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陆羽茶经原文及译文

陆羽茶经原文及译文

陆羽茶经原文及译文

陆羽茶经原文:

茶人不知茶,何以言茶?茶是忘筌,是心之所需,不是饮食之物。味之则苦,润之则涩,温之则凉,热之则寒。清静者能以易知,能以慕习。是以善学者必先正其志,诚其意,进其智,明其志,固其忍,行其道。庶几若是,则视茶而生敬,且从容享用也。

译文:

如果没有茶人理解茶,他如何可以谈论关于茶?茶可以舒缓心情,也是表达社交情感的一种管道,但不是一种食品。茶的味道苦涩,但也可以滋润口腔。可以喝冷茶,也可以喝热茶。需要清净的心灵去感悟茶。学习茶道的人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使自己的决心明确,树立起坚定的毅力,把茶道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会尊重茶,从容享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陆羽《茶经》全文及翻译

茶经》

文|陆羽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ō)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译文:“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粘土最差。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huì)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qí nǐ),使六疾不瘳(chōu)。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二之具

籝(yíng),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jǔ)。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译文:籯,又叫蓝,又叫笼,又叫筥。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译文:灶,不要用有烟囱的(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锅,用锅口有唇边的。

甑(zèng),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miè)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译文: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译文:杵臼,又名碓(用以捣碎蒸熟的芽叶),以经常使用的为好。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译文:规,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译文: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

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译文:檐,又叫衣,可用油绢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来制造压紧的饼茶。压成一块后,拿起来,另外换一个模型再做。

芘莉(bì lì),一曰羸子,一曰篣筤(páng làng)。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译文: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两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二尺的工具,当中用篾织成方眼,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放置茶。(有诗云:筤篣晓携去,蓦个山桑坞。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

棨(qǐ),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译文:棨,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柄,用来给饼茶穿洞眼。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译文:扑,又叫鞭,竹子编成,用来把茶饼穿成串,以便搬运。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译文: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译文:贯,竹子削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培。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译文: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用来烘焙茶。茶半干时,由架底升到下层;全干,升到上层。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译文:穿,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构树皮做成,用来贯串制好的茶饼。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表示一个单位。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译文: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

茶经全文及解释是什么?

茶经全文及解释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

茶经的特点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 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

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 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民间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 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句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出处:茶圣陆羽著《茶经》。首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原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扩展资料: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经

茶经之源文言文翻译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茶经之源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茶经之源文言文翻译 篇1

茶经·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茶经之源文言文翻译 篇2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果实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三年方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次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茶性凝滞,喝了会使人腹中结块而生病。

茶的功用虽属寒性,但却是一种上好的饮品,它的品性与拥有精行俭德品质的君子相得益彰。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对于茶的分类,就犹如一样。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而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参,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不但不能使疾病痊愈,反倒会加重病情。明白了产地对于人参品质分类的影响,就知道产地对于茶的品质影响是多么重要了。

茶经之源文言文翻译 篇3

《茶经·一之源》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是南方生长的一种优质木本植物。常见的有一两尺高,最高的有几十尺;最粗的在巴山峡川地区,有两人合抱粗细。从外形来看——树象瓜芦木、叶象栀子、花象白色蔷薇、果实象棕榈、花蒂象丁香、树根象胡桃。

茶有几种写法,从偏旁来说或从草头,或从木旁,或草木合并。名称有五种,分别是茶、槚(读音jiǎ)、蔎(读音shè),茗,荈(读音chuǎn)。

生长的地方,最好的生于乱石之中,其次是在石土混杂之地,最次的栽于黄土之中。

栽种茶树的技术不清楚具体的内容,但种植的茶树都枝叶繁茂,种法似乎类同于种瓜,三年之后就可以采摘了。

茶叶以野生为好,人工种植的为次;种在山南林北的,叶子颜色发紫的为好,绿色的为次;未长成树的茶叶为好,已成树的茶叶为次;叶片成卷状者为好,舒展平直者为次。生长在不见阳光的山坡谷地的不能采摘,其性凝结不散,叶子通常是结块的(此处未查本草纲目,不知道是不是存在饮用后容易在腹内产生结块)。

