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晨钟暮鼓的由来

晨钟暮鼓的由来

晨钟暮鼓的由来

晨钟暮鼓,汉语成语,拼音是chén zhōng mù gǔ,意思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出自唐·李咸用《山中》。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钟楼为何有晨钟暮鼓?

1、钟楼和鼓楼的起源: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

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 483 年- 493 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2、钟楼和鼓楼的用途:

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扩展资料:

汉代的“晨鼓暮钟”与唐代的“晨钟暮鼓”

中国的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只是至今我们还没有见到汉代现存钟鼓楼的报道。按照钟鼓楼建立的地点或用途来分类,钟鼓楼大致有两种:

一种钟鼓楼建在宫廷或庙寺大门之内的两侧,或宫墙后侧。宫廷中建造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唐、宋时期的长安、开封都是繁华的都城。当时,城邑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各自管理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坊门,定时开启。

而在宫城正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皇宫的管理者早晚根据钟鼓声开启宫门,城里的里坊管理者早晚也根据钟鼓声开启各自的坊门。后来,宋代对里坊制进行了开放性改革,但鼓钟制度却延续了下来 。

自唐代起,鼓钟报时制度改为了“晨钟暮鼓”。直到元代,统治者也在北京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唐代寺庙内也设有钟和鼓,到了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两者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击鼓的方法是:早上先敲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敲钟。

另一种钟鼓楼建在城邑的中心地带,为的是让钟鼓发出的声音传播到极致,使城邑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开封“晨鼓暮钟”的设置方式,应该是延续了汉魏时期城邑的鼓钟报时方式。

钟和鼓最早本是古代乐器,汉代以后才逐渐作为报时或报警之用。此外,封建王朝还将其作为举行朝会、庆典时,节制礼仪的司乐来使用。

中国古代城邑作为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多为两层,三层以上建筑较少。古代钟鼓制作很有讲究,且声音洪亮,传播久远。据说,在夜深人静之时,远在45公里之外的尉氏县都可以听到开封城里的钟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钟楼

晨钟暮鼓的由来散文

晨钟暮鼓,很多人都知道是一个成语,从词面来解释,早晨敲钟,晚上击鼓。作为成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佛寺里,早晨敲钟,旁晚击鼓。1、形容僧尼单调孤寂的生活。例如,来到少林寺的少男少女们,为了学到中国武术的精华,也逐渐适应了晨钟暮鼓的生活。2、比喻某些日复一日,固定不变的东西。例如,节约,节约,母亲的口头禅如晨钟暮鼓,天天在耳边响起。其实晨钟暮鼓含有更多的历史故事,他不仅是古人的'一种报时方法,而且还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古人将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夜漏尽,钟鸣即起;昼漏尽,鼓鸣则息也。

因为钟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483年-493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城中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这就是古时每个城中必须建有钟楼鼓楼的原因。

钟鼓不仅是报时的工具,而且还是消防、抢险、救灾、聚众、守城等信号。当发生重大事情,需要大家参加,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成为城市老百姓必须遵守的规定。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所写《李娃传》提到:“久之日暮,鼓声四起。姆曰:‘鼓已发矣,当速归,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声一响,街上就禁止行人,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不仅古人充分利用钟鼓,就是今天,敲钟往往是单位起居作息的信号呢。可谓,钟声鼓声,声声入耳;人心民心,心心相连。

晨钟暮鼓的做法最初则来之佛教。

据说当年释迦摩尼讲经说法时,大家没有计时工具,很难在统一时间聚集在约定的地点,佛祖就创立了晨钟暮鼓的规定,以通知信徒何时集中和疏散。钟和鼓原来是佛教的法器。当佛教有了道场,钟楼鼓楼就成为必备的建筑物。一般是山门内东钟西鼓。钟和鼓也有新的用途,僧侣上早课的时候敲钟,上晚课的时候敲鼓。就是一天三餐,也是用钟鼓声来通知僧侣的。佛教有一个“饭后钟”得到故事。

唐代时,有一个叫王播的人,年少时生活贫困,只好在扬州昭寺寄食(不花钱)。寺内的僧人看不起他,吃饭的时候不招呼他。一天中午,王播听到吃饭的钟声,就来到斋堂,发现僧人早把饭吃光了。王播只好挨了一天饿(僧人午后不食)。他十分感慨,在所居住的墙壁上题写了“上堂已了各东西,惭愧阇黎饭后钟”两句诗。二十年后,当年穷小子成了——淮南节度使,又来到扬州。王播重游慧昭寺,只见当年题写的诗句被僧人用碧纱遮盖起来。王播感慨万分,要来笔墨,再续上两句:“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一些僧人看了无不面红耳赤。

后来汉传佛教又进行了引申,众僧每天清晨,起床前要“先敲钟再敲鼓”,敲钟既是通知众僧起床,又是为了超度死去的人,让他们顺利到达另外一个世界并不再受苦。晚上休息的时候要“先敲鼓再敲钟”,敲鼓既是通知众僧应该休息了,又是为了保佑人们享受幸福生活,一生平安。

正是:一杵唤醒人间梦,两槌震撼神鬼魂。

晨钟暮鼓是什么意思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成语是【晨钟暮鼓】,这个成语指佛寺中早晨敲钟、晚上击鼓以报时间,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褒义成语。

晨钟暮鼓出自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这就是成语“晨钟暮鼓”的由来。

【晨钟暮鼓】是一个联合式结构的成语,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状语。

【晨钟暮鼓】的近义词有【当头棒喝、暮鼓晨钟】等,其中【暮鼓晨钟】和【晨钟暮鼓】意思相同,【当头棒喝】意思是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那我们怎么用晨钟暮鼓这个成语来造句呢?他隐居寺院后,岁月就随着晨钟暮鼓而一天天消逝了。

如果用【晨钟暮鼓】来成语接龙,则可以接:鼓舞人心、鼓衰气竭、鼓旗相当、鼓腹而游、鼓舞欢欣等。

好了,本期视频就到这里,以上就是成语晨钟暮鼓的全部介绍,你学会了吗?

揭示古老的计时习惯晨钟暮鼓与深夜的起源

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子夜”,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古代人对白昼和黑夜的称呼不同。白天被称为“钟”,夜晚被称为“表”或“鼓”。这从古人留下的钟楼就可以看出来。在古代,城镇里有钟楼和鼓楼。早晨,钟声响起来报时,所以白天叫“几点”。古人把一夜分为五班,除夕“一夜连两年,两年五班”就是这个意思。

守夜人打梆子,计时,故夜间时间称为“守望”;有些地方用打鼓来报时,所以晚上的时间也叫“打鼓”。所谓“几个表日”或“几个鼓日”,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来源于此。bxl《红楼梦》近况在大观园庆元宵一章中说:“天上两鼓,《八义》出《观灯》八戏;三点钟,贾母听了女老师的《凤求鸾》;四点钟,凤姐的笑话讲完了,终于,灯节那天,聋子三三三五四放鞭炮了。这是“更”和“鼓”的用法最明显的例子。

古人之一,相当于现在的19:00到21:00;二是21时至23时;是23点到凌晨1点;第四个是1点到3点;五点是三点到五点。现在是半夜,也是夜里最冷的时候,所以贾母说:“大冷天起来怪怪的。”贾府元宵至“四更”,约凌晨三时。可见贾府的元宵十分热闹。

标签: 由来 晨钟暮鼓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mlgj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