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八极拳四郎宽的来历

八极拳四郎宽的来历

八极拳四郎宽的来历

四郎宽,是八极拳法中最高妙的拳术。它的蕴涵深广,需要好武之人勤加练习,持之以恒才能学好,掌握其精髓。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吴氏开门八极拳的简介

  我国传统武术各门派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些名字或借用创始人之讳,或源于发祥地之称。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吴氏开门八极拳的简介。

        吴氏开门八极拳的简介

  吴氏开门八极拳

  吴氏开门八极拳简称吴氏八极拳或者八极拳。我国传统武术各门派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些名字或借用创始人之讳,或源于发祥地之称。而八极拳却是力达穷极,妙化"无形"的象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其实,"太极"和"八极"都是古人用以解释自然规律变化现象的哲学名词,并非武术用语。"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淮南子·坠形训》"大地之间九洲八极","八极"用于武术则为"八方极远"之意。

  吴氏开门八极拳历史渊源及沿革

  述及渊源还要从沧州吴氏说起。明建文元年(一三九九)燕王朱棣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一带惨遭兵燹,赤地千里,百人幸难逃一。朱棣继位后,降旨迁氏,“以实空地”。明永乐元年(一四0三)回族吴氏祖讳祚永公奉招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司运判,由安徽徽州府歙县阖家迁沧,落居沧州南关。自此,吴姓回族在沧繁衍生息,丁兴家旺。先后购置今孟村县孟村镇、何吕店、海兴县小路村、南皮县鲍官屯、黄驊市吴庄子、山东庆云县后庄科(时属沧州)等大量田产,分庄立户。 其中,四世祖(以下以祚永祖为一世,下同)讳才公生四子,名安、泰、王平、琏。泰之子(六世)三统、三槐、三善迁孟村,琏之孙(七世)师孟迁后庄科,即孟村和后庄科吴姓皆四世才爷之后。后庄科师孟祖后人中有一曾孙(十世)名钟字弘声,生於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自幼丧父,衣食无著,繈褓中由其母怀抱投奔孟村族人,在其年长族侄(十一世)允明公及本族共帮之下,安家落户,长大。

  吴钟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痴迷武术。八岁入清真寺颂经习文,十五岁弃书习武。业经多师,汇通百家,以天经“阴阳”“无形”之理,解道家“易经”之论,采奇撷妙创成独绝之术,在套路编排上皆以“两仪桩”即“吴”字篆书像形为根式(两仪桩亦称八极架)八极拳门的套路动作,技击招数及其变化皆由“吴”字演变而出,这是八极拳命名冠以吴姓的重要标志。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吴钟公二十三岁,只身南游于福建晋江少林寺(孟村吴氏八极拳谱原记为“浙江少林寺”。经笔者考证,浙江并没有少林寺,有“晋江少林寺”,“浙”与“晋”在当地口音相似属笔误),技败众僧。一杆大三进三出少林寺,无一暗器著身,折服长老,震惊寺官,长老赠其锦镖一囊,镇寺惊叹“神”。此后,“神”吴钟名扬四海,与当时的“短打擒拿”名家康大力,提柳单刀名家李章结为好友,并称“武林三杰”。

  吴钟只身三破少林寺的消息很快传至京城,抚远大将军康熙帝第十四子恂勤郡王爱新觉罗·胤禵闻后,立召吴钟进京较艺。切磋中,二人以殳为器,殳端涂以白粉,以身著白粉者败。未战几合,胤禵眉间中粉而未觉,王疑为幻术,复涂面糊於殳端,再战,面糊再涂胤禵眉间,而仍未觉,胤禵折服遂拜师事。从此将吴钟留於恂勤郡王府执教,时称“南京到燕京大数吴钟”。但“八极拳”此时尚未定名,当时武林中对这样一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带有回族特色的新兴门派更是只惊奇妙,难道门宗。故在史料中称其为“异术”。