茶性至寒,饮用最好。对于品行节俭的人而言,如有热渴、凝闷、脑疼、眼涩、四肢不舒服、浑身不轻快等等现象,喝几盏茶,就象是饮醍醐、甘露一样。

但采摘不合时节,做茶不够精细,杂野草于其中,饮用则容易生病。

茶生地繁多,就象人参一样。人参好的生于上党,中等的生于百济、新罗,下等的生于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参,用于药无药效,更何况还有很多不是生于这些地方的!譬如服用荠苨(读音nǐ),并不能使各种疾病痊愈。由此可知人参的种类繁多,也可知茶的种类繁多了。

注:

瓜芦木:生于广东,外形似茶,味至苦涩。

槚:茶树的古名。

蔎:香草。

茗:晚收的茶。

荈:晚采的茶。

上党: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泽州、易州、幽州、澶州: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荠苨:药草名。又名地参、甜桔梗。根味甜,可入药。

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

瘳:读音chōu,病愈。

陆羽传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译《新唐书·陆羽传》天中宝,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新唐书·陆羽传》记:“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他工于诗文,但传世不多。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

后取得陆羽一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

尽管如此,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

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

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吴山明 茶圣陆羽图朱放等人论茶。

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

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后来陆龟蒙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

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

2. 新唐书 陆羽传 译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3. 有谁知道有关陆羽的文言问叫什么

唐才子传 陆羽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従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4. 求< > 的翻译,只要陆羽的,原文如下.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等到长大后,他不愿意跟从智积削发为僧,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器。”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在学习上,哪怕有一点没弄懂他都会感到惭愧。陆羽生性诙谐幽默,少年时代隐匿在优伶中,撰写《谈笑》一万多字。天宝年间,陆羽被官府任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逃走了。这就是古人说的“品行高洁而行迹污秽”的人。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与别人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会如期前往。他自称“桑苎翁”,又号称“东岗子”。他精通古调歌诗,兴致极为安闲高雅,著书很多。他驾着小舟在在山寺见来往,总是头戴纱巾,脚穿草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系围裙,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清流。他有时独行在旷野之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上,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陆羽与僧人皎然是最好的朋友。皇上曾下诏任命陆羽为太子文学。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农夫的衣服提着茶具进入衙门。李季卿说:“陆先生精于茶道,天下了解。扬子江的中泠泉水又极为绝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载难逢,陆先生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啊。”喝完茶,李季卿命令家奴付给陆羽茶钱,陆羽感到很羞愧,改著《毁茶论》一篇。

陆羽与皇甫补阙交好,当时尚书鲍防在越中,陆羽前往依附他。皇甫冉写序送给他说:“君子推究儒、佛二家的名理,穷尽诗歌的丽则,遥远的别馆,孤零的岛屿,有船通行的地方就一定要去;有鱼梁钓矶之处,可随意前往。那越中地方是著名的山水之乡,军门又承担这朝廷节钺的重任。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倍加关照,先生此去怎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

陆羽的诗文集和《茶经》流传至今。

5. 《陆文学自传》

【原文】

上元初,结庐於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始三岁?露,育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自幼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可乎?”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译文】

唐肃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常常驾着一小船往来于山寺之间,随身只带着一条纱巾、一双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条短裤。往往独自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读佛经,吟咏古诗,用手杖敲打树木,用手拨弄流水,流连徘徊,从早到晚,至天黑,游兴尽了,号啕大哭着回去。所以楚地人相互传说: “陆先生大概是现代的楚狂接舆吧。”

(陆羽)才三岁就成了孤儿,被收养在竟陵大师积公的寺院里。从九岁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有关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他回答说: “我既无兄弟,又无后代。穿僧衣,剃头发,号称为和尚,让儒家之徒听到这种情况,能称为孝吗?我将要接受孔圣人的文章,可以吗?”积公说:“好啊,你想当孝子!你根本不知道西方佛门的道理,那学问可大呢!”

积公坚持让陆羽学佛教经典(的主意)不改变,陆羽坚持学儒家经典不动摇。积公由于矫正过去的错爱而变得毫无怜爱之心,用卑贱的工作对他一一进行考验:打扫寺院,清洁僧人的厕所,用脚踩泥用来涂墙壁,背瓦片盖屋顶,放三十头牛。竟陵西湖没有纸可以用来学习写字,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

6. 旧唐书中萧德言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萧德言是雍州长安人,是(已故)齐朝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的玄孙。

原本是兰陵县人,陈朝灭亡后,(全家)迁到关中。他的祖父萧介,是梁朝的侍中、都官尚书。

他的父亲萧引,是陈朝的吏部侍郎。都在当时很有名望。

萧德言广泛地涉猎经史典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喜欢写文章。贞观年间,被授予著作郎之职,兼任弘文馆学士。

