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坦洋工夫地理标志

坦洋工夫地理标志

坦洋工夫地理标志

坦洋工夫地理标志是指产自中国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坦洋镇的一种传统的手工绿茶。坦洋工夫茶选用当地自然环境优越的茶园茶叶,采用手工制作工艺,经过摇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茶汤呈黄绿色,清香高爽,滋味甘而不涩,耐泡性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该茶历史悠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国重要的茶叶品种之一。坦洋工夫茶的地理标志保护旨在保护该茶的原产地和制作传统,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和增强该地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坦洋工夫茶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一种茶类,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茶,拥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对我们人体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坦洋工夫茶的历史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1

   坦洋工夫的历史

  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红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红茶品牌。首创于清咸丰元年既(1851),当时的"坦洋功夫"红茶名声鹊起,远销荷兰、法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为荷兰、英国等国家贵族所青睐。遥望当时清朝正处于受鸦片侵害的年代,作为泱泱大国的华夏财富在不断的向海外流失的时候。坦洋工夫茶却峰回路转般为我国挣回了无数的财富。4年既(1915)"坦洋功夫"红茶与国酒茅台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赞誉。可谓迷倒天下茶叶爱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发现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丰元年成功的研制出现今坦洋工夫红茶。光绪年间,安微返乡时候将其云南移植——滇红。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国家地理标志名称保护正式通过国家批准。认定该产品的地理标志名称为"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功夫"区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并作为中国申奥第一茶登上国际舞台。同时被英国王室列为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时候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坦洋功夫"是绿茶经过发酵烘制而成,产值约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80%。由于选料严格,工艺考究;是红茶之上品佳丽,保健功能尤见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荣誉: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中外,曾是英国王室专供茶。近年来,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坦洋工夫"被列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并制定了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坦洋工夫红茶生产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产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中获得"茶王"、"名茶奖"等奖项,产量、质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应逐步扩大,被列为福建省主打品牌产品,全市年生产坦洋工夫红茶产量1000吨,产值1.2亿元,主要销往欧盟、日本、俄罗斯及东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由国家商务部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经过国家商务部对国内上万家企业的筛选后,鉴于新坦洋茶业集团在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品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良好声誉,经国家农业部、国家商务部推荐,新坦洋茶业集团被选为中国红茶代表参加巴拿马第31届国际贸易博览会。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南美洲国际洽谈会上,由巴拿马贸工部隆重宣布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红茶国际金奖单位:中国新坦洋茶业集团,并亲自新坦洋茶业集团董事长张锦华颁发巴拿马自1915年来第一枚红茶奖章,世界客商与巴拿马人民共同鉴证坦洋工夫重现中国红茶荣耀的辉煌时刻。1915年坦洋工夫凭借自身的天生丽质和精湛工艺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牌奖章,为坦洋工夫成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历史地位。时隔一个世纪后,在福安市重点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纪坦洋工夫风采依旧,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荣获"2013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再次向世人证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2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

  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福建福安生产什么茶叶?

福建福安生产坦洋工夫茶。

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红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红茶品牌。首创于清咸丰元年既(1851),当时的“坦洋功夫”红茶名声鹊起,远销荷兰、法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为荷兰、英国等国家贵族所青睐。

4年既(1915)“坦洋功夫”红茶与国酒茅台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赞誉。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国家地理标志名称保护正式通过国家批准。认定该产品的地理标志名称为“坦洋功夫”。

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功夫”区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并作为中国申奥第一茶登上国际舞台。

扩展资料

坦洋工夫茶形态特征:明洪武四年(1371年),当地茶农从野生丛林中发现一株神异的古茶树,遂将母本原株移到家园,经悉心培育分离选育出有性群体小叶种。

该茶树为灌木型,树高2米左右,树势半披张,分枝适中较密,枝条细小;叶中型,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呈水平着生,叶平均长8.8厘米,宽为3.5厘米,叶面多隆起,叶色绿或淡绿。

有少数呈紫红色,芽叶茸毛稀少,多数属于中叶类,一般大叶类占30%,中叶类占60%,小叶类占10%左右;花型尚大,花萼5片,花瓣6-9瓣,柱头多数为三分叉,雌蕊高于雄蕊,子房较大;育芽能力较强,芽头密度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坦洋工夫茶

详谈坦洋工夫红茶

详谈坦洋工夫红茶

  导语: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试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产区分布很广,以福安市坦洋村为中心遍及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条索圆紧匀秀芽毫金黄,色泽乌黑油润有光泽,汤色红艳清澈明亮,滋味清鲜甜和爽口,香气醇厚桂花香,叶底红亮匀整,深受消费者青睐。

  福安是“中国茶叶之乡”,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雅士曾留下众多茶叶赞美之辞,民间也流传着大量茶叶生产和茶农生活的传说、歌谣和谚语,并形成了一套十分讲究的品茶技艺。因此,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成了探索福安历史人文的一个窗口。福安茶树品种最多,生产茶类最多,最著名的当属“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红茶创产于清代的咸丰年间,曾作为和平的使者,远销荷兰、日本、英、法、俄等国家,为世界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市在申报“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得成功的今天,又将“坦洋工夫”作为福安茶叶的区域品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角逐。与此同时,我们作为茶文化的工作者对“坦洋工夫”茶艺进行深入探讨,以促进茶产业茶文化共同创新和发展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坦洋工夫”之乡茶艺探源

  坦洋工夫被列为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它的原产地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位于闽东最高的峰峦——白云山麓。这里常年烟云缈缈,雨雾濛濛。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有个叫胡进四的茶农用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工序精制而得汤色红、味鲜醇、耐冲泡的的工夫红茶,取名:坦洋工夫。酒香不怕巷子深,茶好引来四方客,坦洋工夫红茶以其翘楚的魅力迅速扣开国门,销往海外,芳名远播。最鼎盛时,光坦洋村一条街就有三十六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茶叶收购范围几百里,揽括周围七、八个县,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国外来信只要直书“中国坦洋”,无须冠以省、地、县名便可准确无误地送达收信人手中。现如今,福安已拥有茶园30余万亩,年产量两万多吨,出口茶叶3000余吨。福安,不仅是坦洋工夫的原产地,还是我国绿茶,花茶的主产区。

