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南非对华出口有哪些

南非对华出口有哪些

南非对华出口有哪些

南非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矿产、金属、化工产品、机械设备、纺织品、食品、木材等。具体如下:

1. 矿产:铁矿石、铬矿石、煤炭、铜矿石、锌矿石、锰矿石、钛矿石等。

2. 金属:铜、铝、钢材、稀土金属、锂、镍等。

3. 化工产品:石油化工产品、烯烃、基础化工品、精细化工品等。

4. 机械设备:汽车、轮胎、风力发电设备、挖掘机、机床、轴承、变压器等。

5. 纺织品:毛衣、棉制品、丝绸制品等。

6. 食品:葡萄酒、水果、鱼类、肉制品、奶制品等。

7. 木材:木材、木制品、纸浆、纸张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南非对我国出囗商品主要以什么为主

南非对中国出口货物主要是铁矿砂及其精矿、钻石、钢材等。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愉快,期待你的好评,谢谢鼓励。

按照贸易总额来分,非洲与中国贸易来往最多的一类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哪里?

目前中国是南非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南非的贸易额占中国与非洲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中国向南非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日用品以及工艺品。在机电产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是中国向南非出口的大宗商品,其他电信类产品的出口增速也较快。

南非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钢材、矿砂、化工原料以及珠宝钻石。南非对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是矿产品,约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近一半,这凸显了南非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

南非葡萄酒不仅质量上乘且价格实惠,他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如何?

南非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掀起一股销售狂潮,因为南非的葡萄酒价格便宜质量也好,经过官方认证,所以销售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但现在欠缺的一点,就是品牌的知名度能够和品牌知名度打出去,那这些南非的葡萄酒肯定会获得不错的市场条件。

南非本身是有生产葡萄酒的天然条件的,因为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大家比较推崇的比较经典的拉菲系列的葡萄酒,他们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种植酒葡萄是比较有条件的。因为湿度比较大,有利于满足水分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南非它本身没有那么高的水分,它却有另外一个条件,昼夜温差比较大,土地也比较肥沃,这两个条件就足以产出良好的酒葡萄。酿造葡萄酒自然就是可以做的事情。

因为南非它本身所处的纬度并没有欧洲的那些国家那样高,但是它本身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它大部分是季风气候或者带的一些气候,所以它早晚温差比较大,有利于植物进行糖分积累。学地理的时候大家都学过新疆为什么有很多葡萄以及哈密瓜之类的都比较受欢迎,就是因为昼夜温差大,没有那么多的水分,然后糖分积累比较浓厚,吃起来就比较甜,南非本身劳动力又比较便宜,土地也比较肥沃,有了良好的产出条件了。

很缺一些品牌知名度,所以后续要想在国内市场上有不错的发展,肯定需要打广告啊,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现在也需要宣传,既然这个产品只认好,味道好,那为什么不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呢?做广告前期肯定是要投入的呀,但前期投入1点带来的是后期巨额的回报,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

南非的牛肉能出口到中国吗

进口牛肉的话,不太好进,要做备案的,

另外还要看有没有疯牛病之类的,

总之肉类进口的话,还是算比较麻烦的

时隔七个月为什么南非牛排重返中国?

         自今年以来,中国肉类市场需求大幅提升,除了猪肉之外,我国也加大了对牛肉的进口。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共进口牛肉113.2万吨,同比去年增长了53.4%。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海外牛肉正在输往中国。据媒体10月15日报道称,日前来自南非的50吨牛肉经过全程冷链运输后,已经顺利抵达中国成都。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今年7月南非牛肉被允许重返中国市场后,中国西南地区首次进口南非牛肉。

       据悉,去年我国共自南非进口6800吨牛肉,已经成为该国最大的牛肉出口目的国。但是今年3月,南非牛肉因质量问题被暂停对华出口。好在四个月之后,南非已经重新获得资格对华出口,时隔7个月,南非恢复对华出口后的首批牛肉才抵达中国。除了首批50吨南非牛肉之外,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成都国际铁路港还将继续进口500吨南非牛肉,以填补进口肉类市场的缺口。

