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科波拉黑泽明

科波拉黑泽明

科波拉黑泽明

科波拉和黑泽明都是著名的电影导演,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电影风格和文化传承。科波拉是美国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注重个人主义和人性探索,对叙事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而黑泽明则是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则注重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日本文化与传统的注重。尽管两人的电影风格不同,但是他们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探索却是互相交流影响的。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被称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答案】:黑泽明

解析:黑泽明(1910年3月23日~1998年9月6日),生于日本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黑泽明的电影是世界级别的,影响了无数电影人。他的粉丝其中不乏诸如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以及张艺谋、徐克、陈凯歌、吴宇森等大导演。

科波拉曾说:“如果能和一位大师(黑泽明)一起拍电影,我宁愿当一个助理。”虽然没有实现的这个愿望,但科波拉在黑泽明拍《影子武士》遇到困难的时候,曾帮助大师度过难关。黑泽明在《我的电影观》中写到: “在拍《影子武士》时资金有些不足,科波拉和卢卡斯便多方联系,最后由20 世纪福斯公司出了不足的那部分资金。”斯皮尔伯格说:“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拍毛片、吸毒甚至伪造登月……9位大导演不为人知的秘密

【教父】导演拍、库布里克伪造登月、卓别林被白兰度揭短、里芬斯塔尔被戈培尔性扰、斯科塞斯吸毒……其实再大牌的导演“也有少时”,无论如何,他们的作品依然在电影的历史中举足轻重。

比起【七武士】黑泽明更想拍【哥斯拉】

自黑泽明进入电影行业之时起,他一直想拍一部哥斯拉电影。在20世纪40年代,他曾供职于制作巨型蜥蜴系列的东宝株式会社,还将【哥斯拉】导演本多猪四郎当成自己最亲密的好友。

然而,尽管多年以来黑泽明多次恳求,东宝株式会社就是不让他拍摄这个本来低预算的怪物系列片,因为担心黑泽明制作电影的成本太高了。

传闻参与伪造人类登月的库布里克

多年来,一直有传闻说,在1968年初,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秘密联系了库利克,答应给他一笔可观的钱,让他“导演”最初的三次登月行动。在一番谈判后,库布里克同意了。

在接下去的16个月中,他在位于亚拉马州亨茨维尔的一个特别建造的摄影棚中,策划了阿波罗11号和12号的登月拍摄。在伪造的录像中让阿姆斯特朗等人在“月球表面”嬉戏蹦跳,并让录像在电视中播放,美国观众信以为真。

当然至今为止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个传闻,但如果是真的,那么库布里克将成为历史上最大的骗子。其实在我看来,更像是对于一名科幻电影导演的无上的肯定,不是嘛

马龙·白兰度怼卓别林无情

马龙·白兰度是卓别林最后一部电影【香港女伯爵】的男主角,但是两个人却互相看不顺眼。白兰度在电影开拍前曾经这样评价卓别林:“他也许是演艺圈最有天赋的人。

”但是电影拍摄完后,提到卓别林,措辞就变得相当尖刻了。“卓别林”,他在自传中写道,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残忍男人”,“一个自负的暴君,一个守财奴”,并且“很可能是我见过的最有倾向的男人”。“如果谁来晚了,就会遭到他的大声斥责,“白兰度控诉道,“他会无情地催促大伙快点干活。”

一次白兰度迟到了15分,卓别林当着全体成员的面,斥责白兰度是演艺界的耻辱。

卓别林对于自己的儿子西德尼也常常不留情面。西德尼在片中扮演白兰度的朋友,当着所有人的面,卓别林不断嘲笑儿子的智商和演技。而卓别林则说和白兰度合作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事”。

喜欢恶作剧的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特别喜欢恶作剧。在【三十九级台阶】的片场,他将罗伯特·多纳特和玛德琳·卡洛拷在一起,然后健壮钥匙找不到了。

其实这都是算是小儿科,在拍【迷魂记】的时候,当金·诺瓦克走进她的化妆间时,她发现,有人把一只刚被宰杀并拔了毛的鸡挂在她的梳妆台上。她还没来得及大声尖叫,希区柯克就出现在她身后疯狂的笑着。

让称为“希特勒的宝贝”的女导演

里芬斯塔尔凭借1932年的一部电影【蓝光】吸引了阿道夫·希特勒的注意,并让其拍摄了【意志的胜利】。这部纪录片在拍摄技巧上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至今仍然受到电影摄影师和热血青年的追捧。里芬斯卡尔前往美国宣传影片时,甚至被媒体称为“希特勒的宝贝”。

无论她对希特勒有何感觉,她对另一个纳粹戈培尔却十分厌恶,背地里都叫他“瘸子”。而戈培尔有次在原始野蛮的支配下,突然出现在里芬斯塔尔的公寓里,跪在地上抓住她的脚。

拍出【教父】的科波拉也是教父

1962年科波拉拍了一部【今夜缠绵】片,这部69分钟的其实是一部叫【者】的12分钟短片的延伸版。短片讲述了一个狂用高倍望远镜女人的的下流行径。

而作为的【者】加长版的【今夜缠绵】的配乐是科波拉的父亲米内尔。虽然没有人愿意给他做发行,但是还是有人欣赏科波拉的作,并且找他拍了第二部。这次他还拍摄了一个新的3D片段。

