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铜壶滴漏怎么计时

铜壶滴漏怎么计时

铜壶滴漏怎么计时

铜壶滴漏计时是一种传统的方法,用于精确测量时间。以下是具体步骤:

1. 准备一个带有滴漏装置的铜壶和一盆清水,确保铜壶干净无杂质。

2. 将铜壶注满水,放在火炉或炉灶上加热,等水沸腾后再调制所需茶水等饮品。

3. 等到水沸腾后,将滴漏装置调节到所需的滴漏速度,一般为每秒钟一滴。

4. 使用计时器或时钟,当第一滴水落下时开始计时,并在所需时间到达时停止计时。

5. 通过滴漏速度和所需时间计算出所需的水量,以及预估花费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铜壶滴漏计时的准确性取决于滴漏速度、水壶的温度、水的量和滴漏器的精确度等因素。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使用浮舟计时,随着受水壶中的水逐渐增加民评由,浮舟便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就可知道当时的时间。

滴漏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买生审营星壶、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时儿乙粮血排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使用浮舟进行计时。

铜壶漏刻怎样记录时间

平水小壶上有溢水口,可是多余的水泄入减水桶以保持水面恒定。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水位升至满刻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水壶的出水孔,切断水滴。

15分钟为—刻,这是人所皆知的。一刻钟的称法源于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铜亚滴漏。早在汉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最原始的人造钟——铜壶滴漏。首先在漏水壶内竖一标杆,标杆上刻有等距离的刻度,壶内水因漏渐减,杆上的刻度也依次显露从而知道时间

“铜壶滴漏”,是古代一种计时的仪器。《周礼・夏官》上已经谈到设官以管漏刻,说明奴隶社会的周朝时,已经用简单的铜壶滴漏来计算时间了。

漏壶是怎样计时的?

春秋以前,我国发明了漏壶(又叫壶漏,刻漏和铜壶滴漏)。漏壶是一种水时计仪器。它的构造各个朝代不同,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如清代的一种漏壶:上面三个壶底都有漏水孔,白天壶里装满了水,依次漏到水壶中。上面二个壶的深度依次减少一寸,使平水壶的水量可以常满。平水壶的后壁上方有一个孔,如果水多了,就可以从这里漏到下面的受水壶中,这样可使平水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水量漏进水壶去。受水壶中有一个铜人,抱着一根可以上下活动的漏箭,上面刻有用标尺去量度的时刻。漏箭下端装一个浮舟浮在水面。受水壶的水逐渐满起来,从漏箭上升的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

汉朝以后,我国唐代的梁令瓒和一行僧等利用水力和齿轮,创造出了巧妙的计时工具:水运浑天仪和计时器。另一种水仪象台是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的,它高约3丈,有上上下下7层,台的最上层是龙柱支撑着的浑天仪,用来观星。第二层装着一种天球仪,露出半球,表示一半在地面上。另一半球隐没在地平线下,昼夜自动运转。下面五层木楼中,第一层有3个门,到了每个时辰的时初,就有穿红衣的木人在左门内摇铃;每逢时整,紫衣木人在右门敲钟;逢刻,绿衣木人在中间击鼓。第二层,每逢时初时整,拿着报时牌的木人就在中门出现。第三层专报刻的时间,到时候也有拿着牌子的木人出现。第四层的木人敲着铃报告晚上的时刻,打着更。第五层的木人报告日出日没。

元代的郭守敬专门制造了一种报时的仪器,同宋代的报时器装置相似,不同的是,另外装有龙、虎、朱鸟、龟等四灵动物模型,逢到时刻会跳跃起来。

由此可见,古代人已经懂得用标尺去量度延续不断的时间,难怪民间流传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说光阴可以用“寸”来量度。

漏壶有个缺点,每当天寒地冻时,会因水结冰而不能运转,人们便改用沙代替水,成了“沙钟”。它是用3根柱子构成的圆柱形木器,中间放置着两个烧瓶似的玻璃瓶子。底大口细,两个瓶子口相对,有固着物相连,一只瓶子里装有洁净的沙粒。要开“钟”,只要把它倒转过来就行了。上面瓶子里的沙往下漏,当沙粒全部漏进下面的瓶子后,可以测量一个较短的时间:10分钟或30分钟,每隔30分钟,人们只要把“沙钟”的瓶子倒转过来,钟又“走”啦!

