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是中国传统的重要产业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国民消费升级和民生需求改变,茶产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品质提升。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茶产业开始注重品质提升。通过科学种植、精心制作等手段,提高茶叶的口感和品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人才培养。茶产业依赖人工种植、采摘、制作等环节,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茶产业开始注重人才培养,通过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等途径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3.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茶产业开始引入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茶产业也开始探索独特的制作工艺,推出更符合消费者口味的新品种和新口味。

4. 安全卫生。茶产业的发展也注重安全卫生。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等环节中,注意安全和卫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同时,茶产业也在营销中注重健康理念的传播,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

总之,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方位、多环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安全的茶叶需求。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三都水族自治县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方便社会公众阅读理解,现以问答形式对《三都水族自治县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农民增收难问题,而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茶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三都县具备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茶叶已成为我县优势农产品,在农业产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已经发展到10.84万亩,投产茶园已到10.2万亩。但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出台一个切实有效促进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

二、主要思路是什么?

答:(一)建立1个目标。到2025年底,全县茶叶生产规模基本稳定,生产效益明显增长,茶园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产量超过0.5万吨,产值超过8亿元,茶叶的科技创新、智能水平、品种布局、品牌营造、茶旅融合等领域形成三都县地方特色体系。

(二)设立7大任务。从建设优质高效基地、提升加工水平、扶持壮大经营主体、培育产业知名品牌、构建市场营销网络、打造茶叶产业强镇、探索建立茶旅融合等7个重点工作设立工作任务,进一步优化茶类结构,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导,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和茉莉花茶等茶类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形成“贵州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都匀毛尖+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申报大河茶叶产业强镇项目,打造都匀毛尖名优茶产业“三都基地”,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茶衍生品、茶旅康养为一体的产业链;探索茶叶精深加工和多样性功能开发,积极培育茶休闲、茶文化,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局面。

(三)落实4个保障措施。为保障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实现目标任务,落实组织领导,完善各镇(街道)和各部门责任,建立任务分解和工作联络协调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意见部署,明确责任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人,做到责任有落实、工作有人抓;落实支持,加大主体培育力度,加大茶园性保险覆盖面,推进茶园科技创新;落实资金投入,“十四五”期间,力争投入茶产业资金4亿元以上,实施茶产业项目30个以上;落实指导服务,加强技术应用和推广,强化队伍建设,力争每年开产茶产业培训600人次以上,提升从业人员素养。

三、 创新举措有哪些?

答:(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将茶产业打造成三都县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位产业,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深化茶叶重点产区布局,推动三都县茶产业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抓牢茶产业转型升级。在保持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增长的同时,全力聚焦茶产业经营主体引培和品质大提升,更加注重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茶文化的培育和传播,更加注重茶休闲旅游开发和茶旅融合发展。

(三)全面构建茶产业发展体系。围绕以实现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构建“都匀毛尖+企业品牌”“贵州绿茶+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

茶叶产业发展行动工作

茶叶产业发展行动工作

一、《行动方案》出台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的要求,立足当前云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落实《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在持续推动全面绿色发展的基础上,紧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加快云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二、《行动方案》主要目标

《行动方案》提出,云茶产业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普洱茶”“滇红茶”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从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发展等全方位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云茶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的转变。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740万亩、50万吨左右,新增绿色有机茶园面积150万亩,保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有机认证茶产品数量全国第1位,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目标。

三、《行动方案》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围绕云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从绿色茶园基地建设、云茶企业高质量发展、云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云茶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等6个方面提出8个重点工程任务18条措施,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的高质量绿色云茶产业。

一是实施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古茶树保护范围划定、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建设古茶树种质资源圃、古茶树信息数字化建设等,健全古茶树资源管理保护体系。

二是实施绿色有机化深化工程。开展提升绿色有机供给能力、落实绿色有机奖补、加强绿色有机市场监管等3项工作。在做好茶园绿色化生产,积极探索智慧茶园、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上,推进茶园绿色有机认证,并按照“先建后补、取证后补、按量奖补”的原则,对符合“获得国内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且在销售产品上标注‘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标志”的茶叶生产经营主体,通过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其认证茶园及认证茶产品进行一次性奖补;同时,加大对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的监管。

