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东阳的由来

东阳的由来

东阳的由来

远在新石器时期,今东阳之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东阳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为诸暨县、乌伤县(义乌)的一部分,属会稽郡。

东阳建县之始不叫“东阳县”,而叫“吴宁县”。

1988年5月,经批准,东阳撤县设市。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远在新石器来自时期,今东阳之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东阳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为刚面紧省考要内诸暨县、乌伤县(义乌)的一部分,属会稽郡。

东阳建县之始不叫“东阳县”,而叫“吴宁县”。

1988年5月,经批准,东阳撤县设市。

东阳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金华市代管,地处浙江省中部;会稽山、大盘山、仙霞岭延伸入境,形独硫职弱率校界成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的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省段月功至;辖有6个街道、11个镇和1个乡,总面积1来自746.81平方千米;2018年总人口84.78万人。

东阳地处浙江省中部,甬金高速、诸永高速在境内交叉而过,来自为浙中交通枢纽;东阳卫须哪载象志话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朱熹、吕祖谦、陆游等曾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传道;东阳古民居建筑以东阳木雕为主,融竹编、石雕、砖雕、堆雕等装饰艺术为一体,形成了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体系,截至2018年底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4家、3A级1家。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1:

远在新石器时从木值晚期,今东阳之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东阳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为诸暨县、乌伤县(义乌)的一部分,属会稽郡。

东阳建县之始不叫东阳县,而叫吴宁县。

1988年5月,经批准,东阳撤县设市。

东阳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金华市代管,地处浙江省中部;会稽山、大盘山、仙霞岭延伸入境,形成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的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辖有6个来自街道、11个镇和1个乡,总面积1746.81平方千米;2018年总人口84.78万人。

东阳地处浙江省中部,甬金高速、诸永高速在境内交叉而过,为浙中酸着高发脱济等准交通枢纽;东阳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朱熹、吕祖谦、陆游等曾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传道;东阳古民居建筑以东阳木次等措烈探松责雕为主,融竹编、石雕、砖雕、堆雕等装饰艺术为一体,形成了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体系标旧雨学两使不继,截至2018年底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4家、3A级1家。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2:

远在新石器时期,今东阳之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东阳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为诸暨县、乌伤县(义乌)的一粉保有权部分,属会稽郡。

东阳建县之始不叫“东阳县”,而叫“吴宁县”。

1988年5月,经批准,东阳撤县设市。

东阳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金华市代管,地处浙江省中部;会稽山、大盘山、仙霞岭延伸入境,形成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的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辖有6个街道、11个镇和1个乡,总面积1746.81平方千吧象生米;2018年总人口84.78万人。

东阳地处浙江省中部,甬金高速、诸永高速在境内交差续交叉而过,为浙中交通枢纽;东阳自古以来就有“兴学来自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朱熹、吕祖谦、陆游等曾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传道;东阳古民居建筑以东阳木雕为主,融竹编、石雕、砖雕、堆雕等装饰艺术为一体,列味谈杆喜沙形成了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体系,截至2018年底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4家、3A级1家。

