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朗读是读一句看一句吗

朗读是读一句看一句吗

朗读是读一句看一句吗

朗读是读一句看一句。因为朗读不仅是把字读正确,还要根据一句话表达的意思和句中、句子结尾的标点符号从而进行语音、情感的变化,因此朗读是读一句看一句。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自读古诗按什么什么什么的顺序朗读?

自读古诗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朗读

首先读题目,大概理解主题,其次看作者,了解其生平所处的时代,最后看内容,一句句翻译其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学播音的尾音好纠正吗。

既然已经意识到,就应该在练习的时候注意控制自己,形成习惯,另外多听多读一些材料,可以听材料原音是怎么朗读尾音的,多模仿,一定要多读,慢慢的就不会这么刻意的注重尾音了。

朗诵、朗读的理论和技巧的探讨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是朗诵别人的作品,因此在读的时候,朗读者必须尊重作者的原味。依据内容的段落、词句所包含的主旨与情感,原原本本的运用语言的技巧,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朗读是一种美读,可以刺激听者的兴趣,并在情绪上引起共鸣作用。

在国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颇重要的一门课,因为声音的优美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更加了解文章内容及情意。而再一年一度的国语文比赛时,朗读也是其中一项,在教学上的重视度及分量可想而知。那么,什么是朗读呢?简单地说朗读就是以清晰响亮的声音,正确标准的国语,把语文教材(多半是别人的作品)有感情地读出来。透过朗读,可以把文字透彻地表达,使书面、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态感,是教学的最佳示范。学生透过朗读可以增加语文的趣味性,并且学习正确的语音、语法、语调、语气...充分欣赏文学的美。朗读除了给学生示范以外,主要的目的还在辅助讲解课文,用声音把文字作最佳诠释。因此,当教师朗读时,学生必须专注看课文,以了解课文中的形、音、义,并充分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二、朗读的类型 【摘录自台中师院副教授陈弘昌博士之文章】

(一)范读法:这是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因为只求齐一声调,因此往往容易变成唱读。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儿童读音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要尽量少用。

(二)伴读法:是教师或优等生伴着儿童读,儿童可隐隐约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进。

(三)轮读法:每个儿童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低年级的课文短,可以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四)接读法:是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儿童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儿童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儿童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五)领导读:是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领朗读的方式。教师或优等生先读一句,或先读一小段,儿童跟着读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继续进行,直到全文读完为止。

(六)交互读: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七)分组读:分组、分行或分排读,并互相矫正错误。 自由读:全班同学每人同时自由地低声朗读。由于不必与别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

(八)指名读:由教师指名一个儿童来读,读完了一段或两段以后,另请一个同学接读。

(九)表情读:课本如为韵文,可让儿童依字句的长短,音乐的节奏,用姿势、动作、表情的方法朗读。

(十)抽签读:在全体儿童的名签中,谁被抽中,就由谁站起来朗读。

(十一)对话读:儿童剧要用对话读,也就是分角色读,此方式较活泼而有助理解。

(十二)高低音读:甲儿童高音朗读,乙儿童低音相和。这是一种靠声音高低产生变化的方式,儿童可在兴味盎然中变化音调朗读,感觉新鲜而有趣。

三、引读 【台东师院语教系何三本教授之文章】

※定义: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引读不同于‘领导读’或‘交互读’,‘领导读’是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交互读’是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引读则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经过思考理解,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

※引读的四种进行方式:

(一)提示式:如记叙文一类的课文,教师可以朗读课文每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提示语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层次,以引导学生朗读。提问式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朗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透过这个方式,学生可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更容易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二)插叙式:如诗歌一类的课文,由于语言比较精炼,不易理解,如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意境。

(三)添词式:句子与句子之间,可以有因果、总分、分合、并列、递进、转折、假设等逻辑关系,文章中有些地方没有使用关联词语时,在引读的时候,便应添进去,使关系清楚显示,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四)有听众的朗读:朗读时使用别人不知的材料,考验听者理解的程度,称为‘有听众的朗读’。这种方式一方面练习朗读,一方面训练听众。在日常生活中听比讲的机会多,听的人应该知道如何一面听一面运用思想,将别人叙述的要点和主要意义分析出来。因此,这是一种读与听并重的方法。

※有听众的朗读练习方法如下:

(A)分两组朗读: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分别准备一种朗读材料(事前不让另一组知道)。朗读时,第一组朗读,第二组静听。朗读完了,教师考察听的那一组了解的程度。然后再由第二组朗读,第一组静听。

(B)个别的朗读:朗读前,将全班分成若干组,各组的每个儿童各自在课外读物中,选择一篇简短材料,上课时轮流向同组儿童宣读自己所准备的材料,然后全组共同批评讨论。

(C)表演性的朗读:选可以表演的材料,分给担任表演的儿童,令其分别担任朗读,其余儿童为听众。

如果遇到诗歌、韵文等课文,可以配合音乐课教导吟唱,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儿童了解中国文字声韵之美,并捕捉诗、感染诗境中的美感,用情以运声,由声以表情,提升心灵境界。

