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密云龙茶

密云龙茶

密云龙茶

密云龙茶是中国北京市密云地区出产的一种高山绿茶。该茶叶产于海拔800-1200米的峨嵋山主峰莲花峰附近,是以嫩叶为原料,经过采摘、晾晒、揉捻、烘焙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

密云龙茶的外形条索紧细,色泽鲜绿,香气清香高爽,汤色浅黄碧绿,清爽甜醇。在热水冲泡10秒钟后,茶汤中会产生一股明显的香气,并在口中留下持续的回甘。

该茶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绿原酸、咖啡因等。长期饮用密云龙茶有助于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去疲劳等作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密云龙是什么茶?

密云龙是一种比贡茶如大龙团、小龙团和双井等更为精心采焙制造的贡茶。当初建州每年进贡大龙团、团茶各两斤,以八饼为一斤。接着蔡襄为官建州时,又制成了十斤小龙团进贡皇上。小龙团比大龙团精致,每斤有十饼。但到熙宁末年,宋神宗传旨(福建转运使贾清)在建州制作密云龙,这是一个比小龙团更精致的茶,每斤有二十饼之多。密云龙造出以后,小龙团和大龙团的质量就开始下降了。宋神宗熙宁(1068年至1077年)以后,密云龙每年作为首批贡物进贡宫内。苏轼爱茶世人皆知,品茶无数,将密云龙奉为至宝,并以此相待十分重要的宾客。

现代的密云龙大红袍传承宋朝“密云龙”国茶千年制作技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大师监制,经繁复工艺精制而成。荣获2008年第七届国际名茶金奖,成为国内大红袍产品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

龙茶的结构龙茶的结构是什么

龙茶的结构是:龙(独体结构)茶(上下结构)。

龙茶的结构是:龙(独体结构)茶(上下结构)。拼音是:lóngchá。注音是:ㄌㄨㄥ_ㄔㄚ_。

龙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龙团茶。

二、引证解释

⒈龙团茶。宋代贡茶名。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於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参见“龙团”。引庆历中,蔡君_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宋陆游《雪夜作》诗:“龙茶与羔酒,得失不足评。”

三、网络解释

龙茶龙茶又名龙之茶,英文为Dragonoftea。

关于龙茶的诗词

《次韵孔学士密云龙茶》《以酥煎小龙茶因成》《尝进酒·昔年北苑试龙茶》

关于龙茶的诗句

北苑龙茶者龙泓亭上点龙茶紫碗铺粟盘龙茶

关于龙茶的成语

浪酒闲茶三茶六饭茶余饭饱清茶淡饭残茶剩饭对花啜茶人走茶凉端茶送客茶饭无心如花如茶

关于龙茶的词语

浪酒闲茶三茶六礼茶余酒后端茶送客三茶六饭酒后茶余茶饭无心清茶淡饭茶余饭饱残茶剩饭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龙茶的详细信息

什么是密云龙茶?

密云龙是一种比贡茶如大龙团、小龙团和双井等更为精心采焙制造的贡茶。当初建州每年进贡大龙团、团茶各两斤,以八饼为一斤。接着蔡襄为官建州时,又制成了十斤小龙团进贡皇上。小龙团比大龙团精致,每斤有十饼。但到熙宁末年,宋神宗传旨(福建转运使贾清)在建州制作密云龙,这是一个比小龙团更精致的茶,每斤有二十饼之多。密云龙造出以后,小龙团和大龙团的质量就开始下降了。宋神宗熙宁(1068年至1077年)以后,密云龙每年作为首批贡物进贡宫内。苏轼爱茶世人皆知,品茶无数,将密云龙奉为至宝,并以此相待十分重要的宾客。

现代的密云龙大红袍传承宋朝“密云龙”国茶千年制作技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大师监制,经繁复工艺精制而成。荣获2008年第七届国际名茶金奖,成为国内大红袍产品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

宋代制茶中的名品种类

宋代的经济贸易出色在茶也贸易中也很出名,那宋代制茶中的名品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宋代制茶中的名品种类,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宋代制茶中的名品种类

  宋代草茶

  草茶就是将采下的茶叶蒸青后以芽茶的形式焙干。当时,草茶主要盛行于两浙地区,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比较有名的茶,比如“瀑岭仙茶”、“五龙茶”、“大昆茶”、“小昆茶”、“双井茶”以及被评为两浙第一的“日注”等。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和大诗人欧阳修一生都嗜好喝茶,草茶之中尤其喜欢江西修水的双井茶,欧阳修更是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