这部叫【男侍者和花花小姐】的在宣传语中还吹嘘,科波拉用3D技术能“让女孩坐在你的膝盖上”。当然这是科波拉以后最不愿意提起的作品。

马丁·西科塞斯因为吸毒差点丧命

20世纪70年代,马丁·西科塞斯因为吸食可卡因差点丢了性命。在一开始,他是为了获得创作灵感,最后根本不可自拔,成为一个无药可救的瘾君子。甚至在戛纳电影节上,竟然要求记者给他可卡因才愿意接受采访。

终于在1978年8月,因为吸毒引发哮喘,并且引起了大规模内出血。当他被送到医院的时候,他的血小板几乎位零,鲜血从他的眼眶中涌出。而他的第二任妻子也离开了他,西科塞斯的人生和事业已然岌岌可危。

幸好,这时,他痛下决心,改掉恶习。

喜欢解剖动物并拍照留念的大卫·林奇

林奇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解剖动物尸体。这个爱好始于一个兽医出于好心送了一只死猫给他(好心?!)林奇把死猫带回家,并且很快给解剖了。林奇很快就开始解剖其他动物。

“我想研究它们的构造。”他说。他将尸体切割成小块后,他喜欢将它们再重新缝合到一起,把动物的毛发和内脏摊开放在厚木板上。接着,他会拍下这些可怕的东西。

改行当导演失败的史蒂芬·金

史蒂芬·金是世界上最著名也是最伟大的惊悚片小说作家和编剧。但是他并不满足只是写作,在1986年亲自指导了自己的第一步电影【火魔战车】,改编自他自己的短篇小说【卡车惊魂】。

但是故事却被他自己改变成了一个的大机器,开始杀戮一个小镇居民的故事。但是恐怖大师没有意识到,这个故事在大银幕是上有多么荒唐,过于矫揉造作,并且充斥着震耳欲聋的重摇滚配乐。

人贵有自知之明,他称自己的第一步电影是“白痴电影”,在将金酸莓奖收入囊中后,他向粉丝们郑重承诺,以后再也不会做导演。

“在疯子的世界中,只有疯子的才是正常的”也许生活虚构的还离奇。人生如电影,或许看起来很美,但也免不了有几个穿帮镜头。

搜索微信公众号 buchaibibi

黄泉之路:一部被游戏耽误的剑戟片

前言

由两个工作室LeonardMenchiari与FlyingWild共同开发,由发行商DevolverDigital发行的以日本传统武士为题材的动作冒险游戏《TrekToYomi》,即《黄泉之路》,游戏讲述的是一名日本孤独的武士的故事,据制作组里面的制作人亲口所言,《黄泉之路》的最初创作灵感来源于黑泽明电影,制作组巧妙的使用虚幻引擎融合了黑白画面,讲背景设在江户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观看日本经典老剑戟片的体验。

(黄泉之路)

黑泽明式电影镜头美学

黑泽明在日本被誉为“电影天皇”,甚至《教父》电影的导言科波拉曾说过:“如果让我和黑泽明一起拍电影,那我情愿只当一个小助理。”黑泽明比较代表性的作品有人性电影《罗生门》、《七武士》、《生之欲》等,对于看过黑泽明电影的玩家,应该在《黄泉之路》中能充分体会到从画面到剧情的致敬。日本电影界的“剑戟片”有如我国“武侠片”类似,是本地电影文化中的一支独特分类,剑戟片中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一名勇敢的武士,在昏暗的景象下,准备与敌人进行厮杀。

(游戏中有许多剑戟片味道浓烈的场景)

对于笔者来讲,从游戏一开始就是电影一般开幕的界面,一直进行整个流程,再加上游戏的游戏性较低,更像是看了一电影,黑白复古的武士之道,以及游戏刻意设计的宽屏比例,都可以看出制作组意在给玩家参与式的电影体验。往往来讲,黑白画面如果光影问题处理不当,会造成画面细节过于模糊,影响观看体验,所以,黑白主题对于导演以及游戏制作人都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不过《黄泉之路》给我们展现了良好的光影控制,景物有层次与纵深,场景构图也别有心意。尤其是游戏中的天气变化,如大风、大雨、火海等更是“黑泽明式”电影的经典特征,用天气来映衬人物的心情。

(游戏构图很精美)

插一句题外话,不得不说,欧美人制作的日式游戏中,日式文化氛围还是比较正的,像是《对马岛之魂》,以及今天笔者评测的这款《黄泉之路》,可以看得出制作组在处理游戏内容背景时,是下了真功夫去研究的,这同时可以看出,当年日本人的剑戟片文化输出有多么成功,因为现在正在制作游戏的欧美人,正是当年观看剑戟片的儿童。同样,日本游戏公司制作的以欧美地区为背景的游戏,如果不看开发商的话,也是几乎让人误以为是欧美游戏,像是小岛秀夫的《寂静岭》,和卡普空的《生化危机》系列,笔者在小时候一直不知道这些游戏竟然是日本人做的。这倒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融合了日本文化的独特剧情

故事一开始就营造了剑戟片的氛围,主角弘树为了遵循与亡师之约,誓言要保护他的家乡和所爱之人免于受到威胁。游戏中有四个结局,其中一个是隐藏结局,这是制作组为了保证剑戟片最原味的体验而设置的,另外三个是正常结局,分别是“爱结局”、“义结局”、和“黑化结局”。网上有很多人吐槽该游戏加入了主角进入黄泉后的部分,认为这样剧情设计既不像剑戟片又不像奇幻片,我猜测可能是这部分玩家没有游玩隐藏结局导致,如果以隐藏结局来看这段故事,则是地地道道的剑戟片的味道,没有黄泉奇幻的部分。

