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阿里山的姑娘朱逢博

阿里山的姑娘朱逢博

阿里山的姑娘朱逢博

朱逢博,字芷芳,是清朝末年阿里山土族的女性。她出生于一个有头衔的家庭,因此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她自幼聪颖,长大后成为一名文学家和歌手。

朱逢博早年间常常随父母到台湾各地巡演,同时也在台湾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和诗歌。她灵敏的思维和富有感情的文笔,赢得了不少读者的赞赏。

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使得朱逢博的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她的父亲被日军杀害,她和母亲逃到山区躲避追捕。

在山区生活期间,朱逢博与土著阿里山族人成为朋友,并开始了作品创作。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阿里山的怀念和对家族的思念。

朱逢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青紫之间》。这首歌曲以阿里山地区的蝴蝶兰花为题材,描述了这种花的美丽和坚韧,反映出朱逢博顽强不屈的性格和对土地的热爱。

朱逢博还参加了台湾文化运动,积极呼吁土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她的作品和思想对台湾文学、音乐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歌词里有一句“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这首歌叫什么名字,谁唱的?

《阿里山的姑娘》

原    唱:庄雪芳、张茜西

翻    唱:邓丽君、朱逢博、田震、华晨宇

作    词:邓禹平

作    曲:张彻

高山青    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

高山长青    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啊    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高山长青     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啊     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高山长青     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扩展资料: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产生于1947年的。1984年在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奚秀兰演唱后,在中国内地开始广为传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邹族原住民,如今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里面。

《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香港导演张彻唯一创作的曲子,受欢迎的程度很高,虽然不是真正的民谣,但总被误以为是台湾高山族的传统民歌,其实只是应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谱写而成的创作歌曲,还曾一度传为周蓝萍所作,后经证实,才知为张彻的作品。

阿里山的姑娘歌词

《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歌词如下: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介绍

1949年电影《阿里山风云》之主题歌《阿里山的姑娘》,填词者为邓禹平(四川人,定居台湾),作曲者或为导演张彻(杭州人,从上海去台湾,后定居香港),首唱为女主角张茜西(四川人,定居台湾,后移居香港)。

1952年著名音乐家黄友棣将之编曲为《阿里山之歌》,邓禹平词、黄友棣编曲、青山唱(根据《黄友棣作品全集-独唱篇》)。后来有人将《阿里山之歌》改名为《高山青》并明载为邓禹平词、黄友棣编曲、青山唱,此乃传唱、歌手们所采用之《高山青》。

《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曲有众多的歌唱家参与传唱,歌唱家朱逢博使这首小调式的歌曲变成了大气磅礴的舞曲,而且音乐结构非常完整,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唱出了劳动人民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厚感情。

阿里山的姑娘 歌词

阿里山的姑娘

原    唱:庄雪芳、张茜西 

翻    唱:邓丽君、朱逢博、田震、华晨宇

作    词:邓禹平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

啊,唉

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

啊,唉

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扩展资料:

1947年电影《阿里山风云》之主题歌《阿里山的姑娘》,填词者为邓禹平(四川人,定居台湾),作曲者或为知名导演张彻(杭州人,从上海去台湾,后定居香港),首唱为女主角张茜西(四川人,定居台湾,后移居香港)。

1952年著名音乐家黄友棣将之编曲为《阿里山之歌》---邓禹平词、黄友棣编曲、青山唱(根据《黄友棣作品全集-独唱篇》)。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产生于1947年的。1984年在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奚秀兰演唱后,在中国内地开始广为传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邹族原住民,如今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里面。

阿里山的姑娘

卓依婷演唱《阿里山的姑娘》“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传唱这首《阿里山的姑娘》。提起《阿里山的姑娘》,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是一首台湾高山族情歌,这是不对的,其实,这首歌的产生地在1947年的,曲作者张彻(从上海去台后定居香港的导演),词作者邓禹平(四川省三台县有名的才子)。