  宋代贡茶

  宋代贡茶制度是建立在唐代基础之上的,只是把贡茶生产基地由浙江顾渚迁到了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宋代恰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顾渚的新茶赶不到 清明 节前送到汴梁,而建安新茶走水运可以让东京的皇帝及时喝上节前茶,“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因此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就搬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

  北苑贡茶

  北苑地名始于后唐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在福州建立闽国,当时建州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所产茶品质上好。相传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廷晖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当时建州屡遭兵灾战祸,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闽国,得到闽王封赐“阁门使”官职,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苑囿(闽国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都北部,故名北苑。

  蜡面茶

  蜡面茶也有称为腊面茶。在唐代早些时期,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渐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

  大龙凤团

  中国茶史上空前绝后的“龙茶盛世”正是始于大龙凤团。太宗兴国二年(996),特置龙凤模,第二年始造(997),龙凤茶盖始于此。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类,龙凤茶团面上印龙凤花纹,龙纹称龙团、凤纹称凤团、合称龙团凤饼。每八饼为一斤。

  小龙凤团

  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取上品龙茶,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产量极少,每二十饼为一斤。据记载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经历二十余年,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盖其贵重如此。欧阳修称其茶为:“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

  密云龙与瑞云祥龙

  宋熙宁四年(1071),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色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当时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然而密云龙茶的名声却更大了。

  以二十饼为一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大小团茶皆用绯,通以为赐也;密云龙独用黄盖,专以奉玉食”。哲宗时,“又改密云龙为瑞云祥龙。”

  龙园胜雪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用“银丝水芽”制了旷世绝品的龙园胜雪。龙园胜雪又有文献称龙团胜雪,其原料“银丝水芽”把已经拣过的熟茶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浸泡,光明莹洁,芽头细如银线。

  白茶

  白茶始见于宋仁宗庆历(1041-1048)。宋时所说的白茶,并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实际上是指茶树的白化现象,清明前期茶园中会出现少量的变异茶树,其株叶面呈乳白色,但随气温升高,乳白色的叶片会逐渐转为绿色。而在宋徽宗大观年间,由于白叶茶产量极少,徽宗个人崇尚白色,又在《大观茶论》中为白茶专门列传,而使其名扬天下。

  信阳人是如何 饮茶 的

  茶将茶乡人的朴拙纯厚天长地久地浇灌在山乡村岭,茶已与信阳人血脉、魂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那清纯简洁、内涵丰富、苦中有甜、甘味无穷的品性正是茶乡人所崇尚的精神品格。信阳人又把浓浓的友情泡在这酽酽的茶汁里,款待四海友人,八方宾朋。早春三月, 谷雨 前后,豫南山乡的万亩茶园新芽吐翠,生机盎然,山山坳坳绿得那么博大,那么纯净,那是信阳茶农孕育了千百个日日夜夜的真情和汗水,八万个芽叶才能采摘出一斤优质毛尖茶,信阳茶是最浓缩的爱,最凝练的情!

  信阳饮茶的最大特点是普及。无论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无论为文的为商的为官的为民的,也无论有身份的无身份的钱多的钱少的,几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人称茶为“国饮”,但唯有到了信阳才能真正体味到这种泱泱大国透彻入里的“国粹”和民族意识。如若要研究信阳的 民俗学 ,首先要论及的则应是信阳的茶道。见客先上茶,这是信阳人一般的家庭礼俗。不倒茶,主人便觉无法显示热情,愧对来客;不饮茶,客人又会手足无措、言语不畅。如果来客是位烟君子倒还好,若不会抽烟便更觉无趣。在信阳,不倒茶意味着逐客,客人阻止倒茶或续茶,则表示片刻即走。往往是一杯热茶捧着,氤氤氲氲中,亲朋好友的叙谈才亲密无间,气氛融洽。茶成了好客的信阳人交友的重要仪式和内容,客人来请喝茶,客人走了要送茶,对遥远的友人,信阳人还喜欢寄一包新茗送情谊。茶,在信阳友情的锦缎上,犹如织锦的金梭,往返穿行,运载着缕缕情丝和绵绵厚义。

