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山水之间茶叶

山水之间茶叶

山水之间茶叶

山水之间的茶叶指的是生长在山水优美环境中的高品质茶叶。这种茶叶通常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区中,受到了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源和贫瘠的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品质更为优异,风味更为独特。常见的山水之间茶叶有龙井、铁观音、普洱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山水之间是什么茶叶

绿茶。

山水之间茶叶是高级绿茶龙井毛尖茶的,山清水秀山水一色所以是绿茶。

绿茶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绿化色泽和茶汤较多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由此得名。

绿茶的选购须知

1、外形:绿茶的种类不同,外形差别大。眉茶条索匀均,整洁光滑;珠茶颗紧结,滚圆如珠,重实;烘青、毛峰茶条索紧结、白毫多。

2、色泽:珍眉呈绿色且带银灰光泽,珠茶深绿而带乌黑光泽,炒青碧绿青翠,烘青呈绿带嫩,瓜片翠绿。

3、香气:有清香,屯绿有板栗香,舒绿有花香;蒸青有紫菜香。

4、汤色:汤色清翠碧绿而透明清澈。

5、滋味:茶汤浓醇鲜爽,回味带甘。

6、叶底:明亮、细嫩、厚软,呈嫩绿色,叶背有白色茸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绿茶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绿茶怎么泡?常喝绿茶的5大好处

山水之间茶叶是什么茶

山水之间茶叶是高级绿茶龙井毛尖茶的。山清水秀山水一色所以是绿茶。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

毛尖绿茶杀青对锅温要求不高,杀青时锅温可高可低,有的甚至先把茶青放到锅里后再烧火升温,等把茶青炒到叶片变软后从锅内取出。

功效

抗菌消炎绿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和鞣酸均是天然药用成分,可消灭人体内多种致病菌,对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疾病都有一定预防和缓解作用。另外真菌性皮炎或者皮肤出现疔疮肿痛时,可用龙井茶泡水以后清洗患处,可阻止患处感染且能加快愈合。

龙井绿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碱和茶碱,可消水肿促排尿。咖啡碱还具有强心解痉等功效,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止咳平喘。

南金雨花茶包装写的山水之间,这茶价格多少?

南京雨花茶包装写的是三水之间,这茶的价格是多少钱市面上南京雨花茶的价格大概要在一斤1万元左右

《海丝古茶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海丝古茶诗》是主要描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丝古茶历史、经济、文化、地理、风俗的诗词,为海丝文化重要作品,作者为广西北部湾海丝古茶第十二代传人郭天英,初刊登于《南宁日报》,后为多家媒体转载、广为传送。该诗描写的是万里海丝千年茶的历史背景,表达的是海丝古茶作为茶叶界的星辰大海的文化情怀。为四言古风,共十六句、六十四字,可谓字字珠玑。

海丝古茶诗

淼淼南海,巍巍大廉。

天高云淡,海丝古茗。

千载绿华,万里星辰。

数杯香荈,百味人生。

人于草木,山水之间。

清壶日月,雅韵自成。

嘉树蕴朴,返璞归真。

大道至简,一叶倾心。

(注: 一叶倾心,又作一叶清心)

《海丝古茶诗》释义是什么?

【简介】

《海丝古茶诗》最初发表于《南宁日报》,后为多家媒体转载。该诗为广西海丝古茶第十二代传人郭天英所作,是描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丝古茶历史、经济、文化、地理、风俗的诗词,为海丝文化重要作品。该诗为四言古风,凡十六句、六十四字,可谓字字珠玑。

【原文】

海丝古茶诗

淼淼南海,巍巍大廉。

天高云淡,海丝古茗。

千载绿华,万里星辰。

数杯香荈,百味人生。

人于草木,山水之间。

清壶日月,雅韵自成。

嘉树蕴朴,返璞归真。

大道至简,一叶倾心。

【释文】

一、【淼淼】水势浩大,淼淼为六水,此又指六湖。唐·王建《水夫谣》:“前驿迢迢后淼淼”;另,淼淼为六水,此指官塘湖、养珠湖、赤子湖、深湖、黄泥湖、青湖等六湖,组成北海最大湖,古以六湖江相连、经南流江入海,今为六湖水库、以湖海运河流经北海市区入海。