1947年,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彻率摄制组到台湾拍摄电影《阿里山风云》,电影急需一首主题歌,张彻让一同前去的邓禹平写歌词。邓禹平从来没去过阿里山,他回忆以前和女友在家乡山水间嬉戏的场景才写出了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与台湾有关系的是他们在当地采风用了当地土著的歌调,但词曲均以创作为主,这一创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让听众领略了原汁原味的台湾风情。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过了大江,1949年电影拍完时,摄制组已不可能返回,结果他们留在了台湾,后来成了台湾电影界的中坚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曲有众多的歌唱家参与传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对该歌的传播功不可没。经过她富有创意的改编,使这首小调式的歌曲变成了大气磅礴的舞曲,而且音乐结构非常完整,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唱出了劳动人民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赵国良先生改编和演奏,改编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湾山地同胞载歌载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乐的原生态之美,与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逢博:一生唱1000多首歌,30岁嫁给老师,痴情守候丈夫骨灰14年

作为我国著名的歌唱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朱逢博 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耳熟能详的好作品。

她这一生,演唱的歌曲高达1000余首,其中包括了《白毛女》、《金梭和银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阿里山的姑娘》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

凭借这些经典的作品,以及空灵的歌手,她不仅一度被誉为“东方的夜莺”, 就连年年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献唱《难忘今宵》的歌唱家李谷一,也曾真诚地表示: “最崇拜的歌唱家就是朱逢博!”

把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的同时,朱逢博年轻时感情方面也同样收获满满。

她在30岁那年嫁给了比她大3岁的恩师施鸿鄂,两人婚后相濡以沫了数十年,成了歌坛有名的“并蒂莲”夫妇。

然而可惜的是,2008年,在朱逢博71岁那年,和她相爱一生的丈夫却悄然离世,扔下了她一个人留在世上。

一度难过得走不出来的朱逢博, 因为不愿接受丈夫离世的事实,丈夫去世后她把对方的骨灰“抢”了过来,不让丈夫的骨灰下葬!

如今距离她丈夫施鸿鄂去世过去了14年,她丈夫的骨灰下葬了吗?她的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了呢?

一、

朱逢博出生于1937年,是山东济南人,她在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父亲是一名建筑师,母亲也是一名知识分子。

虽说她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可由于家境还不错,父母也特别疼爱她,她的童年生活过得并不差。

她童年时期的梦想是以后当一名建筑师, 和父亲一样,去设计出美丽的楼、台、亭、阁,为此她还跟着父亲学习了绘画基础和书法,练就了一手好字和一纸佳画。

为了能顺利成为一名建筑师,中学毕业后,她考上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在这里,她接受到了和建筑方面相关的系统学习。

通过大学几年时间的学习,学习成绩优异的朱逢博正一步步地靠近她从小就梦想要成为的建筑师,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上海纪念馆工作。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纪念馆工作没多久,她就因为一次意外的歌唱经历走上了歌唱这条路。

有一次,上海歌剧院来到他们这里为建筑工人举办建筑工地联欢会,同事们都知道朱逢博嗓音好,便趁机起哄让她上台唱了一首歌,没想到这一唱,不仅把同事们给惊艳到了,歌剧院的领导也被她吸引了目光。

歌剧院的领导觉得朱逢博是个唱歌的好苗子,回去后,立马走程序将朱逢博调到了歌剧院发展。

对于年轻时长得清新脱俗,嗓音空灵又好听的朱逢博,歌剧院的领导和同事都特别喜欢她。

朱逢博刚来到歌剧院的时候,院领导给她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是让她集中一切精力,尽快提高歌唱水平。

二是避免年轻漂亮的她被异性干扰,让她睡集体宿舍。

但这些都是其次的,歌剧院给她提出的最重要的一点是: “三十岁前,不能结婚!”