(隐藏结局,提前击杀最终BOSS,正常剑戟片套路)

不过,就算没有隐藏结局,笔者认为这样的剧情安排依然不失为一个好的创意,将经典的日本剑戟片套路,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黄泉结合起来,展现了一段悲壮武士的故事,游戏剧情中最大的缺点是结局方面加入了西方人的价值观理解,导致结局的深意远不如日本纯正的古典剑戟片。游戏虽然有三个结局,这由玩家的选择目标来决定,选项中全部选了爱子,对应的就是“爱结局”,主角在克服了黄泉的试炼之后最终和爱人永远相聚在一起。这个结局更像是西方人将武士比作骑士,将其浪漫化的结局。

(爱结局)

如果玩家在游戏选择环节全部选的是为了的嘱托以及忠义等,结局就是“义结局”,义结局中,玩家看到主角弘树正在教一个小孩剑法,就像当年弘树的教弘树的场景一样,有浓厚的精神传承意味。不过这依然是体现的西方人对“武士道”这个东西的理解,日本的剑戟片曾隐含批判过这种被幕府借武家之手来统治百姓的工具,《黄泉之路》的制作者很明显没能理解原汁原味的剑戟片表达的对“义”的思想是什么。

(义结局)

最后,如果玩家全部选了最后一项,那就是“黑化结局”,主角在击杀了仇人之后,穿上了仇人的盔甲,自己变成了新的恶魔,这是具有反思意味的一个结局。虽然游戏里没说哪个是开发商想要设计的坏结局,但玩家们应该是可以根据选项的内容猜个不离十的。

(黑化结局)

略显单调且重复度过高的玩法

相比于一下就能抓住玩家眼球的出色画面与构图风格,游戏的玩法可谓截然相反,这个游戏就属于典型的“招的来玩家,却留不住玩家”。游戏中基本操作就算战斗和探索,先说战斗,玩家在游戏全程可以分阶段获得弓箭火铳等武器,小怪可分为两类,人类和黄泉的僵尸,造成玩法单调的一点就是怪物种类太少但怪物数量还很多,在每一个场景都要打半天才能进入下阶段。而且游戏虽然有着很多按键招式搭配,但实际使用出来视觉效果不明显,也难以让玩家快速掌握,这就导致战斗场面重复度过高。

(游戏战斗场面,从开始到结局几乎都是如此,重复度太高)

而且游戏的战斗难度是不小的,虽然游戏地图采用的是3D地图,但战斗过程仍然是二维平面的,也就是说同一个方向的敌人只能一个一个和玩家打。游戏战斗机制有一定的魂类游戏特色,有复杂的连招搭配,主角有耐力条,以及高额的受伤量,尤其在BOSS战中,BOSS也基本都出连招,可以说是一下残,两下死。

(游戏有许多按键搭配)

游戏还可以利用场景中的危险物来击杀大批量的敌人,很明显,这是制作组想要丰富一下战斗玩法,但治标不治本,如果多设置一些敌人种类、武器种类才是提高玩法的根本途径。

再来说一下探索,游戏中的探索物很少,远程武器弹药与增加生命耐力的道具和一些与流程无关的收集品,笔者觉得,如果游戏开发人员能在一些隐藏场景里面补充一些字条作为剧情补充的探索物,也会让游戏更有趣一点。游戏采用固定视角模式,固定视角,即以场景来划分地图,采用上帝视角,玩家在某个场景内移动时,视角基本不会有变动或者移动很小,很早之前的老游戏《寂静岭》、《生化危机》等就曾采用过这种视角。游戏内的隐藏场景一般只有一个收集品,在探索玩法方面《黄泉之路》做的不是很好,对于游戏的游玩性会起到负面影响。

有日式文化韵味的小亮点

游戏中玩家的回血处和存档点是“神社”,但神社是一次性神社,用过了就不能再次使用,也就让玩家不能再同一地点存档,也不能重复回血,这样就把每个战斗场景给巧妙的单独分割开了,不管前方敌人有多少,玩家只能一次性清空。这种设计在这类动作类游戏中要强于自动存档。

(神社是游戏中关键的互动内容,可以存档与回复血量)

再就是游戏设计了几段低难度的有日式特色风味的解密,丰富了游戏在战斗之外的内容,可惜的一点是为数不多的解密还主要集中在了后期,如果解密内容更多一点,游戏可玩性或许更强。

(游戏的解密)

写在最后

像《黄泉之路》这种主打特定叙事风格的游戏,往往口碑也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有些玩家认为这款游戏的艺术风格堪称完美,也有的人认为这款游戏简直无聊透顶,在笔者看来,这款游戏画面与场景设计的艺术是无可挑剔的,但游戏性确实是有所欠缺的,瑕疵是有的,但同样依然有着其出彩的地方。

这款游戏最大的价值,还是把古典剑戟片时隔半个世纪又一次以一种其他的方式展现在了荧幕上,通过出色的运镜和黑白基底的画面表现,这是西方人对日本那个传奇电影时代最真诚的致敬了吧。

你最喜欢的十个导演是谁?为什么?

