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茶叶知识普及

茶叶知识普及

茶叶知识普及

茶叶是一种源自中国的饮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的文化和品种也不断丰富和演变。以下是一些茶叶知识:

1. 茶叶的分类:茶叶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等六种类别。每种茶叶都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成分。

2. 茶叶的养护:茶叶需存放在阴凉、干燥、无异味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受阳光直射和与异味物质接触。

3. 泡茶的方法:泡茶要注意水质、水温、水量和泡茶时间等因素。不同种类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泡茶方法,例如绿茶需要较低的水温和较短的泡茶时间,而红茶则需要较高的水温和较长的泡茶时间。

4. 茶道文化:茶道是一门古老的文化艺术,包括制茶、泡茶、品茶、赏茶和谈茶等环节。它蕴含了中华文化精华,被誉为“涵养心灵、陶冶情操”的艺术。茶道的表现形式有三大流派: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和韩国茶道。

5. 茶叶的功效: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咖啡因、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具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毒、降压降脂、抗氧化等多种功效。不过,泡茶时过多地冲泡浓茶可能对身体有害。

6. 茶叶的方言:不同地区的茶叶有不同的方言,例如广东的潮州普洱、湖北的武陵神仙茶、云南的普洱茶等。每个地方的茶叶都有独特的味道和文化内涵。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叶的基本知识大全

茶叶的基本知识大全: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茶叶的生长环境

茶树种植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貌、气候、土壤类型等。地形以丘陵为主,排水条件要好。降水充沛,年温差小、日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光照条件好,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类型的茶树生长,尤其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

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较多,夏秋雨多雾大(云南茶区),日照较少利于茶树越冬和养分积累,利于夏秋茶的品质。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山地红壤或山地黄壤、棕色森林土,这些土壤发育程度较深,结构良好,适合茶树生长。

茶文化基本知识

茶文化基本知识如下:

1、绿茶制作时不经发酵,干茶、汤色、叶底均为绿色的茶为绿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由于不发酵,鲜叶的颜色少有改变,保持了天然的绿色。

2、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差性偏寒,绿茶是我国名茶最多、研究最广,也是产量最多的茶类;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

3、红茶属于全发酵的茶,茶性温和。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是通过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破坏细胞结构,使茶叶中的多酚类和氧化酶类得以接触氧化,即发酵,变成红色的化合物,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4、黄茶和白茶都属轻微发酵的茶叶。黄茶是“黄汤黄叶”条索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白茶一是采摘多毫的幼嫩芽叶制成,二是加工时采取不炒、不揉的晾晒烘干工艺。

5、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与全发酵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它为青茶。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公,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经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乌龙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6、白茶有芽茶和叶茶之分。单芽之称的茶成为“银针”,一芽二、三叶的是“白牡丹”,还有“贡眉和寿眉”一般是三叶及三叶以下。

7、白茶属于轻度发酵茶,茶性偏凉;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以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为主。它在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是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的保留下来。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8、黑茶属于后发酵的茶黑茶,茶性温和。相较于其他茶类来说,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作过程中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呈暗褐色。黑茶又称边销茶,是藏、蒙、维吾尔等边区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9、待客茶艺是指一位大师与客人围坐在桌旁,一起喝茶、品茶。在场的每个人都是茶艺术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他们直接参与茶艺美的创造与体验,能充分领略茶艺的色、香、韵,也能自由交流情感,探讨茶艺,探索茶道精神和人生意义。

10、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茶的文化知识有哪些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下面我就为大家普及关于茶的文化知识,欢迎大家的阅读!