         而与此同时,中国宁波穿山港区口岸也迎来了首批阿根廷牛肉。据了解,这批共27吨、货值13.3万美元的阿根廷牛肉正在该口岸进行质量检验,等通过之后将会销往全国。而今年前7月,阿根廷对华的牛肉销量增长了超过一倍,达8.7亿美元。而阿根廷在中国进口牛肉市场的份额也达到了21.7%,还略高于巴西,短时间内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牛肉进口国。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同样作为中国主要牛肉供应国的澳大利亚还强调了对华出口牛肉的信心。澳洲牛肉出口公司Elders宣称,澳大利亚每年对华出口价值30亿澳元肉类的目标将不会受到影响。而在阿根廷牛肉对华出口大增、南非牛肉重返中国市场的情况之下,澳大利亚这30亿对华出口目标或难实现。

非洲对中国的援助20世纪70年代

一、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贸易是中非经贸合作最初的形式。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中非贸易规模日益扩大。195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60年达到1亿美元,1980年超过10亿美元。2000年迈上百亿美元台阶后,中非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508亿美元,自非洲进口560亿美元。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33.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2%升至4.2%,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8%升至10.4%。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非贸易额下降到910.7亿美元,但中国在当年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非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2010年1月至11月,中非贸易额达114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2000年以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过50%。在非洲对中国出口方面,棉花、磷酸盐等初级产品曾经是主要商品。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洲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豆、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等特色产品,逐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和喜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从非洲进口有所下降,但农产品进口增长了25%。

多年来,中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加强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从2005年起,中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扩大到4700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95%的商品。在零关税带动下,非洲受惠商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从2005年至2010年6月底,中国在零关税待遇项下累计进口非洲商品13.2亿美元,包括农产品、皮革、石材、纺织服装、机械零部件、贱金属、木制品等。中国还通过举办非洲商品展、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并提供摊位费减免等优惠便利措施,帮助非洲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当前,中国和非洲同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市场需求旺盛,中非贸易具有很大潜力。就中国而言,非洲原油、矿产、钢材、农产品等商品对华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出积极作用。就非洲而言,中国的产品和技术适合非洲发展的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为非洲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非洲资源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出口市场。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非洲,可以帮助提高非洲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一些非洲国家控制和缓解通货膨胀。

二、拓展相互投资领域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始阶段规模普遍较小。进入90年代后,中国对非投资规模逐步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方式日趋多样。2000年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与此同时,非洲对中国的投资也日渐活跃,一批非洲企业在中国市场中发展壮大。

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增长迅速。200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为4.9亿美元,而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大幅增长到93.3亿美元。二是分布广泛。中国对非投资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主要流向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家。三是领域丰富。主要涉及采矿、金融、制造、建筑、旅游、农林牧渔业等。四是方式多样。除独资、合资外,参股、并购以及与第三国企业合资开发资源等方式也逐渐增多。五是主体多元。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从业者等,均在非洲投资兴业,各有所长,相互补益。

中国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起到了明显带动效应。一是通过签订协定等方式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3个非洲国家签署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11个非洲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中非企业合作创造条件。二是设立中非发展基金。该基金是由中国金融机构设立的专门用于支持国内企业对非投资的股权基金,成立3年来已决策投资30多个项目,涉及农业开发、机械制造、电力、建材、工业园区、矿业、港口物流等领域。目前基金一期10亿美元额度已安排完毕,将逐步扩大到50亿美元。三是推动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由中国企业在双方支持下进行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并负责招商,吸引中外企业入驻,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目前,中国正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建设6个经贸合作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2.5亿美元。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已引进13家企业,涉及采矿、勘探、有色金属加工、化工、建筑等领域,完成实际投资6亿美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非洲国家资源丰富,在资源领域的开发合作是中非投资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按照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非洲资源开发,帮助非洲国家发展资源加工业,提高资源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合作中,中国企业严格遵循国际规则,采取公开透明、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不垄断、不排他,与非洲国家和国际企业共同开发、利用资源。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拓宽了非洲发展的资金来源,提升了资源价值,也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赢得了当地和民众的广泛欢迎。如,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企业与苏丹合作开发石油资源,帮助苏丹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苏丹的财政收入由此大幅增加,对改善人民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在非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与当地民众关系,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本土化”经营,雇用大量当地员工,积极提升所在国自主发展能力,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如,中国在赞比亚的矿产企业,不仅投资建设冶炼厂,提高当地铜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承诺,“不减少一吨产量、不裁减一名员工、不减少一分投资”,成为该国7家外资矿山企业中唯一没有减产、裁员的企业。