最喜欢的十个导演如下:

第一:斯坦利库布里克吧。

毕竟难得的全才,各个类型片都有超一流发挥。并且他骨子里是一个悲观的人。我喜欢这点,我也和北野武一样讨厌宫崎骏那种虚假的美好。那给我一种意淫的感觉。这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他的作品里最喜欢2001太空漫游。也是我心目中科幻电影的顶峰。

第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最近才发现老塔的诗意电影之美。以前觉得这也没啥,看的片子多了,年纪大了,才能发现他片子的魅力。越看越上头,只骂以前自己眼瞎。他的电影美感与生活并行不悖。风格电影史上独一份。

第三:伯格曼。

他的野草莓在我心里排所有电影第一位。无人能敌。我的偏爱吧。伯格曼在我心里是一个病人。拍的所有电影都是为自己治病。治愈童年家庭所带来的伤痛。父权、宗教和上帝是他影片不变的主题。

第四:黑泽明。

亚洲电影之神。谈及亚洲电影绕不过日本,谈日本电影绕不过黑泽天皇。迷弟众多。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莱昂内都是铁粉。他的作品里最喜欢七武士。他对人性的挖掘十分之深刻。

第五:王家卫。

我的美学电影启蒙之人。上面写过了就不多废话了。另外多加一句,不是说电影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才可以称得上好电影。电影是一门艺术,虽说有人说它是民众艺术,但这不意味着电影就没有门槛。

第六:阿彼察邦。

我觉得阿察现在的电影地位被严重低估了。他是我觉得最接近老塔电影风格的人。并且自成一派。丛林与同性是他的电影之源。这么说吧,拍丛林没有人能比得过他。

第七第八:台湾双子星 侯孝贤 杨德昌 。

这两个人在我这里是并列,分不出高下。引领了台湾的电影新浪潮。一个以乡村为主,一个以都市为主。

第九:成濑巳喜男。

我觉得这也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个导演。浮云是我认为反应爱情本质的一步杰作。不过有人说他地位应该超不过小津安二郎。但是吧,浮云拍的太好了,让我真的不能不忍割舍。

第十: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大名鼎鼎的教父的导演。但是吧,他的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现代启示录。这种片子就是给全人类拍的,站在人类的角度上看待战争。一个单独的个体,没有国家、民族的身份,纯粹从动物性的人的角度来看待剥夺生命的战争。

黑泽明的主要电影有哪些?(可以说些风格)

《恶汉甜梦》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4qyWq8OEYGi4qGONKhbug

提取码: bhg8    

《恶汉甜梦》是由日本东宝映画、黑泽明工作室制作的151分钟惊悚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森雅之、香川京子、三桥达也、志村乔等主演,于1960年10月1日在日本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父报仇,隐藏身份与老板跛脚的女儿结婚。完美的计划却因为他爱上新娘而有了扣人心弦的转变,恶人却始终高枕无忧。

这部惊险报仇片剧情复杂,线索纵横交错,黑泽明通过一宗贿赂事件,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官商界的黑暗,对人性的丑恶一面刻划得入木三分。在构图方面,黑泽明控制得更完美无瑕,通道、楼梯、房间的排列、镜的摆设,以至瓦砾堆的空间布置,都拍得均整有致,计算得惊人地准确。

黑泽明在电影界电影史上是什么地位?

弗朗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到日本探班《影武者》拍摄现场时和黑泽明的合影,这两个举世闻名的大导演其实也是黑泽明的脑残粉,这两货同时还是黑泽明电影《影武者》的制片人。再比如1985年,是他们两个老粉丝——史蒂夫·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赞助黑泽明拍摄了《乱》并获得奥斯卡,虽然不过《乱》在日本国内反响很差,但依然挡不住得奖的步伐。最后咱们来看看一张合照,在众多世界名导合照中,看看这个座次,你说黑泽明在世界影史什么地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黑泽明总是会被拿来和库布里克比较的原因,他的电影仿佛就没有不好看的,没有不经典的。

黑泽明和科波拉什么级别的

同等级别。

世界十大著名导演

作为一个喜欢电影的同学,我来说一下我心目中能排上世界十大著名的导演。

1.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

代表作有《指环王》系列,《霍比特人》系列等等。

(左:彼得·杰克逊,右:甘道夫)

《指环王》系列当时真的是震撼到我了,特别是它描绘的中土世界,看上去太梦幻了,即便看完整个系列仍然没有看够。

2.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代表作《大白鲨》、《ET》、《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等。

(左: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右:李安(后面会有介绍))

虽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最卖座,但我仍然喜欢《拯救大兵瑞恩》,牺牲8个人去拯救1个人,怎么看怎么不合理,但它就是在电影里面发生了。时至今日,很多人还会为了这个问题在争论。

3.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代表作《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终结者》系列等等

记得小时候《泰坦尼克号》是和父母一起看的,看到杰克给露丝画画的时候,我妈赶紧捂住我的眼睛,我只能从她手指缝中看到一点点画面,却也看得心潮澎湃。《阿凡达》一出更是引领了后面3D电影的潮流,个人觉得如果没有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也就没有现在3D电影的流行。

4.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代表作《低俗小说》《杀死比尔》

(左:昆汀 右:姜文)

上面这张图片是昆汀探班姜文主演的电影《秦颂》,两大鬼才惺惺相惜。昆汀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导演,可能很多人听过他的名字,但对于他的作品不是很了解,这样说吧,周星驰导演的《百变星君》有一段舞蹈就是致敬的《低俗小说》,这样一来你们就能明白他的地位了吧。

5.盖·里奇 Guy Ritchie

代表作《两杆大烟》《偷拐抢骗》

在《疯狂的石头》没出来之前,我也不知道盖里奇导演,直到看了《疯狂的石头》,再去看了《两杆大烟》,真的震惊到我了,建议没有看过的都去看看,绝对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6.吕克·贝松 Luc Besson