  在悠久种茶、饮茶历史的薰陶下,福安人在恳亲访友、馈赠礼品、婚丧喜庆、古葬习俗、治病药方等生活和民俗的领域中,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福安人喜茶重茶,将茶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列,接待客人先茶后饭,谓之“茶哥米弟”。有句茶谚“天亮一碗茶,药店无交家”,意则每天喝茶有益健康。饮茶,植根于民间生活,有时粗犷,有时精细。比如农家人田间地头劳作,以大陶壶冲茶,大碗饮喝,随意而又简单,不拘礼节,不讲章法,主要用以解渴。而一旦有客至家中,必以小瓷盅冲泡,还要用茶盘端上敬客。如果是不常造访的贵客或远道而来的稀客,则要以冰糖茶招待,并佐以茶食,以表热情周到。泡茶之水也有讲究,一定要是刚烧开的水,最忌“无意冲茶半浮沉”。

  饮茶习俗,流传于福安民间更是趣味生动,多姿多彩。松罗乡一带的畲族村庄沿袭着一个谐趣横生的习俗——宝塔茶。畲族新娘过门之前,女方“送嫁嫂”用五只碗叠成一个三层的宝塔,一碗作底,中间三碗,再在顶层压一碗。倒上泡好的茶水,托举到前来迎亲的“亲家伯”面前,“难为”亲家伯,要求他一滴不溅喝完这些茶,才可接走新娘。亲家伯接茶盘拆宝塔的过程也有技巧:用牙咬住顶上的一只碗,双手拢住中间的三只碗,仰脖喝尽茶水,将其余四碗分给同伴共享。游戏逗趣毕,敲敲打打新娘踏着米筛出娘家门;新娘茶是福安畲汉两族同有的一个习俗:新娘婚后第二天上午要到厅堂上会见夫家的女眷,在伴娘妈的指引下,新娘沿大厅四周向左右长辈一一施礼,俗称走“四角坪”。之后由伴娘妈引席认亲,新娘敬献用红枣、冬瓜糖、冰糖、花生和茶叶冲泡的糖茶;过年茶是正月初一早饭后,住在同一座大院的左邻右舍按各家人数互相敬献糖茶和年糖年饼,气氛喜庆祥和,并互祝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和和顺顺、早发大财;出行茶就是新的一年里家人第一次出远门、上学、上班要喝蜜糖茶,喻意:嘴甜好办事。除此之外,福安人敬茶如神,在祭祀仪式中茶总是摆在最前头。畲乡人还有病逝带茶归的风俗:去世的老人手上要执一茶枝,据说茶枝一拂能使黑暗变光明,归阴时好开路。茶还作为定情信物,小伙子第一次到女方家,送一包茶叶,一包冰糖,要是女方家长乐意收下,这门亲事就有七分成了。诸此种种,可见福安人爱茶敬茶的心理态势。

  流传于民间的象征型、生活型、药用型的茶俗,还有艺术型、祈福型的茶道,都充分体现了福安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林语堂说:中国人最爱品茶。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品茶习俗往往是茶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这些生活茶艺就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取之不尽的茶文化的源头。

  二、“坦洋工夫”茶艺探讨

  根植于福安这片茶香飘溢的沃土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老独特、绚丽多彩的福安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茶艺节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茶艺与绘画、音乐、文学、舞蹈一样,虽形式不同,但都力求表达一种思想。茶艺的主题与核心通过泡茶者倾情演绎表达出来。自九十年代初福安市连续举办两届“中国(闽东)福安国际茶文化交流会”以来,历经十余载,我们茶艺团按各种茶艺自身的技术要求进行编创、移植、改编,形成了一系列茶艺节目。有:茉莉茶艺、乌龙茶艺、禅茶艺、畲族新娘茶艺、畲汉新娘茶茶俗、畲族宝塔茶茶俗表演等。组合成一台集茶歌、茶舞、茶艺、茶俗于一体的茶艺晚会。以这种茶艺晚会的形式接待到当地指导工作的专家、洽谈商贸的外宾,高雅而独特。茶艺团还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福州、武夷山等地演出,为宣传福安,发展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坦洋工夫红茶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于舞台,它独具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应当用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来呢?早期,坦洋红茶的冲泡是用一套黑瓷烫金梅花图案的朴实稳重的咖啡茶具,配上茶匙、糖夹和黑色脱胎百福茶盘,由茶艺小姐分到各桌上冲泡来完成的。表演前茶艺小姐在后台烫杯,温壶,用茶量按一人5克计,一桌30克上等红茶。在壶中泡好,糖罐内盛放满方糖,奶杯里泡匀咖啡伴侣。这些都备好后装入茶盘,茶艺小姐们身穿暗色素雅的印花丝绒旗袍,右手将茶盘高高托起,左手护着茶盘边沿,鱼贯而出,分成一人一桌,按“凤凰三点头”的招式,分三轮(每杯三次)将红茶汤注入茶杯,按西式咖啡茶礼摆放好杯、托和茶匙,恭恭敬敬地献给每位宾客,而后,再礼貌地依次为需要调饮的客人添上方糖和咖啡伴侣。这套茶艺亲切、温馨,朴实无华。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要求、艺术欣赏、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先前的泡法延续多年,显得陈旧乏味,推陈出新迫在眉睫。更何况坦洋工夫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荣登英国女皇下午茶的大雅之堂,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而名噪欧罗巴洲。作为闻名遐迩的坦洋工夫红茶故乡的茶文化人,没有为坦洋工夫红茶设计出一套独具特色的茶艺,终究是个缺憾。为了填补此项空白,带着这个心结,我苦思冥想、探索、实验,终于发现坦洋工夫红茶可以佐以少量高度白兰地酒进行参调,口味更加浓烈芬芳,且丝毫无损于红茶高贵醇香的品质。设计出由内到外,由中到西,循序渐进的泡法,不正彰显出当年坦洋工夫从白云山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独特魅力与娇容?