  乌龙茶的烘焙技术

  烘焙目的

  降低茶叶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间,防止茶叶贮存期品质劣变而陈茶味,进而延长贮藏寿命;借烘焙技术去除茶叶青臭味及其它异味,增进茶香,以提高茶叶品质;使茶叶中所含氨基酸类与还原糖类加温时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还有杀菌,降低农残等作用。

  烘焙作用

  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后熟作用。后熟作用的好坏与茶叶含水量、储藏条件和茶中有效化学成分变化有密切关系。

  技术要素

  1、含水量:茶叶烘焙首要工作是降低茶叶含水量至安全范围(4%—6%),延缓茶叶后氧化作用,并能延长茶叶贮藏寿命;茶叶水分达到8.8%,霉菌开始出现;水分达到12%以上,就会逐渐变质。而含水量不同的茶叶,烘焙条件也不同,一般而言含水量高的茶叶,最初阶段其烘焙温度应高些(约95℃-100℃),时间要延长;若继续烘焙三个小时以上时,必须调低温度至85℃左右,徐徐入火,烘焙出茶叶甘醇之滋味。含水量高的茶叶应摊薄些,否则易导致闷变而降低茶叶品质。

  2 、原料老嫩度:烘焙较粗老的茶叶,需中温(85℃-90℃)烘焙,烘焙时间则视茶叶需求而在4h-10h作弹性选择。原料粗老而带微香的茶叶,烘焙时间宜缩短。幼嫩茶叶烘焙温度比粗老的茶叶微高,先中高温(90℃-100℃)烘焙,时间约4h-10h,再以(80℃-85℃)烘焙2h-4h,以确保茶汤滋味甘醇不苦涩而保留香气及原则。

  3、形状紧纬度:外形紧结的茶叶则较耐烘焙,宜采用中低温(85℃-90℃)而较长时间烘焙,反之外形松散的茶叶宜采用中温(100℃)而短时烘焙。

  4、香气:香气是乌龙茶的主要灵魂之一。茶叶香气属挥发性物质,烘焙过程中香气成分易逸失,因此,一般清香型品质好的茶叶应低温短时烘焙;香低中等茶叶,可采用较高温度和较长时间烘焙;陈茶而异味重的茶叶,以去除异味和降低含水量为主,应先高温短时烘焙,次日再80℃2h→90℃2h→ 100℃循序烘焙;依消费者市场需求而定烘焙程度。空调做青的乌龙茶,为了保持其翠绿的色泽和高锐的香气,应采用(60℃-70℃)的低温烘焙至足干,使茶叶含水率在5%-6%,及时真空密封包装,以免香味散失。

  5、滋味:滋味甘醇的茶叶,先中温(80℃-85℃)烘焙4h-6h,次日再以(75℃-80℃)烘焙2h-3h,防止高温使茶叶带熟味或火味而降低茶叶品质。

  6、火候的把握:火候的实际作用是使茶叶内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的程度。火候能影响茶叶的外形色泽及叶底汤色等,火候掌握适应可以弥补茶叶品质的某些不足,掌握不当会降低品质。特殊品种的茶叶,火候掌握恰到好处,能衬托特殊的香韵特征,俗称“茶为君,火为臣,君臣佐使。”就是这个道理。茶叶的品种不一样,耐火程度也不一样,如铁观音、大叶乌龙、梅占就较为耐火,黄旦、奇兰等香气较外露的品种较不耐火。

  茶叶运输要求

  1、输有机茶的工具必须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2、装前必须进行有机茶的质量检查,在标签、货号和货物三者符合的情况下才能运输。填写的有机茶运输单据,要字迹清楚,内容正确,项目齐全。

  3、输包装必须牢固、整洁、防潮,并符合有机茶的包装规定。在运输包装的两端应有明显的运输标志,内容包括:始发站和到达站名称,茶叶品名、重量、件数、收货和发货单位地址等。

  4、输过程中必须稳固、防雨、防潮、防曝晒。装卸时应轻装轻卸,防止碰撞破损。

  红茶的历史沿革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村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正山小种红茶于1610年流入欧洲。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得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

茶叶知识

茶叶知识大全

1. 绿茶: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名贵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君山银针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

2.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名贵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

3. 黑茶: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还是乌龙茶。

4. 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名贵品种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

5. 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

6. 白茶:白茶则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白茶和黄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名贵品种有:白豪银针茶、白牡丹茶 。

