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徐州话很口是什么意思

徐州话很口是什么意思

徐州话很口是什么意思

徐州话很口的意思是指性格很泼辣。方言最早出自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在不同的人群中指代不同,中国人口中所称方言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方言又称白话、土话或土音,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这种叫法不考虑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徐州方言的特色词汇

方言的词汇千变万化,很难概括其中规律。这里也仅列出一些词汇,具体还要到生活中发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地,一方水土也培育一方语言。徐州话与徐州的地缘关系密不可分。徐州处在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位置。徐州人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人,又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人。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徐州话也常常充满了“火药味”,或者说带有“战争文化”。略举一二例:打扑克牌,南方人习惯说“打八十分”,徐州人多说“打升级”;南方人说“改主”,徐州人则把两张牌朝桌面上一摔道:“反了”。再说喝酒,南方人往往是提前相约,在酒桌上,几个朋友边喝边吃边聊,没有被劝酒的压力,没有非喝不行的痛苦,气氛融洽,酒尽饭来,微醺而去,省时省力,不亦乐乎。老徐州,尤其是青壮年就不同了,有道是“感情深一口闷”,老友重逢不喝好不能显示感情。喝酒要有人气,讲热闹,往往酒桌上还要呼朋唤友,比预定时间迟到才开宴那是常事,晚到罚酒。跟其他地方的风俗一样,前三杯酒是必须喝完的,然后是“自由活动”,各人表达心意、互敬、端酒,有些民风依旧的老徐州还会划拳助兴,如有逞能说大话的,有人就挺身而出:“诸位都先歇着,我一个就把他们都‘办了’”;对方也不示弱,主动提出九个拳“穿了”,如此一来二去,原定喝二斤酒的,往往要翻一番。(当然这样的场景,现在只有在乡下的小饭店里见到了,这样的“酒风”谁都不想去)

有人说徐州是雄性的,雄性即粗放,反映在语言上,徐州话是豪爽的、直接的、简单干脆的。某人表现不好,用徐州话评论曰:这人直奔“下岗”!某人在某事上超出寻常、表现突出时,徐州人简练地说:“他今天疯了!”;把这杯酒喝完,南方人说,这杯酒你干掉算了,徐州话只用两个字:“透了!”;喝酒喝多了,徐州话说“喝大了”;当某人在某件事情上犹豫不定时,别人就会劝他说:“多大事儿?!”当表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时,徐州人脱口而出:“你不要问了!交给我了”。朋友拜托自己帮忙,“一句话!”或者就一个字“管!”。

所有方言共同的特征,往往能更传神、更生动地表达自己要说明的意思,这是所有地方方言得以保留、延续的一个原因。比如,我们说某人办事利索,反应快,一点就透,就夸这人“透思”,“上路”的意思,否则,就说这人“真肉”,“不上路”的意思。至于说到张三“小唧唧鬼”,李四“疵毛撅腚”,不用多说,徐州人立刻就明白了“张三”和“李四”是个什么样的人。“疵毛撅腚”就表示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形容“毛刺头”(毛寸),有部分意思只能意会。当你无论怎么说对方都不明白,无论怎么教对方都学不会时,徐州人就会诙谐地说:“你真愁死我了!”这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语言,往往很难在普通话中找到对应的成分。随着人们相互交往的频繁,各种语言在相互交流,徐州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在讲普通话。