东阳.为什么叫东阳

春秋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都大越(今绍兴),今东阳地属越国。战国时,楚伐越,又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荆、江南地,灭楚国,于故吴、越地置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市)。翌年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今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  西汉初,广封刘姓子弟为王,实行郡、国并行之制。高祖六年(前201)以会稽郡为荆国,高祖十二年更名吴国,景帝四年(前153),复为会稽郡,今东阳地历为所属。元封五年(前106),郡国之上初置十三州刺史部,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新莽时改诸暨为疏虏,乌伤为乌孝。东汉建武初(25)悉复旧名。汉末兴平二年(195),析诸暨置吴宁县(《后汉书-郡国志》“诸暨县”刘昭注、《宋书州郡志-东阳太守》),取“吴地安宁”之义,治所在水门村(也作大门村),为东阳建县之始,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隶扬州。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在长山县(今金华)。《方舆胜览-婺州》载:以郡“在金华山之阳,縠水之东,因名东阳”。东阳一名始此,隶扬州。吴宁县遂属东阳郡。两晋不变。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扬州之会稽、东阳......五郡为东扬州,治所在会稽郡。后废置不常,至永光元年(465)复并入扬州(《宋书-州郡志》)。吴宁县在南朝宋、齐朝属东阳郡,隶扬州或东扬州。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复置东扬州,太平元年(556)又罢,梁还于东阳郡兼置婺州,陈永定三年(559)又改缙州,梁、陈朝还改东阳郡为金华郡,陈天嘉三年(562)于会稽再置东扬州(《梁书-武帝纪.敬帝纪》、《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一》、《嘉庆重修一统志-金华府》、杜佑《通典-州郡十二》、《陈书-文帝纪》)。吴宁县在梁、陈朝属东阳郡、金华郡,隶婺州、缙州、东扬州。  隋开皇九年(589),改东扬州为吴州,废金华郡置婺州,废吴宁县入诸暨,分五乡入乌伤(《隋书-地理志》、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建置》)。同年改长山县为吴宁县,开皇十二年复改东阳县,十八年再改金华县(《隋书-地理志-东阳郡》、《元和郡县志-婺州》)。与现东阳市之“吴宁”、“东阳”先后异地同名。大业初,废吴州置越州,大业三年(607)复改越州为会稽郡、婺州为东阳郡。今东阳地隋代则分属越州、会稽郡,婺州、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罢郡置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垂拱二年(686)、析义乌县(唐武德七年改乌伤县为义乌县)东冲要地及废吴宁县故地置东阳县(新、旧《唐书-地理志》、万历《金华府志-建置沿革》)。县名由来,唐《元和郡县志-婺州》、《旧唐书-地理志-婺州》均有“取旧东阳郡名”之记载。县治即今吴宁镇。属婺州,隶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复改婺州为东阳郡。东阳县属东阳郡。隶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再改东阳郡为婺州,东阳郡从此不再置。东阳县属婺州,隶浙江东道(治越州)。大历十二年(777),升东阳为望县(《唐会要》卷七十)。  五代,东阳县隶吴越国,仍属婺州。吴越王钱镠与淮南杨氏交恶,以“淮寇未平,耻闻逆姓”为由,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舆地广记-两浙路》、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建置》)。后晋天福四年(939),于婺州置武胜军节度,东场县仍为所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土归宋。淳化元年(990),改婺州武胜军为婺州保宁军节度。咸平二年(999),复东场县为东阳县(《读史方舆纪要-金华府》、万历《金华府志-建置沿革》)。属婺州,隶两浙路。南宋,复分两浙路为东西路,东阳县属婺州,隶两浙东路(路治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婺州为婺州路。东阳县属婺州路,初隶江淮行省,后隶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元史地理志-江浙等到处行中书省》)。浙东道宣慰司初治婺州路,大德六年(1302)移治庆元路(今宁波)。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克婺州, 改婺州路为宁越府。至正二十年正月又改金华府(《明史-地理志-金华府》)。东阳,县属金华府。明初,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省治杭州),洪武九年(1376)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东阳县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史地理志- 浙江》)。清承明制东阳县属金华府,隶浙江省金衢严道(《清史稿地理志-金华府》)。

东阳市最早起源于什么时间

东阳历史悠久。1800多年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就已建县制,名吴宁,属会稽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建东阳县,素有“婺之望县”的美誉。1988年5月,经批准,东阳撤县设市。

金华自古以来称为什么

《隋书·地理志》“东阳郡”条目下,领县第一就是“金华”。东阳郡是古代金华最早的地市级行政机构,它的治所也在今天的金华市区。其中在县名“金华”下面有小字加注:“旧曰长山,置金华郡,平陈郡废。又废建德、太末、丰安三县入,改为吴宁。

