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董这个姓氏的来历

董这个姓氏的来历

董这个姓氏的来历

董姓,中国姓氏之一,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有子名称,称氏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惠连之子飂叔安,飂叔安之子为帝舜豢养龙。帝舜封飂叔安之子于董,称董父,称豢龙氏。隋唐时期是董姓发展的高峰,隋唐时期董姓的人特别多。宋朝时期,董姓大约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四位。董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22%。董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这四省的董姓大约占全国董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这三省的董姓大约又集中了22%。明朝时期,董姓大约有4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五位大姓。明朝的浙江为董姓第一大省,约占董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19%),这两省董姓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8.7%)、江苏(8.1%)、河北(6.8%)、江西(6.3%)、安徽(6.2%)。明清以后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当今董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31%;其次在云南、山东、辽宁、浙江、四川、湖北,这六省的董姓又占了38%。历史名人有董仲舒、董必武、董存瑞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董姓有什么来历?

董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

一是以世职为姓氏。周朝有大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二是赐姓,源于己姓。据说帝舜时有董父精于饲龙,很得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三是出自颛顼后代。颛顼后代子孙姓董,名参胡,遂相沿至今。

董姓的历史:

董姓发源于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分布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广东、四川、浙江、湖北、福建、河南等地也有董姓散居。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

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有董姓迁入。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董姓历史人物

董姓历史人物有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提出“天人三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为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综合在一起,形成封建儒学体系。

董其昌,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还是书画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弱中有骨力,转折灵动,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他在篆刻、书法上也有很高造诣。

董的姓氏怎么来的

董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扩展资料

董姓名人:

1,董仲舒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2,董和

董和,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姓

董姓的来历

1、源于地名

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

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3、源于己姓

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

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重黎多次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地名

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关羽的家乡,其时有一巨大的湿地地貌,因水中盛产“董蕖”因而称“董泽”。

“董蕖”,就是古人对莲藕的一种称谓,在今天山西、陕西地区,菜市场上仍有称莲藕为“董菜”者。

传说,董泽曾“浩淼数百里”,后被人类破坏,逐渐成为盐湖,最后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只留得一个“运城市盐湖区”的行政名称。

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蒙古族

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汉字姓为氏。

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其实是古肃慎民族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时期曾一度改汉姓为胡氏。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奥矣·毛都氏部落的一个分支,逐渐北迁居于大青山一带原始林区(今蒙古肯特山区),因此被称为“林中之民”。

辽国的契丹族人和后来西夏国的党项族人则称其为“蒂奇斯族”,金国时期的女真族人称其为“呼勒都古德”。

与古突厥语“奥矣·毛都”的意思一样,古女真语“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猎人”之义,后因以为部落名称和姓氏。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历史过程中,奥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为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属诸部,逐渐成为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汉姓为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叶以后,大多数族人冠汉姓为董氏,少部分人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6、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满语为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是满族著姓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栋氏等。

⑵.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

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邓氏、陈氏等。

⑶.满族珠格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以部为氏,满语为Juge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

⑷.满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满语为Juhere Hala,汉义“冰冻”,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术氏等。

⑸.满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满语为Juhu Hala,在明朝时期的汉姓即为董氏。

扩展资料:

董姓历史名人介绍:

1、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

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2、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生于颍川。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

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为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董卓作战粗猛有谋,力建战功。

又先后参与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颇著威名。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

不久令其弟董旻联合吴匡杀掉上司何苗,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随后董卓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绍联合关东各地刺史、太守,爆发董卓讨伐战。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孙坚击败,退守长安。董卓在朝野内外都广布亲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呼召三台。

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大将吕布杀死董卓,结果成功。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3、董允

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

东汉末年,其父董和跟随刘璋,担任益州太守。刘备册立太子刘禅,以为太子洗马,后为黄门侍郎。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辅国将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担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

当时,蜀人称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姓

董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有哪些?

董姓的来源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董姓历史名人有

1、董仲舒,儒学大师、思想家、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2、董卓,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3、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蜀人称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

4、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

标签: 姓氏 来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dlev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