三是实施茶叶加工提质工程。开展规范茶叶初制所建设、做优做强经营主体、巩固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进加工园区聚集发展等4项工作。通过推进规范化茶叶初制所建设把好“原料关”;持续优化环境资源、提升精深加工装备、加大新产品开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以勐海产业园区、凤庆产业园区、思茅产业园区为重点的茶叶园区建设,构建普洱茶、滇红茶、有机茶加工中心,打造云茶产业集群。

四是实施产品质量监管工程。开展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大产品质量管理等2项工作。建立健全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为主,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同步实施的云茶产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在加强茶叶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及茶园投入品管控的基础上,持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构建茶企、部门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相互连接的云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五是科技创新攻关工程。开展强化科技应用支撑、加快人才队伍培养等2项工作。引进高层次茶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深化政企、校(院)企合作,大力培养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工和营销专业人才、高素质茶农。同时,鼓励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以普洱茶、滇红茶为重点的产品功能成分及功效机理基础研究,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基础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六是实施云茶品牌培育工程。开展推进地理标志认定、注重云茶品牌培育等2项工作。以“普洱茶”“滇红茶”品牌为重点,通过积极申报茶类地理标志、“10大名茶”评选、云茶“云南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认定等,打造产品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兼具的云茶品牌集群。

七是实施市场开拓工程。开展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市场营销模式等2项工作。通过支持建设茶叶(毛茶)产地交易(批发)市场,鼓励建设线下品牌形象店、展销中心、体验店、专营店和线上旗舰店、企业店等,健全多元化的云茶市场网络体系。同时,鼓励以“10大名茶”为代表的茶企积极参加专业展会、推介会,同步开展集品牌宣传、茶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云茶大讲堂”、云茶高峰论坛等,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销售市场。

八是实施茶文化提升工程。开展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等2项工作。依托云南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名山古树资源和民族风情特色,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茶叶庄园为载体,融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作品、茶技能竞赛、茶事活动等,开发“茶+N”的特色茶旅精品线路,推进云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

传统装备再升级,“机器换人”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过去提到机器换人,人们往往会想到流水线、机械臂等大型工厂里的自动化设备,而今食品工业许多领域也出现了机器换人的现象,诸如茶行业、畜禽养殖业等。

食品工业许多领域加快推进行业机器换人,不仅能够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助推行业提质增效,也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加快行业紧跟现代化进程。

机器换人推动茶叶行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茶行业是某地非常具传统优势的农业主导行业,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行业。

然而伴随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状况不断显现,该地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茶叶行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着力解决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问题,为促进茶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目前,该地茶叶传统优势装备正向高质量高层次升级,极大地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

而今该地拥有茶叶生产机械超过39660台,其中茶耕作机械3160台,大宗茶采摘机械153台,茶叶加工机械31050多台,茶叶自动加工流水线27条等。

另外,该地新安装28条茶叶运输机械,大大提高了茶叶生产运输环节的生产效率,进而为茶叶行业转型发展带来的诸多红利。

机器换人提高畜禽养殖质量

过去提到机器换人,人们往往会想到流水线、机械臂等大型工厂里的自动化设备,如今畜禽养殖领域也出现了机器换人的现象。

AI养猪、鸡脸识别、农业物联网不少科技范十足的智能机器设备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相关人员介绍,鸡脸识别的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可以捕捉鸡群中的敏感体温,一旦鸡的温度存在异常。

智能机器人便可以帮助人员在鸡群中迅速找到生病的鸡。

此外,AI养猪技术能够记录和监控猪的数量,同时借助高清摄像头还可对猪仔行为状况等进行跟踪记录,再利用人工智能来分析判断每头猪仔的身体状况和生长情况,提高饲养质量。

