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茶叶审评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的基本流程包括:

1. 观察外形:通过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大小、均匀度等特征,评估其整体质量。

2. 嗅闻气味:用鼻子闻取茶叶的香气,评估其香气强度、香型、清香程度等特征。

3. 品尝口感:用口感受茶叶的味道、滋味、润滑度、回甘程度等特征,评估其口感品质。

4. 判定品质:根据以上观察和品尝结果,综合评估茶叶的品质,比较之前评判过的茶叶,最终决定其等级和价格。

5. 审评记录:将评估结果记录下来,与其他茶叶进行比较和对比,为后续提高茶叶品质提供参考和指导。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叶审评的基本步骤

茶叶审评的基本步骤无非分为干评和湿评两个步骤。

干评是审评茶叶的外形、色泽、净度、香气等,是用专业的评茶盘在干评台上完成,如图:

湿评是审评茶叶的内质,主要是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来评判,是在专业的湿评台上,用冲泡茶叶来完成,如图:

其实,不难,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得很好。

怎么辨别茶叶的品质,对茶叶的审评,从哪几方面入手。

茶叶的审评可分干评和湿评两大程序。

所谓干评即为看干茶的外观,湿评则为冲泡审评,又称“开汤”。

茶叶审评又有五大审评项目和八大审评因子之说。

五大审评项目分别审评的是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其中审评外形即为干评;八大审评因子分别审评的是茶叶的老嫩、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其中审评茶叶的老嫩、条索、色泽、整碎净度为干评,其余为湿评。

茶叶审评的操作流程如下:取样→外形→称样→冲泡→沥茶汤→评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首先是看干评的四项因子:

1、茶叶的老嫩:

(1)芽及嫩叶的比例相近、芽头壮实、叶质厚实,则嫩度较好。

(2)锋苗:指芽叶紧卷做成条的锐度。条索紧结、芽头完整锋利并显露,表明嫩度好,因为嫩度好,叶质柔软,在揉捻做形时,芽叶更容易卷曲成条。此外能够突显嫩度的还有芽毫,所谓芽毫即为芽上的茸毛,茸毛多、长而粗为好。一般来说炒青茶,由于在炒制的过程中茸毛脱落,致使芽毫减少,烘青茶则芽毫较多。

(3)光糙度:嫩叶的细胞组织柔软且果胶质多,容易揉成条,使条索光滑平伏。而老叶质地硬,条索不易揉紧,条索表面凸凹起皱,干茶外形较粗糙。

2、条索:叶片卷转成条称为“条索”。各类茶都具有一定的外形规格。

(1)长条形茶的条索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如茶条细紧,体积小为好;条索浑圆挺直为好;芽叶肥壮、叶质厚的鲜叶有效内含物含量高,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重实。

(2)扁形茶的条索比规格、糙滑。如龙井茶条形扁平挺直,形似碗钉。大方茶条形扁直,稍厚,较宽长且有较多棱角。

(3)圆珠形茶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颗粒紧结、重实匀正为好。

3、色泽:评比茶叶色泽的深浅、枯润、匀杂。

(1)深浅:首先看色泽是否符合该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对正常的干茶而言,原料细嫩的高级茶颜色深,随着茶叶级别的下降颜色渐浅。

(2)润枯:“润”指茶叶表面油润光滑,反光强,表示鲜叶嫩而新鲜,加工及时合理,品质较好。若枯暗则反映鲜叶老或制工不当,茶叶品质低劣。

(3)匀杂:茶叶色泽一致均匀则茶叶品质较好。若色泽不一致,茶叶中多、青条、焦片等则说明茶叶色泽杂乱,品质较低。

4、整碎净度:

“整碎”指外形的匀整程度,毛茶要完整,精茶要拼配比例恰当。茶叶中的夹杂物可分为两类,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物。茶类夹杂物如茶梗、茶籽、茶末、毛衣等。非茶类夹杂物指如竹屑、杂草、砂石等。净度越高,茶叶品质越好。

