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阴书怎么写

阴书怎么写

1. “阴符阴书”是怎样传递军事机密的

古人传递军事机密的方法很多。

阴书怎么写

“阴符”“阴书”便是其中一二。 最初的“阴符”是竹制的,后又改用木片、铜片,方法是:把竹节按需要截成不同的长度,临战前,有关人士秘密约定机密标志及内容,即用不同长度的竹节表示不同的内容。

如三寸表示全线溃退;四寸表示兵败将亡;五寸表示请粮增兵;六寸表本坚守城池;七寸表亦阻击敌军;八寸表示破敌得城;九寸表示破阵擒将;一尺表 示克敌制胜。 这种阴符,前线由指挥将领掌握,后方由朝廷兵部掌握,由专人传送。

传“符”人不知“符”中含义,即使被俘,叛变投敌,敌人也难以知道“符”的内容。 后又出现“阴书”,方法是:先把所要传递的机密内容完整地写在一编竹简或木简上,然后将竹简或木简拆开、打乱,分成三份,再派三名信使各传递一份到同一个目的地。

送到目的地后,收件人拼合三份“阴书”,知晓内容。古人为了密上加密,还在“阴书”上用藏头诗、藏尾诗、回文诗、诗谜、哑谜、密写等方法传递信息。

2. 从阴符到阴书是个怎样的过程

符节是传送军事机密文件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古代的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但这种方式仍然不够安全。

原因很简单,如果敌人劫夺了符节后假扮使者, 就可能诱我入其圈套。若使者叛逃或被敌抓获后变节,情况更不堪设想。

在中国 历史上,因这种情况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事是时有发生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历代将 帅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阴符便是其中的一种。阴符,是由符演变而来的,所不同的 是,传信的使者并不掌握传递的真正内容,以此来提高军事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 性。

关于阴符,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记载是《六韬•龙韬》,为了广大读者理解 方便,现在我们将其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间太公道:“率军深入到诸侯国的境内去作战,突然与敌军遭遇,情况的发 展对我军也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

我想通过捷径与前方取得联系,从国内策应外 地,以对我军进行援助,应该怎么办才好?” 太公回答说:“君主与将帅之间早有秘密的兵符,共分为八种:有我军获大胜、全歼敌人的兵符,其长一尺;有突破敌军、檎获敌将的兵符,其长九寸;有迫敌弃城 投降、夺占敌城邑的兵符,其长八寸;有击退敌人、报知敌人远遁的兵符,其长七寸; 有激励将士、誓师以坚守的兵符,其长六寸;有请求粮饷、增加兵力的兵符,其长五 寸;有军队战败、将领阵亡的兵符,其长四寸;有战斗失利、士卒阵亡的兵符,其长三 寸。 凡是奉命传送这种兵符的,如延误时间、泄露机密,无论是听到的还是告诉的, 都一律处死。

这八种阴符,是君主与将帅之间严格保守秘密、暗中传送消息,不使 泄露于他人,而用于中枢和出征将帅相互通报情况的最好方法。敌人就是圣人般 聪明,也不能够识破。”

武王感叹地说:“您讲得真很好啊!”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阴符的含义是事先约定好的,属于只有收发双方知道的 秘密,传送者既不知道其含义,也就不会泄露秘密了。 这样,阴符即使落入敌手,也 不会泄露事机的。

阴符所表 的内容当不限于以上的八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不 同的君主与将帅间会有所变化,但由于资料缺乏,我们已不能知道更加详细的情 况了。 阴符较好地解决了通信保密问题,但其本身也有局限性。

因为阴符所表达的 内容是事先约定好的,这种固定的含义自然远远及不上战场形势的多变与复杂,符 不及义的现象于是便经常发生了。 为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便出现了阴书。

关于阴 书的最早记载同样出自于《六韬•龙韬》。在此不妨将其译成现代汉语,摘录如下: 武王问太公道:“率军深入诸侯国境内去作战,君主与将帅都想集合各路兵马, 机动灵活地与敌人展开作战,以夺取出敌不意的胜利。

然而事情复杂多变,用兵符 不能详细表达意图,彼此相距又很遥远,不可能面授机宜,你看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各种需要保密的计谋和重大决策的传达,应当用秘密的书信,而 不用兵符。 君主的意图用书信传达给将帅,将帅有事用书信请示君主。

这种秘密 书信应当做到‘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所谓‘一合而再离’,就是把一封完整 的书信分成三部分;‘三发而一知’,就是派三个人分别送出,使每个人都不了解它 的全貌,只有收信人将三者合在一起才能知道书信的内容,这样的书信就叫做‘阴 书’。