近年来,随着非洲经济发展和中国市场潜力扩大,非洲企业对华投资日渐活跃。其中,毛里求斯、南非、塞舌尔、尼日利亚、突尼斯等是非洲主要的对华投资国家。南非企业在华合资成立的啤酒企业,共经营着近70家啤酒厂。突尼斯与中国企业在华合资成立的化肥企业,已成为中国大型复合肥生产基地之一。截至2009年底,非洲国家累计对华直接投资99.3亿美元,涉及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交通通讯、轻工家电、服装纺织、生物制药、农业开发、娱乐餐饮、房地产等领域。非洲对华投资体现了优势互补,也带动了中国对非洲和其他地区的商品出口。

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很多非洲国家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重视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扩大融资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住宅、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通讯、电力、给排水、医院等基础设施,对非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国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要求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保质完成项目建设。

多年来,中国援助非洲国家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20世纪70年代,在自身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援建了1860多公里长的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成为中国无私援助非洲的历史见证。中国援建的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每年举行上百个国际会议及展览,推动了当地商贸及旅游业发展。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50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较大的项目还有索马里贝莱特温—布劳公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突尼斯麦热尔德—崩角水渠、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等。正在援建非洲联盟会议中心等一批项目。

为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中国提供了大量优惠性质贷款,并支持中国金融机构扩大对非洲商业贷款规模。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非融资力度。2007年至2009年,中国向非洲提供了50亿美元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2010年至2012年,中国计划向非洲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优惠性质贷款支持的在建大型项目,包括毛里求斯机场、赤道几内亚马拉博住宅、加纳布维水电站等。

中国工程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通过竞标在非洲承建工程项目,建设了大批质量好、造价低、非洲急需的基础设施。从住房、道路,到机场、炼油厂、电信网、水电站,项目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企业投标到组建国际企业联合体投标,中国企业在非洲展现了实力,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提升了国际化经营能力。中国企业建成的大型项目包括阿尔及利亚喜来登酒店、埃塞俄比亚全国电信网、苏丹麦洛维大坝等。正在建设的大型项目有安哥拉社会住房、利比亚沿海铁路、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等。

中国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从事惠及当地民众的公益事业,赢得了所在国、公众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捐资修路、架桥、打水井、建医院、盖学校,还捐赠物资,为当地社区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如,中国企业在苏丹的公益事业已使200多万人受益,在尼日利亚捐建的中尼友好小学缓解了当地300个村庄的基础教育压力,在安哥拉、利比亚等国建设的职业培训中心已培训大批学员。

四、加强发展能力建设

发展是非洲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技术和人才的匮乏是制约非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高度重视非洲发展能力建设,通过与非洲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向非洲派遣援外专家和青年志愿者等,努力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中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合作,为非洲培养大量人才。截至2009年底,中国提供援助在非洲建成107所学校,向29465人次非洲留学生提供了奖学金。目前,中国每年向非洲国家提供5000个左右奖学金名额。中国还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在非洲建立生物、计算机、分析化学、食品保鲜加工、园艺、土木工程等专业实验室。

开展管理和技术培训。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非洲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截至2010年6月,中国为非洲国家培训了各类人员3万多人次,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农牧渔业、医疗卫生、科技、环保等20多个领域。另外,中国在非企业通过建立培训中心、在职培训、选派优秀员工赴华培训等方式,为所在国培训大批熟练技术人员。

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中国在许多非洲国家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编织、刺绣、皮革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如,中国为利比里亚战后难民、辍学学生、贫困农民举办了多期竹藤编技术培训班,推动当地竹藤产业发展。竹藤编培训班学员通过出售自制产品,月收入可达150美元,有效改善了生活条件。

派遣援外专家和青年志愿者。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3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104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帮助非洲国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派遣专家指导中国援建项目的生产运营,培训当地管理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掌握管理项目的能力。中国还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与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加蓬、塞拉利昂、马里、尼日利亚等国分别签署了《南南合作三方协议》,累计向上述国家派出600多名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非洲派出青年志愿者312名,提供了汉语教学、医疗卫生、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国际救援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五、帮助提升民生水准

完善公共设施、解决粮食问题、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外债负担等,是关系到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民生问题。中国十分关注非洲的民生发展,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公共福利设施,提高农业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并积极开展对非减债、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