  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吴钟年逾六旬返回孟村,侍母尽孝,并在吴氏家族中传武艺,时称“吴家拳”。当时族人中习练者很多,成名传人有三位,即其独生女吴荣、世孙吴钟毓、世曾孙吴溁(永)。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0),吴溁奉命始撰第一部“八极拳”谱——《武术》,将“异术”(吴家拳)正式定名为“八极拳”,全称为《吴氏开门八极拳》。从此结束了八极拳“无名为异”的历史,标志著八极拳门创立正式完成。在《武术》序中明载“后恐异术之终湮也创为八极拳……”。这就更加明确地证明了在此之前,在中国武术史上从无“八极拳门”之称谓。这是界定“八极拳门”创立时间创始人和拳种称谓形成原因的有力佐证。在《武术》世系中吴钟公并没有将自己称为一世,而是尊“癞”为一世,“癖”为师兄。对於“癞、癖”史料均无记载。《武术》中更无只字介绍,历来众说纷纭。以下摘录几位前辈的八极拳谱序,以示说明。

  八极拳五世祖吴会清公(笔者之祖父)十九年(一九三0),第二次读谱时写到:

  “窃此次修谱於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被兵燹之累将谱损伤目不忍睹据受业人等皆相向而泣只恐年湮代远桃李门下四方人众差谬辈名故不可以无谱也至於武术成名惟资乎博学得道须籍夫专修潜心正道领受真传盖潜德无不发之光立志无不成之事矧八极精微非好学深思无有罄其底蕴斯八极奥妙非禅心竭虑无以究其本源研究功深艺贯天下此所武术之序以表原情之至意”。

  另有孟村县罗疃村李大中之嫡孙李树森之口述手抄本和张克明之嫡孙张玉衡之手抄本综合所有八极谱书考证,吴钟虽非孟村籍人,但与孟村吴氏乃同宗同脉已确定无疑。且,吴钟自幼丧父,随母定居孟村。钟公所得之艺,少年时出自孟村,自青年时代起,便游历大江南北,遍访名师益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异术”。至晚年,经反复推敲,命名为“八极拳”并由弟子吴溁(永)等渐传於世。观今日神州内外凡习八极拳术者,推其根源问其究竟,无不承认吴荣、吴溁(永)、吴钟毓之后学也,这已是不争之词。然世人中仍有人将八极拳来源枉加添足,自以为是或“岳山八极”或“丁氏八极”等之谬误之论,实为后人之笑柄。有此说者,或推三辈、五辈均学于孟村吴氏一脉。

  关于孟村六合大的来历,说法也颇杂。无论吴钟公之法学于嵩山少林寺(李树森的说法)或延安梭罗寨(张玉衡的说法)没有必要和意义再做争议。而今八极门人面对的是吴钟公和其三大弟子(吴荣、吴溁(永)、吴钟毓)。“吾师先师癞公者,真姓不传、真名不传,真地亦不传,浑言之曰,南方人癞公”。可见,古人授艺,择良授之师是友,友亦是师。自古武林中就有“经师访友一说”,“癞”是否有其人?只有吴钟公自己知道,而不向后生下传先师之仙乡姓名,这也许“癞”公就是吴钟公一生所追求之集合的“象徵”。作为后学者,勿须在此问题上过多的追究,或牵强附会,或以个种名誉抬已压他,显示自己有“学问”。

  吴式开门八极拳歌(摘自拳谱)

  上步顶肘在中堂 崩肘窝里炮最强

  就步扬炮往上打 斜步撩阴闭着裆

  叠手接拿在左右 推闯换势双手忙

  屈步撩阴一旁站 打下跪膝去扫裆

  缠肘左右掌面盖 落手拿下挂塌防

  上步跪膝跟在后 就步一势归中堂

  “四朗宽拳”,为“两仪顶肘”之横向变化。套路两趟,其一趟称“四朗宽”,二趟称“四朗提”。此套路系吴钟公创传,原本限孟村吴氏一脉相传,至今八极门仍然少得传承。笔者为弘扬中华武术也没有必要对此保守,决意奉献。八极拳单打(对打)是“两仪顶肘”之“纵向变化”。“四朗宽拳”则为“两仪顶肘”“横向变化”,两者变化轨迹则形成一个“太极球体”,“至大无外,至小而无内”,可谓“以横破纵,以纵破横”,阴阳相生相克、四正四偶,互补共存。八极拳门只有系统的掌握了“八极拳小架”、“八极单、对打”、“四郎宽”、三位一体的套路内涵及其技击变化巧妙,才能全面掌握八极拳的内容。

  四郎宽拳孟村拳谱记有六言:

  拳起叠手左右翻

  拳落定梁锁下盘

  点裆腰步三点手

  亮翅盼前亦顾后

  狮子张口挂塌进

  单连童子拜观音

有人了解八极拳吗?好像小说中和现在的特种兵、武警都了解这种武术,...

