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武夷山大红袍历史

武夷山大红袍历史

武夷山大红袍历史

武夷山大红袍,也叫岩茶,是中国经典名茶之一,产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区内太姥山环保区,属于岩骨岩溶地形的茶叶。大红袍因生长在悬崖峭壁上而得名,传说大红袍是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皇帝御尝的贡品,尝过后赞不绝口,赐予“大红袍”之名。大红袍茶香气高雅,香气天然花香馥郁,滋味清新爽口,汤色橙黄,清澈透明。茶叶外形磊石形光泽黑绿色,沉重厚实。历史上,大红袍曾被列为皇家贡品,远走海外。现在被誉为最上茶之一,品质保持稳定,是各地茶友及国际市场瞩目的,它是七大名茶中最珍贵的品种之一,极受市场追捧。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大红袍"是茶中名品,它的历史有多少年?

350多年。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扩展资料:

来历

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夷大红袍

大红袍历史有多少年?

大红袍名称的来历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进京赴考,途径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和尚,和尚取所藏茶叶泡与他喝,次日病痛即止。丁显考中状元,感恩前来致谢和尚,得知茶叶出处,便脱下状元大红袍披身的,绕茶丛三圈,将其披于茶树之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回京,回朝后不久,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珍藏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披于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所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以此,武夷岩茶大红袍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盛名也被世人传颂,每年朝廷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纯种大红袍——奇丹

大红袍属闽北乌龙茶,是武夷岩茶的代表,历史悠久,产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山壁之上,从的三棵发展到现在的六棵。

1962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人员和武夷山茶科所陈德华先生从九龙窠石壁上取3枝剪枝扦插繁育,只有奇丹这个品种成活率高,性优良。但北斗峰的北斗滋味和九龙窠石壁上产的大红袍滋味及其相似。2009年农林大对北斗和奇丹进行DNA对比,证实因九龙窠和北斗峰距离较远,在遗传上有难度,并非同种同物,奇丹与大红袍有相同遗传组成,系异名同物,因此奇丹被称之为纯种大红袍。

百年商号林瑞苑茶业公司出品的纯种大红袍奇丹,产区半岩,火功中转火,汤色金黄透亮,色如琥泊。品种特征:无性系,小叶类,晚生种,香气馥郁,具有浓郁幽长的花香久泡不退,滋味醇,浓回甘,两腮生香、生津存留感强。

商品大红袍-拼配大红袍

拼配:就是把不同(品种,出场,存放时间)的茶根据市场需求,客户喜好按一定的配比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制成各种特色的大红袍。其理论依据来自大红袍母树中不同品种,不同的品种的成长成熟期不同,采制时自然拼配混合制作,其驱动力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过程中岩茶商品化的需求。通过拼配既能提升岩茶的滋味和香气,又能充分利用各原料的优点,掩盖缺点,并再复制。

现如今发展到只要是武夷岩茶就可以叫大红袍,纯商品化了。大红袍从原来的高大上的贡茶,走入了千家万户的百姓家,成为造福一方的大红袍。

大红袍的来历故事

大红袍的来历故事是皇帝封赏。

古时候,一个书生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恰好被一位好心的和尚看见,随后和尚泡制了一碗茶汤给他喝后,书生就安然无恙了。后来,书生不仅高中状元,还被皇帝招为驸马。不久后,状元再次来到武夷山找那位和尚谢恩,和尚告知当时泡制给他喝的茶汤可以治病后,状元就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给皇帝,和尚立马就制成一盒茶叶并交给状元。

当状元带此茶进宫后,刚好遇到皇后肚子疼痛,卧病不起,于是状元立马献茶让皇后喝下,皇后服下茶汤后,病很快就好了。皇帝见状大喜,命状元带着一件大红袍,前往武夷山封赏,于是状元奉命来到了九龙窠,并让一个樵夫爬上半山腰,将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

等到后来,有人掀开大红袍才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一直被大红袍披着的茶树,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有人解释说这可能是被大红袍染红所致。人们将这三株茶树取名“大红袍”,并在石壁上刻上“大红袍”三个字。

