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傣用傣文怎么写

傣用傣文怎么写

1. 岩温叫用傣字怎么写出来

西双版纳傣族,是有名无姓的民族。

傣用傣文怎么写

西双版纳傣族的人名,是以代表性别的岩(音为aj)与玉为名字之首。男子称为岩**,女子称为玉**。

名字多以出生的顺序和傣文字母高低音组的排列顺序以及父母的心愿三者相互结合命名。重名时,又在名字上加大、小及上、中、下等词加以区别。

长子、长女多选用西双版纳傣文的第一个字母阿(a)拼字命名,如岩温、玉温;岩应、玉应;岩燕、玉燕等;其余子女通常也选用与其排行相关的傣文字母拼字命名,如岩光、玉光;岩叫、玉叫;岩香、玉香;岩尖、玉尖等。最末一个子女,通常用腊(1a)字命名。

有的名字,有着明显的降生顺序,如岩燕、岩刚、岩腊。燕为长,刚为次(中间)、腊为末;有些名字又明显地反映了父母的美好心愿,如在名字中加以恩(银)、罕(金)和皎、香(宝石)等字,将子女名字冠之以岩*罕、玉*罕;岩*香、玉*皎等。

上述这种以降生顺序和傣文字母排列次序命名的方法,极易造成重名,一个村寨内如果出现几个名字相同的人时,就以大、小、上、中、下等加以区别。如岩温龙(大岩温)、岩温囡(小岩温)、岩温讷(上岩温)、岩温代(下岩温)等。

西双版纳傣族除按降生顺序和傣文字母的排列次序命名外,还有以名花命名的,有以吉祥动物孔雀、凤凰、狮子、虎等命名的、有以重量命名的,以及以某种迷信观念命名的等等。西双版纳傣族一人往往会有几个名字,儿童时代有童名,人寺当和尚以后有僧名,还俗以后有俗名,当父母以后又有父母名等。

某男童降生时名为岩燕,出家后便称为帕燕(和尚岩燕)、都窀燕(大佛爷岩燕);当和尚还俗后称岩底燕,当佛爷还俗后称康朗燕等。傣族男女,一旦当了父母便改称波岩*、波玉*;咪岩*、咪玉*。

即在父(波)、母(咪)之后加上长子或长女之名。若长子为岩温,其父便称波岩温;其母便称咪岩温。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有时会出现召**、刀**等姓名。其实,召与刀都不是西双版纳傣族原有的姓氏。

在旧社会,西双版纳傣族有贵族、贫民、官与百姓之分。西双版纳贫民百姓往往称旧时的男性贵族和官员为召和岛,如称宣慰使为召片领、称土司为召勐、称头人为岛帕雅。

召与岛均系对旧时的土司、贵族之称,并非西双版纳傣族的姓氏。而普遍被用以作姓名之首的刀,也非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姓氏。

以刀为人名之首,始见于车里宣慰世系的第六代,称为刀补瓦。《车里宣慰世系简史》记载说:“岛亨龙继承父位时,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时期。

朝庭将景陇王的奏文中岛亨龙的‘岛’译为‘刀’,自此以后,景陇王的汉名都是‘刀’字起头。……岛亨龙有二子,长子刀补瓦……”。

刀补瓦是车里宣慰使中第一个用刀字命名的人,后来又出现刀暹答、刀弓满、刀更勐、刀坝光、刀双勐等。以上记载说明“刀”是“岛”或“召”的译音,是贵族和官的音译异字,并非传统姓氏。

关于“刀”字的取用,还有一说,即西双版纳傣族首领于1500多年前向朝廷进贡时,天子见傣王无姓,便赐宝刀一把,以刀为姓。 “刀”,也许是“岛”的音译,也许是朝廷天子所赐。

不论其来历如何,它已被越来越多的西双版纳傣族认可为姓氏,刀姓已经成为有名无姓的西双版纳傣族首先采用的姓氏。

2. 用傣文怎么写土特产

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传统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

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

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

其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在唐代就已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 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族风俗 西双版纳傣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来。

傣族先民早期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以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是不死的,它可以离开物而存在。认为生病是灵魂受到了某种伤害;而死亡,则是灵魂离开肉体不再回来了。

人们出于对各种疾病和灾害的恐惧,也出于对制服病痛,战胜灾害的强烈愿望,力图通过招魂(也称叫魂)把受到伤害或游离了的灵魂招回来。不仅可以为人招魂,也可以为家畜家禽和谷物等招魂。

西双版纳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唤欢龙”(招大魂)、“唤欢囡”(招小魂)、“菲欢”(换魂)和“唤欢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种。替家畜家禽和庄稼招魂的主要有“唤欢为怀”(招牛魂)、“唤欢盖”(招鸡魂)和“唤欢毫”(招稻谷魂)等 三种。