对于歌剧院提出的这些要求,朱逢博都答应了下来,而且她也确实做到了。

30岁之前她没有结婚,但30岁那年刚到,她立马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二、

为了让朱逢博能在歌唱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以及可以胜任各种歌唱任务,她刚进入歌剧院的时候,院里安排她去了上海音乐学院学习。

从音乐学院进修回来后,已经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的朱逢博,正式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虽说她并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那时候歌唱技巧和唱功也还不够好,可她却把这些歌剧中的角色诠释得特别好,成功塑造了不同角色的各种性格鲜明的性格形象,很多观众都被她在舞台上的表现给圈粉。

除了附近的居民会来观看她的演出以外,很多住得比较远的居民,也纷纷慕名前来支持她。

而在这期间,曾答应歌剧院领导30岁之前不结婚的朱逢博,也偷偷收获了属于她的爱情。

进入歌剧院发展没多久,她就邂逅了她日后的丈夫施鸿鄂。

施鸿鄂比朱逢博大3岁,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这一生也演唱过不少经典曲目,例如《松花江上》、《满江红》等等。

但相比他的个人演唱事业而言,其实施鸿鄂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更高一些,因为他教导出了很多特别优秀的歌手,例如 戴玉强、孙秀苇、魏松 ,以及他的妻子朱逢博等等的这些著名歌唱家,都是他的学生。

1962年,施鸿鄂从国外回国没多久,就受邀进入了上海歌剧院发展。

虽说此时朱逢博已经在歌剧院发展了近两年时间,但相比朱逢博而言,她的音乐造诣和水平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为了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水平,朱逢博便决定虚心向他求教,两人因此有了交集。

三、

对于朱逢博找自己学音乐,施鸿鄂一开始觉得她只是一时兴起,就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对于朱逢博的问题也大都一带而过。

有一次,朱逢博主动在他面前唱歌,由于唱得不好听,他转身就离开了。

两个小时过去后,他从外面回来,发现朱逢博竟然还在等他,他这才被朱逢博的诚心给打动,开始认真地教她唱歌。

在施鸿鄂手把手的认真教导下,朱逢博的音乐水平很快就有了明显提升,院里对她也越来越看重。

在上海歌剧院发展的那几年时间里,朱逢博接连参演了《红珊瑚》、《刘三姐》、《社长的女儿》、《嘉陵江怒涛》等多部歌剧,并凭借这些歌剧收获了不少粉丝。

1965年,赶上特殊时期,歌剧院的事业遇到了瓶颈,朱逢博暂时放下了歌剧院的工作,去了上海舞蹈学校工作。

在这里,她和学校的同事们一起排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饰演的是“喜儿”一角。

凭借着独树一帜的空灵歌声,以及感人肺腑的细腻 情感 ,她演唱的片段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她也因此走红了起来。

与此同时, 和施鸿鄂越走越近的朱逢博,也慢慢对自己音乐道路上的这位恩师产生了好感,奈何那时候歌剧院规定了她不能结婚,她只能把心里的这份爱意藏在心里。

她并不知道,在她慢慢喜欢上施鸿鄂的时候,其实施鸿鄂的心里也已经留下了她的身影,只不过他也羞于表达,同样没有和朱逢博透露过他的心声。

相互爱慕却相互不敢向对方诉说的他们,就这样一边向彼此靠近,一边又保持着距离,始终没有捅破隔在他们之间的那层薄纸。

直到1967年,朱逢博年满30岁那年,她和施鸿鄂之间的关系才有了突破。

四、

1967年7月26日这天,刚满30岁没多久的朱逢博,按耐不住已经30岁的激动心情,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施鸿鄂写了一封信。

她在信里写道: “今晚十一时,在排练厅楼梯口等我。”

由于署名只有一个“朱”字,施鸿鄂不确定和他相约的人是谁,他心想: “会不会是她呢?”

尽管当晚电闪雷鸣,天气并不好,可施鸿鄂还是按时赴约了,来到现场后他发现,正如同他预料的一样,约他的正是朱逢博。

和我们想象中的浪漫表白,以及很多人表白前的扭扭捏捏不同,朱逢博看到施鸿鄂来了之后,她立马用命令式的语气表达出了她的爱意。

她对施鸿鄂说: “我今天约你到这里来,是为了向你明确表示,我已决定在8月1日和你结婚。”

可能是太过激动,也可能是害怕被施鸿鄂拒绝,刚说完这句话,她便直接哭了起来。

让她欣喜的是, 施鸿鄂不仅没有拒绝她,在她刚哭出声音的时候,还立马抱住了她。

施鸿鄂对她说: “我也早就喜欢上你了,只是害怕你看不上我,被你拒绝......”