大红袍的形态特征:

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1~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

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二倍体,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

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

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

  武夷山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大红袍传说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个朝代的皇后生病,可是怎么治都无法医治好,于是皇帝就命太子去民间寻找治愈之方,太子就出来寻找了,在找寻途中碰到有一老人被老虎攻击,于是就将老人救下,老人为感谢太子救命之恩,于是问太子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太子就将皇后生病的事情告诉了老人家,于是老人家陪太子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太子将茶叶带回京城让皇后饮用,果然皇后病好了,皇帝很高心于是赏赐大红袍给茶树御寒,封老人为护树将军,后来这茶就被称为大红袍了。

  大红袍传说二

  还有个传说是说有个秀才进京去赶考,在经过武夷山时病倒了,刚好被一方丈遇到便将其带回庙中救治,方丈将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泡成茶给秀才喝,后来没几天秀才就康复了,进京考试高中状元,因此回来报答方丈,同时带了茶叶进京想献给皇上,恰好皇上这时病了,怎么治都不好,后来喝了这个茶,病就好了,于是御赐红袍一件并让状元带去批在树上,同时封为御茶,年年进贡。后来这茶就被称为大红袍了。

  大红袍传说三

  大红袍母树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

  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

  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

  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

  第二年长出了茶树……

  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

武夷大红袍的历史

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悠久的历史。著名的武夷岩茶品种:如白瑞香、素心兰、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白牡丹、金钥匙、不知春、不见田、雀舌、老枞水仙、以及“十二金钗”(十二个名枞)等等好几十个优良品种,以这些名枞制成的茶叶, 无论香气、滋味、汤色,都各具风韵。

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长,气温变动不大,更妙的是,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润茶地,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

关于“大红袍”的由来,一是说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故名“大红袍”。

另一说法极具传奇色彩。相传天心庙的和尚用神茶治好了一位上京赶考举人的病,举人考上状元后,为感谢神茶的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身上的红袍披在神树上,“大红袍”由此而得名。

近代,关于大红袍的传说也不少。尼克松访华时,赠他四两大红袍,暗地里,尼克松责怪小气,周恩来知道后笑着对尼克松说:“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晓之以典故,尼克松肃然起敬。

大红袍如此珍贵在于它的产量极少,历代都是贡茶,至今沿袭着。现六棵茶树,年产茶7、8两,定额半斤送,余下二、三两交省上。一说专供用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一说专供用于接待外国总统。

制作大红袍,从看护,到采茶、制茶、送茶,都有一套严格的责任机制和严密的工作流程、严谨的时间。要参与大红袍采、制、送全过程的监督和警卫。大红袍,有位监护人,终年看护,不离其左右,担负守茶、祭茶、采茶职责。采茶,必须由省、市、茶研所、茶监护人等几方责任人均在场,一番仪式,一番察看,一番签字,才能采摘。届时,守卫峡谷、置放云梯;茶监护人,在的陪护、监督下,在省、市、茶研所几方人公视下,登云梯采茶,采毕,即交,空手下云梯,云梯即被收走。一干人等,速离峡谷,赶到茶厂,茶研所人又在几方监护下,炒茶制茶,茶成,当即给场省、市人,验重分包;庚即,省上人又在的陪护下,登专机送往北京。

2002年广州茶博会上,福建武夷山市拍卖的20克“大红袍”,被广州著名酒楼南海渔村以18万元的价格买走。买家称,他们将把这20克茶叶珍藏在酒楼里,作为镇店之宝。

而最为人所熟悉者为大红袍,现存真正第一代大红袍茶树,只有六棵 ,受国家一级保护,茶叶产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而市面上买到的大红袍真正的已经是经过十几代的接枝,价格亦不便宜,何况市面上混淆视听的情况多的是,任何岩茶亦可称为大红袍,真假难辨。第二代接枝大红袍,市面上的价格约为一仟伍佰港元一百克,至于味道如何,喜恶各有不同而已! 武夷岩茶工艺独到,特别是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时间冗长。传统的工艺有倒(也叫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关键的制茶师傅要会“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这是电脑也难以为之的。所以,其工艺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武夷山茶厂大多已改用机器制茶,但是其机制原理仍和传统工艺相承、相通。