称样是茶叶外形审评的流程之一对吗

称样是茶叶外形审评的流程之一。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茶叶审评的操作流程前面几步分别是:取样、外形、称样等,所以称样属于外形评审的范畴。

审评外形般是将适量茶叶放入样茶盘中,双手持样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样茶盘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有次序地分布,并通过“筛”与“收”的动作使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次。

茶业外形评审的概念:

嫩度是外形审评因子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

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类和等级的依据。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等。

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好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

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各类茶叶均有其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净度是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净度好的茶叶不含任何夹杂质。

绿茶审评的操作程序包括哪些步骤和要求

绿茶的评审我们通过茶叶感官审评确定茶叶的品质优劣,价值高低,从而划分等级。感官审评分为干评和湿评,常以湿评内质为主,因产销要求,偶有以干评为主。审评时,依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而行,顺序如下:

把盘:将茶样放入样盘里,持边沿,前后左右顺势回旋转动,使茶叶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不同次序分布,后反转收拢成馒头状。此后,茶叶可分成上段茶(面装茶)、中段茶(腰档或货肚)、下段茶。看茶时,顺序而下,需因比重分析评定干茶等级。在精茶审评时,要查看三档茶拼配比例是否恰当相符,平伏匀齐不脱档。

开汤:取3g投入审评杯(150mm),以滚沸适当的开水慢快慢冲泡,水量与杯口要保持一致。五分钟时将茶汤过滤至审评碗内,要完全滤尽。开汤后先嗅香气,次看汤色,再尝滋味,后评叶底。绿茶则应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嗅香气:依靠嗅觉辨别香气。此时,一手拿住审评杯,另一手揭开杯盖,靠近杯沿用鼻轻嗅或深嗅,也有将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每次所嗅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S左右。:嗅香气要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进行。嗅香气以55℃最适宜,超65℃感到烫鼻,30℃茶香太低沉。

看汤色:依靠视觉审评。茶叶开汤后,茶叶的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称为汤色,又称水色,俗称汤门或者水碗。茶汤中的成分和空气接触后易发生变化,审评需及时,按汤色性质及深浅、明暗、清浊以及沉淀物多少等评比优次。

尝滋味:滋味是由味觉器官来区别。舌头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茶汤入口要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从而体味各种味感。舌尖感受甜味,舌两侧前部易为咸味,后部为酸味所兴奋,舌心对鲜涩味最敏感,近舌根为苦味所影响。审评前,尽量吃得清淡,少吃刺激大的食物。审评滋味时,按浓淡、强弱、鲜滞和纯异评定优劣,汤水温度以50℃为宜。尝味后的茶汤一般不宜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茶液应倒尽,或是在白开水中漂净,防止相互影响。

评叶底:依靠视觉和触觉来判别,根据叶底的老嫩、软硬、匀杂、整碎、色泽和开展与否来评定优次。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者放入审评杯的反面,用叶底盘将茶叶拌匀、铺开、揿平,如果感到不够明显时,可在盘里加茶汤揿平,再将茶汤徐徐倒出,使叶底平铺看或反转。用漂盘看,则可增加清水漂叶,使叶张漂在水中观察。可用手指按揿叶底的软硬、厚薄,再看芽头和嫩叶含量、叶张卷摊、光糙、色泽以及均匀度等区别好坏。

茶叶审评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无法单独反映出茶叶整体品质。每个审评环节需相辅相成,综合对比才能得出结论。感官审评的每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评茶操作程序和规则进行,并做好记录,取得最好的结果。