萧德言晚年尤其专心于学问,从白天到夜里,毫无休息倦怠的意思。每当想打开《五经》(阅读学习,一定要整饬衣服,沐浴,端坐于前才可对书而读。

妻子和子女趁空闲时问他:“(您)整天像这样,不感到辛苦吗?” 萧德言说:“尊敬先圣的言论学说,难道能怕这样(麻烦)吗!”当时高宗做晋王,下诏命萧德言讲授经业。等到(高宗)升任太子,(萧德言)仍然兼任侍读。

不久因为年老,请求退职,太宗不答应。又给他写信说:朕遍观前代之事,详览儒林之士,达到颜渊、闵子骞的才能的人,不能长寿;(达到)子游(言偃)、子夏(卜商)的德行的人,学问又有所不及。

只有您幼年及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获得美誉。闭门苦读,囊括了《六经》典籍;勤苦攻读,包罗了百家学说。

自从隋朝末年社会以来,学校不再闻名,儒道学说跌至低谷,《诗》《书》典籍被扔弃。回顾古代的典籍,常常因此而伤怀。

每用伤怀。近年以来,天下无事,朕正想建立礼乐制度,偃武修文。

您年龄已老,文教工作要靠谁(来做呢)!朕希望您还才德正盛,高卧即能使高尚的风气振兴,使济南的伏生,重生在今日;使“关西的孔子”杨震,依然能在当今显扬盛名。(如此)美好的声名和威望,多么美好啊!想到您已经疲惫衰老,如何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呢!有什么可说的呢!不久赐爵封为阳县侯。

贞观十七年,被授予秘书少监之职。两宫的礼遇和赏赐非常丰厚。

贞观二十三年,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归养,得到批准。唐高宗继位,因为老师的恩情,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永徽五年,逝世于家中,享年97岁。高宗为此停止上朝,追赠太常卿。

著有文集三十卷。原文 萧德言,雍州长安人,齐尚书左仆射思话玄孙也。

本兰陵人,陈亡,徙关中。祖介,梁侍中、都官尚书。

父引,陈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时。

德言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德言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每欲开《五经》,必束带盥濯,危坐对之。

妻子候间请曰:“终日如是,无乃劳乎?”德言曰:“敬先圣之言,岂惮如此!”时高宗为晋王,诏德言授经讲业。及升春宫,仍兼侍读。

寻以年老,请致仕,太宗不许。又遗之书曰:朕历观前代,详览儒林,至于颜、闵之才,不终其寿;游、夏之德,不逮其学。

惟卿幼挺珪璋,早标美誉。下帷闭户,包括《六经》;映雪聚萤,牢笼百氏。

自隋季版荡,阇序无闻,儒道坠泥涂,《诗》《书》填坑穽。眷言坟典,每用伤怀。

顷年已来,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卿年齿已衰,教将何恃!所冀才德犹茂,卧振高风,使济南伏生,重在于兹日;关西孔子,故显于当今。

令问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寻赐爵封阳县侯。十七年,拜秘书少监。

两宫礼赐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请致仕,许之。

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年九十七。

高宗为之辍朝,赠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后晋·刘昫等人编著的《旧唐书·萧德言传》,讲述了文学家萧德言的经历。《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作者简介 刘昫 (xù)(887年—946年),字耀远,五代时期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

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明宗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

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刘昫风度仪容优美,和他的哥哥刘暄、弟弟刘皞,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带。后来,刘昫的哥哥刘暄被仇家杀死,刘昫于是避难到沧州。

唐庄宗即位,拜任刘昫为太常博士,任命为翰林学士。唐明宗时,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任职。

唐明宗素来看重刘昫而喜爱他的风韵,升任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以获得这些为荣耀

唐庄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为翰林学士,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昫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

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昫诣中兴殿门谢,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谢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学士拜相,当时以此为荣。

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 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

7. 求古文 的译文..知道的告诉我.谢谢

陆先生名羽,字鸿渐,不知是哪里人。也有人说他字羽,名鸿渐,不知谁说的对。他有着三国时王粲、晋朝张载那样丑陋的相貌,有汉代司马相如、扬雄那样的口吃病,但为人多才善辩,气量小而性情急躁, (处事)多自己做主。朋友们规劝,就心胸开朗而不疑惑。凡是与别人闲处,心里想往别处去, (往往)不说一声就离开了。有人怀疑他,说他性情多怒。等到与别人有约,即使相距千里,冰雪满路,虎狼挡道,也不会失期。