积极援建公共福利设施。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了一大批低造价住房、打井供水、污水处理、广播电视和通讯设施等公共福利项目,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塞舌尔、莫桑比克、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的低造价住房项目,改善了当地民众居住条件;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赤道几内亚的打井项目、坦桑尼亚查林兹供水系统、尼日尔津德尔供水工程等,解决了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问题;赤道几内亚国家电视中心,满足了当地电视信号传输、覆盖的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农业合作。粮食安全关系到非洲的稳定发展和脱贫减困。农业是大部分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优先领域。中国始终将帮助非洲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根本目的。中非农业合作的主要领域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养殖业、农业实用技术交流和转让、农产品加工和储运等。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为非洲援建农业技术试验站、推广站、农场等农业项目142个,启动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并向非洲国家提供大批农用物资、农业设备。中国还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农产品加工、农业开发项目。

改善非洲医疗卫生条件。援建医院、派遣医疗队、提供药品和医疗物资援助,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主要措施。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54所医院,设立30个疟疾防治中心,向35个非洲国家提供价值约2亿元人民币的抗疟药品。自1963年起,中国持续向非洲派遣医疗队,共向46个非洲国家派出过1.8万人次援外医疗队员,累计治疗患者2亿多人次,并为非洲培训数万名医疗技术人员。中国医疗队不仅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还创造条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断肢再植、巨大肿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挽救众多生命垂危病人,并填补了受援国多项医学空白。目前,有1000多名中国医疗队队员在41个非洲国家提供医疗服务。

减轻非洲债务负担。中国一贯支持非洲国家的减债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减轻对华债务负担。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已免除35个非洲国家的312笔债务,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上述减债举措,体现了中国帮助非洲实现发展的愿望和决心,也推动了国际社会对非减债进程。

开展减灾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中国与非洲积极开展减灾、救灾领域的人员交流、技术合作以及经验共享。当非洲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和战乱影响时,中国坚持及时向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随着国力提升,中国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6.8级地震,中国迅速向其提供紧急救援物资并派遣国际救援队,救灾援助总计536万美元。2004年,中国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援助行动更加快捷有效。近年来,中国向苏丹、马达加斯加、布隆迪、坦桑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莱索托、津巴布韦等国家提供了食品、帐篷等紧急物资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增强抵御灾害以及灾后重建的能力。自2004年以来,中国向苏丹提供近1.5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用于向达尔富尔地区提供人道主义物资和实施打井供水项目。

六、拓宽中非合作领域

近年来,中非合作领域日益拓展,金融、旅游、航空、环境保护等逐渐成为中非合作的新领域、新亮点。中非还在多边框架中就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相互支持、加强合作。

拓展金融合作。中国支持中非金融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为双方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业务已遍及非洲,提供国际结算、贸易和融资等服务,融资领域涉及制造、能源、通讯、电力、供水、交通、农业、物流等行业。中国金融机构已在赞比亚、南非和埃及等国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中国加入非洲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等,通过捐款、减债、设立双边技术合作基金等方式,支持非洲减贫与发展事业。非洲国家的金融机构也积极拓展对华业务。截至2009年底,埃及、摩洛哥、喀麦隆、南非和尼日利亚等5个非洲国家的6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

推进旅游合作。旅游是非洲国家关注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正成为中非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中国积极推进与非洲国家的旅游合作。2002年,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截至2009年底,非洲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2009年,中国公民首站到访非洲38.1万人次,同比增长18.5%;非洲来华旅游40.1万人次,同比增长6%。中国企业还在非洲开设旅行社、餐馆,参与酒店建设、管理等。

加强航空运输合作。中国鼓励双方航空企业建立更多合作关系,开通更多连接中国、非洲的直达航线,以便双方人员交往和货物运输。截至2009年底,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安哥拉、赞比亚、南非等15国正式签署民用航空运输协定,与塞舌尔、利比亚、乌干达等6国草签民用航空运输协定。目前,埃及、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肯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航空公司已开通直达北京、广州的航班。中国的航空公司开通了北京至尼日利亚拉各斯、安哥拉罗安达和苏丹喀土穆的直达航线。此外,中国航空主管部门通过国际民航组织等渠道,积极开展对非援助合作,承诺从2008年至2011年,每年向国际民航组织“非洲航空安全全面地区实施计划”捐款10万美元,用于帮助非洲提高民航安全水平。

