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禅的由来

禅的由来

禅的由来

禅,是梵语禅那Jhana(Dhyana)的最后一个母音脱落而成Jhan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养)习、功德聚(丛)林、入定、静虑、弃恶等。

它是佛教的修持方法,是觉照正法的实践与安住。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禅,是梵语禅那Jhana(Dhyana)的最后一个母音脱落而成Jhan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养)习、功德聚(丛)林、入定、静虑、弃恶等。

它是佛教的修持方法,是觉照正法的实践与安住皮液赵。

佛来自门中的人常说:禅,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不可言说。

教外的人多有不明白个中的究竟,或有专家学者以言语文字进行诠释,为使不懂的人了解禅请菜第期的内涵及其外延。

这样做,对大众无疑提供了方便。

然而依宗门中人看,这样做便堕入了涉理路,落言诠的案臼,有违禅的宗旨。

当然,历代宗门中有违禅的初衷的高僧大德也不少。

如宋代文字禅之始作俑者雪窦及其代表人物圆悟克勤等,以颂古、评唱形式说禅。

假如闭口不言,不出文记,又怎么让大众知道呢?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1:

禅,是梵语光免强良层显供按禅那Jhana(Dhyana)的最后一个母音脱落而成Jhan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养)习、功德聚(丛)林、入定、静虑、弃恶等。

它是佛教的修持方法,是觉照正法的实践与安住。

佛门中的人玉耐约常说:禅,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不可言说。

教外的人多有不明白个中的究竟,或有专家学想游叶判的施者以言语文字进行诠释,为使不懂的人了解禅的内涵及其外延。

这样做,对大众无疑提供了方便。

然而依宗门中人看,这样做便堕入了“涉理路,展区困集或落言诠”的案臼,有违禅的宗旨。

当若并罪刑限掌长映然,历代宗门中有违禅的初衷的高僧大德也不少。

如宋代“文字禅”之始作俑者雪窦及其代表人物圆悟克勤等,以“颂古”、“评唱”形式说禅。

假如闭口不言,不出文记,又怎么让大众知道呢?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2:

禅,是梵语禅那Jhana(Dhyana)的最后一个母音脱落而成Jhan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养)习、功德聚来自(丛)林、入定、静虑、弃恶等。

它是佛教的修持方法,是觉照正法的实践与安住。

佛门中的人常说:禅,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不来自可言说。

教外的人多有不明白个中的究竟,或有专家学者以言语文字进行诠释,为使不懂的人了解禅的内涵位及其外延。

这样做,对大众出看每司无疑提供了方便。

然而依宗门中人看,这样做便堕入了涉理路,落言诠的案超按确念品臼,有违禅的宗旨。

当然,历代宗门中有违禅的初衷的高僧大德也不少。

如宋见今继代文字禅之始作俑者雪窦及其代表人物圆悟克勤等,以颂古、评唱形式说禅。

假如闭口不肥等构般言,不出文记,又怎么让大众知道呢?

禅的由来

禅(Chan)最初是用汉字禅意开始的。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菩提达摩(梵语:बोधिधर्मChinese菩提达摩,日语ダルマ)引入中国的一种佛教法门,修习的实践方法。

据传,释迦牟尼还活着的时候,有一天他拿出一朵花,在灵山会议上向观众展示。只有Maha-Kassapa笑了。他们是由内心发起的,两人融洽相处。这是禅法的原始传承。据传说,在灵山会议上有关用鲜花微笑的典故,有一位梵天国王向佛陀献上金色的博罗鲜花。佛陀立即向人群展示鲜花,并环顾四周,仿佛在向公众问。但是,在场的人们对佛陀的意图一无所知。这时,只有迦叶尊者(Maha-Kassapa)“笑了笑”,而佛陀知道迦叶尊者(Kassapa)在他的心中明白了这一点。就是说,在群众中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因此,迦叶尊者(Mah-Kassapa)被世代相传,成为印度禅的第一祖。

印度Dhyāna的继承人经过Ānanda,Śāṇavāsa,Upajuta,Dhītika,Micchaka,Bashmit等,并传承至第28代祖先菩提达摩大师。

禅定语在梵语中是指:

冥想,思想,反思,深刻而抽象的宗教冥想

在梵文dhyana或(在巴利语)jhanas中。

菩提达摩在5世纪进入中国时。禅宗达摩大师也就成了中国禅宗的初祖,并很快在中国找到了传播方式。禅宗的基本哲学理念与易经的哲学理念很多地方如初一直。(众所周知的儒教,道教和中医理论都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不同方面。)

作为这三者的结合,菩提达摩的学生慧能,将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佛教的基础上结合了许多传统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老庄形而上学的自然主义哲学和生活态度,以及儒家的心性和自然理论。形成了这种独特的禅宗理论和实践方法。