十二年改曰东阳,十八年改名焉,大业初,置东阳郡。有长山、龙山、楼山、丘山。有赤松涧。”意思是:这个名叫金华的县,旧名是长山,从前在这里设立过一个金华郡,等到我们平定“陈”时,把这个郡给废掉了。

后来又把另外的建德、太末、丰安三个废县并给它,并重新命名为“吴宁”。等到(开皇)十二年时又把名称改为东阳,十八年时才正式定名为金华。大业初,又在这里恢复了最早时候的东阳郡建置。附近还有长山、龙山、楼山、丘山和赤松涧这样一些风景名胜。

扩展资料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境中部界于东经119゜14′-120゜46′30″,北纬28゜32′-29゜41′。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

南北跨度129公里,东西跨度151公里,土地面积10942平方公里。市区位于东阳江、武义江和金华江交汇处,面积2044.7平方千米,2010年建城区面积66.7平方千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华

东阳木雕有着怎样的发展史?

东阳木雕是我国的民间技艺,它属于民间雕刻技术一类,而他的这个名字由来也是由于当地的地名产生的,你们应该知道当地的地名是什么了吧?对,就是东阳,这个产地位于浙江。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东阳木雕的发展史,这个雕刻艺术大约是由唐朝的开始的,但并没有在唐朝发展到巅峰,这个雕刻艺术的巅峰时期是在明清时期,中间经过了三个朝代的转换,分别是唐朝宋朝和元朝,那么他为什么能在明朝发展到巅峰呢?

这是由于另外一项技术的崛起所造成的,在明朝的时候盛行雕刻木板印书,而由于这一项行为的盛行,随之带来的是木雕技术的崛起,当时许多制作都需要使用这项技术,比如修建宫殿,寺庙园林,住房等建筑都需要这项艺术,而由于这项艺术贯穿着这些建筑,随之出名后,带来的是长期利益,这时的东阳木雕已经闻名于全国,许多地方都知道这项技艺,而这相机也一直作为传统技术流传了下来。

相关资料:

东阳木雕(Dongyang woodcarving)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因产于浙江金华东阳而得名,"东阳木雕"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并称"浙江三雕"。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

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2006年5月20日,东阳木雕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阳村的村名由来

西阳村、中阳村、东阳村在汉朝时原为一村。因村庄地处低洼潮湿,大家一起商议搬迁方案,最后决定为了发展耕种与生活便利,宜向地广人稀和地势较高的北部扩展,分成三个村庄,建在同一轴线上,相距不超过两里地,遇到兵荒马乱年间也好相互照应。居西边的就称为西阳村,,村中以王姓居多。居中的就称为中阳村,村中淮姓和张姓较多。居东边的就称为东阳村,村中杨姓、景姓、南姓、郭姓较多。在中阳村和东阳村现仍存有过去圈起的部分土城墙。

中国带阴阳的地名有哪些?来源是什么?

洛阳:洛河的北面;

辽阳:辽河的北面;

东阳:位于浙江,我国的东部;

淮阴:淮河之南.

东阳木雕的由来是什么?

《康熙新志》记载,唐太和年间,浙江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中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可见唐代太和年以前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据说,唐代“活鲁班”华师傅为冯宿、冯定兄弟营造厅堂,准备接楹上梁时,一复查,180根楠木大梁全短了一尺二寸(40厘米),活鲁班大惊!