泡饮武夷岩茶大红袍,更是讲究功夫。大红袍作为典型、传统的武夷乌龙茶之珍品,其冲泡方法采用的是功夫茶艺,既富于文化内涵,又有观赏艺术价值。对此,《武夷茶艺》已作了挖掘整理。而品茶时,大红袍与其他武夷岩茶一样,“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究岩韵”,因此要细心、静心、投入。凡此种种,又进一步提高了大红袍的内质,丰富了大红袍的文化内涵。 市面上常见到的大红袍是通过嫁接而生长的茶叶,称为二代大红袍,又称小红袍,分为若干等级。别担心假的,茶叶只有等级之分没有真假之别。

武夷岩茶,香味隽永,若兰花芬芳而深沉持久,茶汤呈琥珀色,明亮通透,茶味浓厚醇和,生津回甘,浓饮而不见苦涩,淡泡益觉清香,较出名的岩茶有所谓四大名朴:

一、大红袍;

二、铁罗汉;

三、白鸡冠;

四、水金龟。 大红袍:字面诠释是大红色的衣袍,一般用于红色植物的比喻和代称。最著名的是武夷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岩,品质优异。另外有与大红袍同名的豆科植物“扁皂角”;浙江余杭等地的主栽桔子品种;京剧传统剧目;同名商标如甘肃省东乡县名牌花椒;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等。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武夷山大红袍的由来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揭露茶中之王大红袍的传奇

武夷山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驰名中外享誉世界。

举世闻名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就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内,母树为三棵六株拥有几百年的 历史 ,武夷岩茶拥有悠久的 历史 ,大红袍就是其中的代表和佼佼者。

大红袍的名称和来历极具传奇色彩,相传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举人丁显赴京赶考,途经武夷山突然腹痛不能忍受,此时正好遇见"天心永乐禅寺"一位和尚,和尚把制作好的茶叶泡好拿给他喝,奇怪的是不一会儿腹痛就好了,丁显高中状元之后特来致谢和尚,问茶叶出自哪里得知茶叶出处之后,脱下身上的红袍绕茶树三圈然后披于茶树上。

期间状元回朝恰逢皇后生病久不能愈,丁显便取出茶叶泡予皇后喝下,此后皇后身体渐渐康复,皇帝龙颜大悦命状元亲自前往武夷山九龙窠赏赐红袍披在树上故得名"大红袍"并采制茶叶制御茶园悉数进贡不得私自藏匿,从此之后"大红袍"成为皇室贡茶闻名遐迩。

大红袍异常稀少和珍贵,公认的只有九龙窠岩壁上的三棵六株,产量自古以来及其稀少只有几百克,时一斤折价银元64块相当于当时的大米4000斤,2003年武夷山市为三棵六株大红袍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保险足以见其珍贵,1998年在武夷山红袍节,20克武夷山母树大红袍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购得者为"豪宅教父"许荣茂,2005年第七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母树大红袍又被拍出20.8万元的天价。

2006年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停止采摘,2007年最后一次采摘自武夷山母树20克大红袍,由武夷山市赠送给国家博物馆收藏,紫禁城举行接收仪式,即使有再多的钱也喝不到了。