此拳起源

明代之说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

源于武当

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

张岳山创

三说,是清代河南焦作月山寺住持张岳山创。

道士所创

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

八极拳

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上说法虽然都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但中华文化,特别是道法武术这一块,基本上都是口述心授的,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以上结果都有

八极拳 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六合花、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技术核心,套路有八极小架、八极拳(亦称“八极对接”)、六肘头、刚功八极、八极新架、八极双软等。器械以陆合大、对扎合为主:其劲道讲求崩、撼、突、击、挨、戳、挤、靠、以及撞靠劲、缠捆劲等。特点为动作简洁、长短相兼、发劲迅猛、撞靠捆跌突出、肘法叠用、下盘稳固。

八极对接单练称“八极拳”。全套四趟四十二势。主要拳势有理打顶肘、左右提打、端档、托窗、转环掌、大缠、小缠、挎塌、跪膝、扑面掌、落步砸等。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十大要求

1)姿势舒展(十字劲)2)手脚相随(眼随手转,拳脚齐发)3)下盘稳固(腿不过裆,脚不离地,无蹿蹦、跳跃步法)4)劲力短快5)变化突然6)拥搓代缓(缠丝劲和“拥搓”步法)7)以气吹力(吐气发声,以声助势,以气催力)8)刚柔相兼(以“四六”为主,用“拥搓”步法)9)阴阳顿挫10)神形兼备

主要要领

劲力:讲求崩、憾、突击。崩,如山崩之势;憾,如震撼山岳;突击,为用法突然,动作干脆。须贯通於肩、肘、拳、胯、膝、脚六个部位。发力瞬间要劲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以刚劲为主。

行气:要求始于闾尾,发于项梗,源泉于腰,行步若淌泥,气要下沉,忌浮。

身法九要:(1)意正身直,(2)松肩气下,(3)外方内圆,(4)含胸拔顶,(5)抖胯合腰,(6)手脚相合,(7)气力贯通,(8)三盘连环,(9)意守丹田。

步法:不丁、不八、不弓、不马,即用拥搓步跺碾步和翻身跺子。步法歌诀: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两膝微下蹲,松胯易伫腰,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飘摇。还有 "八极,八极,两脚不离地"的说法。

技击手法:讲求寸截、寸拿、硬开硬打、挨。戳。挤、靠、崩、撼、突击。口诀曰:一寸、二裹、三提、四挎、五戳、六搂、七硬、八摔。

八极拳技击讲究彼不动,我不动,彼若不动,我以引手诱敌发招,随即用崩开裹迸之法强开对方之门,贴身暴发,三盘连击,一招三用,三法,三力,而一举成功。

拳歌

头要顶,颈要挺,身要直,胯要坐

动作干脆,发力刚猛

挨、帮、挤、靠无处不到

发力原理

八极拳的发力以“刚猛暴烈,崩撼突击”“动如绷弓,发若炸雷”为特色,从而有别于其它拳种。其劲法主要有十字劲、沉坠劲、缠丝劲等,但各种劲力之间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互相兼容的整体。

1.八极拳发力技术的过程

拳谚云:“动如绷弓,发若炸雷”,这是对八极拳发力过程的形象说法。“动如绷弓”是蓄劲的过程,意思是身体像拉开的弓一样,蓄满劲力,然后把浑身所蓄之劲传递到肢体而释放出去。实际上用“身如弓,拳似箭”这种说法来形容八极拳的蓄劲发力过程则更加贴切。

“发若炸雷”则是描述八极拳发力瞬间的特征。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发力要突然、猛烈,使人猝不及防,要有摧枯拉朽的气势;二是发力要以人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发出,任何方向都要有力的存在,就象在空中爆炸一样。

八极拳的发力虽然刚猛暴烈,但在练习和应用时都讲究“劲到头发”,也就是通常练武术讲的“寸劲”、“爆发力”,但八极拳所发出的是督透之劲,不是抖弹之劲。八极拳发力的全过程可分为前期动作的运动过程(发力的准备过程)和发力过程,发力动作的运动过程要放松,要达到松而不懈、快而不僵的要求,以便在节省体力、理顺筋脉的前提下快速完成动作过程,当动作运行到指定位置时,再突然发力。所以八极拳的发力过程要领总结起来就是:发力前的过程要放松、要快速,快速到位,到位发力。这既是练习时的要求,也是应用时的要领。