唐肃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常常驾着一小船往来于山寺之间,随身只带着一条纱巾、一双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条短裤。往往独自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读佛经,吟咏古诗,用手杖敲打树木,用手拨弄流水,流连徘徊,从早到晚,至天黑,游兴尽了,号啕大哭着回去。所以楚地人相互传说: “陆先生大概是现代的楚狂接舆吧。”

(陆羽)才三岁就成了孤儿,被收养在竟陵大师积公的寺院里。从九岁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有关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他回答说: “我既无兄弟,又无后代。穿僧衣,剃头发,号称为和尚,让儒家之徒听到这种情况,能称为孝吗?我将要接受孔圣人的文章,可以吗?''积公说:“好啊,你想当孝子!你根本不知道西方佛门的道理,那学问可大呢!”积公坚持让陆羽学佛教经典(的主意)不改变,陆羽坚持学儒家经典不动摇。积公由于矫正过去的错爱而变得毫无怜爱之心,用卑*的工作对他一一进行考验:打扫寺院,清洁僧人的厕所,用脚踩泥用来涂墙壁,背瓦片盖屋顶,放三十头牛。竟陵西湖没有纸可以用来学习写字,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

有一天,在一位学者处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但不认识赋里的字,只得在放牧的地方模仿小学生,端正坐着展开书卷,嘴巴动动罢了。积公知道了这件事,唯恐陆羽受到佛经以外书籍的影响,离开佛教教义一天比一天远,又把他管束在寺院里,叫他修剪寺院芜杂丛生的草木,并让年龄大的徒弟管束他。有时陆羽心里记着书上的文字,精神恍惚像丢了什么一样,心如死灰,如木头站立,长时间不干活。看管的人以为他懒惰,用鞭子抽打他的背。陆羽因此感叹说:“唯恐岁月流逝,不理解书。”悲泣不能自禁。看管的人认为他怀恨在心,又用鞭子抽打他的背,(直到)折断鞭子上的刺才停手。陆羽因而厌倦所服的劳役,丢下看管他的头目而离去,卷起衣服投奔戏班,写了三篇《谑谈》。以自身为主要角色,表演木偶“假吏藏珠”之戏。积公追来对他说: “想你佛道丧失,可惜啊!我们的祖师说过:我的弟子十二个时辰,允许一个时辰学习佛教以外的知识,让他异教邪说。因我弟子众多,现在顺从你的愿望,可以抛掉乐工书了。”

唐玄宗天宝年间,楚地办宴会于沧浪水边。地方官吏召见陆子,任他为伶人的老师。这时李齐物出任河南府太守,见到陆子,以为不平常,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背,亲手把自己的诗集授予他。于是汉水、沔水地区的民俗也就不同了。后来陆子背着书来到火门山邹先生的别墅,正值礼部郎中崔国辅出京到竟陵郡任司马,与陆子交游,共三年,赠送白驴、乌犎牛各一头,文槐书套一枚。白驴、乌犎牛,是襄阳太守李憕赠送的;文槐书套,是卢黄门侍郎给的。这些物品都是自己所爱惜的,适合隐士骑坐和收藏,所以特地赠送。

到唐肃宗至德初年,淮河一带人为避战乱渡过长江,陆子也渡过长江,与吴兴皎然和尚结成为僧俗忘年之交。 (陆子)从小爱好写文章,就多加讽刺或劝渝。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有做了这样的事。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像自己也做了不好的事而害羞。忠言逆耳,从不回避,因此俗多嫉恨他。自从安禄山在中原作乱,他写了《四悲诗》;刘展割据江、淮地区造反,他作了《天之未明赋》,都有感于当时社会现实而心情激动,痛哭流涕。 (陆子)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一起收藏在粗布袋内。唐肃宗上元二年,先生年方二十九岁。

8. 《全唐文》陆文学自传 译文

唐肃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常常驾着一小船往来于山寺之间,随身只带着一条纱巾、一双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条短裤。往往独自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读佛经,吟咏古诗,用手杖敲打树木,用手拨弄流水,流连徘徊,从早到晚,至天黑,游兴尽了,号啕大哭着回去。所以楚地人相互传说: “陆先生大概是现代的楚狂接舆吧。”

(陆羽)才三岁就成了孤儿,被收养在竟陵大师积公的寺院里。从九岁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有关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他回答说: “我既无兄弟,又无后代。穿僧衣,剃头发,号称为和尚,让儒家之徒听到这种情况,能称为孝吗?我将要接受孔圣人的文章,可以吗?”积公说:“好啊,你想当孝子!你根本不知道西方佛门的道理,那学问可大呢!”