求茶叶检验规范

(一)评茶程序1、审评程序按企业制定的标准进行,分干看、开汤湿看、八大因子等。 2、各级感官审评指标必须符合标准实物样。若发现汤色的色泽和茶叶的新鲜度等项目有缺陷时,应作降级处理。(二)物资验收入库 1、凭证验收。核对采购计划(或采购合同)、发货票、入库单、合格证等。 2、数量验收。大件物品应拆包进行实物清点,需检斤、检尺的应复验。 3、质量验收。检验包装物有无破损,外观有否损伤,物品与发货票、合格证是否相符等。 4、在上述过程中应做好记录,对验收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应及时通知采购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妥善处理。 5、物资验收应做到“四不入库”,即手续不符、质量不好、数量不对、规格不清不入库。 6、对于特殊购入物资因不便入库而直接送到现场的,可凭领料单办理入库手续。(三)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管理1、茶叶加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加工流程卡,应记录操作者姓名、工序号、日期、批号、产品名称、数量、过程的有关参数记录,并按生产科规定做好唯一性标识。产品标识及其记录归入产品生产档案,实现可追溯性。 2、根据加工实况,质检科根据生产科的有关标识抽取各品种、各级别的茶样进行外形、内质开汤审评,记录有关数据,评定等级,并通知生产科,若无疑虑,必要时发放匀堆通知卡。 3、仓库接到入库单时进行计量,按照品种、级别进行堆放,并标上标识,传递有关参数。 4、根据仓库贮藏及销售情况,包装车间提取仓库茶叶产品进行包装并传递相关信息,在产品包装物上打印好日期(或批号)、等级、名称及检查标识的所有内容是否齐全,然后存放仓库待发。 5、包装的成品茶叶,必须经出厂检验,有关农残的检验委托国家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验,本企业主要对水份、净含量、碎末茶进行检验,并进行开汤审评,填写有关表单和出厂检验报告单,并作为档案进行保存。 6、仓库保管员根据销售科所开提货联的品种、数量、级别进行发货,同时汇总记载每天发货销售情况。(四)包装过程的质量要求4.1 茶叶包装车间要求 4.1.1 包装车间做到清洁卫生。 4.1.2 按照要求,包装作业前应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4.2 茶叶内包装袋的要求 4.2.1 茶叶内包装袋必须符合食品用包装材料。 4.2.2 内包装袋表面应平整,双手拉粘合处不得开裂,目测无砂眼。 4.3 茶叶装袋要求 4.3.1 包装人员必须经过洗手消毒以后上岗。 4.3.2 茶叶包装必须做到不同等级、批次分别进行包装,防止级别混淆。 4.3.3 用不锈钢勺或清洁、无污染、无异味的工具盛茶,不得用手直接盛装茶叶。 4.4 计量要求 4.4.1 计量器具应在检定的时限内才可使用。 4.4.2 设定的净含量准确。 4.4.3 净含量的计量检验执行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4.5 内袋封口质量要求 4.5.1 封口机上的出厂时间(批次)设定好后开机。 4.5.2 包装袋封口必须牢固,无散包现象。 4.5.3 若发现封口不牢固有问题时,必须重新封口或再次包装。 4.6 最小销售单元包装物的质量要求 4.6.1 最小销售单元包装材料应坚固、干燥、清洁、无异味,无机械损伤。 4.6.2 及时清理包装废弃物。 4.6.3 检查最小销售单元包装上的标签是否符合产品标示的内容:产品名称、配料、净含量、产品标准号、保质期、生产厂名、地址、QS标志及证书号、产地、电话等。 4.6.4 在最小销售单元包装物外侧(或罐底)打印上生产日期、质量等级。 4.6.5 打印的油墨必须是无毒的。 4.7 外包装物的质量要求 4.7.1 外包装物必须符合坚固、干燥、清洁无异味的要求,无机械损伤。 4.7.2 外包装上同时要求标注4.6.3上的内容。 4.7.3 外包装物上必须打印上最小销售单元包装外侧(或罐底)同样的生产日期和质量等级。 4.7.4 根据设计要求,将最小销售单元包装好的茶叶放入外包装盒时,应检查是否有空罐入内。 4.8 将盛有茶叶的外包装盒和手提袋按照原有设计的数量要求放入指定的大纸箱内,贴上专用封口纸,同时进行捆扎。 4.9 捆扎好的大纸箱上方贴有产品的名称、质量等级、出厂批号(或出厂日期)。 4.10 同批同等级同一产品的茶叶内包袋封口上的出厂日期与最小销售单元包装材料上的出厂日期以及外包装物上和大纸箱上所标注的出厂日期(出厂批号)、产品名称和质量等级必须相同。 4.11 将捆扎好的大纸箱放入指定仓库或出售。如有其它疑问可以查看测库的QC百科和资讯的其他相关内容。