  三、坦洋工夫红茶艺编创

  美称“红衣佳人”的坦洋工夫红茶,其外形条索,紧结圆直,色泽乌润,茶毫细细,略显金黄,香气高爽,汤色明亮,滋味醇厚,适于清饮。也可调成柠檬茶、奶茶、玫瑰红茶、冰红茶,还可以用浓香型的高度醇酒调配成奶酒茶。初步设计好的方案得到领导的支持后,我立即赶赴省城配齐一套颇为满意的、非常适合表演红茶艺的、格外别致的欧式咖啡茶具,另外还加入了6个与其花色几近一般的中式茶盏。这以后就开始埋头不断调试茶、汤、料的比例,琢磨表演的招式、手法,甚至于每个茶具的起落放置都力求合理、美观又协调。这期间,我和团里的两位茶艺同仁从影视资料中拷下英式晚礼服的照片,请来美术老师根据意图画出服装设计稿,并送往省城艺术服装店制作,许多贴花、花边裁缝做不出来的,我就自己动手缝上。我们又一起选择伴奏音乐,购来一张欧式玻璃桌,旁边置放一个酒瓶架,上面摆放一篮非常真的装饰瓜果……。经过近两个月演练,一套完整而有新意的坦洋红茶茶艺终于可以登台了。这个节目有一个主泡茶艺小姐,一(4)[方糖入盏]把高度浓香型醇酒浇在方糖上,点燃片刻,放入杯中

  (5)[注茶敬客]助泡小姐捧杯,主泡小姐起身走在前面,将一杯杯醇香奶酒茶恭敬地献给嘉宾。这种调饮法,能使红茶的香气更加浓烈芬芳,茶香、奶香、酒香兼容并蓄让您刻骨铭心。在哪里品饮此茶,便难以忘却那个地方……

  (6)[尽杯谢客]坦洋红茶表演礼毕

  茶艺美学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吸纳了众多的文化基因。每种茶可以采用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泡法,但都必须掌握一个核心:享用好这泡茶,让它达到最佳的冲泡效果,最佳的口感,最佳的观感。坦洋工夫红茶还可以冲泡成玫瑰红茶、香槟红茶等等。茶文化的兴起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而茶经济的发展又向茶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茶文化是个发展的大舞台,还有很大的空间留待你我去不断地发掘、探讨和创新.

;

坦洋村的重点古建

施光凌武艺高强,双手能举390斤的石锁一对(石锁现还保存)。1860年,福安一带山寇纷起,清请其团练筹防,他身先士卒,遂平息寇乱,保境安民。施光凌虽问鼎武科,文韬武略,却无意仕途,有多次机会,皆为其放弃,如平息寇乱后,朱邑候欲向清廷推荐,为其婉拒。施光凌一生操守谨严,人敬而惮之,由其始建的丰泰隆茶行建筑群雄伟壮观,经二百余年沧桑,风姿犹在。抗日战争时期,闽东第一学府——福宁中学移往坦洋,就落址丰泰隆宅院,使其一度成为闽东的教育中心。施光凌乐善好施,如建祖祠,兴义塾造桥铺路等,其它如亲族有婚嫁丧葬乏资者必赐之,青黄不接告贷者必应之,因怜乞人,盖瓦屋数间以庇其孳。其善举不可一一枚举。施光凌悉心敬业,丰泰隆茶行加工的红茶形肥壮匀整,味醇厚香浓,色红亮清晰。其鼎盛时期,年制茶达3000多担,冠以坦洋工夫畅销世界各地。据载,由于施公之影响,英国人购茶以坦洋工夫为最多。

著名的丰泰隆茶行的创始人,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创始人之一。据族谱记载,施光凌“勤种植、谋服贾、会英商,购买中华茶以坦洋出为最,为公之力也”。当时以英国为代表的外国列强在武力侵略中国的同时,把一船船的鸦片运进中国,掠走了成千上万的白银,造成大半个中国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而以施光凌为代表的茶行老板,却用一船船的红茶换回了大量的白银,给家乡带来了繁荣富裕。[1] 坦洋村本是福安白云山麓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然而,当历史走进清代的咸丰元年,这个村子因首创一种后来名为“坦洋工夫”的红茶,遂名闻天下。

坦洋村在福安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社口镇,群峰环抱,罗如屏列。从镇上出发,傍山缘溪而行,跨龙凤桥、真武桥,就到了桂香山下豁然开朗、风光秀美的坦洋。

清人郭苹野有《坦洋村记》云:“至坦洋,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鸡犬相闻,圜阓茂盛。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所谓“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盖言坦洋工夫红茶的制艺源自武夷,在外国人看来,它是一种别具风味的武夷红茶。但坦洋人似乎不满意“小武夷”的冠名,也许是为了区别于武夷山的红茶,坦洋人把本村创制的红茶正名为“坦洋工夫”。

当年坦洋工夫首次惊艳于英国典雅的“下午茶”,便获得王室贵族的珍爱,于是,“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坦洋工夫一时间风靡英伦三岛。

数量日增的红茶海外贸易为坦洋村注入了活力,使它成为八方茶商趋之若鹜的生财之地,坦洋村很快繁荣起来。从清咸丰到光绪的几十年间,远近茶商在坦洋设立的茶行竟达36家,许多茶商、茶农纷纷在此定居置业。坦洋村里,茶庄货栈鳞次栉比,长街幽巷庭院深深。从这里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吴步云、施长壎、胡兆江等一批纵横商界、叱咤风云的闽海茶商。遥想当年,每逢春季,村中街市“工兮商兮,攘攘熙熙”,茶香浮动,弥月不散,俨然一幅清明茶乡图。民谣唱道:“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 正是当年坦洋村市井繁华、茶季繁忙的写照。

然而繁华如梦。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海陆交通阻隔,加上苛捐杂税,商人掺杂作假,以及印度红茶的兴起等原因,坦洋工夫市场迅速萎缩,坦洋村的百年鼎盛渐渐泛黄,淡入尘封的历史,茶村民生凋敝,唯余斜阳巷陌,古栈荒宅。

改革开放如浩荡的春风春雨,使千山泛绿,万树抽芽,醒来的坦洋工夫犹如枯木逢春,渐次复兴。

2001年,福安市因拥有30万亩茶园和名茶坦洋工夫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2006年,坦洋工夫被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坦洋工夫——白云山麓的红衣佳人,终于重洗仙颜,再现“生态、和谐、健康、高贵”的品格、醇厚的芳香和浪漫的红艳,走向人间世界。

风雨廊桥、天后神宫、茶栈茶场、土筑雕楼、茶商群宅、大族宗祠、老式油坊……今日茶村仍有许多与茶有关的古建筑遗存。徜徉青砖黛瓦的坊巷间,重温坦洋工夫的坎坷,如同返回历史。 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休闲文化,它与休闲、旅游活动关系密切。同时,喝茶有利于身体健康。茶叶含有450余种有机化合物,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历代医书先后记载茶叶有20项、219种药效。自古以来,人们还用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在现代生活中,喝茶还可以融洽人际关系、丰富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质。对于福安而言,开展茶文化旅游是在利用其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顺应该市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当代休闲与旅游发展趋势的需要。