禅字的由来、是从那里开始有这个字的

shàn

【动】

(形声。从示,单声。从“示”的字多与鬼神祭祀有关。本义:古代帝王祭地礼)

同本义〖worship〗

禅,祭天也。——《说文》

正失禅谓坛墠。——《风俗通》

注:“除地于梁甫之阴,为墠之祭地也。变墠为禅神之也。”

禅于始衍。——《史记·卫将军传》

禅,祭地于梁阴。——《续汉书·祭祀志》

封禅刻石纪号也,是墠为祭地,坛为祭天。

是以封泰山而禅梁父。——《大戴礼记》

禅字至少在秦前就出现了,所谓佛教的禅是用音译来的

禅的由来

[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转贴自:《智能气功名词释义》

********************************************************************

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我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一.禅的历史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可是,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与开悟的道无关。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我们一般称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后来慧可传三租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

禅文化起源于哪个朝代

在印度时佛陀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不过中国是在达摩祖师时开始在中国发展。所以我们都叫达摩祖师叫初祖。达摩祖师那时是魏晋南北朝。

禅文化,是指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禅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禅文化的弘扬是为了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平民化、生活化、世界化。

禅文化,可以分为经典(禅文)、思想(禅语)、诗歌(禅诗)、书法(禅书)、绘画(禅画)、音乐(禅乐)、武术(禅武)、中医(禅医)、农耕(禅农)、素食(禅食)、茶道(禅茶)、慈道——慈悲之道和慈善之道(禅慈)、孝道(禅孝)等若干种类。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禅宗的由来

禅宗,又称佛心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禅宗教义始创于晋朝玄学家竺道生,其教义基本是魏晋玄学的翻版,与佛教毫无关系。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禅宗的宗教形式来源是来源于达摩,达摩是南印度婆罗门教徒。而魏晋玄学是道家吸收了婆罗门教义形成的。达摩在魏晋玄学的基础上引进婆罗门教的相关组织形式,如要求弟子断臂缴纳投名状等,与佛教的入教仪式迥异。

宗派义理

作为禅宗代表经典的《六祖坛经》,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

另外,禅宗思想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将其自然任运的态度注入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禅家南宗的主张经过南岳、青原一二传以后,便将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日常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严格的说来,这已不属于佛家三学的纯正类型,而它的理论根据也和教说相去渐远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禅宗

禅宗禅宗的来历

禅宗有两个来源:1、教义来源,2、宗教形式来源。

禅宗教义始创于晋朝玄学家竺道生,其教义基本是魏晋玄学的翻版,与佛教毫无关系。

禅宗的宗教形式来源是来源于达摩,达摩是南印度婆罗门教徒。而魏晋玄学是道家吸收了婆罗门教义形成的。达摩在魏晋玄学的基础上引进婆罗门教的相关组织形式 如要求弟子断臂缴纳投名状等,与佛教的入教仪式迥异。

禅宗到底是起源于印度还是中国?

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禅宗创立问题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禅宗是从古印度传来的,菩提达摩(简称达摩或达磨)是中国禅宗初祖;第二种观点认为,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华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由慧能创立;第三种观点认为,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道信、弘忍师徒是实际创立者。这三种观点的提出和流行,都与禅宗固有的祖统说横缠竖绕,不能完全分开。

隋唐时期建立的主要佛教宗派,均受到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都相继提出本派的祖统说,即相继编制出本宗派的祖师传承系谱。这既是各宗派为争取正统地位而进行的努力,也是其力图客观反映师承源流的表现。把达摩作为中国禅宗创立者的观点,与禅宗的祖统说密切相关。禅宗编制从印度到中国的宗谱,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名列弘忍十大弟子之列的法如(638—689),是第一位编制禅门宗谱的人。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提出,本派禅法的祖师传承依次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此后禅宗各派对这个六代祖师系谱中的前五代没有异议,但在认定第六代祖师上存在不同意见。直到唐代末年,弘忍十大弟子之一的慧能一系渐成禅宗主流,慧能也就成为公认的禅宗六祖,禅宗的“东土六祖”传承最终定型。北宋禅师契嵩(1007—1072)最终编排了禅宗在印度的宗谱,即“西天二十八祖”之说,加上“东土六祖”说,就构成了整个禅宗的完整宗谱,并为佛教界公认。

在这个祖师系列中,达摩的地位最突出。他既是西天二十八祖中的最后一位,又是东土六祖中的首位。从北宋开始,佛教内外逐渐达成共识:达摩是正宗佛法的唯一传播者,是他把禅宗从印度传到中国。他在佛家的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可以与孟子在儒家的地位相提并论。唐代及其以后产生的禅宗新思想、新教义、新实践,都逐渐被纳入达摩的禅学体系中。由于把达摩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创立者,他曾居住和弘教的河南嵩山地区,也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