二、【大廉】大廉山,位于北海市东北部,主峰梅嶂,为北海最高峰。唐《元和郡县志》:“东汉费贻为合浦太守,有廉声,去日百姓追送至此,遂以名山”;《明一统志》:“大廉山在府城东一百五十里,上有大廉垌”。《清一统志》:“山型秀拔,盘礴数十里。大廉垌在其阳,陆湖垌在其阴”。廉州府、廉州湾即以此而得名,《读史方舆》:“贞观八年,改为廉州,以郡有大廉垌而名”

三、【海丝古茗】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平南越,设合浦郡,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六湖大廉山一带盛产六湖古茶,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中国最早的外销茶,被称为海丝古茶。郭乃清老人为海丝古茶第十一代传人。

四、【千载绿华】绿华,茶叶别称。唐·陆龟蒙《奉和袭茶具十咏》:“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

五、【数杯香荈】荈,老茶叶古称。南朝梁·顾野王《玉篇》:“荈,茶叶老者”。

六、【人于草木】茶字写法,喻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七、【清壶日月】唐·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壶中别有日月天”。

八、【嘉树蕴朴】嘉树,指茶树。唐·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宋·秦观《茶》:“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九、【大道至简】春秋·李耳《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

十、【一叶清心】又作一叶倾心。

《寻茶之旅·喝茶篇》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茶与酒,两者拥有差不多的 历史 文化沉淀的饮品时常被人们拿在一起讨论,只不过与酒时常被人谈起相比,关于茶的话题就不怎么被人喜欢提起,甚至于还有许多人都认为是只有那些上了年纪有钱又有闲的人才能会去喝茶,其实却忘了茶本是生活中一项普通事物,又何必还得挑人下菜呢?所以,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我喝茶的往事。

我最初接触茶的经历是来源于看见我的爷爷唱茶的时候,那时候我这小,大约还是在上小学的岁数,便时常看见爷爷总拿着一个玻璃杯泡着绿茶喝,我便对那泡在水中的绿色叶子有些好奇,然后尝试喝了一小口,一股浓浓的苦涩味便占据了我的口腔,成了我那时候印象最深的一段记忆场景,但我真正长时间去喝茶的时候还得从我上高中时的经历说起。

高中时我的学业压力大,每天的晚自习课都得上到晚上10点半,然后每天早上只能睡到6点就得起床去操场做早操,之后便是早读吃早点,一直上课到中午才有两三个小时休息时间,但那时我中午又不敢像从前上初中小学一样去年睡,一是我当时在学校旁边租个房子住着,家人不在身边,午睡了没有人提醒,二是我发现午睡时间长了,下午上课头晕没精神,午睡时间短了,可能我还没真正睡过去就又得爬起床去上课了,总之,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的睡眠情况一般般,精神状态也就很一般,因此我一直想有个提神的东西能够帮助自己上课时打起精神,而这也是当时我的同学们共同的心愿,并且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我的一些同学提神方式,现在想起也颇觉有趣,比如说有的人抹风油精在鼻子下方,靠其刺激性气味与其挥发时的清凉感而使头脑清醒,但这种方法一时间管用,长时间使用也没了感觉。除此之外,我还记得有一位同学每天下午上课前带了三罐六个核桃奶,那时候这种奶曾风行一时,其广告语也说着喝着补脑,去疲乏,所以我的那位同学可能出于贪嘴又可能出于想补脑的原因,每次上课时感觉渴了、乏了,就打开一罐奶往嘴里吨吨几口就喝掉,靠喝奶打起精神,不过这个方法又费钱而且效果还是不怎么好,因为我后来发现那位同学唱完奶后碰上老师讲课枯燥时还是忍不住打瞌睡。

因此那时我们一边忍受着睡眠不足所带来的困扰,一边又想过想过无数方注来帮助自己不要倒下,要挺住听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偶然间看见一篇文章里介绍喝茶可以提神醒脑,因此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于某个周未放假的时间,回到老家找我爷爷要了半个小铁罐的绿茶自己带回学校去喝, 而这从此也让我变成了一个捧着玻璃杯泡茶喝的人。