虽然母树大红袍不能采摘了,但是当初从母树大红袍培植了许多,大红袍具有提神、消除疲劳、解暑、杀菌消炎、减肥、降血脂、防癌症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目前市面上或景区有很多所谓的大红袍,用粗老的茶青或掺杂了某些物质以低廉的成本卖以高价,少辄几百动辄上千,因为大红袍名气大很多不懂茶的人盲目购买,劣质茶或变质茶喝了会导致身心不悦腹泻等,希望广大朋友购买茶叶需谨慎。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历史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树龄至少已有上千年了,武夷山大红袍母树有三棵六株,有360多年历史,大红袍属于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是乌龙茶的名贵品种,也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山的大红袍母树现在仅有的六株母树大红袍基本不对外销售。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历史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历史至少已有上千年了,母树大红袍作为主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与景观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大红袍母树开始实行停采留养的特别保护和管理,从此不再用大红袍母树生产制作茶叶了,最后一次采制的产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大红袍母树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以往每到春茶采摘的季节,是由专家、科技人员组成,高架云梯进行采摘,年产量不足一公斤,从元明以来就是皇室贡品,不过2006年起,国家就对母树大红袍停止采摘了。

武夷山大红袍的起源与传说

武夷山大红袍的起源与传说

大红袍的起源传说很好。据说古代有个穷书生去北京赶考。当他路过武夷山时,他在路上病倒了。幸好被天心寺老方丈看到,泡了碗茶给他喝。果然,他病好了。后来做状元,中了状元,被招为东床大夫。

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他一拥而上,到达了九龙之巢。但他看到悬崖上长着三棵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色的光。很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患了鼓胀,用这种茶泡茶就治好了。很久以前,茶树春天发芽的时候,敲锣打鼓集合猴子,穿上红裤子,爬上悬崖采摘茶叶,炒熟后采集,可以治百病。

这位周农行为艺术的冠军听从了制作一箱贡品献给皇帝的请求。第二天,寺里烧香点烛,击鼓敲钟,召集僧众,向九龙进发。大家来到茶树前烧香祭拜,并高呼“茶芽!”“然后把芽叶摘下来,用精致的工艺做出来,放在铁盒里。状元把茶带到北京后,和皇后的肚子在床上。冠军马上奉上茶水让皇后服用,果然,茶水治好了。

皇帝喜出望外,递了一件大红袍给状元,状元让他代自己去武夷山。一路礼炮响,火光通明。到了九龙,状元命一个樵夫爬到半山腰,把皇帝赐的大红袍放在茶树上,以示恩情。说也奇怪,大红袍一开,三棵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着红光,人们都说是被大红袍染红了。后来,人们把这三种茶树叫做“大红袍”。也有人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此后,大红袍年年成为贡茶。

武夷山大红袍的神话传说

  “大红袍”自古是武夷岩茶至尊,现在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张名片.但因为历史久远,战乱频仍,文献流失,“大红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招引着人们去苦苦探寻和考证.但大都没有结果,仍然停留在民间说法和神话传奇的层面.关于武夷山大红袍名字的来历我整理了一下几点,仅供参考。

  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之“皇后治病说”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从皇后“突然得病”(急性病),到找到“大红袍”治好病,起码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说法显然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武夷山大红袍传说县丞祭茶说”也十分牵强.武夷山虽然自古有喊山祭茶的习俗,但县丞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严格的着装礼制.

  投保一亿人民币的“大红袍母树”虽然生长在岩壁上,但不至于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们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何况那区区的几十米岩壁.无疑流行于广东地区的“猴子采茶说”低估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最令人信服的还是“丁显状元报恩说”.武夷山大红袍导游词(wuyishan dahongpao guide)中主要是持这个观点,说是明朝福建籍举子丁显北上赶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厥路边,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其治疗.举子病愈后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嘱其以红袍披盖茶树,以表谢恩.“大红袍”故事从此不胫而走.靖难之变后,朱棣夺取侄子建文的帝位,为追杀传说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便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询建文帝的下落.胡潆也因此到武夷山,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明代胡潆把天心禅茶带回并进贡给朱棣.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现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还能见到“永乐茶坊”的遗存.

  那么大红袍的到底怎样呢?

  饮水思源,喝茶寻根.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跑遍了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采访了多位权威茶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各种民间说法和神话传说予以一一求证和排除,终于得以按图索骥地把点滴的历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基本上还原出了“大红袍”的本来面目,以飧世人.