表白成功后,朱逢博当晚直接兴奋地差点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忙着准备她和施鸿鄂的婚礼。

如同她表白时说的一样,经过她的紧张忙活, 表白6天后,也就是她表白时所说的8月1日这天,她和施鸿鄂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和现在人们结婚时的大操大办不同,两人结婚时,只是简单举行了一个婚礼,和彼此的亲朋好友吃了个饭,就这样生活在一起了。

婚后不久,他们两人就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名字叫施劲。

不过,虽说有了家庭和孩子,朱逢博却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歌唱事业,对此丈夫不仅理解她,还特别支持她。

五、

婚后和丈夫在生活中相互陪伴,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和鼓励的朱逢博,把她的歌唱事业发展得特别好。

尤其是1974年到1976年这两年,被调入中国艺术团担任独唱演员的她,把事业发展到了巅峰时期。

这期间她到处跟随艺术团到国外出访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好评, 由于空灵的歌声给外国观众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她还因此被赞誉为“东方的夜莺”!

在这之后,朱逢博的歌唱事业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她陆续给大众演唱了包括《美丽的心灵》、《请茶歌》、《太阳岛上》、《雁南飞》、《尼罗河畔的歌声》等1000余首经典歌曲。

除了独唱歌曲以外,她还和很多优秀的歌唱家一起合作,其中还包括了她的丈夫施鸿鄂。

在舞台上如同神仙眷侣一般的他们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每次只要听到他们夫妻二人一起合作的二重唱歌曲,观众都会羡慕他们比翼双飞、完美和谐、深情默契的爱情。

这样的生活从她30岁那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她71岁那年,随着她丈夫施鸿鄂的悄然离世才宣告了结束。

六、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早年身体特别好的施鸿鄂,晚年患上了很多老年人的疾病。

1999年,65岁的他还做了一个心脏搭桥手术,在这之后,他的身体状况相比之前来说变得更差。

为了调养身体,他选择了淡出歌唱的舞台,很少再出现在大众的面前。

自从丈夫的身体变差后,朱逢博为了能够照顾丈夫,以及多陪一陪心爱的这个男人,她也选择了淡出舞台。

她把重心都放在了生活上,悉心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起居,和丈夫过起了安享晚年的生活。

只可惜,这种温馨的生活仅仅只维持了9年时间。

2008年3月11日,,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的施鸿鄂突发心脏病,虽说他被立马送进了医院,可最终还是没能抢救过来,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

痛失丈夫的这一年,朱逢博已经71岁。

由于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她的世界一直有丈夫的陪伴,如今丈夫却突然离开了她,这就意味着以后她要一个人去生活。

因此对于丈夫的悄然离世,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深爱丈夫的她,为了让丈夫继续陪伴着她,在施鸿鄂去世后,她不顾儿子儿媳的劝阻,将丈夫的骨灰抢了过来,留在家里。

她特意在卧室里摆放了一张精美的台案,用来放丈夫的骨灰盒和照片。

每天她都会拿着鸡毛掸子来到台案前,轻轻拂去落下的灰尘,在她心里,丈夫就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一样,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自从丈夫去世后,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现在,整整14年,她一直在痴情地守候着她的丈夫。

一开始她的儿子还不理解她的做法,后来也慢慢被她的深情给感动,不仅理解了她,还特别支持她的做法。

值得一说的是,自从丈夫去世后,朱逢博虽然一直一个人生活,可她的儿子儿媳却特别孝顺。

由于她和儿子住在同一栋楼里,这么多年来,儿子儿媳几乎每天都会来问候她,看她过得好不好。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儿子儿媳如今还会主动帮她买好生活中要用的生活用品,而她有空的时候,也会帮儿子儿媳带一下孩子。