起初喝绿茶,我都只是随意抓一点茶放进杯中,不敢放多了份量,害怕会有浓浓的苦涩味,但我后来发现绿茶刚开始在水中舒展叶片的时候,其茶汤喝进嘴里的是清香味,喝下去嘴里一哈气,口腔里都还淡淡地残留着这种味道,只不过随着茶叶在玻璃杯中泡着与闷着的时间越长,茶叶由绿色的叶片被成了的叶片,并且原本有些浮在水平面上的叶片也逐渐慢慢下沉,好似一场退幕演出,也好似失去了最后一点的生气走向了生命的最终点,而这随之带来的是茶汤颜色也由绿转淡黄,滋味由清香转为苦湿,因为投放量不多,苦涩味不重,恰好我也能接受,便从此之后我经常一个人写作业思考问题想不通时,便拿起杯子装点茶泡着喝,每次都欣赏着叶片在水中舒展开原本的身形再到沉没在杯底的情形,并品着这一切所带来的苦涩味,从而让心中的烦燥感化解了不少。

原来我是抱着提神醒脑的想法去尝试喝茶,但真正喝到茶后,才发觉它是否能够帮助我提神醒脑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总能让我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当中,这些思考或许对于当下而言,可能是有胡思乱想的成份存在,但对于未来我个人而言,却是很有用的帮助,因为有时候事物的表象往往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很难去通过这些表象去思考它的本质,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开眼前的表象来思考问题,反而很多时候有着出乎意料的收获,正如同我如今来到了云南,接触了云南茶,比如说现在品气很大的普洱生茶中的山头茶,这些茶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我的安徽老家那边的茶,但其各式各样的特色同样让人惊艳不已,尤其是随着我对其研究的日益深入,我觉得自己如今喝茶并不局限于眼前的茶杯盖碗中,我的思想可能跑到其产茶区,甚至其茶区里的土壤、气候、品种等方面中去,颇有点《醉翁亭记》里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感觉与情趣。

所以我现在对喝茶的看法是:不追求于什么名山名寨或是品牌茶,只要生态 健康 可把控的茶就行,也不刻意追求价值成百上千的茶,只要制作工艺不差的茶都行;也更不强求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茶圈、茶局;我觉得一个人喝茶是静思清欢,多人饮茶是在一起分享快乐,喝茶,是为了愉悦自己,如果为了喝茶来要讲究用什么茶具、摆什么泡茶姿势、喝什样的茶、甚至跟什么人一起喝的话,我觉得大可不必去喝茶,因为那样徒增烦恼劳累,我觉得其实喝茶与喝酒在某些方面上是共通的,都是为了抒发生活中一直堆积在心中的一些 情感 ,并目喝起来应该是简便的、不复杂且雅俗共赏的,正如同《菜根潭》里所说: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见人生之真趣。茶不求精而壶也不燥,酒不求冽而糟也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最后,祝愿每一位茶友都能在生活闲暇时得以一杯清茶伴人生!

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人生

  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人生   于静静的夜,于闲闲的晨,于暖暖的午后,喝茶,似乎不分什么特定的时间地点,心想所至,又恰好“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壶茶,一本书,书香与茶香交替成趣,此时此刻,仿佛心灵超越红尘之外,游历山水之间,一份心的淡然与宁静,在这美好时光里轻轻弥漫……

  喝茶时,茶烟袅袅,思绪总会随之飞扬。隔着茶壶,想那茶叶在水中舒展原本干瘪的身躯,由气芬至身香,由涩及甘,由苦到甜,由浓转淡,沉醉着自己,演绎着自己,生命为之舞蹈,释放着生活的味道,总让人感慨万千。

  若是玻璃杯泡茶,则小小茶杯,尽显乾坤。有些茶叶,一直安静地伏于杯底,似历经沧桑之老者,不为水之所动,悠悠然释放茶香;有些茶叶,积极地浮在水面,欢快地展现自己,舞蹈,似青春之少年,热情奔放;有些茶叶优雅地立于杯底,水波晃处,随之漂浮而不倒,涵养风韵尽显,这些似红尘儒人雅士,处之泰然,任水来去而心自闲;有些原本沉于杯底的茶叶,经水润后,缓缓上升,也浮于水面,这些如那些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有志之士吧,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学会珍惜时间,活在当下。

  苏东坡言:“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杯中的茶叶沉浮不定,茶香也随之飘飘渺渺,在空中悄悄弥漫。茶香好似深谷幽兰,若隐若现。用力嗅之,不留痕迹;不经意间,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有所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小小一杯茶,蕴涵岁月之沧桑,生命之厚重,人性之思索。看着,看着,竟有些痴了,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人生!