1、营造乡村休闲环境,需要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

坦洋,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新农村的建设,将给人们一个比较舒适的乡村,适合人居与休闲,这也为农村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茶文化旅游,营造乡村茶文化闲适的意境,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休闲乡村的必要途径。

2、促进旅游纵深发展,开发茶文化是必要之举

茶文化旅游是体验性旅游,是文化性旅游。福安的旅游产品匮乏,开展专项旅游,体验茶文化旅游是我市走出旅游产品单一,迈向旅游产品多缘化的的必经之路。开展茶文化旅游正切合福安旅游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3、振兴茶产业,促进福安经济发展

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一方面,可以帮助“坦洋工夫”茶叶品牌走向全国,提高其知名度,增加销售量,振兴茶产业;另一方面,发展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业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以旅促茶,带动农民致富,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旅游经济。  “坦洋工夫茶”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名茶,而坦洋,这个世界名茶的源产地也随着“坦洋工夫茶”的足迹,曾经芳名远播。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

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

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

这是当地一首形容坦洋当年繁华景象的民谣,而在“坦洋工夫”红极一时时,中外人士对这个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坦洋作出了种种的猜测。有人把坦洋描绘成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遍地黄金,是一个当时茶商掘金的最佳之地;也有人说它是一个茶香四溢的美丽庄园,仿若世外桃源般美轮美奂……

如今,当记者再次踏进这个造就“坦洋工夫”的村落时,那褪去了往日繁华的坦洋,唯有满山茶香依然如故。

履痕历历真武桥 寄托茶人古朴祈求

从福安市社口镇乘坐小三轮前往坦洋,路宽两米多,沿着山腰盘绕。当时天正下着小雨,远远近近的茶山在雨中云雾缭绕。近15分钟,司机说坦洋到了。此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廊桥,廊桥边上还竖立一块刻有“坦洋”二字的石板标记,经司机介绍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坐落在坦洋村口的茶叶交易桥——真武桥。

真武桥是坦洋村的第一景观,木质廊屋,石木结合。远观其桥,由无数个加了瓦盖的亭子连起来,底下部分是用花岗岩砌成,呈拱形横跨坦洋溪。走进其中细观其桥,每条横梁的两侧尽头都垂下一段短短的吊柱,各吊柱的下方分别悬着一个灯笼状的木雕,四周雕刻着花草虫鱼。林立的木柱和神龛被涂上一层大红色,整个廊桥呈现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据当地村民介绍,过去真武桥是福安通往寿宁的重要通道。当年这里也是茶叶运输最繁忙的地方,桥下的水路可以通船,茶叶就是从这里启运欧洲各地的。而说起真武桥的来历,坦洋村党支部胡晨潮还讲述了一段关乎“坦洋工夫”的历史。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坦洋村有一位名叫胡福四的茶农,培植出一种茶,名曰“坦洋菜茶”,而后周边十里八乡的茶农都种上了这种“菜茶”。为便于交易,当地茶农就在福安通往寿宁的古道上修建了这座廊桥。但是坦洋廊桥建造以来屡遭劫难。于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武举人施光凌等再建时,用真武大帝坐镇。真武是掌管北方和水火的神明,手中握有龟蛇二将,于是被茶乡百姓尊奉为保护神。

每逢茶市开市,或农历三月三、五月五,坦洋茶农们都会摆上供品,烧起一炷炷香,祷告廊桥平安,祈求茶乡兴旺。由此可见,真武桥在坦洋茶农们眼中已不仅仅只是一座桥,伴随着“坦洋工夫”兴盛衰败,历经历史演化过程,它已变成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其中包含着当地茶农对茶叶一片深情的古朴祈求。

如今,驻足于真武桥上,眼前是一片坦洋历史缩影。桥下溪水清澈,那看起来涉足能过的小溪,曾经繁荣交易在这里频繁上演。桥旁树木枝繁叶茂,透过点点绿意,曾经繁华的茶庄叠嶂近在眼前。

百年古茶街 一世繁华仿如梦

过了真武桥不远,便进入坦洋村中,村民大都居住在坦洋溪的南岸,县道穿村而过,成为该村的闹市。坦洋村分上街和下街,这里的古宅几乎都是当年繁华的时候建造的。据《福安县志》记载,最隆盛时,坦洋一条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而这便是坦洋下街。在胡晨潮带领下,记者从公路边的一个拱门入口沿石阶而上,进入了下街。

整个下街是一条狭窄巷道古弄,显得特别宁静,巷道两旁是高大的泥墙,泥墙黄中透红,些许剥落,残存的毛语录依稀可辨。

古弄两边的“坦洋工夫”古茶行虽然有些许破旧,但却掩盖不住昔日的繁华。茶行的建筑远观并不惊人,可走近一看甚觉高大,临街铺面式的,内里如民居宽敞的厢房,有二层三层,最高为四层。据胡思潮介绍,茶行底层收购茶叶;二层放置风扇、平筛等设备,为精制之所;三层做仓库;如有四层的,则为工人的住房。“至今依然有茶农们在这些古茶行中制茶研茶,代代传承着属于坦洋茶农们自己的‘坦洋工夫’。”站在古茶行前,胡思潮思绪万千。

从下街出来,沿着县道走差不多两百米就到了上街,位于上街尽头山脚下至今保持完好的五座深宅大院特别引人注目。胡思潮说,五座古宅,为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五仙堂,大都有百年的历史了,大宅的主都姓王。

胡思潮告诉记者,村里人都把这些大宅称为“六扇八廊庑”,就是说它们每座是六间堂屋和八个厢房组成的,有宽敞的天井、回廊、鱼池、花坛,偌大的厅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有的大门前还保存个“下轿亭”,以前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富豪商贾到此都要下马下轿才能进屋,足以可见当时坦洋富及一方的景象。

坦洋工夫的发展历程

坦洋工夫屡屡为国争光:当年清朝深受鸦片毒害,华夏财富源源不断被掠往英伦三岛,但令人骄傲的坦洋工夫,却能从大不列颠帝国虎口夺食,为中国争回无数真金白银;公元1915年,其声誉更达到一个历史巅峰:与国酒茅台一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实乃工夫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爱茶人!