四、朗读指导,应遵照的注意事项:

朗读宜在对课文内容及生字新词有所认识之后才指导。

教师先要范读,以供儿童模仿,故教师必须注意字音声调的正确,以及语调上的抑扬顿挫。

注意儿童发音是否正确,如要纠正误读,宜在儿童全文读完之后,师生共同修正。

朗读的语调要自然,声量要合宜,少用大声齐读,以免影响隔壁班的同学上课。

朗读是一句一句地读,要扩张视音距,而非一字一字地读。要读出标点符号来,惊叹号的读法与问号有别,句号读法当然与逗号不同。 要指导学生各类型句子的读法,如陈述句声调要平,疑问句声调由低而高,祈求句声调要缓,命令句收音快速,感叹句慢而沉重。

声情与文情相配合,注意文章有不同的旨趣。如雄壮的、悲哀的、激昂的、凄凉的等不同的文情,应以不同情感的语调朗读。

每次朗读的时间,应以儿童当时学习的情境来决定,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

儿童程度较低,或教材较难时,即使中年级,也可采用朗读指导,以提高儿童的理解。

五、朗读惯用符号

朗读符号并没有统一的规定,然而在上完上一次朗读及朗诵理论及技巧探讨的课程后,我找到朗读的惯用符号,

读者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或撷取各种的精华,另创一种朗读符号。最重要的是自己使用起来能得心应手,不易产生错误就可以。

六、朗读的技巧

(一)停顿 通常不管是说话或朗读很自然都要换气,就是话与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此停顿不只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可用来表情达意,使听话的人更能领略说话者或朗读者的意思。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与标点符号都有关连。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接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标点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句号、问号、感叹号与删节号的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由于语气的需要也要暂时停顿,这种停顿虽也有断句的作用,但是气不可以中断。

(二)速度 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

不过,跟停顿一样,速度也不是坚守原则一成不变。为了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可随时有变通的处理方式,务必要灵活运用。正如唱一首歌一样,有人能把歌曲的速度和该停顿的地方处理得宜,也就是诠释得很恰当,就能引起聆赏者内心的共鸣。反之,若把握得不得当,旋律不对或节奏不准,我们就说他唱得不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也可作为朗读技巧的重要参考。

(三)轻重 因为重读的字词不同,感觉所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重音用得适切,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四)升降 升降指的是语句里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句里有了这些变化,才会有动听的语调。所谓声音的高低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搭配得宜,节奏感好,词句就富有音乐的美感。句调的升降变化,虽是对整句说的,但是一句话句调特别显著的变化,却是表现在最末一个音节上。一般句调有四种变化:

高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扬,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降抑调:前高后低,语气降低,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

平直调:整句语句平直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一般的叙述或说明也用平直调。

曲折调:句子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开始和结尾,声音都比较低,中间声音升高,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朗读方法有哪些?

1.自由朗读——主动查阅,动笔反思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什么是自由朗读?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自由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关键就在于他拥有思维的自由,是在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但实际上,小学生是不具备自由朗读能力的。我们经常发现,某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好某个句子,读地活灵活现。然而你让他自由的朗读课文,他除了叽哩瓜啦地念上一遍,却不知道自由朗读该干些啥——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

怎样的自由朗读才是有效的?“自由朗读”不是放手让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地引导。

读书之前,字典放桌面。字典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只有这位老师站在学生的眼前,碰到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的查阅。字典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引导学生形成扎实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书之时,必须执笔。不动笔墨不读书,笔是一位无声的朋友,只有手中握有笔的时候,他才可能记录自己的思维,留下自己的疑惑。

读书之后,要及时反思。课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自己到底弄明白了哪些问题,又遇上了哪些新问题。这既是对刚才读书的总结,又是为下一步交流学习做准备。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深入的思考,不能学生一放下课本,就立马提问讨论交流。一个真正展开了自由朗读的学生,朗读结束之后,他会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有许多的问题要思考。一个掌握自由朗读权的学生,如果遇上读不明白的地方,他必须得停下来思考;如果遇上读不通顺的地方,他必须得反反复复地读上好几遍;如果遇上新的发现,如:精妙之笔或者疑惑之处,他必须得拿起笔来写写画画。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朗读。

这里强调的是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尤其是高年级。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并为汇报交流打下好基础。

2.范读——提供模仿,激发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范读的功能有二:一是让学生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便于学生学习模仿;二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的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功夫会逐渐转化成学生的朗读能力。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有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此时,如果及时进行范读,效果势必事半功倍。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范读尤为重要。

范读既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进行范读。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在学生受到直观、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指名朗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指名朗读是阅读课中最常见的。它的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和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共同提高,这是指名朗读的关键。所以,指名朗读时,要注意真正通过“指名”,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目的。

4.评读——且读且评,评导结合

案例:一位老师的教学小论文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的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己的读,展示自己的读,帮助别人的读,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觉得XX哪里读得很好;老师,我觉得XX读出了秋天的美;我觉得XX还读得不够高兴,应该是(该生读),同时再给那位同学一次机会;当听到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经常还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老师,我想和你挑战!”“老师,我想和你比一比!”