江苏的方言基本上被人称为苏南话与苏北话两种,苏南话以吴方言为主,苏州无锡的语言占主要地位,从常州往北到丹阳就发生剧烈变化,这里的方言非常难懂,尤其是乡下,到了镇江就与苏北话非常接近了。从扬州到淮安形成苏北方言的主体。所以徐州话实际上是苏北话向山东方言转变的地区,因此就形成了许多难懂的词汇。徐州人都了解,徐州方言从睢宁到宿迁完成了这个变化,从小地域讲这两地的方言与徐州和淮安的方言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如今的徐州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方言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频繁的交流和往来,许多方言词汇已经开始消失,之所以消失的原因就是这些词汇实在让人难懂,今天在徐州大概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在使用这些词汇。例如:“黄子”,“啥黄子?”外地人根本不懂,“黄子”就是普通话中的“东西”;“啥黄子?”就是普通话中的“什么东西?” “赛”,“可赛了”,“赛(sai)毛”。“赛”就是“好”;“可赛了”就是“可好了”,“赛毛”就是“好极了”。 有一个动词也许谁也听不明白:“司维”,此“司维”非“思维”,却是修理的意思。例如:这车子该司维司为了。 有一些方言词汇,特别是名词,也很有意思:“蝈蝈”,徐州人说:“油子”;“地上”,徐州人说:“溜地”;“蝉”,徐州人说:“嗲(die)喽龟”;“蜻蜓”,徐州人说:“光光蜓”;“拖鞋”徐州人说:“鞋他子;”特别好”徐州人说:“办四”,等等。 徐州方言中的动词有许多也很难动懂,例如:“rou”读第一声,汉语中还没有这个可代替,意思是理睬,在使用时中使用于否定句中。例如:我不“rou”你。意思是我不理睬你。 又如:“捼”第一声,意思是折叠,例如,比把这张报纸“捼(ai)”好。意思是:你把这张报纸折叠好。

在动词中也有一词多用,不同的场合用途不一样。“克” kei 一种意思是“吃”(只用于表示嗑瓜子),当然还可以说出许多这样的词汇。不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特例:普通话中的“回家”,是一个无主语的句子,“回”是动词,谓语,“家”是宾语。老徐州人也是按照这个语法说成“走家”,如今的徐州人却说“家走”谓语和宾语倒置。

其实徐州方言在其发展中也受到外来方言的影响,例如隋朝从山西老鹳窝有大批的移民到徐州北的沛县一带,因此这里的方言也受到山西方言的影响。沛县在徐州以北80公里,沛县的方言与徐州方言在词汇上语音上有许多差别,原因就和大批的山西移民有关。 徐师大的李申教授,通过对词汇特征分析,推测《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三泉主人王寀是《金瓶梅》的作者,而书中王寀为徐州判官。如此,《金瓶梅》和《西游记》等均系假托、假借手法,通过“褒瓶贬金”等,真正是以“李瓶儿”为主角,以经济、权色为中心,表达是“反淫戒贪”、“揭露”的主旨。细想,西游记中也尽是妖魔鬼怪志异,而其成为名著也是因为文中主题是对抗封建社会,从这一点上来说,金瓶梅与西游记有着共通之处。此外,金瓶梅研究会长李宏政也认为《金瓶梅》与徐州、京杭大运河是不能分割的“铁三角”关系。这些解读、佐证不仅为一大、性学作品《金瓶梅》正名,还是通过语汇推测作者、事发地点的巧妙的解决路径。这无疑从侧面反映了语汇的重要作用。

徐州方言词汇显示还显示了苏鲁豫皖这个交会之处的方言面貌。徐师大李申教授对这些方言的演变作了大量的比较与有价值的学术研究。1980年起他写的《徐州方言志》出版,《金瓶梅词典》1992年3月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李申对《金瓶梅》的兴趣完全是从方言研究的角度出发,他有一本《近代汉语释词丛稿》 读起了特别有味道,其中一篇《释〈金瓶梅〉词语三条——兼与台湾魏子云先生商榷》体现了两岸学者对《金瓶梅》中方言词汇的关注。这篇短文中涉及“嘴抹儿”、“打瓜子”和“越发越晒”,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打瓜子”的争论。魏子云先生说:“‘打瓜’即‘大子瓜’之俗称。今人仍爱食之瓜子,即此种‘大子瓜’所出。中原人苏称之为‘打瓜’。”

李申对此提出的看法是:打瓜子,即当“打刮子”(《金瓶梅》中耳光又称“耳刮子”、“刮子”),用手打击对方,这是赌输赢时处罚输者的一种方式。童辉另有一则云“那小玉把玉箫其在底下,笑骂道:‘贼淫妇,输了瓜子不叫我打。’”“瓜子”与“打”分开说,魏先生可能没有注意到。有,《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五回:“我合你打赢瓜子,我输了,给你一个钱;你输了打你一瓜子。”“打”与“瓜子”中间插入“你”和“一”。两例均可证“打瓜子”系“打/瓜子”,而非“打瓜/子”。徐州化谓双手合掌(中间留有空隙)击人头顶(这样打法不甚痛而声响清脆)为“打响刮儿”,又有称以手作刀砍人胳膊为“打瓜子”(打刮子),可作参政。