积公坚持让陆羽学佛教经典(的主意)不改变,陆羽坚持学儒家经典不动摇。积公由于矫正过去的错爱而变得毫无怜爱之心,用卑贱的工作对他一一进行考验:打扫寺院,清洁僧人的厕所,用脚踩泥用来涂墙壁,背瓦片盖屋顶,放三十头牛。竟陵西湖没有纸可以用来学习写字,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

9. 旧唐书中萧德言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萧德言是雍州长安人,是(已故)齐朝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的玄孙。

原本是兰陵县人,陈朝灭亡后,(全家)迁到关中。他的祖父萧介,是梁朝的侍中、都官尚书。

他的父亲萧引,是陈朝的吏部侍郎。都在当时很有名望。

萧德言广泛地涉猎经史典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喜欢写文章。贞观年间,被授予著作郎之职,兼任弘文馆学士。

萧德言晚年尤其专心于学问,从白天到夜里,毫无休息倦怠的意思。每当想打开《五经》(阅读学习,一定要整饬衣服,沐浴,端坐于前才可对书而读。

妻子和子女趁空闲时问他:“(您)整天像这样,不感到辛苦吗?” 萧德言说:“尊敬先圣的言论学说,难道能怕这样(麻烦)吗!”当时高宗做晋王,下诏命萧德言讲授经业。等到(高宗)升任太子,(萧德言)仍然兼任侍读。

不久因为年老,请求退职,太宗不答应。 又给他写信说:朕遍观前代之事,详览儒林之士,达到颜渊、闵子骞的才能的人,不能长寿;(达到)子游(言偃)、子夏(卜商)的德行的人,学问又有所不及。

只有您幼年及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获得美誉。闭门苦读,囊括了《六经》典籍;勤苦攻读,包罗了百家学说。

自从隋朝末年社会以来,学校不再闻名,儒道学说跌至低谷,《诗》《书》典籍被扔弃。 回顾古代的典籍,常常因此而伤怀。

每用伤怀。近年以来,天下无事,朕正想建立礼乐制度,偃武修文。

您年龄已老,文教工作要靠谁(来做呢)!朕希望您还才德正盛,高卧即能使高尚的风气振兴,使济南的伏生,重生在今日;使“关西的孔子”杨震,依然能在当今显扬盛名。(如此)美好的声名和威望,多么美好啊! 想到您已经疲惫衰老,如何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呢!有什么可说的呢!不久赐爵封为阳县侯。

贞观十七年,被授予秘书少监之职。两宫的礼遇和赏赐非常丰厚。

贞观二十三年,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归养,得到批准。唐高宗继位,因为老师的恩情,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永徽五年,逝世于家中,享年97岁。高宗为此停止上朝,追赠太常卿。

著有文集三十卷。 原文 萧德言,雍州长安人,齐尚书左仆射思话玄孙也。

本兰陵人,陈亡,徙关中。祖介,梁侍中、都官尚书。

父引,陈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时。

德言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德言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每欲开《五经》,必束带盥濯,危坐对之。

妻子候间请曰:“终日如是,无乃劳乎?”德言曰:“敬先圣之言,岂惮如此!”时高宗为晋王,诏德言授经讲业。及升春宫,仍兼侍读。

寻以年老,请致仕,太宗不许。 又遗之书曰:朕历观前代,详览儒林,至于颜、闵之才,不终其寿;游、夏之德,不逮其学。

惟卿幼挺珪璋,早标美誉。下帷闭户,包括《六经》;映雪聚萤,牢笼百氏。

自隋季版荡,阇序无闻,儒道坠泥涂,《诗》《书》填坑穽。眷言坟典,每用伤怀。

顷年已来,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 卿年齿已衰,教将何恃!所冀才德犹茂,卧振高风,使济南伏生,重在于兹日;关西孔子,故显于当今。

令问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寻赐爵封阳县侯。十七年,拜秘书少监。

两宫礼赐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请致仕,许之。

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年九十七。

高宗为之辍朝,赠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后晋·刘昫等人编著的《旧唐书·萧德言传》,讲述了文学家萧德言的经历。《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茶经》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chajing.htm