  信阳在喝茶上十分讲究,极儒雅,极繁文缛节,贵族气十足。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不断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会及时续茶,使茶汤浓度保持一致,水温适宜。到信阳作客,饮茶应漫饮细啜,边谈边饮,不可狂饮暴喝。客人喝足,倒掉残茶,即示意不再饮用,否则,主人还会给客人续茶。在信阳以茶敬客,敬客的茶要好,沏茶的水要好,茶具旧时多用茶壶,先泡茶后倒茶水,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用茶杯直接泡茶,否则视为不大方、失礼。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滚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叶,注入浅水,但并不饮,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这叫“洗茶”。经过了这番洗,茶方可饮。送给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满杯,而是七成满,俗称“茶七酒八”。茶杯是绝对不可盖的,这既不同于北京的盖碗茶,更不同于闽南的功夫茶。信阳人饮茶无论城乡都讲究一个观赏美,客人到来,一溜十几个玻璃杯亮晶晶排开,一一放茶叶,又一一注浅水洗茶,再一一斟满,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尤其是当你到农民家做客,看到胼手胝足的主人不厌其烦地为你做着这一切,及至你捧起杯来,但见杯中绿叶徐徐而落,一一旗渐次展开,茶汁莹绿剔透,犹如人捧了块芳香四溢的翡翠时,你会觉得有这样的茶喝着,就是给个神仙你都不愿去做的。

  信阳人已经把喝茶融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北方人爱喝酒是一样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密云龙的茶文化

自古到今,无数文人雅士关于密云龙的诗词歌赋及文著中记载密云龙。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 ——《行香子》苏轼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满庭芳·咏茶》 米芾 山谷《和阳王休点密云龙诗》云:‘小璧云龙不入香,元丰龙焙承诏作。’

山谷《谢送碾赐壑源拣芽诗》云:‘矞云从龙小苍璧,元丰至今人未识。

备注: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

“欧阳文忠公《归田录》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尝南郊致斋,两府共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金花其上,盖贵重如此。)自小团出,而龙凤遂为次矣。元丰间,有旨造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之上。(昔人诗云:“小璧云龙入香,元丰龙焙乘诏作”,盖谓此也。)” ——《宣和北苑贡茶录》熊蕃

“ “密云龙”之味极为甘馨,苏轼对此奉为至宝。当时苏轼门下有四位得意门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号“苏门四学士”,苏轼待之极厚,每逢四学士来访,苏轼必令侍妾朝云取出密云龙来款待。有位叫宋廖正、字明略的年轻人入苏门较晚,但苏轼对他的才学却钦佩之至,视为奇才。有一天,苏轼又叫朝云取出密云龙,煎水烹茶。苏轼家人以为一定又是四学士来了,但偷眼窥之,来客却是宋廖正。” ——孙月峰《坡仙食饮录》

“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以八饼为斤。仁宗时,蔡君谟知建州,始别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斤为十饼。仁宗以非故事,命劾之,大臣为请,因留而免劾,然自是遂为岁额。熙宁中,贾清为福建运使,又取小团之精者为密云龙,以二十饼为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大小团袋皆用绯,通以为赐也。密云龙独用黄,盖专以奉玉食。其后又有瑞云翔龙者。宣和后,团茶不复贵,皆以为赐,亦不复如向日之精。后取其精者为镑茶,岁赐者不同,不可胜纪矣。” —— 《石林燕语》

张芸叟《画墁录》: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而穴其中,故谓之一串。陆羽所烹,惟是草茗尔。迨本朝建溪独盛,采焙制作,前世所未有也,士大夫珍尚鉴别,亦过古先。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为凤团,后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即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天圣中,又为小团,其品迥嘉于大团。赐两府,然止于一斤,惟上大斋宿,两府八人,共赐小团一饼,缕之以金。八人析归,以侈非常之赐,亲知瞻玩,赓唱以诗,故欧阳永叔有《龙茶小录》。或以大团赐者,辄方寸,以供佛、供仙、奉家庙,已而奉亲并待客享子弟之用。熙宁末,神宗有旨,建州制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自密云龙出,则二团少粗,以不能两好也。予元中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各蒙赐三饼,然亲知诛责,殆将不胜。   熙宁中,苏子容使北,姚麟为副,曰:“盍载些小团茶乎?”子容曰:“此乃供上之物,畴敢与北人?”未几,有贵公子使北,广贮团茶以往,自尔北人非团茶不纳也,非小团不贵也。彼以二团易蕃罗一匹,此以一罗酬四团,少不满意,即形言语。近有贵貂守边,以大团为常供,密云龙为好茶云。