明代,詹希元创造了一种“五轮沙漏”,这是一种专门报时的机械钟。初轮上装有16个沙斗,当沙池里的沙不断地漏进斗中,压动初轮转动,通过小齿轮分别带动二轮、三轮、四轮,最后传动到水平旋转的中轮。中轮的长轴穿过一个测景盘,长轴顶端装一根指针,随长轴转动,测景盘上刻有时刻,指针转到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时刻。中轮上的特别装置,带动测景盘两旁的两个木人,按时敲铃报告时间。

铜壶滴漏计时原理

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条件下,每个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时间相等。水从高度不等的几个容器里依次滴下来,最后滴到最底层的有浮标的容器里,根据浮标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据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来读取时间。这样,无形的时间转换成了有形的尺寸。

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条件下,每个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时间相等。水从高度不等的几个容器里依次滴下来,最后滴到最底层的有浮标的容器里,根据浮标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据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来读取时间。这样,无形的时间转换成了有形的尺寸。铜壶漏滴中的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是由高处的水一滴一滴流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因此铜壶滴漏的计时原理实质上就是水滴总数的自动累计。

“漏壶”究竟怎样“计时”!

古人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扩展资料:

漏壶的类型

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

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部有一个小洞,壶中竖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

陕西等地出土有汉代的沉箭式铜漏壶。由于漏壶中水多时和水少时的滴水速度不同,影响到漏壶计时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计时的精确度,由单只逐渐发展成为多只一套的漏壶,同时,还由沉箭式漏壶改为浮箭式漏壶。

漏壶的级数越多,计时就越准确。实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壶系列中,壶数最多的是4壶一套,而且这种4壶一套的漏壶仅有两套存世,更难得的是它们都在北京.

一套是清代制造的,现陈设在故宫的保和殿;另一套制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十二月十日,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两套均用铜铸造而成,故称为“铜壶滴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漏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古代计时的铜漏壶

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

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是滴漏计时准确的关键。这个问题后来是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壶来解决的。宋朝王普所著《官术刻漏图》(公元1135)曾描述一种莲华漏,后该书失传。根据宋朝杨军的《六经图》(公元1155)转述:莲华漏由4个壶组成。天池壶、平水壶逐级向平水小壶供水。

平水小壶上有溢水口,可是多余的水泄入减水桶以保持水面恒定。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水位升至满刻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水壶的出水孔,切断水滴。

古代的计时方法

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

在漫长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计时制度,从而产生不少名称。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_。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早在商朝时期,古人便发明了圭表计时,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杆,通过影子长短的变化来判断时间。

大家知道铜壶滴漏是怎样计时的吗?

是用一个铜壶装满水.然后一滴一滴地滴水.当一壶水滴完时,就是一个时辰.

铜壶滴漏原理框图

铜壶滴漏是一种古代专门用来测量时间的计时器,古代不像现代有手机手表那么方便看时间,所以古人要么依靠太阳来辨别,要么就是依靠一些仪器等东西,铜壶滴漏就是元朝发明出来测算时间的工具,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揭秘铜壶滴漏的原理。

铜壶滴漏,即漏壶,是中国古代专门用来测量时间的装置,铜壶滴漏应该是中国早期的类似于“计时器”一样的东西,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

铜壶滴漏出现的时间:

铜壶滴漏是元朝元仁宗1316年出现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通体高264.4厘米,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

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

最早的计时器

我国最早的计时器---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又叫“漏刻”、“刻漏”、“壶漏”。它是我国最早的计时工具,相传,始于皇帝。漏壶,是一个壶底或靠近底部凿小孔的盛水工具,水从小孔逐渐滴漏下去,用以计时。我国的`铜壶滴漏有一种用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互相叠置,上面三只壶底都有小孔,最上一只铜壶装满水后,水即逐渐流入以下各壶,最下一只壶内装一直立浮标,上刻时辰,水逐步升高,浮标也随之上升,这样就可知道时辰。然后将这个时辰,报给各鼓楼和镗楼的打更手,于是他们就可定时报时。白天击鼓、敲钟,晚上用梆子打更,人们就可知道时辰。

古代用水计时的工具

古人发现,一定直径流出水的速度是有规律的,滴水的时间建个是一样的,由此想出用流水来计时,并且发明了滴漏。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标签: 铜壶 计时 滴漏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7vrw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