茶经全文翻译的,谢谢

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木并]榈:棕树。《说文》:“[木并]榈,棕也”。[木并]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木贾]:读音jia。

6.[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7.[上艹下舛]:读音chuan。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9.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10.艺而不实,艺,同“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成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饮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上艹下尼]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上艹下尼],读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冫廖],痊愈。

参考资料:http://www.hzhtea.com/Show.asp?BoardID=18&ID=1545&TB=1&page=1

茶经文言文

1. 茶经全文翻译的,谢谢

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木并]榈:棕树。《说文》:“[木并]榈,棕也”。[木并]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木贾]:读音jia。

6.[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7.[上艹下舛]:读音chuan。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9.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10.艺而不实,艺,同“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成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饮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上艹下尼]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上艹下尼],读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冫廖],痊愈。

2. 茶经全文翻译的,谢谢

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木并]榈:棕树。《说文》:“[木并]榈,棕也”。[木并]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木贾]:读音jia。

6.[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7.[上艹下舛]:读音chuan。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9.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10.艺而不实,艺,同“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成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饮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上艹下尼]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上艹下尼],读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冫廖],痊愈。

3. 茶经全文有多少字

《茶经》全文有7000余字。

《茶经》是唐代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茶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制茶工具、制茶过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鉴赏等多方面内容,对后世茶艺影响巨大。《茶经》存世版本甚多。

自宋代至,历来相传的《茶经》刊本共有60多种。但现存的哪种版本《茶经》刊印年代最早,以往学界涉猎较少,没有定论。

沈冬梅1994年就开始了对《茶经》的研究。她先后对国内外现存的50多种《茶经》版本进行了认真对照,确认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本《茶经》,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茶经》,它刻印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距今已有731年。

扩展资料如果说唐代以前中国人喝茶的历史还是比较模糊的,到了唐代因着陆羽所撰写的《茶经》,中国人的饮茶进入了有完整的理论与体例的时代。陆羽是个孤儿,自幼生长在寺院之中,长大之后,他谢绝了入朝为宦的邀请,行遍半个中国,采茶制茶,品茶觅水,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完成了7000余字的《茶经》。

这部书第一次全面记载、论述了与茶相关的多种问题,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与总结,亦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故宋人梅尧臣有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茶经古籍:现存最早《茶经》版本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道不尽的茶事(美在生活)。

4. 有谁知道有关陆羽的文言问叫什么

唐才子传 陆羽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従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5. 陆羽与《茶经》课文的主要内容

陆羽,名疾,字鸿渐,唐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陆羽对茶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感情,经常与皎然、朱放等论茶,对茶的植物学特性、采制、烹煮和饮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传者特《茶经》,他书皆不传”。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为十经,七千余字。

观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茶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加工制造,“一之原”记茶的名称考订、茶树的性状特征、生境、栽培、品种鉴定和利用;“二之具”记采茶工具;“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八之地”记茶树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饮茶。

“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荼工具;“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饮”记饮茶法;“七之事”为历史资料汇编。前者与农学有关,而以“一之原”为其主要内容;后者则与饮茶有关,而以“五之煮”为其主要内容。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

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史书上称,由于《茶经》的问世,“天下益知饮茶”,虽有夸大之词,但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确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的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法在6-7世纪已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先后带去饼茶、茶子,并植于日本滋贺县。

后来在高僧澄西的倡导下,把煮茶、品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茶道。 茶道还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仪式,不仅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为布道传法、修禅养生的方式。

这些无一不受陆羽《茶经》的影响。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而陆羽正是茶文化的传播者。

所以后人尊称陆羽为茶圣——茶业的祖师爷。

6. 文言文翻译《新唐书·陆羽传》天中宝,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新唐书·陆羽传》记:“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他工于诗文,但传世不多。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

后取得陆羽一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

尽管如此,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

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

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吴山明 茶圣陆羽图朱放等人论茶。

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

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后来陆龟蒙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

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

7. 《茶经》的内容是什么

《茶经》就是陆羽创作的,成书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的 历史。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 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 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 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 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 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劫作用。

《茶经》全书七千多字,分上、中、下 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 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上卷三节:一之源,论 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 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 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

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 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

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十九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 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 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六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 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八个等级。

四之 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二十八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 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 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 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 英所在。

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 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