两岸学者对《金瓶梅》的方言如此较真,其实从国内学者,其中包括李申教授在内以为《金瓶梅》的真正作者就是苏鲁豫皖交界之处的人士,因为《金瓶梅》中的语言白带有太多的徐州方言。李申教授写的《〈金瓶梅〉词语例释》要让徐州人读起来味道就特别浓。例如徐州人说的“搅裹”(音“交咕”)的确切意思有点不好说,这就是《金瓶梅》中的“搅果”,意为开销。譬如说妈妈对孩子说:“你一个月要搅裹多少钱?”就是问孩子一个月要开销多少钱,开销之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浪费,这个词语的大概意思为“非正常的、浪费的支出”不限于钱财方面的花销;又例如“大”,徐州人往往称自己的父亲为“大”,说:俺大,也说:俺大大。更有趣的是,有的人家称母亲为“大”,如果是这样称呼,那么父亲就是俺大爷,这种称呼在徐州成为改叫。改叫是有原则的,就是父亲在兄弟中居大,这样改叫之后,往往又把叔叔称为爸爸。

生活在徐州的时候不觉得这块土地语言的神奇,如果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语言的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关业余战争有关,社会的动荡,人民流徙,语言也随之发上变化。自元明以来汉语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民间的文艺形式戏曲小说应运而生。一些戏曲小说中北方方言占了主流,其中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方言,特别是徐州方言也在其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叫口”

叫口是徐州话。就是说能蛋话的意思。比如说我骂你一句,你比我第一等比我小你反过来跟我对着骂,这就叫叫口,这是一种胜人蛋的表现,也是挨揍的前奏。纯手打,纯徐州人,

徐州方言大全

徐州方言大全

模搂(摸)

不搂=摆乎=倒鼓(玩)

搁吱(用手或其它东西碰人的痒处)

撩才(找事)

眯搂眯搂(比画比画),

突搂地(拖着地走)

撒么撒么(看看,找找)

蹬歪=鼓拧

枯瓷(例:洋泥盆顶上东西洗不掉,拿铲子枯瓷一下.)

当央(中间)

将将(刚才)

才坏(毛病)

得儿不得儿(爽不爽)

验好=克模定形(第四声)(正好)

格把地=样齐地/散熊了(反义词)

夜摸黑儿(傍晚)

胳了拜子,腿肚子,手指盖子,胳绷子(脖子)

屋当门,堂屋,过底,锅屋,*毛子(建筑&结构类)

藏饭,挺觉,爽爽(第四声,意思是吃完饭溜溜)(生活类)

白灰(熟石灰),洋灰(水泥),洋火(火柴),洋丁(丁)(建材类)

光光蜓(蜻蜓),爹搂龟儿(知了),歇虎子(壁虎),马路橛子(交警)(名称类)

我的咣当来----我的个天

跟跟----附近

我在百货大楼跟跟等你。

刺目糊----眼*

*借子----*片

癞歹哄----邋遢

起叶子----恶作剧

人脸疯----橡皮脸

什么黄子————什么东西

突鲁地-用鞋磨着地走(不知道还有啥能表达一下的)

赏问-中午

袜窝,袜克腾----小坑

石砸子----碎石子

不嚷----不错

当央----中间

将将----刚刚

屋当们----屋子中间

(土的掉渣拉~! ^_^ )

燕来————表示同意

求一些徐州方言

徐州位于江苏北部,苏南人称徐州人是侉子,原因是解放初期这个地方隶属山东。徐州人自己也说:“南蛮北跨,徐州炼渣”,这“炼渣”是什么意思,老一辈的徐州人也说不清楚,似乎是在说,徐州这个地方不南不北。如是这样,徐州的方言很能说明问题。

江苏的方言基本上被人称为苏南话与苏北话两种,苏南话以吴方言为主,苏州无锡的语言占主要地位,从常州往北到丹阳就发生剧烈变化,这里的方言非常难懂,尤其是乡下,到了镇江就与苏北话非常接近了。从扬州到淮安形成苏北方言的主体。所以徐州话实际上是苏北话向山东方言转变的地区,因此就形成了许多难懂的词汇。徐州人都了解,徐州方言从睢宁到宿迁完成了这个变化,从小地域讲这两地的方言与徐州和淮安的方言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现在的徐州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方言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频繁的交流和往来,许多方言词汇已经开始消失,之所以消失的原因就是这些词汇实在让人难懂,今天在徐州大概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在使用这些词汇。

例如:“黄子”,“啥黄子?”外地人根本不懂,“黄子”就是普通话中的“东西”;“啥黄子?”就是普通话中的“什么东西?”