朗诵的技巧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

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4、注意停顿

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朗读的停顿必须服从标点符号,多数情况下,书面语中有点号的地方同朗读时的需要有停顿的地方是一致的。点号表示的停顿,可以分为四级,见下表:顿号、逗号、冒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它的停顿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只相当于逗号。

扩展资料:

1、范读法

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

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因为只求齐一声调,因此往往容易变成唱读。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儿童读音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要尽量少用。

2、轮读法

每个人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低年级的课文短,可以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接读法

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儿童接着读的方式。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人 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人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领导读

带领朗读的方式。先读一句,或先读一小段,他人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继续进行,直到全文读完为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朗诵

朗读有哪些技巧

朗读好─篇文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吐字标准,清晰,流畅,不能磕磕绊绊。

第二,需要语句的间隔,停顿,注意呼吸与朗读的协调,不能一口气读完。

逻辑性停顿:别称注重停顿,就是指以便突显某一事情,注重某一见解,表述某类情感,而在句中_有标点符号的地区作适度的停顿。如:“_有_片绿叶子,_有缕袅袅炊烟。

情感停顿:情感停顿是以便突显某类情感而做出的间歇性,这类停顿一般_如今情感明显处,例如哀痛绝、气愤无比、兴奋异常等。

第三,需要感情的流露,要结合文章的基调来决定情感的表达,不能毫无感情。

第四,需要语句的抑扬顿挫。

第五,最重要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朗读训练策略谈 朗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朗读作为语文实践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领悟语言规律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笔者就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训练的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朗读示范,唤起学生模仿的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示范,将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用声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模仿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下工夫把朗读练好。要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才行。

  二、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深度的朗读

  训练朗读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词品句,这是一种个体的深度朗读。

  例如,《荷花》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写荷花的这个“冒”字,内涵丰富,却不易为学生所感悟。学生的朗读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冒”字,提问“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回答换成长、钻、伸、露、探等。教师在引导学生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那是一种怎样的长?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什么呢?

  一个简简单单的“冒”字,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反复玩味之后,学生对于荷花的神韵之美便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解之后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师语言描摹,唤醒学生鲜明的视像

  教师用生动具体的语言为孩子描绘一幅幅画面,使孩子眼前出现鲜明的视像,引领孩子加深对文字的理解,从而将感情投入到字里行间的朗读中。

  如,指导学生朗读《一夜的工作》中“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用语言为学生描摹具体可见的场景,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同学们,难道总理他这样审阅的仅仅是最后一个文件吗?不是!何止是这个文件呀!大家看――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示意学生接读)”

  “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示意学生读下去)”

  “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周总理揉了揉疲倦的双眼,拿出了今天晚上他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通过语言描摹的画面,学生仿佛看见了周总理那认真负责的一夜,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化作了精彩的朗读。

  四、运用多媒体效果,点燃学生朗读的

  多媒体介入课堂,声、形、色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对于激发朗读兴趣,加深文字理解都有帮助。

  例如:教学《第一场雪》一课雪后美景一段。学生交流理解了“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等词句后,教师播放一段大雪过后美景的录像片,学生对美景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朗读起来欣喜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朗读训练效果会更好。

  五、多种形式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朗读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人数上说有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等;从形式上分有开火车读、比赛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从教师的组织形式看有范读、引读、领读、品读等。当然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形式调动学生练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朗读水平。

  六、充满个性的评价,鼓起学生朗读的信心

  教师中肯激励的评价,也是激发朗读兴趣的有效手段。可以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本要求去评价,如“这个新词读得非常正确,咱们请他再读一遍。”、“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流利,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下了工夫的。请你再朗读一遍。”、“你读得很有感情,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草原,谢谢你。”也可以从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去评价,如“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你真的读懂了!读书时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可以读出感情来。”、“你的声音虽不高亢,但在平静的叙述中却饱含了深深的沉痛,我想你的心情一定和邱少云的战友一样。”总之,充满个性的评价,不但对朗读技巧加以指导,而且对加深理解、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都有促进作用。

如何朗读好短文:短文朗诵的技巧

常用的朗诵基本技巧有:停连、语速、节奏、重音、句调(语调)。

第一节停连

停连,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停连是口头语言的重要因素,没有停连的口头语言是不存在的。语言中的停连不单是人们生理上换气的需要,也是显示文章语意、表达感情的需要。

停连的作用:

1、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

2、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3、可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4、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古时候有个由于停连造成的一个笑话:

一位吝啬的富人准备请一位私塾先生教其子女读书。当问及伙食标准时,私塾先生写下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富人将其理解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便请了这位先生。但教书第一天,当私塾先生看到席上只有一碟蔬菜时便勃然大怒,拿着条子说,明明说好的“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你怎么不守诺言呢?!