“当湖德藏寺有水陆斋坛,往岁富民沈忠建每设斋,施主虔诚,则茶现瑞花,故花俨然可睹,亦一异也。周辉《清波杂志》:先人尝从张晋彦觅茶,张答以二小诗云:“内家新赐密云龙,只到调元六七公。赖有山家供小草,犹堪诗老荐春风。”“仇池诗里识焦坑,风味官焙可抗衡。钻馀权幸亦及我,十辈遣前公试烹。”时总得偶病,此诗俾其子代书,后误刊《于湖集》中。焦坑产庾岭下,味苦硬,久方回甘。如“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新试雨前茶”,东坡《南还回至章贡显圣寺》诗也。后屡得之,初非精品,特彼人自以为重,包裹钻权幸,亦岂能望建溪之胜?”——鲁应龙《闲窗括异志》

密云龙的名称来历

宋朝皇室饮茶之风较唐代更盛,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在他以后继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的爱好,从宋太宗赵光义到风雅之至的徽宗赵佶,龙凤团茶是宫廷的象征和骄傲,就像是官窑瓷器一样成了当时的阳春白雪。直至宋徽宗赵佶而达到顶峰,他甚至亲自写了一部论茶的着作《大观茶论》。这是一部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宋代茶叶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状况的书籍。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被俘之前对于当时的茶叶盛世是比较自负自得的。他在《大观茶论》里骄傲地说到:采择之精,制造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这当然不是虚夸,龙凤团茶制作工艺的精湛绝伦是能让我们现代人瞠目结舌的。不必说从采、拣、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序有多繁琐,单单是团茶上的龙凤纹饰的工巧精细就让人叹为观止,古人形容是龙腾凤翔,栩栩如生!这极致的创造,先后四位福建转运使功不可没。丁谓监造龙凤团茶之时突出早、快、新的特点,以致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其后因书法而留名的蔡襄于龙凤团茶的制作上也是不遗余力,他创制了小龙团,其品精绝,二十饼重一斤,每饼值金二两!再后的贾青更是又创制密云龙茶,其云纹细密更精绝于小龙团。这密云龙团的产量极少,只能在宗庙祭祀的时候用上一些,哪有多余的赐给近臣?但皇亲国戚们乞赐不断,皇帝为难的甚至要下令不许再造。而这样一说,密云龙团的名气反而更大了!到徽宗时的郑可简又改制小龙团,采新茶的尖尖,蒸后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这算是真正的炉火纯青了吧!蔡襄的诗是这样形容的:

糜玉寸阴间,

抟成新范里。

归呈月正圆,

势动龙初起。

这样名冠天下的好茶有一饼在手也就难怪王禹偁会奉若珍宝了,那是怎样的一种恩宠啊。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朝为官二十多年也仅得赐茶一饼!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之时,赐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两府各四人,共分一饼!就这样,他们还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客,出而传玩。

据史载,宋·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下诏制作皇室专享之御茶,并赐其名为“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之上,上奉宗庙、下享皇廷、尊贵无比。此茶产量极少,工艺极为复杂,仅供皇室。

宋神宗去世后,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小皇帝出手大方,常拿贵重的密云龙赏赐臣下。使以勤俭着称高太后心疼不已,下令建州不许再造密云龙。

此后,密云龙的故事就成了传说,但密云龙的制造工艺却保留下来,由武夷茶师代代相传。

宋朝人喝什么茶,宋代六大名茶盘点

研膏茶

在唐代、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制茶工艺大体是蒸焙、研末和凝膏三个步骤,因为研磨成粉后加以凝结成膏状,所以代称研膏茶。

 

蜡面茶

蜡面茶也有称为腊面茶。在唐代早些时期,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渐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因而精心加工研膏茶,到宋朝时期,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后人讹为腊面茶。

 

大龙团

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类,龙凤茶团面上印龙凤花纹,龙纹称龙团、团龙、凤纹称凤团、团凤,合称龙团凤饼。 有《画墁集》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见”。

 

小龙团

庆历间蔡襄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产量极少,一年只造出十斤。蔡襄造小龙团以十饼为一斤(十六两制),即一饼只有一两六钱分作八份,每份仅有二钱重。赏茶尤如秤金。