“赛”,“可赛了”,“赛毛”。“赛”就是“好”;“可赛了”就是“可好了”,“赛毛”就是“好极了”。

有一个动词也许谁也听不明白:“司维”,此“司维”非“思维”,却是修理的意思。例如:这车子该司维司为了。

有一些方言词汇,特别是名词,也很有意思:“蝈蝈”,徐州人说:“油子”;“地上”,徐州人说:“溜地”;“禅”,徐州人说:“爹了鬼”;“蜻蜓”,徐州人说:“光光蜓”;“拖鞋”徐州人说:“鞋踏子”等等。

徐州方言中的动词有许多也很难动懂,例如:“rou”读第一声,汉语中还没有这个可代替,意思是理睬,在使用时中使用于否定句中。例如:我不“rou”你。意思是我不理睬你。

“wo”第一声,意思是折叠,例如,比把这张报纸“wo”好。意思是:你把这张报纸折叠好。

在动词中也有一词多用,不同的场合用途不一样。“kei”读第一声,这个读音现代汉语中没有。意思是“吃”,例如:你“kei”了吗?,是说你吃了吗?换个场合,例如:这个人不地道,咱“kei”他。这里的“kei”又是作:“扁”。

当然还可以说出许多这样的词汇。不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特例:普通话中的“回家”,是一个无主语的句子,“回”是动词,谓语,“家”是宾语。老徐州人也是按照这个语法说成“走家”,现在的徐州人却说“家走”谓语和宾语倒置。

其实徐州方言在其发展中也受到外来方言的影响,例如隋朝从山西老鹳窝有大批的移民到徐州北的沛县一带,因此这里的方言也受到山西方言的影响。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喝汤”,在山西方言中就是吃晚饭,徐州以北的人多数也使用这个词汇,把吃晚饭说成“喝汤”。沛县在徐州以北80公里,沛县的方言与徐州方言在词汇上语音上有许多差别,原因就和大批的山西移民有关。

在徐州方言里,副词的使用挺有意思,如果比较也会发现它与北方方言,亦即无方言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很”。“很”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副词,各地的方言中,各有各的特色,苏、鲁、豫、皖交汇之处就是徐州,徐州的方言中对“很”的用法就很有意思。

1.用“才”代替“很”:

普通话的句子:这苹果很甜,你尝一个吧。

徐州方言这么说:这苹果才甜,你尝一个吧。

2.说话过头,用“很”代替“太”,这里的“很”读去声。为了区别,用“很○”表示。

普通话的句子:文章不能太长,太长就没有人看了。

徐州方言这么说:文章不能很○长,很○长就没有人看了。

3.很○也可以用于否定句,条件是认为程度不高:

普通话的句子:老刘的书不太多。

徐州方言这么说:老刘的书不很○多。

其实,吴方言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例如“交关”、“侠起”都可以和普通话的“很”意思一样。在普通话中,“非常”和“很”在表示程度时几乎可以通用,如果更确切的说“交关”、“侠起”更接近于“非常”。推而广之,南京话中的“乖乖真”;北方方言中的“忒”;东北话中的“老”和“贼”都具有这种特征。