茶的知识50字

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1、绿茶

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分为:眉茶、珠茶、细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

烘青绿茶分为:普通烘青、细嫩烘青等。

晒青绿茶分为:川青、滇青、陕青等。

蒸青绿茶分为:煎茶、玉露等。

2、红茶

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包括: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等。

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3、乌龙茶

分为: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前两年流行的那个叫东方美人的也是这种)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乌龙茶,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

4、白茶

分为:白芽茶、白叶茶

白芽茶,主要是指银针等。

白叶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贡眉等。

5、黄茶

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黄芽茶:包括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

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黄大茶:包括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6、黑茶分为: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陕西黑茶(泾渭茯茶等)

关于茶文化的知识 关于茶文化的知识有哪些

1、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茶起源于中国,并得以弘扬、传承,而茶文化亦起源于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而茶文化亦与生活相融,体现在泡茶、待人接物、个人提升等方方面面。

2、认识中国茶:我国茶叶众多,且特点个一。而茶叶的发现再到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分为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而茶叶品种目前已形成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类为主的传统茶。

3、茶道精神:中国茶道精神源于茶人与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蕴涵的精神元素,无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儒、释、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茶道精神主要为和、静、怡、真,并将其作为一个综合的归结加以体现。

4、认识和应用茶具: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5、基本手势:学习泡茶时,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传统茶道的礼序过程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差异,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

6、备器:学习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传统的泡茶工具分别有:茶壶、茶杯、茶匙、茶则、茶盏、公道杯、茶托、茶巾、盖碗、茶漏、茶盘、煮水器、茶针、茶荷、茶夹等等。

7、洁具: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后注入各茶具中烫洗,这一步骤称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温润器皿的意思。

对于我国的茶叶文化,大家知道哪些知识?

研究表明,它起源于巴蜀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说。"自秦人取蜀,饮茶始也"。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丹、漆、茶、蜜...。都要向他们进贡"。意思是说,古代四川向中原地区进贡的,是丹药、漆器、茶叶、蜂蜜等土特产。

根据地理环境,蜀地在古代也叫嘉蒙县。佳梦是古蜀人对茶的称呼。因此,佳木斯县的意思是茶叶县,是当地生产茶叶的纸质服务。史料记载,西汉时巴蜀地区就已饮茶。市场上有各种茶具出售。茶具的市场化,不仅是茶饮料普及的表现,也是茶饮料普及和大众化的结果。

三国两晋时期,茶饮的普及在中国不断扩大。特别是当时的文人以茶待客,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叶中的特殊珍品。主要产地在福建省(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白茶的制作过程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过程,关键是萎凋。制作白茶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保持了牡丹的香气和汤色的鲜美。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牡丹银针又称未发酵茶。它是以石轩茶树的新芽为原料,经过脱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根据绿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炒绿茶、烤绿茶、晒绿茶和蒸绿茶。绿茶具有 "绿茶清澈,滋味浓敛 "等特点。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喝不喝茶都必须知道的茶知识

茶叶源于中国,最早是以祭品来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开始,就被人们作为菜食来食用。后来,茶叶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直到后期才发展为宫廷中的高级饮料,普及到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

据现有资料显示,如今发现最早的人工种植茶叶遗迹在浙江的余姚,为田螺山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 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到今天,饮茶这项活动已不单是一项传统饮食文化,同时根据科学研究,饮茶也有助于防老,具有 养生 保健的功能。且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你都知道有哪几种茶叶以及各种茶叶背后的加工手段吗?