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发现野生“坦洋菜茶”。

1851年(清咸丰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

1875年(光绪元年),安徽籍闽官徐干臣返乡,将坦洋工夫种苗及工艺带回祁门,始创“祁红”,其后,坦洋工夫工艺又由祁门传到云南,称“滇红”。

清代·坦洋工夫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2007年11月,中国申奥第一茶。

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注册为“中国证明商标”。

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4月,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代表“坦洋工夫”再次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2015年7月,“坦洋工夫”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 一个世纪前,一个威慑世界的百年红茶老字号——“坦洋工夫”,以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与贵州茅台酒同夺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跻身国际名茶之列。但后来,它却盛极而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和难解的遗憾。

一个世纪后,在的扶持下,“坦洋工夫”重新绽放生机,借助海西建设和即将开幕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东风,复兴的浪潮,已经挟着雷霆之势席卷而来。

这期间,起起落落的世纪故事,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传奇,就让我们泡一壶浓浓的“坦洋工夫”,在清鲜甘甜的茶香中,听福安茶人们讲述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 福安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

1851年,“坦洋工夫”在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的青睐。此后,大批商贾慕名而来,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继崛起,一时声名远播,驰名中外。18世纪,红茶在英国流行,“坦洋工夫”以其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成为英国皇室的专用茶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贵州茅台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的流行饮品,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畅销20几个国家。

最辉煌的时候,“坦洋工夫”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茶叶收购的范围方圆几百公里。当时,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只要直书“中国坦洋”,便可准确无误地抵达收信人手中,其名声甚至盖过“中国福建”。

但是,从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陷入沉寂。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扶持茶区生产,“坦洋工夫”产量一度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长。70年代,绿茶开始受到大众的热情追捧,坦洋茶区由“红”改“绿”,仅在坦洋和邻近的几个村保留生产少量工夫红茶出口,年产仅100吨。

这一改便是30多年。 进入新世纪,国内茶叶市场迅速升温,名茶林立,但“坦洋工夫”却依然沉寂。不过,在2004年,命运终于出现转机。

已经百岁高龄的张老,一直对红茶情有独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以省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国家提交了一份提案,力陈保留“闽红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与白琳工夫。他常这样说:“红茶占据了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80%以上。而福建作为中国红茶的故乡,却没有发展好红茶事业,真是愧对茶界先辈。”

关键时刻,福安市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召开,一位老茶人向大会递交的一份名为《重振坦洋工夫茶品牌 再创福安茶叶辉煌》的提案,正式叩响了“坦洋工夫”的复兴之门。

“年商品总值11.32亿元的茶叶产业竟没有一个知名品牌,又谈何竞争力?”这位老茶人、现任福安市茶业协会会长陈成基,一席话道出了当时福安茶产业的软肋。的确,由于“坦洋工夫”品牌的缺位,使得福安茶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替别人做嫁衣,所产茶叶主要作为原料茶卖给江浙地区,当地茶农茶商获利甚微。

这份提案立即引起了大会的高度重视。此后,当地组织一批又一批省内外茶叶专家及经济专家对提案内容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结果一致认为陈成基“重振‘坦洋工夫’”的提议具有远大意义和可行性,调研报告提交福安市,立即被采纳。

2006年,福安、市成立了以时任福安陈家东为组长的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定下了“五个一”战略工程,即打造一个公共品牌———“坦洋工夫”;每年新植高香型茶树良种子1万亩;建设一个海峡大茶都;每年举办一届茶事活动;建设一个现代化厂房加工区。

当正式文件发出,陈成基喜极而泣,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此后三年间,一个又一个关于“坦洋工夫”的喜讯接连传来,变化之大,更是乱花迷眼,叫人目不暇接。 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许久未经市场洗礼的“坦洋工夫”盛装出场,接受人们的检阅。

这场由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和福安市共同举办名为“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后来被茶人们称做“拉开了‘坦洋工夫’品牌建设的序幕”。

福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红色历史,使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一直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当天出场的有蒋正华、、孙孚凌、王云龙、于洋、关牧村等100多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名流。时任福安的陈家东在会上隆重介绍了“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和优异品质,以及福安市光复“坦洋工夫”的决心。当即,“坦洋工夫”被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品牌档次一跃而上,打响了复兴的第一炮。

成功归来,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参展企业,都喜形于色,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此前有不少茶人对此次进京心存疑虑。因为当时福安几乎没有像样的“坦洋工夫”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多以散装销售为主,没有包装。为了此次人民大会堂展出,不少企业连夜赶制“衣服”。由于资金不足,福安市还专门拨下11万元,用于补贴企业制作包装费用,以解决燃眉之急。

序幕拉开后,从到生产企业老板,从民间机构到各级单位,都在挖空心思重塑“坦洋工夫”这一百年品牌。

2007年,短短一年间,福安、市马不停蹄地带领“坦洋工夫”走进北京、上海、厦门、福州、香港等国内重要城市进行品牌推介,还参加了“马连道北京国际文化节”、“深圳国际茶文化展”和“重回巴拿马”等茶事推介活动,开启了人们对“坦洋工夫”尘封已久的记忆。此后,在国内国际,各种展会上,“坦洋工夫”的身影频频出现。

福安、市如此密集为企业搭台,企业更是积极登台亮相。从2007年起,“坦洋工夫”喜讯频传,接连获得“福建十大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申奥茶”等荣誉。 2006年,福安市决心恢复和打造坦洋工夫这一历史品牌。

我市各级、十分重视茶业发展,市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茶叶质量安全、结构调整和品牌宣传工作,着力实施茶业发展“五个一”工程,即建设1个海峡大茶都、建成1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发展优新良种1万亩、每年举办1次重大茶事活动、突破打造1个“坦洋工夫”品牌。

先后出台《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茶业发展的优惠措施。精心编制并启动实施《福安市现代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12~2016)》,规划重点突出茶业“五新”技术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等,统揽和引领全市茶产业加快发展。

政协也十分关注茶产业的发展,针对闽东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每年期间,代表和委员们都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提案,为闽东茶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市常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针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式通过了《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对茶产业的关心、关注与支持。

华丽变身

过两天,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就将拉开帷幕。而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对“坦洋工夫”来说,又将是重振道路上的一次飞跃。

在2007年举行的第一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福安13家“坦洋工夫”茶企盛装亮相,深受好评。在2008年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坦洋工夫”签下订单近1亿元。在家门口的茶博会更是“坦洋工夫”展示自己的大舞台。据福安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日前,福安在本届茶博会上可望签约投资项目达16个,总投资14.2亿元。

这不是空谈,华丽变身的“坦洋工夫”有足够的实力和基础来完成这一切。

2007年、2008年、2009年这三年的变化,作为福安市茶业协会的会长,陈成基再清楚不过。

专卖店,就是想要买袋包装稍为讲究点的都很难。在福安城区繁华地段,“坦洋工夫”专卖店、连锁店、茶座林立。不仅如此,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也都能发现“坦洋工夫”的身影,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