徐州人说普通话往往被称为“徐普”,其实徐州话与普通话并不是非常接近的。徐州话只有第四声就与普通话完全一样,二声变一声,三声变二声,一声变三声,四声不变。因此就造成学习普通话的困难。正因为这样,在向普通话的过渡中,显得很顽固。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是所有方言共同的特征,往往能更传神、更生动地表达自己要说明的意思,这是所有地方方言得以保留、延续的一个原因。比如,我们说某人办事利索,反应快,一点就透,就夸这人“透思”,“上路”的意思,否则,就说这人“真肉”,“不上路”的意思。至于说到张三“小唧唧鬼”,李四“疵毛撅腚”,不用多说,徐州人立刻就明白了“张三”和“李四”是个什么样的人。“小唧唧鬼”和“疵毛撅腚”的意思到了只能意会不能具体解释的地步。当你无论怎么说对方都不明白,无论怎么教对方都学不会时,徐州人就会诙谐地说:“你真愁死我了!”这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语言,往往很难在普通话中找到对应的成分。随着人们相互交往的频繁,各种语言在相互交流,现在徐州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在讲普通话。

徐州方言被一些学者重视的原因,它显示的是苏鲁豫皖这个交会之处的方言面貌。应当说李申教授对这些方言的演变作了大量的比较与有价值的学术研究。1980年起他写的《徐州方言志》出版,《金瓶梅词典》1992年3月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李申对《金瓶梅》的兴趣完全是从方言研究的角度出发,他有一本《近代汉语释词丛稿》 读起了特别有味道,其中一篇《释〈金瓶梅〉词语三条——兼与台湾魏子云先生商榷》体现了两岸学者对《金瓶梅》中方言词汇的关注。这篇短文中涉及“嘴抹儿”、“打瓜子”和“越发越晒”,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打瓜子”的争论。魏子云先生说:“‘打瓜’即‘大子瓜’之俗称。今人仍爱食之瓜子,即此种‘大子瓜’所出。中原人苏称之为‘打瓜’。”

李申对此提出的看法是:打瓜子,即当“打刮子”(《金瓶梅》中耳光又称“耳刮子”、“刮子”),用手打击对方,这是赌输赢时处罚输者的一种方式。童辉另有一则云“那小玉把玉箫其在底下,笑骂道:‘贼淫妇,输了瓜子不叫我打。’”“瓜子”与“打”分开说,魏先生可能没有注意到。有,《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五回:“我合你打赢瓜子,我输了,给你一个钱;你输了打你一瓜子。”“打”与“瓜子”中间插入“你”和“一”。两例均可证“打瓜子”系“打/瓜子”,而非“打瓜/子”。金徐州化谓双手合掌(中间留有空隙)击人头顶(这样打法不甚痛而声响清脆)为“打响刮儿”,又有称以手作刀砍人胳膊为“打瓜子”(打刮子),可作参政。

两岸学者对《金瓶梅》的方言如此较真,其实从国内学者,其中包括李申教授在内以为《金瓶梅》的真正作者就是苏鲁豫皖交界之处的人士,因为《金瓶梅》中的语言白带有太多的徐州方言。李申教授写的《〈金瓶梅〉词语例释》要让徐州人读起来味道就特别浓。例如徐州人说的“搅裹”的确切意思有点不好说,这就是《金瓶梅》中的“搅果”,意为开销。譬如说妈妈对孩子说:“你一个月要搅裹多少钱?”就是问孩子一个月要开销多少钱;又例如“大”,徐州人往往称自己的父亲为“大”,说:俺大,也说:俺大大。更有趣的是,有的人家称母亲为“大”,如果是这样称呼,那么父亲就是俺大爷,这种称呼在徐州成为改叫。改叫是有原则的,就是父亲在兄弟中居大,这样改叫之后,往往又把叔叔称为爸爸。