因此可以说,朱逢博晚年虽然没了爱人的陪伴,可能拥有如此孝顺的儿子儿媳,她的晚年生活还是过得非常不错的。

而且所有人都知道,在她的心里,其实她的爱人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她。

七、

作为我国著名的歌唱家表演艺术家,朱逢博在歌唱事业方面绝对是灿烂无比的,这一点,从著名歌唱家李谷一都崇拜她上面就能看得出来。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除了发展自己的歌唱事业以外,一生都在为歌唱事业奉献的朱逢博,还教出了不少非常优秀的学生。

其中我们特别熟悉的香港歌手林峯,他就是朱逢博的学生之一。

虽说林峯后来没有和老师朱逢博一样,往民歌音乐方向去发展,可在朱逢博身上学到的音乐技巧却足以让他一生受用。

还有演唱过《迪斯科女皇》、《黄土高坡》、《爱是变色龙》等歌曲的歌手朱枫,他也是朱逢博的学生之一。

从朱逢博教导出来的这些学生来看,他们都能在歌坛站稳脚跟,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都足以证明,朱逢博的歌唱水平和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这些都是她过去的辉煌了,自从丈夫去世后,她就彻底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如今85岁的她,已经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天除了用她特别的方式去纪念亡夫以外,她的生活过得和普通老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平时养养花、看看书,兴致好的时候在家里唱上几曲,就这样平静的过着她的生活。

但对于朱逢博来说,能够平静地守着丈夫的骨灰生活,过着她想要的平静日子,这就已经够了。

至于过去辉煌和灿烂的歌唱事业,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于已经85岁的她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朱逢博死于哪一年

首先我想声明:中国著名歌唱表演艺术家朱逢博女士目前(2016年4月)仍然健在。

朱逢博,中国著名歌唱表演艺术家,1937年4月生于山东济南。国家一级演员,享受特殊津贴专家,有中国夜莺的美誉、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创建中国首个轻音乐团,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开创一代歌风,是华语乐坛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人物。

朱逢博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中国十大女歌唱家。是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在国内外舞台上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女歌唱家。

朱逢博的演唱真挚动人、情感强烈,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演唱歌曲近1000余首,代表作品《白毛女》、《请茶歌》、《美丽的心灵》、《金梭和银梭》、《满山红叶似彩霞》、《那就是我》、《永远和你在一道》、《红杉树》、《弯弯的小路》、《橄榄树》、《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兰花与蝴蝶》、《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珊瑚颂》、《擦掉吧,伤心的泪》、《清晨我们踏上小道》、《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玛依拉》、《青春舞曲》《太阳岛上》、《雁南飞》、《阿里山的姑娘》、《尼罗河畔的歌声》、《宝贝》等等脍炙人口传唱至今。

高山青的创作背景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这是一首风靡海峡两岸的著名歌曲,也是邓丽君的“看家歌”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其又由歌唱家朱逢博在首唱;香港的奚秀兰在1984年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唱它后,此歌即传遍大江南北。田震在其专辑《水姻缘》里收集了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注明是“高山族民歌”。其实这首歌不是从台湾阿里山高山族采风来的。这首1950年在台湾完成的第一部国语电影《阿里山风云》中的主题歌,实实在在是于1948年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开拍的《阿里山风云》摄制组在揣拟台湾地方风韵而创作的。

该歌的词作者是四川人邓禹平,谱曲者是影片《阿里山风云》导演之一——浙江人张彻(另一位导演是四川人张英)。首唱者是该片女主角、四川人张茜西。

1948年,上海国泰电影公司迫于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另辟蹊径由张彻、张英联合导演,拍摄张彻编剧的《阿里山风云》。这是一部以台湾风光为背景的电影。男主角由蓝天虹饰演高山族酋长,女主角由张茜西(蓝天虹之妻)饰演高山族姑娘于娜,邓禹平饰演平地青年。摄制组计划先在上海摄影棚内拍内景,然后去台湾拍外景,再回到上海做后期完成全片。因为要把这部电影的带台湾地方特色的歌在上海先期录音后,才能带去台湾外景拍摄时放声供女主角唱歌对口形用,为此难坏了两位导演。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从日本帝国主义手中光复过来才几年,还缺乏介绍台湾风土民俗的资料,创作这首歌无所依据。张彻知道演员邓禹平(又是诗人、画家)很有天赋,于是动员邓作词。