发力特点

通过对八极拳劲力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八极拳发力的特点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劲整力猛、暴烈突然。由于八极拳的发力是整体发力,劲力是由人体内向外发出的,且各个部位高度协调,同时发动,充分激发了人体内的潜能,使之瞬间向外爆发出来,形成了八极拳劲力刚猛暴烈的特点。在实用时威力奇大,极具杀伤力,即使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招式也极具实效性。

二是劲力浑圆、攻防兼备。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八极拳的劲力是以人体为中心向四处辐射发出,其中既有显现的力,也有隐藏的力,可以说全身无处不藏力。有些方面看似无力,触之则有力,而且在各个方向都有力存在。对手无论在任何方向实施破解或偷袭,或者从几个不同方向同时进攻,都会遇到一股强大劲力的反弹,从而起到保护自己,伤害对手的作用。

三是刚柔相继、虚实相生。八极拳的劲力看似刚猛,而在蓄劲和劲力运行的过程中又要做到柔顺自然,快而不僵,柔而不懈,快速到位后突然发力。其过程的柔顺和发力的刚猛,充分体现了八极拳劲力刚柔相济的特点,柔顺的过程为发力的刚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这种刚柔相济的劲力使得八极拳的招式在应用时能够虚实相生,每一招每一式皆可实可虚,不发力为虚,发力即为实,不到位为虚,到位后即变为实,因此可使人虚实难辩,真假难分。

四是以气促力、简捷实用。八极拳在发力时都伴以擤气,以使气力相合,内外合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招式,也蕴藏着极为巧妙的劲力,且可使内气直接用于实战,从而发出督透之劲。此劲后续极强,就向大海的波涛一样,连绵不断,一浪高过一浪,直透体内,伤及五脏六腑,使人无法抵抗。人在受到打击以后,外面没感到怎么样,而内脏却似翻江倒海般难以忍受,这也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伤”。

http://ke.baidu.com/view/35993.htm?fr=aladdin

我在沧州学过八极拳,孟村的一个教练,指教了初步的,我希望可以对八极拳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你好,我就是孟村八极拳弟子,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首先,我先给你介绍一下八极拳的架子。八极拳最基础的架子有三套,一套小架(共12路),一套单打(两个人练就是对接),另外一个就是四郎宽。古语:学会四郎宽,打败半边天,可见其厉害之处。八极拳对应着还有很多器械,像行者棒、六合花、六合大、疯魔棍等等,都是器械类套路的上等拳术。

其次,你想对八极拳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我给你一些私密资料,下面这篇文章摘自我师爷吴连枝写的《八极拳法大成》。。

当今,中国武林界最厉害、最实用的搏击格斗术当首推“八极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日本称为“一打必倒”的真功夫。八极拳法有着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套路体系,有系统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习八极拳术者大都看眼于实战。武术从属于体育的范畴,但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人们着眼于对实战术的训练,还有八极拳的本来面目。这是因为:竞技亦是体育。八极拳主要技击特点在于猛踢、膝顶、肘打、头撞、近身靠打的连环作用。几百年来,被世人称为“狠八极、楞八极”,是一种有效、凶悍、残忍的生死搏击术。

八极拳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拳种,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八极拳源于当今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境内。孟村是回族区,八极拳创始人吴钟即是回族族民。回族族民自古以来便因民族弱小且散居,而饱受四方强邻的欺凌,加之苦海沿边经济文化落后,土匪盛行,人们为了养家护院,不但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而且还必须具有强健的躯体、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保家卫国的本领。八极拳就是这种为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且技击术独特的搏击、格斗术。同时也成为梦村人引以为豪和喜爱的传统武术。当今在孟村境内,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尚武之风,古今不逾。而且较大的庆典,如元旦、春节,武术表演不仅是必有的节目,且常被列为压轴戏。近三百多年来,孟村境内涌现出诸多八极拳名人,如:吴钟,他是康熙十四子允禵郡王之武师;霍殿阁,是宣统皇帝的武师;王子平号称“千斤王”,称雄上海市;八极拳大事吴秀峰三夺全国武术特别优秀奖,受到贺龙元帅亲自嘉奖;吴连枝十三次出国传授八极拳,自从一九八三年以来(至2002年,冷露注),仅孟村人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金牌数已达六十多枚。