通过这个笑话可以看出,停连的不同完全可以造成意思的改变,所以在朗读时不是随意就可以停连的。

用于表示停连的符号:

∧ 停顿号。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均可用。若用于有标点处,表示停顿的时间再长些。

∣(▲)挫号。表示把词或短语分开,停顿时间很短,不换气,通常用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的地方。

︽间歇号,表示较长时间停顿,可换气。一般用于层次、段落之间。

⌒ 连接号。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

﹏延长号。可用于任何词、词组、句、段落之后,表示声音的延长。

一、停顿

一般来说,停顿可以分为很多种,这里介绍常用的五种:区分性停顿、呼应性停顿、并列性停顿、强调性停顿、心理性停顿。

1.区分性停顿

朗诵是为了听,停顿恰当,才能让人听懂。如果停连安排不当,听者也许会理解成别的意思。因此就有一个对要读的文句中的汉字进行组合、贯穿的技巧。这对于感彩的突出也有明显的作用。

区分性停顿有两种较常见的情况:一种是区分语法关系的;另一种是突出强调感彩的。

(1)区分语法关系.

在某家卫视中文台中曾听到过这样的断句:“玩抓小偷的游戏”,由于停顿位置不当,读成了“玩∧抓小偷的游戏”,意思变得让人莫名其妙。其实正确的位置应该是“玩∧抓小偷的游戏”。

最贵的一张值八百元。

最贵的一张∧值八百元。

最贵的∧一张值八百元。

[练习]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应该在哪里停顿?

A.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答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B.我们三个人一组。

答案:

我们∧三个人一组。

我们三个人∧一组。

C.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答案: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突出感彩.

我们完全可以在听得懂的情况下,运用区分性停顿,使思想更明晰,感彩更丰富。

例如:剧烈的疼痛使得巴尼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是保持清醒。 ——《难以想象的抉择》

我们可以通过强调巴尼所遭受的巨大痛苦,来突出他的抉择的确使令人难以想象的。可以让人产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心情状态。因此,此句可以读成:

剧烈的疼痛∧使得巴尼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2.呼应性停顿

呼应性停顿是在有呼有应的句子中体现呼应关系的停顿。对这种停顿的句子在朗读前一定要弄清句子之间的呼应关系,比如谁是“呼”,谁是“应”;一个句子里有几个“呼”,几个“应”;是先“呼”后“应”,还是先“应”后“呼”等等。例如:

现在播放∧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在这里“播放”是“呼”,“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应”。

呼应性停顿,有逐层呼应,即大呼应套小呼应;也有一呼几应、几呼一应的情况。再如:

A.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唐代大诗人杜甫∧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诗篇。

这是个典型的逐层呼应结构其中,“介绍……诗篇”是大呼应,“揭露……横征暴敛”是小呼应。

B.他∧当过演员,在大学里教过书,还干了几天电工。

这是个一呼几应的句子,“他”是一呼,后三个短语都是应。

C.他很有才华,演员、教师、电工∧都干得不错。

这一句是几呼一应。

[练习]根据呼应性原则,下面的句子应该在哪里停顿?

A.现在播送∧气象台∧今天早晨发布的∧10月中旬的天气预报。

答案:“播送”是呼,“天气预报”是应。

B.他∧当过演员,在大学里教过书,还干过几年木工。

答案:“他”是呼,后面几个短语是应。

3、并列性停顿

并列性停顿,是指作品里属于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样式的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这里“母亲” 、“儿子”是并列关系,“要走什么样的路” 、“为什么”也成并列关系。这样处理,有利于形成并列的感觉,使语义明确。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节奏感。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里的“山” 、“水” 、“太阳的脸”是并列关系,“山怎么样” 、“水怎么样” 、“太阳的脸怎么样” 、也成并列关系。

[练习]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应该在哪里停顿?

此时,草地上一片欢声笑语。有的嬉闹,有的捉鱼,有的玩水,还有的在采摘草地上的不知名的小黄花。

答案:此时,草地上一片欢声笑语。有的∧嬉闹,有的∧捉鱼,有的∧玩水,还有的∧在采摘草地上的不知名的小黄花。

4、强调性停顿

为了强调某个句子、词组、或词,就在前边或后边、以至前后同时进行停顿,使所强调的词句突现出来。例如:

自古称作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

为了强调“征服”在其前停顿一下。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为了强调“只有”,所以在只有的后面停顿一下。

[练习]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应该在哪里停顿?