邓禹平抗战胜利后才从巴蜀盆地走出夔门来到上海,根本未去过台湾,遑论阿里山,这下着实为难。张彻急中生智启发邓说:“我们都没去过也没见过阿里山,但你们那‘难如上青天’的故乡不也是山清水秀吗!你可以从家乡景色,诗仙、诗圣的华章中得到启发呀!”女主角张茜西向邓介绍重庆的涂山字水、南北温泉,张英更是向大家介绍他的家乡有一个久负盛名的小西湖及湖畔钟秀山之湖光山色……邓在追忆巴山蜀水和那里的乡情民俗时,终于找到了灵感,在中写下歌词。歌词简洁明快,贯穿着阿里山、日月潭人文秀色、旖旎风光精髓的一根红线。才华横溢的张彻在启发邓禹平时,也从张英、张茜西介绍“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嘉陵(江)水清透”中,理清思路,为歌词谱上了欢快、亮丽的曲调,大家一听便拍手称快。此歌遂被张英、张彻命名为《高山青》,拿到录音棚,由女主角张茜西歌唱,进行先期录音。

当时上海物价飞涨,拍摄经费非常紧张。摄制组匆匆拍完内景后,于1949年初,携带钢丝录(放)音机、摄影器材等渡海来到台湾拍完外景。这时上海已经解放,返沪非常困难,摄制组困在台湾动弹不得。在上海已拍摄完镜头的底片按制片工艺流程,应该全部保留在洗印厂,不能带到外景地。两位导演不甘心功败垂成,经过多方面努力,由台湾民营万象影业公司接纳,重拍在上海已拍过的镜头,然后完成了全片制作。1950年,它得以在台湾上映,与观众见面。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从开始而完成于台湾的国语故事片。此片演职员还有吴惊鸿、李影、崔冰、井淼、萧湘、魏平澳等,制片为徐兴夫。

邓禹平笔名雨萍、夏获,四川三台县杨家沟(今东风乡)人,1924年出生。他在三台县初中、潼川高中学校时就爱写作、办壁报、咏诗作画。1944年他去重庆考入电影摄影厂演员剧团,曾经与舒绣文、白云共同参加了《血溅樱花》电影的拍摄。抗战胜利后,他随厂至上海。邓禹平赴台湾后写过很多歌词、诗集、电影剧本,主办过一些刊物。1981年,《高山青》的词作者——四川诗人、画家邓禹平荣获台湾诗词最高奖——金鼎奖;当初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1982年,他出任台湾中国文艺大学教授;但是,他直至1983年,才在台湾知名作家林海音先生帮助下登上一生梦寐以求的阿里山。他在1985年病逝于台湾前,还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到家乡看看久别的云台山、涪江和亲人。“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啊,绿水围着青山转”,病逝客地的诗人只能借助他的歌飞越海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

张茜西,1929年生于重庆市较场口百子巷。抗战时,她参加了郭沫若关怀的“孩子剧团”;抗战胜利后,参加国泰电影公司,为张彻慧眼识中,遂成为《阿里山的姑娘》女主角于娜,并因主唱《高山青》一举成名。这部在台湾票房极高的影片更成为张茜西成名作。她因此片荣获台湾电影第一届“金马奖”。以后她多次在话剧舞台演出,参加过一些影片的拍摄,多次赴东南亚作文化交流。上世纪70年代,她定居香港后,定名为张茜茜,办过制片公司又从事写作。改革开放后,她屡次回到故土重庆、成都探亲。1985年抗战胜利40周年,重庆举行雾季艺术节,她赶到重庆与昔日孩子剧团的来渝成员相聚并与张瑞芳、凤子等重演《放下你的鞭子》活报剧。她连续当选为四川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还分别担任了重庆市、成都市、上海市虹口区海外联谊会的理事。女作家孙晓芬上世纪90年代采访过她。她表示不忘家乡,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导演之一的张英与其妻曾芸(也是《阿》片演员)都来自四川富顺县。张英原名张荣汉,1920年生于四川富顺县永年乡,就读于富顺县二中。1939年,他加入会教导剧团,在成渝两地演出话剧,又受南虹艺专戏剧科肖赛主聘,为该校教授。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参加了国泰电影公司任编剧、导演;留台后又编导了《文天祥》等多部电影,曾任台湾电影制片协会理事长。他是一位从四川走出去的才子,时刻惦念着故乡。1990年,他第一次踏上故土;1996年,专门返富顺县参加富顺县二中90周年的校庆。他怀着浓浓的乡情曾多次来到成都。他还愿促进台湾与川剧的交流。他说他在台湾不会讲当地土语,听不懂闽南语,一直讲四川话,“我一直忘不了是故乡盐水喂大的啊!”