代表作《这个杀手不太冷》《飓风营救》系列等等

知道吕克贝松导演还是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作为一个法国导演,他用作品向世人呈现了法国人的浪漫情怀,即便是杀手,也有浪漫的一面。

7.宫崎骏 Hayao Miyazaki

代表作《龙猫》《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等等

宫崎骏老爷子就用漫画图片当照片吧,虽然他的作品全是动画片,但是丝毫不影响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他应该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动画片导演,每次看他的作品,都能让人心生温暖,非常治愈

8.罗兰·艾默里奇 Roland Emmerich

代表作《日》《后天》《哥斯拉》《2012》

如果要评选灾难片之王,那肯定非他莫属,他让地球被外星人破坏(日),然后让地球被冰冻(后天),最后又让地球被水泡一遍(2012),真的是太坏了,不过这种坏很符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这种类型的灾难片。

9.李安

代表作《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李安的成就不用我再过多的复述了,网上一搜一大堆,我只想说这个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10.吴宇森

代表作《英雄本色》《碟中谍2》《变脸》

对,就是他,这个“爱放鸽子”的导演吴宇森,如果不是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很少有人知道,好莱坞大片《碟中谍2》居然是一个华人导演的,吴宇森导演的暴力美学,那才是真正的暴力+美学,据说就连昆汀都是他的粉丝,由此可见吴宇森的地位。 

码字不易,喜欢的小伙伴给个赞吧。

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的五个诱因

在选择电影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些人看电影是为了颜值,有些人看电影是为了大爆炸,有些人则干脆人云亦云。然而,成熟的电影迷在选择电影时都有一条心照不宣的参考标准:导演。纵观电影故事讲述者的全部工种,诸如24帧APP上分类的摄影师、美工师、特效师、音效师、剪辑师、作曲、编剧、演员、制片等等,导演是电影制作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个体,是电影质量的最大保证。

然而,并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够保证电影质量,在所有的导演中,只有少数人能够给电影质量挂保证,这些导演无一不是我们熟悉热爱顶礼膜拜的对象,被统称为大师级导演。李安、黑泽明、北野武、杨德昌、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比利怀德、乔治·梅里爱、昆汀·塔伦蒂诺等等,这些是已经被公认为电影大师的人物。而韦斯·安德森、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前者凭借《布达佩斯大饭店》,后者凭借《鸟人》,是新晋的电影大师。如果你足够细心,又足够机敏,不难发现,世界级电影大师虽然风格迥异,然而他们身上都有许多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我们称之为大师的自我修养,是成为电影大师的必备因素。

01 对电影的狂热

爱电影,这是世界级电影导演的第一个共同点。如果一个人对电影没有热爱,很难想象他能为电影奉献一切,以至于为了拍好电影绞尽脑汁,废寝忘食,继而发挥个人才能,成为电影大师。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到对电影的热爱,昆汀·塔伦蒂诺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从小出生在影迷家庭的他,就连昆汀这个名字也是来源于电影(昆汀的名字来源于影星伯特·雷诺在《之烟火》中所扮演的角色)。从童年起就爱上电影,一直到以后的录像店生活,继而成为导演,凭着《低俗小说》一鸣惊人,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个不折扣的因为热爱而成为电影大师的典型。

02 指导表演的能力

成为大师级导演,光有热爱是不够。热爱电影只是在你没有能力之前的最大动力。导演导演,顾名思义就是指导表演。虽然说演员和导演是两种工作,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演员,如何指导演员的具体表现,这是每一个导演的必修课。在李安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由于现实当中成名的演员没有符合主角“派”的人选,李安不得不在印度进行海选,最终在三千多名挑战者中选中了17岁的苏拉·沙玛。而在此之前,苏拉·沙玛全无任何表演经验。不过李安就是李安,老练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未成年男孩身上潜藏的表演天赋,并加以开发,从而才有了苏拉·沙玛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完美表现。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与章子怡合作的《卧虎藏龙上》,可以说,虽然章子怡是张艺谋导演一手培养起来的国际演员,但章子怡最好的表演献给了《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一角。

03  驾驭剧本的能力

这大概是导演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了。黑泽明曾经多次指出,要想成为大师级导演先要成为大师级编剧。诺兰也说,如果你有一个足够优秀的剧本,不要卖给任何人。诸如王家卫、诺兰、昆汀这些导演,都是靠编剧起家。正是证明了自己在剧本方面的深厚功底,他们才获得了电影公司信任,获得了当导演的机会。毕竟,电影就是讲故事,而编剧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电影能否把故事有效地传达给观众。从上面的截图你也不难看出,大师级导演要么直接参与电影编剧,要么也会在电影的剧本上下苦功夫精雕细琢。

04 协调团队的能力

所有的导演在获奖时无一例外都要感谢自己的团队。你可能觉得这是客套话、场面话,但实实在在地说,这些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因为电影,和文学等其它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电影这门艺术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就能完成的,一篇电影最少都是好几百人团队的心血结晶。虽然很多人认为制片人在电影制作上有绝对的权力,但在电影的具体拍摄过程中,导演才是真正的领路人。导演不仅要协调演员的档期,指导演员的表演,还要协调摄影师,布景师等其它具作工种的工作进度和计划。所以,很多时候,在片场,导演都要像魔鬼一般冷酷。云曾多次评价杜琪峰,笑称杜琪峰在片场骂人连北京都听得见。