开展环境保护合作。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召开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实施中非人力资源环境培训计划,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非环境中心。中国倡议建立中非应对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在卫星气象监测、新能源开发利用、沙漠化防治、城市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与非洲国家就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支持非洲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正当权利,在长期减排目标等问题上最大限度照顾非方关切。中方还承诺,在资金问题上不与非洲争援助,并将结合非洲实际需要,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目前,中国已与部分非洲国家开展了沼气技术、水力发电、太阳能与风能发电等方面的合作。

七、发挥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作用

2000年,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创建了中非合作论坛。论坛迄今召开了四届级会议和一届峰会,建立了级会议、会、企业家大会等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机制。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中非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中非合作论坛增强了中非互信,引领、带动了包括经贸合作在内的中非合作,不断丰富中非关系内涵,提升中非关系水平。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级会议以来,中方围绕着中非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长期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不断出台新的经贸举措,推动中非经贸关系深入发展。这些经贸举措契合非洲发展需要,体现了中国在中非合作上的务实和创新精神。

在第一届级会议上,中方宣布减免非洲债务、鼓励企业对非投资和培训专业人才等措施。在2003年第二届级会议上,中方宣布增加对非援助、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产品免关税待遇等措施。

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第三届级会议上,中方宣布了旨在加强中非务实合作、支持非洲发展的8项举措,包括扩大援助规模、提供优惠性质贷款、援建非洲联盟会议中心、扩大免关税受惠商品范围、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设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疟疾防治中心等。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这8项举措已在2009年底前全面落实。

在2009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级会议上,中方又宣布了8项新举措,涉及农业、环境保护、促进投资、减免债务、扩大市场准入、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进一步突出改善非洲民生、加强农业合作、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提高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等内容。这些举措,立足于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当前的实际困难,着眼于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的一系列经贸举措,惠及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使非洲有关国家和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后,中国将继续本着互利共赢、友好协商、务实高效的精神,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加强论坛框架内的经贸合作,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深入发展。

南非建材料出口到津巴布韦的出口税率和退税。

津巴布韦口岸通关实务指南

一、 进口关税

津巴布韦关税编制依据是《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主要为从价税,依照到到岸价值征收。原材料税率为0-5%,奢侈品和非必需品的税率为35-40%一般来说对所需原材料和资本性物资征收低关税,反映了对当地制造的保护。大多数进口商品要征收20%的附加税。许多进口商品还要在零售时交纳12.5%销售税,奢侈品的消费税则一般高达20%。酒精饮料、烟叶和石油产品要缴纳消费税。中国和津巴布韦于1980年4月18日建交。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矿产品和五金工具,进口的主要商品为农产品(烟草等)、矿产品(铬矿钞、铌、钽、钡矿砂)、石棉与原木等。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津巴布韦关税法案,反倾销法允许征收普通倾销关税、运费倾销关税、外汇倾销关税及再征收倾销税等。

二、 进口管制

津巴布韦进口实行许可证制度,在出口方面法令规定禁止犀牛及犀角、枷南香木等各类动植物产品的出口,若出口,须经特别许可。粮食、棉花、矿产品均由国营公司出口,禁止私人商品直接出口。对于由贸易和商业部制订的进口计划,须经内阁会议审批;审批后,提出进口商品货单及进口商名单,公布配额额度;属于商业的进口,由贸易和商业部发放配额,并发出进口批准书。属于工业所需的原材料、设备等,由工业技术部负责发放配额,并发出进口批准书。属于工业所需的原材料、设备等,由工业技术部负责发放配额,发出进口通知书。进口许可证有效期为6个月,延期须提出申请。在进口许可证有效期内,进口人将进口合同及许可证交储备银行审核申请外汇,核准后,该行将外汇额度拨交进口人的关系银行,由进口人到其关系银行对外开证、付汇,银行保证对外承付外汇。进口商品项目不得更改,进口许可证不得转让。进口许可证的额度,均以FOB价核算及征税,实际成交时,所需保运费可向储备银行申请。目前,津巴布韦进出口业务以私人企业为主,且基本采用食用证和现汇方式交易。然而,国营进出口公司的业务正逐渐扩大,如负责进口,学校、公共事业等单位所需物品,通常通过招标方式进口。

三、进口单证

1、装货单装货单应用公司办公用纸打印并编号。装货单,必须包括货物的详细说明,供货商或制造商的姓名和地址,装船时间和地点,运费,总离岸价值,保险费用,辅助费用。中国的出口商需向津巴布韦进口商就特别要求文件询求指导,包括发货单复印件的形式、重量。