适有一老翁上门要鱼要肉,活鲁班款待之,老翁把两条鱼尾分别移动在两个碗上,像两个鱼头相对,伸出一截,然后用一根筷子往两嘴一套,扬长而去。

活鲁班突然领悟,立刻命匠工做了360个鱼头,固定在柱头上。以此把梁接住,柱上按鱼头,新颖又美观,而且鱼头与“余头”谐音,大吉大利,后人又在鱼头上加上牛腿,这便成了最早的东阳木雕。

东阳周姓先祖兵公的来历

东阳周姓先祖兵公是指南北朝时期周文育。东阳周姓先祖兵公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名将周文育。他是东阳人,出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曾经担任过南齐、南梁、南陈、北魏等朝廷的要职。周文育以勇猛善战、谋略高超而著称于世,尤其是他在北魏和东魏两次征战中的表现,更是令人称赞。周文育的祖先周恢曾经在东阳的繁华地段建立了一座府第,府内的门牌上刻有“周兵公府”四个字,后来人们就将周文育称作“兵公”,并将“兵公”作为周姓的一个别称。

浙江省各市名字由来

1.杭州

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称钱唐。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2.宁波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代。据志书上记载: “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后加邑为鄞。”赤堇山有两处,一在今鄞县天童、宝憧一带 ,一在奉化境内。“鄞”的名称最早就是这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设郡县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个县,归属会稽郡。据说,当时海外人民到宁波来集货贸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今育王寺附近),并在此设立鄮县。鄮即“贸邑”两字的合写,意即贸易的地方。汉朝时,这三个县的范围大致是:鄞县包括现在的市区、西南郊和奉化东南一带,县治在今奉化白杜;鄮县包括江东区以东,鄮山以北的地方,县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带,县治在今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附近。自汉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围没有大的变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两县都并入句章,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县鄞江桥),唐武德年间又将句章改为鄞州,不久又改称鄮县。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称为明州,把鄮县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县)四县、归属明州。州治开始在小溪,后来就迁到三江口。元和年间,又在鄮县东面设一望海镇。五代时,州县合治,鄮县也改称鄞县,望海镇改为望海县,后又改为定海县(即今镇海县),又把象山也划归明州。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国县(即今定海县)。这样,明州范围就大体上包括后来宁波的鄞、慈、镇、奉、象、定几个县。唐、宋间的明州,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口,《四明志》就有“ 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记载,1974年和义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经由宁波港出口的外销瓷。唐代在明州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当时从明州登陆来朝贡和贸易的,包括日本、高丽和一些东南亚的国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广州并称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又是全国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够建造可以容纳五、六百人的大吨位海船。

南宋理宗时,把明州改为庆元府,元代又改称庆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因“庆元”有庆贺元朝的意思,又改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与明朝的国号相同,就改为宁波府。由于当时的镇海县还叫定海县,明州又紧靠镇海,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这就是“宁波”命名的由来了。

3.温州

温州古代称瓯越。还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4.绍兴

“绍兴”的由来:绍兴古称越、会稽,曾有过浙江第一大城市的越都时代,也有过中国40“大邑”的宋都时代。南宋赵构皇帝被金人所,到处奔窜于江浙一带。公元1131年逃至绍兴(那时是越州)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并改元为绍兴,而越州也就成了绍兴城。

5.湖州

湖州----太湖之洲

6.嘉兴

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 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党人光复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

7.金华

金华市域春秋时属越国。秦、汉为乌伤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名东阳,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金华”这一名字由来于城外南、北对峙的金华山。

8.衢州

“衢州”最初是作为州级政区名称出现的,元朝始才成为专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于信安县地置州,州治依廓,实行州领县。州领信安、定阳、须江三县。“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专名;“州”是政区级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说以今常山境内的“三衢山”得名;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国公尉迟恭,新扩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规模初具,深得当朝赏识,令其上报新城域名,一介武夫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时六神无主。后听说信安境内有座三衢山,且风光绮丽,为天下名胜,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为衢州。

一说以路通三越(闽越、扬越、吴越)命名。笔者认为后者较为可信。首先从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义,《尔雅释宫》称“四达谓之衢”。《楚词·天问》谓九交道之意。《太玄经》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说。从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为“三衢”,对此,《大明一统专》便作出定论:“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无疑。有的文献中累次出现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这是一种误导。