据调查,西双版纳傣族共有81种招(叫)魂方法。他们认为,人身上有32 个大鬼,92个小鬼。

只要其中某一个鬼魂受到伤害或离开人体,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为了治病,就要用81种招魂方法中相应的一种来招魂。

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唤欢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长篇叫魂词 。 招魂仪式因地区而异:有的地区,要请村寨中专门负责祭祀的波占来念诵叫魂词招魂;有的地区,由年迈的家长来进行。

替人招魂有招魂词,例如招“儿女魂”的招魂词是这样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来把魂叫。魂啊魂,爹妈爱的魂,别去躲在山洞独自悲哀,别去躲在河边眼泪汪汪,别钻进树林草棵,别去钻在牛马身上。

头魂要回到头里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头上来,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脚魂不要到处奔走。32魂要今天回来,92魂要今天回来!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亲要给你们拴线。

撒!魂回来了!”叫谷魂、牛魂、鸡鸭都有一套礼仪,也有固定的叫魂词。 除了招魂礼仪,西双版纳傣族还有一套丧葬礼仪。

傣族传统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较为普遍。 以前,傣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同等级人对“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

家中死了人,首先是报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乡亲及亲戚朋友。

邻居和亲友们闻讯赶来后,立即分头做各种丧葬的准备工作。 家中人要抓紧时间给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还要剃光头发。

洗浴后,给死。

3. 傣文的四种傣文

4种傣文的创制年代尚无定论。

①傣泐文,一般认为始用于13世纪。但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情况和文字形体特征来看,其创制年代可能更早一些,有人认为大约在6~8世纪之间。

此文字最初只有41个字母,与巴利文字母的读音和顺序一致。后根据傣语特点增添到56个字母,其中有48个辅音字母根据所拼声调高低区分为两组,各拼3个声调,只用两个声调符号。

另有8个字母代表7个元音和一个带辅音尾韵母[□□]。元音字母和元音符号写在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声调符号写在字的上方。

②傣纳文,大约创制于14世纪。有19个辅音字母和几十个代表单元音、复合元音和带辅音尾韵母的字母和符号。

这种文字常用同一字母表示不同音位,也用几个字母表示同一音位,没有声调符号。③傣绷文,与缅甸掸邦的掸文相同,在文字体系上与傣哪文较接近,只有18个辅音字母。

④金平傣文,有44个辅音字母(另有几个同音异体字母),也根据所拼声调高低而分为两组。后两种文字元音的表示方法也较复杂。

因缺乏历史资料,其创制年代尚待研究。这4种傣文在书写中都有许多合体字和形体固定的字,在书法上有一定规范。

傣泐文和傣纳文使用范围较广,文献丰富,包括政治历史、法律道德、宗教经典、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占卜问卦、故事唱词以及语文学、军事学等方面的著作,还有一部分译自汉文的历史小说和京剧、滇剧曲本,以及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献都写在当地制作的棉纸上。

西双版纳的傣泐文贝叶经则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叶上的,号称有8万4千卷。德宏等地也有少量傣绷文贝叶经。

过去外国传教士曾在曼谷用傣仂文铅印过基督教福音书,还有加五线谱石印的傣仂文赞美诗,但由于基督教在傣族中传播不广,这些印刷品在中国流传甚少。傣文著作一般不写明作者和写作年代,现在所见标明年代的最早写本是傣历976年(1614)所写的傣泐文著作《论傣族诗歌》,最早的贝叶经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刻写于傣历1162年(1800)的《玛哈瓦戛经》。

4. 我要学傣话,有没有人教我啊,教一些常用的一些傣语,注;要用汉字

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

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

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

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

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

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后把这一情形告诉了别的村寨的人,并劝大家不妨试试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

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纷纷照波的牙说的去做了。经过一段时间,果真见效,疫病明显减少。

波的牙注意从大家每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品保存起来。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样找这些果、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换了别样的一吃就有效。

就这样他慢慢地总结、积累经验,凡遇有人生病(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按不同类型的病分别给予治疗。逐步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健康了,傣族群众就把波的牙称为“摩雅”,意思是会治病的人。

从此就有了傣医。有了文字以后,才记载下来成为今天较完整的傣族医书。

《传统傣医学手稿》:傣族古典医学著作。记载了传统傣医关于医药、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在贝叶上书写的“贝叶本”和用构树皮支撑的纸张转抄的“棉纸本”多种。这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据这些手稿资料整理编写出版了傣汉文对照的《德宏傣药验方集》及《西双版纳傣药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散那”。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

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

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人民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

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 等中外闻名。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

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

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

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 1864年部分。

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

《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七、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

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

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

标签: 傣用 傣文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8elq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