被乾隆封为御茶的是什么茶

被乾隆封为御茶的是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清朝乾隆皇帝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西湖龙井茶与西湖一样,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结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扩展资料:

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

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青绿→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味;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青绿→黄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湖龙井

《海丝古茶诗》的“数杯香荈”的“荈”字有什么历史文化?怎么读?

数杯香荈,是著名海丝文化诗词《海丝古茶诗》的第七句。

荈,读作荈(chuǎn),是老茶叶的古称,指叶片较大的老茶叶、大叶茶、粗茶。"荈"字是在"茶"字出现之前的茶的古老的专有名字,除指茶外没有其他意义,南北朝后就很少使用了。南朝梁·顾野王《玉篇》:“荈,茶叶老者”。

海丝古茶是海上丝绸之路茶叶,历史悠久,穿越淼淼大海、经历了惊风骇浪、艰难险阻,自带有一种星辰大海、卓尔不凡的韵味。海丝古茶是大叶茶,有一句话“海丝古茶的粗枝大叶,就是茶叶界的金枝玉叶”,所以荈字用来描述广西北海特产海丝古茶比较贴切。

附:海丝古茶诗

作者:郭天英

淼淼南海,巍巍大廉。

天高云淡,海丝古茗。

千载绿华,万里星辰

数倍香荈,百味人生。

人于草木,山水之间。

清壶日月,雅韵自称。

嘉树蕴朴,返璞归真。

大道之间,一页清新。

茶道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发展历程,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食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人类食用茶叶的方式大体上经过吃、喝、饮和品四个阶段。“吃”是指将茶叶作为食物来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将茶叶作为药物熬汤来喝的,“饮”是指将茶叶煮成茶汤作为饮料来饮的,“品”是指将茶叶进行冲泡作为欣赏对象来品尝的(饮是为了解渴,可以大口饮下。品是品尝,需要细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种方式发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会时期,后一种方式较晚,很可能晚到魏晋时期。

  历来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我国食用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所谓的“神农尝百草”,就是将茶树幼嫩的芽叶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当做食物。后来人们在食用过程中发现茶叶有解毒的功能,就作为药物熬成汤汁来喝,这就是所谓的“得荼乃解”。平时也会将茶汤作为保健的饮料来饮用,民族学的材料已证明原始人是已经采集一些特定的树叶熬成汤汁饮用,在一些产茶地区,自然也会将茶汤作为日常饮料。考古学家已经在浙江杭州跨湖桥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熬汤的茶叶和完整的茶树籽,可见,我们民族饮茶的历史至少也在一万年以上。

  但是,从现有的文献记来看,直到三国时期为止,我国饮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药用和饮用阶段。如汉代文献提到茶叶时都只强调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国时孙皓因爱臣韦曜不善饮酒而暗中以茶汤代替,是茶为饮料的明证。

  从西晋开始,情况有了变化,四川地区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动,开始赋于饮茶文化意味。西晋著名诗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诗中写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认为芳香的茶汤胜过所有的饮料,茶的滋味传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与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疗效无关,而是嗅觉和味觉上的审美满足。西晋文人杜育的《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写品茶活动的诗赋。诗中除了描写茶树生长、采摘等情况外,还提到用水、茶具、冲泡等环节,特别是对茶汤泡沫的欣赏,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鲜花(“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可见,茶汤在此时开始成为品尝的对象。《赋》还提到饮茶具有调解精神、谐和内心(“调神和内”)的功效,则已经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国的品茶艺术的萌芽时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陆羽手里,中国人的饮茶才从食、喝、饮,发展提高到品的阶段,终于将饮茶变成一门生活艺术。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叶的医疗保健功效仅是一笔带过,明确提出“茶之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品茶上升到道德修养的高度,并且对唐代的煮茶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从选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筛粉、煮水、加盐、点水、分茶到品尝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艺程式。特别是对茶汤泡沫的培育、欣赏异常重视,进行仔细的观察,将泡沫称为汤华,薄一点的称为沫,厚一点的称为饽,细一点的称为茶,采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泡沫之美丽:像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转或小洲弯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动的鱼鳞云,像飘动在水湄之上的绿钱,像坠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饮茶而对泡沫如此讲究,显然不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从视觉的审美愉悦出发,一碗涌动着泡沫的茶汤在陆羽面前成了充满艺术韵味的审美对象,因此才灵感勃发,浮想联翩。可见唐代的饮茶已经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艺术。