这是最直观的变化。而随着“坦洋工夫”名气的打响,与“坦洋工夫”有关的所有一切都在改变。

原先“坦洋工夫”产品每公斤售价仅50-60元,而已升到千元,有些极品甚至上万元。在2008年的“闽茶杯”评比中,“坦洋工夫”获得茶王称号、经拍卖每公斤达30万元。其主要原料“坦洋菜茶”也由品牌打造前的每斤几角钱,每斤茶青均价二三十元左右,茶农收入直线上升。

2009年,“新坦洋茶业集团”成立,仅几年时间,新坦洋荣获中国红茶标志性品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品牌价值4.43亿元,位居中国红茶企业首位,被福安茶界传为佳话。据统计,两年投身“坦洋工夫”茶产业数不胜数。至去年底,福安市登记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有263家,年产值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规模企业40多家,获2008年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的有3家,全市年出口茶叶4000多吨。

如今,“坦洋工夫”正在蓄积力量,向世界红茶品牌发出冲击。日前已向美国、法国、荷兰等9个国家提出商标注册申请,已初步获得批准。“坦洋工夫”重回世界舞台,前途将充满阳光。 经中国国际商会指定,2006年11月23日至27日,福建名优茶代表中国茶叶出使巴拿马,这是中华茶文化宣传活动的又一次盛会,也为“坦洋工夫”再次亮相世界茶坛提供了机会。因此,人们在回顾1915年“坦洋工夫”巴拿马传奇之时,自然猜想金牌失落之谜,渴望解开心中的疑团。

历史上,“坦洋工夫”茶主要是由茶农经朝廷颁制的“榷茶”官府统筹经营传播出去。“坦洋工夫”创制于1851年,“白琳工夫”、“政和工夫”、“祁红”创始都晚于“坦洋”。据1933年的《祁门之茶叶》记载:“该县向来嗜制青茶,1875年有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皖。在东至,祁门等地开设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试制红茶。翌年,设红茶庄于闪里,虽出产不多,但获利颇丰,以此为祁门红茶制造之始”。据此,有人认为“祁红”很可能是由“坦洋工夫”传入的。四年(1915年)四月,福安商会选“坦洋工夫”茶代表福建茶叶,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万国博览会展览,荣膺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为闽红赢得当时的最高荣誉。相传,此块金牌23寸见圆,尽是洋文,金牌上有楼房、花草,还有二个不穿衣服的男女。但是时至今日,尽管查遍“坦洋工夫”茶庄、茶号及相关部门档案,终不见金牌踪影。老一辈坦洋茶人推测说:这一块金牌可能留存在当局农商部,1949年移带到台湾,现收藏台湾博物馆。据回乡台胞说:他们在60年代,参观台湾博物馆时,曾见到过金牌,说是中国红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时获得的金牌,后来有关部门委托回乡台胞再去探看,结果没看到,是否被博物馆收藏起来不得而知;另一种推测是金牌流落“祁红”、“浮红”和“狗牯脑”茶产地。因为《新民晚报》和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蚕桑茶叶通讯》1987年第4期及1988年第3期,曾出现金牌得主的论战,有关报道的附页,还刊登了奖章照片。

坦洋工夫茶称雄,巴拿马赛会殊荣。夺得金牌又失落,早盼光环露真容。其实,破解巴拿马金牌失落之谜只是一种精神的追寻,重要的是要赋予“坦洋工夫”茶文化新的历史使命。福安的先辈茶人,创下了曾经感动世界的历史品牌“坦洋工夫”茶,在国际友好交往中,为传播“和平、和谐、健康、友谊”精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红传承百年荣耀,香醇再续世界传奇。在新的世纪“坦洋工夫”如何面向世界作出新贡献,这是 “坦洋工夫”茶人(包括种茶者和品茗者)的当代思考和职责。在全球企业界已从产品销售发展到品牌战略这一高级阶段,福安茶叶能否抓住WTO带来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利益,重振闽茶雄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育出自已的知名茶叶品牌。如果没有知名品牌,就会被国际市场所淘汰。例如,来自英国的“立顿”红茶,就以品牌优势,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消费者,特别是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群中,“立顿”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对中国本土品牌的红茶而言,这无疑是削减品牌影响力的消极现象。正因为如此,“坦洋工夫”等传统名优茶更应当担起“茶叶是和平使者”的新的历史使命。借助出使巴拿马这个国际平台,赢得更大市场份额,为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贡献力量。正如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冯廷佺所说:“早在1915年,代表我们福建茶叶的福安商会茶(即坦洋工夫茶)、闽北水仙等名优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贵州茅台,同时获得金奖殊誉,百年茶耀,至今仍然光环耀眼。这一次,福建名优茶推广中心代表中国茶界再次出使巴拿马,比起1915年,这个荣誉更加让人惊喜。这标志着福建名优茶大规模地开始从国内跃上国际舞台,同时也标志着福建名优茶将在福建、省实行品牌战略和茶叶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坦洋工夫茶国家标准已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10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悉,按国家标准对坦洋工夫茶的感观指标、分类分级、理化指标、质量特色指标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能严格坦洋工夫茶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规范产品市场有序竞争。

2011年,福安市努力实施发展茶产业的“五个一”战略,即“建设一个海峡大茶都,建成一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发展优新良种10000亩,每年举办一次海峡茶博会,打造一个‘坦洋工夫’品牌”。由福安市成立最悠久产能最大的城湖茶厂牵头,在打造“坦洋工夫”品牌上倾注全力。一是积极参与各项坦洋工夫相关的茶事,营造坦洋工夫再铸辉煌的氛围。二是研究坦洋工夫工艺的承传与创新,应用现代生产设备制作历史名茶取得突破,在即保持了传统制作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形、色、香、味的同时,又大大地提高了品质和生产效率,2011年生产高中档坦洋工夫红茶100多吨,占整个福安产量的60%,坦洋工夫红茶“红观音”荣获“福建省优质茶”称号。

2012年,福安已有29家坦洋工夫茶生产企业提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申请,待省质监局初审后上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方可使用专用标志。这些企业产值达1.5亿元,商品值达4.8亿元。并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太原等地建立了坦洋工夫名人会馆、茶城、专柜、专卖店等直销网点400多个。

据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现被省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安有什么特产

1、坦洋工夫

福安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茶叶主产市(县)、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