1.森林爷爷一点儿也不着慌。

答案:森林爷爷∧一点儿也不着慌。(突出了森林爷爷的镇定。)

2.自古被称作天险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

答案:自古被称作天险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突出“征服”长江的英雄气概。)

5、心理性停顿

心理停顿需要对作品的理解、整体的把握才能做到。心理停顿是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它考验的是朗诵者的整体素养。例如:

A.她吓昏了,转身向着他说:“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了。

表现因心情极度紧张而造成生理上血流、呼吸的滞碍和语言上双唇、舌头不灵。

B.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

“放学了”后有较长停顿,表现先生沉痛的思绪和回味:“祖国沦陷了,最后的一课结束了!什么时候能再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上课呢?”感慨无限。然后又回到了现实中,说出“你们走吧”。“走吧”之前稍稍顿一下,能够表现此时的悲伤与依依不舍之情。

[练习]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应该在哪里停顿?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朗读这一句时,在“春天的脚步”后面停顿一下,可以表现出人们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欣喜、兴奋之情。

二、连接

连接是指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连接分为直连和曲连两种。

1.直连(有标点但内容连接紧密,不用换气,顿号最典型)。例如:

A.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B.你的为人不如他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万分之一!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万分之一“这三个排比之间就应该连起来读,中间不要间断。

2、曲连。曲连的感觉是似停非停、达到声断意连,环环紧扣的感觉。(短句间的逗号,前一个词语的尾音与后一个词语的开头有间隙,但不换气):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练习]找准连接,标上符号并试着读出来。

1.“……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姐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

——(《歌声》)

答案:“……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姐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

这一段文字的字里行间,闪现着作者和乡亲们兴奋、激动之情,洋溢着亲切、感人的场面。朗读时,语速较快,衔接较紧,须做些连接处理。

2.《祝福》中的一段:

阿呀,我的太太!您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 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

答案:阿呀⌒,我的太太!您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

综合练习(文中所标符号仅供参考)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我有着大地般∧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的胸脯,

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

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

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在我的民族中

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

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

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在我的国土上▲不光有▲

雷电轰不倒的∧长白雪山、⌒黄山劲松,

还有那风雨不灭的∧井冈传统、⌒延安精神!

我是∧中国人﹏

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

不光响彻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

也响彻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当掌声把五星红旗托上蓝天,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长城一样巨大的手臂,

不光把采油钻杆▲钻进外国人

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

梦里也没有到过的白云;

当五大洲▲倾听∧东方声音的时候,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是莫高窟壁画的传人,

让那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往。

我就是∧飞天,

飞天∧是我们。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诗歌的朗读技巧

诗歌都比较相通的,需要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发挥,找到一篇学习经验文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起朗诵,总会有很多人想到舞台,或者想到课堂,亦或是想到相关的聊天室。其实朗诵的确需要特定的场合和语境来烘托出一种意境。下面我就谈的自己对朗诵的粗浅看法。

一、普通话和朗诵的关系。我把普通话比喻成大树的根,有了根,树干才能牢固在地面之上,但是有很多朋友会问,学好了普通话却没有学好朗诵,这是为什么呢。普通话其实是个咬字和读音的基础,对朗诵来说还需要体会其中气息的运用,字词的滑音,还有断句方式,文章意境的把握,甚至于配乐的结合等因素决定。如果认真学习普通话的教学书籍的话,也许问题的根本就会更深入,尤其是里面的平仄音的问题,音调的问题,在考试的时候往往对字音严格,对情感运用和音色控制就没有考查的那么细致了。所以任何一门艺术或者说技能都需要深入了解和练习,才能明白本源和专业区别,普通话很棒不等于朗诵的味道很棒,更不等于配音或者其他职业技能很强大,这点要非常明确,基础有了,仅仅是开门的钥匙,

而不是武功秘籍。。。

二、朗诵的要点是什么?刚才说的比较笼统,这个问题的回答就需要细节了。首先,我们的前提是你有了说普通话的基础,那么你有没有文学修养呢,或者有没有文字的良好阅读感呢,这个是阅读量和个人修养的有关系的了。为什么这么问,因为朗诵之前必须要掌握文字的意义,甚至写作背景。怎样把文字中的景象用声音表达就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比如我们一般会选择现代诗歌或者古诗词曲来选材。那么我们就要深刻的诗歌中的意境,作者的创造时期,如果你的阅读感觉融入文中,才能身临其境,让你和听众在你的声音中慢慢的,静静的体会此情此景此人此事此笔落的瞬间。其次,句子的情感要有起落,和连贯,断错等明显的对比,经常说的就是抑扬顿挫,可是扬的不是,挫的不是铺垫,也就效果大跌,朗诵要结合文字的理解,甚至是你自己的理解能够符合语言的逻辑,才能真正体会出这个文章中的高低起伏,感情的走向,才能让人的耳朵听出其中的主旋律,才能让人也会跟着你的声音一起共鸣。还有,个别的朋友在朗诵时候过于强调咬字,把感情和滑音,词语段落的过渡忽视了,这点有点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意味了,注意朗诵也有他的旋律和语感,不能单纯为咬字而忘记了重要的该有的情愫。