 

密云龙

宋熙宁四年(1071),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色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 当时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然而密云龙茶的名声却更大了。

 

龙园胜雪

最高峰当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郑可简任福建路运使,始制银线小芽,号龙团胜雪。

作者:聚祥春茗茶

描写x茶的诗句

《次韵孔学士密云龙茶》

年代: 宋 作者: 苏颂

精芽巧制自元丰,漠漠飞云绕戏龙。

北焙新成圆月样,内廷初启绛囊封。

先春入贡来千里,中使传宣下九重。

自省何功蒙上赐,青蒿应为倚长松。

《次韵王少府送焦坑茶》

年代: 宋 作者: 周必大

昏然午枕困漳滨,醒以清风赖子真。

初似参禅逢硬语,久如味谏得端人。

王程不趁清明宴,野老先分浩荡春。

敢向柘罗评绿玉,待君同碾试飞尘。

《萧员外寄新蜀茶》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以莲心茶送巩使君小诗将之》

年代: 宋 作者: 虞俦

未雨馀寒力尚严,岩前蚤见摘纤纤。

初尝似带莲心苦,回味宁输崖蜜甜。

渴想清香凝燕寝,更馀黄卷乱牙签。

一瓯幸入春风手,微草从今价亦添。

《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

年代: 唐 作者: 薛能

鸟觜撷浑牙,精灵胜镆铘。

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

拒碾乾声细,撑封利颖斜。

衔芦齐劲实,啄木聚菁华。

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

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

旋觉前瓯浅,还愁后信赊。

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

《尚书惠蜡面茶》

年代: 唐 作者: 徐夤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咏滇茶》

年代: 清 作者: 陈维崧

秾春冶叶朱门里,弄东风红妆初试。

残莺天气香棉坠,惆怅最宜著此。

见多少江南桃李,斜阳外翩翩自喜。

异乡花卉伤心死,目断昆明万里。

《焦溪茶》

年代: 宋 作者: 刘黻

上犹石硙天下无,霏霏吐出焦溪腴。

龟泉二湛康庐如,瓦鼎才跳鱼眼珠。

顾我常苦收肠枯,一汲河润九里余。

山精木怪不作魔,浇过秦论风生裾。

几回唤醒眉山苏,诗句零落樵与渔。

向非朔洛角植党,焦溪安得声价俱。

似闻东观罗遗逸,烦君寄上图经书。

《建茶》

年代: 宋 作者: 罗拯

自昔称吴蜀,芳鲜尚未真。

于今盛闽粤,冠绝始无伦。

地占群山秀,时先百卉春。

《龙凤茶》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外,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於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建茶》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北苑中春岫幌开,里民清晓驾肩来。