茶叶审评师(中级)操作程序(壹)

谨以此篇献给应试的孩纸们。

具有一定辨茶能力,喝得出好坏,说得出一二。

根据八种茶的茶类归属,分为壹、贰两种程序(简称壹,贰):

壹:西湖龙井,碧螺春,滇红,祁红,普洱散茶,茉莉花茶(其他茶类)

贰:安溪铁观音,条形水仙(乌龙茶类)

1、随机抽一种茶审评(八选一)

2、在审评样X号和参照样X号二者之间,找出与对照样2号(位左)品质最接近的审评样X号;

3、填写茶叶品质审评记录单。(范式)

审评茶样评定结果酱紫写:

审评样X号与对照样2号相比较:形状。。。色泽。。。内质香气。。。滋味。。。

综上所述,根据对照样2号,审评样X号,参照样X号之间等级差,判定审评样X号高于/低于对照样2号一级。

4、考试时间为40mins.。

干评台:

对照样2号罐,审评样茶罐X或参照样茶罐X。四只茶样盘(叠起),样茶称(感量为0.1g的托盘天平),抹布。

湿评台:

定时器(5mins.),叶底盘一排,审评碗(审评杯扣在审评碗中)一排。汤碗,碗内放茶匙、网匙。茶巾。左下吐茶桶,右下水壶和托盘。

干评台:

对照样2号罐,审评样茶罐X或参照样茶罐X,依次排开。茶样盘依次打开,与茶罐对应。第四只(作匀样用)位右。缺口相对,方便后续操作。

湿评台:

将叶底盘逐个翻下,将审评杯逐个取出。如果审评碗中有水,要倒进吐茶桶。

双手缓缓旋转2号罐,将茶叶倒入茶样盘中,可敲击茶罐,以防有茶末残留。(注意手法,这已经开始悄悄的匀样哦)。左手持茶样盘,右手持匀样盘,来回倾倒2~3次,使其充分拌和,即可观察茶叶外形,作出初步判断。

左手水平持茶样盘,右手指沿对角线划一次,再沿茶样盘两边划,意在从不同的部位取出适量的有代表性茶样(150g-200g)。要谨慎取样的质量和数量。这是整个审评的基础哦。将剩余茶叶倒回茶罐,盖上盖子。

依次,从其他两个茶罐中匀样,取样。

取天平。将两个秤盘轻轻扣击,保证无残余茶末。调节天平(刻度为零,指针指在中间粗红线)。手指勾取至茶叶最底部,称3g,倒入审评杯中。依次称重。保持天平与茶样盘一一对应。结束将天平归零,称盘落起。归位。(tips:茉莉花茶称重时,需剔除残留在茶叶中的花渣,以免影响审评结果)

左提杯盖,右提水壶,注入热水的同时,按下定时器。依次将热水注入审评杯,审评碗中。注意控制水量,满而不溢,水面与月牙缺口齐,盖上杯盖。

双手拿住茶样盘对角的边沿,运用均匀手势往复波动,意在筛旋使茶叶在样盘中分成上、中、下三层,粗大轻飘的浮在表层,较紧重实的集中于中层,碎末茶沉于底层。观察茶干,判断茶叶拼配是否合理,审评各段茶的组合、老嫩、净度等内容。