一、以茶叶颜色区分。

1.绿茶

在茶种类介绍中,首先要说的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绿茶种类。绿茶是指不用进行发酵的,一般主要通过炒、烘、晒、蒸来制作的茶叶。其中有:炒青绿茶如龙井等、烘青绿茶如黄山毛峰等、晒青绿茶如川青等、玉露等蒸青绿茶四大类。

2.红茶

不同于绿茶,红茶是一种全发酵的茶,主要通过发酵形成红茶色素,从而使其冲泡后出现红色的茶汤和茶叶。在红茶中又有着烟小种等小种红茶、川红等工夫红茶、碎茶等红碎茶三大类。

3.白茶

白茶在茶中芽较容易辨认,一般在其干茶叶上可以看见白色的绒毛,因此它才有着白茶之称。白茶的发酵程度仅高于绿茶,冲泡后形成清淡鲜淳的茶汤,目前常见的有白毫银针等白芽茶和白牡丹等白叶茶两大类。

4.黄茶

会冲泡出黄叶黄汤的黄茶,也是茶中的一大种类。黄茶主要是通过闷黄而形成的,制作上和绿茶差不多,不过在杀青揉捻后将其再进行闷制,使其变黄,主要有君山银针等黄芽茶、温州黄汤等黄小茶和广东大叶青等黄大茶三类。

5.青茶 

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靑茶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主要有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等几种。

6.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的茶。七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 压制成砖。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黑茶主要品种要包括“陕西咸阳茯砖茶”、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

二、以季节分类

1.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 养生 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安溪县饮香茶叶合作社的铁观音,是乌龙茶春茶的代表,外形、汤色都可谓是“一绝”。(如六安瓜片 、山龙红茶)

2.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的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如普洱茶、枫树茶)

3.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如铁观音、粤梅香)

4.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如冻顶乌龙)

三、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包括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

1.药茶——将药物与茶叶配伍,制成药茶,以发挥和加强药物的功效,利于药物的溶解,增加香气,调和药味。这种茶的种类很多,如“午时茶”、“姜茶散”、“益寿茶”、“减肥茶”、“蒲凉支茶”等。

2.花茶——这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茶叶花色品种。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种产品,在我国很受喜欢。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少数也有用红茶或乌龙茶做茶坯的。它根据茶叶容易吸附异味的特点,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花品种有茉莉花、桂花、珠兰等好几种,以茉莉花最多。

茶文化基本知识有哪些?

茶文化基本知识:

1、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精神源于茶人与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蕴涵的精神元素,无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儒、释、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茶道精神主要为和、静、怡、真,并将其作为一个综合的归结加以体现。

2、认识和应用茶具

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3、基本手势

学习泡茶时,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传统茶道的礼序过程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差异,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

4、备器

学习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传统的泡茶工具分别有:茶壶、茶杯、茶匙、茶则、茶盏、公道杯、茶托、茶巾、盖碗、茶漏、茶盘、煮水器、茶针、茶荷、茶夹等等。

5、洁具

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后注入各茶具中烫洗,这一步骤称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温润器皿的意思。

茶叶的知识

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一)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客来敬茶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

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茶文学初兴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

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

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饮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茶叶的基本知识大全

茶叶的基本知识大全: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茶叶的生长环境

茶树种植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貌、气候、土壤类型等。地形以丘陵为主,排水条件要好。降水充沛,年温差小、日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光照条件好,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类型的茶树生长,尤其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

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较多,夏秋雨多雾大(云南茶区),日照较少利于茶树越冬和养分积累,利于夏秋茶的品质。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山地红壤或山地黄壤、棕色森林土,这些土壤发育程度较深,结构良好,适合茶树生长。

茶文化基本知识

茶文化基本知识如下:

1、绿茶制作时不经发酵,干茶、汤色、叶底均为绿色的茶为绿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由于不发酵,鲜叶的颜色少有改变,保持了天然的绿色。

2、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差性偏寒,绿茶是我国名茶最多、研究最广,也是产量最多的茶类;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

3、红茶属于全发酵的茶,茶性温和。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是通过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破坏细胞结构,使茶叶中的多酚类和氧化酶类得以接触氧化,即发酵,变成红色的化合物,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4、黄茶和白茶都属轻微发酵的茶叶。黄茶是“黄汤黄叶”条索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白茶一是采摘多毫的幼嫩芽叶制成,二是加工时采取不炒、不揉的晾晒烘干工艺。