机器换人增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据悉,某地日前下发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其中提出,旨在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逐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机器换人,充分发挥智慧监管作用,不断增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为此,该地还提出,加快食品安全云服务平台建设。

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共享新格局。

小编结语:机器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支撑装备,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机器应用领域的持续扩大,以及食品工业的科技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笔者相信更多的科技成果将在食品工业的不同领域落地生根,加速推动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探索惠水县茶产业发展思路】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思路

近几年来,惠水县委、县加大力度,抢抓机遇积极发展茶产业,使茶园建设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在不断提升、收入保持持续增长。但发展速度和效果在全州乃至全省属于中等到偏下水平,特别与遵义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抓好我县茶产业快速、高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是工作的重点。本文就我县茶产业现状分析探讨当前茶叶生产发展思路。

  一、茶产业现状

  1.茶园面积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0.96万亩,新植茶园1.38万亩。品种主要以福云、福鼎大白茶、名山白毫131为主。

  2.效益情况

  年干茶总产量420t,产值4620万元,茶农人均收入4000元,占纯收入的60%以上;目前茶叶销售总体状况良好,省内市场以贵阳、都匀市为主,省外有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广东等省区。

  3.企业情况

  全县具有规模加工能力的企业有七里冲茶果场、牟氏茶场、斗底畜牧场、岗度盘龙茶场和摆若茶叶合作社五个。

  4.品牌建设

  现有己注册茶叶品牌2个,即:七里冲“九炉山”牌九龙毛尖茶和“牟氏珍珠”毛尖茶。其中“九炉山”九龙毛尖茶九四年荣获“中茶杯”二等奖,九五年又被评为“贵州名茶”。

  二、资源优势

  1.区位优势

  惠水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与贵阳市接壤,县城距离省城50km,交通便利,有贵州高原第一大坝——涟江大坝,穿越惠水全境,并交会于县城附近的五条高速公路正在开工建设,预计5年后建成通车。将大大改善交通条件,推动惠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2463.8km2,有宜茶坡地30万亩,现有茶园种植面积2.2万亩,发展茶产业很有潜力。森林覆盖率41.3%,环境优美,无污染,宜适有机茶生产。电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力多,发展茶叶种植有充足的资源条件。并且旅游资源丰富,把观光茶园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推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惠水茶产业的宣传推介将起到积极作用。

  3.气候、土壤条件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适宜,雨热同季,适宜茶叶生长。土壤以黄壤为主,PH值5.2-6.9,土层深厚,土壤等矿物含量丰富,根据贵州省理化测试中心对该村的土壤检测,重金属含量低于规定标准,适合有机茶生产要求。

  4.发展优势

  惠水县是黔南州“都匀毛尖”茶核心产业规划带,有茶产业发展的好机遇;农民对茶叶生产、管理、采摘、加工技术有所掌握,有一定的茶叶种植基础,对茶的商品意识较强,积极性高;有“都匀毛尖”茶品牌共享,严格按照《都匀毛尖茶综合标准体系》的要求进行生产和加工,茶叶产品走向市场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茶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发展起步晚,基地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缺乏统一品牌的意识,市场占有率低。

  2.商品茶产量低,茶叶加工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

  3.没有茶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形不成规模化生产,销售分散,市场竟争不强。

  4.茶产业合作社发展速度缓慢,带动能力不强。

  四、发展思路

  1.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紧紧抓住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大力扶持的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茶产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加快茶园基地建设步伐,力争在三年内完成5万亩优质生态茶园建设目标。

  2.加快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

  以农户种植为主,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加工销售、统一质量、分散生产管理的“五经统一分”合作社经营方式,是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3.质量建设

  抓好茶叶生产、管理、加工技术培训,加强质量监督,强化标准意识,努力提茶叶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茶叶产业,充分利用惠水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开发生产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提高惠水茶叶品质。

  4.企业建设

  加快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的步伐,重点打造“上连龙头,中连基地、下连农户”的产业链,以带动全县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5.统一品牌

