画家。

凯绥·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年 7月8日 - 1945年 4月22日)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国著名的巴比松派画家,也被誉为19世纪最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画风自然,朴素,充满迷蒙的空间感。简称做柯洛,或译做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

彼得·冯·柯内留斯 (1784年-1867年)是德国著名画家,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他的父亲是一位杜塞尔多夫画廊的巡视员,他15岁时父亲就去世,做为长子,为了帮助维持家境只得放弃继续学习绘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绘画。

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年6月10日 - 1877年12月31日) 是法国著名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主张艺术应以现实为依据,反对粉饰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拉斐尔·桑乔(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意大利画家。

拉斐尔出生于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之间乌姆勃利亚省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画家。拉斐尔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一位画家,在文艺复兴“三杰”中(另两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的画以“秀美”著称。年轻时他曾在佛罗伦萨学习四年,有幸仔细观摩了另两位巨匠的作品,从中领悟了不少。他的著名宗教画圣母系列将宗教的虔诚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画即使是“圣乔治和龙搏斗”的场面看起来也是平静安详的。他为梵蒂冈教皇居室创作的大型壁画《雅典学派》(School of Athens)是经典之作,他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场面。同时也创作出许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奥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他短短一生创作出不少作品,于1520年早逝。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经典印象派画家。

雷诺阿以画人物出名,这之中又以画甜美,悠闲的气氛还有丰满,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印象派中雷诺阿的特色在於描绘迷人的感觉,从他的画作中你很少感觉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怀,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母亲或是长姐般的笑容。雷诺阿认为绘画并非科学性的分析光线,也并非巧心的安排布局,绘画是要带给观者愉悦,让绘画挂置的环境充满了画家想要的感觉。

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全名是雷内·弗朗索瓦·吉斯来恩·马格利特(Rene Francois Ghislain Magritte)。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父亲是一名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新教律师,为了逃避宗教而逃到德国。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少年时期的鲁本斯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后来又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师几位画家,21岁时他便获得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

西奥多·卢梭(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国巴比松派的风景画家。依全名又译做皮埃尔·埃提昂·蒂奥多·卢梭。他的中文译名有相当多种,有时做胡梭,有时做鲁梭。

卢梭的风景画以强烈的色彩、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主题闻名。评价是有褒有贬,他是提高法国风景画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纪当时,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画派长达10年的时间,最後终於在1848年获得大众的认可正式有公开展出,并被授与荣誉的十字勋章。并成为将巴比松派接续到印象派的重要画家。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

亨利•马蒂斯(法语: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

爱杜尔·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国巴黎的写实派与印象派画家,。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於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李奥纳多·达·文西和拉斐尔·桑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後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宗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文西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於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习惯被称作米勒,实际按照法语发音应翻作“米叶”。

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生于巴黎,死于巴黎。

莫罗的绘画主要从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取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莫罗的绘画作品中往往包含着文学要素,因此莫罗往往被同时代的象征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尊为先驱。

1891年,莫罗成为法国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在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野兽派先驱的亨利·马蒂斯和乔治·鲁奥。

克洛德·莫内(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印象派运动领袖人物。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後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後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

奥德·纳德卢姆Odd 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画家。他是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他宣称自己的作品不是艺术,只是一种浮躁虚夸。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明显受到了伦勃朗(Rembrandt)和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影响。

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国艺术家,被列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欧姬芙的绘画作品已经成为1920年代美国艺术的经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写实的手法闻名,其主题相当具有特色,多为花朵微观、岩石肌理变化,海螺、动物骨头、荒凉的美国内陆景观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满著同色调的细微变化,组成具有韵律感的构图,某些时候欧姬芙画中的物品外轮廓,让观者感到此物品的轻脆感。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以《阿尔卡迪的牧人》为其代表作。常被简称做普桑。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

让·路易-安德尔·蒂奥道·热里科 (法语:Théodore 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 - 1824年1月26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对浪漫主义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国人,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於后印象派。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和真实性。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

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罗斯著名画家,1948年莫斯科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苏里科夫美术学院。

苏里科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亚尔斯克,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并且获得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大部分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提香(Tiziano Vecelli约1477年 - 1576年8月27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伟大画家,威尼斯画派的代表。

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万尼·贝利尼画室学画,与著名画家乔尔乔涅同学。

蒂埃哥·委拉士开兹(又译委拉斯贵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认为他是自己的“伟大教师之一”。对印象派的影响也很大。

委拉士开兹的全名为蒂埃哥·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伊·委拉士开兹(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出生于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维利亚,父亲胡安·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贵族、律师,母亲罗里玛·委拉士开兹是塞维利亚的贵族世家,依据当地习惯,姓随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随母姓。

安德鲁·魏斯(Andrew Wyeth 1917年7月12日-)美国当代重要的新写实主义画家,以水彩画和蛋彩画为主,以贴民生活的主题画闻名,作品已被相当多的博物馆、艺廊重视与收藏,包括了美国国家画廊。他的全名是Andrew Nowell Wyeth。又译作安德鲁·奈维尔·维斯。

马克·夏卡尔(俄语: Марк Шага́л; 白俄罗斯语: Мойша Захаравіч Шагалаў ;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出生於的犹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大以养育10个子女,家境贫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乡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鸡以及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尔心中的,这一幕幕的印象,成为了他的创作泉源。

乔治·皮埃尔·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又译做乔治·修拉, 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点彩画派的代表画家, 后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画作风格相当与众不同,秀拉的画充满了细腻缤纷的小点,当你靠近看,每一个点都充满著理性的笔触,与梵谷的狂野,还有塞尚的色块都大为不同。秀拉擅长画都市中的风景画,也擅长将色彩理论套用到画作当中。

标签: 三杰 朱利安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x73r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