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不可不知的二十四节气常识

不可不知的二十四节气常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最初起源于北纬35°附近的黄河流域,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存在差异,流传下来的有关节气的农谚也不尽相同。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如立春表示春季的开始,雨水则表示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关于24节气的知识有哪些?

关于24节气的知识如下:

不可不知的二十四节气常识

1、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立春: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公历2月3-5日交节。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4、雨水: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5、惊蛰:太阳黄经为345°。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6、春分: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

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一直以来,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就有着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甚至在国际气象界中,二十四节气更是有着“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之称,以下分享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

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1

24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后,到了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历代发布的时间尺度,而且是指导农业生产、预测日常生活冷暖雨雪的指南针。24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用于指导农业活动,影响着成千上万家庭的`衣食住行。24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巧妙地将天文、农业、物候和民俗结合起来,产生了大量相关的季节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农历有多少个节气

我国农历有24个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划分四季的方法,立,开始。即春、夏、秋、冬开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为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立夏为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立秋为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立冬为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同时,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两段。春分为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秋分为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夏至、冬至:是指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因此古人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夏至为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冬至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雨水:指干旱期已经过去,降雨开始逐渐增多。雨水为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惊蛰:动物冬眠叫入蛰,复苏后叫惊蛰,古人认为,是春天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故曰惊蛰。惊蛰为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清明:是指天气清明洁净,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时令。清明的日期为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谷雨:古人言,“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雨水明显增多,促使谷物茁壮成长。谷雨的日期为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小满:指夏季的农作物开始结穗,但颗粒尚未饱满,正在成熟期。小满为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

芒种:指有芒的大麦、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刚开始热的时候;大暑是最热的时候。小暑为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大暑为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处暑:指天气转凉,炎热的夏季已经结束、隐藏起来。处暑为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白露、寒露:气温降低,夜间的雾气已经可以凝结成白色、晶莹的露珠了。白露为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寒露为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霜降:天气越来越冷了,水汽凝结成了颗粒状的白霜。霜降为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开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天气越冷雪就越大。小雪为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大雪为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小寒、大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指寒冷初期;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小寒为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大寒为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结语:以上是整理的“24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历史起源”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2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

1、立秋才去头,晚了两三候。

2、立秋种荞麦,秋分麦入土。

3、立秋摘花椒,立冬打软枣。

4、晚田晚田,三日两遍。

5、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

6、立秋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7、立了秋,把头揪。

8、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9、立了秋,苹果梨子陆续揪。

10、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关。

11、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12、春旱播种难,秋旱减一半。

13、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

14、立了秋,挂锄钩。

15、今秋蝗虫产下卵,来年夏季出蝗蝻。

16、七月水连坡,来年蚂蚱多。

17、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18、精耕细作除蝗害,荒地开垦能免灾。

19、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20、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21、立秋雨丰,黍子返青。

22、站着不怕大水泡,遇风倒伏就坏了。

23、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24、立秋温度高,果梨灌浆饱。

25、立秋的蕾,白露的花,十年就有九白搭。

26、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27、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28、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29、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

30、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31、昼夜温差大,有利籽粒发。

32、高粱扛了,不怕水汪汪。

33、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34、立秋三天,遍地红。

35、打了老叶耪一遍,高粱粒子眼瞪圆。

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3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有: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立春古称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古时候立春要贴“宜春”春贴,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岁。

2、芒种

进入典型的夏季, 天气相当炎热,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收、 夏种、 夏管统称“三夏”。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3、惊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4、春分

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立夏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6、小满

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另有解释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1、二十四节气有: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2、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3、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4、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5、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用的历法中所特有的,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规律,人们用它来指导农事和生产生活,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二十四节气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指导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一、二十四节气的分类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分为以下24种:

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二、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小常识

1.“立春”和“大寒”

分别为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一个气和最后一个节气。

2.每一个月份都有两个节气,

每隔十五天一个节气

3.春分和秋分

太阳直射赤道,

当天昼夜平分,

即当天有

12小时白昼12小时黑夜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当天北半球达到一年中

白昼最长一天,

南半球达到

黑夜最长一天;

冬至这天则正好相反,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当天北半球达到一年中

黑夜最长一天,

南半球达到

白昼最长一天

4.24节气说法始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确立于秦汉。

5.最热的节气是大暑;

最冷的节气是大寒。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8dn8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