  根据茶产业“一心二带三区”发展战略。围绕市场主要打造以“都匀毛尖茶”为品牌,严格按照《都匀毛尖茶综合标准化体系》进行茶叶生产、加工,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做强做大都匀毛尖茶产业,推动惠水县茶产业向高标准、高质量,高档次的方向快速发展。努力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以“都匀毛尖”为品牌稳定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6.实施旅游战略

  惠水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茶产业发展规划上要为这些资源的开发作好铺垫。充分利用惠水的人文资源、茶文化历史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坚持把茶文化与茶旅游相结合,在我县茶叶主产乡镇积极开发“茶之旅”旅游项目,“以茶促旅,以旅游兴茶”。打造一批融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线路。鼓励支持建设一批茶文化体闲农庄,引导建设各种档次的茶楼、茶馆。加大我县生态有机茶的宣传和推介,增强旅游对茶产业的带动作用。

做好“茶文章”助力“绿叶”变“金叶”

做好“茶文章”助力“绿叶”变“金叶”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是全国重点的产茶县之一,茶叶一直是周宁的大宗农产品,也是农村支柱产业。为护航茶企高质量发展,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周宁县人民执行干警前往多家茶企开展“千名执行干警进千企”走访调研活动,服务做好“茶文章”,助力“绿叶”变“金叶”。

在福建归来客有机茶叶有限公司,执行干警对该企业开展了案件回访工作。不久前,周宁执行局本着公正、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成功促成了该企业一起案件的执行和解,让该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周宁执行局对涉企案件坚持一案一策,在不违背法律、不损害其他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做到依法审慎执行,全力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执行干警还深入了解了茶企的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合同履行等情况。干警们通过面对面“把脉问诊”,帮助茶企查找、梳理存在的法律风险和漏洞,提出意见建议,帮助企业降低诉讼风险,以精准的司法服务护航周宁茶企健康发展。

此外,执行干警还向企业人员发放了《周宁县人民企业法律风险提示书》,针对茶企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结合涉茶典型案例,为两家茶企详细解读了涉及茶叶交易、茶叶商标、劳务纠纷、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茶企的经营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产生,为周宁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福鼎磻溪:做好茶文章 走出振兴路

秋日的磻溪,巍巍茶山广袤无垠,处处涌动着振兴的热潮。

  磻溪镇位于 福鼎市 西南部,近年来,该镇围绕做强做精白茶产业发展目标,立足生态资源和赤溪村品牌优势,努力打造“茶韵古镇·大美磻溪”乡村振兴示范带,初步形成茶产业、生态农业、文旅休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格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走进磻溪镇,处处可见茶农辛勤忙碌的身影,时时可闻茶香,仿佛闯入了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之中。在阵阵茶香中,现代观光农业、特色茶旅兴起,镇村面貌干净整洁、万象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一个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磻溪镇就这样进入视野。

  以茶为媒,因茶而兴。磻溪是产茶大镇,近年来,该镇抢抓全市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茶企,加大茶叶基地化建设;成立磻溪镇茶业行业协会,严格有效规范茶企、茶商行为;实施湖林村茶叶精品街项目,打造福鼎白茶核心产区磻溪地标;搭平台、组队伍,狠抓数字化管理,严格把控茶叶质量安全,全方位推动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全镇共有茶企458家,拥有无公害茶园近5.1万亩,年产优质干茶5000多吨,农民收入60%来源于茶叶,87%以上劳动力直接或间接受益于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2亿元。

  白茶产业的发展兴盛也带动了磻溪旅游业的繁荣。

  白露节气过后,是秋日胜春朝的好时节,磻溪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位于磻溪村的十三坪茶园里,来自浙江杭州的段诚与二三友人相携同游,并用无人机记录下了十三坪茶园的大好风光。

  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近年来,该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挖掘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深入推动茶旅融合发展,逐步走出一条高质量、高生态、高颜值的乡村振兴之路——

  依托“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品牌优势,抢抓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的契机,以赤溪为重点的太姥山西南麓4景区逐步成型;