朗读句子的语气有哪些

问题一:朗读的语气有哪些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新大纲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

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读好一篇课文呢?这里我以《水乡歌》一课为例,浅谈朗读三步曲.

(1)初读,正确地读.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从小处做起,字字清晰,发挥文中的拼音的作用,可结合生字词的正音进行.

学生可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接着读通长句子;然后分段读;最后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读前可以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还可以几个同学组成朗读小组,请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薄弱的学生或大家比赛读,仔细听,看谁读得正确,待会儿大家再来评一评.这样使初读的目标切切实实落在“正确地读”上.

(2)熟读,流利地读.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琅琅上口,不读破词句.这是朗读课文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也可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如《水乡歌》一课重点介绍水乡的三多,在学生初读课文理出课文描写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再抽出这三个自然段重点练习朗读

.一可以对课文更熟悉;二也能在读中感悟.朗读中,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抽出来训练,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流利,全

篇课文就能够读流利了.

(3)细读,读出一定的感情.词句的理解可在朗读中进行.实际上“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正确地理

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如读第一自然段时可想一想这段话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

么? (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读一读(读音稍延长,读出水乡的水多). 看标点符号读,如“水乡

什么多?水多.”(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得活跃一些;陈述句要读得肯定.)

另外,在指朗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如:在初读课文时,要借助拼音给自己正音;在练读阶段要注意不用手指读,换行读时不要转动头,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在熟读了课文读得流利时,注意不拖腔带调,同时读书的声音要洪亮.

问题二:朗读句型的语气有哪几种及示例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新大纲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 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读好一篇课文呢?这里我以《水乡歌》一课为例,浅谈朗读三步曲. (1)初读,正确地读.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从小处做起,字字清晰,发挥文中的拼音的作用,可结合生字词的正音进行. 学生可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接着读通长句子;然后分段读;最后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读前可以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还可以几个同学组成朗读小组,请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薄弱的学生或大家比赛读,仔细听,看谁读得正确,待会儿大家再来评一评.这样使初读的目标切切实实落在“正确地读”上. (2)熟读,流利地读.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琅琅上口,不读破词句.这是朗读课文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也可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如《水乡歌》一课重点介绍水乡的三多,在学生初读课文理出课文描写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再抽出这三个自然段重点练习朗读 .一可以对课文更熟悉;二也能在读中感悟.朗读中,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抽出来训练,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流利,全 篇课文就能够读流利了. (3)细读,读出一定的感情.词句的理解可在朗读中进行.实际上“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正确地理 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如读第一自然段时可想一想这段话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 么? (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读一读(读音稍延长,读出水乡的水多). 看标点符号读,如“水乡 什么多?水多.”(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得活跃一些;陈述句要读得肯定.) 另外,在指朗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如:在初读课文时,要借助拼音给自己正音;在练读阶段要注意不用手指读,换行读时不要转动头,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在熟读了课文读得流利时,注意不拖腔带调,同时读书的声音要洪亮.

问题三:现代汉语中的句子的语气类型?表示语气的手段有哪些 主要靠语气词和语调.

从语气角度看,现代汉语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分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例如:

陈述句,有时可带语气词“了、的、呢、罢了、嘛、啊”等,表达出来时具有平和的陈述语调.疑问句,有时可带语气词“呢”“吗”“啊”等,具有上升和加强的疑问语调.

问题四:诗句的朗读语气有哪些? 《中华古诗词》是视频,有朗读也有诗词意境,和写作技巧讲解,一首8分钟左右。

普通话朗读基本要求

2017年普通话朗读基本要求

  在朗读的准备过程中,朗读者获得了对朗读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具体感觉,但这并不能保证在朗读过程中就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觉。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普通话朗读基本要求,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掌握发音标准

  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二)注意多音字的不同读音

  多音字的区分,要着重弄清其不同的义项,根据不同的义项记住其不同的读音。如:

  舍:宿舍(shè) 舍(shě)弃

  处:处(chǔ)理 处(chù)长

  供:提供(gōng) 供(gòng)述

  (三)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把甲字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如:已—己 戍—戌 拨—拔 肓—盲