八极拳术中除常见的拳打脚踢之外,最讲究的是崩撼突击、贴身近发,上打云、摞、提、按;中打挨、膀、挤、靠;下打吃根、埋根。发力上讲究: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二心稳定、气沉海底。出一招蓄多招,如重炮连发,出手似矢,回收如钩,充分利用人的头、肩、肘、手、胯、膝、足、梢八大部位的作用,前后、左右、上中下三盘连击,发招、进招、变招、化招,一环扣一环,且多采用后发制人,你打,我也打。八极拳术有定式、招法,一招一式,朴实无华,用时无形,勇猛向前,发力始于尾闾,发于项梗,源泉于腰,发力于根。八极拳法的技击术,强调要求应用肘、膝、腿法时要凶狠、强猛,不得给对方喘息机会,要重创对方。

根据《沧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为争夺帝位,举兵“靖难”,连续三年对津南鲁北地区进行大规模,俗称“燕王扫北”。特别是当今沧州、盐山县、庆云县、南皮县一带,被杀之人数数以万计,百人难逃其一。朱棣称帝后,永乐二年(1404),为了填补渤海地区遭受浩劫后的空旷,便由山西移民于此地带,部分回、汉族民众才陆续从各地迁居于此。

到了明末清初时,该地区经济文化还十分落后,曾一度没有官兵镇守,因此土匪较多,打家劫舍,民不聊生。回族族民的生活更是惨不忍睹,既没有地位,又没有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十分落后。众民生为了生存,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和身家性命,农闲时大多喜欢舞弄棒以强壮身体,保卫家园。因此,沧、南、盐、庆一带武风盛行。至清末,孟村一带便有“武乡”之称,涌现出众多武林高手。

《八极拳秘诀之谱》中载:吴钟,字弘声,孟村镇人,天方教人(回族),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公元1712年)生。钟自幼聪颖过人,八岁入学,十五岁弃文习武,勤奋练习,寒暑无间。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受业于云游高人“癞”而精于“癖”。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吴钟只身投福建少林寺较技艺,被镇寺钦差官奖为“神吴钟”。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和恂勤郡王允禵相约于燕京(今北京)较艺,钟屡胜允禵数次,一时间为王公大臣所称颂,“神吴钟”之誉,誉满京城,广为流传,并授业于一百五十与人。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吴钟返故里,侍母尽孝,遂设场授徒,梓桑从学者几乎百里之外。其独女吴荣、族侄吴溁、吴钟毓三人,钟之艺业尽数得之。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年迈的吴钟“恐其异术终烟灭也”,撰写了谱书,奠定了谱规,命名为《开门八极拳秘诀之谱》,代代相传至今,使八极拳术开门立足,立足于中华武林浩海之中,独树一帜。

历史上有无吴钟拜“癞”为师受业之实,就目前所存资料中,除《沧县志》、《吴氏八极拳秘诀之谱》中记载外,已无所考证。八极拳术始于道家还是佛家,众说纷纭,亦没有史料可究。虽八极传门历代称“癞”为始祖,吴钟和“癖”为二世初祖,但“癞”先师为何许人士,姓氏名谁,也无法考究,“癖”亦然。但八极拳创始人为吴钟,是不可置疑的。

八极拳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以踢、打、摔、拿为素材,按照“武技”内在规律和“舞技”的艺术技巧编成的各种徒手、器械的套路、对抗比赛及有关的锻炼方式、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项目,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开门八极拳和八极拳的区别

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天气频道

CCTV频道

CCTV栏目

节目时间表

首页 > 体育频道 > 武林大会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小 中 大

《开门八极拳》拳种介绍

CCTV.com 2009年01月12日 16:52 进入体育论坛 来源:CCTV.com

一、八极拳的理论系统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八极”用于武术,则取意于“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之所以以“八极”命名,与其基本理论和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优秀的武术门派,八极拳有着自己独特、完整、系统的理论。其整个理论系统大致可由意理、武理、力理、医理、德理五部分组成。