  全镇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赤溪、杜家旅游集散中心、湖里岗玻璃观景栈道等50多个项目陆续完成建设,并着力打造大沁十三坪知青茶旅文化、桑翠湖休闲垂钓区、仙蒲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民宿康养休闲度假区等,一个个乡村旅游点应运而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结合“大美磻溪·茶韵古镇”乡村振兴景观带建设,推动完成“金谷—蒋阳—杜家—赤溪”及“磻溪—湖林—桑海—仙蒲—南广—后坪”2条乡村旅游线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动“大美磻溪”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旅游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如今,茶旅融合的成果已经显现。赤溪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称号,杜家上榜“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仙蒲被授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至2021年,全镇共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

  潮至千帆动,猎猎驾长风。宜居宜业宜游的茶韵古镇图景已然绘就,大美磻溪就在眼前。(温丽芬 )

建瓯:擦亮北苑贡茶“绿色名片”

  持续做优“一片叶”,实行“1+5”北苑复兴行动,北苑御焙遗址入选第二批省级遗址考古公园名单,北苑贡茶文化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一个个举措有力实施、一项项工作成绩斐然。去年来,建瓯聚焦“做优一片叶”目标,围绕统筹“三茶”高质量发展,绘蓝图、夯基础、筑高地,在深化种植和加工环节的基础上,往前端延伸做生态保护,向后端拓展聚文旅元素,着力复兴北苑贡茶,擦亮建瓯“绿色名片”。

高位谋划 统筹“三茶”发展

  建瓯的北苑贡茶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御茶园,历经6朝42帝,创下中国御贡史之最。建瓯也因此闻名,成为千年古茶都、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产茶重点县和全国乌龙茶主要生产基地,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从业人数在闽北乃至全省都位居前列。

  然而,在历史上一度“领跑”的北苑贡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如何重振北苑雄风,打响北苑贡茶品牌,擦亮这张颇有价值的茶叶名片,成为摆在 建瓯市 委市面前的一大考题。

  为打破北苑贡茶“养在深闺少人识”的痛点,去年,建瓯围绕弘扬建茶文化、提升茶业科技、做强茶产业链的目标,成立统筹“三茶”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抽调农业、科技、文化、流通、重点产茶乡镇等单位部门人员组建茶产业工作专班,加强茶产业工作力量。制订《建瓯市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启动《建瓯市统筹“三茶”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编制,构建“三茶”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新发展格局。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思路,安排部署生态茶园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品牌宣传提升等15个方面工作,细化分解37个目标任务,挂图作战、对账销号,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在北苑贡茶重要产区小桥镇,建瓯市政协第三功能型党支部联合建瓯农商行第一党支部、集同海关集美监管科党支部、建瓯中茶党支部、小桥镇茶协党支部等七方,共同签订《七方共建协议书》,以北苑贡茶集中加工区为平台,通过“组团共建”方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聚力打造“三茶”统筹发展党建联合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活化品牌 做好北苑贡茶文章

  为了让“千年建州·北苑贡茶”这个茶产业品牌活起来,深化市场对北苑贡茶品牌的认同感,建瓯以提升茶叶品质为基石,以讲好北苑故事为抓手,做好北苑贡茶文章。

  大力建设生态茶园,整合项目资金,全面加强技术指导,提升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水平。东峰金盘山茶园、川石牛公山茶园、小桥甘源茶园获评 南平市 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小桥甘源茶园还获评南平市最美生态茶园。同时,安排部署当地生态茶园“绿化、花化、彩化”建设工作,力争在2022年建成全域生态茶园、2023年建成全域绿色生态茶园。

  对标《北苑御焙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和《北苑御焙遗址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要求,建瓯做好遗址周边村庄环境整治、山场林分调整、绿色生态茶园建设、茶园彩化美化以及临时通行道路、旅游标识公厕等改造提升。通过推广物联网等科技应用,改造传统茶产业,推动茶叶初制加工标准化升级,完成了全市茶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瓯市还积极发挥闽北乌龙茶科技小院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沟通合作,有力推动茶科技服务水平。