双手拿住茶样盘对角的边沿,分别用左右手颠簸茶样盘,使均匀分布在样盘内的茶叶收拢成馒头形。双手再轻轻推送一下,使茶叶居中,放下茶样盘,观察茶干。

双手拿住茶样盘对角的边沿,然后双手同时作上下簸动,使盘内细小轻质的茶叶簸扬在样盘内茶叶的前方。观察茶干。

定时器响起,立刻按下,依次出汤。抓稳评茶杯盖子与杯身。始终保持台面干净。

撩净茶渣,对比汤色。主要看茶汤的色度、亮度和清晰度。

主要闻香气的纯异,香型,浓淡,鲜陈等,凡有烟、焦、酸、馊、霉等均属异气。

主要按纯异、浓淡、醇涩、鲜陈、爽滞等来评定优次。

主要是判断香气的高低,香型,浓淡等。

主要按纯异、浓淡、醇涩、鲜陈、爽滞等来评定优次。

当叶底温度接近室温时,嗅茶叶的香气,若香气较高,说明茶香高持久。一般好的茶叶,香气维持的时间久一些。差的茶叶或低档茶叶多有粗老气。

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等来评定优次。

将叶底全部倒入叶底盘中,拌匀、铺开、掀平,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用手指按掀叶底,感受叶张的软硬,观察叶张的厚薄,芽头和嫩叶的含量等。

干评台:

茶罐位置依次为2号(对照样),审评样,参考样。茶样盘落起。

湿评台:

定时器归零。将所有物件放在茶盘里,端走清洗。茶巾抹干外部,归位。

Ps.心中确定审评样时,即可开始着手写评语。

审评名优茶的程序和方法与各茶类评审方法基本不同。

当评价一款茶叶时,审评的程序和方法通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外形:名优茶的外形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审评因素。好的茶叶应该形状匀齐、色泽鲜亮、整体匀称。

香气:香气是名优茶的重要特点之一。好的茶叶应该有清香、花香、果香等不同香气,并且香气持久、浓度高。

滋味:好的茶叶滋味应该浓郁、醇厚、爽口,并且不苦涩、不涩口。

汤色:好的茶叶汤色应该明亮、清澈、无杂质。

叶底:好的茶叶叶底应该柔软、有弹性、无异味。

色泽:好的茶叶色泽应该鲜艳、光泽度高。

净度:好的茶叶净度应该干净、无碎末、无杂质。

含水量:好的茶叶含水量应该在正常范围内,通常为8%至14%之间。

生长环境:好的茶叶生长环境应该优越,包括土壤、气候、品种等因素。

制作工艺:好的茶叶制作工艺应该精细,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环节。

在审评过程中,通常会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茶叶进行全面的审评,以综合评价其品质和价值。同时,审评还需要结合茶叶的产地、年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所评价的茶叶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价值。

茶叶鉴赏有哪五个步骤?

一、从视觉感官出发,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鉴赏:

1、外形:茶叶的外形包括色泽在内,为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审评处形,即检验茶叶外形松紧、整碎、粗细、轻重、均匀程度及片、梗含量与色泽。

2、嫩度:茶叶的老嫩与品质有密切关系。凡茶身紧结重实,完整饱满、芽头多、有苗锋的,均表示茶叶嫩、品质好;反之,枯散、碎断轻飘、粗大者为老茶制成,品质次。

3、净度:即正茶内含有梗、片末、朴及其它杂质的程度。

4、匀度:是指茶叶是否整齐一致,长短粗细相差甚少者为佳。5、色泽:凡色泽调和、光滑明亮,油润鲜艳的,通常称为原料细嫩,或做工精良的产品,品质优,反之则次。

二、香气:北方通称"茶香"。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三、滋味:北方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四、水色:也称"汤色"。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五、叶底: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茶叶审评的步骤,干评和湿评有什么区别

干评台

如LF-200GP型干评台

用精度为0.01的

电子称取出500g茶样

放置在“样茶盘”上

在通过扦取的方式

在“评茶盘”上摇匀

再对茶叶的外形进行综合评分

按条索的

外形、色泽、整碎、净度

来综合审评茶叶的

外形

得分约占20%左右

另外是通过

在湿评台

如LF-260SP型湿评台上

进行茶叶冲泡

不同的品种,

按不同的数量

用电子称

如(LF-165DZC电子称)

一般为3-5-7g等

放置国家标准茶叶审评杯

再进行水温为90-100度冲泡

先拿盖或半开盖闻香约占20-30%

再倒出茶汤

国家标准茶叶审评碗

再看汤色色泽约占5-10%

再用品茗杯尝滋味约占30-40%

再把叶底倒在叶底盘

(如LF-480型叶底盘)