敌人就是圣人般聪明,也不能够识破书信中的秘密。” 武王说:“这太高明了!”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阴书既具备阴符保密性好的优点,又克服了其不能传送复 杂内容的缺点,应该说是一种较好的秘密军事通信方式。

阴符、阴书的记载出自战国时期的兵书《六韬》,但从现有的文献看,其运用于 战争则未见记载。 秦汉以后,也很难找到这方面的记载,可见这时已不会普遍使用 了。

汉代倒是出现了一本名为《阴符经》的著作,伪托黄帝所作,但其内容已不再 是讲军事通信,而旨在阐述阴阳学说。属于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3. 日记格式怎么写

范文:

x x月xx日 星期六 天气阴

今天九点的时候,我在看书,爸爸在打扫卫生,我看的书是《虹猫蓝兔七侠传》,过了一会儿,我看完书就帮爸爸打扫卫生去了,擦了擦沙发和迎门柜,虽然我很累,但是今天玩的很开心

x x月xx日 星期一 天气阴

今天晚上,妈妈让我浇花,我用两个可比克瓶子浇的花,妈妈说:“大花浇两瓶,小花浇一瓶,应该慢慢浇,因为就象人喝水一样,喝的急了对身体不好”。

x x月xx日 星期二 天气多云

今天下午,我和崔正杰、张新亮、韩振娇骑自行车,我们玩的很开心,崔正杰让我跟着他后面,还让张新亮跟着我后面,我们一起追赶韩振娇,我玩的很愉快。

4. 这种化袱书怎么写

右边写袱包数量 正中间写死去亲人的名称(与其它格式的袱包基本一样) 左边写稍包人与时间。

写袱子 也难叹 做篇欲歌你们看 别看做 小事情 忙时请人搞不赢 还须要 自己懂 省时方便又轻松 众乡亲 须记着 随写随用全是合 烧与父 故显考 显妣孝男人人晓 烧与祖 故祖考 下称孝孙要记倒 故曾祖 孝层孙 烧与祖考的父亲 故高祖 孝玄孙 烧与曾祖的父亲 故天祖 孝来孙 又是高祖的父亲 故烈祖 孝弟孙 天祖父亲要记清 故太祖 孝乃孙 烈祖父亲写得清 故远祖 孝云孙 太祖父亲记得清 故鼻祖 孝耳孙 这是起祖一脉根 上九代 乃九族 尔等须当要记熟 故伯考 或伯妣 侄男下写依古理 故叔考 故叔妣 孝侄下写也规矩 故伯祖 伯祖妣 下称侄孙也依古 如远房 高曾祖 加一堂字就清楚 故堂兄 孝堂弟 外房哥哥莫大意 堂伯祖 堂叔祖 写堂侄孙也依古 故胞兄 孝胞弟 自家哥哥要紧记 老丈人 岳考妣 下称孝婿方合理 伯岳考 叔岳考 下称侄婿方才好 故姑考 故姑妣 要称内侄方有理 簿父命 故亡男 这是老子来化钱 故岳祖 孝孙婿 自依这个写得去 烧家公 故外祖 孝外甥孙要依古 舅祖考 外甥孙 烧与舅公写得清 伯内祖 叔内祖 孝外侄孙要依古 故舅考 孝外甥 烧与舅父写得清 故表兄 孝表弟 血表兄弟写得去 妻外祖 外孙婿 妻子外祖写得去 同缘兄 同缘弟 后夫烧与前夫去 故襟兄 孝襟弟 这是姨夫又通直 岳寄父 孝寄婿 妻子保爷讲得去 故姨父 孝姨侄 烧与姨爹又通直 寄外祖 寄外孙 这是母亲寄拜的 寄外甥 寄母舅 这是化袱干母舅 故盟兄 孝盟弟 拈香兄弟写得去 孝盟侄 故盟叔 与父拈香须记熟 故邻尊 孝邻侄 毗邻居舍无亲识 故邻祖 孝邻孙 烧与邻人不得亲 故嫡妣 孝庶男 烧与大娘莫作难 故庶妣 孝嫡男 烧与小妈又何难 故姻兄 孝姻弟 烧与亲家莫忘记 故姻翁 孝姻侄 烧与亲家老父亲 故姻伯 孝姻侄 姐妹公婆须记得 外甥婿 内舅考 妻子母舅须记倒 故契兄 孝契弟 好朋好友写得去 故世兄 孝世弟 同窗认识也写去 夫正配 写遇妾 烧与夫君须记得 故贤妹 孝愚姐 以大烧小可以写 故良人 孝拙荆 烧与夫君写得清 故拙夫 存夫君 烧与妻夫须记清 故夫祖 未亡人 妻子改嫁化钱程 故胞嫂 孝胞妹 小姑烧与嫂嫂们 故胞妹 称胞嫂 烧与妹妹也合巧 故弟媳 称哥哥 烧与弟媳也不多 故妯娌 孝妯娌 母婶之间亦如此 故胞兄 孝胞妹 姐妹孤单无理问 故姐丈 孝内弟 姐子要称同胞弟 故妹丈 孝内兄 妹子要称同胞兄 故戚叔 孝门宾 未曾过门老丈人 继岳考 孝继婿 前夫死后招来的 故恩师 孝门生 学生烧与老先生 故师父 孝门徒 一切艺师小徒从 孝徒弟 示寂师 和尚烧与长老师 羽化师 孝门徒 道人徒弟写得熟 清寂师 孝徒弟 尼姑烧与师父去 故师伯 及师叔 下称侄徒要记熟 故师兄 孝师弟 师兄师弟写得去 故夫君 孝贱婢 小妻烧与丈夫去 舅子门 写内弟 下称妹倩写得通 故配兄 孝配弟 这是后娘带来的 故继父 孝继男 这是前娘儿化钱 孝孤男 故前父 后男烧与前门父 故姑祖 内侄孙 烧与姑公姑祖们 故姨祖 姨侄孙 烧与姨公要写清 若无亲 写不下 孝信亲邻大救驾 男称考 女称妣 须要用心来记起 男大人 女孺人 府君太君写分明 男正魂 女正性 从头至尾是一定 高明人 不见笑 今乃初学日月要 是非我 爱如此 做来教训家童子 众乡亲 须记熟 日后可以当师傅 居家人 写包袱 从头难以记清楚 教大家 须仔细 不可忽略来大意 过新年 如何写 新春化帛来检点 逢正月 十五日 元宵化帛理也真 二月一 二月节 中元化帛也称得 若三月 清明节 拜扫化帛也称得 四月八 佛生且 生麦秋以分得清 逢端午 写蒲节 天宗化财也写得 六月六 写包袱 天中化财也如数 七月半 写中元 孟然化财理当然 逢八月 中秋节 中秋化帛须记实 九月九 写袱子 重阳化帛也合理 若十月 十五正 下元化帛水宫生 冬月间 是冬至 冬至化帛也合适 全月的 三十夜 年尽除夕无辩别 如有会 依会写 平日化帛无事写 在朝日 写小儿 汤饼之期写合理 三十天 满月了 弥月化帛写才好 满周岁 曰试周 盘之期应当收 男子死 化包袱 正寂化帛写才好 女子死 写袱子 内寂化帛也通直 老人死 亦寿终 