  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

  所谓“秀才识字读半边”,指的就是这种误读。如:弓弦 发酵 摄影 驾驭 酗酒 矩形

  (四)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称为“异读词”。

  异读词的不同读音,主要是使用场合不同而造成的,所以要着重分清其不同的使用场合。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另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场合的读音就行。如:

  血:口语读xiě;书面语读xuè

  薄:口语读báo;书面语读bó

  二、把握文章基调

  (一)理解文章内容

  就是首先要熟悉文章,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地理解内容,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文章的情调与节奏。这样,朗读时才能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1、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时代背景。

  2、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这是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

  (二)把握文体特点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要求。

  1、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

  2、叙事性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

  3、论说性文章,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

  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文章的特点,熟悉了文章的内容,才能准确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三、设计朗读方案

  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具体方案。方案的设计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二是对文章要有整体考虑。例如文章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四、保持良好状态

  朗读过程中,必须获得并保持正确的朗读状态。正确的朗读状态有共性的一面,叫做一般状态;也有个性的一面,叫特殊状态。

  朗读状态包括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两大方面,不过,心理状态是主导方面。

  朗读状态不佳,或过分紧张,张口结舌;或过分懈怠,无精打采;或激动万分,千头万绪;或追求技巧,三心二意;或腔调固定,色彩单一,这一切都会严重影响朗读效果。因此说,朗读状态正确与否,是朗读成败的关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积极主动 信心百倍

  正确的朗读状态,首先是精神状态正确。为了准确传达朗读的内容,获得以事省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者要由衷地去感受作品内容的深刻和丰富,去预见它对听者具有的.多方面教益,以及可能从中获得的美感享受。

  朗读者要引发出自己的朗读愿望,要有朗读的主动性。

  但是,朗读时往往会出现缺乏信心、不够主动的状态。其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过分紧张:众目睽睽,大庭广众之下,不好意思。

  二是过于懈怠:好像是迫不得已才朗读,心不在焉,传达不出朗读的内容,没有感情,不积极主动。这种状态,“睁眼懒看字,念字懒张嘴”,比紧张要坏得多。

  要克服朗读中紧张或懈怠的不良状态,需要从两方面注意:

  首先要克服畏难思想,树立信心,认识到朗读并不神秘,只要下功夫,人人都有可能学好。

  同时还要认识到,要真正朗读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得下苦功夫才行。

  这样,朗读时才能够获得从容而不懈怠,积极而不急促的正确状态。

  (二)全神贯注 进入作品

  所谓全神贯注,就是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倾注在朗读的作品中。

  所谓进入作品,就是把作品的内容和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要设身处地、身入其境,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情感的运动状态,紧紧抓住与听者的情感

  交流。这样就会排除各种干扰,专心于朗读。

  (三)动脑动心 有感而发

  在朗读的准备过程中,朗读者获得了对朗读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具体感觉,但这并不能保证在朗读过程中就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觉。也就是说,如果在朗读时不能把自己的深刻理解和具体感受再一次唤起,不能在形之于声时既动脑又动心,不能句句情动于衷,有感而发,那么,任何最充分的准备都有可能功败垂成。因此,动脑动心,有感而发就是在朗读过程中用心体察,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四)速看慢读 由己达人

  除背诵外,朗读总是要按照原文的顺序依次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看、想、读”三个环节。正确的朗读状态,要求朗读者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朗读过程是一个双轨行进的过程,这是朗读的重要规律,掌握了它,就可以把看和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朗读质量。

  如:蓖麻∧一天天地▲越长越高。

  在这里,朗读前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都会发挥作用。在对全文理解、感受的基础上,看见“蓖麻”,不但有它的形象,而且也会同时产生“长高”的感受,读“蓖麻”时,心中十分清楚重点在后面。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等等,都融化在字句中,整体感受和具体感受共同体现在字句中。看中有想,想中有读,读中有看。三股绳绞织在一起,牵动着有声语言走向预定的目标。

  在“看、想、读”的过程中,究竟看到哪里才开始读,读到哪里再往下看。这是更为复杂的问题,它因人而异,也因文而异。一般地讲,主要有如下方面:

  1、标点符号的影响。看到可停顿的标点符号,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不再向后看,等待读完,甚至回味遐想,然后再看下面的词语;二是越过标点符号,继续向后看。

  这两种情况,同停顿的位置与时间及停顿前后的衔接有关。

  回味遐想,用于较完整的意思之后,一般有较长的停顿。继续向后看,用于词语关系尚不明确、或虽明确但需紧连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层次段落之后,在回味遐想的句子之后,不要等到停顿时间已满,应该马上出声时再去看后面的词语,这样很容易造成思想感情上的空白;也不要在上文的思路还未展开,感彩应稍延续时就急忙看下文,那样,上文的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就会受到