记述了唐代 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 地所产茶之优劣。

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 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 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 十之图,提出把 《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陆羽的《茶经》是茶叶生产广泛发展的产物,饮茶成为当时一种风习。我 国的茶叶于5世纪传到亚洲邻国,17世纪输人欧美,对世界做出了宝贵的贝歃。

茶经文言文翻译

1. 茶经全文翻译的,谢谢

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木并]榈:棕树。《说文》:“[木并]榈,棕也”。[木并]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木贾]:读音jia。

6.[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7.[上艹下舛]:读音chuan。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9.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10.艺而不实,艺,同“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成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饮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上艹下尼]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上艹下尼],读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冫廖],痊愈。

2. 茶经全文有多少字

《茶经》全文有7000余字。

《茶经》是唐代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茶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制茶工具、制茶过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鉴赏等多方面内容,对后世茶艺影响巨大。《茶经》存世版本甚多。

自宋代至,历来相传的《茶经》刊本共有60多种。但现存的哪种版本《茶经》刊印年代最早,以往学界涉猎较少,没有定论。

沈冬梅1994年就开始了对《茶经》的研究。她先后对国内外现存的50多种《茶经》版本进行了认真对照,确认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本《茶经》,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茶经》,它刻印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距今已有731年。

扩展资料如果说唐代以前中国人喝茶的历史还是比较模糊的,到了唐代因着陆羽所撰写的《茶经》,中国人的饮茶进入了有完整的理论与体例的时代。陆羽是个孤儿,自幼生长在寺院之中,长大之后,他谢绝了入朝为宦的邀请,行遍半个中国,采茶制茶,品茶觅水,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完成了7000余字的《茶经》。

这部书第一次全面记载、论述了与茶相关的多种问题,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与总结,亦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故宋人梅尧臣有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茶经古籍:现存最早《茶经》版本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道不尽的茶事(美在生活)。

3. 请帮忙解释《茶经》四之器中的一句话

这是《茶经·四之器》一章中,作者谈到茶碗的选择时,补充说明的一段话,还是对越州瓷的赞赏之言。不过这位朋友在点标点时有个小问题,所以话就不好理解了,再者,对这句话的翻译,最好把它前面那句也加上: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拣陶,出处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

现在来简单解释一下:杜毓是晋代文人,写过一篇《荈赋》,里面到择茶用具时,有“器择拣陶,出自东瓯”这样一句,就是说如果选瓷制的茶具(古人把瓷说成是陶的一种),最讲究的便是“瓯”了,而这个瓯,从地理上说,正是唐代的越州,所以《茶经》里讲“瓯,越也”。但是瓯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是茶盏,这是第二个瓯——“瓯,越州上”,就是说瓷制茶具,真的是以越州所产的为最好,而这最好的越瓯是什么样儿的呢?唇口不加厚,即不卷,而底圈加厚,但不做成高脚形,就是这个形状。容量“半升已下”,是“已下”不是“以下”,两个词有区别,“已下”是说达不到半升但也差不了多少,而“以下”那只要少于半升,差距多少都无所谓了。

现在我倒想反问这位朋友一句,为什么对《茶经》这样感兴趣呢?你能这样提问说明你读此书读得很细,是想写点关于《茶经》的东西?还是对唐代的茶事感兴趣呢?我本人在顾渚,因为爱好在做茶,有计划想复制唐代的制茶、饮茶法,主要依据就是《茶经》,愿意与你多多交流。

4. 文言文翻译《新唐书·陆羽传》天中宝,

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

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

召见他(时),见他衣衫褴褛,带着品茶的器具走了进来》。。季卿不在意他的失礼???

新唐书.钱徽传的翻译!不对不给分!

新唐书杜甫传翻译>的翻译

召入拜授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为与自己关系好的杨浑之、翰林学士李绅以及周汉宾来找钱徽说情让他们考中进士科。杨浑之是杨凭的儿子,给段文昌送了许多古代的法帖字画,都是世上的珍宝。钱徽没有使二人如愿以偿,自行选取杨殷士、苏巢。苏巢是李宗闵的女婿,杨殷士是杨汝士的弟弟,都和钱徽关系密切。段文昌很生气,正要前往剑南西川任节帅,入朝辞行,就上奏说钱徽通过私情来选拔士人。皇帝询问李绅和元稹,当时元稹与李宗闵有矛盾,因此一同排挤钱徽说他徇私。皇帝下诏命王起、白居易复试,结果落选的超过一半,于是贬钱徽为江州刺史。杨汝士等人劝钱徽拿出段文昌、李绅的私人书信为自己辩白,钱徽说:“如果心中无愧,哪里用得上辩解证明呢?”命令子弟烧掉了那些书信。