生活在徐州的时候不觉得这块土地语言的神奇,如果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语言的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关业余战争有关,社会的动荡,人民流徙,语言也随之发上变化。自元明以来汉语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民间的文艺形式戏曲小说应运而生。一些戏曲小说中北方方言占了主流,其中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方言,特别是徐州方言也在其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所说的“徐州话”是指当今徐州人仍普遍使用的地方语言,它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承袭了原有的部分徐州方言,二是当代徐州人在原有方言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徐州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地,一方水土也培育一方语言。徐州话与徐州的地缘关系密不可分。徐州处在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位置。徐州人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人,又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人;徐州话,南方人听起来是北方话,而北方人听起来则是南方话。我曾几次回河南老家,乡亲邻里都说,你们徐州话真好听,发音又轻松又清楚,不像我们河南话这么硬。而我到苏锡常等出差,对方几乎都认为我是山东人。到了福建广东,人家又觉得徐州话和普通话相差无几了。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徐州话也常常充满了“火药味”,或者说带有一种争强好胜的“斗争色彩”。略举一二例:打扑克牌,南方人习惯说“打八十分”,徐州人多说“打升级”;南方人说“改主”,徐州人则把两张牌朝桌面上一摔道:“反了”。再说喝酒,南方人往往是提前相约,在酒桌上,几个朋友边喝边吃边聊,没有被劝酒的压力,没有非喝不行的痛苦,气氛融洽,酒尽饭来,微醺而去,省时省力,不亦乐乎。徐州人就不同了,喝酒要看阵势,要较量酒量的大小,因此,往往到了酒桌上,还要呼朋唤友,比预定时间迟个把钟头才开宴那是常事。前三杯酒是必须喝完的,然后是“自由活动”,各人表达心意:最后是“对抗赛”,这是最能显示酒量和划拳实力的关键阶段,往往就会有人挺身而出:“诸位都先歇着,我一个就把他们都‘办了’”;对方也不示弱,主动提出九个拳“穿了”,如此一来二去,原定喝二斤酒的,往往要翻一番。

有人说徐州是雄性的,雄性代表着粗放,反映在语言上,徐州话是豪爽的、直接的、干脆利落的。某人表现不好,用徐州话评论曰:这人直奔“下岗”!某人在某事上超出寻常、表现突出时,徐州人简练地说:“他今天疯了!”;把这杯酒喝完,南方人说,这杯酒你干掉算了,徐州话只用两个字:“透了!”;喝酒喝多了,徐州话说“喝大了”;当某人在某件事情上犹豫不定时,别人就会劝他说:“多大事?!”当表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时,徐州人脱口而出:“你不要问了!”

徐州人说普通话往往被人称为“徐普”,其实,徐州话与普通话还是非常接近的。徐州话接近北方方言,而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徐州话的第四声与普通话就完全一样。奇怪的是,徐州话与普通话这样接近,却很难被同化。也许正因为接近,徐州话在向普通话的过渡中,显得很顽固。除此而外,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根据本人体会,用徐州话往往能够更传神、更生动地表达出自己要说明的意思,这可能是所有的地方方言得以保留、延续的一个主要原因。比如,我们说某人办事利索,反应快,一点就透,就夸这人“透思”、“上路”,否则,就说这人“真肉”、“不上路”。何等地简练、传神。至于说到张三“小唧唧鬼”,李四“疵毛撅腚”,不用再多说什么,徐州人立刻就明白了“张三”和“李四”是什么样的人。当你无论怎么说对方都不明白,无论怎么教对方都学不会时,徐州人会诙谐地说:“你真愁死我了!”这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语言,往往很难在普通话中找到对应的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相互交往的频繁,各种语言在相互交流、碰撞,普通话的优势愈来愈明显。近年来,徐州话的发展变化是惊人的。电视上出现的徐州人,无论男女老幼“一色虎”地都说普通话,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普通话是“国语”,要让徐州走向全国,要让全国了解徐州,我们必须学会说普通话。本人期待着徐州乃至全国人都说普通话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徐州方言的发音特点

徐州话第四声与普通话完全一样,基本遵循如下规则:四声和普通话一样,三声变二声,二声变一声,一声需要降一个声调(和第三声比较像,暂用0声来表示,如“张”,在徐州话的读音,和在天津话的读音很相似),以上是基本规律,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字不太遵循这个规律。

例如:“今天阳光灿烂。”的音调表示普通话是112144,徐州话是 001044。

虽然发音上非常有规律,也没有发音障碍,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学普通话相对容易,但要说纯正却又很难,在向普通话的过渡中,显得很顽固。原因就是有些音调极为相近的不易改掉细微差别,但在他人耳中又不易区别。

徐州某英语特级教师认为:徐州丰、沛两县的学生非常适合发美音。他认为,徐州丰沛两地的鼻音比较重,尤其是[n]的发音酷似英语美音的[n],“恁”(你们)字的徐州读音也比较适于发[η]。“这两地人的tongue比较适合,徐州及其附近的地区,地理、气候上对于鼻腔等发音器官的构造、发声音色应该也有影响”,“英语的发音是以北京音为基础向四周辐射,徐州话本身发音上和普通话发音没有明显差异,因而也在这一辐射区域内。”

在徐州,如果普通话说不标准就被叫作“徐普”,徐州人不说“说徐普”而是“wa(发去声)徐普”。

徐州话属于什么方言?