丰隆已助新芽出,更作欢声动地催。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云雾茶》

年代: 清 作者: 易顺鼎

匡山云雾窟沉沉,闻有六朝僧未死。

窟中产作云雾茶,灏气清英复无比。

托根高接南斗傍,坐令涧壑流芬芳。

三直六梯不可到,天风细细吹旗。

幽香似酒忘年岁,仙蝶飞来心已醉。

清宜教虎豹守,窈冥若见龙蛇避。

鸿荒辟后留根,都是匡君手自栽。

高空日月增精髓,邃古冰霜成异胎。

斡旋元气仙人掌,斟酌灵冰众帝台。

蒙顶上清足相埒,宜供磊祀陈天阶。

辛苦山僧摘盈瓮,手皲足茧人间送。

叶叶都含瀑水湿,枝枝尽带岚霞重。

种少应知造物悭,摘多莫使山灵痛。

螺春龙井徒芳腴,尚书道此清凉殊。

中泠精鉴赞皇李,双井佳题玉局苏。

袖里携将云雾去,欲倾江汉试跳珠。

《云雾茶》

年代: 现代 作者: 朱德

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

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庐山云雾茶》

年代: 现代 作者: 陈封怀

匡庐云雾绕天空,名茶育出此山中。

陆羽未尝真风味,红袍原在月轮峰。

《谢赵宪使惠建茶》

年代: 宋 作者: 陈埙

贡余自合到侯王,谁遗甘芳入苋肠。

野客惊看龙凤銙,家人学试蟹鱼汤。

题来谏议三封印,分到尚书八饼纲。

尽洒从前腥腐气,时时浇取简编香。

《建茶呈使君学士》

年代: 宋 作者: 李虚己

石乳标奇品,琼英碾细文。

试将梁苍雪,煎勋建溪云。

清味通宵在,馀香隔坐闻。

遥思摘山月,龙焙未春分。

《寄紫箨茶与虎丘石溪》

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

箨龙衔味噀春英,香入萝窗午梦清。

笑汲新泉烦陆羽,贵图尊宿眼增明。

《谢鲍学士惠腊茶》

年代: 宋 作者: 释重显

丛卉乘春独让灵,建溪从此振嘉声。

使君分赐深深意,曾敌禅曹万虑清。

《谢张和仲老宝云茶》

年代: 宋 作者: 王令

故人有意真怜我,灵荈封题寄荜门。

与疗文园消渴病,还招楚客独醒魂。

烹来似带吴云脚,摘处尘无谷雨痕。

果肯同尝竹林下,寒泉应有惠山存。

《和王知府惠双井茶》

年代: 宋 作者: 吴芾

摘从双井尚余香,远寄山翁见未尝。

咀嚼新芽味新句,陡惊冰雪沃枯肠。

《送凤茶与记室燕学士诗》

年代: 宋 作者: 夏竦

绿荈圜规异,红滕篆印新。

争先御府贡,初摘建溪春。

腻滑重苍璧,娇黄聚麹尘。

焙痕连井字,凤刻叠龙鳞。

玉座均芳旨,金华宠侍臣。

斋心分一饼,持赠辋川人。

《试双井茶》

年代: 宋 作者: 徐得之

先生老作宜州鬼,谁与一瓯注深汤。

至今捧看双井碗,犹带是翁书传香。

《谢吴察院惠建茶》

年代: 宋 作者: 袁燮

佳茗世所珍,声名竞驰逐。

建溪拔其萃,余品皆臣仆。

先春撷灵芽,妙手截玄玉。

形模正而方,气韵清不俗。

故将比君子,可敬不可辱。

御史万夫特,刚肠憎软熟。

味此道之腴,清冷肺肝沃。

精新味多得,烹啜不忍独。

磊落分贡包,殷勤寄心曲。

斯时属徂暑,低头困烦溽。

一瓯瀹花乳,精神惊满腹。

此物雪昏滞,敏妙如破竹。

谁知霜台杰,功用更神速。

莫辞风采凛,要使班列肃。

一朝奋孤忠,万代仰高躅。

《勾漕送建茶》

年代: 宋 作者: 张九成

我谪庾岭下,年年饷焦坑。

味虽轻且嫩,越宿苦还生。

分甘尝此品,敢望建溪烹。

勾公道义重,不与炎凉并。

持节漕七闽,风采照百城。

冤苦尽昭雪,草木亦欣荣。

得新未肯尝,包封寄柴荆。

罪罟敢当此,自碾供百灵。

捧杯啜其余,云腴彻顶清。

爽气生几席,清飚起檐楹。

顿觉凡骨蜕,疑在白玉京。

整冠朝金阙,鸣佩谒东皇。

须臾还旧观,坐见百虑平。

《谢瑜首座寄黄龙茶》

年代: 宋 作者: 张炜

寄我黄龙茗一圭,旋煮竹雪试新奇。

地炉火软汤初沸,先约梅花小赋诗。

《武夷茶》

年代: 宋 作者: 赵若槸

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

玉瓯浮动处,神入洞天游。

《和拜茶》

年代: 宋 作者: 赵希逢

地灵分异产,人力果何功。

护想森神物,余应处下风。

叶初缄嫩绿,色敢带昏红。

珍重春前雪,殷勤奉帝宫。

赞美密云的诗句

赞美密云的诗句:《密云》白檀山下水声秋,地踞潮河最上流。日暮行人寻堠馆,凉砧一片古檀州。《密云亭》落花摇曳水溶溶,金现兜绵世界容。只恐水流云不见,桃源归路却无踪。《次韵孔学士密云龙茶》精芽巧制自元丰,漠漠飞云绕戏龙。北焙新成圆月样,内廷初启绛囊封。先春入贡来千里,中使传宣下九重。自省何功蒙上赐,青蒿应为倚长松。