  去年,建瓯市花重金为北苑贡茶重点文物(重要遗址)投保4亿元,还聘请北苑御焙遗址原考古队成员、省地文博专家、当地历史文化学者等专业人士,组建北苑御焙遗址考古专家顾问团,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北苑文化研究院,对北苑贡茶遗址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深挖其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建瓯市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围绕北苑御焙遗址保护利用、茶产业发展、品牌打造、项目推进等方面,通过组织拍摄《千年建州·北苑贡茶》宣传片,编纂《北苑贡茶》文化丛书,制作北苑贡茶主题微电影、动漫、H5图文、宣传画册,面向全国举办北苑贡茶微视频、主题征文活动,在央视等主流平台投放广告等方式,开展立体化宣传。

  努力之下,北苑贡茶的品牌打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北苑贡茶品牌被省上评为2021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北苑贡茶被纳入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的茶类产品。

植入内涵 擦亮“绿色名片”

  今年,建瓯市研究制定了北苑复兴行动“1+5”计划,以打造中华茶文化圣地为目标,从遗址活化、讲好历史、振兴茶业、茶旅融合、对外交流等五个方面发力,创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为北苑文化植入新时代内涵,重铸北苑贡茶“天下之最”的辉煌,重现千年建州的荣耀

  为提升北苑贡茶影响力,建瓯市策划多样地域特色活动,如:持续举办中华北苑贡茶节、北苑贡茶高峰论坛,开展斗茶赛等民间茶事活动,组织开展“千年建州·北苑贡茶”文艺演出、茶神张三公文化节、北苑贡茶主题宣传等文化活动。同时,加强与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平台合作,开展“网红说北苑贡茶”等系列活动,让北苑贡茶有声有色、有体有韵。此外,为构建北苑文化体系,让“茶神”成为凝聚人心、集聚力量、汇聚人才的重要标识,去年12月,建瓯市发布“茶神”张三公Q版像,把张三公作为北苑贡茶的重要文化符号。

  为着力推进茶旅融合,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建瓯市依托北苑御焙遗址、茶神张三公、闽台同根茶园等历史文化资源,谋划生成落地一批茶旅研学基地、茶旅民宿、特色茶庄园、观光茶工厂等特色茶旅项目;建设集茶文化展示馆、体验馆、活动馆和主题公园街区为一体的北苑贡茶文化中心,推进“大地指纹”茶旅集群、“北苑”山居高端民宿等项目建设。

  同时,精心规划茶旅融合精品线路。以北苑贡茶为主题,设计“寻茶之旅”,串联北苑御焙遗址、百年乌龙园、茶神庙、闽北乌龙茶科技小院、茶文化休闲体验中心等茶旅景点,开发半日游、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并创新“旅游+”新业态,结合“5G”“VR”等技术,融入科技元素,增加互动感、体验感,逐步实现“线上北苑游”。(叶秋艳)

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弘扬茶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茶叶种植与加工、质量管控、品牌建设、文化推广、产业扶持与服务等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第三条 茶产业发展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导、市场主导,科技创新、质量保障,品牌引领、融合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第四条 省及茶叶主产区市(州)、县(市、区)(以下简称茶叶主产区)应当加强对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完善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茶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具体工作,并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科技、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第五条 省应当编制本省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主产区应当根据本省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茶产业发展规划或者方案。

茶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应当包括发展目标、具体措施、扶持等内容,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第六条 省和茶叶主产区应当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重点支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生态茶园建设、产品质量提升、流通体系建设、品牌建设、茶文化推广、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等。

支持茶叶主产区按照有关规定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和项目,推动茶产业发展。第七条 省、市(州)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茶产业标准化建设,会同标准化等主管部门依法完善茶叶种植、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指导茶叶生产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提高茶产业整体质量。