2、提货单提货单一般要有船主姓名,收货人姓名地址,指定港口,货物说明书,运费及其它费用清单,整个提货据的数量,承运人装船收据的日期及签字。以上资料应与装货单和包装上的相关内容一致。标记与数量要清晰。授权提货是允许的,一般需要在海关清算时提供原始提货单。

3、包装清单所有包装清单应包括下列内容:包装标记及数量,每包的净重与毛重,每个包装及其内容物的详细说明。

四、标签、标记及包装

1、标签对某些有毒物质或含有有毒物质的药品的进口和标签有特殊规定。杀虫剂的标签也有特殊要求,且安全警告必须写清。商业标记法案要求标出进口货物原产地的城镇、地区、行政区及国家名称。

2、标记根据通知到船的需要,包装应有收货人标记,包括港口标记。同时,应对包装加以编号,除非内装物的数量不经编号亦可确定。

3、包装运往津巴布韦的船货的包装应适应长途航行、热带地区炎热和潮湿气候及简单搬运。由于该国地处内陆,船运的进口货物需经南非或莫桑比克转口,对于特殊包装要求,出口商应与其津巴布韦顾客接洽。

五、入境与仓储

津巴布韦海关对进口10个月内或经允许的时间内的申报,予以接受.进口商必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提货,若超期未提货,海关将把货物运往国家仓库;若3个月后仍无人提货,则进行拍卖。若不能在法定期限内提交装货单,海关当局可在收取押金和保证在规定期限内提交装货单的条件下允许暂时入境。另外,对于多数高于一万美元的对津巴布韦出口货物要接受数量与质量的强制性检查和价格比较。这些检查与比较由专家服务有限公司或其代理在装船前进行。(转载)

目前哪些国家对中国有反倾销?分别是哪些产品?

美国、加拿大、印度、墨西哥等国均在对原产于我国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调查;欧盟、美国、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分别对我国产的聚酯高强力纱、粘胶纤维等纺织原料展开反倾销调查;欧盟、阿根廷、印度等国家及地区对我国的铝合金轮毂、钢轮毂、前轴传动杆和转向铰链等汽车零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印度对我国发起反倾销的宗数最多,商品涉及钢材、化学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等多个领域。

从商品角度来看,各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比较集中的商品有钢材、纺织品、汽车零件、轻工产品等。

美国至今已对我国汽车零件发起了近10宗反倾销调查,涉案商品包括车轮垫圈、刹车毂、刹车盘等多个品种。今年欧盟和阿根廷又分别对原产于我国的铝合金轮毂和钢轮毂发起反倾销调查,印度则对进自我国的用于商用车的前轴传动杆和转向铰链开展反倾销调查。

中国与南非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有哪些地理意义

对中国的意义:获得南非丰富的铁矿石、钻石等资源,满足辆经济筷的需要;有利于辆企业开拓南非(非洲)市场。

对南非的意义:可以获得中国的资金、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获得丰富而廉价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的跨区域经济合作策略

作为亚太地区的与经济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布局是“依托周边,拓展亚洲,兼顾全球”,但“合作伙伴应优先选择周边国家”并不意味着要先完成与周边所有国家的谈判再寻找其他地区的伙伴。我国一直关注亚洲与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之间大型FTA的动态,并与局部地区形成了双边自由贸易框架。目前,已经参加的具有论坛性质的跨区域经济合作包括亚欧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东亚―拉美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与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等等,与智利的双边FTA已经生效,与澳大利、新西兰亚已启动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与南非关税同盟也开始了跨区域FTA谈判。

与区域经济合作相比较,跨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具有前者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但也会有一些困难,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种种阻力。对我国来说在现阶段需要重点细化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首先,应在多个地区确定重点合作伙伴并对合作对象有明确的考虑。应与评估友好的国家或有战略利益的国家签署区域贸易协定,虽然与有些国家间的贸易量很少,对我国实质经济效益可能不大,但可藉此巩固我国的战略利益,而且因双方贸易量少,对我国产业的冲击也相对较小,更容易达成协议,并可藉此积累谈判及协议执行经验。如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等,应该作为下一步的目标进入我们的视野。此外,在某些地区的合作伙伴选择上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例如,拉美一向被视为美国的后院,若过多与拉美国家签订自贸协定,可能会引起美国的猜忌甚至阻挠。我国在拉美地区已同智利签订了FTA,如果再选择合作伙伴,则墨西哥是最佳候选国。墨西哥作为轮轴国与很多国家签订了FTA,同时也是我国重要贸易伙伴,与之进行跨区域合作不太可能引起美国的干涉。