2、溪塔刺葡萄

穆云乡葡萄产业带以溪塔刺葡萄沟为主产地,遍及虎头村、玉林、高岭等16个村,面积1200多亩,年产量逾1500多吨。其中虎头村的刺葡萄苗产业最好。畲族群众在种植野生刺葡萄中,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具体情况,沿溪边种植,在溪面搭架,充分利用溪面空间,让刺葡萄藤交叉穿插。

3、穆阳线面

穆阳线面,已有680年历史(截至2016年),一直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经发、捶、挤、搓、拉等9道工序精作而成。穆阳线面是福安特产。

4、福安穆阳水蜜桃

穆阳水蜜桃是福安市水蜜桃名品,闻名省内外。当地土壤优良、气候环境适应,生产出的水蜜桃形成了果大、核小、味甜、色泽鲜艳、肉质柔软多汁等风味特点。

5、苏阳杨梅

福安杨梅生产具有良好的区位、气候优势。且挂果时间长、果大、味甜、质优。同浙江相比,福安杨梅早熟,故所以前来采购的人多。

6、福安芙蓉李

福安市是芙蓉李之乡,芙蓉李面积、产量大。福安芙蓉李具有颗粒大、肉厚核小,甜酸适中,不粘核等特点。

扩展资料:

位置境域:

1、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坡,太姥(mǔ)山脉西南部、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

2、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6°41′~27°24′、东经119°23′~119°52′之间。东邻柘荣县、霞浦县,西连周宁县,北毗寿宁县、浙江省泰顺县,南接宁德市、三沙湾。东西相距37公里,南北相距8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880.1平方公里。此外,海域面积8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45%。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安

福建茶叶哪里产量最多?

福建省气候地理条件优越,是一个多茶类产区,有着一千多年的茶叶历史。2016年福建茶叶产量占全国的18%,茶产业综合产值近900亿元,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所产茶叶涵盖多个领域,如铁观音、大红袍、白毫银针、茉莉花茶、政和红茶、武夷岩茶等皆产自福建。

泉州:乌龙茶甲天下

环境: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数据:乌龙茶产量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近一半。

文化:泉州产茶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盛产的乌龙茶早在宋元时期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蜚声中外,以乌龙茶为主。

安溪铁观音:产于安溪县西坪乡。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安溪黄金桂:产于安溪县。其外形“黄、匀、细”,内质“香、奇、鲜”。

毛蟹茶:产于安溪县。因茶表叶下有小毛绒故称为毛蟹,嫩叶尾部多白毫,内质香气清高。

永春佛手茶:产于永春县,其色泽砂绿乌润,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具有独特果香。

南平:八大贡茶产区之一

环境:雨量充沛,山丘众多。

数据:截至2014年,全市茶园面积达60.9万亩,毛茶总产6.47万吨,毛茶总产值31.8亿元。

文化:是中国八大贡茶产区之一,早在南唐保大年间就已列入中国贡茶名册,享有“茶乡”称誉,乌龙茶居多。南平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齐天大圣文化、太极文化的发源地。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

武夷山大红袍:为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被誉为“茶中之王”。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 桂花香。品质优异,独具特色。

邵武碎铜茶:产于邵武市,香味醇厚,泡饮茶汤澄明透亮,揭盖透出一股山野气息。

政和工夫:主产于政和县、松溪县。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

正山小种:原产地在武夷山市桐木关。茶叶呈黑色,条形紧索,但茶汤为深红色,有特有的桂圆香味。

宁德:“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

环境:宁德地处丘陵地带,依山傍海,既有沿海平原,也有千米高峰,山高谷深,境内水道纵横,海岸线绵长曲折。

数据:截至2015年,全市拥有茶园面积103万亩,茶叶产量9.3万吨,毛茶产值约40亿元。

文化:可追溯到晋代,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茶叶品种齐全,品质优异。

坦洋工夫:产于福安。其滋味浓醇鲜爽,醇甜、有桂圆香气,汤色红亮,叶亮红明。

白琳工夫:产于福鼎,系小叶种红茶。其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状,内质汤色浅亮,味清鲜甜。

福鼎白茶:产于福鼎太姥山。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具有治病之功效。

白毫银针:产于福鼎,成品茶形状似针,冲泡后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官司绿茶:产于周宁县,其香气高爽持久,滋味香甘醇厚,汤色碧绿清透。

龙岩:青茶特色突出

环境:适宜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

数据:截至2016年,龙岩市全年产茶量近2.3万吨,比之上年增加15%。

文化:龙岩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条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据记载,龙岩宋代就产茶,以青茶为主,绿茶次之。

漳平水仙:漳平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漳平水仙是乌龙茶类唯一紧压茶,喉润好,有回甘,更有久饮多饮而不伤胃的特点。

永福高山茶:产于漳平永福。干茶色翠绿鲜活,汤色蜜绿显黄,有突显的“花果香高山韵”。

龙岩斜背茶:产于龙岩市新罗区。其干茶色泽灰绿带黄,汤色黄绿,叶底嫩绿黄亮,以“三著黄绿”而闻名。

武平绿茶:产自武平县,其香气高锐,滋味清爽,色绿形美。

福州:茉莉花茶的发源地

环境:福州位于闽江入海口,枕山、襟江、面海,山海资源兼备,气候舒适宜人,物产十分丰富。

数据:产量逐年攀升,截至2014年,仅茉莉花茶一类便达到产量1.5万吨,产值达21.9亿元。

文化:福州茉莉花茶可追溯至汉代,早在1700年前,就有方山露芽、鼓山柏岩茶成为唐朝以后皇家贡茶,其中茉莉花茶最为有名。

茉莉花茶: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干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冲泡后香气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

永泰绿茶:产于永泰县。香气栗香显、带花香,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绿亮匀齐。

七境茶:位于罗源县西部山区西兰乡。茶叶由于采制精细、工艺考究、毫香突出,具有“香高、口爽、色翠、耐泡”四绝特色。

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此茶生在鼓山岩层或丛荫之中,少有阳光直接照射,纯为天然雨露滋润长成,故味清色淡而芳香。

鹿池茶:产于连江龙镇。因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该地雨水充沛,茶叶品种独特,口味清香甘醇,史称“鹿池茶”。

漳州:

乌龙茶品种丰富

环境:属于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域性气候得天独厚。

数据:截至2016年,全市茶园面积46.9万亩,产量7.64万吨,乌龙茶产量居福建省第二位。

文化:早在明朝中叶,漳州茶从古月港远渡重洋,深受外国贵族青睐,以乌龙茶为主。

白芽奇兰:产于平和县。白芽奇兰茶干嗅能闻到幽香,冲泡后兰花香更为突出。

南靖丹桂:产于南靖县。由武夷四大名枞之一的肉桂自然杂交的后代选育而来,香气奇高、滋味醇厚、外形翠绿、汤色金黄。

八仙茶:产于诏安县。高香耐泡,回味甘爽持久,适配性很强,在其他茶叶中掺入八仙茶,能大大提高香味。

诏安苦丁茶:产于诏安境内海拔一千多米的犁壁石高山谷。自古代就有以苦丁茶治病的风俗,传统饮法是摘茶叶泡水喝,清热解毒,消炎泻火。

火田大茂山茶:产于云霄县火田镇,被誉为“陈将军茶”,采自于大茂山千年野生茶树,品质优异。

长泰天竺岩茶:产于长泰县,具有独特的岩骨花香,醇厚甘爽之味,清澈杏黄之渍,富有收敛性、耐冲泡。

盘陀金萱茶:产于漳浦县盘陀镇,以金萱茶树采制的半球形包种茶,其茶汤呈清澈蜜绿色,具独特天然牛奶香和桂花香气。

福建有什么特产?

福建有以下特产:

1、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是福建特产之一,其外形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滋味醇厚甘鲜。

2、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也是福建特产,岩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它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3、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是福建特有的产品,其醋色棕黑,强酸不涩,酸而微甘,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且久藏不腐。

4、永春芦柑

永春芦柑是福建名优特产之一,其果形硕大端正、色泽橙黄、果肉汁多、富含多种维生素,被称为“东方佳果”。

5、古田银耳

古田银耳,福建省古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古田银耳淡黄无暇、亮泽通透,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D等,营养价值很高。2004年6月,原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对"古田银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福安 面积多大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台湾海峡西岸,全市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人口62万。福安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晋隋两朝时期,是福建茶叶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久负盛名的闽红"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红茶的原产地。新中国成立后,福安人民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从单一生产红茶逐步向多茶类方 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茶业结构,形成了以绿茶、花茶为主,红茶、工艺茶、乌龙茶、白茶等多茶类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市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2.43万吨,毛茶产值5.1亿元,茶叶商品总值11.32亿元,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是我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县市、全国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全市23个乡镇(开发区、街道)447个行政村,几乎村村产茶,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茶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福安、市大力扶持茶业结构调整,全市新植和改植换种优新品种2万亩,自今年起,我市每年计划发展1万亩。同时,就地建立良种育苗基地,带动群众发展高香型金观音、黄观音、铁观音、台茶12、金牡丹、早春毫等茶树优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步伐,到2010年使高香优新茶树良种比重达到20%,推动多茶类生产发展,生产上形成了以绿茶、花茶为主,红茶、工艺茶、乌龙茶、白茶等多茶类发展的格局。加大名优茶生产力度,建立了城湖、天香、北门等8个名优茶生产示范点,推广新型名优茶加工机械500多台套,带动全市名优茶开发生产,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市产量、产值的27%和60.4%,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茶叶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市组织质监、茶业、工商、农业、卫生、供销、茶业协会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积极开展茶叶质量安全宣传活动,营造健康的茶叶质量环境。全市现有1个有机茶、12个绿色食品茶、3个无公害茶产品获得认证,认证面积6万亩,辐射面积20万多亩。有天香、城湖等27家茶叶企业获得QS认证,居宁德市首位。我市荣获农业部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先进单位、达标单位称号。 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 全市现有登记注册茶叶企业有161家,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0 多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部门级1家,宁德市级4家,福安市级6家。全市年出口茶叶4000吨,出口值达8000多万元,茶叶出口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带动了茶农增收。面积230亩的"中国海峡茶都"一期工程正在建设,茶博园正在抓紧规划建设。有满园春、金陵等企业入驻甘棠茶叶加工区。首家 台资开发茶叶在我市王家茶场落户并投入生产。 茶文化宣传丰富多彩 200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新闻发布会",我市"坦洋工夫"茶成为中华名人特供茶。成功举办了"坦洋工夫"杯首届海峡茶艺小姐电视公开赛(闽东分赛区),连续两年举办了福安市"坦洋工夫"杯斗茶展示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茶事活动,在国内外重要茶事活动中,我市有6个产品荣获茶王奖、50多个产品获得金奖,提高了知名度。 品牌建设跃上新台阶 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 "坦洋工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坦洋工夫"证明商标注册获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制定出台《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管理。"东湖"、"隽永"牌茉莉花茶获得省级名牌产品,"东湖"牌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东湖"、"坦洋"牌被评为宁德市知名商标。"坦洋"、"富春"、"林芝"、"立农"、"福特"、"绿馨"、"长富"等一批茶叶品牌脱颖而出。 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生态茶园、无公害绿色食品、名优茶生产、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等多类型省地市级示范点,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市茶叶技术培训基地和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加大对茶农技术培训和茶叶卫生质量的监督。市茶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范坑、社口、穆云等茶叶主产乡镇成立了茶业分会,为当地茶叶发展积极作出努力。松罗、城阳、溪潭、社口等乡镇成立了茶业产销合作社,尤其是松罗沈铃春青茶产销合作社开发生产的乌龙茶,市场销售价格达300-500元。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技术交流、规范茶园、控制茶叶农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升 近年来,有二十多项茶叶科技项目在茶区得到应用推广。我市制定的《绿茶综合标准》、《坦洋工夫红茶综合标准》等省地方标准先后获得批准发布。同时指导协助坦洋、天香、林芝、城湖、工夫、福特、农垦等茶叶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先后发布实施《绿茶(绿色食品)综合标准》、《工艺茶》、《乌龙茶》、《饮用花》、《特种工艺茶》等六项企业标准,为茶叶生产提供标准依据。 目前,福安、市把茶业作为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发展,大力实施 "五个一" 茶业发展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我们相信,在省、市各级的坚强领导下,福安茶业将更加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福建都产什么茶?

1、福建省是多茶类产区,有一千多年的茶叶历史,茶文化,是乌龙茶、青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是乌龙茶之乡、白茶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白毫银针、工夫红茶扬名中外。

2、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

3、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4、福建白茶主要茶区产地为闽北的政和、和闽东的福鼎等县。福鼎原为主要白茶产区,解放后主要生产制造红茶、绿茶,近年来,因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药用价值逐步被认可。

5、茉莉花茶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它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r5zk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