05 作者论

也许,发源于新浪潮的作者论才是大师级导演最重要的特征。按照美国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的说法,作者论有三点假设:第一种是可以彰显导演表现化地理解并应用电影制作技艺的技能水平;第二种是连贯的个人风格,即可以在每部影片中被甄别出来的一系列视觉和叙事特性;第三种是一种统一的世界观、一系列连贯的心态和意念。简而言之,一旦你看过某位导演的某几部作品,你就能在这位导演的任何其它作品中找到相同或类似的元素。再简化一点,便是大师级导演都有个人强烈得风格,你可以轻易地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判断什么是诺兰电影,什么是昆汀电影。而作者论,对于导演由很高要求,要求导演掌握剪辑、编剧、摄影、服装、道具等等电影分工。最近几年最典型的作者论电影莫过于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毫不夸张地说,韦斯·安德森在拍摄《布达佩斯大饭店》时基本上参与了上述列举的全部电影分工。

黑泽明资料,求客观一点的,谢谢了

黑泽明出生于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现在的品川区东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亲黑泽勇,母亲黑泽缟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个。初中毕业后,黑泽明热衷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由于受到哥哥突然自杀的影响,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之后又以剧作家的身份发表了,《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寂静》和《雪》。得到了广泛的好评。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知名青年剧作家黑泽明执导了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从比,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0年,这位“黑泽天皇”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1998年,一代大师黑泽明的逝世标志着大制片厂时代的传统电影正在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向现代电影观念靠拢,从此揭开了日本电影时代更递的一幕。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

黑泽明1910年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武士家庭,从小家教很严,父亲不但让他学剑道,还着他学书法,而他对绘画却非常感兴趣,曾经意志当一名画家,但是当时以画家为职业非常困难。他经历了日本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世纪,它从一个半封建王朝转变成了一个工业大国。在黑泽明26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选择他进入影坛,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人生。

1923年9月1日,关东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三分之二的城市建筑被毁坏,死亡人数几乎与广岛原子弹死亡人数相当。那年黑泽明十三岁。黑泽明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他在中学学习过西方绘画,参加过一个称为“无产者艺术家联盟”的组织,该组织经常谈及的话题。

1936年,黑泽明在报纸广告上看到一家叫PCL的电影公司在招聘助理导演,他报了名,这家公司就是后来的东宝映画。这一年黑泽明26岁。直到1943年,黑泽明才被允许执导他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该片取材于一部讲述年轻柔道师的小说。虽然是初任导演,黑泽明在日本一下走红。电影《罗生门》在日本的首映失败,但却意外的在西方大获成功。1951年这部影片入选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了令人羡慕的金狮奖。

1990年,80高龄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直到1998年他去世,黑泽明导演的电影超过了30部,包括《罗生门》、《七武士》、《蜘网宫堡》和《乱》等,他的作品对其他导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们尊称黑泽明为电影大师。而在日本他被指责过分地迎合国际观众,以及过多地将日本社会暴露给西方。

黑泽明拍摄的影片《罗生门》,在1951年威尼斯影展上获得金狮奖,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给了一位亚洲导演。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因为,从此西方社会不仅认识了日本导演黑泽明,还通过他的影片真正认识了亚洲电影。

黑泽明在日本的武士家庭长大,年轻时一次偶然的选择使他进入影坛,在做了7年的副导演后,导演了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而1950年的影片《罗生门》更是奠定了黑泽明在世界影坛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黑泽明不断拍摄出传世杰作。

接下来的几年中,黑泽明连续拍了几部杰作,都是描写人们在艰苦和逆境中如何善良生活的。自我牺牲和承担道义是许多黑泽明影片的中心主题,这与他的武士家庭背景密切相关。黑泽明坚持剧本要基于真实的事件,所以他和摄制组对日本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查,以便获得更多有关武士的资料。

《七武士》是东宝映画拍摄的最昂贵的影片,因为拍摄时间是原计划的四倍。黑泽明和他的摄制组设法完成了这部影片,但却使东宝映画濒临破产的边缘。黑泽明的冒险得到了回报。《七武士》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它在西方被认可,也为他赢得了世界级艺术家的美誉。

1960年,黑泽明的《七武士》被约翰·斯特奇斯重拍,取名为《七个高尚的人》。詹姆斯·考伯恩扮演飞刀牛仔,人物直接取材于黑泽明的武士剑客。

1968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宣布,黑泽明将在一部描写突袭珍珠港的宏大的战争史诗片中担任日本部分的导演。开机三周后,黑泽明离开了剧组,最后完成的影片中一点也没有用他导的部分。到1968年,电视剧完全占领了日本的市场。

1972年,黑泽明接受邀请到苏联去拍一部俄语片《德乌苏札拉》。当时苏联的电影公司还由国家控制,他和一大帮苏联人一起工作。这部影片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影片讲述了世纪之交一支探险队深入荒野进行勘测的故事,片中大部分外景都在西伯利亚拍摄。1976年,影片《德乌苏扎拉》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由于拍电影越来越入不敷出,黑泽明不得不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其中一个选择就是接拍一组日本威士忌酒的广告,拍摄地点就在他在日本的住所附近,他亲自执导,并且还在其中客串了角色。

黑泽明依靠外国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影子武士》的拍摄。弗朗西斯·科波拉在他的好友乔治·卢卡斯的帮助下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刚刚拍完《星球大战》的卢卡斯称,自己的灵感来源正是黑泽明的作品。