5、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与全发酵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它为青茶。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公,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经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乌龙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6、白茶有芽茶和叶茶之分。单芽之称的茶成为“银针”,一芽二、三叶的是“白牡丹”,还有“贡眉和寿眉”一般是三叶及三叶以下。

7、白茶属于轻度发酵茶,茶性偏凉;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以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为主。它在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是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的保留下来。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8、黑茶属于后发酵的茶黑茶,茶性温和。相较于其他茶类来说,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作过程中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呈暗褐色。黑茶又称边销茶,是藏、蒙、维吾尔等边区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9、待客茶艺是指一位大师与客人围坐在桌旁,一起喝茶、品茶。在场的每个人都是茶艺术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他们直接参与茶艺美的创造与体验,能充分领略茶艺的色、香、韵,也能自由交流情感,探讨茶艺,探索茶道精神和人生意义。

10、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茶的文化知识有哪些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下面我就为大家普及关于茶的文化知识,欢迎大家的阅读!

  乌龙茶的烘焙技术

  烘焙目的

  降低茶叶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间,防止茶叶贮存期品质劣变而陈茶味,进而延长贮藏寿命;借烘焙技术去除茶叶青臭味及其它异味,增进茶香,以提高茶叶品质;使茶叶中所含氨基酸类与还原糖类加温时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还有杀菌,降低农残等作用。

  烘焙作用

  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后熟作用。后熟作用的好坏与茶叶含水量、储藏条件和茶中有效化学成分变化有密切关系。

  技术要素

  1、含水量:茶叶烘焙首要工作是降低茶叶含水量至安全范围(4%—6%),延缓茶叶后氧化作用,并能延长茶叶贮藏寿命;茶叶水分达到8.8%,霉菌开始出现;水分达到12%以上,就会逐渐变质。而含水量不同的茶叶,烘焙条件也不同,一般而言含水量高的茶叶,最初阶段其烘焙温度应高些(约95℃-100℃),时间要延长;若继续烘焙三个小时以上时,必须调低温度至85℃左右,徐徐入火,烘焙出茶叶甘醇之滋味。含水量高的茶叶应摊薄些,否则易导致闷变而降低茶叶品质。

  2 、原料老嫩度:烘焙较粗老的茶叶,需中温(85℃-90℃)烘焙,烘焙时间则视茶叶需求而在4h-10h作弹性选择。原料粗老而带微香的茶叶,烘焙时间宜缩短。幼嫩茶叶烘焙温度比粗老的茶叶微高,先中高温(90℃-100℃)烘焙,时间约4h-10h,再以(80℃-85℃)烘焙2h-4h,以确保茶汤滋味甘醇不苦涩而保留香气及原则。

  3、形状紧纬度:外形紧结的茶叶则较耐烘焙,宜采用中低温(85℃-90℃)而较长时间烘焙,反之外形松散的茶叶宜采用中温(100℃)而短时烘焙。

  4、香气:香气是乌龙茶的主要灵魂之一。茶叶香气属挥发性物质,烘焙过程中香气成分易逸失,因此,一般清香型品质好的茶叶应低温短时烘焙;香低中等茶叶,可采用较高温度和较长时间烘焙;陈茶而异味重的茶叶,以去除异味和降低含水量为主,应先高温短时烘焙,次日再80℃2h→90℃2h→ 100℃循序烘焙;依消费者市场需求而定烘焙程度。空调做青的乌龙茶,为了保持其翠绿的色泽和高锐的香气,应采用(60℃-70℃)的低温烘焙至足干,使茶叶含水率在5%-6%,及时真空密封包装,以免香味散失。

  5、滋味:滋味甘醇的茶叶,先中温(80℃-85℃)烘焙4h-6h,次日再以(75℃-80℃)烘焙2h-3h,防止高温使茶叶带熟味或火味而降低茶叶品质。

  6、火候的把握:火候的实际作用是使茶叶内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的程度。火候能影响茶叶的外形色泽及叶底汤色等,火候掌握适应可以弥补茶叶品质的某些不足,掌握不当会降低品质。特殊品种的茶叶,火候掌握恰到好处,能衬托特殊的香韵特征,俗称“茶为君,火为臣,君臣佐使。”就是这个道理。茶叶的品种不一样,耐火程度也不一样,如铁观音、大叶乌龙、梅占就较为耐火,黄旦、奇兰等香气较外露的品种较不耐火。

