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健康养生

> 古时候没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的?

古时候没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读若法和反切法。

我国古人确实没有用拼音来认字,但是聪明的古人也是想出办法来认字,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注音。直音指用同音字来标注,但如果同音字也不认识的话,那这个字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在陌生字上面标注两个字,所注字的声母也是反切上字的,所注字的韵

古时候没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的?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没有拼音之前有注音。没有注音之前有同音。没有同音还有反切注音。文字只要出现,就不用担心不认识它,人们总是能找到办法读出来的。

古时候没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的? 第2张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大家对这张拼音表应该很熟悉吧,毕竟我们小时候读书识字都是从这些基本的拼音开始的,这些拼音你还能一口气读下来吗? 我们小时候是从这些音节开始识字的,可是要知道,这些拼音毕竟是近代才流入我国的,那么在古代的小朋友们,想要读书识字该怎

读若法: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

古代认识汉字用“切音”法。 如: “古”《广韵》古:故也。《集韵》公戸切。 《韵会》果五切。《正韵》公土切。 “时”《说文解字》时:四时也。从日寺声。 《韵会》市之切。《正韵》辰之切。 “候”《唐韵》胡遘切。《集韵》下遘切,音后。 (仅供参考)

比如“读若”法:儡,读若雷。(《说文解字》)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在发明拼音之前汉字

比如“读为”法: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

比如“直音”法:“肇”注“兆” 。(《尔雅》)

直音、读若和反切法可以注音 直音:古汉语的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读若:又作“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历代沿用。 反切: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

古时候没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的? 第3张

反切法: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没有 古代的人多半是靠一些启蒙文章来识字 比如三字经 千字文 这些是基础 等到有了基础以后 再学新字就好办了 你看说文解字上面 吹字如何解释 嘘也从口从欠(昌垂切) 这个昌垂切就是它的读音 取前字的声母 后字的韵母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

二法之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

缓(huǎn),胡(h)管(uǎn)切。(《广韵》)

汉语拼音是近代发明的,古代人如何学习汉字? 西汉是文字的鼎盛时期,但没有统一字典与音义,再加上方言,所以发音难以统一化。至后来出现了汉语拼音,那就是,读若似某字,又后来则出现了反切法,是较为先进的拼音了。 古代的字不多,所以用通

哀(wāi),乌(w)开(āi)切。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

敖,五劳切。

古代有韵书,用反切法注音。 隋唐时期开始科举选士,为了统一汉字发音、释义,政府颁发《韵书》,相当于今天的《新华字典》。 《韵书》用反切法注音,比如说“冬”字,反切法是用“都”的声母(d)和“宗”的韵母(ong)两字合在一起注音,“冬”字的反

收,式州切。

1、直音法:找一个与要被注音的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以前最常使用。如:笄,读若急,甜,音田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拼音,是名符其实的“拼音”。自东汉以来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上字,代表用的声母,

器,去冀切。

拼音的本质是汉字的拉丁转写,而不是记录发音。在古代汉语当然有自己记录发音的方式,比如反切。但这种注音只是用于字书,而从来不是为了学认字用的。自古中国人都是一上来就识字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做这个的。反倒现在小孩识字要先

矣,于纪切。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古时没有拼音吧?古人没有拼音怎么识字呢?通过什么方法?拼音是谁创造的?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拼音的由来】——汉字拼音的发明人金尼阁

金尼阁,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于今法国的杜埃城,当时为比利时领土,故金尼阁自称比利时人,而陈垣等人亦称其为“比利时人”。 1594年11月9日入耶稣会。1607年往远东传教,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即利马窦卒年)秋抵澳门,翌年春诣金陵。随郭居静、高一志二神父学习华语(另一说从郭居静及王丰肃)。郭居静神父到杭州开教,他亦同行。后往北京报告南方的教务,深得龙华民的赏识。1613年去罗马向教皇保罗五世“奏陈教务,并请准翻译经典,司铎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64626563用华言行圣祭,诵日课,教宗一一允准”,但因客观情况未实行。

金尼阁“集利马窦笔记为蜡顶文中国开教史”即《*教远征中国史》,1615年1月14日出版(一说1615年2月出版)。此书全部叙述是为欧洲人撰写的。金尼阁刊行《*教远征中国史》,题献教皇,道“书中初次精确地、忠实地描述了中国的朝廷、风俗、法律、制度以及新的教务问题”,是为欧洲人叙述中国比较完备无讹之第一部书,亦可说是第一部称得起“汉学”的著作,当时颇具声誉。是书原为利马窦神甫的意大利文纪录,经金尼阁译为拉丁文,并增加了两章,叙述利马窦之病故及殡葬的事。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 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追问"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那小孩一开始都不认识怎么办?追答有先生教。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6665813.html

古代没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岂不是非常困难?

汉语拼音是近代发明的,古代人如何学习汉字?

西汉是文字的鼎盛时期,但没有统一字典与音义,再加上方言,所以发音难以统一化。至后抄来出现了汉语拼音,那就是,读若似某字,又后来则出现了反切法,是较为先进的拼音了。

古代袭的字不多,所以用通假字解决了缺字的困难。其后随着语言的丰富,声调的改变,所以又发明了韵书。至于大许本,小许本,是中国最早的字典。

其中方法有“读若”法。即找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原字注音,比如“珣,读若宣”,我们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读音相似。然而,这种方法只求近似,当然所标的音也是不十分准确百的,和“譬况法”一样都算不得正式的注音方法。

现在好了,有了拼音法,是最为方便又统一的读音认字法。所以古代的一切是艰难的,漫长的。秦始皇统一文字是跨时代的头脑!李斯的小篆是统一文字的标本,给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今天是度优越的,简化字是新时代改革文字的创举!而且简化字的信息量比繁体字大了许多!

古时候,没有拼音。人们是怎样学习汉字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7a6431333236356632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

古代没有拼音,古人是怎么给汉字注音的

古代有韵书,用反切法注音。

隋唐时期开始科举选士,为了统一汉字发音、释义,政府颁发百《韵书》,相当于今天的《新华字典》。

《韵书》用反切法注音,比如说“冬度”字,反切法是用“都”的声母(d)和“宗”的韵母(ong)两字合在一起注音,“冬”字的反切法注音为“都宗切”。

现代拼音注音为“dong”。

很蛋疼的问注音法,先把所有字都认识了才能注音。

另外,代表韵母的字同时还要声调相同,比如“冬”字和“冬”字的韵母“宗”(ong)一样是平声。

现代拼音声调“一声平二声扬……”就来自古代的反切答法。

古代没有拼音,古人都怎么给汉字注音

1、直音法:找一个与要被注音的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百代以前最常使用。如:笄,读若急,甜,音田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度一个汉字的拼音,是名符其实的“拼音”。自东汉以来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上字,代表用问的声母,再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代表用的韵母和音调。如:田答,徒[t]年[ian]切,东,德[d]红[ong]切

3、注音字母(注音符号):是*政府颁布的回第一套国家法定使用的汉字注音方法,注音字母采用独体古汉字的笔画式符号,在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后停用。如京,ㄐ丨ㄥ答,中,ㄓㄨㄥ。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jiankangyangsheng/8n4p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