黑泽明的《影子武士》将观众拉回了战国时代,他呈现给众人一部讲述忠诚和两个敌对家庭之间战争的史诗巨作。不过,他这一时期的心境更加灰暗,而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战争的恐怖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拍完《影子武士》之后,黑泽明着手拍摄一部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李尔王》改编的影片《乱》。《乱》令黑泽明像着了魔。他常常陷入幻想,满脑子都是他要拍的影像。影片的结尾是一场预言式的血腥大,这唤起了黑泽明脑海深入最可怕的童年记忆。

当黑泽明需要缓解拍片的疲劳或是写些什么时,就会到东京呆上几个礼拜,他每次都住在一家简朴的小旅馆里。

黑泽明80多岁高龄时仍坚持拍片,1998年9月,黑泽明与世长辞,享年88岁。共有35000多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黑泽明在他50年的电影生涯导演了近30部电影,获得了30多个著名的奖项,他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段,触及人类情感秘密的电影主题,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影响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导演。

(一)死亡礼赞

风和日丽的日子,来访者来到一个美丽的村庄,这里有潺潺的小溪,小溪两边盛开着各色的花朵,连接小溪两岸有一座小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样幽雅恬静。盛装的村民载歌 载舞,一路行来,五光十色,气氛欢快。不明所以的来访者以为是节日的庆典,便询问水车边耄耋的老者。老人说:"不,是出殡的。你奇怪吗?其实出殡是应该庆贺的,一个人很好地生活,很好地劳动,辛苦了一辈子,他死了,人们就向他祝贺。"纪念死者的石板上边,永远放满供奉死者的鲜花。

这是黑泽明80高龄执导的影片《梦》的最后一段,表现了他豁达的生死观:"一个人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劳动,辛苦一生后死去是值得庆祝的。"

1998年9月6日,在黑泽明为死亡谱写了节日礼赞后的第8年,88岁的他真的迎来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体验。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在痛惜他的离去使得电影界又损失了一位大师之时,黑泽明一定是微笑着走远的。

明治43年(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生于东京府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现在的品川区东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是其父黑泽勇(45岁),其母黑泽缟(40岁)的第4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个。

其实,对于死亡,黑泽明从不陌生。

在黑泽明小学四年级时,他最喜爱的16岁的小姐姐得了一场病,就像突然被旋风刮走的一般,去了另一个世界。在影片《梦》中,黑泽明曾满怀深情地描述他和小姐姐过偶人节时陈列偶人喝甜酒的欢悦。他记忆里的小姐姐柔美得过了头,有一种水晶般透明、柔弱易损、令人哀怜的美。他们关上电灯,在光线微弱的房间里,借着纸罩蜡灯的柔光看摆在铺着猩红毯子的五层坛上那些宫廷偶人,它们栩栩如生,美丽至极。这时小姐姐突然跑去了桃林,然后就不见了。黑泽明到老都记得,小姐姐的戒名是:桃林贞光信女。在为小姐姐举行葬礼这天,黑泽全家都坐在寺庙的正殿上听和尚诵经。当诵经声木鱼声加上铜锣声达到时,小明却止不住地哈哈大笑起来。他想:小姐姐会高兴的。这真是与众不同的态度。

第二次遭遇死亡是众所周知的关东大地震。那是大正12年(1923年)9月1日,这一天对于贪玩的中学二年级学生黑泽明来说是个心情沉重的日子--暑假结束了,又得上学了。参加完开学典礼,黑泽明本想替大姐买书,好在书店没开门,他便心烦意乱地回了家。那一天早上万里无云,秋季的阳光灿烂炙人,但到11时左右,忽然刮起一阵疾风,这风把小明的风标从房顶吹落。装好风标的小明无事可干,便伙同邻居的小孩拿石子砸一头昨晚吼了一夜的朝鲜红毛牛。这时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地震了。小明赶紧脱下木屐,搂住身边的电线杆子。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发了狂:电线被扯得七零八落,所有屋顶的瓦都像筛糠左摇右摆,不停往下掉,一片蒙蒙的尘埃中房屋露出了顶架。小明抱住电线杆承受着强烈的摇晃,在过分受惊时,反倒变得十分沉着,他看着没有坍塌的房屋木结构骨架甚至想着地震与日本房屋构造的关系问题,不过,下一瞬间他就想到了他的亲人们,于是拼命向家跑去。他家门楼上的瓦掉了一半,门厅的木格子栏杆全倒了?quot;啊,全死了。"小明站在院子里望着这片瓦砾堆,心里莫名其妙的达观。不过一会儿,本来以为全部遇难的亲人们都平安无事,衣着整齐地从家里走了出来,而且,哥哥还斥责小明光着两只脚,不成体统云云。看起来,全家人之中,惊慌失措的只有小明一个。关东大地震用自然界异乎寻常的力量震撼着黑泽明的心,也使他饱受惊恐。震后他曾被哥哥带领远足,去观看地震及火灾后的惨景。记忆中这是可怕的远足,他看到以各种各样姿态离开人世的人们,在尸体和瓦砾无法区分之时,小明的心情倒是莫名其妙的平静。这成为贴近死亡,征服恐怖的一次远征。少年时代的黑泽明对生死已经有了很独特的认识。