根据禅宗兴起之前的典籍记载,达摩是南印度人,大约于刘宋(420—478)末年渡海到达今天的广州,不久辗转渡江北上,在北魏境内弘教传禅。在高僧林立的南北朝时期,他是众多来华传教的古印度僧人之一,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轰动的业绩,社会知名度很一般。自从达摩被奉为禅宗初祖之后,神奇的故事,动人的传说,智慧的言行才逐渐出现在五代之后的禅史中。现代学术界一般认为,达摩作为“禅宗前史”中的人物,对后世禅宗的理论发展、法系传承等确实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但是,在达摩时代及其两代弟子慧可、僧璨活动时期,禅宗并没有形成宗派。

第二种观点,在学术界其最为流行。这不仅因为有历史根源,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进展。从唐代末年开始,慧能(638—713)的知名度仅次于达摩。他受到特殊尊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的言行录《坛经》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中国僧人撰述,在禅门中的地位类似于《论语》之于儒门,被称为禅宗的“宗经”。二是从唐代末年开始,道信、弘忍门下的其他禅系逐渐衰落,传承相继断绝,只有慧能法系不断繁衍,枝繁叶茂。无论从禅学思想影响上讲还是从法系传承上讲,慧能都当之无愧地成为所有禅派的祖师。柳宗元在《大鉴禅师(指慧能)碑》中,就说当时“凡言禅皆本曹溪”。现代学术界提出慧能是禅宗实际创立者的观点,标志着禅宗研究跳出了禅宗是由达摩从印度传来的认识误区,把禅宗视为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在长期冲突、融合中孕育的产物,其结论更接近历史真实。与此相应,把慧能主要传教地区广东韶关也就被看作禅宗发源地。

然而,尽管慧能在禅宗理论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其法系在唐代以后成为禅宗主脉,慧能本人毕竟只是弘忍门下众多传教宗师中的一位,其法系也只是弘忍门下众多派系中向南方发展的一支。所以,慧能只能是禅宗中“南宗”的创始人,而不能把他看成整个中国禅宗缔造者。

相对说来,第三种观点具有更为充分的历史根据。在道信、弘忍师徒活动时期,禅僧团发生了多方面性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宗派在这些变化中最终形成,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道信和弘忍先后在湖北黄梅的双峰山和东山传教弘禅数十年,道信的弟子500余人,弘忍的弟子上千人。禅僧由此从分散流动转向聚众定居,稳定的传教基地随之建立起来,并且成为后世众多禅派向全国发展的唯一中心地。第二,把劳动纳入修行范围,农禅并重,自耕自食,佛教通过游走乞食解决衣食来源,通过接受供养筹集经费的传统生存方式,从此发生了彻底转变。第三,随着禅众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修行方式和生产方式,以自信自立,自求解脱为特点的新教义也应运而生,这就是道信和弘忍的新禅学。他们的禅学思想被弟子们概括为“东山法门”,逐渐流行于僧俗,知名于朝野。

总之,把道信、弘忍师徒作为禅宗实际创立者,把他们创宗建派的黄梅地区作为禅宗的发源地,不仅客观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也能够解释前两种观点所不能解释的一些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禅宗的起源与发展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为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亦称佛心宗。

依传说菩提达摩为创始人,被尊为初祖,其后几代的传承者依次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禅宗传承的影响,自四祖道信时开始扩展,结束了流动生活,于黄梅双峰山聚众定居,垦荒自给。

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把北宗禅传至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成为朝鲜禅宗主流。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宋,从天童如净受法,将曹洞宗传入日本。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将黄檗宗传入日本。

“封禅”起源于何时,第一个封禅的皇帝又是谁?

封禅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于天下的典礼。起源于春秋、战国,当时齐、鲁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趋于统一的形势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无上的上帝。泰山是齐、鲁的分界,于是就把齐、鲁祭泰山的望祭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禅之礼,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但此篇已佚。

据《史记·封禅书》所载管仲论封禅的话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管仲记得的有十二个。从无怀氏到周成王,都是受命以后举行封禅典礼的。帝王受命由天降祥瑞来体现,要有十五种不召而自至的祥瑞,才能举行这种典礼。《管子》是战国时齐人所纂辑,所以这实际上是战国时人们对封禅的看法。

封禅大典由于这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啊。

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 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

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此后各个朝代都有皇帝进行封禅直到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禅宗的起源是什么呢?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追问还有完整点的说法吗?

标签: 由来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y7vg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