建茶的中国茶叶的龙头——建茶极品北苑御茶

说贡茶,中国朝朝代代多的是。所谓“贡品”,凡民间上好物品上献朝廷供皇室用者皆可谓贡,有吃的、用的、玩的。如果论中国御茶,历史上只有两个,一是顾渚御茶,一是北苑御茶。顾渚御茶产在湖州、常州接壤的长兴、宜兴边境一带,北苑御茶产在建州(今建瓯)境内。

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上说顾渚山紫笋茶采制最多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袁高的《茶山诗》更说:“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所有这些,确实都说明了顾渚贡茶的规模很大,耗资不少。这个由州官建立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御茶苑,到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因“命建州置的乳茶,号京铤,乃罢贡”。算来一共存在176年。

北苑御茶和顾渚御茶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首先,北苑最初是闽国朝廷于龙启元年(933年)办的御茶苑,其后建州被南唐占领,御茶苑又被南唐朝廷(保大初)接管;南唐亡,宋开宝初(968年)北苑被宋朝廷派接管,先有丁谓,继有蔡襄,代有重臣襄其事,成为北宋、南宋以至元代的朝廷御茶苑,直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御焙关闭,共存在458年,比顾渚、阳羡多存在282年。当然,不论顾渚、阳羡还是北苑在官焙关闭之后,都像殒落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光芒落入民间,并且仍然由地方官府征集其地民间精品茶入贡,这种情形跟御茶又自当别论了。

御茶从规模而言,北苑大于顾渚、阳羡。《嘉靖建宁府志》载:宋代北苑官焙有三十二所,小焙数十所,分内园外园,内园三十六是专供“玉食”的,外园三十八是采制赏赐大臣的,按宋子安的《试茶录》等专著,内外园面积不少于一百平方公里。每到采制季节,便征召建宁府六县丁夫上山采制,多则七八万人,少则五六万人。这跟顾渚、阳羡派用徭役是一样的,只是规模更大,徭役更多。

北苑的最大贡献是使团茶的采制技艺发展到顶峰。苏东坡有一首讽喻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宠相加,争相买宠出新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这里讲的“前丁”即丁谓,北宋太宗朝进士,咸平初(998年)任福建转运使,在建安北苑督造凤团,精品年产不过四十饼;“后蔡”是指蔡襄,在丁谓漕闽之后相隔42年,即庆历初任福建转运使,又在北苑督造出小团龙凤茶,“其品绝精,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大小团茶都是当时极品,除供皇室御用外,只有少数分赐近臣。到了熙宁年间(约1071年)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又造出比小团更加精奢的“密云龙”,密云龙也是二十饼为一斤,但等级在包装上加以区别,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不论大小都用“绯”包装,用来赏赐大臣,而御用“玉食”则独用“黄盖”。《清波杂志》上说宣仁皇帝因为被“戚里贵近”乞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恨叹说: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当然密云龙仍在采造上供,而名声却更大了。到绍圣间(1094—1097年)奉诏把“密云龙”改为“瑞云翔龙”。据史籍资料,建安团茶最精美、最繁盛的高峰,当是宣和年间郑可简漕闽之后的事,他把团茶分成细色茶五纲四十三品种,根据不同采制时间和茶树品种,“形制各异”。这五纲的第一纲叫试新,顾名思义,这是最早的试产茶,产区斗茶常用这种茶;第二纲叫贡新,最早上供的贡品;第三纲有龙团胜雪等十六个品种;第四纲有万春银芽等十三个品种;第五纲有瑞云翔龙等十二个品种。这五纲细色茶一旦焙成便速派飞骑急驰送入京师,到全部发完时夏季已过半了。按《宣和北苑贡茶录》说:第三纲中的白茶和龙团胜雪两色是在惊蛰前即“兴役”采制了,欧阳修所说的“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到宣和时上供时间又提前一些。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汝砺著的《北苑别录》,与六十年前的《宣和北苑贡茶录》所列细、粗分纲品名基本相同,这说明“贡纲”制品已成不变之法,换句话说,此时茶采制技术已达到顶峰。

北苑,可以说是中国茶叶的龙头。理由有四:

第一,在北苑存在时期,也是中国茶学研究步入系统化、科学化时期,而且主要的茶学专著是以北苑为研究对象的。已知宋代二十多部茶叶专著中接近三分之二讲的是北苑,这中间影响较大的有丁谓的《建安茶录》、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刘异的《北苑拾遗》、周绛的《补茶经》、吕惠卿的《建安茶记》、熊藩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章炳文的《壑源茶录》、顾元庆的《茶谱》、范逵的《龙焙美成录》等等,连徽宗皇帝赵佶也参与了研究,写下《大观茶论》,这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更是顾渚、阳羡时期所未见。