鼓励、支持茶行业社会组织及企业制定严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第八条 县级以上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加强茶知识和茶文化的宣传普及,扩大茶品牌的影响力。第二章 种植与加工第九条 茶叶主产区应当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化茶叶生产布局,确立主推品种和主导技术,促进适区适种、适区适制。第十条 省和茶叶主产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加强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组织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建立健全优良种质资源档案和种质资源圃;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支持选育高抗、优质、特色茶树品种,推广茶树良种良法种植。

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依法建立茶树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开展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第十一条 茶叶主产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指导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灾害防治设施,创新茶园经营管理模式,提升茶园绿色生产能力。

茶叶主产区应当完善相关,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有机茶园,鼓励实现全域有机种植。

禁止向茶园排放、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茶叶种植过程中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应当建立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如实记录茶园使用农药、肥料的名称、来源、用法、对象、使用日期和停用日期等信息。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茶叶种植过程中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含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禁止超范围、超标准使用农药(含除草剂、生长调节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

茶叶主产区根据茶园建设需要,可以制定严于国家和省规定的禁止或者使用的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目录。第十三条 茶叶主产区对符合生态有机要求、自然环境优良的茶园,可以划定为茶叶生态种植保护区,实行产地保护。

划定茶叶生态种植保护区,应当开展论证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茶叶生态种植保护区应当设立保护标志,确定责任主体。

茶叶生态种植保护区内,禁止擅自砍伐或者损毁林木,禁止从事餐饮、烧烤、露营等破坏茶叶种植环境的活动,禁止开展影响茶叶种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

安溪铁观音:2022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指定用茶的深耕细作

  观音铁韵,香飘博鳌。11月25日,2022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拉开帷幕,安溪铁观音作为官方指定用茶亮相论坛,以其高品质礼敬各行业企业家,为与会嘉宾带来叶香浓郁、鲜爽醇厚的品茶体验。

  安溪铁观音为何能荣膺“2022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指定用茶?让我们走进茶乡,探究安溪铁观音生态、品质等方面的深耕细作和迭代升级。

  做好生态 擦亮茶业发展“底色”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从唐代以来,茶叶便是安溪的重要作物之一,到了明清时期, 安溪茶 业生产开始趋向成熟。饮茶、植茶、制茶风靡全县各地,茶业成为当地的一大产业。明代所修 安溪县 志《清水岩志》中写道,“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足见茶已融入安溪人的日常生活。

  为提高茶园大生态保水能力,安溪县委、县一直为茶园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持续推广茶园种树、梯壁留草、种草等,探索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茶园周边有林、路边沟边有树、梯壁梯岸留草”“县域大生态—茶山小生态—茶园微生态”等诸多复合生态种植模式,提高茶园大生态保水能力。

  同时,安溪还积极引入司雷植保、大司农等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茶叶绿色防控全程托管、统防统治;综合运用声、光、电、生物干扰技术,创立全国首个生物信息对抗与智能虫害防治系统;推行农艺改良、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超40万亩茶园实现绿色防控。

  安溪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拥有茶树品种100多个,其中6个被国家认定为优良茶树品种。这里有258种野生陆地动物和940种维管植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茶山在水源涵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气候调节、养分循环和水土保持。

  2021年5月,安溪县农业农村局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联合创建全国首家茶生态医院,对茶园进行生态诊疗。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副教授高水练称,“茶生态医院是以茶园生态为特色的茶全产业生态治理,提高了整个茶生态水平,预防茶树生病。”

  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黄炎和教授团队的研究证实了安溪独特的地质、土壤成就了安溪铁观音的独特品质。据黄炎和教授介绍,在安溪,火山岩占全县面积54.2%,火山岩富含铜、氧化钙、三氧化二铁、氧化镁、锰、镍、磷等中微量元素,其发育的土壤矿质元素非常丰富、含量也较高,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等茶叶品质成分的形成。

  做好品质 提亮茶业发展“成色”

  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每一泡安溪铁观音都要历经十道传统工序、三十六小时连续制作,被茶业界誉为“高超、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也锻造出安溪铁观音的良好品质。