  茶叶运输要求

  1、输有机茶的工具必须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2、装前必须进行有机茶的质量检查,在标签、货号和货物三者符合的情况下才能运输。填写的有机茶运输单据,要字迹清楚,内容正确,项目齐全。

  3、输包装必须牢固、整洁、防潮,并符合有机茶的包装规定。在运输包装的两端应有明显的运输标志,内容包括:始发站和到达站名称,茶叶品名、重量、件数、收货和发货单位地址等。

  4、输过程中必须稳固、防雨、防潮、防曝晒。装卸时应轻装轻卸,防止碰撞破损。

  红茶的历史沿革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村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正山小种红茶于1610年流入欧洲。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得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

茶叶知识

茶叶知识大全

1. 绿茶: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名贵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君山银针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

2.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名贵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

3. 黑茶: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还是乌龙茶。

4. 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名贵品种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

5. 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

6. 白茶:白茶则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白茶和黄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名贵品种有:白豪银针茶、白牡丹茶 。

茶的知识50字

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1、绿茶

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分为:眉茶、珠茶、细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

烘青绿茶分为:普通烘青、细嫩烘青等。

晒青绿茶分为:川青、滇青、陕青等。

蒸青绿茶分为:煎茶、玉露等。

2、红茶

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包括: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等。

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3、乌龙茶

分为: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前两年流行的那个叫东方美人的也是这种)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乌龙茶,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

4、白茶

分为:白芽茶、白叶茶

白芽茶,主要是指银针等。

白叶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贡眉等。

5、黄茶

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黄芽茶:包括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

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黄大茶:包括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6、黑茶分为: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陕西黑茶(泾渭茯茶等)

关于茶文化的知识 关于茶文化的知识有哪些

1、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茶起源于中国,并得以弘扬、传承,而茶文化亦起源于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而茶文化亦与生活相融,体现在泡茶、待人接物、个人提升等方方面面。

2、认识中国茶:我国茶叶众多,且特点个一。而茶叶的发现再到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分为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而茶叶品种目前已形成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类为主的传统茶。

3、茶道精神:中国茶道精神源于茶人与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蕴涵的精神元素,无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儒、释、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茶道精神主要为和、静、怡、真,并将其作为一个综合的归结加以体现。

4、认识和应用茶具: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5、基本手势:学习泡茶时,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传统茶道的礼序过程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差异,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

6、备器:学习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传统的泡茶工具分别有:茶壶、茶杯、茶匙、茶则、茶盏、公道杯、茶托、茶巾、盖碗、茶漏、茶盘、煮水器、茶针、茶荷、茶夹等等。

7、洁具: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后注入各茶具中烫洗,这一步骤称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温润器皿的意思。

对于我国的茶叶文化,大家知道哪些知识?

研究表明,它起源于巴蜀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说。"自秦人取蜀,饮茶始也"。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丹、漆、茶、蜜...。都要向他们进贡"。意思是说,古代四川向中原地区进贡的,是丹药、漆器、茶叶、蜂蜜等土特产。

根据地理环境,蜀地在古代也叫嘉蒙县。佳梦是古蜀人对茶的称呼。因此,佳木斯县的意思是茶叶县,是当地生产茶叶的纸质服务。史料记载,西汉时巴蜀地区就已饮茶。市场上有各种茶具出售。茶具的市场化,不仅是茶饮料普及的表现,也是茶饮料普及和大众化的结果。