第二,正是风盛的茶学研究,大大促进了团茶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推动了茶文化的快速发展。唐代的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加以总结归纳,提出茶有“十德”、“以茶可行道”的学说。但是把茶文化升华到一个新境界,比较完整地创立茶道精神的,当推宋徽宗赵佶。赵佶,史称“善百艺”,创瘦金书法,在音乐、绘画、诗歌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对茶学也有颇深研究。他以建安北苑、壑源为研究对象,写出的《大观茶论》中,最先提出“清、和、澹、洁”四字的茶品精神,在后来的岁月里被公认为茶道风范。在赵佶提出茶品精神后,茶道之风开始在朝廷内外形成,三十年后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日本高僧茶西禅师到中国求禅朝佛,带去了《大观茶论》,并把赵佶所提的茶道精谛翻释成“清、和、澹、静”四字,在日本传播,引起极大反响,后来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逐渐完善,形成了日本茶道。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建安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并不过分。

第三,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的斗茶活动,始于唐而盛于宋。陆羽的《顾渚山记》写到斗茶;但把斗茶豪情和宏大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则是范仲淹的《斗茶歌》和唐庚的《斗茶记》。他们写出了斗茶的文化氛围,更写出了东方文化的特色。据一些史籍资料记载,斗茶文化是丁谓、蔡襄在建安主持漕务、监造龙茶时,将斗茶引向上层社会、引进宫廷、播向各地的。与此同时因斗茶应运而生的是建窑所产的黑釉瓷茶盏,日本僧人到我天目山拜求佛禅带回建盏,称为“天目瓷”,被视为“稀世之宝”。据史籍资料载:在宋代和斗茶形成姐妹篇的“分茶”游艺,也由北苑茶官传入上层社会。分茶法是茶文化中的一种绝技,后来随着团茶的消失而消失。

第四,对茶的关注、赞颂、以茶会友、以茶交际,并付之以诗文的风盛时代,当推宋朝。宋朝文人中吟茶诗词歌赋,相互传唱,十分普通。特别是在宋代古茶诗、茶词中几乎有一半以上是褒赞颂扬北苑贡茶和建茶的,其作者之广、篇幅之多为历史所罕见,也是其他茶类所未有的。茶诗茶词增大了茶文化氛围,也是茶文化的巨大助推器。建安北苑正是引领宋代茶文化的龙头,其诗词之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关于建州北苑御茶的地位问题,1990年5月,南京农大教授朱自振、中国茶叶博物馆主任张子华两位专家到建瓯考察北苑御茶的历史文化,到东峰镇裴桥村林垅山察看宋庆历间所刻的记录龙凤贡茶始创年代、焙址的凿字岩后,发表了权威性论断,争论至此划上句号。1995年元月,日本前东京博物馆副馆长、茶史专家林物晴三等专家实地考察了北苑遗址和凿字岩,高兴地叫道:“找到了中国茶的龙头啦!”并捐款二百万日元建立凿字岩保护亭。

北苑御茶设官衙督造,掠民山、役民力,不惜工本,用徭役丁夫血汗凝聚起来而标榜封建王朝皇冠上的这颗耀眼明珠,也植下了劳动者的愤恨之根,招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抗争。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元初黄华在建安树旗反元,一次又一次给北苑御茶以沉重打击,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在武夷山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这便是史志上记载的北苑官焙为什么转移到武夷山的缘故和过程。武夷官焙产量少,不足以供上御用,原来北苑所辖的茶园仍由地方官府承办,生产龙凤团茶上贡。因此,同属于建宁府的建安县北苑官焙和崇安县武夷官焙,一样地打上龙凤团茶的牌子上贡。这种两县官府营办御茶的情形,很有点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顾渚与阳羡共办紫笋御茶一样。建安与崇安,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凤团茶而同时结束了官府营办御茶的历史。

北苑有金灿灿的历史,也有茶工茶农的血泪,但不管怎么说,它却是中国茶叶史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是茶叶的龙头,是研究茶史不可忽视的最最重要的篇章。

标签: 密云 龙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3lo9l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