  某些提前进入脑际的词语的干扰,甚至会马上中断、转移。这样,朗读便可能出现急促、慌乱的语流。

  2、由于听者是从声音上感知文章的,所以要求看和想非常迅捷,而读,就要从容。这就是“速看慢读”的意思。

  (1)速看。“速看”包含着“速想”,并用“想”把看和读化为有机的整体。速看是一种要求,没有绝对统一的速度。

  一方面因人而异,有的人“字斟句酌”,有的人“一目十行”。不过,正确的方法是不能过细,也不能过粗。过细,会影响朗读的顺畅;过粗,会影响朗读的深度。

  另一方面,文章的某些部分需要快看,另外的部分又需要慢看,因此,看的速度不能一成不变。那样会造成脱离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忽视了“看是为想,想中去读”的重要性,把朗读的“看”同阅读的“看”混淆了。

  (2)慢读。读得从容,才能由己达人。“滚瓜烂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缺乏与听者的交流,即使自己读自己听也缺乏体味的过程。

  为了让听者听清,获得感受、产生共鸣,“读”一定要慢,比“看”要慢。

  朗读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每分钟240字为宜,但不能用这个速度去读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句话。这里主要是说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连滚带爬,含混不清;太慢,涣散松懈,黏黏糊糊。所以,太快太慢都会使听者生厌。

  总之,看,是回归自我,所以准备得越成熟,速度就越快,想得也就越准确深刻。读,是由己达人,要适应有声语言及于耳、入于心的特点,就要慢些。

  放松心身,并不是懈怠,而是能松能紧,需要松时即松,需要紧时即紧。而不是自始至终全紧,或自始至终全松。

  用声自如,并不是完全像平时说话那样用声,但也不是完全脱离自己说话时的声音,而是选取自如声区,选取最佳音域、最佳音量。不要使用那种勉强的声音、做作的声音,特别不要追求高音大嗓,不要追求虚声虚气,不要摹仿别人的声音,甚至改变自己自如的“本色”声音。

  放松心身,用声自如,目的是使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保持一种弹性状态,以自身最大的优势,表情达意,言志传神。

  弹性状态,是指相关器官都处于能根据朗读需要而伸、缩、松、紧、刚、柔、缓、疾的积极活动的状态。

  弹性状态是一种运动状态,不但能积极地推进语流,还能自觉地进行调节。如朗读过程中发觉声音偏高,就可以在适当时机把声音降低一些;发觉气息过促,也可以有意识地沉缓下来。而这种调节不会分散注意力。

  当然,弹性状态也有自己的局限,这局限的范围和程度因人而异,如有的人音量较小、音高偏低、气息不足等。每个朗读者都应认识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僻短。

  总之,在良好的朗读状态下,朗读者能操控自如、心口相应地完成朗读任务。而朗读状态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朗读效果。

  (六)克服固定腔调

  固定腔调,是指在朗读时使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不管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也不管语体风格,都同样对待,千篇一律。

  固定腔调的形成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是对朗读缺乏正确认识。从朗读状态上看,一成不变的朗读状态,是造成固定腔调的直接原因。另外,相习相沿也是形成固定腔调的原因之一。

  固定腔调主要有如下四种:

  1、念书腔:就是照字念音,或有字无词,或有词无句。词或词组没有轻重格式的区分,更没有具体感受的充实。听不出完整的句和段,毫无思想感情的流露。

  念书腔的主要问题是停顿多,停顿位置和时间长短都差不多,轻重音处理不当,语气近似。如:“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

  这句话用念书腔读,把“今天”读成中重格式;“是”字拖长;“开学的”读成中中重格式;“的”不但不读轻声,反而读成重位音节;“第一天”也读成中中重格式,“一”的重音位置消失。

  可见,用念书腔读这句话,就会只让人听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这些割裂的词语,听不出词语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更谈不上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念书腔还保留着识字的明显痕迹,这在小学低年级中更为普遍,值得重视。

  2、朗诵式:朗读与朗诵是不同的。朗诵要用夸张、渲染的声音,显得生动引人,不仅洋溢,而且音调铿锵。朗诵是一种表演艺术,而朗读更为实用。因此不能用朗诵的方法去朗读。

  除了念书腔和朗诵式外,固定腔调还有“唱书调”和“念经式”等,也都必须避免。

  要克服固定腔调,主要应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要增强语感。所谓语感,有两方面的含义:既是指对于语言信息接收、储存的能力,又是指对于语言信息发出、驾驭的能力。朗读中存在的固定腔调,同朗读者语感较差有很大关系。因此只有增强语感,才能很好克服固定腔调。

  二是要注意状态。要打破固定腔调,使语流符合朗读规律,必须改变言不由衷、消极被动的朗读状态,加强思想感情的运动,切实把握语气的色彩和分量,注意气息、声音的变化,使语言充满活力。

;

标签: 朗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8dmj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