三国两晋时期,茶饮的普及在中国不断扩大。特别是当时的文人以茶待客,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叶中的特殊珍品。主要产地在福建省(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白茶的制作过程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过程,关键是萎凋。制作白茶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保持了牡丹的香气和汤色的鲜美。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牡丹银针又称未发酵茶。它是以石轩茶树的新芽为原料,经过脱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根据绿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炒绿茶、烤绿茶、晒绿茶和蒸绿茶。绿茶具有 "绿茶清澈,滋味浓敛 "等特点。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喝不喝茶都必须知道的茶知识

茶叶源于中国,最早是以祭品来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开始,就被人们作为菜食来食用。后来,茶叶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直到后期才发展为宫廷中的高级饮料,普及到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

据现有资料显示,如今发现最早的人工种植茶叶遗迹在浙江的余姚,为田螺山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 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到今天,饮茶这项活动已不单是一项传统饮食文化,同时根据科学研究,饮茶也有助于防老,具有 养生 保健的功能。且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你都知道有哪几种茶叶以及各种茶叶背后的加工手段吗?

一、以茶叶颜色区分。

1.绿茶

在茶种类介绍中,首先要说的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绿茶种类。绿茶是指不用进行发酵的,一般主要通过炒、烘、晒、蒸来制作的茶叶。其中有:炒青绿茶如龙井等、烘青绿茶如黄山毛峰等、晒青绿茶如川青等、玉露等蒸青绿茶四大类。

2.红茶

不同于绿茶,红茶是一种全发酵的茶,主要通过发酵形成红茶色素,从而使其冲泡后出现红色的茶汤和茶叶。在红茶中又有着烟小种等小种红茶、川红等工夫红茶、碎茶等红碎茶三大类。

3.白茶

白茶在茶中芽较容易辨认,一般在其干茶叶上可以看见白色的绒毛,因此它才有着白茶之称。白茶的发酵程度仅高于绿茶,冲泡后形成清淡鲜淳的茶汤,目前常见的有白毫银针等白芽茶和白牡丹等白叶茶两大类。

4.黄茶

会冲泡出黄叶黄汤的黄茶,也是茶中的一大种类。黄茶主要是通过闷黄而形成的,制作上和绿茶差不多,不过在杀青揉捻后将其再进行闷制,使其变黄,主要有君山银针等黄芽茶、温州黄汤等黄小茶和广东大叶青等黄大茶三类。

5.青茶 

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靑茶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主要有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等几种。

6.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的茶。七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 压制成砖。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黑茶主要品种要包括“陕西咸阳茯砖茶”、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

二、以季节分类

1.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 养生 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安溪县饮香茶叶合作社的铁观音,是乌龙茶春茶的代表,外形、汤色都可谓是“一绝”。(如六安瓜片 、山龙红茶)

2.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的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如普洱茶、枫树茶)

3.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如铁观音、粤梅香)

4.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如冻顶乌龙)

三、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包括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

1.药茶——将药物与茶叶配伍,制成药茶,以发挥和加强药物的功效,利于药物的溶解,增加香气,调和药味。这种茶的种类很多,如“午时茶”、“姜茶散”、“益寿茶”、“减肥茶”、“蒲凉支茶”等。

2.花茶——这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茶叶花色品种。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种产品,在我国很受喜欢。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少数也有用红茶或乌龙茶做茶坯的。它根据茶叶容易吸附异味的特点,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花品种有茉莉花、桂花、珠兰等好几种,以茉莉花最多。

茶文化基本知识有哪些?

茶文化基本知识:

1、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精神源于茶人与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蕴涵的精神元素,无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儒、释、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茶道精神主要为和、静、怡、真,并将其作为一个综合的归结加以体现。

2、认识和应用茶具

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3、基本手势

学习泡茶时,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传统茶道的礼序过程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差异,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

4、备器

学习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传统的泡茶工具分别有:茶壶、茶杯、茶匙、茶则、茶盏、公道杯、茶托、茶巾、盖碗、茶漏、茶盘、煮水器、茶针、茶荷、茶夹等等。

5、洁具

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后注入各茶具中烫洗,这一步骤称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温润器皿的意思。

茶叶的知识

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一)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客来敬茶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

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茶文学初兴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

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

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饮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标签: 茶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dlzr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