说是浙田人的张彻,1923年却出生在上海。他从小爱好文艺戏曲,抗战胜利后投入电影界,在上海国泰电影公司担任编剧、导演,一生在台湾、香港地区拍摄过93部影片。上世纪70年代,他拍摄《马永贞》,将功夫与侠义精神相结合,将武打片引入一个新的领域,从而使他获得武侠功夫片“教父”的称号。张彻与李翰祥同为邵氏公司左右二膀。2002年初,香港电影金像奖将“终身成就奖”颁发给张彻。他拍的第一部电影《阿里山的姑娘》使他与三个四川人相处甚厚,对四川风光、川剧及川剧变脸有了眷念之情,总想在有生之年来四川拍一部电影。1986年,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长河电影公司合拍故事片,张彻应邀来到峨影执导《过江龙》。这是一部以川剧艺人命运为主题的电影。他终于看到了当初与另外三个四川人谈论到的锦江、黄龙溪、峨眉山等四川美景。他也因此完成了一生中“为四川做点事”的最大愿望。2002年末,他不幸病逝于香港。他在成都时,笔者与他接触交谈,对他的生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更了解到创作《高山青》这首名歌的前前后后。

《高山青》,一首使人魂牵梦绕的歌,表达了它的创作者——三个四川人和一个浙江人对祖国宝岛台湾与内陆四川的深深眷念 。

求《阿里山的姑娘》吉他六线谱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产生于1947年的,曲作者张彻(从上海去台后定居香港的导演),词作者邓禹平(四川籍)。《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曲有众多的歌唱家参与传唱,歌唱家朱逢博对这首歌曲的传唱功不可没。朱逢博使这首小调式的歌曲变成了大气磅礴的舞曲,而且音乐结构非常完整,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唱出了劳动人民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厚感情1984年在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奚秀兰演唱后,在中国内地开始广为传唱。

以下是《阿里山的姑娘》吉他六线谱: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是哪里人?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是天津人。他是我国最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他的弟子遍布全球,而且他的弟子也是世界上非常出名的,所以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例子更多而且艺术造诣最深的歌唱家。

告诉我吧请问歌唱家朱逢博的生日是多少号?

1937年4月4日

朱逢博,女,1937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济南。汉族,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享受特殊津贴专家,有中国夜莺,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开创一代歌风,是我国民族声乐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家,荣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中国十大女歌唱家。主要代表作品:《白毛女》、《美丽的心灵》、《请茶歌》、《金梭和银梭》、《橄榄树》、《满山红叶似彩霞》、《那就是我》、《永远和你在一道》、《珊瑚颂》、《红杉树》等等,由其翻唱的《太阳岛上》、《雁南飞》、《阿里山的姑娘》、《尼罗河河畔的歌声》等勘称经典。

朱逢博是我国60年代歌坛上出现的一位富有才华的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1937年4月生于山东济南。 先后从师于施鸿鄂、吴少伟、鞠秀芳等。 1985年至今任上海轻音乐团团长、名誉团长及独唱演员。 朱逢博的演唱声音甜美、吐字清晰。她以民歌唱法为基础,并借鉴了西洋发声方法,自然流畅,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朱逢博在声乐艺术方面的成就,不是轻易获得的。天赋的歌喉,只不过为她的成功提供了条件;对艺术的不断追求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包括学习、借鉴和创造,才是她成功的主要因素。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jlql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