而最深刻的一次死亡震撼,是他哥哥丙午的自杀。丙午从小就是个出类拔萃的天才,是黑泽明童年和少年的偶像,小学毕业时因意外没有考上心目中的中学,便从此沉迷文学,并让厌世哲学占据了他聪明的头脑。他把俄罗斯作家阿尔其巴绥夫的《最后的一线》推崇为世界最高水平的文学,受书中主人公纳乌莫夫"人生一切努力无非是在坟墓上跳舞"的虚无精神的影响,他经常口头禅似的说:"我在30岁之前死掉,人一过30就只能变得丑恶。"当他27岁时,作为影片解说人的他因为有声电影的出现而失业了,也就是这一年,丙午在伊豆温泉旅馆的一间厢房自杀了。看着还在淌血的哥哥,黑泽明一动不动,对他来讲,这是无法取代,永远尊敬的哥哥。

多年以后,也就是1971年,因为电影票房的失利和创作追求问题,61岁的黑泽明也曾试图自杀,当然,他没有死。于是,他很快又站立起来,接着拍出了许多传世佳作,真到寿终正寝。

(二)光荣之门

黑泽明曾说:"从我身上减去电影,那等数大概就成了零。"

其实,黑泽明进入影坛,一开始只是为了就业。1928年初中毕业后黑泽明曾热衷于绘画,矢志当一名画家,甚至有作品参加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但是当时以画家为职业非常困难,黑泽明对此也没有自信。由于哥哥丙午的突然自杀,黑泽明必须迅速负起长子的责任,因此,他带着急于就业的焦急心情四处找工作。昭和十一年(1936年)的一天,黑泽明从报纸上看到P.C.L电影制片厂(东宝电影公司前身)招考副导演的广告,对日本电影界一无所知的黑泽明便由此进入影坛。

刚刚考进制片厂做副导演的经历并不令人满意,以至于黑泽明想一走了之,但山本嘉次郎导演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黑泽明的命运,因为,他遇到了他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山顶的风终于吹到我的脸上......山顶的前面,就是极目千里的广阔天地和一条笔直的大道。"看着山本先生在摄影机旁挥洒自如,黑泽明知道自己找到了真正想干的工作。在山本的剧组里,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并且通晓制作影片过程中各个部门的一切工作,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山本先生还告诫他:想当导演就得先学写剧本。这使得黑泽明成为导演前先成了剧作家。《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发表于《电影评论》倍受好评,《寂静》和《雪》得到情报局悬奖。当然,由于升任导演的计划一再落空,黑泽明写剧本也多是筹措酒资,拿了稿费去喝闷酒。

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知名青年剧作家黑泽明终于迈出了导演的第一步。作《姿三四郎》开拍了,黑泽明努力使这部作品更有趣也更令自己满意,正值战时缺乏娱乐的日本观众狂热地涌入影院,黑泽明也因此确立了自己作为导演在日本影坛的地位。当时正值二战,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盛行,电影创作也受军部的直接管辖,导演没有创作的自由。黑泽明在自传中不无羞愧地写到:"战争期间,我对军国主义是没有抵抗的。很遗憾......没有抵抗的勇气,只是适当地迎合或者逃避。"1944年的《最美》即是以描绘战时女子挺身队在工厂里的劳动生活,借以鼓舞斗志的影片。抛开影片的目的,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无论摄影角度还是构图,或是纪录片式的拍摄方法,都是颇有成就的,这也是黑泽明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小品式的电影。当然,《最美》还带给了黑泽明终其一生的伴侣--矢口阳子。

1951年9月,正当黑泽明为其新片《白痴》在票房和评论上的双重惨败而烦心不已时,传来了《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的喜讯。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给了一位亚洲导演(次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又颁给了《罗生门》),从而开启了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虽然,日本的评论家都说:那两个奖不过是评奖者出于对东洋式的异国情调好奇的结果,但事实上,《罗生门》全面展示了黑泽明精湛的导演技巧和他开掘人类心灵的深度,讲述?quot;人总是美化自己"这样一个主题。此外,在运动镜头、光影处理等电影技巧方面,本片在当时也是无与伦比的。难怪多年以后黑泽明仍对日本评论界耿耿于怀:"日本人为什么对于日本的存在毫无自信?为什么对外国的东西就那么尊重,对日本的东西就那么鄙视?"

《罗生门》得奖以后的10年之中,黑泽明在各大影展中频获大奖,成为国际影坛的风云人物。其拓展电影表现手段,触及人类情感秘密的电影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甚至影响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导演。黑泽明被称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坚定的性格,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他易怒的脾气一同被人们谈论和称道。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是黑泽明的创作低谷。1971年因电影票房失利和创作追求问题,他曾试图自杀。不过,很快他又站立起来。曾自喻为鳗鱼的他说:"电影作家这条鳗鱼,看到养育他的河污染了,水也干枯了,他没法在这样的地方产卵。"于是,他只好不止一次地远涉异域,比如在1975年苏联的河面上产了卵,即获莫斯科影展金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德尔苏.乌扎拉》。电视和好莱坞对日本电影的冲击,以及日本电影生产机制的僵化及随之而来的人才流失使日本电影全面衰退,这是真正令黑泽明神伤的事情。

晚年的黑泽明与儿子黑泽久雄创办了黑泽制片公司,在1991年他还拍摄了关注核辐射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八月狂想曲》。85岁高龄时,黑泽明仍雄心勃勃要创作一部古装巨片,因意外摔伤而未果。

黑泽明是东方电影导演的标尺,他执著的人道主义,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对人性本质的挖掘,将随他多姿多彩的影片永远流传。对黑泽明而言,电影是现实,更是理想;是抒写情怀、审视灵魂的工具,更是通向彼岸的光荣之门。

标签: 科波 黑泽明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3lz3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