用LF-960型网匙捞出叶底,

看叶底约占5-10%

茶文化的茶叶评技法是什么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茶叶评技法,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茶叶评技法

  一、评茶用具

  评茶用具主要有审评盘、审评杯、审评碗、叶底盘、天平、砂石计、网匙、茶匙、汤杯、吐茶筒和烧水壶等。

  二、评茶方法

  (一)、泡茶用水

  泡茶用水,PH值在5以下,用天然软水或非碳酸盐硬度的水。

  (二)、泡茶水温

  泡茶水温标准为100度。开水沸滚过度或不到100度的开水都不能达到良好的评茶效果。

  (三)、泡茶时间

  红茶与绿茶的冲泡时间,国内外均定为5分钟。青茶类(乌龙茶)第一泡为3分钟,第二泡为5分钟 。

  (四)、茶与水的用量

  为了正确审评茶汤的色、香、味的优次或好坏,用茶与用水量必须一致,国际上审评红、绿茶一般采用3克茶叶用150毫升水冲泡,茶水比例为1:50。审评青茶类(乌龙茶),由于要求着重香味、并重视耐泡次数,其用茶量为5克,用水为110毫升,茶水比例约为1:22。紧压茶中的饼茶的审评茶水比例与红、绿茶相同    。

  三、茶叶审评

  茶叶品质的鉴定主要是依靠人的嗅觉、味觉、视觉、触觉和大脑来综合分析判断的。

  进行茶叶审评,主要是从干评(外形审评)和湿评(内质审评)两个方面。

  (一)、干评

  主要是从茶叶外形的四个因子来审评:

  1、条索:指各类茶叶的外形规格,如茶叶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

  2、整碎:一是指上中下各段茶比例是否匀称,二是指茶叶个体条索(或颗粒)的大小、长短和粗细是否均匀,整碎的好坏要视茶叶整体感觉。

  3、净度:主要是指茶叶中茶类夹杂物(梗、籽、朴、片和毛衣等)和非茶类夹杂物(杂草、树叶等)含量的多少。

  4、色泽:茶叶外形的色泽主要是从茶叶本身的颜色和光泽度来看。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色泽差的茶叶呈暗灰色。

  (二)、湿评

  1、香气:

  嗅香气可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热嗅主要是闻香气中有没有异味(烟、焦、酸、馊、霉);温嗅主要是判定香气的高低;冷嗅主要是看香气的持久性。

  2、汤色:

  主要评比茶汤本身的正常色(性质、深浅)和茶汤的亮度(明暗、清浊)。

  正常色是指茶汤应具有各类茶的汤色,如绿茶的汤色应为绿汤或绿中略带黄、明亮;红茶的汤色应为红色,红艳而明亮。青茶的汤色则为橙黄明亮;黄茶的汤色应为黄而明亮;白茶的汤色是浅黄而明亮;黑茶的汤色为深褐色,明亮。

  亮度是指茶汤明暗的程度。

  因为茶汤中的化学成分和空气接触后容易发生变化,使茶汤变深、变浑,所以有时会把看汤色放在嗅香气之前完成。

  3、滋味

  品尝茶汤的滋味,适宜温度一般在50度左右,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等来评定级次。

  4、叶底:

  审评完滋味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中,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展开的程度等是评定茶叶优次的一个重要因素。

  茶叶的审评一般是通过上述的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来综合观察评定的,仅茶叶的某一项因子或某几项因子是不能正确反映茶叶品质的。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代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印度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地区为代表),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 ,其中也包含甘肃 、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茶的传播在中国唐朝达到鼎盛,最闻名的日本茶道起源与中国。日本的饮茶风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采用“茶寄合”的大众化形式。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立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以后由禅门逐渐普及民间,形成20多个流派。如内流、乐流、细流、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又称“千家茶道”后来,千利休子孙分三支,又称“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

标签: 审评 流程 茶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q03eo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