“三衢”一名作为衢州的别名出现和广泛使用,大量的文献证明是在唐朝武德四年之后,是“衢”字的引申。管子《轻重甲篇》言“闻子三衢”,“三衢”一词古语中早有,很明显,“衢”非“三衢”之简称。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衢州”一名的文化内涵将会愈益丰富而外延。

9.台州

台州历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秦始皇时设立回浦乡,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设立回浦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称海州,次年改称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开始。

天台山之名也有由来。该山在天台县之西,仙霞岭山脉东北端。本名镇亭山,又称天梯山,或称灵越,或称台岳。山之形势高大,西南接括苍雁荡,西北接四明金华,蜿蜒东海滨,如衣之有缘。以山形如八叶覆莲,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十道志》谓之“顶对三辰”,故称天台。一曰“大小台”。按陶弘景《真诰》:“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又顾野王《舆地志》云“天台山,一名桐柏,众岳之最秀者也”

总之,台州因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又因上应台宿而得名.台州的得名与台宿当有一定的关系

10.丽水

丽水县最早名称为栝苍,因地处栝苍山西麓,故以山名为县名。因避唐德宗李适(kuo)的讳,改县名为丽水县,为何县名取“丽水”至今还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因流经丽水的好溪古称恶溪,隋朝时改称恶溪为丽水,故以丽水为县名。另一种说法是丽水之名来源于丽阳坑,丽阳坑别名丽水,故以丽水为县名。总之两种说法均和水有关。1986年,经省批准丽水县改名为丽水市,2000年,经批准撤消丽水地区,升级为丽水市,原丽水市更名为莲都区。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丽水正式设州。因古人常以天上的星宿来指配州郡,而丽水地区地处少微星座,少微星共有四颗星,最南一颗星名为处士星,所以就以处州为州名。据明代的《名胜志》载:“隋开皇九年,处土星见于分野,因置处州。但在历史上,处州的名字也有过多次变更,先后用过栝州、缙云郡等名称,至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改回处州,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11.舟山

“舟山”之名,本始县治前的一座小山的名称。元大德《昌国州图志 》这样记载;“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海禁”之后,舟山群岛荒夷一片,仅存有547户居民因乡贤王国祚的请免获准留守舟山岛。由于这些留守岛民主要聚居在旧县治所在地附近,聚落前的泊舟之山名称也就逐渐演变成了舟山岛上小城的名称,继而随后来“海禁”的松弛,居住地的扩展,发展成为对整个舟山岛乃至舟山群岛的称呼。至嘉靖年间胡宗宪撰《舟山论》时,“舟山”地名的处延已基本上同于现在了。

东阳木雕起源的时代是在什么时候?

东阳木雕起源的时代是在汉代,但是发展是在宋代,那个时候制作木雕佛像就已经有了十分娴熟的技巧。在明代的时期,东阳木雕已经被用于装饰,在永乐年间建造的“肃雍堂”,它保留的12座牌坊中就有一座是完完全全的用木材雕刻的。东阳在乾隆年间的时候就被称为木雕之乡,在当时就有数百名工艺师被招进京城,修缮宫殿。这个时期的东阳木雕也逐渐的走进百姓家。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木箱、梳妆台、屏风等家具。这个时期的东阳木雕是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

东阳木雕之所以如此的出名,除了东阳木雕高超的雕刻水平外,还由于它的材料。东阳木雕主要采用的是樟木为材料,樟木的材质细密,硬度适中,还能够避免虫蛀,可以很完整的被保存。除此之外,东阳木雕还以紫椴、银杏、柚木、红木、水曲柳等为材料。东阳木雕不是单独的、死板的木雕,他注重实用与欣赏相结合,讲究中国画的笔意美,构图布局疏密得体,变化多端。而且在取材上,东阳木雕多选古典文学,雕刻还非常具有层次感,这也是它为什么如此受到人们认可的原因之一。

标签: 东阳 由来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klp5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