  近年来,安溪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茶文化人才,目前已获评铁观音大师8名,铁观音名匠26名,国家级制茶工艺大师8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9名;连续举办4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支持鼓励建设大师名匠工作室、非遗文化传习所、制作技术研究会等,建立全链条“传帮带”机制,使匠人精神得以传承,有效提高茶叶品质。

  不仅如此,安溪还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合作创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以推动茶产业的永续发展。“学院实施‘产业人才培训’工程,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培养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千余人,茶产业领军人才、行业大师2000余人,重大农技推广服务人才7万余人。”高水练说。

  在秋茶采摘期间,安溪县气象局还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县茶业发展中心每日发布《秋茶生产气象专题服务》,及时发布秋茶生产指导意见。“我们根据安溪县气象局发出的气象服务专报,合理安排茶叶采摘,让茶叶品质更有保障。”云岭茶庄园相关负责人为气象科技服务茶叶生产点赞。

  今年2月27日,“安溪铁观音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加速安溪茶产业的数字化进程;62天后,“安溪铁观音二号”卫星再次出征,与“安溪铁观音一号”卫星进行组网。依托“双星”特性和组网优势,可高效获取精准图像数据,有效实时监测茶园各项指标,升级优化茶园管理,提高茶叶品质,助推茶产业发展。

  安溪县历来把茶叶质量安全作为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生命线,坚持以绿色发展、质量兴茶为导向,出台《安溪县扶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暂行规定》,从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等十方面推动茶业高质量发展,并通过构建组织保障、绿色生态、全程监管、社会共治“四大体系”来保障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全方位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建设。

  今年5月20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国18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员。今年7月,在以“在发掘中保护 在利用中传承”为主题的首届全球农遗·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论坛上,发布了2021年度《安溪铁观音质量安全》,《安溪铁观音质量安全(2021)》在延续《安溪铁观音质量安全(2020)》中强调的质量兴茶、绿色发展、品牌强茶理念的同时,对安溪县在种管模式、绿色发展、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成果进行了总结,并通过数字化、科学化的手段,对安溪铁观音质量安全各项指标进行了全面评估。《》显示,从数据监测情况来看,安溪茶园整体生态化趋势和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张锦川)

怎样看待中国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非常蓬勃,并且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从文化还是生活习惯出发,饮茶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休闲模式,并且茶行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跃进。茶行业无论是对外销售还是对内生产的数量都非常庞大,并且每年都以跃进式增长。如今茶叶市场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茶叶消费量居高不下,以铁观音为主的茶叶产品,市场份额比例高。同时茶商非常多,行业准入门槛低,茶叶产品种类丰富,侧重方向非常不同。并且能得到多个行业与领域的支持,无论是散装还是精装产品的销售都非常好。

多元发展势头猛烈

为何茶行业未来发展势头非常猛烈?因为茶行业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饮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还是历史文化的展现,所以在茶叶资源发展过程中,其包含着饮茶方法、茶文化、采茶表演等等。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资源还能变成药品、食品,逐渐形成价值高、特点鲜明的资源价值链条,并且其后续发展拥有无限潜力。同时这种发展方式还能解决茶行业现存的产能过剩、储存挤压等问题,为其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发展提供机遇

互联网发展势不可挡,其能对茶行业起到性的作用,并且还能变革茶行业发展模式、销售模式以及经营模式。例如如今开发新型的饮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饮茶的知名度。并且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与研究,还能在掌握消费者要求的基础上,动态茶行业的发展策略以及方针,形成亲密的互动。如今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让生产、销售和运输更加方便,能够提高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打破传统的销售方式和组织环节,为人们提供更加有趣、丰富的销售方式。

成熟的销售模式

茶行业的传统销售模式不仅集中处理茶叶产品,也不能保证企业的效益。如今从以立顿为主的超市模式到天福茗茶的连锁模式都能说明,如今销售模式的成熟与高效。所以可知,未来茶行业的发展非常蓬勃,并且还能逐渐改善其生产、销售和传输方式,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成熟且高质量的茶叶产品。

标签: 高质量 产业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9jzk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