“意理”是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源于《天经》和《易经》。由于八极拳自古以来主要在回族人中传承,而古称“天方教”(即教)的回族人,自幼学习《天经》(古兰经),接受文化教育,深受教“阴阳”理论和“无形”理论的影响。教认为:“真主无形,无事不知,无处不在”,“万物生变介于阴阳”。八极拳前辈正是以此理论破译道家《易经》,解释“太极”与“八极”,追求无形境界。认为“太极”阴也,为“文”;“八极”阳也,为“武”。“文”之为“静”,武之为“动”;“静”之则“天下则安”,“动”之则“乾坤可定”。天下安,乃万物生存之本;乾坤定,衍生万物演化之力。二者相辅相成,可谓“安”生“定”,“定”生“安”也。即易理所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变化至穷极(八极)。”使整个宇宙至大而无外,至小而无内,浑然一体,将有形化无,复归《天经》之理,使武术境界高达“意无定向,招无定法,力无定处”,令对手感到攻击之力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故门内谚语称“有招有式皆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无形是我门中宝,阴阳变化奥妙深”。

“武理”,是八极拳技击之术的变化理论,是在“意理”指导下的具体行为理论。其主要内容为“六大开”和“八大招”,合称“六开八招”或“六开八打”。“六大开”即“开门出手,六力合一”。以人体各部位所产生的“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力量,左右相生相合,首尾前顾后盼;重心为轴,六力相协,守则分,击则合,力增数倍。“八大招”亦称“八打”,是“手、眼、身、法、步、意、气、力”的运用原理,而不是套路或招式。但也有将“八大招”归指为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迎风朝阳手、黄鹰双抱爪、霸王硬折缰、左右硬开门、立地通天炮等八种招法之说。

“力理”是指“武理”以外的力学理论。是招式、动作设计的理论依据。做为八极武术不求虚美,注重实践,每一个动作、招式,都是一个稳固的支撑架和发力架。招招相衔、环环相扣,形成冲撞力、爆发力、提抱力、下劈力、上撩力、前推力、后靠力、胯打力、别子力、缠绕力的巧妙结合。

“医理”即强身健体之理。八极拳《谱规范例》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武术者本为操练身体、保卫国家者也”。而“操练身体”本身就是医学理论的行为反映。八极拳讲究“以意推力,意催力行,吐纳哼哈二气(行气)”在其各种招数中大量运用了经络学和骨科学。此门历代传人都善推拿、正骨之法,六世传人吴秀峰的“捏耳看手”诊断法堪称一绝。

“德理”是道德理论。八极拳的德理来源于教和儒学,是人德与武德的综合。八极门明确规定“不可恃血气之勇欺压乡里;不可贪图小利害及同胞;不可自恃武勇罹杀身之祸;不可呈自身之刚强灭他人之志;不可因比试之胜负引类呼朋,以致同室操戈;入门拜师须父兄亲领,并行拜师之礼;为师授徒需先教以仁义,再教以忠勇;凡同谱之人倘有不法之徒或欺师灭祖,或为匪作恶者,一经查明,先去其谱名,然后群起而攻之……”,这些道德理论,代代相传,成为八极门人的立世之基石。

二、八极拳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美的武术门派,不但要有完整的理论,还要拳械相兼,并有固定、独特的套路和法则。这是区别于其他门派和单拳散手的要素和标志,同样也是八极武术门户的根本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生命源。

清初,八极武术主要有“三拳”(八极小架、八极单双打、四郎宽)、“三”(六合大、六合花、六合洪)、“两刀”(提柳散阴刀、春秋大刀)、“一棒”(行者棒)。吴钟之女吴荣出嫁后,将夫家(戴氏)华拳、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等长拳套路引入八极门,并贯以八极拳理。此后,经过八极拳历代名家先辈、尤其是吴秀峰先生的发展改革、血汗凝聚,在拳械套路上又先后增添了黑虎拳、飞虎拳、六合刀、四门刀、刀进、三节棍进、棍对棍、剑对剑、八棍头对打、对劈、九宫纯阳剑、开拳、二十四连手拳、十二形抱拳、单形拳、扶手、四封四闭、八棍头(1-8路)、罗汉功、青龙剑等。七世嫡传吴连枝在继承发扬前人技法套路的基础上,又将现代力学、人体学,科学地运用于八极拳的研究之中,使八极拳理论与技法不断完善。