丧期化帛理应通 若封棺 写包袱 掩殓化帛不可忽 伴亡灵 依写 灵前化帛也合理 烧更纸 写成帛 堂祭化帛亦合格 如办亡 写绕棺 绕棺化帛是一般 若送丧 化包袱 首七二七照七数 如三七 写四七 毕七化帛须学习 三个月 守孝服 缌麻化帛及包袱 满百期 写百日 一年小祥化帛时 届二周 写大祥 三年除服化财场 满三年 除服写 礼化帛方合理 若做斋 写追荐 正荐化帛乃请荐 若亲戚 与外人 送写包袱就坛称 如星辰 写禳星 延生化帛写酬恩 做神佛 做了愿 是日化帛心意愿 化包袱 与母亲 母难化帛阴诞称 母亲生 烧外公 用儿名字写赙中 男悬孤 妇没悦 分开写来式不合 若死期 写袱子 亡辰化帛丧时辰 如招山 写的是 招龙化帛写规条 要包坟 写的是 复土化帛亦合适 如立碑 修坟写 佳城化帛仔细理 男子的 娶二房 续玄化帛理应当 若迁坟 写的是 迁徙化帛当如此 女子家 重改嫁 再醮化帛是古话 言虽浅 理是真 诸君一二记在心 乃居家 是常情 自己记起不求人 请大家 谨记心 随写随用是宝珍 教一辈 传一辈 代代儿孙莫忘记 这一篇 俗贤文 子子孙孙作把凭 读书人 莫大意 有人请你写下去 经常学 经常写 提笔就写不会错 更有等 读讲得 倘若要写心头默 古人言 说得好 世间读书当真。

5. 韩非子 的阴谋著作,古今中外的阴书集

韩非,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 养非所用 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虽死,自杀于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 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

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不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

(《韩非子 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 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

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 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

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难者》),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的论点。 韩非的全部理论导源于荀子“性恶论”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人的心理无不“畏诛而利庆赏”(《二柄》),人君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 “德”二手,便民众畏威而归利。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五蠹》) 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 中古 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韩非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韩非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

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

(《解老》)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

(《解老》)“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韩非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

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韩非反对“前识”的观点。

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

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

韩非认为,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显学》)。 韩非思想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

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解老》)。

标签: 阴书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ewqq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