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回火索氏体腐蚀后的颜色是什么

回火索氏体腐蚀后的颜色是什么

回火索氏体腐蚀后的颜色是什么

回火索氏体腐蚀后的颜色是深黄色或棕色。回火索氏是马氏体于高温回火(500℃—600℃)时形成的,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来,其为基体铁素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合组织。它也是马氏体的一种回火组织,是铁素体与粒状碳化物的混合物。此时的铁素体已基本无碳的过饱和度,碳化物也为稳定型碳化物。常温下是一种平衡组织。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请教回火马氏体与回火索氏体的区别?? 请金相及形成机理上说明!!!!

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Wc较低)的α相的混合组织,它是由马氏体在150°C-250℃的回火温度形成的,这种组织极易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点

回火索氏体: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由马氏体在500℃-600℃高温回火形成特征是有等轴铁素体或细粒状碳化物形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但在光镜下也很难分辨,在电镜下可以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珠光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马氏体未回火白的或灰的;回火后灰黑x0dx0a铁素体白的x0dx0a奥氏体灰白的比铁素体黑,比未回火马氏体白x0dx0a珠光体(片状)黑白相间,片间距小时(索氏体或屈氏体)500倍下分辨不清是黑的x0dx0a颜色可能因材料和腐蚀程度而异,过腐蚀白的也可能变成黑的

请教热处理常识:怎样区分淬火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怎样区分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

先说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这两个比较好区分,本质是索氏体是由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而来,实质属于片状珠光体,一般称之为细珠光体,我们说的屈氏体称为极细珠光体;回火索氏体是由马氏体高温回火转变而来,实质属于粒状珠光体,即为等轴铁素体基体上弥散的细颗粒状渗碳体。

然后是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这两个区别不大,要比较只能比较同一零件的这两种组织差别。马氏体经低温回火后转变为回火马氏体,一般工具钢或轴承钢以及表面淬火钢采用低温回火,回火后硬度强度稍有下降,韧性有一定增加,组织更稳定,由于回火后有一定碳化物偏聚,回火马氏体相对马氏体更好腐蚀,所以同样腐蚀下在金相上显得颜色更深

回火索氏体和回火屈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明显的区分它们,但据有经验的人说:回火屈氏体:由碳化物和α相组成,针状形态已逐步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仍很细小,在光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较明显长大。

回火索氏体:其组织为铁素体基体中均匀分布着细颗粒状渗碳体,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在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碳化物颗粒也较大。我的体会是回火索氏体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细小点粒状碳化物,而回火屈氏体看不到,显微镜下观察呈一团黑色。

回火屈氏体比回火索氏体腐蚀速度快。

附图为回火索氏体和回火屈氏体电镜金相组织比较。

回火索氏体 金相组织中黑色是什么

没有图片

不知黑色的形状如何?如果是黑色的小颗粒

那是碳化物,如果是一团团的黑色组织,可能是屈氏体,要看实际的图像。

用20CrMnTi齿轮经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后磨削加工发现表面有一层白色的马氏体

如果确定是回火索氏体那就是磨削烧伤了,磨削热产生的温度高于了回火温度,工件会被烧伤,最好确认一下磨削工艺是否合理。

白色的组织可能是马氏体,也可能是粗大的碳化物或者残奥,最好把金相图片发来看看,看看有没有碳势过高或者晶粒粗大的问题,有工艺的的话最好。

45钢调制之后的回火索氏体和淬火之后的马氏体在金相显微镜下有什么区别

45#马氏体有针条状的 有板条的。淬火马氏体比较亮,不易腐蚀。 回火索氏体是淬火马氏体在550正负60°左右回火出现的,原理是碳原子扩散与碳化物的析出,依然保持马氏体位向。

【求助】金相组织中,残余奥氏体怎么分辨?回火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在金相上怎么区分?

回火屈氏体:中温回火组织,基本保留马氏体组织形貌特征的铁素体和片状渗碳体

在马氏体与马氏体之间夹的白色耐腐蚀的组织通常情况为残余奥氏体。

回火屈氏体:中温回火组织,基本保留马氏体组织形貌特征的铁素体和片状渗碳体

然后对照标准金相图谱yang_e(站内联系TA)好像利用金相显微镜很难区分索氏体和屈氏体jifan(站内联系TA)光学显微镜区分索氏体和屈氏体 不太容易 都是漆黑一团

两者区别就在于片间距

打显微硬度可以

淬火后得到马氏体和托氏体再调质得到回火索氏体与淬火后得到马氏体再调质得到回火索氏体,两种组织有区别

淬火马氏体的本质这里就不必累述了。淬火托氏体是淬火时奥氏体分解成细片状的碳化物和铁素体的混合物而呈球团状的黑色托氏体球,经回火后颜色略为变淡。在中温回火后,淬火马氏体转变成为回火托氏体,此时的回火托氏体中的铁素体基体保持着马氏体的相位,呈现板条状或者针状。而根据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的理论出发(你可以事先了解下这个理论,很多这里不便累述,任何一本金属热处理书上都有):因为钢淬火得到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都是亚稳相,一旦加热,原子扩算能力加强,会自发地向稳定相铁素体和渗碳体转变。由此看来,淬火得到的马氏体和托氏体经过中温回火后,只是淬火马氏体转变成为回火托氏体,而原来存在的淬火托氏体因为已经是稳定相就不发生变化仍然是淬火托氏体的形态。所以如果是中温回火的话,淬火托氏体和回火托氏体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的,组织形态和轮廓也都不一样,可以区分开来。区分的办法原理就是:因为淬火托氏体是直接从奥氏体转变过来的,所以不存在马氏体取向问题,而回火托氏体是从淬火马氏体转变过来的,所以回火托氏体中的铁素体存在和淬火马氏体取向一直的位相关系。根据这个可以区分开来两种组织。介绍完了中温回火后,然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高温回火也就是调质处理了。还是根据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的理论出发:回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使原来由马氏体转变而来的回火托氏体中的马氏体位相的铁素体基体发生再结晶,生成等轴状铁素体取代原来的具有马氏体位相的铁素体。至于组织中的淬火托氏体不管原来的组织形态如何在高温下也是会发生再结晶的,也会形成等轴状的铁素体。所以我个人认为经过高温回火后不管原来的组织是淬火马氏体和淬火托氏体还是纯粹的淬火马氏体最后都会变为回火索氏体,而且组织上很难区分。在金相下观察有可能颜色有稍微差别,但是这个也说明不了问题,因为同一种组织由于位相的不同也会存在颜色的差别。如果你找到因为淬火组织的不同最后得到的回火索氏体形态不一样的证据也欢迎你告诉我。毕竟我也处在学习中。。。。。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回火索氏体是什么?

回火索氏体(temperedsorbite)是马氏体于高温回火(500℃—600℃)时形成的,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来,其为基体铁素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合组织。回火索氏体的定义及组织特征。回火索氏体(temperedsorbite)是马氏体于高温回火(500℃—600℃)时形成的,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来,其为基体铁素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合组织。

它也是马氏体的一种回火组织,是铁素体与粒状碳化物的混合物。此时的铁素体已基本无碳的过饱和度,碳化物也为稳定型碳化物。常温下是一种平衡组织。

性能: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标签: 回火 索氏体 腐蚀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9j9q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