在徐州经典方言:有一种语言叫瞎叽外,有一种否认叫斜撇子,有一种反驳叫胡吊撤。

有一种说话叫八吊邹,有一种脾气叫圣人蛋,有一种笑容叫叶子包,有一种性格叫白舍,有一种行为叫摆乎,有一种动作叫箍拧,有一种缺点叫才会,有一种速度叫案窝,有一种失望叫散熊吧,有一种表情叫格木楞眼,有一种形容叫滴喽打挂,有一种空气叫卜土杠烟。

徐州话的详细介绍

徐州话,又称徐州官话,属于中原官话—徐淮片—徐州小片—徐州方言。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今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如今的徐州有所不同。这种地域的划分,造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方言的共通。

现代徐州话主要通行于徐州市辖区,以及邳州市、新沂市、睢宁县、沛县、丰县、萧县、砀山县、宿迁市、淮北市、枣庄市、永城市、夏邑县等地,使用人数在两千万人以上。

经典徐州话

徐州话单词大全(徐州话不过六级根本看不懂)

恣(zei四声)儿-----------舒服 剔溜圆-------很圆 血苦、血酸---很苦,很酸 吐沫星子-------唾液 热古毒的----闷热 稀不热---很热 温不臭---很臭 也嚷(第三声)-------受批评 高低高---------终于、最后 左不拉子-------左撇子 黑不楞通-------黑漆漆的 挺不湿、挺潮------很湿 列列 ——让让 搦——介于拿和捏之间的一种力度 马上马—— 一会,片刻 滴娄打挂-------拖拖拉拉,拿的东西或穿的衣服多且长等意思 抹儿-----有本事的人 你真菜----你真笨 透胖----很胖 情等着-----等待 拐------任性 瞎迷娄------乱比划 西里斜歪----不正经 腮帮子-----脸颊 揣(第二声)----又胖又笨 爹(第三声)娄-----撒娇 墒袁--舒服, 艘比扣子-小气, 土录地-土地, 起椰子--人来疯, 通红通红的--很红, 需不烂紫--紫, 管不--行吗, 晌混-中午, 杯答--- 蚂蚱---蚂子 任哪--------到处 拉呱---聊天 赖呆哄=不讲究卫生(的人)! jue丫把子=脚! 温臭温臭=很臭、非常臭! 屎掘子=大便! 造句:俺妈说俺是赖呆哄,半年洗一次jue丫把子。俺对象说 俺身上温臭温臭地,就像屎掘子! 喊比拉快(二声)----------很傻。 把棍——木棍 晌混-中午, 应该是——晌温 热古毒的----闷热 稀不热---很热 温不臭---很臭 也嚷(第三声)-------受批评 高低高---------终于、最后 左不拉子-------左撇子 黑不楞通-------黑漆漆的 挺不湿、挺潮------很湿 列列 ——让让 搦——介于拿和捏之间的一种力度 马上马—— 一会,片刻 滴娄打挂-------拖拖拉拉,拿的东西或穿的衣服多且长等意思 抹儿-----有本事的人 你真菜----你真笨 透胖----很胖 情等着-----等待 怪(第三声)------任性 瞎迷娄------乱比划 西里斜歪----不正经 腮帮子-----脸颊 揣(第二声)----又胖又笨 爹(第三声)娄-----撒娇 墒袁--舒服, 艘比扣子-小气, 土录地-土地,