在八极门一系列套路中,“八极小架”为最基础的套路。“八极小架”亦称“八极架子”,此套路由二十余个动作组成,是以“两仪式”为基本架子演变出的套路。其动作朴实,内涵深奥,初学易练,老死难精。此拳称之为“小架”,并非另有“八极大架”,八极拳也并无大小之分。凡持“小八极”“大八极”之说者,皆为误传。

“八极单打”(对打)亦称“八极单摘”(对接),是八极拳术的代表套路。此套路由六十余个动作组成,为“两仪”之纵向“四象”变化和“六开八招”变化的总体体现。单练称之为“单打”、“单摘”,双练称之为“对打”、“对接”。初练者先学单打,再习对打。学习对打时,先者一攻一防,后者一防一攻。始为你一招、我一式,慢慢入门,称之“喂手”;熟练后体知“六开”之法,初掌拆招应变之术,称之“拆手”,“拆手”由慢而快,由粗而精,“六开八打”动用自如,由必然变化进入条件反射之自由变化,称之“无招无式”,即入“无形”之境。

“四朗宽”,为“两仪”之横向变化。全套共分两路,分称“四郎宽”和“四郎提”。对此套路,谱载其论有六言:“拳起叠手左右翻,拳落定梁锁下盘;点裆腰步三点手,亮翅顾后亦盼前;狮子张口挂塔进,单练童子拜观音

三、八极拳主要特点

“八极拳”不仅拳械套路丰富,而且无论从总体还是身法、手法、步法都有着鲜明的门派特点。

“开门”是八极门派的总特点。故称之为“开门八极拳”。何为“开门”?其意有四:

1、“门”者,“始”也,即始立门户,独树一帜;2、技法变化讲究“六开”,巧也,猛也,开门无阻也;3、开门入窍,慧入心脑,晓理、悟性、明德,以一理生万变,以万变为自然;4、开门不闭门,不独存,提倡外传内引,开门交流,取长补短,永无止境。

“十大形意”是八极拳的身法特点。所谓“十大形意”,就是运用龙、虎、熊、蛇、鹤、鸡、猿、鹿、鹏、鸵十种动物在搏击中所善用的“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十大劲别体现于八极拳中,以提高习练者稳步、快捷、多变、勇猛、涵蓄、虚实之效。

“八大手型”是八极拳的手法特点。是在动用掌、拳、勾等传统手型的基础上,由吴秀峰先生根据 “锤、瓦(刀)、斧、杆、刺、叉、锛、镰”八种劳动工具,创出三锤手(捶)、三抄手(瓦)、三起手(杆),三把手(斧)、三按手(镰)、三刺手(刺)、三钗手(叉)、三扑手(锛)等多种手法技巧,这也是八极门在武林中的独特之处。

“启动闯步”是八极拳的步法特点。除马、弓、仆、虚、歇五种基本步型外,另盘提步、击步、里拨提、外拨提、提提步等很多灵活多变的步法。抬腿举足讲究“吃根埋根”行若趟泥,进如闪电,动静分明,落地生根。

除以上特点外,拳法要求:上盘“云、掳、提、按、叼、抱、缠、战”;中盘“挨、崩、挤、靠不容迟缓”;下盘“吃根、埋根、毒蛇摆头”三盘合击,硬闯中门,无力可抵。

在防守方面,讲究“保中心”、稳“重心”,手护头、肘护肋,膝护裆,脚护身。

在技击方面,讲究“半步拳法”(让步不上步,进退只半步)、“三力攻法”(跺、碾、闯),“六行合术”(猛、刚、挑、穿、空、领相合)“八部进击”(头、肩、肘、手、胯、膝、足、尾)“六不输”即输手不输肘、输肘不输肩、输肩不输头、输头不输胯、输胯不输膝、输膝不输足。实战要求:动有“意、气、力”,眼有“精、气、神”,出手“稳、准、狠”。秀峰先生其精要,总结一诀:“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脚如钻;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阴阳虚实变化急,命意源泉在腰间。”

总之,八极拳“劲出刚猛,暴烈骤变,崩撼突击,哼哈作气,动若绷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冲蹿跳跃,以势险夺人;贴身进发,以节短取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责编:Zhao

标签: 来历 八极拳 四郎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x7v5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