当初,江州有强盗抢劫进贡的船只,负责捕捉的官吏抓住江边的二百名恶少拘禁审讯,钱徽查知他们冤枉,全部释放。几天后,在舒州抓住了真正的强盗。州里有牛田钱一百万,刺史拿来作宴饮赠送之用,钱徽说:“这是农耕的备用资金,能够挪作他用吗?”命令作为贫民的租税上缴。钱徽与薛正仑、魏弘简关系好,此二人先死,钱徽抚养他们的遗孤直到长大谈婚论嫁。任庶子时,韩公武行贿结交公卿,赠送钱徽二十万贯钱,钱徽没有接受。有人说他不是当权的人可不必谦让,钱徽说:“收取与否取决与道义而不是官职。”当时人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文宗即位,召入朝廷拜授尚书左丞。一次正好碰到皇帝直接宣读诏书,群臣都在朝堂上,当时特别寒冷,群臣三三两两退去避寒,钱徽一向恭敬谨慎,没有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一长跌倒在地。因此上疏请求退休,没有批准。太和初年,再次担任华州刺史。不久以吏部尚书退休。去世时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这个:

钱徽,字蔚章。徽中进士第,居谷城。谷城令王郢善接侨士游客,以财贷馈,坐是得罪。观察使樊泽视其簿,独徽无有,乃表署掌。蔡贼方炽,泽多募武士于军。泽卒,士颇希赏,周澈主留事,重擅发军廥,不敢给。时大雨雪,士寒冻,徽先冬颁衣絮,士乃大悦。又辟宣歙崔衍府。王师讨蔡,檄遣采石兵会战,戍还,颇骄蹇。会衍病亟,徽请召池州刺史李逊署副使,逊至而衍死,一军赖以安。梁守谦为院使,见徽批监军表语简约,叹曰:“一字不可益邪!”衔之。以论淮西事忤旨,罢职,徙太子右庶子,出虢州刺史。入拜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学士李绅以周汉宾并诿徽求致第籍。浑之者凭子也,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皆世所宝。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杨殷士、苏巢。巢者李宗闵婿,殷士者汝士之弟,皆与徽厚。文昌怒,方帅剑南西川,入辞,即奏徽取士以私。访绅及元稹,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有诏王起、白居易覆试,而黜者过半,遂贬江州刺史。汝士等劝徽出文昌、绅私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邪?”敕子弟焚书。初,州有盗劫贡船,捕吏取滨江恶少年二百人系讯,徽按其枉,悉纵去。数日,舒州得真盗。州有牛田钱百万,刺史以给宴饮赠饷者,徽曰:“此农耕之备,可他用哉!”命代贫民租入。徽与薛正伦、魏弘简善,二人前死,徽抚其孤至婚嫁成立。任庶子时,韩公武以赂结公卿,遗徽钱二十万,不纳。或言非当路可无让,徽曰:“取之在义不在官。”时称有公望。文宗立,召拜尚书左丞。会宣墨麻,群臣在廷,方大寒,稍稍引避,徽素恭谨,不去位,久而仆。因上疏告老,不许。太和初,复为华州。俄以吏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

5. 古文翻译

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维扬(就是今天的扬州)与陆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倾慕陆羽,很高兴,便于陆羽说"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这里的扬子江南零水又特别好,二妙相遇,千载难逢"。因而命令军士执瓶操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

陆羽趁军士取水的时间,把各种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顿。不一会,水送到了。陆羽用杓在水面一扬说"这水倒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象是临岸之水"。军士说"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许多人看见,不敢虚报"。

陆羽一言不发,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大惊,急忙认罪说:"我自南零取水回来,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荡,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够用,便用岸边之水加满,不想处士之鉴如此神明。"

李季卿与来宾数十人都十分惊奇陆羽鉴水之技,便向陆羽讨教各种水的优劣,并用笔一一记了下来。

茶经全文及解释是什么?

《茶经》共三卷十篇,“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

“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扩展资料:

《茶经》历来流传极广,有《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格致丛书》、《学津讨源》、《唐人说荟》本及多种单行本。《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

《茶经》大大推动了唐以后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传播。《茶经》之后,我国历代出现不少有关茶的专谱,有些还标明是对陆羽《茶经》的补充。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v7y0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