起椰子--人来疯, 通红通红的--很红, 需不烂紫--紫, 管不--行吗, 晌混-中午, 杯答--- 蚂蚱---蚂子 任哪--------到处 拉呱---聊天 赖呆哄=不讲究卫生(的人)! jue丫把子=脚! 温臭温臭=很臭、非常臭! *掘子=大便! 造句:俺妈说俺是赖呆哄,半年洗一次jue丫把子。俺对象说 俺身上温臭温臭地,就像*掘子! 喊比拉快(二声)----------很傻。 把棍——木棍 毛歌=硬币 挎包=口袋 蒋擦子(台阶) 蒜舅子(臼子) 真管(真行) 几歪(嘟囔) 抛次-指动作或声音 比如:抛次一皮锤把那伙计给封倒了! 板正的 真办事 格木眼(闭眼):快格木眼睡觉 迷楞一会(暂时休息一下) 呼你一而把子(打人脸) 真胎:你这孩子真胎! 颌蒙瘟(腮腺炎) 下才滥 藏zang(2声):你吃饱了吗?再给你藏点饭吧!(盛饭\添点饭的意思) 曲路拐弯(曲折) (mao,3声)猴子:鬼 给。。。样。。。(像。。。一样。。) 屋山头(瓦房的两边):一次我在朋友家,和那位朋友还有他的父亲喝酒,他父亲说:"有次我和同事到北京出差,吃饭时要了一瓶60多度的二锅头,一瓶下去俺两人腚撅的给屋山头样。 弄红木、种嘛的(干什么的) 劈刺狼烟(乌烟瘴气) 气蒙古子(癞河嘛) 蹬歪、古拧:别乱古拧(别乱动) 段(追),你先走,一会我段你去! 滴滴(小汽车)

良(3声,牵):来,我良着你,别走丢了! 抹(摸):快点抹牌! 摇曳--造业 区不黑——很黑 西不脏——很脏 管乎 ——能用 洋棒 ——电线竿 滑溜 ——滑 指皮肤,绸缎等手感好的东西 麻爪 ——惊慌失措的样子 补土杠烟——空气中灰尘飞舞的样子 胶粘 ——粘 烘了 ——软了,指水果等 乌不毒地 ——闷热 添孩子 ——生孩子 将 ——动物生了一般指狗 弃 ——动物生了一般指毛(猫) 胡喽 ——乱摸 黑雀子 ——黑痣 讲擦子--黑板擦 硫瓶 —— 玻璃瓶 还有一个字不能不提

徐州话多口包什么意思

表示很凶巴巴的,说话比较厉害,至于具体多厉害,要看那人的习惯 声音大小 和表情狰狞程度

关于徐州土话的资料

徐州话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徐淮片,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所管辖地域也就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这种地域的划分,造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方言的共通。

徐州话主要通行于徐州主城区,及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淮北市、枣庄市等地(各地之间有较小的差异)。使用人数在一千万人以上。徐州方言发源徐州本土,受到华北方言的影响。

徐州到蚌埠两地方言被称为徐-蚌方言,并且提出徐埠方言是普通话的发源地。有人还提出普通话是徐埠方言的北方化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也许历史上是这样,但现今主流趋势还是普通话对各地地方话包括徐州方言的同化。姑且不论这看法的对错,由此观之,徐州一带方言确实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可另作一类。

扩展资料

徐州方言在其发展中也受到外来方言的影响,例如隋朝从山西老鹳窝有大批的移民到徐州北的沛县一带,因此这里的方言也受到山西方言的影响。沛县在徐州以北80公里,沛县的方言与徐州方言在词汇上语音上有许多差别,原因就和大批的山西移民有关。

徐州话第四声与普通话完全一样,基本遵循如下规则:四声和普通话一样,三声变二声,二声变一声,一声需要降一个声调(和第三声比较像,暂用0声来表示,如“张”,在徐州话的读音,和在天津话的读音很相似),以上是基本规律,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字不太遵循这个规律。

徐州方言有哪些

徐州方言现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与山东、河南方言较接近。例如:得儿不得儿(爽不爽)、夜摸黑儿(傍晚)、撒么撒么(看看,找找)、将将(刚才)、才坏(毛病)等等。

徐州方言的历史

古徐州地域辽阔,上古时代此地建有徐国,历史上称之为“徐方”。徐州地处淮北,历史上南北朝廷往往以淮河为界。

因此,徐州方言多受中原与齐鲁方言冲击。大约南宋以后,徐州方言已与中原汉语较为相近了。

总体来说,徐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与普通话较为接近。徐州方言中存留着许多古词语,这些词语仍然保存着古代汉语或早期白话的面貌。

标签: 徐州 很口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y7lw99.html