其次,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贸易创造效应”,避免“贸易转移效应”。为了确保国内产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处于平稳状态,在参与跨区域经济合作中,我国应尽可能避免贸易转移带来的损失,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例如,目标签约国签约前的贸易保护程度越高对我国越有利,目标签约国在签约前的贸易保护程度高,说明我国出口至该国少,在签约后,为我国带来的贸易创造效果将大于贸易转移效果,为我国带来较大利益。

第三,为了加深与那些相距遥远国家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应继续采取各种可行的方式和举措加强官方和民间的相互交往,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扩大交流,与各地区分别创建“论坛”,坚持定期举办已有论坛,并将这些论坛制度化。这有利于加深参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友谊,促进贸易、投资、技术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有重要意义。

最后,作为WTO的成员,我们必须遵守相关条款的要求,必须认识到多边贸易对于保障发展中国家贸易权利和实现其贸易利益的重大意义。在与一些重要贸易伙伴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同时,我国应当积极参与WTO区域贸易委员会现有议题的谈判,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并进一步考虑如何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克制双边FTA的歧视性不利后果。

金砖机制能够成就发展中国家光明未来吗?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于9月3日在中国厦门拉开帷幕。南非驻华大使多拉娜・姆西曼女士在会晤前夕接受中新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金砖国家机制在国际事务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给南非和其他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作为代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组织,金砖机制将有着更加光明的未来”。

姆西曼指出,金砖机制成立10年以来,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取得了诸多成就。金砖机制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开辟了新的路径,包括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往来、倡导包容联通的发展方式以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在姆西曼看来,金砖机制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对话和合作的最重要平台之一,对于促进金砖国家经济等领域的合作起到重要作用。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金砖国家间的贸易额较2009年增长70%;2015年金砖五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22.53%;过去1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姆西曼说:“我们重视金砖机制不仅因为它是有效的经贸合作平台,也是安全、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探索以新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的平台。”她认为,金砖机制使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一群体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强的声音。同时,这一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起到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金砖机制代表了这些国家谋求更公平、包容、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的愿望,代表了国际社会中的新声音。”

姆西曼认为金砖机制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而是代表所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机制。在此次峰会上,通过打造“金砖+”这样的机制化开放平台,将使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更有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

姆西曼同时表示,金砖国家都是二十国集团、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成员,她希望金砖国家能够加强在这些多边机制中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高效的方向发展。

谈及金砖机制对南非的影响,姆西曼表示,该机制对南非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南非可以更有效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姆西曼看来,最大的亮点就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致力于资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则为各国提供金融安全网,对于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不稳等状况将起到关键作用。”

今年8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非洲区域中心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正式成立。作为该行的第一个区域中心,姆西曼认为将对南非以及整个非洲的经济发展带来“切实有效的益处”,尤其在加快工业化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姆西曼强调,金砖国家对于非洲的投资和建设与非盟提出的非洲“2063年愿景”高度契合,符合非洲国家的切身利益。据了解,该中心在为非洲国家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之外,还将逐步建设成为整个非洲地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的中心。

姆西曼说,金砖机制对推动南非与其他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经贸合作也起到重要作用。在金砖框架下,南中两国在多个重大经济项目上展开合作,例如2016年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南非库哈工业区建设工厂,总投资达8亿美元,成为南非近40年内最大一次绿地投资项目。

在姆西曼看来,南中两国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中国是南非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合作伙伴之一。南中两国确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显著进展。“同中国的合作将助力南非实现《2030国家发展规划》,两国在金融、农业、环境等领域还有很大合作空间。”

姆西曼相信,中国的经济发展给南非带来了机遇,南非也会对中国在非洲的投资给予帮助。目前南非正在与中国协商关于南非多种食品对华出口。另外,南非也可以为中国企业在非投资提供相应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谈及厦门峰会提出打造“人文交流”机制,姆西曼认为将有利于实现金砖国家间的民心相通,对深化金砖国家伙伴关系起到积极作用。姆西曼十分看好南中两国友好往来。近年来,两国举办了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今年4月,双方启动了两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姆西曼期待有更多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游客赴南非旅游。她说,南非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野生动物园等,能够提供和一般都市旅游完全不同的体验,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标签: 对华 出口 南非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llm8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