  同样,唐代的诗人们在品茶之时,也同样不是为了生理上的满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审美愉悦,这从他们大量的茶诗中都着重对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赏可以得到证明。钱起的茶诗《与赵莒茶宴》可以作为代表:“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人在竹林下品饮紫笋茶,进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状态,心中的尘垢都被洗净,进入空灵虚静的境界,但品茗的兴味没有穷尽,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却周围的一切,只有倾斜的树影中传来的蝉声更反衬出竹林的幽静。这样的品茶完全是一种诗化的生活艺术,与为解渴而饮茶有着本质不同。

  自此以后,历代的茶人们都有同样的自觉追求,宋代茶人还将茶汤的色香味称为“三绝 ”(苏轼:“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他们在品茗过程中讲究茶汤“色香味”的同时,还主动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审美意境,在宋代茶诗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淹)。“夜啜晓吟俱绝品,心源何处著尘埃”(宋庠)。“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梅尧臣)。“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文彦博)。“悠然淡忘归,于兹得解脱”(吕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让文人雅士们提升为高雅艺术,因为明代废除了蒸青饼茶,盛行散茶冲泡,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视,无论是茶、水、具、境、泡、品每个环节都有更为严格、细致的要求。功夫茶艺的形成和成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时,寺庙僧道向他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种小壶小杯冲泡、小口细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来盛行于闽粤地区的功夫茶艺。功夫茶在我国传统茶艺中最具艺术韵味,在冲泡、品饮过程中有一系列规范程序,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是难以掌握的。仅就品尝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中提到“泉州厦门人所讲功夫茶”时指出茶之香味可分为四个品级:“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于山水之间也。”它与人们的生理满足全然无关,而是进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里的高级享受。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品茗艺术,它是随着时代的演替而与时俱进的,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品茶方式。简称之为“茶艺”。“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地区首先使用的,用来概括品茗艺术而有别于“茶道”一词,这是台湾茶人的一大贡献,因为将“茶艺”从“茶道”之中剥离出来,有利于品茗艺术的健康发展.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道”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对泡茶提“技艺”,是因为它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具有技巧性。对“品茶”提“艺术”而不提“技艺”,是品茶时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汤入口之后如何去欣赏、体会美妙的艺术境界。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艺的操作中才能体现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观照,茶艺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韵。有了茶艺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载体和灵魂。

  可见,茶艺确实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还对中国茶叶加工产生深远影响。由于茶艺的发达,历代茶人对茶叶的要求精益求精,导致名优特茶生产高度发达,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来越早,不但讲究香气、滋味、而且追求色鲜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难使用机器,致使中国今天的茶叶生产不容易迅速实现机械化。外国虽然也没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们只是将它当作一种饮料,尽管也讲究茶的滋味、香气和颜色,却并不注意茶叶的外形,更不会去追求什么茶叶形态之自然之美。他们可以用红碎茶和绿碎茶生产袋泡茶泡饮,不象我们那么讲究品茶艺术,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雀舌、鸟嘴之类,也不在乎什么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美名。所以他们的茶园和茶厂里可以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实现机械化的采摘和加工茶叶。这是至今中国茶叶生产总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个重要原因。

  茶的发现人饮茶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5000多年前的神农也称“神农氏”,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也是中国医药的发明者。

  茶的起源地点: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树最早;最早加工茶叶;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中国被誉为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标签: 山水 茶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y7yn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