    “大红袍”因何得名

  顾名思义,大红袍,就是红色的袍服.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上,衣着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朝.继元之后,汉族统治者重新建立了延续近300年的明王朝,包括服装制度在内的汉族礼制得到了全面的恢复.明朝洪武时期,依据周礼,参考汉、唐、宋历代的服饰,花了20年时间确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服装的类别基本延续过去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区分,官品、职位、身份在服装的颜色和配饰上却有更加明显的辨别.《明史》记载:

  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也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文中“赤”、“绯”都是指大红色.因此,明以后红袍渐渐成为清廉的代名词.如成书于清代的《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

  可见,“大红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么为什么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树呢?可以推测:“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并与当时某位清正廉明的或朝廷有一定的联系.

  这一推测与“状元报恩说”比较接近. 说来巧合,武夷岩茶(wuyi rock tea)的产生和朱元璋的“罢龙团,改制散茶”的诏令有很大的关系

    “大红袍”身世大揭秘

  如果按“命名说”,虽然有“大红袍,三十二年,吴石仙题”的摩崖石刻,从而有人推测“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武夷山茶与风景》一书出版于三十三年(1944年),书中却清楚地交代大红袍“成名虽然出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假使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在命名不到一年,又值战乱年代,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宣传功效.而且,在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蒋希召著)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1839年)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古人常以“旗”、“”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大红袍”在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这段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清朝“大红袍”文字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经过茶叶科学部门检测,现存母树大红袍的树龄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现在“大红袍母树”仅剩一处,不排除天游、北斗等他处的已故“大红袍”母树的树龄超过360年的可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大红袍”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

  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佛教文化和寺院历史的深入挖掘,为“状元报恩说”、“大红袍”始于明代增添了诸多佐证.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工地挖出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受明代朝廷敕封.那么,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受封呢?

     《明史·胡潆传》记载: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潆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潆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这段文字说的是:明成祖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有人说建文帝流落海外了,有人说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为了赶尽杀绝,免除后患,明成祖派礼部胡潆(1375—1463)与宦官郑和分别以寻访张邋遢(张三丰) 与“下西洋”为幌子,在国内与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文中“遣潆颁御制诸书”之句,其实是指明成祖为了掩人耳目,收买人心,忏悔恶业,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至今在全国许多省市仍有许多以“永乐”年号命名的寺院.天心永乐禅寺于此际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

  上文虽然只交代了胡潆“十七年(公元1419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并没有明确说明他来过武夷山.但在《武夷山志》(清·董天工著)专门记载来过武夷山的历代名贤的篇章《名贤下·遗补》中有“胡潆,字源洁,武进人,明建文庚辰进士,官礼部尚书”的记载.说明胡潆确实来过武夷山.《武夷山志》还收录了他的《题画武夷图》、《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胜感慨》诗两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著)中有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胡潆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经冠上了“大红袍”之名.这些事实与“状元报恩说”几乎吻合.

  圣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文书,颁发给寺院的圣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圣旨碑,一般是作为门坊等建筑的构件,或单在显眼的地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受过皇帝的敕封或嘉奖.但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有两个几乎一样的圣旨碑呢?另一个是否是“状元报恩说”所指的朝廷对“大红袍”的敕封呢?

  据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说,“状元报恩说”原记载于《天心寺志》,后来寺志失传于战火,便由天心永乐禅寺僧人口头代代相传下来.该寺院后来还受过光绪敕封,林则徐、陈宝琛等朝廷命官先后为其题额,可见天心永乐禅寺在历史上曾经十分显赫.可以想象,这样显赫的寺院肯定有自己的寺志.“状元报恩说”和其他版本的传说相比,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逻辑性、书面性,可见其确实出自正规的文献,而且口头相传的时间跨度不会太长.因为故事情节、时间、人物、事件与以上考证的史实相符,并无走样.综合“状元报恩说”和上述考证结果,“大红袍”是否受过敕封便不得而知了.

  至此,上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大红袍”的身世终于大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gvwg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